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08: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夏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夏天的古诗

篇1

宋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2、夏夜追凉

宋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3、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篇2

一、开学初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

为了让孩子们在这二十天时间里,真正能有所收获,我和魏娜老师一起协商,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计划涉及阅读、写话、书法、古诗四个方面,使工作能够有章可循。同时,为了使计划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还将其细分,具体到每一天、每一节课。实践证明,详细周密的计划使我们的工作进行起来有条不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认真而灵活地执行计划,保证课堂质量。

1、二十天中,每天我都认认真真,详细备好每一节课,保证每堂课的效率。只要一有时间,我便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把每天的阅读、写话、书法、古诗全部制作成幻灯片。

2、努力做到学习、娱乐“两相和”。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我还给孩子们讲《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看《中华勤学故事》,欣赏《古诗动画》等一系列内容,让孩子们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3、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孩子由于基础、兴趣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我尽量做到针对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及时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思路。

每天我都要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昨天学习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如有家长提出关注孩子的书写,有的家长希望提高孩子的速度,有的希望多锻炼孩子的胆量……我都做好记录,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孩子的进步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三、成绩与不足。

(一)成绩:二十天的时间,孩子们收获了许多。

1、阅读方面,我和孩子一起完成了18篇阅读题目,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懂得,原来,阅读题很简单,答案都藏在文章中,只要用心去读文章,就能做好。

2、写话方面,我们一起看漫画写故事;学习如何锦上添花——把句子写具体;看动画片,写故事;听故事,写读后感;续写故事;集体创作故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作文越来越长,精彩的语句越来越多。我还特别把学生的优秀习作、优美句段打印成册,为他们留下成长的痕迹。

3、古诗方面,孩子们一共背诵了十六首描写四季的古诗,而且还学会了唱四首古诗。孩子们在背诵,吟唱的同时,感受到了古诗的美,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4、书法方面,坚持让孩子们每天练习20分钟,从基本笔画开始,学习每种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孩子的练字质量。

5、组织孩子写假期收获,排练节目,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

(二)不足:当然,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书法、阅读、写作、古诗等方面,平均用力,没有做到突出重点。我觉得可以把书法归入毛笔书法,语文兴趣班重点抓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这样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更明显。

2、  阅读、写话有些割裂开来,应让二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3、  作文方面,应该把每个孩子的习作装订成册,详细指出孩子的优点和努力方向,让每个孩子都能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相信自己以后会做得更好。与本篇 暑期语文兴趣班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篇3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新教材编写的意图,古诗教学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加强朗读、背诵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对诗句的理解只了解大意即可。笔者从几个方面教学了本诗。

一、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识字教学是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多向联系。对要求认的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其中认清字形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对字形的遗忘率高于对读音、意义的遗忘率。在默写过程中,结构混淆、笔画增减及字形相混的形错字,超过音近、义近的字二三倍。

本诗要求学认的生字有六个,即所、牧、捕、蝉、闭、立;要求会写的生字也有六个,即诗、林、童、黄、闭、立。初读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情况。六个要求学认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并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在生活中识字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例如“所”字,笔者在课堂上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学生回答:“我家旁边有个派出所,这就是派出所的‘所’字。还有我们学校有厕所,这也是厕所的‘所’字。”这个方法不但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要学的字,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运用顺口溜识字。例如“闭”字,用“人才进了门”来记住它,大大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第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让学生掌握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例如,学习“蝉”字时,笔者提问:“谁知道这个字为什么有个虫子旁?”学生回答:“蝉是一种昆虫。”教师说:“说得好,虫子旁的字和虫有关,而右边这个‘单’字又和它的读音相像,这个字就是一个形声字。

第四,换偏旁识字。例如“捕”字,可以把提手旁换成口字旁,变成“哺”字。它们俩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再分别组词加以区别。

第五,利用同音字识字。如“立”字可以和“力”字进行比较。

六个要求会写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了解这几个字的笔画名称、运笔方法。学生在进行书写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强调笔画顺序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重视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完生字后,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观察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二、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至于诗句的意思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学生通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以及男女生读等形式,体会到了“意欲捕鸣蝉”的意境,表现了夏日的情趣。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让学生陶醉在诗情画意中。接着是练习背诵,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属于瞬时记忆,要让他们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该诗的韵味,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二、看拼音,写词语。(24分)

zhuī zhú lú zhào jī chǎnɡ pán xuán

nán wànɡ yán jiū yǒu shàn xiāo chú

hē shuǐ zhuàn dònɡ rónɡ yì zuǐ bɑ

三、字母乐园。(10分)

Y 、R、 A 、E 、X

1、按音序排列上面的字母,应当是 。

2、你能按顺序写出他们的小写字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一写。(15分)

例:(宽阔)的海洋 一(片)树叶 长 张 (张开) 好(坏)

( )的乐曲 一( )翅膀 交 ____( ) 首( )

( )的节日 一( )野菜 申 ____( ) 难( )

( )的羽毛 一( )台阶 余 ____( ) 得( )

五、照样子,写句子。(8分)

1、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下课了,同学们在校园里玩,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多开心呀!

2、小鹰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用“已经”写句话)

六、背背填填。(14分)

1、踮起_________儿走进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______________窗前。

2、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 ,它飞到了____________的上面,飞到了_____________的上空,觉得自己会飞了。可是,它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___________呢! 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成语?

3、蚕吐丝,蜂酿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夜思》写了_____________的夜晚,远离家乡的人望着天上的月亮,想念_____________。李白在诗中写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七、课外延伸。(14分)

1、这些古诗你还记得吗?请连一连。(4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 笑问客从何处来

2、阅读理解。(10分)

大自然的邮票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嫩的芽瓣(yá bàn)。夏天的树上,挂满肥(féi)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tú)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rǎnɡ)。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这一段话共有_______句话。(1分)

篇5

每到夏天,吃过晚饭,我总是喜欢看星星,无数颗星星,金光闪闪,就像在一床黄色的大床单上,撒满了各种各样的珍珠宝石似的,真美呀!

看呀!小星星像一个又一个捉迷藏的小朋友似的,从云朵的后面探头探脑的,东瞧瞧西望望,多么有意思呀!

这么多的小星星把天空装扮得异彩纷呈,我想到了星球,我想起了月球,想到了神州十号上天……,有一首古诗是这样说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写月亮的诗,我喜欢天上亮晶晶的星星、月亮,天空真神奇!

假如我有一天上天空,我一定会让天空更美!

四年级:丁宇鹏

篇6

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古诗词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就是让学生对远离现实的“古人”多一份人文关怀,关注其文字背后鲜活的内心世界,产生同情、喜爱、崇敬、共鸣等形式的心灵沟通。走进诗词的语言就是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内心对诗词语言进行充分的体验,产生丰富的内在语言,“悟”得古诗词语言要表达的“真意”,使诗词内容成为自己的“内在生命”。

一、让学生走进古诗词作者的心灵

(一)引导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

其实古人写诗写词和今天学生写QQ签名、写日志等有相同之处。是心灵和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是“自由文学”,不拿稿费,不求利禄。同时,中国古诗的最大特点是“蕴藉”,就是含蓄而不显露,这也和QQ签名、日志等有相同之处。它是一种情的艺术,需要用心去读,需要走进诗人心里,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会进入谁的空间看日志?应该是你的朋友,或你在意、感兴趣的人。为什么?因为你想知道他在想什么,关心他的心情,在意他的感受,想知道他最近的想法。不过一个人的QQ签名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因为可能是委婉的、深沉的、迂回的、多层的、正话反说的、指桑骂槐的、言简意赅的、一语双关的,但你懂,你懂得他(她)那些“神经病话”的真正意思。因为你走进了朋友的心灵,你用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看他的文字。或许里面有你费解的地方,但你在试图去懂他,努力去推测他的意思,尤其是结合他平时的想法,他的处境来推测他表达的意思。”学生关心身边朋友却不关心古代诗人,不关心他们的荣辱得失,不去试图想他们的感情、境遇,对他们看似“无厘头”的诗句缺少人文宽容和关怀。所以常常觉得自己看不懂古诗词。

学生在教材上学的许多古诗词不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去理解其意思的,大多是老师讲学生记下来,不是真懂。即使当时觉得懂了,长大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也会有新的想法。比如王安石写的《梅花》,小的时候觉得也不过就是写梅花迎着雪开了,梅花很坚强。生活阅历增加了再想想“凌寒”、“暗香”等,就会想出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暗示其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进而想到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文学是一种情学、人学,学生往往忽视了对人的关怀,只想急功近利地从中找答案。所以才会出现2011年安徽高考题中,一看到注释中有“被贬”字样,很多考生就连诗也不看了,直接思维定势地去写表现了被贬的苦闷,甚至还扯出什么渴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之类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

所以说,看不懂古诗词首先是因为缺少对古诗中“人”的关怀,缺少一种像对待自己朋友一样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这是学生理解鉴赏古诗词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文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中国古代文人有其特殊的成功观,不把自己诗词创作的成就当作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他们渴望出仕济世,建功立业。正如他们的作品一样,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迂回的。所以他们穷酸与清高并存、可怜与可爱一体、自恋与自卑交替。往往呈现出这样的状况:没官的想有官,有官的想居高位,居高位多不胜其职,被贬则满腹牢骚。于是说自己如何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如何报国无门,如何有才能不遇贤主,如何粪土王侯,如何发誓隐居……

李白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但离开长安以后,仍难以避免“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炫耀的俗气;孟浩然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来表达求人推荐的愿望,在求官不得后也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抱怨;杜甫有“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的无助,也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不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要把作者看成一个“平面纸人”,要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他们。他们写“马”、写“剑”、写“松”、写“石”,都是在写自己。说甘心时正是不甘心时,说不在意时正是在意时,强调自己非常开心时正是欲流泪之时,强调自己完全忘记世俗完全清心寡欲正是烦躁不安愤愤不平之时……关注了诗人文字背后的思绪,关注了他们文字背后复杂的灵魂,才不会单一地、机械地、不得要领地去理解一首诗。

二、走进诗词的语言

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一个“泡茶”的理论。茶叶有打卷、瘦小、颜色暗等特点,想看出茶叶的真面目,那就只能放到一杯白开水里泡,泡开了才能看到茶叶舒展绿色的全貌。然后才能对这个茶叶进行品鉴、分析,写评语。中国的古诗词就像茶叶,有含蓄、蕴藉、讲究形式等特点,是打着卷的,需要读者用自己的一杯白开水来把它“泡开”。学生普遍缺少一杯白开水,更严重的情况是在长期的考试教育下他们也不觉得要有一杯白开水的必要,上了高三仍停留在小学背答案的阶段。一看见写景的诗中有山有水,就说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看到送别就是表现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一看到诗人被贬就说是报国无门的愤慨。认为诗根本不需要怎么看、怎么品味。

笔者觉得学生的这杯“白开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知道诗中有一个“新世界”

文学里有一个全新的世界,有时是非现实的,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很多意象遵循文学的约定俗成原则,但并不一定合乎生活逻辑。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里,东南西北风都是被约定好的,“东风”指春天,“南风”指夏天,“西风”指秋天,“北风”指冬天,我们读古诗时,看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知道是在春天放风筝,但在实际生活中,春天可能刮的是南风或西风。再比如合肥的梅花多在春天开放,但诗词里的梅花永远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时“凌寒独自开”。所以不能用现实生活的理性思维来想诗词的内容,应当有文学思维。当诗人不能回家时,周围的一切都是能“配合”好的:抬头见月,低头红花,长亭有归鸦,西楼柳发芽,雨点一阵阵,笛声催白发,鸿雁不传书,长安有雪花,水边有横舟,驿站无车马,西风浮云遮望眼,泪水和梦哗啦啦……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在读一首诗或词时就不会那么“认死理儿”了。

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诗歌意象的形成有一个文化认同过程,很多是长期形成的,比如柳代表离别,王维要送元二了,一出门就能看见“客舍青青柳色新”,再如玫瑰花、鸽子,难道古时没有吗?有。但前者不能代表爱情,后者真的有送信的信鸽却不能像鸿雁那样在诗中浪漫地“传书”,就是因为未能得到认同。比如看到《胡杨女人》这样的电视剧名字,你就不会产生长得像胡杨一样的女人或是种胡杨树的女人或是站在胡杨树底下的女人等一类的感觉。其中必然得有神似,意思是像胡杨那样坚强的女人,这也是长期形成的文化认同。

(二)要讲点古代文化常识

学生对古诗的陌生主要是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陌生。这也难怪,在当今的教育状况下,除了考试卷上的,学生整个的语文学习历程才见过多少诗呀?比如驿站、登高、冬至、黄花、浮云、白头、渺然、醴泉、洛阳、长安等蕴含什么意思,学生不全明白。有一次上课讲到李清照的词《点绛唇》时,学生觉得理解不了,甚至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来的人是个帅哥”?显然学生对“却把青梅嗅”中“青梅”的意象蕴含不熟悉。如果他知道“青梅”在古诗词中是指少女情怀的话就好理解了。再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为什么就能写出采莲女子的漂亮?他如果知道古人“写人不及肉”的文化知识就懂了,用现代的理性思维来看待诗歌,自然觉得“匪夷所思”。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由于古诗是非常讲究蕴藉的,几乎每一句都是微型蒙太奇,所以中间必然得有读者的想象力来搭桥。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显得非常重要。举几个例子来说一下。“枯藤老树昏鸦”总不能是三者独立的吧,枯藤缠在老树上,乌鸦站在光秃秃的枝丫上或者站在树下的坟头上才是诗,“胡琴琵琶与羌笛”总不能指挂在营帐里的三种乐器吧,你得用自己的想象“听”到各种乐器鸣奏的送别场面的伤感和凄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诗句不仅写出了送别的场面,还要引导学生从中看到诗人的形象,当朋友走远了,他还在那里伫立着,看着那涌入天际的江水、那延伸到无尽远方的马蹄印,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看出那江水那马蹄不正是诗人的愁绪在翻滚、被拉长吗?

篇7

曾浩琨

天上挂着一弯新月,凉爽的夜风送来阵阵怡人的气息。我在郊外的小路上走着,感觉真爽。

我走过一片荷花池,看见月下的荷花池是暗蓝色的,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折射着星光闪闪,突然,一声“呱,呱”的声音从荷叶下传来,我寻声望去,一只青蛙正睁着大眼睛看着我,我见它白白的肚子鼓鼓的,像一只圆圆的白萝卜。月下的荷花,有点朦胧,却别有一番神韵。晚风拂来,荷花像少女一样翩翩起舞,真是美极了。

再往前走,我来到一片田野,两个农民牵着一头牛正从田里起来,他们是在耙田,明天要插秧了,农民们真是辛苦。只见耙好的田光光的像白纸一样,水田倒映着天上的月亮、星星和白云,那田野便像一幅水彩画一样。青蛙声此起彼伏,我忽然记起刚读过的古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呵,那蛙歌真是丰年最动人的预言!

我看了看表,时间已经不早了,我往回走,走在临濉溪的大街,可以五彩缤纷的濉溪像一条流动的彩带,万安桥下还有人在钓鱼,莲兴广场有数百的男女在跳露天舞,两旁的街上尽是场卖冷饮的、卖烧烤的摊点,这成了濉城夏夜的又一美景。

这美丽的月光,这俏丽的荷花池,这宁静的田野,这五彩的濉溪、繁华街道的夜景,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图,令人心旷神怡。

我爱夏天的月夜。

(点评:小作者从写月光入题,描写月下的荷池、田野、濉溪、街道之景色,展示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夏月图”,并以此揭示“我爱夏天的月晚”的主题。此文最大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层次清楚。)

篇8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让学生们都准备一本沟通本,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们沟通,谈谈自己的心里话,或者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假如我是老师,我不会太过分严格要求学生,我不会让他们怕我,下课可以与我谈谈,说说笑话,但上课要专心听讲,我会让一片死板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听我上课。

假如我是老师,我每个季节都会带他们去某个地方游玩:

春天,我会带他们去公园去放风筝,享受春天的美。

夏天,我会带他们去划船,从中得到快乐。

秋天,我会带他们去农民工作的地方,让他们体会到农民们的辛苦劳动。

篇9

【关键词】高考作文;古诗文运用;名句;历史素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文化作文’理念的古诗文运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7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91-03

中华古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其意蕴深远的名句、丰富多彩的素材、灵活新巧的构思,为我们提供了充足多样的写作资源。高考作文中若能活学活用,定能提高发展等级,在作文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在高考作文中活用古诗文呢?从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些策略。

一、巧引诗文名句,展示文采

古诗文名句犹如语言世界中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迷人夺目的光芒。它们或精致,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作文中全方位巧用名句,可以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更显文采和意蕴。具体可从以下4个方面引入:

1. 引名句拟题,明眸传神

诗词歌赋往往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名句做标题,可以为文章营造哲理氛围,标题如明眸善睐,吸引人的眼球。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话长话短”的言论类材料作文。一考生选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句“我言秋日胜春潮”做标题,来阐述“这个时代的表达需要个性与创新”这一主题,贴切恰当,这是直接引用。还可以把名句稍微“装扮”一下,化为己用,也是快速命题的高明之举。2016年全国卷 I “教育的奖惩”漫画类材料作文,一考生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名句,以《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做标题,论述“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的观点,别致而醒目。

另外,诗词名句还可以用作作文的小标题,给作文搭建起清奇别致的骨架。如2015年北京卷命题作文2《深入灵魂的热爱》,一考生写“我家后院里的那棵芍药,就已经成为我时时牵挂的挚友”,选用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句诗依次作为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赞颂芍药“那点点滴滴的情怀”,为全文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 引名句开头,先美夺人

巧妙引用与作文相关的名句作为文章开头,使文章生动活泼,“凤头”展美,吸引读者。如2016年全国卷II“语文素养大家谈”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为题的作文开头: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作者引用陆游和列宁的名句,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引出全文论点“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自然贴切。

3. 引名句阐理,意味隽永

高考新材料作文一般文体自选,但侧重理性思辨的考查,议论文为优先选择文体。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展开分析说理时,如果能选用名句作为材料,就能增加论据的分量和论证的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文化内涵,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功底。如2016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片段: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这段文字在论述“‘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表达是一种个性与创新”这个分论点时引用了辛弃疾、王勃、范仲淹等人写秋的诗句,与刘禹锡的“秋词”对比,凸显作者的观点,语言凝练含蓄,展现出深厚的名句积淀。

4. 引名句作结,余韵悠远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句做结语,往往能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使作文余韵无穷,令人回味。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我的行囊”材料作文,一考生以《背一只行囊,行万里路》为题论述“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的观点,结尾是这样写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行往远方的路上,背一只行囊,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还有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没有孙正义敢做敢想的疯子的放荡,还有福本青之让熟悉的人来做事的坚决……富足与否,我们都要出发。

背一只行囊,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你准备好了吗?每一段路上,我们坚定前行。

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名人名句名事,总结观点,照应标题,文韵十足而悠长。

二、活用历史素材,丰厚底蕴

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动人的历史故事、充沛的伦理情感、深厚的生活哲理,乃至于作者驮拥娜松遭际,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学生应该学会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审视,用现代观念进行改造,或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处挖掘出材料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情感认知,使材料焕发出时代情趣。“活用出新”的关键体现在“活”上,服从主题是根本,灵活化用是手段。历史素材“活用出新”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 直接引用,重概括

直接引用古人、古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说服力和表现主题,重在精炼概括、剪取人物典型细节或主要事例。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享文化之繁华》片段: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生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戴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之水的伤感……用一指墨香,览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作者开篇运用想象,以排比的形式与文化名人对话,既化用了古诗文名句,又提取人物关键事件和细节,扣合了名篇的主旨和诗人的重大人生经历,将读者带入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地导入话题,照应题目,语言很有张力。

2. 多种素材,重组合

如果选用古今中外多种人物素材,要注意材料之间的搭配与组合,产生“经典”与“时事”、“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表达效果。如2016年全国卷I“教育的奖惩”漫画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差别化的待遇》为题的作文片段:

是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差别化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恣意的草书国画只求神形具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的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拜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谱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化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这段论述两两对举各类人物事物,事例论证、类比论证交相辉映,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有了差别化待遇,才使每个人尽展其能,各得其所”的观点。

3. 化旧为新,重角度

对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要根据写作的需要寻找新的角度,从新的方面开掘内涵,翻出新意,古为今用,用于表达的需要。同写项羽兵败乌江的事件,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就从不同视角写出了材料的新意。如2015年天津卷“范儿”材料作文,一考生从“‘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切入,以《范儿》为题写的作文片段:

“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在那遥远的西汉,“中国范儿”是友好,开拓绵延在无尽的丝绸之路上;在强盛的大唐,“中国范儿”是包容,是开放,传颂在各国使者的回乡路上;在那峥嵘的岁月,“中国范儿”是抗争,是爱国,寄托在捐躯者的枯骨上;而现在,“中国范儿”是创新,是责任,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誓言。

作者站在时代的潮头提出“‘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这一分论点,但论述并不局限于当今,而是将视野延展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将汉唐史料和时代话题对接,体现出“中国范儿”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丰富内涵。

4. 故事新编,重主题

将古诗文或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运用历史场景、联系现实社会进行合理改编来表现作文主题,就是故事新编,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就属范例。故事新编要熟知历史故事并结合特定历史情境表现现实的主题,不可随意编造。如2015年北京卷命题作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考生选取“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进行故事新编,梗概如下:

“我”是“今天早上入宫”与王昭君住在一起的宫女,和昭君一样家人被匈奴所杀,俩人成为同病相怜的好姐妹。得知皇帝要用画像选定一位宫女远嫁匈奴和亲的消息,“我”希望自己和昭君一起相伴留在宫里生活,就悄悄置办了两份礼物。“我”将自己那份亲手送给了画师毛延寿,也嘱咐昭君画像时给毛延寿送礼……“一觉醒来,我听到的却是噩耗般的消息――昭君居然被选中了。”送昭君离开长安西去,回到宫中,“我无意中发现,我给昭君置办的礼物,竟悄然地躺在一个角落里……”

这篇作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对历史题材的“新编”中,虚拟了“我”的形象,拉近了历史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且巧设悬念,突出了一位心怀大义、决然西去的“英雄”形象,主题鲜明、有时代感,感情真挚动人。

三、借鉴写作技法,创新表达

除巧引诗文名句、活用历史素材两大方面,古诗文尤其是古代散文的写法在作文中也可加以借鉴运用。如《劝学》“分论点并列式”的结构、《阿房宫赋》“借古讽今”的手法、《种树郭橐驼传》“寓言体传记”的写法,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学生新巧构思、结构行文,进行创新作文的好范例。2010年江苏卷,一考生以“赋体+骈文”的形式写成的作文《绿色生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代文言素养,阅卷组长也赞其“简直绝了”,这是对个性表达和特立“奇才”的一种肯定。节录作者揭示环境恶化的一段文字共赏:

篇10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的这首小诗就描绘了一幅西湖夏日的“阵雨图”。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四个画面――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使读者如临其境,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诗传情,以诗绘景。除了西湖夏日的阵雨,古诗中还描画了更多的雨,有着多变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四季多变的雨

春夜的雨,细细的,柔柔的,如牛毛,如花针,踏着春的步伐而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是细密的,它滋润着万物,唤醒沉睡的生灵。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是立夏后梅子由青转黄之时。黄梅时节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黄梅天总是细雨绵绵,而青草池塘处处的蛙声,似乎让人心里多了一丝夏日的烦躁。

宋代词人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的是秋天的雨。潇潇暮雨在辽阔的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显得分外清朗寒凉。开篇描写这样的雨景,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强烈的思归情绪。

古诗中描写冬天,往往以雪为主,很少写到雨。孟郊曾这样写:“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寒冷的冬季,楚地的河流结冰很薄,云朵成云布雨,降下点点滴滴的冬雨。冬雨在孟郊的诗中,是寒冷肃杀的,这也是冬雨最大的特点。

蕴含情感的雨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来自于自然,更来自于诗人的内心。雨,是涂抹着诗人浓烈感彩的一种意象,或欢乐,或愁苦,或洒脱,或激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总能看到路上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形单影只,踽踽独行。清明的雨,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清明的雨迷迷蒙蒙,就像人们心里的惆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场洒脱悠闲的雨。从容自适的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青山绿水间悠然垂钓,江上渔舟,雨中红桃,让人感受到高远、脱俗的意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磅礴悲壮的雨,夜深了,诗人躺在床上听到风雨的声音,梦见自己披着盔甲,骑上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