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不得已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03-22 20:2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万不得已的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唔,好累呀!”回到家,我就打开电视,登陆手机qq。可睡意渐渐袭来,我睡着了。
嗯?有人在说话。我睁开双眼,偶买噶!电视、手机、铅笔全动了!“我……我一定还没睡醒!”我使劲一揪大腿,“不是梦!”
电视说:"咱家主人们太爱看电视了,有时候还抢台,唉,我的腰啊!"手机说:“老兄,你才好呢,我快累死了!我身体的文件、游戏特多,qq最烦了,还有病毒呢。”正说着qq震动又响了。铅笔哀叹:“我们铅笔家族要灭了。”手机、电视问:"为啥?“”现在科技发达,手机一输入全是漂亮字,电视上的字也是别出心裁。“说着还呜呜的哭了。
电视、手机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你不写出美丽的字,我们也不知道会存在什么地方“铅笔连忙摆手推辞;"不不不,人类仓颉造了字,然后发明了我美化汉字,之后你们也出世了。”手机说:“虽然打字很快,美观。可人类自己写会怎样?那不知道多麻烦!”……
听完它们的议论,我想:哦,我们错了,我们不能依赖科技,字是自己打造的。之后,我便蹑手蹑脚地回到书桌前写作业了。
篇2
一、进一步明确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和《贵州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我们提出了《关于规范班子运转考察和干部考察个别谈话要点的通知(试行)》,对班子运转考察和干部考察个别谈话中德能勤绩廉的内容进一步作了分解和明确。
二、根据干部的岗位职责来设置考察谈话内容,提高考察谈话的针对性
准确考察干部的政绩,当前我部考察工作存在的问题是:考察组人员在重点考察之前,对考察对象的岗位职责、分管工作了解不够,对考察对象应承担的工作了解不够,考察主要听取了工作中比较好的一面,对履行不到位甚至没有履行职责的一面了解不够,考察不“实”。
建议在安排考察组进行干部重点考察时,考察组要先对重点考察对象的大致拟任方面和当前的岗位职责进行掌握,把谈话考察的内容尽量细化、具体化,根据岗位职责把实绩考察分解成多项具体的指标和内容。
三、逐步拓展考察内容
篇3
[摘 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毗邻“长三角”,承接皖江开发地带,市场广阔。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1.2 旅游资源分析
皖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集群效应好,徽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不仅有天下第一黄山(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莲花佛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还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体的太平湖;新安江两岸风光旖旎,齐云山与黄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风光无与伦比。
皖南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区域内的古徽州区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传颂。新安书画、新安医学、徽派刻篆、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灿若繁星的人文古迹。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区域内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区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1.3 存在问题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开发存在不少问题。现状是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如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础设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皖南旅游产业大发展受到阻碍。
2 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做大做强黄山品牌,发展大黄山大旅游格局
(1)首先扩大黄山城市影响力,实现城市品牌营销。可以定期促进举办国际性旅游会议。如“中国旅游文化艺术节”、“全球旅游创意研讨会”、“国际经济高峰论坛”等特种会议。邀请业内精英、国内外旅游专家、世界知名旅游企业CEO来参加,力求扩大黄山旅游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宣传皖南旅游。
(2)每年举办“中国(黄山)慈善公益事业高峰论坛”。邀请著名的国际国内明星,慈善家,残疾人协会,红十字协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来黄山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难题。依靠他们的魅力宣传黄山,吸引各国媒体报道,也树立了黄山的公益形象。
(3)城市市容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全面更新升级。打造园林城市使游客来到黄山感到亲切、舒服、干净、整洁、绿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国际视野。老的设施要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实现升级换代。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区域内资源优化组合,品牌共铸,发展互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皖南旅游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和底蕴,并积极挖掘区域内佛、道、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多元化。如与江西婺源共同开发徽州古镇游、乡村游,连同婺源整合古镇游路线,共同开发徽州文化区,实现共赢。再如开展红色旅游方面可与芜湖安庆池州方面资源重组,打造并推广宣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与实现沿江联动,共享发展。
2.3 品牌意识,以品牌经营为导向,注重大黄山旅游格局的整体形象维护
以“大美黄山,古徽新韵”制作大黄山大旅游宣传片,通过各种媒体播放宣传片。
首先,宣传片要开放富有情致,体现深厚徽文化。
其次,大黄山旅游走出去战略。根据各旅游市场国的情况来制作片子。亚洲欧美的政治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不同,宣传片也应考虑到。
最后,可向全球公选黄山旅游大使(形象代言人)。向全球发出公选的条件,最好是选拔性比赛,比赛的场地选在黄山或周边有潜力的自然风景区。
2.4 创新意识,发展创意旅游、特色旅游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1)如祁门县内牯牛降和安庆潜山县天柱山可依靠其“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势,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并积极打造夏令营训练基地。依靠该地山水发展精品夏令营训练基地,开展促销,向全国的中小学发出邀请。但是开展之前必须有精心的组织和策划(确保创新,科技,绿色,人文,安全,放心)。
(2)太平湖介于黄山、九华山之间,北距佛教圣地九华山南大门30千米,南距“国之瑰宝”黄山北大门30千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太平湖旅游资源丰富,湖光山色得天独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连绵,水风姿绰约,岛屿散落如珠,被誉为“黄山情侣”、“中华翡翠”、“世界明珠”、“东方日内瓦湖”的美称。可根据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会议旅游,滨水休闲游。
2.5 发展以“生态庄园”为主要模式的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幸福经济
生态庄园是以生态代替死态,以净化解毒代替污染中毒,以利他奉献来替代自私贪婪,以自然纯净美善的生态庄园代替人造污染的死态毒庄园。英国的罗森戴尔庄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根据城市人口众多,且马鞍山号称“南京后花园”,其地缘优势加上文化亲和力,可因地制宜发展这种生态庄园,发展低碳经济旅游,打造体验性乡村游基地,吸引长三角客源但打出的品牌依然是大黄山旅游品牌。
2.6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从业人员的高素质和高品质的服务无疑是最好的宣传广告。微笑服务,细心周到,对游客出现问题及时耐心的排查解决,让旅行成为心情之旅,自然之旅,和谐之旅。
2.7 打响打亮文化品牌,发展影视基地项目、名人故居游
(1)黟县影视拍摄基地项目,总投资达1亿多美元,将建设一个融影视拍摄与制作、游览观光、文化考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民俗展示、文化演艺及教学实习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
(2)李鸿章、故居项目拟在原址处恢复仿造李家大祠堂、家庙、庭院、墓碑和故居等相关设施,总投资为4286万美元。
(3)紫蓬山动漫产业园项目占地总面积为200亩,总投资约2857万美元。由研发制作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组成,集生产、经营和项目研发为一体,从事卡通动漫制作,电子音像制品制作等业务。
(4)赵朴初文化公园项目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总投资约2143万美元。目前一期工程朴公树葬地项目已经完成。
(5)张恨水文化园项目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占地16.67公顷,总投资2143万美元,文化园主要分为陈展区和服务区,陈展区包括张恨水全身主体塑像、纪念馆、故居群(仿)、小说精品主要人物蜡像馆、诗联碑林、恨水聪明泉与心远亭、张恨水墓园。
参考文献
篇4
(二)完善和健全医院的内控环境
首先,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医院的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而领导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是关键,只有领导的管理理念改变,才能使医院内部控制真正的得到改善。其次,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建立对内部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行权责明确,各个部门要做到相对独立和相互制约。再次,医院要进行岗前培训,并且还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进而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最后,要注重内部审计。
(三)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具体来说,由内部审计机构具体负责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监督,保证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医疗机构可以借助中介机构对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的评价,并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不足提出书面报告,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限期整改那些不按内部控制制度行事的行为;限期纠正那些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规定,但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批评;对于那些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给予行政处分。
(四)完善和健全医院会计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是医院在既定的经营目标下,通过编制医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 [ uuubuy.com]医院内部控制来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控制、调整预算差异,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度,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制。预算项目一经确定,要认真按照执行,重大经济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较大的偏差,应及时执行预算分析评估,把预算执行情况与医院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首先,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部会计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部会计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否则控制措施就会失效。就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控制而言, 一是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修养, 使其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养成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良好工作作风;二是应建立岗前培训,在职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再教育制度,以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正确;加大业绩考评力度,对不胜任者坚决更换。为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的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敬业精神,树立行业新风。
参考文献:
[1]白安珍.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7,4(8):1065一1066.
[2]刘晓虹,陈艳.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6,6:56.
[3]井红岩.浅谈加强医院内部控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2(5)::237·238.
篇5
摘要:经过十年的试点,这项制度已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人民监督员制度毕竟是一个新的理论课题和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创新过程,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 立法构思 健全完善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改革探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通过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社会监督,体现了现代社会民主法治的理念,对于促进检察机关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立法构思
进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立法是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仍然停留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范性文件层面,尚缺乏国家法律的支撑。应在全面系统地总结试点工作及全面推进的经验基础上,通过立法指导检察改革的进行,同时实现与有关的法律制度相协调配套。
首先,应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确立为宪法原则。应当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依法担任人民监督员是每一个公民的应有权利,人民监督员在监督工作中应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确立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宪法地位,则人民监督员制度必定能得到高度的重视。
其次,人民监督员制度要尽快纳入《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应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规定,“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将人民监督员制度全面写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建议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增加规定,“人民监督员制度应当坚持人民监督员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原则、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原则和人权保护原则”。此外,必须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将人民监督员监督的程序如何与现行的刑事诉讼的办案程序相衔接方面的问题作出规定。
再次,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人民监督员法》,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人民监督员的条件、产生及其权利义务、人民监督员组织机构、监督程序、监督效力、工作保障等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 将这项民主监督制度全方位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健全及完善
1.明确人民监督员资格条件
人民监督员的资格条件可以参照人民代表资格条件和检察官资格条件提出,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年满二十三周岁;三是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四是文化程度应在大专以上并要有相当的法律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五是身体健康,有履职时间。
同时应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一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二是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正在受刑事追诉的;三是曾被开除公职的;四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法院、检察、公安、监狱、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1]
2.进一步改进并依法明确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方式
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直接关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公信力,是人民监督员制度长足发展的关键。修订后的《规定》提出人民监督员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经民主推荐、征得本人同意、考察后确认。但实践中有哪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推荐无法确定,而且既没有工作单位,也没有加入任何团体的公民是否有成为人民监督员的资格也无法确认,使这一规定难以操作。
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可采取个人申报和人大选举相结合的形式。任何符合人民监督员条件的公民都可以申报人民监督员,由人大法工委进行资格审查,并征求检察机关的意见,然后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人民监督员。另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候选、公告、异议、确认以及更换程序。
3.进一步调整并依法明确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现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安排中,人民监督员主要是对检察机关司法活动结果进行监督。如对拟不案件、拟撤销案件、超期羁押、违法搜查、扣押、冻结或违法处理扣押、冻结款物等情形的监督。然而,对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应从侧重于对检察环节司法结果的监督转为侧重于对司法程序和司法行为是否合法、规范的监督。目前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最关注的问题还是检察人员在侦查活动中违法行使职权的问题,诸如、刑讯逼供、非法扣押当事人财物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关于检察机关体制、检察权的配置及其监督的争论,也是对司法队伍造成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在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的时候, 应明确监督重点,即重点是对检察人员在侦查活动中违法行使职权的监督。[2]
4.建立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人民监督员监督职能的实现,应对人民监督员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应独立于人民检察院之外,人民监督员由人民检察院管理,难免又回到“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因此,在实现人民监督员由权力机关选任前提下,应当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人民监督员管理机构,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培训教育和考察,以及日常工作的处理;同时在相应各级检察机关设立专兼职的人民监督员联系员,负责联络、协调工作。
建立人民监督员保障机制,将监督费用以及人民监督员开展工作所需的交通费、加班费、咨询费、误工费等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人民监督员有工作的,由原单位照发工资,财政部门给予一定补贴;没有工作的,可参照公务员的日工资收入按日计发报酬。同时要结合实际,为人民监督员配备相关法律书籍,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保障制度,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5.优化监督程序
在实施监督工作中,人民监督员应当首先听取检察院办案人员的情况汇报,进行简单的听证,然后由人民监督员办公室提供必要的法律方面的协助,最后由人民监督员闭门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由参加监督工作的负责人将表决结果当场宣读,并交人民监督员办公室人员保管。从听取汇报到表决的过程,应当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特别重大复杂的,不应超过三个工作日,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来自外界对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活动的干扰和阻力,保障人民监督员独立、公正履行监督职责。[3]
参考文献:
[1]黄曙,陈艳.人民监督员制度探讨[J].人民检察(实务研究版),2004(3).
篇6
关键词:房产税;房价收入比;税制公平
近日,随着以深圳、上海为首的主流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一路飙升,国内各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周边的城市还有热点二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企,许多居民开始透支收入和信用用于住房投机。大量的用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钱都从不同的角度流到了房地产行业中,这更加剧了住房的泡沫程度,居民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前的2.71倍。房产税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但改革中我们仍面临着几个问题需要攻坚,本文也相对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房产税的作用
(一)抑制住房投机
就最新数据显示,在住房供给不断增加的同时,每年新增的住宅面积所能安居的人口能超额满足年城市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部城市人口,也就是能满足我国住房的刚性需求,且就中国社科院2015年的《住房蓝皮书》来看,我国户均住房已经超过了1.05,也就是说我国现行城镇化过程中住房的改善性需求并不能得以长期维持。而近两年多个主流一、二城市“地王”“日光盘”的频频出现,似乎只能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关于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来解释,也就是说住房已经超越了人们的基本生存资料和享受资料而存在,而是作为居民的一个“发展资料”而被投机持有。现阶段我国居民住宅的持有成本非常低,紧紧限于一个物业管理费的缴纳,而这个物业管理费相较于囤积住房而带来的巨大收益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由此,房产税的改革似乎更显迫切,它能直接加大住宅的持有成本,从而起到抑制投机性需求的作用。
(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完善地区配套
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地产进行房产税的课征,同时又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外溢性很小的公共基础服务,使得纳税人的付出和受益能得到较好的关联。这样地方政府推行房产税的反对成本相对会小很多,同时也能给当地纳税人提供多种选择:高税负,高公共服务,低税负,低公共服务,以最终实现有效的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公共服务供给。
(三)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调节收入的分配结构
将房产税设计成超额累进税率可以房产税起到减小收入不均等的作用,适当免征额的确定,既可以使得房产税的税基较为宽泛,达到普遍征收的目的,也可以使房产税在我国现行税制中起到第二个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同时对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也起到了间接的调节作用。
二、全面推行房产税所遇到的问题及挑战
(一)征管难度大,征管成本高
现行上海市和重庆市公布的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是以房产的交易价格为计税依据,但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推行的更为合理的房产的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依据,原因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房产周边的配套设施的逐步成熟和通货膨胀的存在,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估价值可以起到实时反映房价动态调整的作用,而历史的成交价格却不能反映房产的市价变化,自然也不能起到对房产增值部分征税的目的。但房产评估是一个长期性的基础性的工作,还有大量的基础性的信息需要采集、完善和定期更新,但就国内现阶段的实践来看,这部分的信息当前缺失严重,各省市地税部门并没有和当地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光房产产权的信息收集和房产合理的评估价值的确定便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税收征管成本很有可能高于其所带来的收入。
(二)房产评估人才缺乏,房产评估制度缺位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房产的价值,所以对房产税基的公平评估无疑是保障税收公平性的必要条件。没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计税依据,便很难保证税负的公平性,也加大了推行房产税的阻力。所以这就要求我国无论是从立法的角度还是各省市自治州出台相关征管条例的角度,尽快出台相关的房产评估制度。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方法和技术,加快培养相关人才,建立行业自律协会,才能保证房产税改革的“软着陆”。
(三)房产税的税收优惠不科学
目前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和发达国家房产税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国针对个人所有的非营业用的房产给予了免税待遇。在现行税制下,居民纳税人持有房产的过程中几乎是不用涉及到任何税收成本的,只是在购置环节才需要缴纳相应的税金,如契税,印花税等。这就直接引导居民不仅仅满足于将房产作为生活的必需品用于基础生活,反倒是将其视为最好的投资品,不仅能抵御通货膨胀,而且持有房产来待价而沽,来攫取其增值部分所带来的收益。
(四)短期内可能会引发家庭税负承受度的不均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使得居民在选择房产时并不需要将持有房产相关的税负成本考虑进去。我国改革的房产税是希望针对房产的公允合理价值计征的,这就导致相应的房产税的税额会提高。而拥有这些房产的家庭的收入可能并未得到提升,这一“不匹配”势必会带来家庭收入和拥有住房所要承担的税负之间的一个不对应,从而冲击税制的公平性。
三、改革房产税的相关建议
(一)改革现有的税收征管机制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税种都是针对企业或者单位纳税人进行征收,即便是针对居民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也是交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但随着个人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的增加,这种征管形式不能很好地将分散的税源予以征收,这又直接导致了税款的流失。为了更好地推进房产税,我国的税收征管机制要思考如何将间接的税收征管模式过渡到直接的税收征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疑要尽快健全个人的基本纳税资料,针对居民个人的房产在建立财产登记制度的同时,也要建立房产的使用登记制度。同时,随着“金税三期”的上线,我们要逐步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争取使得税务、不动产登记、城市规划、工商、公安和银行之间形成信息的有效联网,对涉税信息实现动态全面地监控和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税收评估体系
例如英国为了有效保障房产税的征收,专门有设置独立于政府和征税机关的地产评估机构和专业的资产评估师,美国则是在各个州设置了独立的评估官员,同时配有专用的房地产评估软件能迅速呈现出附近地块的房产交易记录所形成的应税财产的市场价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把编制整理好的房产信息挂在网上,主要提供房产历史成交时间、价格、房产合理的评估价值、房屋的类型和鸟瞰图等,供纳税人查询和比对判断,若纳税人对自己的财产价值有所疑虑,可以提请重新评估。
(三)合理确定房产税的优惠政策
针对现阶段的“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的不合理现象,为了有效打击炒房、囤房资金大量从实体经济中抽血的情况,及时取消居民拥有的非营业性住房免税的税收优惠势在必行,以结束长期在房产保有环节无税收成本的状态。但对于低收入阶层家庭自用的房a,我们仍需要保有一定的减免政策。
(四)短期内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设置级差税率来调整不同家庭的相对税负
尽管住房的价值大多数情况下是受家庭收入的影响,但影响住房价值的因素太多太多。“从高收入者都持有高价值房产”并不能直接推演出“高价值房产都被高收入者持有”。于此所引发的税负的公平性问题,在房产税的改革初期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级差税率来进行调节。通过引入“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我们可以设计分段的累进税率,低的房价收入比从高适用税率,高的房价收入比从低适用税率,以达到保障税负公平的目的。
(五)将筹集到的税收用于外溢性很小的公共服务
若房产税的改革真的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用,相信全面推行房产税的阻力也会相应地减少。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专项税收筹集和使用登记簿,并将其向公众公开,详细列明房产税所课征的收入的来源和去向,严格限定税收的使用用途,力争专门用于外溢性很小的本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争取做到房产税改革的“软着陆”。
参考文献:
[1]张永健.我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李妍.武汉市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利弊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农民;社会保障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进行了重大变革,逐步改变了原来城市居民由企业保障、农村居民由集体保障的格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努力形成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场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农村的广大成员来说,仍然未能彻底改变其所处的无保障或低保障的状态。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形成巨大的社会隐患。下面,就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客观需要
生存权是****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农民作为社会主要劳动者,应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但是,目前我国事实存在的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制”的结构,使农民的生活处在风险较高的状态之中,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总支出的1l%,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7%,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是对农民权利的一种剥夺,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相违背。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必要措施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矛盾。当前农村约有3.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1.2亿常年外出打工,剩下的2.3亿则滞留在土地上。尽管国家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我国城镇化进展却依然缓慢。这其中除了户籍制度没有完全放开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没有社会保障,以他们微薄的工资根本承担不起在城市生活的社会成本,等他们残了、病了、老了,还是要回到农村。这样就导致了两种矛盾:一是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他们赚了钱也不在城里消费,都带回家养家、盖房,对城市经济带动不大;另一个就是尽管种田已经无利可图,但他们宁愿选择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因为土地是他们最后的依靠。这种情况对当前一再倡导的农业要实现规模经营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三)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难在农村落实并不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低、觉悟低,而是因为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养儿防老”是他们的一种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除了靠自己的积蓄解决一部分外,更多的都是靠子女保障,子女越多,日后的保障系数就越高如果赋予农民切实的养老医疗保障,农民是不愿意多生养子女的。因此,要顺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农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但农村消费水平不高,农民有钱也不敢花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一个令广大农民放心消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担心的是一旦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养老和医疗问题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农民要“积谷防饥”,为未来打算。这样就失去了农民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很难收到显着效果,国家经济发展也缺乏持久的拉动力。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仍不见底,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依然存在,中央适时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思想,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因此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消费,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而资金保障在两大系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保障资金不足。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财政的投入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适应。国家对农村民政社会保障的投入,核定的社会救济费,其保障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二是烈军属优待、五保供养采取农村负担的方式,单纯实行农民负担,难以提高优抚和五保供养标准。
(二)保障覆盖面窄
一种情况是农村民政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全国农村有300多万“三无”孤老残幼人员,应保未保的有l5万人,约占总数的5%。另一种情况是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原农村社区内的保障已很难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目前城乡分割的劳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权利。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仍然很低,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尚待解决,三是一些地方因合作医疗解体而使早已被消灭或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再度发生甚至流行,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低下。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就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然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从各方面看都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
(四)农民的失业风险正在产生并加剧
农民失业风险的产生与加剧,成因有三:一是耕地少,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并难以向非农部门转移;二是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等,土地收益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三是完全脱离土地的农民和家庭增多。事实表明,农民所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乃是农民失业风险产生与加剧的根源所在。
转贴于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解决资金不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一是要求国家投入资金,包括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二是为了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必须开辟新的税源,征收社会保障税;三是要建立个人帐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四是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五是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六是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
(二)着力抓好社会互助活动
中华民族具有扶贫济困的光荣传统。虽然我国农村几经变革,但这种传统的互助行为一直延续下来,并有所增强,传统社区互助活动为农村社区保障实施提供了可接受的社会基础。在抓好社会互助活动上,一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互助的意义及好人好事,并采取激励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率;二是要拓宽社会互助的领域,要注重对社会互助活动的引导,使募集到现金、衣、被的管理和发放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村民互助储金会”等基层群众性基金组织,从资金及技术、信息上扶持社保对象,兴办经济实体或其它生产项目,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但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重点。第一,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完善该制度,一是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二是正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践表明,农村合作医疗是广大农民通过互助救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二是要合理补偿医疗费用。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曰益突出和紧迫。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二是要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
(四)土地政策必须具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灵活性
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变革普遍坚持了土地福利性均分的原则,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执行好土地政策,一是必须坚持农村家庭经营制度,这是保持农村土地分配福利性质的需要;二是要严禁违法征地行为,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为农民留足可以生存的土地:三是停止“四荒地”拍卖,由政府征用农村社区中集中连片的“四荒地”用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整体搬迁”的移民开发,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用来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避免土地分配的两极分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强化农民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失业风险。
(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
篇8
论文关键词:农村;农民;社会保障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进行了重大变革,逐步改变了原来城市居民由企业保障、农村居民由集体保障的格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努力形成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场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农村的广大成员来说,仍然未能彻底改变其所处的无保障或低保障的状态。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形成巨大的社会隐患。下面,就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客观需要
生存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农民作为社会主要劳动者,应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但是,目前我国事实存在的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制”的结构,使农民的生活处在风险较高的状态之中,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总支出的1l%,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7%,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是对农民权利的一种剥夺,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相违背。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必要措施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矛盾。当前农村约有3.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1.2亿常年外出打工,剩下的2.3亿则滞留在土地上。尽管国家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我国城镇化进展却依然缓慢。这其中除了户籍制度没有完全放开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没有社会保障,以他们微薄的工资根本承担不起在城市生活的社会成本,等他们残了、病了、老了,还是要回到农村。这样就导致了两种矛盾:一是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他们赚了钱也不在城里消费,都带回家养家、盖房,对城市经济带动不大;另一个就是尽管种田已经无利可图,但他们宁愿选择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因为土地是他们最后的依靠。这种情况对当前一再倡导的农业要实现规模经营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三)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难在农村落实并不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低、觉悟低,而是因为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养儿防老”是他们的一种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除了靠自己的积蓄解决一部分外,更多的都是靠子女保障,子女越多,日后的保障系数就越高如果赋予农民切实的养老医疗保障,农民是不愿意多生养子女的。因此,要顺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农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但农村消费水平不高,农民有钱也不敢花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一个令广大农民放心消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担心的是一旦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养老和医疗问题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农民要“积谷防饥”,为未来打算。这样就失去了农民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国家经济发展也缺乏持久的拉动力。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仍不见底,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依然存在,中央适时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思想,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因此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消费,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而资金保障在两大系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保障资金不足。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财政的投入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适应。国家对农村民政社会保障的投入,核定的社会救济费,其保障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二是烈军属优待、五保供养采取农村负担的方式,单纯实行农民负担,难以提高优抚和五保供养标准。
(二)保障覆盖面窄
一种情况是农村民政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全国农村有300多万“三无”孤老残幼人员,应保未保的有l5万人,约占总数的5%。另一种情况是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原农村社区内的保障已很难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目前城乡分割的劳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权利。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仍然很低,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尚待解决,三是一些地方因合作医疗解体而使早已被消灭或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再度发生甚至流行,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低下。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就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然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从各方面看都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
(四)农民的失业风险正在产生并加剧
农民失业风险的产生与加剧,成因有三:一是耕地少,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并难以向非农部门转移;二是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等,土地收益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三是完全脱离土地的农民和家庭增多。事实表明,农民所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乃是农民失业风险产生与加剧的根源所在。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解决资金不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一是要求国家投入资金,包括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二是为了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必须开辟新的税源,征收社会保障税;三是要建立个人帐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四是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五是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六是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
(二)着力抓好社会互助活动
中华民族具有扶贫济困的光荣传统。虽然我国农村几经变革,但这种传统的互助行为一直延续下来,并有所增强,传统社区互助活动为农村社区保障实施提供了可接受的社会基础。在抓好社会互助活动上,一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互助的意义及好人好事,并采取激励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率;二是要拓宽社会互助的领域,要注重对社会互助活动的引导,使募集到现金、衣、被的管理和发放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村民互助储金会”等基层群众性基金组织,从资金及技术、信息上扶持社保对象,兴办经济实体或其它生产项目,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但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重点。第一,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完善该制度,一是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二是正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践表明,农村合作医疗是广大农民通过互助救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二是要合理补偿医疗费用。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曰益突出和紧迫。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二是要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
(四)土地政策必须具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灵活性
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变革普遍坚持了土地福利性均分的原则,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执行好土地政策,一是必须坚持农村家庭经营制度,这是保持农村土地分配福利性质的需要;二是要严禁违法征地行为,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为农民留足可以生存的土地:三是停止“四荒地”拍卖,由政府征用农村社区中集中连片的“四荒地”用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整体搬迁”的移民开发,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用来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避免土地分配的两极分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强化农民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失业风险。
(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
篇9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谚语的意思是:早晨出现红霞,预示有雨,不宜出门;傍晚出现红霞,预示天晴,可以远行。
2、出处: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一:霞者,赤气腾而为云也。以朝暮见,大约春夏时多,秋冬时少。古谚云:‘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又云:‘日入胭脂红,无雨也有风。’盖十有八九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1.借鉴巴塞尔协议,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一种有效银行监管模式。
良性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在立法上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突破20世纪以来为导向的立法模式。因此,需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成果,笔者认为我国在跨国银行监管法的构建中必须确立一种有效银行监管的模式。具体而言,这种有效银行监管的理念应包括以下要素:监管的主要目标应在于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信心,从而降低存款人与其他债权人损失的风险;监管者应鼓励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市场透明度与市场监督,从而提高市场的约束力;监管者必须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与实施监管的手段与能力;监管者必须全面了解各类跨国银行业务的性质,并尽可能确保银行自身能进行适当风险;监管者必须使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得以评估,并对监管资源作相应的分配;监管者必须确保银行具有充足的资源来承担风险;监管者应与其他监管者密切合作,特别是要建立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
此外,为了突破我国传统上惯有的“重设立,轻监管”的模式,在有效银行监管安排中,也有必要重申审慎性的持续监管。如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有效监管核心原则》(下称《核心原则》)文件中,持续性银行监管安排构成了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核心原则》认为有效的持续性监管必须依于充分、及时与可靠的信息。作为对银行业持续性监管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的一种尝试,上述文件认为,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应当具有一种包括现场与非现场监督与管理的互动机制。如非现场监管要能确保监管者必须能在单一与并表的基础上收集、审查及分析银行的审慎报告与表。同时,现场监管的方法则可以使监管者通过实施现场检查或利用外部师来监管信息的真伪性进行核实。我国2004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强调以风险为本的审慎性持续监管原则,对外资法人机构实施全球并表监管,但具体的措施没有完全落实。笔者认为该《办法》并不能满足我国在入世的背景下面临外资银行业务将进一步扩大所需的、与此相配套的监管的要求。其原因如下:一是该《办法》只是属于部门规章,立法层次较低;二是从有效的并表监管来看,它必须存在一个前提,即国际金融监管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虽然该《办法》第30条规定,银监会负责受理外国银行对母国(地区)监管当局跨境现场检查,并委托当地银监会派出机构与检查组就被检查机构的监管情况进行交流,但是该《办法》并没有对如何构建我国与外资银行母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作出具体的安排。实际上如前所述,从并表监管的内涵来考察,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指国际银行或银行集团的母国当局所实施的监管;二是它以国际银行或银行集团及其跨境机构的合并为基础所进行的监管;三是它是一种持续性银行监管。基于此,为了确保对外资银行的有效并表监管,我国应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有效并表监管的前提;其二是确保银行母行对其境外分支机构实施有效控制是有效并表监管的基本要求;其三是强化审慎监管力度是实施有效并表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四是应与国外的银行监管当局建立一种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伴随着金融的国际化所附加的金融风险渗透的跨国化,我国并表监管的定位也不应仅限于国内的外资银行,相反在中资性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情况下,我国银行监管机关也必须将国外的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纳入严格并表监管的范围。
2.在市场准入方面应该遵循世贸组织的法律原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原则,尽快实行国民待遇,避免对于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上给予歧视,也不应该给予特别的保护。
具体而言,应该协调中资与外资准入的具体规则。通过《商业银行法》或者专门的市场准入监管规章来完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并进而解决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健全问题。银行法中一般性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关系到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关系到我国实践世贸组织法律规则,尤其是实现我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问题。在完善现有《商业银行法》中有关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则上,首先应该考虑对准入的程序性规则进行详细规定,尤其是在审查与批准的具体程序规则上应该补充,诸如审查与批准的时间、许可的拒绝、许可的公告、许可机构的记录、许可的撤销等都须完善。其次,增加有关新型准入的规范,如通过股权收购进入银行市场、银行之间的合并、海外市场的准入等。再次,有关银行分支机构、代表处的设立有关的程序规则也需要完善和补充。只有完善了这些制度,才能协调好合理区别对待中资和外资进入中国银行市场的具体待遇问题。
3.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立法体例上,应该构建合理和协调的体例。
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种体例来选择其一:一是将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基本制度进行系统化后,直接纳入《商业银行法》中;二是将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系统地规定在有外资银行或者外资金融机构的专门性法律文件中。两种体例各有利弊。前者可以使我国银行法制更为系统化,并可减少立法上的重叠或者冲突,防止针对外资银行的准入规则违背世贸组织法律规则或者我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但是这种体例的比较高,因为需要对现有《商业银行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细则进行全面修改和整理。后一种体例,则可以在保留现有法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细则中的有关规定。从我国银行法制的完善,以及各国银行法有关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结构趋势来看,最好选择前一种体例。事实上,众多国家的银行法,如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都在基本银行法律文件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问题作了原则性或者极为详细的规定。只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将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纳入到系统的外资银行法律文件中。
另外,如果考虑选择分离性的法例,则应该改变现有的《条例》与《办法》分离的格局。将代表处与合资、外资独资银行的有关准入规则合并在一个法律文件中规范。
4.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多方位的监管体系。
对跨国银行的监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因此,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单靠某一方面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监管力量,实施最广泛的全方位的监管,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多方位的监管体系,包括监管当局的监管、监管、行业自律等各方面。
5.跨国银行监管法制的改革要突出监管制度、监管主体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