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27 14:0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面红耳赤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狼狈不堪
【拼音】: láng bèi bù kān
【解释】: 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举例造句】: 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拼音代码】: lbbk
【近义词】: 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反义词】: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窘态
【英文】: like a drowned mouse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骗杀西凉刺史马腾,马腾的儿子马超率军为父报仇,被曹操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马超与韩遂。马超杀死凉州刺史韦康自立为“征西将军”,韦康的部下联合曹操进攻马超,让马超腹背受敌,十分狼狈,只好投奔刘备
狼狈逃窜
【拼音】: láng bèi táo cuàn
【解释】: 狼狈:窘迫的样子。形容逃跑时的丑态。
【出处】:
【举例造句】: 与其在群起而攻之中狼狈逃窜,倒不如主动辞去军长职务,还有几分体面。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三十二
【拼音代码】: lbtc
狼狈万状
【拼音】: láng bèi wàn zhuàng
【解释】: 狼狈:窘迫的样子;万状:多种样子。形容情况极其困顿、窘迫。
【出处】: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太上因暑热成病,狼狈万状。”
【举例造句】: 碗碟之类撞将上去,一一反弹出来,但汁水淋漓,不免狼狈万状。 金庸《天龙八部》第六章
【拼音代码】: lbwz
【近义词】: 狼狈不堪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极其困顿窘迫
【英文】: be in an extremely awkward position
狼狈为奸
【拼音】: láng bèi wéi jiān
【解释】: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可以爬高。比喻相互勾结干不好的事情。
【出处】: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六:“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举例造句】: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拼音代码】: lbwj
【近义词】: 同流合污、气味相投
【反义词】: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同心协力
【灯谜】: 最佳搭档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互相勾结干坏事
篇2
一、朗读表演——以《自相矛盾》为例
师:有的寓言故事,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忍不住想演一演故事中的人物。比如读《自相矛盾》时,我就很想演那个楚国卖矛、盾的人,你有这样的想法吗?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要演好这个角色,关键是要注意两处话语一个造型,你发现了吗?
生:就是这个人两次“夸口”说的话和最后“张口结舌”的样子。
师:是啊,想一想,什么是“夸口”?
生1:就是说大话。
生2:就是吹牛。
生3:就是夸海口。
师:这牛吹得够大,像海那样不着边际。想一想,你印象中吹牛的人是怎样的?
生1:眼睛朝天看的。
生2:脖子拉长,向着天的。
生3:说话时唾沫横飞的。
生4:甚至还手舞足蹈的。
师:那就照着这些样子演演看。
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表演。
师:与“夸口”截然相反的是“张口结舌”。你怎么演好呢?
生1:就是目瞪口呆的样子。
生2:就是说不出话来急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生3: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急得不知所措的样子。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生1:因为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前后不一致了。
生2: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了。
师:说话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往往会让自己哑口无言。现在,就请你读一读、演一演,感受这个说话自相矛盾的楚国人的尴尬吧。
生自由朗读表演。
思考:对“夸口”“张口结舌”的表演,孩子们可谓兴致盎然,特别是表演“张口结舌”时,学生努力寻找舌头被打了结的感觉,欲言又止,面红耳赤,惟妙惟肖。在那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尴尬中,“自相矛盾”的寓意自然就从故事中脱离,进入了孩子的语言世界。
二、角色体验——以《滥竽充数》为例
师:有时我们读着寓言故事,会忍不住边读边想,想当时的情境,想人物的心情,想故事的结局等。比如读《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时,我就忍不住边读边想。咱们也来试试吧!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优俸禄。
师:读到这里,你想到南郭先生的得意劲儿了吗?
生:他在宫门外得意得手舞足蹈:哈哈,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生:南郭先生吹着口哨,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美滋滋地想着:呵呵,我不费吹灰之力,居然也发财了。
生:没想到我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居然也能蒙混过关,了不起啊!
师:嗯,想得还真美啊!继续读,这时候的南郭先生又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生:这下要露馅了,还是赶紧逃吧。
生:南郭先生吓得魂不守舍,忍不住想:要是被齐湣王知道了,我这滥竽充数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啊,要再不逃的话,怕是项上人头不保了。
生: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浑身抖得像筛糠似的。他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还是趁早逃吧!
师:呵呵,南郭先生还挺有自知之明。继续读,这时候的南郭先生又会怎样呢?
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生:南郭先生垂头丧气地走在出逃的路上,不由得唉声叹气起来:哎,看来,没有真才实学是混不长久的。
生:要想发财,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学点儿真本领啊!
生:南郭先生悔恨交加,对儿子说: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本领,可不能学父亲滥竽充数啊!
师:没想到,一边读故事,一边想象,还真挺有意思。
思考:故事是形象的,学习故事的过程更应注重体验。上述教学,在师生充满情趣的对话中,孩子们俨然走进了南郭先生的世界,在经历了主人公戏剧式的生活后,用独白式的“自言自语”,将“滥竽充数”蕴含的道理与文本自然脱离,这个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令人精神愉悦。
三、联系生活——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为例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看到那个卖矛、盾的楚国人才能想到“自相矛盾”,看到南郭先生才会想到“滥竽充数”?
生:不会,在音乐课上,老师让我们合唱,小康不会唱,只跟着大家摆摆口形,这就是“滥竽充数”。
生:上次我写作文时,有一句话记得是这样的:“今天是中秋节,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老师在旁边批注的就是“自相矛盾”。
生:我上次用“万籁俱寂”造句,“展现在我面前的草原万籁俱寂,只有一群群骏马在飞快地驰骋”,也是“自相矛盾”的。
师:是啊,其实这些出自寓言的成语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听了会想到哪个成语呢?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生:这就是“自相矛盾”。
师:哦,我们都能想象那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后张口结舌的窘样了。
师:这是老师在网上看到的几则新闻的标题,你理解其中的“滥竽充数”吗?
出示:医院专家“泛滥”,患者担心滥竽充数
假币残币游戏币,滥竽充数当车费
“绿色蔬菜”,谨防贴个标签滥竽充数
生1:“患者担心滥竽充数”,是说生怕没有真本事的医生冒充专家给人看病。
生2:“滥竽充数当车费”,是说用假的东西当真的。
生3:“贴个标签滥竽充数”,是说用不好的东西充当好的东西。
师:我想,大家一定已经读懂这些寓言故事了。
篇3
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以上所述的情况都不适合教学,因为我们教师教学时应考虑到接受对象是儿童,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专为教育儿童而准备的语言。记得在绥阳县洋川小学实习时上科学课的情形:当我在办公室里精心备课时,指导教师说:“这个班的学生上科学课时纪律特别差,整间教室闹哄哄的,你得抓紧前10分钟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我顿时傻了,明明40分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10分钟怎能完成?哎,怎样才能把学生闹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呢?对了,他们不是喜欢大人们用小孩的语言亲切地与之交谈吗?这种语言就是儿童化语言。因此,当我走上讲台时,就用关心、商量的语气问:“小朋友们,今天开心吗?想跟着老师一起观察脂肪、蛋白质、淀粉……存在于什么地方吗?”当学生们听到老师用小伙伴之间才有的这种语气时,都兴致勃勃地做出肯定回答,因此,我的这节课完成得很轻松,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它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要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就得琢磨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其具有艺术魅力、感染力、号召力。我将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准确生动
语言准确,是指说话时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并符合语法规则,不出病句,不要含混不清或模棱两可,如你看见一个人长得比别人胖,你就不能用“肥得想头猪”来打比方,而可用“你身体很棒”等来形容。语言生动,一方面是指讲话的声音要有抑扬顿挫,要根据所讲内容的不同要有高低快慢、轻重缓急之分。
二、风趣幽默
教师的语言不能干瘪瘪的、平淡无奇,在教学中适当穿插点谚语、谜语、儿歌、顺口溜和歇后语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幽默是教育的助手,有时用幽默的方式说明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让人接受。“日和曰”“士和丑”“叉和又”这样的汉字在教学中可以这样:“日”对“曰”说:“你也该减肥了!”“士”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叉对又说:“你脸上那颗痣呢?什么时候整容的?”
三、简洁流畅
课堂时间是短暂而宝贵的,容不得老师长篇大论、唠唠叨叨地分析问题,阐述观点。因此,对待小学生,我们务必抓住重点,简洁明了地讲述。同时,有的老师边想边说,总喜欢用诸如“嗯、啊、这个”之类的口头禅,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流畅,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普通话的语流音变、咬准字音,分清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别;
2. 说话时分清主次,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3. 语言要口语化、儿童话。
四、发人深思
篇4
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于观察
作文来自于生活,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学生只有参加实际活动,作文才能有东西可写;只有积极地参加实际活动,写出的文章才能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眼睛、鼻子、耳朵、手指、舌头等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作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要经常把学生带出课本,带出课堂,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自然界的奇山秀水、花草树木、以及众多可爱的生物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只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对待作文才不会有害怕心理,才乐意去写,才敢于去写。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习作五》,要求选择一两种植物,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然后把你的发现、你的研究成果写下来。我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让他们几人小组,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植物,先仔细观察它的外形特点,提出问题,再分工搜集资料去解决疑问,最终完成习作。学生通过合作、观察能较细致的写出自己的观察、疑问,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注重积累
有的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很少,写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可用,不知道如何下笔,或者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词。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等。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和“词语花篮”等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为写作打下铺垫,这样,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坚持写日记也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坚持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和想到的记下来。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养成写作的习惯。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同时,要求同学们认真完成每周的读书笔记的积累,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要求同学们每周至少积累四个好词,两个好句,两个好段,以备写作时,可以有更多的好词好句可以使用。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就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创造中来,才会凭借自己想象的翅膀,把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通过思考,进行有意选择,在写作的天空中任意飞翔,创造奇迹,写出精彩文章。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努力做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培养写作兴趣的有机结合,只有培养学生增强了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重视作文批改
反馈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学生习作完成后,第一读者应该是学生自己。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学生之间的相互评改:很多孩子,读自己的作文总是不容易发现问题,但是读别人的作文,可以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接受他人评价时,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知道自己的不足;评价他人时,可以吸取别人的闪光点,可以使自己得以借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同时,教师的作文评语对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
篇5
——对课堂中师生话语的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以下是课堂上的一些语录摘要,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语录一: “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请你自己点名吧!”
初次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老师把点名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了文本的言语的深处。看来这种做法是值得尝试的,然而,课堂上的反馈让我们有喜有忧。
案例一:语文课堂上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请一名学生起来提问,这位学生兴致极高起身质疑,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满心欢喜,请他点名请人回答,点名者自己点完名后,因为享受了点名的乐趣,心中美滋滋的,只顾着高兴,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回答。其他学生有的能够用心听一听,有的因为没有被点到,无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也有的因为无聊,自己在抽屉里寻找快乐。
镜头二:在《葡萄沟》一课中,初读了第三段后,老师让学生对“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提问,一位学生踊跃举手提问:“葡萄干是在什么地方制成的?”他正准备点名让别人回答,周围立即就有学生笑答道:“这还用问,在阴房呗!”点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二: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这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果真的不能,我们大家帮你。”学生是很聪明的,我发现,过了一会他们书本上的问号会少去一些。同时,教师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作者与挑山工相遇的经过怎样?挑山工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启发最大?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山民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画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反思: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教师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但是,我们从案例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形式的积极性重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的现象,其中也折射出个别学生思维的惰性。为此,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刺激他的积极思维。 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案例2中的老师没有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专题研究。
语录二:“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
当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一起讨论后,仍无法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时,老师的一句:“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对学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在对话中,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也不排斥阅读中思维的求同。
案例一:适时点拨求异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月光曲》中的一句话,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让学生用“幽静”一词造句。然而所造之句真是令人失望。
甲:今天,我在幽静的津河边散步。
乙:竹林里真幽静呀!
丙:下午,我们在幽静的树林里踢球。
……
不难看出,这三个句子似乎都造出了“幽静”的美,写出了“幽静”的环境;但是,甲句模仿之迹明显,乙句求速不求质,有投机取巧之嫌,丙句中“踢球”与“幽静”又形成了冲突,显得不协调。面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必须给以正确地引导:“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请你们充当小小画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四要素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非常精彩。
不一会儿,一幅幅幽静的画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明晰起来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也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甲:清晨,雾还没有散,爷爷就来到幽静的河边练习太极拳了。
乙:黄昏,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幽静的竹林里写生。
丙:夜晚,月光洒在田野上,乡村是多么幽静呀!
……
其中也有别出心裁的,如“清晨的树林里薄雾缭绕,偶尔传出几声鸟叫,真幽静呀!”此处以小动写出了大静,真棒!
反思:点拨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案例二: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篇6
语录一:“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请你自己点名吧!”
初次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老师把点名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了文本的言语的深处。看来这种做法是值得尝试的,然而,课堂上的反馈让我们有喜有忧。
案例一:语文课堂上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请一名学生起来提问,这位学生兴致极高起身质疑,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满心欢喜,请他点名请人回答,点名者自己点完名后,因为享受了点名的乐趣,心中美滋滋的,只顾着高兴,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回答。其他学生有的能够用心听一听,有的因为没有被点到,无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也有的因为无聊,自己在抽屉里寻找快乐。
镜头二:在《葡萄沟》一课中,初读了第三段后,老师让学生对“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提问,一位学生踊跃举手提问:“葡萄干是在什么地方制成的?”他正准备点名让别人回答,周围立即就有学生笑答道:“这还用问,在阴房呗!”点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二: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这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果真的不能,我们大家帮你。”学生是很聪明的,我发现,过了一会他们书本上的问号会少去一些。同时,教师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作者与挑山工相遇的经过怎样?挑山工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启发最大?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山民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画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反思: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教师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但是,我们从案例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形式的积极性重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的现象,其中也折射出个别学生思维的惰性。为此,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刺激他的积极思维。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案例2中的老师没有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专题研究。
语录二:“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
当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一起讨论后,仍无法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时,老师的一句:“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对学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在对话中,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也不排斥阅读中思维的求同。
案例一:适时点拨求异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月光曲》中的一句话,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让学生用“幽静”一词造句。然而所造之句真是令人失望。
甲:今天,我在幽静的津河边散步。
乙:竹林里真幽静呀!
丙:下午,我们在幽静的树林里踢球。
……
不难看出,这三个句子似乎都造出了“幽静”的美,写出了“幽静”的环境;但是,甲句模仿之迹明显,乙句求速不求质,有投机取巧之嫌,丙句中“踢球”与“幽静”又形成了冲突,显得不协调。面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必须给以正确地引导:“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请你们充当小小画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四要素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非常精彩。
不一会儿,一幅幅幽静的画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明晰起来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也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甲:清晨,雾还没有散,爷爷就来到幽静的河边练习太极拳了。
乙:黄昏,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幽静的竹林里写生。
丙:夜晚,月光洒在田野上,乡村是多么幽静呀!
……
其中也有别出心裁的,如“清晨的树林里薄雾缭绕,偶尔传出几声鸟叫,真幽静呀!”此处以小动写出了大静,真棒!
反思:点拨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案例二: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篇7
【关键词】表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拓创新;勇于实践
现在需要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新课程”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
那么,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多一些动感、生气与活力,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呢?
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解疑、答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凌驾于教材、课堂、学生。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几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
一、让学生当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走上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的还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小老师教得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堂既活跃了气氛,也锻炼了小学生的胆量。
二、“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还看到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写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谈话:“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那么,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
对教材内容可以续写、改写、缩写……这样,课堂上学生不是收音机,而是创作者,说不定以后还有人会成为作家。
五、小记者进课堂
语文学科应从小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细读完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就可以举行现场采访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课文描写的某个场所的人物,其余同学扮演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可自由说说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挑选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内容,如:你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奥运会比赛项目?到若干年后,你觉得北京会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又有哪些变化?均以采访报道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体验,在认识人和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交际能力。
六、环形座位
环形座位的好处很多,如很多课文中需要小组合作。这样很容易沟通,例如:在讲《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情景和老人去世,海鸥送老人的情景,这两个场景都需要小组合作讨论,来找出有关的句子和相关的情景。环形座位给这样的情形带来了方便。
七、评价方式
篇8
关键词: 职校语文教学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途径
口语表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传递形式,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的频率正在不断地加快,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将对他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口语交际必将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没有足够的时间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所以表达要想准确,这种能力的养成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职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职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良好的口语表达是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现代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基本的素质;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揽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这都需要口才。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口才天赋的人能把平淡的话题讲得非常吸引人,而口笨嘴拙的人就算他讲的话题题材新颖,人们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有些建议,口才好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口才不好的人即便说很多次还是无法获得通过。
(二)良好的口语表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是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语言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学生将来接触的是社会上形形的人,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大协作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话说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一个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强的人,他的作文也会写得有条不紊的;反之,一个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人,他的文章也必然条理不清、支离破碎。
(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口语表达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言语(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的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有声语言)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运用语言及辅助手段(手势、眼神)表情达意的能力。思维、词语、句式的选择与组织、语言运用的技巧,是口头表达的中心环节。而其中思维是首要的,思维不清或者思维迟钝,都会影响口头表达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思想的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标志。进行说话活动的训练,必然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职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
(一)消除心理顾虑,大胆开口。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大胆开口。很多学生在公众面前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或面红耳赤,战战兢兢;或语汇贫乏,条理不清。有些学生害怕自己说错话遭同学耻笑,想说也不敢说,只能当听众。如何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消除心理障碍?参与是提高说话能力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勇敢参与,说话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我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这种害羞心理。加强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表达能力差些的学生听到有的同学说话和自己差不多,于是顾虑就少了一些。在学生练习说话后,老师都应给予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对一些能力差的学生,适当降低“坡度”,说话前给予个别指导。
(二)严格要求,正确使用普通话。
使用普通话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然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平翘舌不分,“n”和“l”不分,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1)补充汉语拼音知识;(2)让学生多听广播,尤其是中央台的广播;(3)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由于严格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能逐步正确使用普通话表达了。
三、培养职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措施
(一)从朗读起步。
朗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变为口头有声语言的完整过程。其特点是发出声音,在朗读的过程中,眼、脑、口,耳等器官同时参加活动,协调配合,对于训练口语表达技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口语表达的基础。
我们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的语言材料,一般都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明其义理,悟其趣味,读之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古人读书时,读到佳妙处,读得忘情了,常常是摇头晃脑、抚掌击节,到了这种境界,所读之物仿佛从他心中流出,优美细腻的语感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朗读时应注意:第一,朗读指导应切实中肯,从发音、语速到停顿、语调,都要一一指导;第二,可采取分段读、个人读、集体读的方法,并力求使全班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第三,教师可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倾听和模仿录音朗读;第四,可配乐朗读,调动朗读兴趣。
(二)以复述练功。
复述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因为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能训练吸收书面语言信息的能力,同时能丰富语言表达、文章构思等知识,提高口头语言运用的能力,所以说复述是口语表达训练的基本功。
(三)用辩论、演讲等方式做桥梁。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也不必受先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持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剑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也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惊喜地看到: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习,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另外,演讲、讨论、采访等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用口头作文作阶梯。
口头作文是指用口语的形式,有头有尾地连贯地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种事物,阐明一个道理。如果说朗读,复述是有文字依托的口语训练的话,那么口头作文则是无文字依托,且带有创造性的口语训练方式。在口头作文时,所学课文仅成为一种可供学生借鉴的知识背景,一种可供学生参照的样例,而从构思到成文,完全是学生主体独立的创作活动。
口头作文具有多方面的训练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口述一个完整的意思,这里就包含了多种训练因素。从确定中心思想到选择取舍材料,从安排结构,到遣词造句,都能得到训练。由于口头作文是当众述说,这又使学生在讲话的仪表、声音、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得到了锻炼。还有,口头作文练习一般都是即兴发言,教师出题后,给学生两三分钟的准备时间,就要请学生作答。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充分的时间供他们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既要想得快,又要想得好,这对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意义的锻炼。经常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无疑会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开阔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和周密性。
口头作文灵活而简单,既不要事前充分准备,也不需要纸笔文具,只要课堂上安排时间,就可以进行练习。时间充裕,可以练习说成篇的话;时间不多,可以说小段的话。学生叙事不清楚,可以多练口头叙事;学生不会写人,可以多练口述人物;在学习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等写作方法时,也都可先进行专门性的口头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老师可以当堂进行讲评,并且指导全班学生,讲评指导后,又可以让学生把它改为书面的写作练习。总之,既灵活又简便,还能够比较快地看到效果。
口头作文的练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片断练习,也可进行综合练习,还可进行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编提纲练习。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口头作文,也可以布置家庭作业,使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再在课堂上当众口头发言。
总之,口头作文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拾阶而上,登上自由运用的顶峰。
四、培养职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课堂操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的特殊环境。口语表达必须经过“定向―操作―内化”三个基本阶段才能形成技能和能力,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课堂操练是口语训练的主要途径。
(二)自我实践。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语训练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自觉主动地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利用机会,抓住机会,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刻苦操练,才会熟能生巧,形成技能。所以说自我实践是口语训练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开发外延。
“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去实践巩固,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向社会大舞台,那就会眼界大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发利用,协助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诵会、报告会、交流会、演讲会、名人访谈、模拟法庭、小记者招待会等,使学生时时刻刻、处处事事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学口语、用口语。所以说开发外延是口语表达训练的最富有弹性、最有价值的途径。
实践证明,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使语文教学走上快速、高效、实用的轨道。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阅读效率提高了,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说,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在集会上发言,他们不再是羞羞答答,吞吞吐吐,而是落落大方,慷慨激昂,吐字清晰,表述准确。这群学生将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学出版社,2009.
[2]梁捷.说话能力发展助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话教学 改革途径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自200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来,各大高等院校早已纷纷开设普通话课程。这既是对推普工作的支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才能无障碍地与人沟通和交流。但是,从高职院校十几年来的推普工作来看,普通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仍将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二、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的问题
(一)高职生对自身普通话水平缺乏理性认识
笔者在连续四年的普通话教学中发现,高职生对普通话学习普遍缺乏应有的认识。一是近九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或比较标准。二是对开设普通话课程不理解,认为没有开设的必要。三是在普通话学习的初期有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可学可不学,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越学越难,心理上有畏难情绪,缺乏必要的信心。四是寄望于通过课堂听讲和训练就能大幅提升普通话水平,课下却难以坚持练习。五是缺乏基本的语言知识,学生词法和语法知识欠缺,遣词造句错误不断,语言选择随意性大。
(二)不同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语音水平存在差异
通过招生部门调查,笔者所在学校招生以安徽省生源为主,在数量上农村学生多于城市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这一现象在安徽省各大高职院校里具有共性。大体上来看,在安徽省域内目前存在着北方方言区、赣语区、吴语区和徽语区四大现代汉语方言区。从笔者调查来看,来自北方方言区如宿州、淮北地区的学生普通话发音水平整体较好,但方言口音特色明显。来自其他三个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如安庆地区的学生在发音中存在的问题较多,纠正起来也很困难。但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来看,安徽不同方言区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普通话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尚属空白
安徽省高职院校很多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的,从办学投入来看,前期更多是投入在基本建设上,在高职教育初具规模后高职教育开始尝试走内涵发展之路。办学投入由基本建设转向专业建设,办学条件特别是强势专业及其核心课程的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等软硬件资源建设投入大大增强。然而,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压缩。普通话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一支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三个一”阶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普通话的学习缺乏必要的语音设施,如语音室、录音机、普通话训练软件等,教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予以示范,但很多语音间的细微差别学生学起来感到很茫然,难以体会和把握到学习的要点。
(四)学生心理素质不强、自信心不够
语言学习尤其是语音学习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强调训练和实践。在课堂语音训练中,很多学生无法摆正心态,比如认为发错音会被人笑话而不愿开口。在命题说话训练中,有的学生词不达意、磕磕巴巴,有的学生过于紧张而说不出话等等。这些现象事实上是高职生心理素质不强的突出表现。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命题说话环节都难以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普通话水平。
三、普通话教学改革途径
(一)积极营造普通话学习的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普通话课程虽然很普遍,但课程涉及的专业面仍然较窄。笔者所在学校仅有与旅游、酒店、文秘等相关的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多的是一周2课时,少的是一周1课时。然而,普通话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习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加以实践才可能达到的。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增加普通话课时仍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转变教学观念,比如将普通话设置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普通话学习中去。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活动开展过程中。语言学习离不开好的语言环境,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普通话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因此,可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
普通话教学重点就是听与说,其中,学生“听”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说”的水平。在普通话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讲授方法主要依靠教师反复示范的方式进行,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职院校应为普通话教学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学生听说的语音设备。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来看,出于外语学习的需要基本上都建有专门的语音教室。高职院校可以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适当给普通话教学安排语音课,并安装普通话训练软件。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录音设施,让学生在标准读音与自身发音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重视对普通话教师的培养,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通话水平来看,高职院校对普通话教师的培训力度远低于中小学校。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教授普通话课程的教师没有一名是普通话测试员。从其他高职院校来看,情况也相似。因此,高职院校急需加大普通话师资队伍培养,应多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普通话培训和普通话测试员考证。
(三)科学设计普通话教学模块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均是大班教学,由于师资有限,目前仍无法做到小班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各个方言区,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差异性。而普通话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有针对性地纠正学习者的主要语言错误后,再逐个纠正小的、非规律性的错误。针对来自不同方言区的语言特色,教师要找到不同方言区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主要缺陷,将学生分类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模块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训练,教学难点逐个击破,效果会更好。
(四)把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自信心
在普通话课堂训练和测试中,很多学生有害羞、紧张、说错没面子、不自信等心理障碍。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除了学生本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至关重要。每个个体在普通话训练中的心理素质虽然不一样,但也有一些共性和规律可循。教师如果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不仅对学生普通话学习有益,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以说话训练为例,学生在命题说话环节常常面红耳赤,过分紧张。究其原因,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不喜爱参加各类活动,缺乏足够的公开展示自我的经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鼓励和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能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活动,如座谈会、辩论赛、情景剧表演、文艺演出等等,一回生二回熟,多参加几次胆量、自信自然会提高。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高职生能否熟练地运用普通话将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高职普通话教学要取得实效,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因材施教才是开展普通话教学的有效途径,唯有如此,普通话教学才能真正成为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1] 宋晓霞.文化强国战略下高职生语言文字素质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