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30 16: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4单元
第3课时
设计说明
“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依托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小组合作有机的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学生对学习5的乘法口诀困难不大,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让学生体验口诀的来源及意义。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难点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得出余下的口诀,培养学生谈及知识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能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等活动养成推理、概括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归纳、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明白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3.积极参与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初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玩“借手”游戏。
师:老师今天想和大家玩一个“借手”的游戏,最多要向4名同学借手,谁想参加?
2.通过“借手”的过程,得出1、2、3、4、5只手各自相对应的手指头根数。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1)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思考: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福娃吗?
(3)师: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呢?
2.编制5的乘法口诀。
(1)一个盒子里有5个福娃,表示几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
(2)教师说明: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写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板书:一五得五)
(3)一五得五表示什么?一五表示什么?得五又表示什么呢?
(4)两个盒子里有多少个福娃?是几个5?谁能写出乘法算式?可以编一句什么口诀呢?三幅图?四幅图?五幅图呢?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8分钟)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第53页第“练习十”第1、2、3题。
3.动手操作。
请用5根小棒拼摆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拼摆完成后根据所摆图案编制一首5的乘法口诀的儿歌。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篇2
一、分层教学是关键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小组,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情况,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1.目标分层,预设思维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教师在设计时以学习困难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透”、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习困难生及时辅导因材施教,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价与鼓励,让学生都有信心努力学好。我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节时,教师可把学习目标分成两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口诀,运用口诀熟练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五的乘法口诀,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教学分层,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吗?老师也非常喜欢《西游记》。有一天,孙悟空遇到了很多的妖怪,一个人打不完。怎么办呢?聪明的孙悟空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就变出了五只小猴子。又拔了一跟,又变出了五只,他连续拔了五根,每根都变出了五只小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思考:孙悟空拔了五根毛,每根毛变出五只猴子,那一共变出几只猴子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后,你们也就知道有多少只小猴了……然后,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发现的规律,老师引导并归纳:先写成加法算式,看加数是多少,就是其中的一个乘数(因数),再看有几个加数,就乘几,加数的个数是第二个乘数。这样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牢固掌握乘法口诀。
3.提问分层,拓展思维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如教学“数位表,摆一摆,想一想”时,教师可以分层次进行设问:①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②能用2个小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可以摆出几个数呢?③这几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④能用3个小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可以摆出几个数呢?⑤这几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呢?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识。
4.练习分层,升华思维
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通过分层次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提高,学得扎实而牢固。
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
1.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体现“备学生”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力争在每一节课上都有针对性,设计具体的课时,把它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善于研究学生的不同性格,这是我们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
2.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加强。老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凡是学生都能发现的知识,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绝对不能暗示,应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关注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自主、和均衡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新的课堂改革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让第一层学生“吃得好”“吃得饱”,第二层学生“吃得好”,第三层学生“吃得饱”,第四层学生“吃得了”?笔者的体会是,在新的课堂改革中,若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做到培优补差,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看教W效果,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更加高效。课堂上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自信心都明显改善了。
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教师教的多,学生主动学的少,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四、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篇3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83-01
一、教学方式
《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会自编7的乘法口诀,并且熟练背诵7的乘法口诀,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次课堂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深有感触。本文就部分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及思考。
【片段一】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拼图,今天我们就来做拼一拼的游戏,请大家用自己学具盒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轮船,拼拼看,需要几个三角形?
生:7个。
师:拼两个轮船呢?
生:14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二七十四!
师:真聪明,老师还没讲你已经会了,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6个7是多少?
生:……
师:回答不上来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片段二】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教师播放小矮人一个个走进教室的画面)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7。大家看,他们手里分别拿着什么呀?
生1:气球。
师:大家请看这些气球上面标注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啊?
生2:后面的数字分别比前一个多7。
生3:第一个数字是7,第二个是7+7=14,第三个是7+7+7=21……
师:还有些气球没有写数字,你能帮小矮人把它们写上吗?
生4:28、35、42、49。
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字读一读(7、14、21、28、35、42、49),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些数字都跟几有关系呢?
生5:7。
师: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与7有关,分别表示一个7是多少,两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你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大家试试看,能编几句是几句。
……
二、教学反思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执教“7的乘法口诀”时,都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教学语言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因而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比,笔者认为,片段二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情境设计实用、有效
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片段一中,教师创设了拼小船的操作情境,但是学生显然不感兴趣,仅仅是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拼2个小船需要多少三角形时,“二七十四”,学生脱口而出。因为学生并没有对这个结果的由来进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低微。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取通常的做法,比如星期引入或者动手实践操作引入,而是从小学生喜欢的故事主人公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这样创设的情境真正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对话贴切、深入
从片段一可以看出,教师在对话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从自己的教学意愿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拼图”,真正是这样吗?显然这只是随便导入的一种方式而已。而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化氛围浓厚,使学生一听到老师的话语就自然地想亲近老师,进而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向思维的深处。
(三)数学活动丰富、有趣
在片段一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让学生“拼小船”的学习活动,但是,仔细审视整个活动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不够科学,七七四十九个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吗?这反映了教师的考虑欠妥。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进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篇4
备课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高楼的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高楼基础的选定。备课既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又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为了解本辖区小学青年数学教师备课情况,分析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师在备课中的成功经验,研究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对辖区小学青年数学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与教师就备课进行了探讨。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本次调研采取“听、查、看”等方法,通过对60多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访问,抽查了百余本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本。从调研的情况看,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重视备课形式而轻视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但是有一部分教师把备课当作应付上级检查的事,从教案看各个环节都很完整,但过程设计特别简单。如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至于创设怎样的情境很难看到;新课教学,出示多少页例几;练习设计,多少页第几题。设计的教案多数是一问一答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对教材上的练习题很少做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只是照搬教辅资料,没有个性化的设计。
还有个别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只要教案的过程清晰,课才能上得好。因此,备课时不能很好的分析研究教材,不能领会编者的意图,更谈不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备课时东拼西凑,照着教案书抄教案,很少从学生实际和自己的实际考虑,或对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不加分析就简单照搬,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样的教案看起来很“规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具安排、教学过程等都较齐全,而且文字数量也较多,在各级领导教学检查过程中往往还能侥幸得到好评,但是无论设计的再好,那都是别人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分析和设想,对自己研读教材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实效性也不会很大。
要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认真备课,要力争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内容。拿到教材备课时首先问自己: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法和学法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如何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组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在自己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再去翻阅一些参考资料,从中精选一些材料充实教学内容,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
二、对学生学习起点状态分析只是一个形式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在教案中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至于学生是否具有却很少考虑。正因为只考虑了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使分析学生流于形式。
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一位教师精心制作了5张彩图(每张5个彩球),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5的乘法口诀。课上,当这位教师张贴出第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教室里立刻出现了:“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七嘴八舌背口诀的声音,台上的教师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 ,后来这位老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完成她的预设。学生也只有老老实实地跟着老师重复那个过程。
以上案例中的教师,尽管课前做了精心准备,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根本原因是这位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非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因为,城里的孩子大多数家长提前就教了给学生, 因此,这些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一定的了解。假如这位教师备课时能了解这一情况,当学生背出口诀时,教师随即提问:“我发现多数学生已经知道‘5’的乘法口诀 了那么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你知道吗?”既承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利用了低年级小学生愿意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定会比上述案例好很多。
现代教学设计理念,明确指出:“所谓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已具备的已有知识,做到“目中有人”。设计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能够知道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补充、排序等,设计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度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40%的教师只注重教师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以及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至于每节课让学生学会哪些方法和技能,很少涉及。忽视了“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课改精神。
篇5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明确责职、合理分工,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小组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使用。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怎样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所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必须得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等等。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另外,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必须要考虑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如教学《乘法口诀表》,根据已经学习了的“1-9的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出示讨论问题的思考提纲,如“乘法口诀表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一般每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是否每句乘法口诀都是这样?”“根据乘法口诀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这些疑问,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研究,共同探讨,得出答案,再向全班汇报、总结,学生通过这种学习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又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也可以设计“学习反馈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三、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合作,而小学生往往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可以从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的能力入手:
1、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往往需要搜集一些资料,例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起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观点的教学理念,并且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期间,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认知建构、思维训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就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只有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设计练习内容,精心组织练习形式,才能优化课堂练习,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切记平均使用力量。设计既要有梯度,又要有层次;既可集中训练,又可分散训练;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
1.自主验证。对新授课,上课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教师先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再让学生在自主验证的练习中理解知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抽屉原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测把4枝小棍放进三个玻璃杯中有多少种方法,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放一放,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多次摆放,发现把四枝小棍放入三个玻璃杯中,总有一个玻璃杯里至少有2枝小棍,从而深刻理解了“总有”“至少”的含义。这样的验证练习,虽然费时多,但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验证,这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加直观有效。
2.专项训练。一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能力点,但是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轻有重。有的是知识目标,有的是技能目标;有的是教学的重点,有的是教学的难点确定。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要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对一节课需要通过专项性训练突出哪些重点,突破哪些难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总体规划,才能提高练习效率。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让学生死记口诀。因为死记口诀在应用过程中出错率很高,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每一句乘法口诀时,教师要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专项练习,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真正含义。
二、设计要讲究训练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还要讲究技巧。对于那些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训练。巧妙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对照练习。教学中有些题目从文字上看好像区别不大,但实质上差别很大,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对照练习。在学习了乘法与除法计算后,教师可以这样整合训练:已知甲数是乙数的整数倍。当已知乙数,求甲数,用乘法计算;当已知甲数,求乙数,用除法计算。这类题目学生犯错误率往往比较高,教师要经常把这类题目进行对照练习,这样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探索练习。数学练习设计要讲究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要让学生在练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例如,在教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出示下列练习:20×5= ,40×5= ,8×50= , 250×4= ,50×40= ,60×50= ,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为什么按以前的规律计算,积中会多出一个零呢?通过讨论,使学生清楚多出零的原因;进一步练习:25×4= ,125×8= ,250×4= ,1250×8=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通过合作讨论,最后总结出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的计算诀窍。
3.多变练习。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学生,通过学习例题,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随堂练习都能做对,可是,条件的顺序一变,或把条件与问题互换,就感觉解题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发展其变通思维。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就是:底×高÷2,而没有掌握高与底必须是对应的这一教学难点,从而在解题中经常出错。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变练习:给出三角形的两条底、一条高,或两条高一条底的长度(有一组底与高对应),计算面积。这样的多变练习,不仅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反馈练习。在每堂课的主体教学完成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反馈练习,让学生自主检测、自我评估,这既利于学生迅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特别是练习课上,教师更应该找出学生作业或练习中的的错误,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要力求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练习不能只求数量,而应该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趣味练习。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如果长时间进行高密度的训练,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抢答等练习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认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例题后,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在教室墙壁上按颜色规律挂气球,先让学生分组去挂,再让学生分组汇报为什么这样排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广,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2.一题多练。做课堂练习时,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太多,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我们把几道题目整合为一道题,学生的练习兴趣就会大增。例如,在教完100内加减法时,教师可出示这道题:把11、12、13、14、15、16、17、18、19这九个数填入九宫格里,使每一横行、竖行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等于45。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热情很高,他们经过反复的计算调整,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就改变了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达到了一题多练的教学目的。
总之,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练习的重要功能,不断优化课堂练习设计策略,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篇7
一、尊重生成,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教学是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课堂中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现象产生,有的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契机,但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些不可知的生成性资源,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善于捕捉的老师就可以利用它来点缀课堂,甚至照亮整个课堂,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教师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学生的发现,肯定学生具有的新奇想法和创新火花,甚至欣赏他们出现的“错误”……
二、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对待课堂的即时生成,教师决不能仅限于尊重。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追问寻错、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如,某老师在教“认钟表”一课时,让学生观察钟面,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有12个数,有长针和短针等,忽然有个学生说,我知道钟面上的时间是5点。老师很不自然地说了一声:“是吗?你真聪明!”就回避了这个问题,让他坐下了。这样仓促的应付处理很是欠妥。如果教师能大度一点,让那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肯定会说出理由,从而再引导其他学生讨论他说的对吗,学生在讨论中,就学会了如何看钟表上的时间,这样是不是会比老师直接介绍如何看钟表上的时间效果更好呢?
三、利用生成,变革课堂的丰富形态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1.在动态生成中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过程中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2.在动态生成中合理调整教学流程
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调整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比如,我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请出5个小朋友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一只小手,引导学生根据小手图自由提问,本想逐步引导学生提问1只、2只、3只、4只、5只小手分别有几个手指头,从而逐步引出5的乘法口诀的。可没想到,当一个学生首先提问“5只小手共有多少个手指头”时,另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我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说道:“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小朋友吗?”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用加法算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数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但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升至极点。试想,假如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或敷衍了事的话,假如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3.在动态生成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等时髦做法在课堂上屡见不鲜。似乎哪堂课不这么做就意味着没有体现某些理念,新课改就没有落实到位似的。其实这往往只是教师的一种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篇8
一、典型细节性错例分析
1.教学制约型。
错例(1):
归因:“分数乘法”单元中没有涉及关于带分数的乘法,其实整个小学阶段都没有。原因是带分数其实就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可以转化成假分数来进行计算。对学习能力强、算理掌握清晰的学生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况且教材的基本习题中也没有出现这样的类型的习题。但是,学生在应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没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之初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导致出现上面的错例。
错例(2):4.9×= 4×=×=
归因:按常规算法,上面学生的计算过程没有错,先将4.9转化成假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但是,将有些小数转化成假分数时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会变得比原数复杂,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容易出错。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原式中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的分母之间的关系,那么不难看出4.9与7可以先行约分。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就已了解数之间可以是整数倍,也可以是非整数倍。4.9是7的0.7倍,0.7×5=3.5。这样约分,使计算过程变得简单明了,计算正确率将随之提高。
错例(3):
归因:教师过分强调简便计算定律后,会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负迁移。上例是学生在学习分数除法后,对分配律应用的负迁移。如果教师事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就能避免出现上述的错误情况。以下是在发现错例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片断: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3去乘与的倒数,就变成乘法分配律了。
师:可是这是除法呀!
生:我不是先把、变成了倒数,才去乘的吗?
师:可是结果是错的。
生(计算后):是错了,可是我刚才那样做也不错的呀!
师:你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与的和,然后用3去乘和的倒数;你所谓的简算是用3分别去乘两个分数的倒数;(+)的倒数与(的倒数+的倒数)是不同的,就是说两个数的倒数之和与两个数的和的倒数是不同的。
生:明白了!但是如果倒过来的话可以吗?
师:你是指(+)÷3吗?你想想看!
生:(+)÷3其实就是(+)×,这道题是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的。
错例(4):
归因:学生习惯了25×48=25×(40+8)=25×40+25×8这样的练习,于是在做题时依样照搬。殊不知,拆数后25×(40+8)×125中25和125都成了公因数。拆数存在两种情况,即拆成两数和的形式与拆成两数积的形式(如下):
25×(4+8)×12525×(6×8)×125或25×(12×4)×125
只有在拆成两数积的情况下才相当于连乘的形式,能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拆成两数和的情况下,原式=25×40×125+25×8×125。这类题目在拆数过程中,拆成连乘的形式还是乘加的形式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但是一定要清晰地理解简算的依据,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错例(5):
归因: 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想当然地将算式进行变形。这类错误的产生与学生的计算习惯紧密相关,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教师的要求和引导紧密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2.感知错觉型。
心理学所谓的感知,就是一个事物在头脑中的表象。计算题由数字符号和运算符号组成,比较枯燥,容易引起知觉错误。由于受心理年龄特征的制约,小学生对10个数字与几个符号组成的计算题的感知,比较笼统、不具体和不精确,因而很容易把相似的数字、符号混淆起来,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错例(1):
归因:之前是,抄到后面就是了。
错例(2):
归因:进入高年级,类似于2+3=6,2+4=8,3+3=9等的错误非常多。学生易把“+”、“×”混淆,常常看到2+3就直觉出现“二三得六”的口诀。这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后的典型细节性错误。
3. 基础羁绊型。
曾经遇到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遇到乘除法计算题时总是错误百出,能正确应用计算两、三位数的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但乘法口诀总会背错。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有责任。有的学生是乘法口诀未过关,有的学生遇到乘加混合运算特别容易出错,有的学生是小数乘除法计算基础不扎实。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出具体错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次订正就置之不理了。
错例: 0.25×0.32×0.125
= 0.25×4×0.8×0.125
= (0.25×4)×(0.8×0.125)
归因:小数乘除法计算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难点,错误率较高。这对于计算基础扎实、习惯较好的学生就占一定的优势,而对于小数计算未过关的学生就比较辛苦。
二、应对策略
1.改变教师行为,把握自主空间。
(1)系统整理教材。
前面提到因教材编排的特点,部分教师可能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出现一定的疏漏。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全面了解教材计算体系的编排,了解计算教学已有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寻求更佳的教学策略。
(2)增强学习趣味性。
课堂练习是计算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计算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巩固算法、训练计算技能的重要载体。但有的教师把“训练计算能手”当成了计算教学的唯一目标,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本就有些枯燥的计算更加反感。教师可以在计算课中增加竞赛环节,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例如,申建春老师在《价值决定方向》一文中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显主要体现在对数的领悟、计算上。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计算教学的隐主要体现在数学思维上。”在计算过程中观察数的特征、发现存在的规律、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都是对数学思维的挑战。
(3)巧用错误资源。
曾经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反思教学设计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通过错误来反思自己的学习缺陷,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健康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错例,寻找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然后运用辨析与对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自主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清晰地整理知识,从而达到化弊为利的效果。对待学习错误,我们过去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新的理念和策略。教师一方面应善于抓住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节点;另一方面,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错因,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4)创建评价体系。
教学的规范、做题的要求,最后能否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完整有力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并且,体系一旦形成,就要落实到位。下面是某校某教师有关计算的评价内容。
2.改变学生行为,提升计算水平。
(1)调整学习状态。
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埃立克.詹森在他的著作《超级教学》中指出:“影响学习的三个核心因素是:状态、策略和内容。这三者中最重要的不是“内容”,也不是“策略”,而是“状态”。詹森把它称为是学习之“门”,他指出:“学习之门必须打开,否则真正的学习无法发生。”因此,在每节课前,教师应该花几分钟来调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接近或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将学生调整至适度紧张的状态。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小学生进行正确、快捷计算的必要心理条件。
(2)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需要培养、需要训练。它涉及学具的准备、草稿的运用、必要过程的完备、书写的工整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学具准备是前提,落实的规范是关键。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使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
(3)建立学习规范。
学习规范是学生学习时的行为准则,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信号: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制定书写的规范、格式的规范、订正的规范、竖式计算的规范、口算的规范等等。下面是两种不同的约分过程的书写方式:
这两种约分的书写方式将直接决定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
(4)学会主动反思。
篇9
一、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即符合课堂教学用语的规律性,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上课一个无意识的口误,学生听后将会导致概念混淆。教师如何做到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是指教师口头语言内容的科学性,是科学性最重要的体现,要求教师表述的内容、观点鲜明正确。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逻辑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在教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认数”时,教师表述上特别要注意不要将“数”说成“数字”。“12是一个数”,不能说成“12这个数字”。再如,讲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6页“认数”时,有的教师在讲解数位顺序表环节,数字所在的“数位”与“计数单位”混淆不清。
2.规范,主要是指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选字造句准确,用词恰到好处。努力做到文明文雅,避免出口伤人,满口秽言污语的现象,克服口头禅,尽量不说口头禅。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常用的“数数”发音shǔ shù,不能读错。再如,有教师在教乘法时,还按照之前的版本,把“乘”读作“乘以”。
二、通俗性
教学语言的通俗性,即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转述,都是为了让学生领悟,教师要充分树立“听众”意识。教师的语言和读文章不同,文章一时看不懂,还可以再看几遍,而课堂教学语言则稍纵即逝,听不懂也来不及仔细推敲。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要适合小学生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要深入浅出地阐明教学内容。语言的通俗性还包括语言的简洁性、鲜明性和系统性。
教师应当用尽量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不要过多地重复,嗦。力求要言不烦,努力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境界。口头语言尽量避免拖泥带水,故弄玄虚,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废话,不说学生听不懂的玄话,杜绝华而不实的“巧”话。
教师讲课是对教材的解释剖析。因此,教学语言要鲜明,教学语言的精神要符合课程内容,绝不能说混淆大纲的话,更不能说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的语言。
教师每节课所上内容不是单一的独立体,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一环紧扣一环,有层次、有条理,前后呼应,脉络清晰,便于学生在整个知识网中将知识内化。
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即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引导学生思考,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这种启发主要是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掌握知识赋予启发性,另外语言与语言之间也能相互启发。
教师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首先要善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产生疑虑,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讲授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时,教师出示例题,得出算式272÷34=,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去试商,发现初商9和除数34的积大于被除数272,得出初商9偏大,这时教师马上提问“我们用之前学过的方法试商,怎么会出现商偏大这种情况呢?”通过这句启发性的提问,引起学生思索、讨论。最终让学生理解调商的算理:试商时,除数看小了,初商就有可能偏大。这一问,使学生通过对调商算理的掌握,巩固了调商的计算能力。
教师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其次要善引。“教学之道,贵在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兴趣地思考,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思考,要引导学生深度地思考。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先出示前面学过的“5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编写有什么规律?比较相邻两句口诀,后一句得数比前一句多几?分析思考为什么?由上一句怎么推出下一句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应用口诀编写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这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6的乘法口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艺术性
前面所说语言的科学性、通俗性、启发性,都是教学语言的基础,是教师的基本功,而语言的艺术性则提高了一步。它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知识更能被学生接受。
1.讲究节奏。语文老师在朗读课文时要讲究声音的强弱、速度、停顿。数学老师的语言也要讲究这些。声音要适度,太响太尖,会刺耳,引起学生反感;声音太过轻声细语,无法警醒学生认真听讲。速度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速度太慢,学生会感到沉闷。有时对一句话中个别词的强弱处理得当,教学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重视修辞。教学语言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设问、反问等,来提高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让知识深深刻在学生心中。
3.倾注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语言要讲究技巧,更要倾注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坦诚、亲切、关心的语言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4.富有趣味。如果教师的语言学生不愿听就起不到作用,“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10
一、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1.改变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如第三册“2-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从被乘数是2讲起的,我们则是从5的口诀讲起,因为5的口诀句数多,便于学生认识掌握规律后,自己去总结推导1-4的口诀。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学习口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自然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人,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联系附近高架路建设创设了这样-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修高架路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你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件在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我们深人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才能。学习小组的骨千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不断夯实创新学习的认知基础
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独出心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网络。
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第六册“归一”问题时,我们从生活实际人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七、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人全新的信息时代,学会求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