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范文
时间:2023-03-17 16:1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国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盛唐送外国友人别诗探析
张慧中
(泰山医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6 )
摘要:《全唐诗》中送别之作几乎占十分之三四,在初盛唐送别诗中,送外国友人别诗占了一定比例,十分有必要进行一下解读。通过仕唐居住、留学交流、来唐学法等三方面具体解读,可以看出初盛唐送外国友人别诗展现出李唐王朝以开放的姿态与外国加强交流展现出浓厚的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仕唐居住 留学交流 来唐学法
送别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中国有着绵长而丰厚的送别传统,《全唐诗》中送别之作几乎占十分之三四,而由于李唐王朝的兴盛,在初盛唐送别诗中,送外国友人别诗占了一定比例,尤其涉及新罗、日本等国家的送别诗更是较多,十分有必要进行一下解读。我们先来大致看一下新罗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相关情况。新罗地处朝鲜半岛东南端,在唐朝以前,生产力落后、国力不强,文化教育的发展速度也较慢。直至唐高宗年间,新罗才从朝鲜半岛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因新罗与唐朝陆、海相通,在地缘上自然有文化亲近感,李唐王朝的文化开放、教育发达,深受新罗喜欢,很早就注意模仿并且吸收中国文化,以改变自身落后的文化教育现状。唐朝也对新罗的文化需求给予了特殊的优待。诸如唐太宗贞观年间扩大国学规模,增筑学舍以吸引四方求学的人们,唐玄宗也不例外。李唐王朝坚持教育开放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罗留学之风的盛行。日本在很早就有了与中国在经济贸易、输入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往来并派出留学僧赴唐朝学习,随后,仿效唐朝实行了“大化改革”。从此促进了中日文化、经济交流的。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或其它使节进入唐朝,除了使臣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等。以下我们将从仕唐居住、留学交流、来唐学法等三方面来具体解读送别诗。
(一)仕唐居住
我们先来看三首送别诗:
陶翰《送金卿归新罗》:“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乡心遥渡海,客路再经春。落日谁同望,孤舟独可亲。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青云已干吕,知汝重来宾。”
沈颂《送金文学还日东》:“君家东海东,君去因秋风。漫漫指乡路,悠悠如梦中。烟雾积孤岛,波涛连太空。冒险当不惧,皇恩措尔躬。”
刘昚虚《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何处归且远,送君东悠悠。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旷望绝国所,微茫天际愁。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或见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眇,后路劳夷犹。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洲。”
以上三首送别诗反映了天宝年间新罗人薛文学、金文学仕唐后归还时的离别之情。“落日谁同望,孤舟独可亲。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漫漫指乡路,悠悠如梦中”以及“青云已干吕,知汝重来宾”都反映了面对离别,中外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和友好之情,可谓含情脉脉,悠悠如梦,体现出友情之深厚。在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尤其“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和“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反映了新罗当时对唐代文化的敬仰,反映了新罗人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
再来看两首送别诗:
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赵骅《送晁补阙归日本国》:“西掖承休浣,东隅返故林。来称郯子学,归是越人吟。马上秋郊远,舟中曙海阴。知君怀魏阙,万里独摇心。”
这两首诗所赠送的对象是同一个人,那就是晁衡。他的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通读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充盈着深深的离别之情。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为日本人来唐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环境。为了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日本曾经先后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赴唐,他们大多受家庭教育影响,素质和修养较高。其中著名的人士就是阿倍仲麻吕,十九岁被选为留唐学生,到长安后在太学攻读,由于成绩优秀,提前完成了学业。他改为中国姓名“晁衡”,参加了唐朝科举考试,中第后担任过左补阙等职,并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晁衡广泛结识了当时著名诗人储光羲、李白、王维等,相互酬唱不绝。以上两首送别诗便是在唐代文人送别晁衡时所作的。晁衡于天宝十二年回国,不幸中途遇难,脱险后再次入唐。由于唐玄宗对晁衡非常赏识,“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便是反映了送行时的气派,很有皇家风范。晁衡在唐朝做官的时候尽职尽责,由此,作者发出了“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这样的感叹。
(二)留学交流
来看两首送别诗。
皇甫曾《送归中丞使新罗》:“南幰衔恩去,东夷泛海行。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
钱起《送陆珽侍御使新罗》:“衣冠周柱史,才学我乡人。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去程沧海月,归思上林春。始觉儒风远,殊方礼乐新。”
这两首诗是李唐王朝派出使臣赴新罗进行文化交流在送别时所作。这在当时是有时代大背景的。唐代派出使臣进行文化交流是以新罗派遣留学生等人来唐进行文化交流为前提的。初盛唐时期,新罗派出部分优秀分子留学受业于唐朝,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贞观十三年“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1]可见,新罗学生人数在外国留学生中之多。新罗留学生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而且重视算学、律学等科目。由于唐政府对外国留学生实行宾贡制度,新罗学生应试及第后皆授予唐官职,回国后备受新罗王朝重视。所以,新罗留学生纷纷报考。不仅仅是新罗人来到中国吸取优秀成果、进行文化交流,而且我国也派出使臣去新罗加强学习和文化交流。以上两首送别诗便反映出这一历史背景事件。
除此之外,唐代还有很多日本留学僧赴唐,钱起《送僧归日本》便反映出唐代诗人送日本留学僧回日本时的情形。“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这首诗反映出在唐朝时日本学问僧与中国交往的现象。“随缘”、“法舟”、“通禅观”、“梵声”都反映出作者对佛教的了解,这首诗所反映出来的佛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诗人信奉佛教的普遍性。
(三)来唐求法
先来看一首送别诗。
孙逖《送新罗法师还国》:“异域今无外,高僧代所稀。苦心归寂灭,宴坐得精微。持钵何年至,传灯是日归。上卿挥别藻,中禁下禅衣。海阔杯还度,云遥锡更飞。此行迷处所,何以慰虔祈。”
这是一首反映李唐王朝的臣子送别新罗僧人回国的送别诗。如果要真正解读此首送别诗,就要了解当时有关李唐王朝和新罗在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佛教创立于印度,由于此地和新疆于阗之间往来频繁,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便由克什米尔地区传入于阗。从河西到关中这一东西走向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宗教文化传入的中心地区。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昌盛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秦陇地域又是中国佛教活动的核心地带。唐初,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都对佛教采取了利用手段,所以尽管有人反佛,但是佛教并没有衰落,高宗、武后时期佛教大盛,秦陇地区寺院林立,度僧众多,京师的每一个坊里都有寺观。特别是许多高僧进入宫廷活动,造成的影响很大。新罗自六世纪正式信奉佛教后,大量的僧侣来到唐朝的佛教兴盛地学法。可以推测,在此首送别诗中的新罗法师就应当是新罗派遣入唐的新罗高僧。新罗到唐的高僧往往悟性较高,在唐朝的长期生活中,与唐代文人交往较为密切,并作下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反映离别之情的送别诗。我们来看开始时提及的那首诗。诗中反映了唐朝诗人与外国僧人的友好交往,面对离别显示出了很深的离别之情,反映出了其之间的友情。如“持钵何年至,传灯是日归。上卿挥别藻,中禁下禅衣。”,从“上卿挥别藻,中禁下禅衣”可以看出,此新罗法师必定为高僧,否则不会受到如此高规格隆重的礼节招待。同时又不乏诗人对新罗僧人的敬仰和赞颂,如“高僧代所稀。苦心归寂灭,宴坐得精微。”,而最后一句“此行迷处所,何以慰虔祈”又反映出在唐代佛教的盛行。整首诗反映出诗禅合一的迹象。正如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指出:“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2]又如张籍《赠海东僧》:“别家行万里,自说过扶馀。学得中州语,能为外国书。与医收海藻,持咒取龙鱼。更问同来伴,天台几处居。”可以看出,该新罗高僧在唐朝已经较久时间,熟悉中国话,同时擅长医学、咒语等,技能多样。由此可以推断出,该新罗高僧在唐朝已经有较长时间,所以面临离别的时候才有了如此深厚的情感。
综上分析,通过仕唐居住、留学交流、来唐学法等三方面的具体解读,可以看出初盛唐送外国友人别诗展现出李唐王朝以开放的姿态与外国加强交流展现出浓厚的时代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2
日前,加拿大卑诗省退休督学吉奥夫·约翰逊在媒体撰文,质疑加拿大联邦和卑诗省的国际留学生数量过多,门槛过低,“挤占了本地生源的教育资源”,要求联邦、省两级政府“必须在多元化、财政收入和本地学生升学机会二者间取得平衡”。
这番话说通俗点,就是嫌卑诗省外国留学生来得太多,觉得他们抢了本地学生的福利,碍了本地教育制度的事。
事实果真如此么?
去年一季度,加拿大联邦政府就曾在向联邦下议院提交预算案时明确表示,国际留学生产业在学费、住宿和其他费用上,会为加拿大带来80亿加元/年甚至更多的收益,且根据有关资料,全加十个省、三个地区中,有九省、三地区的留学生学费收入都归各省省库所有,唯一例外的魁北克省,学费收入由该省省府和接待留学生的学校按大约5:2的比例分成,也就是说,外国留学生非但不是两级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的抢占者、消耗者,反倒是其提供者、补充者,对和教育福利关系最大的省级财政而言,尤其如此。由此可见,倘根据约翰逊的意见,对外国留学生采取关门主义的政策,非但不可能为加拿大本地生源让出福利,恰相反,会从总体上减少教育投入和福利的水准。
根据加拿大菲沙研究所的数据,仅卑诗省一省,国际留学生每年带来约16亿元经济增长,创造2.1万个就业岗位,就读公立专上学院的学生达2.5万人,ESL国际生逾14万人,而由于卑诗省面向太平洋,传统上和亚太地区联系密切,亚太学生占国际生比例高达70%。必须指出的是,这还是卑诗省政府提出“留学生增收计划”前的数据,早自2012年11月起,该省省府和省长就一再表示,要成立专责委员会,计划在4年内增收5成国际留学生,扩大留学产业规模,并将留学产业当作卑诗省重点产业之一加以扶植。
这绝非偶然。
加拿大近年来经济转型,传统的制造业等就业机会萎缩,而卑诗省和东部安大略省、魁北克省等相比,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方面原本并不发达,资源业相对于“草原三省”等几个资源大省也相形见绌,加上省内环保组织十分活跃,资源开发屡受掣肘,面向亚太的服务业素来是该省先天强项,留学生产业更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提供的龙头之一,只看到外国留学生入境会“抢走”一些东西,却看不到他们所带来、所创造的实际上更多,是不公平的。
篇3
阅读人物就是在体验另一种人生,可以期望、探求另一种可能;而阅读当代人物的妙处在于一切正在发生,传奇仍可期待。
像飞热气球的钱正龙,把别人的梦想变成了自己的现实,无它,比别人多一些执著罢了。至于良子健身的朱国凡,“合作可以,但必须玩得来。”——我头一次见这么挑选合作伙伴的老总。他说:“良子就是个‘玩’出来的企业。”是他的“不务正业”,完成了他的成功转折,成就了他独特的企业文化?还是成功的企业完成了他的《凡人追疯》,支撑了他的“不务正业”?
还有一众外国友人,以《最遥远的路》蹿红网络、自喻为“雷克小流氓”的德国小伙Christoph Rehage,澳大利亚的龙舟帅哥赵思成,胡同里的德国“死飞”女王伊泉;穷游中国的瑞士人李牧……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国诠释着户外的传奇。特别是大川健三、奥利沃、让·布塔西这些见多识广的户外人,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留在了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户外,还是户外感动了中国?
大川健三,用大半生的时间走遍了全世界的名山大川,50岁来到了中国,花费10余年的美好时光踏遍了四姑娘山区的山山水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画册《蜀山女神》,而摄影竟然不是他的专业!他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50岁前取得最佳的电脑开发成果,50岁后专心致志地从事他同样心爱的自然摄影艺术。他说:“四川藏区是我‘感动的旅行’最后的到达地,而四姑娘山才是此行到达的目的地和归宿地。我的座右铭是‘人生是感动的旅途’,我在四姑娘山终于找到了我心中的圣地。”
“美的感觉不是世界共通,美的感觉本身就是文化,如果文化不同,美的感觉也不同。”一个年逾花甲的日本老人,扛着最小限度的摄影和野营器材,在四姑娘山的小石屋或帐篷里露宿,激动于自然的美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留住这山岳之美,自信正做着一件对全人类来讲都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情。
篇4
回顾过去,真正把外国食物和烹饪法带入英国,影响一国饮食文化的是征服者、归国的游人(战士、朝圣者和一般旅人)以及来自其它国家的皇室配偶。
作为早期的征服者,罗马人引进新的可食用作物和种子,对后世影响很大。英国肯特郡的一项特产――樱桃,正是罗马人带来的。当地最有名的糕点都是樱桃做成的,包括樱桃星形布丁,每年8月初樱桃丰收的季节,当地人还会制作樱桃派圣代来庆祝。但因为罗马多田地、少树木、阳光充足的特点造就其相对考究的烹调风格,令他们的烹饪手法、菜肴和饮酒的习惯,只被一小部分相对富裕的英国上层接受。例如,罗马人烹调肉类一般先去皮炖煮至五分熟,放入酱汁慢慢浸泡,再加入面粉调稠肉汁,倒入蔬菜熬煮,最后用鸡蛋黄、面包屑或弄碎的糕点调制成浓汁浇在上面。除此之外,罗马的许多作物种植起来比较困难和费工,英国天气多变、土地不够肥沃,缺少精心照料的小麦和葡萄难以生长存活。所以等罗马人离去后,他们大部分饮食习惯在英国迅速消亡。
之后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相比要粗鲁得多,这些不怎么注重饮食的人来自天气和英国相似的地方。相比罗马人,他们更多种植大麦,吃谷物熬煮的浓汤,喝大量淡啤酒。罗马人一般选用羊肉和猪肉,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偏爱牛肉,常用铁叉烤着吃。自那以后,浓汤或麦片粥、牛肉和淡啤酒就变成英国饮食的标志。
至于来自法国的诺曼人,他们和罗马人一样维持贵族风范,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诺曼人主要是土地贵族,而非军事统治者,所以英国本土的贵族和商人能接受他们,甚至渴望通过模仿诺曼人生活方式以示合作来换取好处。不久以后,英法混用的术语出现在英国上层阶级的菜单中,葡萄酒再次成为有钱人的最佳选择,即使到了现在也依旧如此。
诺曼征服后,国家间的战争甚少发生在英国本土,大多在外国的土地上进行。作战归来的战士带回糖、香料、藏红花等异国特产,永久改变英国的食物结构,其中影响最大的正是十字军东侵后,战士和朝圣者从的黎波里(现黎巴嫩北部)带回的糖,起先是王室贵族疯狂追捧,宴席上一定有大量加糖的果冻、果酱、蜜饯和各式杏仁饼干,连烹制肉类都要浇上浓浓的甜酱;后来糖价下降,寻常人家也能享用,至此英国的烹饪和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旅行家带领流行,热衷把异国风味的东西带回国。例如,英国权贵习惯送子弟前往欧洲大陆旅行,作为完成学业的一部分。有的游学后开阔眼界,学会社交礼仪,成为一位举止得体的贵族,更多的只是追赶时尚,体验新奇的异国生活。这些贵族子弟的首选游学目标往往在法国,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罗曼蒂克的法国文化,对青年贵族而言有极大魅力;意大利则是英国学子向往的另一个国度,亚平宁半岛有最好的建筑、绘画和雕塑,曾经是文艺复兴的中心,是高雅艺术的殿堂;后来德国汉诺威王室入主英国,不少英国贵族开始选择前往英王的德意志属地;还有一些旅行者走得更远,深入伊斯兰世界,甚至到达遥远的东亚。他们旅行回国后,往往在上流社会受到热烈欢迎,大家乐于听他们谈论大陆的见闻和经历,所到国的饮食自然传播开来。比如说,伊斯兰王室宴席偏爱香甜的食物,在烹制肉类时喜欢加入杏仁汁、杏仁粉以及玫瑰水等从花朵中提取的香精。英王理查二世时的菜谱中就显露出穆斯林风格的迹象:小鸟用肉桂、丁香包裹和杏仁一起烹煮,加了杏仁汁和玫瑰水的米饭煮熟后拌入咸鸡肉、肉桂、丁香和豆蔻。
与外国皇室联姻同样造成英国饮食和社会模式的改变。从这个角度看,中世纪最重要的皇室联姻自然就是1152年英王亨利二世迎娶阿基坦(法国西南部)的埃莉诺,借此得到法国富饶辽阔的阿奎丹公国。通过与法国人联姻,英法两国关系更紧密,公国内占地极广的葡萄庄园出产大量优质葡萄酒供英国人享用,加深了英国人对葡萄酒的热爱。
大约又过了500年,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和法国公主亨莉雅妲•玛利亚结婚。这位外国皇后的影响力虽不能与前面提到的埃莉诺女公爵相提并论,但依然十分重要。后世研究者称赞她“毫无疑问是白厅最有品位的女士”。她会说流利的英语,结交许多英国朋友,颇具魅力。为了让这位皇后高兴,朝臣们纷纷把自己的厨子送去法国训练。当这些大厨学成归来时,法式佳肴和其它法国特色的烹饪手法也随之在英国流行。
于是15、16世纪的欧洲,法式烹饪占据金字塔顶端,不仅上层社会追捧,连当时的中产阶级都视之为顶级美味。最终扭转这一切的是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
他们最早进行航海和贸易,勇于到欧洲以外的地方冒险,因此独享某些外国商品的销售权。荷兰人变成欧洲的香料供应商,西班牙人拥有热朱古力的秘密配方,在它被公开前大赚一笔。受这些探险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清楚意识到饮食也是种国家资产,并逐渐摸索出本国独有的烹饪方法。这些变化不仅极大地改变饮食,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模式,从此之后大多数欧洲国家走上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
篇5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为学莫重于尊师。
把安逸和欢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师者,人之模范也。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篇6
2006年2月10日-26日 意大利都灵 第20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06年2月28日-3月3日 加拿大魁北克2006年国际雪联青少年高山滑雪冠军赛
高山滑雪比赛
时间 赛事比赛地点项目
2005/12/06-09 世界杯系列赛法国Val D'Isere站 GS,SG,SL
2005/12/09-10 世界杯系列赛意大利Sestriere站 SL
2005/12/10 世界杯系列赛意大利Campiglio站 SL
2005/12/14-16 世界杯系列赛意大利Badia Alta Badia站 DH, SG, GS
2005/12/14-16 世界杯系列赛法国Megeve站 SG, SL
2005/12/20 世界杯系列赛斯洛尼亚Kranjska Gora站 GS
2005/12/21-22 世界杯系列赛瑞士St.Moritz站 DH, SG
2005/12/21-22 世界杯系列赛斯罗文尼亚Kranjska Gora站 GS, SL
2005/12/28-29 世界杯系列赛意大利Bormio站 DH
2005/12/29-29 世界杯系列赛奥地利Lienz站 GS,SL
2006/01/05-06 世界杯系列赛瑞士Adelboden站 GS,SL
2006/01/11-13 世界杯系列赛奥地利Saalbach站 DH,SL,GS
2006/01/12-13 世界杯系列赛瑞士Wengen站 DH,SL
2006/01/18-20 世界杯系列赛奥地利Kitzbuehel站 DH,SL,SG
2006/01/19-20 世界杯系列赛德国Berchtesgaden站 GS,SL
2006/01/22 世界杯系列赛奥地利Schladming站 SL
2006/01/25-27 世界杯系列赛意大利Cortina D'Ampezzo站 DH,SG,GS
2006/01/26-27 世界杯系列赛德国Partenkirchen站 DH,SG
2006/01/31-02/03 世界杯系列赛瑞典Are站 DH,GS,SL
2006/02/03 世界杯系列赛瑞士St. Moritz站 DH,GS
GS:大回转SG:超级大回转 SL:回转 DH:速降
单板滑雪比赛
时间 赛事比赛地点项目
2005/12/02 世界杯系列赛奥地利Ischgl站 平行大回转
2005/12/08-09 世界杯系列赛加拿大Whistler站 平行大回转,雪上技巧
2005/12/14-16 世界杯系列赛加拿大Mount St. Anne站 平行大回转,雪上技巧
2006/01/09-10 世界杯系列赛瑞士Arosa站 平行大回转,雪上技巧
2006/01/20 世界杯系列赛意大利Sestriere站 平行大回转
2006/01/24-25 世界杯系列赛奥地利Kreischberg站 平行大回转,雪上技巧
自由式滑雪比赛
时间 赛事比赛地点 项目
2005/12/01 世界杯系列赛法国Tignes站 雪上技巧
2005/12/14-15 世界杯系列赛美国Colo.站 雪上技巧
2006/01/11-12 世界杯系列赛法国Saint Lary站 雪上技巧
2006/01/12-13 世界杯系列赛加拿大Mt. Tremblant站 空中技巧
篇7
滑旱冰滑到大街上
法国人酷爱滑旱冰,春季更是旱冰一族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在人行道上轻松自如地滑着前进,成为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据统计,法国滑旱冰的人已达到2000万。
迈开双脚踏石健身
在清新而略带寒意的晨风中,舒展开身体,迈出双脚自然而又舒适地走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唱一首歌,会多么地怡然自得,这就是兴起于我们近邻的日本的踏石休闲法。许多学校和幼儿园专门开设“赤足教育”课程,让孩子们赤脚在走廊和操场上跑步,不少工厂、公司的入口处铺有一段卵石路,供职工上下班赤脚走10分钟。
饭后“百步走”
韩国人也是崇尚“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格言的。不过,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认为,饭后不应当立即去“走百步”,而是应该稍事休息或卧床片刻,再去散步或做其他事情,这样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胃肠保养和肝脏功能的保护。韩国人的这种观点已得到医学界的肯定,值得国人借鉴。
静思想健身美容
一种简单的休闲方法――静思想,使人在恬静的气氛中修身养性,既美容又健美,这是近年来在美国新建的“环保度假村”里出现的新鲜事。专家称此法是松弛思想的一种特殊运动,是专门针对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疲劳而设计的,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劳,使左右脑获得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进而获得美容健身的双重效果。
与海水共休闲
目前,海水和海藻疗法正方兴未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领导这股新潮流的有许多是西班牙文艺界和政界的著名人士,他们利用海水疗法在紧张的工作之后进行精神放松。医学专家已建立起形形的海水治疗中心,目的是使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更趋于现代化与科学化,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与鸵鸟赛跑
鸵鸟在澳大利亚被誉为“国鸟”。近年来澳大利亚人屡发奇想,设计出种种与鸵鸟为伴的休闲健身项目,令世人瞩目。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乘鸵鸟拉的四轮车在原野上兜风。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和满眼的绿意使人心旷神怡,从而得到醒脑健身之效。另外一些人干脆与鸵鸟赛跑,极大地增加了新鲜感。
篇8
英文名称:Foreign Petroleum Machiner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5984
国内刊号:11-2206/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9
一
1955年,张夫也出生于海拔2250米的高原古城西宁市,所以他在日本留学时,曾轻松地登上了富士山。青藏高原孕育了他开阔的胸怀,坚毅而爽朗的性格,望得高,看得远,想得开,这样的性情自然而然地融在他的人生中。
张夫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老文化干部,喜欢书画,这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顺利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夫也主要学习的是陶瓷美术设计,但基础课中也有不少绘画课,当时有很多艺术大师给他们上课,像吴冠中、白雪石等等,还有一些校外的大师,像黄胄、许麟庐、康师尧等,也给他们上过课,可以说是让学生们大获裨益,终生难忘。
更重要的是,张夫也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说自己原来有点崇洋的思想。认为外国的东西才是好的,上大学前他只画油画,无意画国画,那时候认为国画说什么也比不上油画,对传统的东西不感兴趣,他喜欢看外国的电影、戏剧、歌剧、芭蕾舞剧,不欣赏京剧。总而言之,从内心就拒绝国粹的东西。但是他到陶瓷系学习以后,接触到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发现了很多妙不可言的内涵之后,这种偏颇的观念逐渐得到了改变。然后他就开始喜欢,并开始接触和学习国画,学习篆刻。这是他到工艺美院学习后的最大收获,让他改变了一种观念,从单纯的崇洋的意识,转变为一种对于文化多元化的认可,尤其是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知和喜爱。
张夫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了多种艺术形式,觉得四年的时间让自己变得很充实。工艺美院确实是一所名校,这里很多老师的名字和作品,是他上大学之前,在画册里和书里经常看到的,在工艺美院学习,得到了名师们的亲自指点,感受到名家的风范,令他感觉非常值得珍惜。
大学期间,国外的展览对张夫也的影响也很大。如“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在当时都引起了轰动效应。尤其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展出的东山魁夷的画展,使张夫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说:“在中国的‘’过后,突然间来了这样一个带有神秘气氛的,静谧气质浓郁的画风,令观者在作品前能够屏住呼吸。东山魁夷的画风非常高雅,看他的画就如同进入森林浴的感觉。他的风景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主观感受非常浓郁,他把绘画语言升华到了诗的境界。他的画风与工艺美院的学生可以产生共鸣,我们觉得他的画很美。”
在张夫也上大学的时候,学外语的条件不像现在这么优越,有卡式磁带的录音机就已经很不错了。他的大学同学中最早拥有录音机的是一位北京籍人,最早的录音机就像煤砖那么大,所以大家也把它叫做“煤砖”。后来张夫也有了录音机,他如获至宝,虽然不像现在的随身听这么先进,但已给外语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帮助。记单词总是用卡片,不管是乘地铁还是公共汽车,不断地翻看。在家里,室内贴满了单词,随时都在看这些单词,不放过任何时间和机会学习。现在他把以前学习的状态讲给自己的小孩听,他说:“学外语没有捷径,也没有诀窍,你不能逃避一个‘背’字。”选择了学日语,就意味着将来有机会出国的话最可能到日本去。
二
留校以后,张夫也的目标就更加明确了,想着力在工艺美术领域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他说:“工艺美术涉猎范围极广,它似乎跟其他的学科联系更为紧密。画画仅仅是视觉方面的艺术,但是工艺美术跟社会联系更为密切,如民俗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所以现在我一点也不后悔,乐意在这片领域内继续耕耘下去。”
目前在世界工艺美术通史方面,从教育角度来说,写教材,开课,张夫也皆在国内开了先河,并且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经过他多年的教学研究推广,他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欢迎,很多学校都设立了有关外国工艺美术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因此对于这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他频频被邀请到各大院校做专题讲座,出版社的约稿更是不断,希望他出版更多的专著。学术工作的内容越来越繁重,但他仍然秉持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宁可缩短自己休息的时间,也要让每一个讲座的课件、每一本书的出版都精益求精。
张夫也说:“我认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如果实现了,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没有实现,但你为实现它去努力了,这种努力本身也是幸福的,也是可以让自己得到安慰的。”
张夫也当时在日本学的不仅是日本的东西,通过日本良好的研究条件,他看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很多优秀艺术作品。去日本以后,他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到了日本,绝对不能只学日本的东西,主要是通过日本这个学术研究平台,研究更多日本以外的东西。有了这样的目标,奋斗自然是更辛苦,他在日本夜以继日地学习,泡博物馆,还广泛地接触社会,包括在日本办过数次个人画展。通过办画展,了解了日本美术界和艺术市场的一些情况。他说:“现在积累的办画展的一些经验,实际上主要是留日期间获得的。”当时在日本,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对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办展览很支持,日本友人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如此地勤勉,在学习研究之余还要画那么多画,办展览,进行文化交流表示非常钦佩。
张夫也认为,从留学的角度来说,留学最重要的是要到留学的国家,利用它先进的研究条件,学习它先进的研究方法,来充实自己的研究工作,最终要把它带回来,而且要在祖国实现和完成自己的理想,这种留学才是有价值的。他说:“今天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应该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留学经历,这是很重要的。
在日本,张夫也经常被邀请去做一些报告、演讲和演示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有许多日本的美术团体和俱乐部邀请他去,现场好多台摄像机对着他,全程记录拍摄他的绘画方法。日本人觉得墨色在宣纸上的变化和中国极其特殊的造型语言都很神秘,所以张夫也在介绍和讲座中也经常提到中国画的这种艺术特征:“一张宣纸上如果画上了月亮,即便它是白色的宣纸,也是当黑夜来看。如果在上面画了几个帆船,则这张白纸就代表着江水、河水,或者是湖泊、大海,这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很独特的艺术语言。”另外,他还经常给日本友人介绍中国的写意画,于是他们认为“写意”这两个字道出了画的真谛,在日语中就没有这么确切的词来描述这种感觉,学习水墨画多年的日本人觉得,“写意”、“大写
意”一语道破了这种画的精神,非常感慨。有很多的日本友人介绍其他人来学习和临摹张夫也的绘画,收藏他的作品。
三
张夫也在东京艺术大学深造的是工艺美术,所以回国后首先做的事就是要把他学习掌握的这些知识尽快地运用到教学中,并把它转化为研究成果,这样就开始筹划写书。当时“外国工艺美术史”已经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那些从国外带回来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教学内容,张夫也首先编写了一个外国工艺美术史的授课提纲,然后在授课提纲的基础上开始编写外国工艺美术史的书。1995年他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就把攻读博士学位的论文选定为《外国工艺美术史》。在1999年,毕业答辩前,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外国工艺美术史》,200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修订版。张夫也说:“以后还要继续耕耘下去,一方面要不断充实《外国工艺美术史》,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派生出一些专门史,比如按照国家、地区来分门别类地编写。这个工作要不断地做下去,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还要培养更多的人才。”
张夫也认为:“一些人想用‘现代设计’来取代‘工艺美术’。现在的趋势似乎就是这样,很少有人提‘工艺美术’了,在这些人的眼里,‘工艺美术’的概念就是一个古董,是过去的老东西,现在需要的是全新的‘艺术设计’或者是所谓的‘设计艺术’。但实际上我是不赞同这样一种提法和说法的,不能把‘设计’和‘工艺美术’用时间的概念来限定,古代的只能叫‘工艺美术’,现代的才能叫‘设计’。实际上,不管是‘设计’、‘工艺美术’还是‘纯艺术’,在古代和现代都有,不是以时间来简单划分的,它们之间的概念应该是有严格区别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的国家都是这样,艺术就是艺术,工艺美术就是工艺美术,设计就是设计。不要把设计跟艺术混同。”
艺术与设计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艺术更注重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是比较主观的。工艺美术比较注重材料,而且讲究工艺手段,创作出来的东西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既有功能性,又有一定的审美性。设计则要借助于科技手段,注重对材料的研究,它的产品是要对人们的生活起到全方位的、直接的服务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艺术”、“工艺美术”与“设计”的概念和功能本来是很清楚的,它们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共同存在和发展,但现在被人们混淆起来了,误认为:工艺美术已经消亡,现在只剩下艺术设计或设计艺术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艺美术是手工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是值得提倡的。所以张夫也特别倡导在中国应该掀起一轮新的手工艺文化运动。
篇10
论文摘要:在外国文学中,英美文学文化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透视《圣经》剖析英美文学的来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以期提高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要了解外国文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圣经》,中世纪的文学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经故事,如《亚伯拉罕潘祭献子》搬照了亚伯拉罕祭献以撒的故事,《挪亚及其儿子们》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们主要演绎圣经故事,宣传教义,间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内容。弥尔顿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三孙》的主体材料都得自圣经,其中《失乐园》的题材主要取自伊甸园神话,《复乐园》的题材取自《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对读者来说了解这些成果无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点就国外文学中的英美文学谈谈与《圣经》之间的联系。
一、英美文学与《圣经》的联系
中国研究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的先驱朱维之先生曾指出:“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织着圣经的引句和典故,我们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便不能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的确,西方不管是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完善和《圣经》有很大的直接联系,宗教改革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形势,西方各国都开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圣经》的翻译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用英文译成的《圣经》有许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标准的英语范本。它的词句、章法对应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在基督教宣传其教义的过程中,以及在《圣经》的一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术语,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现在有些宗教名词已民俗化,运用到全民语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这些基督教中的术语,已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学大多源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着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基督教徒们把记载基督教的传播、发展等文字,起名为《新约》。《新约》和犹太教经典《旧约》合二为一,就成为现在的《圣经》。《圣经》对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英美语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习俗、语言等儿方面,有必要谈到基督教及《圣经》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圣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赋予英美两国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着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伟大史诗《失乐园},K复乐园》以及《力士三孙》都直接取材于《圣经》。除《复乐园》以《新约》为基础外,《失乐园》和《力士三孙》都以《旧约》为基础。拜伦的诗剧也是根据《圣经》中该隐毅弟的故事写成,只是其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成名作《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为原型去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亚哈一意孤行、刚傻自用的形象和《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谋而合、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该小说的叙述者,唯一生还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经》人物伊希梅尔完全一样。另一美国着名诗人朗费罗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诗《人生颂》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尘土,仍要回归尘土”这句原话,“上帝”的字眼也经常提到。
(二)英美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
英美文学是英美人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人们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到西方文化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认知态度。英美文学是对时代和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富有乐律性的语调和丰富多彩的语汇语言运用方法。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着名小说家兼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马乔里·伯恩斯教授曾评价说:“在这部小说中,伊甸园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但是,通过纯洁与和谐、诱惑与堕落的重现,使得这一令人喜爱的与世隔绝之境的意象得以体现。”
许多模仿伊甸园故事或参照天堂与炼狱而设计的情节在《呼啸山庄》中并存着。第六章中,当人们第一次透过艾米莉再现的窗户看到画眉田庄时,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安享舒适的世界,简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园。在田庄里寻求快乐的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即是这座“伊甸园”中的居民。相反地,回顾第一章中对呼啸山庄的描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狱般的特征:“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一年到头的风暴天气;房屋尽头有几棵矮小的极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在正门的附近,上面雕刻着许多残破的怪兽。山庄里的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两个备受责骂、不被宠爱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他们闯进画眉田庄这个圣地,打破阻碍,搅乱了这座“伊甸园”中的平静氛围。在这4个角仁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关于爱情与复仇的纠纷之后,画眉田庄这座“伊甸园”又重归平静,由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这一对新生代的“亚当’与“夏娃”所掌管。
通过此书,艾米莉把一个多元的伊甸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即危机四伏的伊甸园、失落的伊甸园以及重新构建的伊甸园。在此,她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粗暴的反叛者还是激烈的骚乱最终都将臣服于上帝的荣光。
另外,20世纪美国文学还常常借用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无辜的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结尾处老人肩背桅杆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酥被钉在十字架的故事。显然,耶酥这一形象表明圣地亚哥像耶酥一样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将不惜千辛万苦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福克纳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与耶酥的相同,并使他在耶酥受难日星期五被杀害,借以说明,即使耶酥生在现世,仍然不能见容于世人,仍将遭到世人的杀害。还有,许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标题均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的社会生存问题的《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海明威的着名战争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其标题就直接取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二、透视(圣经》剖析国外文学特点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和文学的隔膜,中国读者往往并不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圣经典故。对圣经的盲视使读者付出很大的代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解圣经对理解文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投人到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拨开迷雾,进人到我们过去理解的黑暗的角落中去。
首先,读者无从体验作者的用心,从而造成作品意义和美感的大量流失及阅读体验的缺失。其次,读者会对那些与圣经关系极为密切或隐晦的作品感到茫然,根本无法深人进去。再次,读者可能会因此而误解或歪曲作品的意义,并影响对作家的评价。此外,它还可能影响到我们对东西方文学史的理解和认识。实际上,我们长期以来对圣经和基督教的集体无知已经为欧美及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和评价积累下了很多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这些“成果”也已经成为许多读者的前理解,引导新的错误的偏颇的阅读。
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圣经中的语言,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学都是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时圣经阅读和宗教活动就是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到处渗透着圣经的因素,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是整个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以各种方式援引圣经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简·爱被舅妈送到劳涅德学校后,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却赢得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感叹道:“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在和罗切斯特深深相爱时,她说自己是丈夫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当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时,她描述自己的心境就像《出埃及记》中埃及一夜之间家家被杀尽第一胎男婴的一片哀号。这些语句都恰当地表现出了简·爱的感受,而语句背后的圣经背景更强化了它们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