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11 12: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篇1

    解振华介绍了我国在环保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强调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人口增加、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并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解振华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我们向瑞典、日本、英国等国家学习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并在我国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开展了试点,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江苏省,近几年经济增长了近150%,但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却未增加。还有在国内一些大企业、大的工业园区内污染物已经开始出现零排放,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污染物总量逐步得到控制。这些都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谈到履行国际公约方面时,解振华说,中国对已经签署的国际公约将认真履行,对《京都议定书》、《气候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中国会按照这些公约的规定和要求认真执行。但是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应该给我们更多的时间。

篇2

【关键词】整合;问题;探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利用其网络资源,搜集并处理信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1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

1.1 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直观、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而赢得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教《安塞腰鼓》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安塞腰鼓知之甚少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到黄土高原,去感受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的浑然一体,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及动力十足的表演,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陶醉于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中,时而又被腰鼓表演者所折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区域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如梦如幻的黄土高原,使学生看到了从未看到的景象,他们怎能不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有怎能不乐于去学呢?

1.2 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文化的不断发展,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语文的概念正得到重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扩大知识的信息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老师考虑学生的实际,在明确教材及其主次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处理,适时引进新的信息,这样做,课堂与课外就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切实给学生组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增加课堂容量,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广大学生的眼界,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更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1.3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为解决教学重点而服务。教学中的内容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有时仅凭想象是难以理解的,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加以运用。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这显得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在一高高的悬崖上,小亨特缓慢往下移动,动画主要表现小亨特的每一小步,特写在每一小步,突出如何克服一小步的难度,当他到达地面抬头仰望高高的悬崖时,学生就会理解一个看似很难克服的大困难,是如何一步一步解决的。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本文的主题含义。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无论怎样启发诱导学生都无法感悟,面对这样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有时却能轻易将之突破。

1.4 有利于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特定情境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导火索,学生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积累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来加以触发,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笔者听过一个老师同样也是在上《斑羚飞渡》,在播放飞渡Flash课件时,老斑羚那视死如归的神态,那为了种族的延续不惜自我牺牲的震撼人心的场面面,那一声声绝望的悲鸣声在一霎时占据了学生的心灵,“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体验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生动、形象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2 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语文教学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使得学生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学习式,又多了一条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分层次教学、多适用于问题的选择性研究分析、课堂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教师亦可从网上下载相关教学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 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当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时,现代信息技术就会极大弥补了教师知识面的不足,教师教学方式就会转化为以“引导、点拨、讨论、研究”为主,而无需再“满堂灌”。教师由“知识传授者”上升为“学习服务者”。把信息技术作为备课的有效手段,查找资料、教学环节设计、问题情景设置、重难点突破、课外拓展等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可以很好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需要教师区别对待,每位学生需求不同,需要我们实施不同的教学。

4 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有强烈的课改意识和探索精神,找准整合点,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专业知识及教学规律的学习,以提高整合能力。根据近年来的经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组织教学课件设计评比、整合设计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出,教师就会把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他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育研究,2001,10.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过程[M].中国教育出版社.

篇3

一、转换文体复述唤起情感体验

作家在表达感情时会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而选择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直抒胸臆时更多会选择散文,隐晦含蓄地流露情感会选择小说体,强烈主观的情感表达会选择诗歌体。因此,教学时转换不同的文体进行复述表达能够唤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1.转换诗体为散文体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转换成散文文体进行复述,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添加上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新的叙述。

洪镇涛老师在教读《天上的街市》要求学生听读时一边想象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也就是要求学生把诗歌语言变成散文体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是讲故事,注意时间和地点,要说出诗人在干什么,联想些什么,想象些什么。学生在复述时借鉴自己的生活经验,带着自己初读课文的感觉描述,教师通过听学生的复述可以迅速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情况,并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转换散文为诗体

散文内容丰富长于叙述,在抒情的效果方面不如诗歌。对于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可以转换为诗歌的分行形式进行品析,学生在一停一顿中,情感逐渐饱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渐入心田。比如在朱自清的《春》中的“春雨图”的片段就可以让学生一句一行,分行朗读,在顿挫中作者那种对春雨的喜爱的感情和宁静平和的心境慢慢地感染学生。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看课件屏幕分行朗读时,学生初读时很是惊讶,再读时那种悠悠的抒情感就通过朗读流泻了出来。

二、转换人称复述丰富情感体验

文本的叙述人称不同,所呈现出的事实情况就不一样。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命意是复杂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苏轼的《题西林壁》可以说是多角度的很好注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不同的观察者所处位置和角度的“各不同”,看到的风光也就不同。文本的叙述者的变化产生的对事件的反应和看法就迥然不同,读者从其中感知的情感也会相应地变化丰富起来。

1.转换文中人物复述

第三人称叙述,一种是无所不知的非聚焦型视角,叙述者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窥;另一种是外聚焦型视角的叙述,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活动的环境、外在形象、行为表现,不告诉人物之所以如此的活动的动机、主观意图与思想与感情。改变人称叙述,实际上对所要叙述的材料进行了想象重组,叙述者所投入的感情也因为视角的变化而变得丰富。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叙述人物是作者莫顿・亨特,在父亲指导莫顿爬下悬崖的描写片段,可以让学生以父亲作为叙述人物来复述下悬崖的过程,从而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冒险游戏的宽容和理解之情。

2.转换第一人称复述

第一人称的叙述是内聚焦型视角叙述,事件被严格地按文中的“我”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叙述者只能凭借“我”的感觉去看去听,对于这个人物的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只能采用转述的形式来表达,对于其他人物就只能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了。所以读起来常常给人真实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转换成某个人物的第一人称复述,事实上就是转换视角,转换看世界的情感态度。比如在《羚羊木雕》中可以让学生以父亲母亲或者奶奶的身份进行复述,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长辈以及学会如何处理好长辈赠送的财物与友情送礼的矛盾。

三、转换结构复述梳理情感体验

文章常用的叙述方法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等。在具体的表达中又有不同的句式表达,详略的搭配,动静的相衬,还有文章结构思路并列行进或者总分安排,平静叙述与生动对话描摹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文章的表达结构让学生复述表达,重新整理了的结构内容表达的情感也就得到了重新的梳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有了多向发展的渠道,对世界的认识更清晰更有序。

1.转换插叙为顺叙

插叙的作用是便于作者在他人物是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加上叙事中必要的补充与交代,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充实、具体;使文章的思路,在保持原有中心线索不受干扰的前提下,能多层次地展开一些侧面,变得丰满。教学时将插叙的内容调整后就使人对文章所叙述的事情的因有了了解,对事件的发展的条理把握就更明了,因而感知文章的情感也就更有层次顺序。在《羚羊木雕》中对于万芳的仗义的插叙如果让学生转换结构作为交换羚羊木雕的前因叙述,再复述交换后家庭里面的意见分歧,学生对“我”与万芳换礼物的行为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接受和理解。

2.转换倒叙为顺叙

倒叙的表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呈现的是事件的结局情形或者是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片段,然后再是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的表述。这样有着悬念感,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引人入胜。把倒叙的情节转换成顺叙来复述,文章的脉络会更简单,作者的情感发展也更容易感知理解。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文章采用的是倒叙开头点明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回忆的感情基调,使后文的抒情叙事舒展自如。复述时可以让学生将开头段落挪后,在次序井然的复述中学生能感觉到作者对父亲深沉、真挚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尤其是父亲那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从而理解了作者的“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的深深思念父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