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范文

时间:2023-04-11 14: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宋词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宋词鉴赏

篇1

关键词:宋词鉴赏 词人 主题 炼字 境界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明珠。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而我们要想领略她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必须要真正读懂宋词、学会鉴赏宋词,如此才能找到“通幽曲径”,看到“禅房花木”。

今天我们把诗词并举,但是在词产生的初期及随后的发展岁月里,词一直被视为小技,末道、诗余,被认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滥郑声,宋初的钱惟演宣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并提出了所谓的诗庄词媚之说。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可见,婉约,婉媚是词的重要的特点,我们鉴赏宋词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词人入手,了解创作背景

明朝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对于宋词,我们更是需要了解词人。因为作者的经历、感情、修养等都无不影响到词的创作。所以在赏析一首宋词前,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并结合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首词。

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以凄婉、哀怨闻名。我们眼中的易安居士也常常是“人比黄花瘦”的摸样。看一下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初读时,会感觉这首词在李清照的词中很突兀,甚至会怀疑是否为李清照所作。

在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经历后,便能理解这首词了。李清照的词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这跟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早年的李清照,跟丈夫赵明诚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创作多写少女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李清照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这首词显然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词中写的是一个少女客渴望爱情,却又抑于开口,其倚门回首的娇羞摸样正与早年李清照类似。

二、从词的主题入手,对比赏析

赏析一首词,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从而去明确词的主题,挖掘词人内心的情感。词的主题体现了词人创作的初衷,也直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赏析一首词,必须把握好词的主题。明确了词的主题,再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便事半功倍了。

宋词的主题千变万化,且因人而异。写景色、写相思、写离别、写爱情、写愁苦、写闺怨,写边塞,宋词里有大漠边关层云万里的豪情,也有江南水岸冷月梅花的清幽。词人们往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但是一阕宋词终究有它的满纸的意义,也有词人们满腔的情感。

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是写离别的名篇。要赏析这首词,就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离别”的。这首词上阕描写了一段分别时的情景。

寒蝉鸣叫,天色已晚,刚刚喝完酒将忧愁忘却,正欲留恋,兰舟便无情地催促我离开。执起友人的手,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想开口道离别,却凝噎无语。柳永的这首词将离别前后的情景描写得很仔细,也很感人。从此词的内容上讲,不再只是“离别有所伤,衷肠难诉心更伤”的单纯的内心描写,作者没有重点写内心如何悲伤,离别如何凄凉,只是将离别前后的情景写得传神。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柳永与友人分别的场面,其分别之苦、离别之痛,无需直陈,便引起我们的无限慨叹。词的下阕,采用虚写的手法,词人假想与友人分开后的场景,以后,纵再有千种风情,却也无人能说。当然,这首词能流传千古,还是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这一句,被封为离别词中的佳句。作者写道,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柳永一生仕途不畅,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寄情唱词吟酒,而今离别后,连饮酒也只能独自一人,只有晓风残月相伴。凄苦之情,酣畅之至。所以,赏析一首词,要先明确它的主题,然后再分析词人是怎样书写这一主题的。

三、品味词的名句,炼字

一首好的词,必有其动人之处。一句好的句子,甚至一个字就能使词的境界提升,流传千古。赏析词,要学会品味名句,琢磨词人用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因为这句,闻一多先生赞此诗曰“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可见造句用字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宋祁写过一首《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上片最后一句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四、品味词的境界

赏析一首词,最重要的是要能体会词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在评论诗词时,将境界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他对代表美学范畴的“境界”是多么地看重,这也意味着,境界在诗词美学中的崇高地位。

篇2

提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唐朝诗人写过憔悴。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王维《黄雀痴》:“黄雀痴,黄雀痴,谓言青鷇是我儿。一一口衔食, 养得成毛衣。到大啁啾解游飏,各自东西南北飞。 薄暮空巢上,羁雌独自归。凤凰九雏亦如此, 慎莫愁思憔悴损容辉。”

在《宋词三百首》中,词人笔下有6处“憔悴”。 王国维为什么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一种境界呢?

选择《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的憔悴

憔悴1: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出处:欧阳修《青玉案》)

憔悴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处:柳永《蝶恋花》)

憔悴3: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出处:赵令畤《清平乐》)

憔悴4: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出处:程垓《水龙吟》)

憔悴5: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出处:袁去华《剑器近》)

憔悴6、“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出处:辛弃疾《阮郎归》:)

通过对比,王国维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一种境界,不在于“憔悴”,就在于“值得憔悴”。

出处1: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出处2: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处3: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出处4:程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拼醉。”

篇3

一、宋元青白瓷胎的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总的来说是胎厚,质硬、体重,瓷胎主要是用瓷石或瓷石和高岭土制作而成。当时景德镇使用的高岭土主要是麻仓土,胎质不够细致,露胎处多见砂眼或孔隙、铁锈斑点或见火石红,有硬中见柔、坚致中显粗疏的感觉。

1 瓷胎色泽有多种,由白到灰白、黄白,随土质、窑温差异而有所不同。景德镇用麻仓土成胎,胎质较白,或以白为基色而微微泛灰或泛黄;其他窑口则为青灰色或土黄色。胎色不只有一种,也不能借这种而否定那种。因为瓷土原料固有的品质高低不同,即便是同一坑瓷土也往往会因层次深浅、淘洗程度而有差别。

2 青白瓷胎体较厚重,特别是一些大型瓶、罐、壶器的胎体,相对而言孔隙较多,瓷化程度略微偏低,胎体相对粗疏,这不仅与瓷土的洗练有关,还与烧成温度、烧结程度有关。我们可以从露胎处观察它的颗粒感轻重、气孔情形,是正烧、欠烧,还是过烧。

3 宋元青白瓷的底足一般多为露胎,在胎体表面常有铁锈斑点(或“芝麻糊点”),这是胎土含杂质(铁元素等物质积聚)比较多,烧成中析出表面所致。部分器物的胎由于含铁量高而炉温不足(一说为胎晾晒不够),导致胎质泛黄红色;而另一部分器物在底足、口边或缩釉露胎处,呈现一线火石红色;个别的还见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较重的情形。要注意,天然铁锈斑点坚硬而不易去除。

4 经过几百年沧桑的宋元青白瓷原本就有孔隙的胎体,虽然多了些土沁和水沁,仍然还是给人一种“发干”的感觉;而现代仿品,一般胎体过重,胎质普遍细腻洁白,烧结致密,气孔率极低,胎内一般见孔隙;火石红呈色不自然,作均匀分布,或是故意作伪而涂抹上去的。个别仿品上虽然也刷有护胎泥,但是比较板滞;一般没有芝麻黑点,显得干净;作的芝麻黑点,则比较死板,浮于表面。

二、宋元青白瓷釉的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的釉为透明的青白釉,清亮、透明、光润。釉层较厚、釉面不甚平整,容易出现缩釉点和针眼;漏釉、缩釉露胎处常见火石红;积釉厚的地方或“泪痕”处,呈淡绿色或灰绿色。若借助放大镜观察青白瓷的气泡特征,在四十至六十倍放大镜下,可清晰看到下层的小气泡,中上层为疏朗的大气泡。气泡呈现状况是:小气泡一般表现为灰白色,泡内似有雾气;大气泡颜色较浅,受沁或腐蚀严重,整个来说,无论大小气泡,破损率都较大。沁色包浆和破泡留下的空洞较明显。部分在口沿或折角处易见剥釉现象。釉块剥落自然,剥釉处可见到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只要没有经过人为处理的青白瓷,虽然已经是过去六七百年了,釉面没有了“浮光”,但它却仍然“宝光”十足,十分润泽。我们要悉心区别它与新仿品釉面的差别。

新仿宋元青白瓷釉面“火气较重”,甚或有刺眼的感觉;人工酸蚀釉面,表面发涩、不自然,酸蚀部位整体失光;尽管现在也有在釉里添加某些成分,使釉面无“浮光”感觉,但只要认真比较,仍然能分辨出真伪。

人工剥釉,往往是剥釉处夸张,不自然,有人工或机械处理过的痕迹。有的新仿品上,用黄土配以化工原料胶合于釉面上,甚至施加附着物后再使附着物洗不净、刮不掉。还有将新仿品置于浅海中浸泡数月,使釉出现自然陈旧感和附着物,以冒充“海捞瓷”等等,必须十分注意。

总结宋元青白瓷的胎釉特征,几乎可以用“胎干釉润”四个字来概括。但是,鉴于作伪手段的“高明”与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悉心地去领略,还要掌握以上基本知识。

三、宋元青白瓷造型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的造型,大气浑厚,丰富多样,特别是元青白瓷器,器型十分丰富。较之以往的器物,如罐、瓶、壶、盘类,大型器物明显增多,不仅器体高大,而且造型多样,手法简练,形制工整。元青白瓷中,不乏六七十厘米高的象耳瓶;三十余厘米高的玉壶春瓶、梅瓶;三十多厘米至六十厘米高的大罐或盖罐。特别突出的是元青白瓷造型品种的多样性。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品类的多样性,常见的有罐、瓶、壶、碗、盘、杯、盒、盏托、托盘、器座、水盂、水注、水滴、棋子、佛像、人物、动物等,以罐、瓶、壶、盘、碗的数量最多。

二是同一类器物品种的多样性,如罐类就有长颈大罐、兽耳罐、兽耳衔环罐、螭龙耳罐、鱼耳罐、鱼龙耳罐、短颈鼓腹罐、圆纽盖罐、平顶盖罐、荷叶盖罐、筒式盖罐、塔式盖罐、鼓形卧足盖罐、八棱罐、双系罐、四系罐、棋子罐等。罐的口与底,有口大于底者,口底大小相近者,有口小底大者三种情形。瓶类有梅瓶、八棱梅瓶、玉壶春瓶、八棱玉壶春瓶、六棱瓶、八棱瓶、花觚式瓶、方戟耳瓶、扁瓶、四系扁瓶、盘口象耳瓶,盘口龙耳瓶、葫芦瓶、蒜头瓶、连座长颈瓶等。罐类器物的底,多作平底、浅而宽的圈足。瓶类器物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大器特别是象耳瓶,多高圈足;中小瓶类器物多作平底、低圈足。

观察宋元青白瓷器物造型,有两点值得注意:

1 器物的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说明是经过陶工周密思考、精心创作的。但是,虽然采用模制成型技术,由于是用手工接胎制作的,一些器物尤其大件器,器身的接胎处不够平整,接痕明显,尤其在器内表现突出。

2 器物造型的多样性表明,鉴定时要综合考察它的胎、釉、刻工和修底、制胎工艺,对于没有见过的新器型,不能简单否定。部分青白瓷器的造型,独具特征。如各种兽耳罐,表现为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肩饰贴塑双兽首,腹下收,平底下有浅宽足。四系扁壶,表现为小口短颈,肩立四系,扁长方腹。梅瓶,表现为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敛腹,平底浅足,弧腹,浅足而内凹,胎体较厚重。高足碗、高足杯,表现为圆口、弧形腹,柄较高,或为转柄。

在识别真赝品时要注意,新仿品往往是在器物造型上与宋元青白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形状、大小、体重、结构等方面。如大罐、大瓶的颈、肩、腹,往往比例失调,甚或将不同器型异想天开地组合为一种新器型,冒充元青花的“新种”;胎体不是过于厚重就是过于轻薄。

四、宋元青白瓷纹饰特点与鉴定

南宋后期及元青白瓷画面满,纹饰密,几乎不留空白。纹饰的装饰层次通常为四到八层,多的达九层以上,给人以花纹繁缛、图案精细、画面富丽而又庄严大气的感觉。其手法是主要采用刻划法、印花法、堆塑法、镂空法、点彩法等,或将几种方法并用于一器。但画面并无平淡之感,却有深浅变化之觉。常用装饰纹饰,有人物故事、莲池鸳鸯、动物、花卉、吉祥神物(龙、风、麒麟)等主题图像,海涛、莲瓣、蕉叶、回纹、菱形纹等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姿多彩。总的来说,其画风、绘画和图案都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笔意施绘,线条流畅生动,富有中国书画之风韵。

鉴定中尤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种纹饰的主要特征:

1 边饰。主要有回纹边饰、莲瓣纹边饰和海涛

纹边饰几种。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接的单体回纹组成,有规矩方形和变形回纹几种。莲瓣纹边饰,有的绘一组,一般在器物的下部,如缠枝牡丹纹鱼耳大罐、云龙纹象耳瓶等均是颈部有一组仰形莲瓣纹。有的画两组,一组在器物上部,一组在下部,两组构成上下相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莲瓣一般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问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海涛纹边饰,海涛汹涌奇兀,细微中显雄奇壮观。

2 花叶。大花大叶是有些宋元青白瓷的大器上的重要装饰特征。“缠枝莲的叶形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牡丹花叶的叶尖部位多作扭转表现,十分写实。蕉叶纹,蕉叶的主脉以浓笔粗线条表示,呈中干实,蕉叶大多作分开状,叶与叶问留有空隙;也有个别的蕉叶相并拢,或叶与叶有重叠。

3 垂云纹。垂云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如意云头纹”,其特点是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指向相背,在垂云纹内多装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麒麟等纹饰。这种饱满、大气的垂云纹,是宋元青白瓷中具有特色性的图案,主要用于梅瓶、大罐等肩腹部的装饰和大盘的盘心部位图案。

4 神物――龙凤麒麟纹。龙、凤和麒麟三大传统祥瑞纹饰,在元青白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两两同出在一件器物上,尤以龙凤纹特点最为突出。

龙纹:龙体细长、矫健,特别是龙颈部位尤较细长,头较小、张口吐舌,长唇、上唇细长,龙爪多为三趾、四趾等。

凤纹:凤首画法简练,颈羽较少、双翼披洒细长,圆尾再接尾羽。比较历代凤纹来看,元代凤纹展现得更为洒脱和夸张。

五、宋元青白瓷工艺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胎较厚,质坚,体较重,多大器,施青白色透明釉,胎釉结合牢固,满绘画装饰纹饰,富丽繁缛。这些特征必然与宋元青白瓷工艺相关。其工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 粘结工艺。宋元青白瓷的大件器物如罐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瓶类胎体多数是五段四接,其外部采取分段模具印坯,内部以手拉坯,然后将两段或多段坯胎,用泥浆粘接口而成器。器物外部比较平整光滑,内部粘接处可见泥浆挤压的痕迹,呈粗细不匀的滚圆状;瓶口内下部可触摸到扎手的接痕。

2 修胎工艺。宋元青白瓷器物的胎体一般外部修治较好,内部基本上不修胎,故可见到明显的粘接痕迹和接缝处挤压出的泥浆残留。胎底的作法一般是采用先粘合平底,然后挖足;圈足分宽矮和深高(如象耳瓶)两种。宽足平底的切削,大多是由外向内逆时针运行,中心收刀,故往往可见螺旋痕和收刀痕。外圈底,均斜削一刀,多不甚规整。

3 胎体。大件器物如罐、瓶、壶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比较轻薄。新仿品则均比较厚重,手感下沉。

4 施釉。宋元青白瓷胎釉结合牢固,其施釉技术,有醮釉、淋釉、刷釉、甩釉和荡釉几种情形。

(1)器物的大小、形制不同,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大口罐、瓶使用的是浇釉法,故在口、颈部位带有釉水流淌痕迹,口沿和肩部多有“泪痕”。大盘、小碗用甩釉,故口沿部位釉厚、色深或有积釉现象。多数瓷瓶一般采用整体醮釉方法。

(2)不同器型的器物,内部、底足施釉方法不同:大口罐、瓶内部不专门施釉,它们里面的部分釉水,有的是由于在外部醮釉或淋釉时进入的,或荡或刷简单处理的结果,因此呈现半截釉、漏釉情形,各种瓶的内部不施釉。

中国传统的鉴定方法以肉眼目测(观察)为主,为帮助观察而运用的手段,还有用手摸摸、掂掂,用耳听听,也即看、摸、掂、听便成了。使用现代仪器检测之前,中国人考察古器物的唯一方法――眼学。这种方法虽然简便、直接,而且有较强的科学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

第一,虽然陶瓷器本身的胎、釉、成型工艺、窑烧、装饰手法和自然痕迹,为鉴赏者的感知提供了客观依据,宋元青白瓷也不例外。但众多宋元青白瓷的原料瓷石和高岭土不可能从一个坑获得,胎土用料的配比成分不可能由一人完成因而不会一成不变:还由于胎料的陈腐、加工、技术和火候的差异,胎质必然有白、灰白、灰青等差别。以至同一种纹饰不同时代的表现手法也不完全一样等等。这都需要鉴定者对制瓷科技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鉴定者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

第二,鉴定家根据自身长期接触古器物的实践,以及由此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得出比较正确和接近于真理的结论来。鉴定家是通过察看器物的胎、釉、造型、纹饰、刻工技法和制作与烧制工艺,触摸器物的形体和釉面,上手掂量器物的体量、胎质致密程度,从敲击发声中听听胎体烧结和瓷化状况、观察釉面的氧化程度等方面获得的,通过这些细心的观察,触摸、掂量、揣摩和类比,来甄别器物的真伪、窑口、年代和价值。这种来自实践的眼学,来自长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多种素养,是一门古器物传统鉴定科学,值得尊重和传承。在这方面,自宋代以来就总是不乏其人。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在传统鉴定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他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叩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这些意见值得我们很好记取。

篇4

不论是前几年高考,还是2016年高考,古代诗歌的选材主流都是唐诗宋词,呈现出平稳态势。近年来全国卷Ⅰ古诗的选材,就足以证明。在2011到2016年的高考中,全国卷Ⅰ选用唐代诗歌3首,宋代诗词3首:2011年选用的是唐代诗歌,2012年选用的是宋代诗歌,2013年选用的是宋代词作,2014年选用的是宋代词作,2015年选用的是唐代诗歌,2016年选用的是唐代诗歌。可以预见,今后高考仍会一如既往,主流选用唐诗宋词。

就作家而言,高考倾向于选用举世闻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但从作品来说,选用的通常是比较陌生的作品。以全国卷Ⅰ的选材为例,2011年选用的是周朴的怀古诗《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选用的是晏几道的羁旅诗《思远人》,2013年选用的是陆游的即事感怀词《鹊桥仙》,2014年选用的是秦观的婉约小令《阮郎归》,2015年选用的是岑参的边塞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6年选用的是李白的写景怀古诗《金陵望汉江》。稍加分析,不难发现:除周朴外,所选作家都是唐宋声名显赫的;所选题材都是考生非常熟悉的,而所选作品都是考生不熟悉的。

二、题型上,主观与赏析,将一统天下

2016年9套试题中古诗鉴赏的选择题有4道小题,主观表述题有17道小题;能力层级A的有1道小题,能力层级D的有20道小题。按照这种命题走势,今后高考仍将承继该特点,并有所变化:取消选择题,变为全是主观表述题,使主观表述题一统天下;取消能力层级A,改为全是能力层级D,让鉴赏分析金瓯无缺。因为古诗鉴赏,就是要考查鉴赏,考查鉴赏评价,让能力层级达到D。

此外,比较与拓展,将更受关注。因为比较鉴赏,最能表现出鉴赏的重要命意,体现出命题的能力立意;拓展鉴赏,最能创新出鉴赏的命题空间,考查出考生的鉴赏能力。譬如说,全国卷Ⅲ第9题就体现了比较与拓展:“《内宴奉诏作》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无疑,用题内诗《内宴奉诏作》来与题外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对比鉴赏,可有效考查考生比较赏析和牵引力。毫无疑问,从今往后,题内比较将会获得古诗鉴赏的更多关注,题外拓展将会受到青睐。

三、内容上,技巧与情感,将仍是重点

2016年9套试题,没有哪一份试卷,不考查表达技巧。考查思想情感的,除浙江卷、全国卷Ⅱ外,其余各卷也都考查了。可以预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仍是今后高考检测的重中之重。

篇5

【关键词】教材目标指向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高中新课改,亮点在选修课,难点在选修课,突破点也在选修课。”早在06年我省刚进入新课程的第二年,面对选修课程步入高中的教学,有人就这样说过。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但目前对选修教材的教学似乎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选修教材教学存在几种状况:一是将选修教材的教学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选修课教学,三是按照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安排选修教学,四是根据现行高考要求而舍弃部分选修内容。如果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选修课程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其实这些都步入了选修教学的误区。

那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们能想到的是必修课应更多地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是大面积撒网;选修课应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较为鲜明的“经典”意识,从而对祖国和世界的传统文化形成某种或某些情结,这样的情结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会成为其思想情感发展的重要基地。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这里我想以各学校选修比较普遍的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体会,不拘浅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标指向及其定位

五个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是受到学生欢迎程度较高的模块教材之一,同时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开展好《唐诗宋词赏析》选修课的教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现状

如前所说,选修教材是新课改的标志物,是新课改的试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选修教材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目前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几年下来,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可谓是乱象横生,各行其是。主要有这样一些现象:

1、按照诗歌的内容题材重新组合,美其名曰“自主创新”。

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来分,常见古诗一般有以下几种:咏物诗、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怀古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有的学校把《唐诗宋词选读》的编排序列打乱,依照类别重新组织,实施教学。如“惜别送别诗”专题:《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踏莎行》(候馆梅残)……;“思乡诗”专题:《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商山早行》、《长安晚秋》、《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咏物诗”专题:《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以上分类,实在有些牵强。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该归入哪一类,历来有不同见解。这里将之定位为“思乡诗”有其道理(诗的最后八句写的是游子思归),但闻一多先生称它为“宫体诗”(宫体诗可视为闺怨诗);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咏物诗”(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够全面的。如辛弃疾的诗歌,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方式多样,若用七分法来分类显然有些狭隘。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两首诗,忧国伤时,抒写人生抱负,其咏物写景、抒情说理兼备,假若作硬性划分,“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风就难免受到损害,所以,这种归类法教学是不科学的。

2、按照诗歌的知识点另起炉灶,美其名曰“贴近高考”。

不少教师依据我省《考试说明》的表述,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专项训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学时分四个专项,包括“把握形象的训练”“感知意象的训练”“品味语言的训练”“鉴赏技巧的训练”。如“把握形象的训练”下列五个子项,分别是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鉴赏技巧的训练”分解出三个分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训练”更是被细化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对比烘托篇”“比兴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联想想象篇”“虚实结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录了《滕王阁》、《西塞山怀古》、《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诗歌。这实际是标准的高考考点专项训练!

教者说,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与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识点教学定位准确,能够凸显诗歌的主要价值。这样教学,学生可以习得诗歌的鉴赏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应试能力。然而,专项训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诗歌的整体和本质;更为致命的是,一味从应试的功利角度出发,有可能削弱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热情。

3、按照教材上的习题组织教学,美其名曰“利用资源”。

《唐诗宋词选读》在每一个专题后都设计了“品读与探究题”,以供学生在学完诗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却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题应对选读。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的“品读与探究”有四道题,它们是:

诵读《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称道,请从叙事、抒情、写景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该诗的炼句之妙。

诵读《与诸子登岘山》,想一想,为什么羊公碑叫“堕泪碑”?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落泪?

诵读《山居秋暝》,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与听、动与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这四道题分别对应该专题内的四首诗,训练点有诗歌内容主旨方面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还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这些练习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能有效地发挥辅读作用,当然不能弃置不用。可是它们的功能,也仅仅在于帮助教师提炼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只有将课文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学习,美其名曰“紧跟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探得深、探得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协商精神。对唐诗宋词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有的学校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如:

(1)探究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蕴。

(2)刘禹锡的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语言浅显而意蕴深厚。请收集相关资料,以“刘禹锡的历史情怀”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李商隐的无题诗迷离隐约,有政治寄托说和纯写恋情说等不同解释,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等。请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毋庸讳言,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妄图以区区几个研究性课题来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显然是捉襟见肘的,也是必然会失败的。

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开设如果以学生深恶痛绝为结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导致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拒绝,教师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们想要有好的结果,就有必要对开设此课程的目标预设原理进行一下分析。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教科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对“诗歌选修”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培养鉴赏诗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很明显,上述四种诗歌教学策略并不能完成这些课程目标。

从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看:《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从结构体系看,是按照诗歌发展史的顺序编辑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搞清楚。可见,培养高中学生树立诗歌史观,是编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组另构,无异于暴殄天物。

(二)《唐诗宋词选读》的课程目标指向

《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的色彩。

《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洞察本事,考析词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线,搜寻意脉,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善于见异。

(三)教学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到底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内涵,传承文化。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唐诗宋词选读》应定位于“定篇”。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而非做题能力。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与之相适应,该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过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们要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渗透着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

其次要抓住重点,适当拓展。从整体着眼,理清诗史的线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这根线上几颗璀璨的珍珠――李杜苏辛。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不得不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

二、教学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学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学教师也不作过多说明,这样学生就会误认为一代只有一种文学。他们不知道宋诗也很好,明清戏剧也很出色。《唐诗宋词赏析》偏向于唐诗、宋词,其中有一个专题是唐五代词,没有宋诗。在教学中,我觉得有必要适当加入一定的唐词和宋诗。

首先,词诞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词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只有温庭筠和韦庄,显然不能代表整个唐代。我们可以介绍第一代词人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继李白后的第二代词人,他们的《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长相思》脱颖而出,点缀出了一幅唐代美词的画卷。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些词都体现出唐人素来爱清闲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词经典。

宋诗的造诣很高,宋诗的选取是文坛上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研究是避也避不开的。比如学术界对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的选目问题议论颇多。钱先生自己说过:“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模糊的铜镜》)宋诗选取的聚讼纷纭,至少说明宋诗不可遗忘。讲唐诗时可以选宋诗比较,讲宋词时也可以选宋诗。比如讲到苏轼,可以将他的诗词做个比较,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词,还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等名句来自于他的诗,不可不提。这些当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诗词。

(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

《唐诗宋词选读》在选材上尽可能全面,避免争议。这样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个性。在现阶段唐宋诗词研究上,一些绕不过去的大山,我们一定要学;一些可以绕过去的小山,不妨有选择带着学生走走,可能会别有一番韵味。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一定要学,《唐诗宋词选读》单独设了专题。然而,另外一些诗人、词人也颇受学生欢迎,作品也颇有韵味,教材也没有选。在学习宋词中,我就曾专门和学生研习了蒋捷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些读来使人凄然的句子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种子。

教材在某一诗人的作品专题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学生有时只会对其中某种风格或形式的诗歌感兴趣。比如学生不喜欢杜甫的古体诗,喜欢他的七律。在学到辛弃疾的词时,学生对《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很感兴趣,觉得这首词表现了有点幽默但又有愤慨。其实辛弃疾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我就介绍《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卜算子・千古李将军》等作品给学生,学生既有兴趣,也了解辛弃疾的另一面。对于教材中学生并不感兴趣,舍去也无伤大体的作品可以大胆舍去不学。

(三)教学中注意对高考能力的渗透

篇6

吴楠四月离了婚。

离婚后的郁闷日子,就像复印机里出来的纸张,雷同到无法忍耐,吴楠感觉自己对生活已然没有了信心,日日蓬头垢面,恍若行尸走肉,遂申请休假。

提前并没有通知母亲。打开门的母亲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手里一本书在又惊又喜中滑落。吴楠捡起放在鞋架上,似曾相识的封面让她特意多看了几眼DD母亲竟然在读一本浅蓝色的、书页已经泛黄的《宋词鉴赏大全》。

接下她的行李放好,母亲忙不迭地摘下老花镜。吴楠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配了老花镜,她习惯每天在厨房转来转去的母亲,很少看到母亲读书的样子,即便父亲在世,她也只记得母亲空闲时偶尔会翻翻她的课本。

她从不认为自己典型的中国大妈般的母亲,会与宋词有什么关联。

母亲去厨房了。老人家准备饭菜的当口,她换衣服洗澡,哗哗的水声,让她想起跟母亲去单位集体澡堂的日子。

那时她还小,父亲出差,母亲上夜班,她不敢自己在家,母亲只好带着她。半夜醒来,车间休息室只有吴楠一个人,那样的空旷让她再也睡不着,于是跳下躺椅翻母亲的柜子,里面没有好吃的,蓝色的工装,白色的线手套,以及印着红字的搪瓷缸……就在这一刹,吴楠的脑袋里突然灵光一闪,那一沓白色线手套下面,压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牛皮纸包,里面是一个用掉大半的笔记本,还有的……不正是母亲刚才滑落在地上的《宋词鉴赏大全》么?

难道那时候,母亲就读宋词?

从洗手间出来,吴楠仿佛发现一个藏了很多年的秘密,不由得用另一种眼光端详母亲。可她,又实在看不出母亲有什么异样。

母亲已经把饭菜端上餐桌。奶白色的瓷盘泛着润润的光泽,衬着吴楠最爱吃的清炒藕片、红烧排骨,让她垂涎三尺。母亲还要布上小碟,吴楠禁不住笑道,妈,也就咱两个人吃饭呢。

“两个人怎么啦,妈一个人在家,也会像皇帝一样讲究。”母亲笑着回答。

这套餐具母亲换了很久,吴楠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同,而这一次,那本《宋词鉴赏大全》总是让她不由自主地关联母亲的各种变化。并且,透过已经逝去的时光,吴楠隐约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DD隐藏着的,她不甚了解的母亲。

2

吴楠十四岁那年,母亲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年底发了一笔奖金,夏天的时候,母亲用这笔钱,托人去城里扯了一块上好的白色暗花锦缎,然后找小镇上最好的裁缝,为吴楠做了一身旗袍作生日礼物。

豆蔻年华初初长成。吴楠那时高而瘦,其实并不很适合穿旗袍,但第一次穿上,镜前的少女,却因为这件旗袍而风情起来,它无袖,露出她结实而光洁的胳膊,长度到脚踝,显出她修长的腿,尚年轻的母亲,微笑着把一朵藕荷色的玉兰花胸针别在吴楠前胸。吴楠从不知道,一件简单的素色旗袍,会显出一个如此不一样的自己,她在小巷里轻轻走着,觉得跟以前的自己真正是不一样了。

母亲看着吴楠,也是喜欢得不能自已,她端详又端详,轻轻说:“女孩子就应该有一件像样的旗袍。这是理想中的料子和花纹呢,看把我闺女衬的,娴静,优雅,不染尘俗,不失静美,就像宋词里的女子。”

可吴楠后来又知道,为这件旗袍,父亲与母亲好好干了一架:“吃饱了撑的吧,那么多钱置办件衣服,穿上能飞吗?”

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花二百多块钱给一个孩子置办一件夏衣,真的是奢侈了。不过吴楠却穿着这件小镇上独一无二的衣服出尽风头,不仅惹来同学的惊羡,所到之处,还无不招人回首DD这旗袍自有一种蛊惑,一袭白衣,沐歌而行,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吴楠的那个夏天,因为这件旗袍而变得浪漫诗意,也刻骨铭心。

一个月后,旗袍变成两件枕套。

放学回家的吴楠崩溃地问在自家小住的爷爷,爷爷努努嘴朝向奶奶,奶奶轻描淡写地说:“那算件衣服么?穿上跟个女鬼似的,我拆了。”

吴楠坐在地上哭得稀里哗啦,她把那两件枕套搁在腿上,怎么也想不出奶奶怎么会把旗袍联想成女鬼。母亲回来,她爬起来扑向母亲,对母亲哭诉,而母亲,一言不发愣在那里,奶奶脸色铁青,一句解释的话都没有。

母亲进了房间,吴楠手足无措地跟过去。母亲哭了。吴楠看到母亲的泪,在脸上静静蜿蜒。整整一个星期,母亲都没出现在餐桌上。

日后,吴楠听到过两位姨妈的聊天。她们说,母亲带到婆家的所有书籍和大摞诗稿,都尽数被奶奶烧掉,只剩下带到单位的一两本幸免于难,最过分的是,出嫁后的母亲想留长发,在奶奶的指使下,父亲揪住母亲的辫子,说,留个长头发就美了么,赶快剪短了去!

这些事情,在尘封久远的时光之后,重新出现在吴楠的记忆里时,吴楠很分明地感知了母亲当年的无奈。与此同时,母亲幸存的书籍,母亲的诗稿,母亲惯有的庸常,以及今天母亲的《宋词鉴赏大全》、像皇帝一样讲究的餐具……所有的细节,仿佛都一一对上暗语。

旗袍事件之后,很快,一切都恢复原样。但枕套,却在奶奶回老家之后被母亲背着父亲拆掉,做成四个方帕,她特意买来素雅的丝线,也是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在每块方帕的一角,一一绣上梅、兰、竹、菊。

当年的吴楠问母亲:“妈,这个料子不吸水,擦鼻涕不好用呢。”

正一针一线绣着手帕的母亲头也不抬的答:“不是所有的手帕都是用来擦鼻涕的。”

3

这次回家,吴楠本来有一肚子的苦水想倒,生活的,情感的。可现在想来,自己经历这些,对于一辈子在嘈杂的车间里读宋词,在婆婆与丈夫的眼光里藏起一颗诗心的母亲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吴楠把脸埋在自己并不宽大的手掌里,稍顷抬头,一束清晨的阳光从未拉严的窗帘缝隙中挤进来,耳边仍然回荡着与美好没有多大关系的嘈杂又素常的生活,而眼前,却是细微的灰尘,在阳光中灵动起舞DD电光火石间,滑落的《宋词鉴赏大全》、母亲的眼泪、绣花手帕以及泛着柔光的奶白色餐具,一齐冲到她的眼前。

也是。以当时的经济情况以及社会认可度来说,那件旗袍真的不应该有。可是母亲说,女孩子就该有一件像样的旗袍,只有穿旗袍的女子,才像宋词里的女子呢。

吴楠习惯了街头大妈一样的母亲,她从没在意过自己有一个会写诗的母亲,更没有想过有一个在车间嘈杂的机器声轰鸣里读宋词的母亲。吴楠只知道,母亲与脾气乖戾的父亲说话,从来都是和声细雨,知道后来病歪歪的奶奶,母亲一伺候就是十多年。母亲性格柔和,善良、贤惠、孝顺,是邻里有目共睹的。现在想来,那一袭旗袍,那几方不适合撸鼻涕的绣花手帕,也不过是庸常生活中母亲保留的最后一点美好。她努力要把她认为美好的东西送给吴楠,她希望,她不能够拥有的,吴楠都可以享有。

也或者说,是那个时候,母亲在吴楠心里,播下一粒关于追求美好的种子,她希望有朝一日,它发芽,长大,让吴楠会对生活中的美好,心有所向。

回程的吴楠,第一件事就是量身订做了一件雅致的素花锦缎旗袍。吴楠站在镜前端详自己时,她又一次想起,当年自己穿上旗袍,母亲欢喜又赞叹的笑容;也想起,为她开门的母亲,戴着老花镜手握一本《宋词鉴赏大全》的投入;还有母亲摆出的餐具,散放出的柔柔的暖暖的光泽。

篇7

导语:4月21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珍藏本)在山西太原举办全国首发式,在首推精装大字配图本《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四种精品力作的同时,还为读者带来了“中国文学与经典鉴赏大系”9个大系近百个品种的经典图书。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与经典鉴赏大系”开创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首创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一体的图书形式,开中国图书出版界文学鉴赏辞典的风气之先,面世30年来累计销售近千万册,在广大读者中久负盛誉。作为当代中国销量最大、云集名家最多,出版至今累积销售近千万册的强势品种,历经岁月考验,在读者中具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与经典鉴赏大系”已升级扩容为9个大系近百个品种,包括“珍藏本系列”“名家配画系列”“古代经典鉴赏系列”“中国文学鉴赏经典系列”“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系列”“三百首诗文鉴赏系列”“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和“外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系列”等,内容囊括几千年中外文学名篇,凝聚了千余位名家学者的心血。

4月21日,作为“中国文学与经典鉴赏大系”中最具亮点的新产品,上海辞书出版社、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在山西太原联合举行了《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珍藏本)全国首发式,首推精装《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四函,该书内文双色精印,配四色名家彩图,清雅唯美,蕴涵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不仅是陶冶性情、修养身心的典范之作,还能够使读者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感悟华夏千年的智慧结晶。首发式中,上海辞书出版社向山西省图书馆捐赠了该书,并与来自山西、河北、甘肃、山东、浙江、上海、安徽、广东、辽宁、北京、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江西、福建、湖南、新疆、云南、吉林、内蒙古、南宁、郑州、长春、青岛、呼和浩特、西安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等图书发行业巨头共同聚首,围绕“中国文学与经典鉴赏大系”9个大系近百个品种和《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珍藏本)的出版与发行工作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篇8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

篇9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教学情感 教学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一些老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总是对教材中的每首诗词按照介绍作家背景、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分析诗歌、背诵默写诗歌等环节按部就班教授学生,到了高考复习才发现,之前所讲解的知识除了积累一些诗词名篇之外几乎作用不大,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我国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存在兴趣不浓厚的现象,此外,学生的阅读面较狭窄,知识的积累不足。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阅读古典诗歌作为爱好,很多学生甚至是被迫进行阅读,内心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失去了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就使得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很少同教师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迁移受到了限制。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功利。

近几年来,对于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几乎成了必考题,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目标变得比较功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都以教材和考试的重点为基础展开教学,只是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些知识记下来并且加以背诵,应付考试。通常都是考试考什么学生背什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么欣赏古典诗歌中的美,领略古典诗歌中的美。

二、提高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诗歌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信息。这些提示性信息很重要,有的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例如:朱庆余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只看这首诗的内容,似乎只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中的“近试”,我们就知道是作者朱庆余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好友张水部比作新郎,从而含蓄地表现自己应试时内心的不安与期待,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考试过关心情。还有典型的例子,如张旭的《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是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是诗歌。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明确地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例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歌,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达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例如,严蕊的《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回想初中所学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苗描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超越世俗的感情。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篇10

(一)所选诗词的时代分布。今年所选择的18首诗歌,唐代6首,宋代7首,金代2首,元代2首,明代1首。其中选料最多的是宋代,其次是唐代,再次是金代、元代,最少的是明代。唐宋诗词约占72%,显而易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毕竟它们是古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题料,命题者可以把握好难易度和可信度,不会受到诟病。而金代、元代、明代只能是唐诗宋词的“影子替补”,无法望其项背。

(二)诗词的体裁。所考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3首;其次是词,共5首。诗的比例约占72%,词的比例约占28%,总体趋势是诗词“独霸天下”。命题者选择短小精悍的诗词来考查,主要是为了降低阅读难度、突出鉴赏的重点,引领考生徜徉在唐诗宋词的艺术长河中,领略古代诗词的无尽魅力。

(三)作家的情况。18首诗歌涉及到17位作者(其中有二首诗的作者同为杨万里)。著名作家较少,一般作家居多,试题中大多不注重对作家进行补充注释和背景介绍,即使有注解也多限于词语的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强调考生对诗歌本身的关注,防止考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从而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四)所选诗词的题材。扫描2012年各家高考试卷诗歌的题材,我们发现写景抒怀、思乡怀人、咏物言志、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等题材再次进入命题者视野。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最,达到7首(分别是安徽卷、北京卷、上海卷、重庆卷、福建卷、广东卷、辽宁卷)。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点也就自然而然了。其次,是咏物言志诗,共5首(全国大纲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2首)。咏物诗通过对所咏之物特征的摹写来寄托作者某种志向、追求或品质,常常借助于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这种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的方式,往往成为身处特殊历史时期(如金、元)诗人们的首选。再次,是思乡怀人之作,共3首(新课标卷、山东卷、江西卷)。古代思乡怀人诗歌一般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和在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与凄苦之情。其他题材分别为闺怨诗1首(江苏卷)、边塞诗1首(湖南卷)、送别诗1首(湖北卷)。总的来说,今年的古诗词鉴赏题还是很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重大社会题材的减少和日常生活题材的增加,是2012年试题题材选择的显著特点。

(五)考点的分布。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鉴赏题对表现手法、形象、思想内容、语言等方面综合进行了考查。考查的重点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思想内容(形象)、怎么写的——表现手法(炼字)这样的两个中心,引导考生主要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同时,也兼顾了考查微观的诗歌语言层面。可谓点面结合、收放自如。同时,命题者在每份试卷中都设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问题,问题的设置有具体、小巧等特点。设题密度大,都是围绕着“思想内容”“形象”“手法”等方面来设题,如江苏卷的三道题就是如此。如此循序渐进的命题善于激发学生思考,便于考生“据分答题”。像去年广受争议的湖南卷诗歌鉴赏题“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7分)那种“大而无当”的命题方式已被命题者摒弃。这样的变化标志着诗歌鉴赏题已逐步走向成熟。

(六)分值的安排。今年的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基本稳定,绝大多数省份没有进行调整,说明命题者对此题已有了成熟的定位。最高分值为北京卷,17分,与去年持平,是近年来分值最高的诗歌鉴赏题。分值比较高的有新课标卷、辽宁卷,为11分;江苏卷与前两年持平,为10分。最低分为6分,分别为重庆卷、福建;绝大多数省份的分值在8分以上。通过对近两年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分值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分值持续提高的趋势已经停止,预示着诗歌鉴赏题已经到了“高原期”。

就考点设置、能力考查点而言,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全国各套试卷没有怪题,应该说难度是适中的。命题紧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上都有所涉及。盘点2012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剖析其命题思路,对我们明年的备考不无启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考题。

(一)有的放矢,以问为梯。

我们要了解考情,做到有的放矢。虽然年年高考,年年有变化,但是不变的是考点和主干知识。而考试大纲就是一切高考命题的依据。“不管考卷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变”,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定要进行三问:一问“写了什么”——表达了何种思想观点;二问“如何写的”——使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三问“为什么这么写”——知人论世。诗歌鉴赏的题目均来源于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这首诗固有的特色。“诗言志,歌咏情”,一首诗中最重要就是感情,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次是如何表达的?即采用哪些具体的表达技巧。再次,为什么这么表达?这往往与诗人经历、遭遇、甚至审美追求有关。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情感——借昭君形象表达自己才华横溢却入朝见妒,忠不被用却无辜遭贬,有家却难归、漂泊西南的深沉怨恨;表达技巧——借古讽今;这么表达的原因——不敢讲,只好用曲笔。任何一首需要鉴赏的诗,我们考生都要这么“问”。问,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问,是一个由浅入深了解考题的过程;问,是一个揣测出题人意图的过程;问,是一个联系所学知识解题的过程。问,是答题的阶梯。学生如果善于“问”,再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考场就能所向披靡。

(二)勾连课本,以熟带生。

为了体现高考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所有试题的材料均来源于课外。但是几乎每个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百篇古诗词,其中既有课本明确规定必读必背的篇目,也有课外读本和唐诗宋词选读,还有若干高考真题。这些都是我们考生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知识宝库。在解题时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以熟带生,由已知向未知延展,从而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年江苏考卷的最后一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我们就会联想到诗词的简单常识:“结句”也称结尾,起收束整首词的作用,往往是一首词的点睛之笔,通常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主要写法。前者如柳永《雨霖铃》的结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后者如姜夔的《扬州慢》的结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很显然,本考卷中属于后者,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本题的参考答案即为: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