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送别诗范文
时间:2023-03-13 22:0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王维的送别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二、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绘画高手,同时,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同时,画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滴。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从而使这场送别一反黯然神伤的基调,而透露出一种轻快又富于希望的情调。可见,王维,不愧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专家圣手。
(二)意象独特、意蕴丰富
王维送别诗之所以含而不露却又感人至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运用了独特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因此他的送别诗意蕴丰富,读来令人享受不已。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选择客观物象作为媒介,同时经过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由此便成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王维送别诗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多,他在借鉴和沿袭传统意象的同时,也通过自身情感的浸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离愁别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落日、白云、铙声等等。
如落日这一意象,古人见落日大多想到时光易逝,生命的短暂,而在王维的笔下,落日却成了诗人表现离愁别绪的敏感触点,并以此作为离别时的最佳活动背景。同时诗人习惯把送别与落日联系在一起,因为日落归山,一天将近,最能勾起游子的离情别绪。因此落日这一意象成了王维抒发离别之愁的理想对象。比如在《临高台送黎拾遗》中:“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人在日落时分,登台远望,眷恋之情不禁油然升起。原野一片空旷,在极目远眺中,只见飞鸟在落日的陪衬下匆忙还巢,这更增惆怅之情,再加上送别的友人就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这使得送行之人更加伤感凄怆。
总之,王维的送别诗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可堪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田园里的一株奇葩。而王维送别诗成就极高,影响巨大,因此他被称为“盛唐四大诗人”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欹湖》;“青山”;“山青”;版本
一、王维《欹湖》的版本流传情况
根据《旧唐书・王维传》的相关载记,知右丞诗集之最初本,凡十卷,录其诗文约略四百余篇。然因时代淹远,此本之原貌已难于复睹。目前所见,最接近右丞诗集底本的为宋蜀刻本(简称宋本),王维《欹湖》一诗在此本中之面貌乃是:
哆萧凌极酒,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此诗与如今所见之《欹湖》颇不一致。“哆萧凌极酒”与“吹箫凌极浦”差别甚大。我们认为:“哆萧”、“极酒”当属是传抄之中形成的文字讹误。此句之“哆”当为“吹”之讹误,“酒”乃是“萧”之讹误。至于后两句,“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则注明是“青山”而非“青山”。前文已述,此版为宋蜀刻本,在校勘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此本行世之后,洪迈又编成凡计“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各百首”的《万首唐人绝句》(简称绝句本)。《欹湖》一诗在绝句本中,其面貌乃作: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洪氏此书,素因驳杂见讥,但是从版本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去唐未远,相较于后世右丞诗集、诗文集者,校勘的价值仍然为高。洪氏将《欹湖》中原因讹误而出现的“哆”改作“吹”、“酒”改作“浦”,功德匪浅。更为重要的则是,洪氏此书收录右丞之《欹湖》诗,后两句仍然与蜀刻本相同,并且此二本均未于“青山”出注,言其“一作某某”。以此可见,有宋一朝,《欹湖》中“青山卷白云”一句,尚未出现异文。
“山青”作为异文出现,最早始自元季。刘须溪曾撰有《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简称元本)。我们翻阅此本,发现右丞《欹湖》于其中乃作:
吹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看,山青卷白云。
较之宋本,此本之《欹湖》出现了两处异文,一是易“首”为“看”,二是以“山青”替“青山”。
明清两季,右丞诗文之刊刻日盛,而其异文亦日多。今考明人所重编之右丞诗文全集、诗集本,主要有明刊《王摩诘集》十卷本(简称明十卷本)、顾起经奇字斋刻本《类笺王右丞诗集》(简称奇字斋本)、凌蒙初刊朱墨二色套印《王右丞诗集》七卷本(简称凌本)、顾可久《唐王右丞诗集注说》(简称顾本)、清赵殿臣注《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本(简称赵本)、《王维诗》四卷,《全唐诗》本等。
顾起经《类笺王右丞诗集》著录之《欹湖》为: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可知奇字斋本一如宋本、《绝句》本作“青山”,又因为其并未出注,可知以顾氏看来,《欹湖》并未有异文。再看凌本,翻阅凌本,我们发现,《欹湖》在凌本的著录情况一同与宋本、《绝句》本、奇字斋本,均作“青山”而非“山青”。我们又点检顾可久之《唐王右丞诗集注说》,《欹湖》之“青山”仍在,未见“山青”。
《唐诗品汇》为明人高所选编之唐诗选本,刊刻于明洪武二十六年,是明代较早的一个唐诗选本。在这个选本中,我们发现:“青山”不再,“山青”取而代之。清人赵殿臣的《王右丞集笺注》,是所知最为完整的一个王维诗文注释本。赵本收录之《欹湖》,仍是以“山青”为其嘉选,但是赵殿臣于《欹湖》下标注:“‘山青’。顾可久本作青山。”要之,在其视之,《欹湖》是存有异文的。今人陈铁民先生所撰之《王维集校注》,亦以“山青”为本,替代“青山”,并出注云:“宋蜀本、明十卷本、《全唐诗》等作‘青山’。”由于陈铁民先生是依赵殿臣《王右丞集笺注》为底本,又自谓“凡赵注本正确之处,拙注即继承下来。”所以陈铁民先生对《欹湖》异文的处理方式与赵注本相同,这就不值得奇怪了。
综上,我们对李唐以降,王维《欹湖》的版本差异以图表的方式附列于下:
二、以文学的眼光目之,“青山”亦较“山青”为佳
莫砺锋先生在《青与白――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倾城绝色》一文中提出:“这两种颜色确实是中华民族甚为钟爱的颜色,甚至直接勾勒了我们民族青山绿水的风华,成为我们洁白无瑕人格的象征。”从版本的角度考察,“青山”较“山青”更可信赖,而以文学的眼光目之,“青山”胜于“山青”远矣。《欹湖》为右丞描写送别之作,题材虽不甚新,然以右丞之诗才,却将此描写得舒卷自然、流光溢彩。从右丞本人的创作特点来看,他对“青”、“白”二色是颇为钟爱的。其《答裴迪》有“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山中寄诸弟妹》有“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赠韦穆十八》有“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斤竹岭》“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北》有“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别辋川别业》有“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可知于右丞而言,“青”、“白”为其素喜,但是他对于与两色的使用习惯还是自有其特点的。
我们对王维《辋川集》其余诸作进行考察,发现其使用定中结构者,另有七首:
古木馀衰柳
《孟城坳》
青翠荡涟漪
《斤竹岭》
轻舸迎上客
《临湖亭》
秋山敛馀照
《木兰柴》
仄径荫宫槐
《宫槐陌》
翠凤翔文螭
《金屑泉》
杂树映朱栏
《北》
以上所举诗文,分析其结构,皆与“青山卷白云”类似,更值得注目的则是,在这些例子中,右丞全部使用了定中结构,“古木”、“青翠”、“轻舸”、“秋山”、“翠凤”、“杂树”,皆与“青山”之结构完全相同。因之,我们认为,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右丞使用“青山”这一定中结构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使用“山青”这一主谓结构之可能。究其原因,乃是:从语法的角度来看,“青山”之定中结构,在诗歌中多用于静态化的表达,其义素的核心为“山”,侧重传递出一种“以我观物”的审美追求。至于“山青”,则属于主谓结构,诗歌中多用于动态化的表达,其义素的核心是“青”。《欹湖》为右丞书写别离之作,前两句作“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诗人送别故旧,更兼日暮,一片冰心,心神黯然。“湖上一回首”,将离殇收束,荡开笔墨,闪转腾挪之间,回首远眺,斯人远去,唯有青山白云相与为伴。李俊标先生尝言:“摩诘此处回首于挚友,正见其恋恋不舍之情,然下文并未‘接着说’,而是‘断处生’,一语‘青山卷白云’,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青山系恋白云,白云舒卷青山。以此至为悠远高洁之境象衬比友情,正可见士心如水、清澈澄明。”斯论剔透玲珑,深得文心,真可谓妙解右丞者也!若以“山青卷白云”,则诗人的关注点非是青山白云相与系恋,而是山青云白其色爽簦玩其诗意,恐其与“送别”主题不符,已堕第二义谛矣。
“‘青山’一词,宋蜀刻《王摩诘文集》、明刊《王摩诘文集》十卷本、均如此,其他众本作‘山青’,此正可见宋本之优,世以宋本为珍,非仅奇货可居而已。‘青山’正是高远,‘山青’不成意趣。”可谓将“青山”胜于“青山”之处道尽。
三、结语
质言之,通过比对王维《欹湖》一诗的版本流传情况,“青山”较“山青”更接近原本,亦更为可靠;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讲,“青山”更契合诗人心旨,“山青”难成意趣。因之,我们认为:《欹湖》之“青山”较“山青”为更好。
参考文献:
[1]王维撰,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唐)王维撰,(宋)刘辰翁评,(明)顾起经注类笺唐王右丞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九[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唐)王维撰,(明)顾可久注.王维诗集[M].东京:日本正德甲午复刻万历庚寅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2003.
[4](唐)王维著,(清)赵殿臣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唐)元结,殷[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明)赵宦光,黄习远编订,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8]杨建国.《全唐诗》异文说略[J].文献,1995(1).
篇3
首先说说“长亭”。从秦汉时期开始,人们在大路上设长亭,长亭本来是供路上的行人休息的地方,后来人们在送行的时候,常常会在长亭进行最后的告别,长亭送别也就变成了典型的离别场景,以至于后人一提到长亭,马上就会想到送别,想到很久不见的亲人。
“晚风拂柳笛声残”这一句中包含了“折柳”和“吹笛”两件事,其实这两件事之间有很深的联系。先说折柳,离别跟柳扯上关系,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上古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离别的故事。据说周懿王的时候周朝弱小,邻国都很强大,常常侵略周朝疆域。正好当时一个叫猃狁(Xiǎn yǔn)的北方国家入侵,有个年轻人为了保卫祖国,从军出征,随军一整年都没能得到家里人的一点消息,对抗猃狁的战事正激烈,他也没有办法回家去,年轻人只好强忍对家人的满腔思念,继续报效祖国。等到终于打败了猃狁,这个年轻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回忆起,当时他出发的时候,家乡的垂柳正随着春风轻柔地飞舞,好像依依不舍似的,不停地拂过他的肩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原诗中这样一个细节,不知道感动了后世多少人,又因为“柳”和“留”读音相近,后来的人就习惯于在送别的时候折一枝柳条送给对方,来表达自己依依惜别的心情。
为什么说吹笛和折柳有关系呢?那是因为古代的笛曲里,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表现的就是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象一下吧,身处异乡的时候,突然听到笛声,吹得还正好是送别时的场景,怎么能不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离别,从而怀念故乡呢?这样的故事很多,清朝人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记载,清朝人许虬离开家乡,到北方去居住了很长时间,长到他在北方生的儿子都已经十来岁了,有一天父子俩突然听到了《折杨柳》的笛声,他十来岁的儿子因为从来没有听过,就问他这是什么曲子,这使得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离开家乡已经十来年了,以至于儿子从来都没有听过故乡的曲调,于是他悲从中来,痛哭失声。
“一觚浊酒尽余欢”说的是送别饮酒的事。即使风尘仆仆,在大路边上送别,古人也要带着酒壶和小菜喝两杯,喝酒的目的,用王维的话来说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送朋友到西部边塞做官时写下的诗。古人远行不易,很可能离别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所以要郑重地喝酒饯行。
【博闻馆】
有关送别的古诗
送别是件大事,怎么能少了诗歌?历史上数得出来的很多名作都是送别诗,比如我们小时候就学过的唐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了最后一句才发现,这也是首送别诗。
还有一首著名的诗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文中提到过,全文是:“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再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可以一起饮酒了,想到这样的情形,当然得多喝几杯。
也有豪放派的送别,比如唐朝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说,别愁走远了没有人了解你,因为你这样的名人,全天下谁不知道。
篇4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篇5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功能分析:及物性;主位结构
1.引言
关于古诗尤其是唐诗英译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已经有不少尝试,如黄国文先生(2002)。笔者在领会系统功能语言学精髓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尝试从功能语篇分析的角度对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及其英译本(庞德版)进行分析,以使初学者加深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唐诗方面的理解与运用,二是通过英汉两种文本的对比为翻译提供可操作的例证。
2.对王维原诗与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是王维为送别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诗体上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全诗饱含着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富于热情和浪漫情调,真挚而不伤感,写离别而不言别情,历来被视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2.1对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胡壮麟先生等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原理对汉语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方面作了阐释。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和逻辑功能(logical)。及物性(transitivity)分析主要属于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分析。关于及物性分析主要是分析过程(process)、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circumstance)因素。这首诗包括题目在内共五行,从经验功能的及物性角度对原诗进行分析,分别涉及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物质过程:送元二使安西
(2)关系过程+关系过程: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言语过程:劝君更尽一杯酒
(4)心理过程: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包含了一个物质过程,用简短的六个字交待了一个事件,是对情景的动态刻画。它既点明了全诗的主题――送别,同时又为下文的感情推进提供了背景、做了铺垫。同时它是汉语中典型的无主句,通过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它体现出了及物性分析的参与者(participant)――即作者王维与友人元二。
前两句是对送别时周围环境的静态描述,其中“渭城”和“客舍”体现了及物性分析的地点环境(circumstance)因素。同时,这其中包含的过程都是关系过程。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把关系过程细分为“归属”(attributive)与“识别”(identifying)两大类。同时又按形式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内包式”(intensive)、“环境式”(circumstantial)和“所有式”(possessive)。这两句诗中的关系过程属于归属类的内包式。
后两句是点睛之句,分别是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一个言语动作“劝”字将作者对友人的满腔情感折射无遗,饱含去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尾行更是全诗的之处,这个心理过程直陈作者对朋友的真情实意。朋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感应突显,透露出对友人出走西关大漠的担心与牵挂。
2.2对庞德版译诗的及物性分析以及与原诗的对比
之所以选择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译本作对比,是因为庞德是著名的意象派诗人之一,他研究并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中的意象最终形成了诗歌意象理论。这一点足以看出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精髓的深刻理解,在诗歌意象方面是中西诗歌交流的桥梁纽带。对其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如下: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关系过程)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 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关系过程)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言语过程)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心理过程) (Rihaku or Omaktsu)
篇6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等。
二、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等。
三、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诗《董大》等。
四、 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送别诗一般的鉴赏方法:
一、 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或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或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二、 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 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 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 南浦多用于水边送行,如“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 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总之,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伤感或豪迈,抒情或直露或蕴藉,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场练兵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 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相同: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篇7
一、趣味破题,点燃热情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全诗内容,破题方能走近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方法有多种如“绘画激趣”“唱歌激趣”“谜语激趣”“背景激趣”“活动激趣”“生活激趣”等等。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笔者采用的是故事激趣法。听故事是小学生的一大乐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此法,效果颇佳:
话说唐朝时有一个叫汪伦的人,特别崇拜大诗仙李白的才学,总想找机会接近李白,有一次,他听说李白要经过他的家乡,在了解了李白的诸多喜好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某日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
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可是找了半天,既没有找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非常纳闷,汪伦笑着说道:“先生,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处潭水名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也并非一万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万。”
豪爽的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对汪伦如此煞费苦心的邀请深表感谢。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在汪伦的处所秉烛长谈,互讨诗文,待分别时,两人已结为好友,临走时,李白在船上突然听到岸上有人踏着节奏唱歌,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于是,在感动之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一诗以表心愿。
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学习古诗的热情迅速被点燃,诗文也早已悄然印进了他们的脑海。
二、朗读感悟,把握信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朗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学生表演读。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一开始,就可以展示古诗,初诵《游子吟》,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诗句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诵《游子吟》,第一步,当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一想。再以感人肺腑的渲染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让他们回顾一下,岁月在妈妈的身上留下了多少痕迹。在学生们娓娓动听的叙述中,领悟母亲养子女的艰辛。第二步,让学生抚摸身上带着母亲关爱的衣裳,看着沐浴在阳光下的生机勃勃的小草,一遍一遍地诵读,一步一步地领悟,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是多么暖人。沐浴在阳光里的小草是怎么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的。第三步,精读《游子吟》,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通过层层诵读感悟,把握信息,从而逐步领会小草报答不了太阳恩情,孟郊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我们呢,又怎么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读到这儿,还不能就此打住,再来一次真情地吟诵,更能激发学生潜藏在内心的激情。
三、想象画面,内化诗境
学生进入意境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再造想象的过程。首先是要发挥想象,体验古诗的画面美,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如果教法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情景?他耳边传来了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随着深沉、悠扬、婉转的筝乐曲的播放,学生想象:在热闹繁华的――长安城,街上人山人海。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茱萸避邪,有孩子的人家用它煮水给孩子洗澡。长安城内盛开了,开得蓬蓬勃勃的,人们一边赏菊一边喝着美酒。他们扶老携幼,头上插着茱萸,三三两两地和亲人去登高。当学生们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教师适时出示一幅图画:独自漂泊他乡的作者,坐在客栈的窗前,悠悠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个眺望远方(家乡的方向),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念。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忆”字上,此时,学生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的兄弟们已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仿佛看到了王维的小侄子侄女们那天真可爱的样子;仿佛看到了父亲正手捧茱萸向着王维回家的方向张望,那眼神里充满了期待。耳边仿佛听到了他们在说:“嗨!要是王维在这里的话,我们就可以开怀畅饮了,让我们祝王维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干杯!”不知不觉,王维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创设情境,有效拓展
精读古诗表达意境,促进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读经典学作文”的又一个重点。一般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与诗人同步走进其间,真切感悟体验诗句诗境,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促进情感的提升。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让学生课后来演一演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旁白:一天清晨,渭城下着蒙蒙细雨,翠滴的杨柳在风中沙沙作响,枝条随着风摇摆着)
(王维、元二来到客栈,桌上摆放着酒杯、酒壶……)
王维(举起酒杯):元兄,我敬你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元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谢谢!
王维(把起酒壶又往元二的酒杯里斟满酒):这次你西行的路途遥远,一路艰险异常,还望多加小心!
王维(再次举杯):元兄,这一路要保重身体啊!
元二(也举起酒杯):摩洁兄,你也要保重身体!干!
王维:元兄,你还记得正月十五,元宵节上我们一起猜灯谜吗?
元二:怎能不记得,我还赢了你呢!不过去年八月十五,我们在月光下赏月对诗,我可是远远地输给你了!
……
随从:老爷,时间不早了,该走了!
元二(望了王维一眼):摩洁兄,后会有期!
王维(拍了拍元二的肩头):慢着,元兄,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吧!往西出了阳关,你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元二(端起酒杯,仰头喝尽,便骑上马,往西边走去。)
篇8
一、诵读——诗韵清锵玉不如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诵读则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读题入文到初读感知、细读解文、品读悟情,诵读应贯穿课堂始终。
“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是古诗吟诵应遵循的规则。我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我先指导、示范读“城”,从舒展绵长中掌握“平长”的缓;然后再指导读“渭”,从声促气短中明白“仄短”的急。通过逐字逐句的指导,同学们读得有声有味。古诗的韵味、韵律、节奏在朗朗书声中飘荡。
“回声叠读”,这种诵读方法适合描写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的诗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模拟山谷回声叠读的方法定能让学生在诵读时脑海里浮现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壮观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边来。”书声在教室里回荡,诗文的意蕴在孩子们心中涌动。
朱熹在谈古诗朗读时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词的诵读,应根据诗词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如:“吟唱”、“节奏诵读”、“配乐朗读”、“表演诵读”等。
古诗合辙押韵,旋律优美,是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本。歌之、舞之、吟之、诵之,方能体验古诗词的韵味。
二、想象——借得东风好行船
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深远,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诗论》道:“诗与画同质。”英国诗人雪莱也曾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想象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美中蕴含中深深的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的:
师:王维的诗是悠扬婉转的歌,更是精美绝伦的画。圈一圈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景物有 “渭城、朝雨、轻尘”。
生:“客舍、柳色新”。
师:在这幅图中你认为最有诗情画意的是哪个景物?
生:轻轻飘落的朝雨。
生:被雨淋后新绿的柳树。
……
师:说到柳树,那可是诗人们喜爱的景物之一,你知道哪些诗句写到了“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一个“柳”字,诗人王维向我们勾画出一副色调清新的图景。写 “柳”仅仅是为了突出渭城的景色美吗?读整首诗,想一想“柳”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从题目看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可能是王维希望元二留下来。
生:哦,“柳”和“留”音相似,王维用“柳”留元二。
……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关于“柳”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出现了。首开咏柳寄情的先河。“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这是依依不舍的柳。到了唐朝盛行“折柳送别”,“柳”为“留”。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是挽留的柳。
我通过抓住“诗眼”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理解图景,拓展诗人们笔下柳色,进而领悟“柳”实则为“留”。“柳”传递着王维对元二的情谊。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有“意象联想法”。古诗词较为常用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雪”、“酒”、“梅竹兰菊”……“补白想象法”、“表达创作法”、“对(类)比推想法” 等。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再论文理通顺》)面对中年级的孩子,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地要帮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真正地领略、欣赏古诗词这朵文学艺术奇葩。
三、链接——知人论世见珠玑
鲁迅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 链接全篇作品,链接作者本人,链接写作背景才能较为确凿地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词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一文,要感同身受地体验诗人的心情:1.联系时代背景,元二出使安西唐朝正处于非常时期——“安史之乱”发生了。一个混乱的社会王维对元二的担忧不言而喻。2.联系环境状况。元二出使西域本是壮举,可阳关以西却是飞沙走石,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酒”道了出王维对元二前行安西的忧虑。3.联系王维本人,王维写这首诗已是55岁,可以说渭城一别就是人生的诀别,无限凄凉化作“酒”。4.联系“阳关遗迹”,感悟人世间可贵的真情。
又如《渔歌子》这首词,链接张志和个人资料。对诗人的“不须归”便有着进一层的理解,链接张志和兄弟间一问一答,对诗人“不须归”感悟更深刻。
古诗词博大精深,言有限而意无穷。“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探究诗歌意旨的重要策略,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篇9
一、
直接型默写。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5.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7.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8.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10.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2.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13.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14.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其二)]1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16.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20.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2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23.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2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25.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2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27.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28.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朱敦儒《相见欢》)29.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3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二、理解型默写。
1.郦道元《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一句描绘出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
2.《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日暮时分,山谷间灵动的生命气息的句子是: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描绘得精妙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与朱元思书》中最能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不追名逐利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5.《野望》一诗中透露出诗人在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6.崔颢的《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由周边景色引出自己羁旅思乡愁绪的名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7.《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8.苏轼评价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名句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出了旅途中景物的变化。
10.《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12.《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13.曹操在《龟虽寿》中表现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14.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把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当作人生的座右铭。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经受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7.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只要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18.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19.《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时诗人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20.《雁门太守行》中的“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21.《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战斗的惊心动魄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22.《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哲理(评价古战争)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2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
”两句展现给我们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2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三、拓展型默写。
1.我们学过的课内外古诗文中,不少体现了送别的主题,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2.古人的诗词写作中常常引用典故来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写出运用典故的连续两句。【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美好乡村生活场景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篇10
介绍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start 作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39 更新时间:2009-2-4
怎样投稿 免费注册 会员登陆 会员中心 找回密码 作文投稿 学习论坛 数学学习 英语学习
我喜欢的古诗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渭城的一场晨雨轻轻打湿了尘土,客舍一片青青,杨柳格外清新。后两句写出在这离别之时,诗人请老朋友再饮一杯离别酒,要知道,出去这西边的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