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章程范文
时间:2023-03-21 02: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办学校章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成长;扶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39-01
一、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成长扶持建议的背景
我国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20多年的发展以后,我国民办高校已经面临着生源进一步减少,办学经费总体短缺,高端人才难以引进等压力,学校之间的竞争已由初始的拼规模向现在的拼质量转变,而反映培养质量高低的载体――学生就成为重中之重。通常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属于高考分数序列中排列较后的层次,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意志力较差,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不高。
当前考试仍然是测评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考试过关率,各学校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包括修改教学大纲,改变考试方式,抓到课率,修订考试范围,出考前辅导题等。不可否认,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过关率,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但是其中的一些方法不正确的使用或者是滥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逐渐发酵并显现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和考试相关的考前练习题或者复习题的不正确使用,削弱了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力,助长了短视的学习观的流行,使得考试评测结果失真学习风气败坏,降低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民办高校学生一些不良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上课时玩手机,不做笔记,学习意志力、专注度差。有的学生却不带上课用教材,有的好不容易把教材带来了,却不做笔记,来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私底下看小说,玩手机,或者做其他的和课程无关的事情。
平时作业抄袭风盛行。布置下去的课后习题或者练习题,错误的版本出奇的一致,这些学生不动脑筋、不思考,只是简单的复制,甚至可以把百分数符号“%”抄写成“0b”,不管计算的过程如何,我写的结果必须和你的一样。
考试时背答案。在考试中,罔顾题意,牵强地写入自己事先背诵的答案,这些在一些计算题中,表现得极其突出,考试题中数字已经改变,但是计算结果还是原来练习题的答案。
三、加强学生心理成长扶持的措施
能够培养出突出人才的学校是好学校,能使差生变成中等生、甚至优等生的学校也是好的学校。学校不仅应该使得学生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同时也要充实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也让他们在离开学校后持续成长提供支持。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由其内在心理活动所支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由其学习习惯、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意志所决定。就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而言,加强学生心理成长扶持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心理成长的重要性认识。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开展专门的讲座或者通过广播等形式让广大教工和学生意识到加强学生心理成长扶持的必要性,正确认识成长中的心理现象,开发自己的内在正心理能量,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为进一步形成优良的学风做基础铺垫。
(二)加大心理成长扶持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资金投入,民办高校视情况在学校网站上载入相关的心理成长方面的文章或者考核量表,各民办高校的二级职能单位(二级院、分院或者系)组建配套的心理成长扶持小组,设立专门的心理成长扶持室,内设情景模拟、问题诊断、情绪宣泄等实训场所,起草部门的学生心理成长计划,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成长制度规范,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逐步转变一些民办高校中学生辅导员简单命令式的工作作风,对于辅导员或者一些任课教师进行学生心理成长方面的培训,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的素养。加大辅导员学生工作补贴幅度,适当调整辅导员工作量计算规范,建立加强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的工作联系制度,可以设立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制度,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
篇2
1、申请举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举办者应为在本市国家机构以外的法人单位;或有本市户口,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
2、符合北京市教育发展的需求,具备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3、民办学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民办学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学校名称的一般形式为,中学:“北京市×××中学”;小学:“北京市××区×××小学”或;中小学:“北京市×××学校”;
(2)取名范围遵循以下原则:学校名称要准确反映其办学层次;可用有教育意义的词汇命名;用全市统一序号命名的中学须向市教委申请北京市序号;企事业举办中小学,可冠以本企事业名称,无须加“北京市”和区名;一个名称只能命名一所学校,同一校名应用在两所以上的学校时,第一所学校不加“第一”二字,从第二所学校起加“第×”字样;必要时可使用“高级中学”、“综合高中”、“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等字样。
4、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中小学、幼儿园,有必备的办学资金、稳定的经费来源、合理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生源保证,(公司营业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有经过公证的经济风险担保,担保额需不低于学校一年收取学生费用的总和(150万元以上)。
5、民办学校应当提供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与学校级别和规模相适应的师资、自有独立校(园)舍、场地和其他办学设施条件。其中,职业高中要分别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或《中等艺术学校设置标准》;普通中小学必须分别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幼儿园达到《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试行)》。
6、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制定学校章程,推选民办学校的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组成人员。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参加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应当依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与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活动。
7、民办学校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校长任职的条件聘任校长,年龄可以适当放宽,并报审批机关核准。按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教人(1991)38号)或《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要求确定的校(园)长人选。
8、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自行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自主选用教材。但是,民办学校应当将其所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报审批机关备案。实施高级中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该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达到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其所选用的教材应当依法审定。幼儿园可以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得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9、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和财务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聘任的专职教师数量应当不少于其教师总数的1/3。民办学校自主聘任教师、职员。民办学校聘任教师、职员,应当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民办学校招用其他工作人员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民办学校聘任外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等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二、 申请举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所需材料
1、办学申请: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 、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
2、 举办者资格证明: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举办者的名称、地址;举办者为个人应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出示原件、交复印件);举办者为社会组织应提交单位法人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联合举办学校的,应提交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各方的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等。
3、验资报告(或资信证明)文件(其中合作办学需提供经过公证部门公证的合作办学协议书);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5、学校章程(包括①学校的名称、地址;②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③学校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④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⑤学校的法定代表人;⑥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⑦学校自行终止的事由;⑧章程修改程序。首届学校理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简历及相关证明文件。
6、办学场地,校舍产权证明,校园校舍、实验、实习场地(具有符合标准的自有办学条件)使用有关证明。
7、拟任校长的有关材料:校长资格证明文件,包括决策机构聘任书、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书、上岗资格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8、师资配备和生源论证,教师、财务人员资格证明文件。(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9、填写《ХХХ学校设置情况一览表》。
10、校内规章制度。
11、学校拟设置的学段、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及专业名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内容。
12、董事会章程。
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设立流程
1、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办学许可证。
所需材料包括:办学申请;举办者资格证明;学校(教育机构)章程;拟任校长(负责人)的有关材料。
2、筹设批准后3年内申请正式设立。
具体流程为:根据办学申办报告准备办学条件实地核查合格办学许可证。
3、到民政局申请设立登记。
相关法律规定参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所需材料包括登记申请书、办学许可证、拟任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4、其它流程。
(1)公安局:办理刻章(办学许可证正副本、刻章介绍信、教育局批文、法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2)民政局:办理民办非企业登记证(教育局批文、场所使用权证明、验资报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章程草案)。
(3)地税局:办理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企业章程、组织机构代码、法无产权、法人身份证明、验资报告.
(4)财政局:办理票据购领证。
四、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变更程序
1、变更举办者应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变更,提供如下变更材料:
(1)原举办者不再担任该校举办者的申请。
(2)新举办者办学申请: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承担举办学校的债权债务。
(3)新举办者资格证明: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举办者的名称、地址;举办者为个人应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出示原件、交复印件);举办者为社会组织应提交单位法人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4)经费来源证明(或资信证明)文件(其中合作办学需提供经过公证部门公证的合作办学协议书)。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5)董事会决议
(6)审计报告
2、变更校长应提供如下材料:
(1)现任校长的申请。
(2)拟新任校长(负责人)的有关材料,校长资格证明文件,包括决策机构聘任书、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出示原件、交复印件)
(3)董事会决议。
3、变更办学地点应提供如下材料:
(1)变更申请。
(2)校园校舍、实验、实习场地(具有符合标准的自有办学条件)使用有关证件证明
(3)董事会决议。
4、增加办学范围应提供如下材料:
(1)变更申请
(2)教学计划和师资情况.
(3)董事会决议。
5、变更校名应提供如下材料:
篇3
第一条为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民办学校的设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扶持和保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学前教育、中等及以下学历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
第四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为民办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举办者和校长,应当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五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民政、财政、价格、人事等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民办教育工作。
第二章学校的设立与组织
第六条民办学校的设立应当符合当地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七条民办学校的设立,应当由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权限依法审批。设立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的民办学校,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审批。
第八条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办理设立民办学校的审批。
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审批机关应当发给办学许可证,并将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的名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招生范围和学校章程等向社会公告。对不批准正式设立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民办学校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法进行法人登记。登记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并予以公告。
第九条举办者应当依照申办报告或者学校章程履行出资义务。举办者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资产出资。除货币以外,以其他形式资产出资的,应当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以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无形资产形式出资的,所占比例不得超过总出资额的百分之三十。举办者以国有资产出资的,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举办民办学校的,应当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和权利义务。
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应当与举办者的其他资产相分离,并依法办理验资过户手续。
第十条民办学校应当依法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
民办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长、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
第十一条举办者参加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应当依照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活动。
第十二条民办学校校长的聘任,由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决定,并报审批机关核准。
民办学校校长依法独立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
第三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三条民办学校依法享有自主办学的权利。
民办学校可以根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依法自行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和选用教材,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四条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
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的民办学校在本区域内招收新生,应当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计划,在招生计划执行过程中,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以对招生计划作适当调整。
第十五条民办学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应当客观、真实、准确,载明学校名称、学校性质、培养目标、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办学地址、收费标准、证书发放等有关事项,并在前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民办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符合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其他必要的办学条件,并按照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的承诺,开设相应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十七条民办学校应当具有与其办学层次、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专职教师。
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
第十八条民办学校应当与其聘用的教职工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民办学校聘用外籍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民办学校的教职工在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业务培训、表彰奖励、教龄和工龄计算、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的权利。
第二十条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先进评选、医疗保险、助学贷款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
本省户籍在本市民办学校接受初级、高级中等教育的毕业生,可以在其就读学校所在地参加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在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按照规定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类学生同等标准的免除学杂费待遇。
第二十一条民办学校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民办学校学生办理注册、缴费手续后提出退学的,学校应当按照市价格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办理退费手续。
第二十二条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对举办者投入的办学资产、国有资产、受赠财产、收取的费用以及办学积累分别登记建帐,并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
民办学校存续期间,其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不得以民办学校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第二十三条民办学校每年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
第二十四条民办学校应当设立风险保证金。风险保证金属于民办学校所有,用于学校发生意外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理。风险保证金设立的标准和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条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监督,定期组织评估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民办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章扶持与保障
第二十六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
(一)对符合规定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按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实施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给予补助;
(三)奖励和表彰对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四)其他有关促进民办教育的经费资助。
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七条新建、扩建民办学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将公办学校闲置的教育教学设施等国有资产优先出租或转让给民办学校用于办学。
第二十八条企业以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收列支予以返还,全额用于办学。
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对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经依法批准收取的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九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任务的,应当按照当地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学校向受委托就读学生的收费,不得高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标准。
第三十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有关制度,保证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
民办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解除聘用关系后,可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办法,到公办学校应聘。
第三十一条实施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符合规定条件的,其聘用的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可按规定参加事业养老保险。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鼓励民办学校为教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提高民办学校教职工的退休待遇。
第三十二条鼓励金融机构对民办学校实行信用贷款。民办学校为了自身发展需要申请贷款的,可以用教育设施以外的财产设定抵押。
第三十三条民办学校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风险保证金以及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具体办法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民办学校可以依法变更举办者。因变更举办者涉及资产转让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十五条民办学校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审批机关应当协助举办者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终止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安排在校学生继续接受教育。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没有与举办者其他资产相分离,没有办理验资过户手续的;
(二)以民办学校资产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担保的。
第三十八条社会组织和个人擅自举办民办学校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民办学校条件的,可以依法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仍达不到办学条件的,责令停止办学,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审批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民办学校合法权益,或者有其他、、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4
什么是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对立,公办学校的出资人是政府,而民办学校则是由社会个人或组织筹款,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我国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有明文规定,在扣除办学成本及其他国家规定可以取得的费用后,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的回报。该法还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是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二、民办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
自我国出台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之前,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很随意,因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民办学校的核算方法多种多样,杂乱无章。笔者曾参加过《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相关培训,从培训课程中可知,该制度规定,民办学校是否采取该制度,要根据其章程来确定,若学校为取得合理回报的,则使用企业会计制度,若不是取得合理回报的,则使用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从民办学校的定义以及我国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可以看出,民办学校是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解决入学困难,增加教育资源而举办的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是属于国家的公益性教育事业,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就“合理回报”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国家对于民办学校还没有做出具体的划分——营利民办学校还是非营利民办学校,因此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应当属于国家对于举办学校的出资人的一种奖励政策,它与企业的股东分红有着明显的区别,民办学校应该和公办学校一样,属于非营利机构。因此。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应该使用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
三、民办学校执行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的优点
我国出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解决了我国民办学校出现的会计核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其现实意义还有很多,具体如下。
(一)有利于保护学校各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民办学校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明确学校的经营状况及学校各投资者的投资关系和权益。民办学校执行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下的核算,可以合理有效地分析出各投资者的权利和收益。会计人员根据各投资者的投资金额的差异,来单独核算出其出资情况,从而变相地保护了其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核算,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是一项合理的科学的财务核算方法。该方法下的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因为会计核算可以对为举办学校的出资人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学校经营状况的具体数据,例如学校的经营成本,根据具体数据,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节约的开支成本,提高办学的效益。另外,由于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性质不一样,民办学校的出资者是多元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并且民办学校的出资情况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个人出资、单位出资,有收购,有转让等。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下的核算,因可对出资者进行单独核算,此方法适应了民办学校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使得学校管理者更方便地对出资者进行财务的管理。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发展
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使得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质的改变,它通过核算基础的变化,会计要素的整合以及计量标准的统一来对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做了一次合理的规范,不论与之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相比,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要求会计人员统一编制财务报表,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学校的经营状况,而且使得学校的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更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学校出资者及管理者的监督,从而有利于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发展。但是,由于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是一项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它在各方面还有待完善并且需要学校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加强自身对该制度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在遇到问题时要根据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到及时的调整,努力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会计数据。学校也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贯彻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的思想,实现办学利益的最大化。
四、总结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方法》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政发[]1号)等法律法规政策,为进一步加强民办教育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现就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以下决定:
一、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二、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利用非财政性资金依法独资、合资、合作办学。鼓励境外教育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参与民办教育活动或开展合作办学。
三、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重点。同时在全县示范性幼儿园、示范性高中、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中,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民办学校成为省、市示范性学校(幼儿园)引导形成一批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社会反响良好的优秀民办学校(幼儿园)以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四、民办学校用地和建设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同等优惠政策。新建、扩建民办学校应依照公益事业用地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以民办学校名义取得的教育用地改作其他用地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收回。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
五、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在教育事业经费之外,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学校发展。资金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县财政每年布置30-50万元;二是统筹管理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任教教师的财政性工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随县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鼓励社会向民办学校捐资,或者设立专项奖励与发展资金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六、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管理。民办学校从业的年限计算为连续工龄。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证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按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为教职工缴纳社会平安费。民办学校教师在教师资格认定、业务进修、职称评定、惩办奖励、科研立项、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均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统一管理。
七、进一步统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招生管理。高中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招生列入全县招生计划。其招生纳入当地划片招生范围。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招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民办学校的招生工作。
八、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依法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学生在学籍管理、惩办奖励、升学、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享有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同等权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同类公办学校学生同等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按相关政策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公办学校单位不足。且执行同类公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民办学校,其学生与同类公办学校学生同等享受有关减免和补助政策,所需经费由县人民政府按规定纳入预算。已经由县人民政府安排补助资金的项目,民办学校不得再向学生收取费用。
九、进一步落实民办学校的法人财富权。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及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由学校向其出具出资凭证。民办学校其他出资者凭学校出具的出资凭证,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的规定享受权益、承担义务。民办学校对举办者、其他出资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富、收取的费用以及办学积累,应当分别登记建账,并依法享有法人财富权。民办学校存续期间,对学校所有资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非法干涉。民办学校应根据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制定预算管理和财务、财富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变卦、奖励和大额资金的用途,应当经过学校决策机构讨论决定。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进行审计,县教育行政部门可对审计演讲反映的情况进行例行检查。对民办学校占有的国有资产以及取得的银行贷款、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监督。对公办学校和其他单位投入民办学校的国有资产,须经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并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民办学校要履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民办学校财务管理混乱或违规使用办学资金及发现有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政府有关部门应责成其纠正,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责任。
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职责。严格把好审批关;要实行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制度,对年度检查不合格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改正,并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对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
篇6
要围绕五大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度,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压缩落后、过剩专业,形成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二、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
政府强力主导,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促进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订单式培养培训。鼓励企业参与课程方案、教学标准的制定,创造条件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建立企业负责人与职业院校负责人定期联谊制度。市、县区政府设立企业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允许校企合作定向培训费用从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对不按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由市、县区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职业教育。
三、重视发展校办企业。
落实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举办校办企业。凡是能够创办企业的专业,都要举办校办企业。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场所,提升学校自我发展能力。
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依法享受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投资职业教育并享有相应权益。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院校融资机制。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管理制度,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收费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并向社会公示,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市、县区政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五、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城乡全覆盖。
社区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构建城乡社区教育体系。依托市直职业院校设立社区大学,依托县区职业中专设立社区教育学院,依托乡镇(街道)中心学校(或文化大院、人口学校、党校等教育培训资源)设立社区教育中心,并明确专门人员负责社区教育工作,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培训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对有就业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全体城乡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要按照标准,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从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转资金。要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省级规范化和示范性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
篇7
一、第三条道路与民办教育发展
第三条道路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指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一种政策选择及其导向和结果,是在所谓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之外,允许并支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一类民办学校得到发展,以扩大民办学校发展的空间,巩固民办教育发展基础的做法。也可以说,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政策框架,它的提出既是针对有关政策探索中存在的简单的“两分法”问题而言的,也是基于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而言的。
所谓“两分法”,是指将所有民办学校根据营利与否划分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两种类型,也可以看作是发展民办教育的两条道路,并据此制定和采取两种不同的民办教育管理政策的做法。在国际上,有些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民办教育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对民办学校采用“两分法”的管理政策。但在我国,“两分法”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这是由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民办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1.90万所,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392.96万人。另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18341所,929.78万人次接受了培训。②在这些民办学校中,只有极少数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和创办人明确表示将放弃财产权、收益权和继承权,如江西蓝天学院董事长于果③、黑龙江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④等。这说明,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愿意将其所举办的学校捐赠给社会或有意捐赠其在民办学校所拥有的资产,从而使民办学校资产成为社会共有资产或社会公有资产⑤的人仍然只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在教育部所统计的民办教育事业中,除了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其数量也不小,教育规模达到近千万人次。这类机构的性质是纯粹营利性的。但这类民办学校因其没有涉足正规学历文凭教育,所以不可能成为民办教育的主体。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的主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类民办学校。有人可能会说,正因为如此,就要按照“两分法”对民办学校进行明确的分类,使其各归其位,明晰产权关系,以促进民办教育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这个想法及其动机固然很好,但殊不知,我国经济社会发达程度、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民办教育发展实际状况都还不能满足这样做的要求。也就是说,非此即彼的“两分法”不适合我国国情。
在现阶段,尽管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都还很低。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⑥总体上,我国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就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工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化阶段。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才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由于收入水平有限,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一般民众捐资办学的能力严重不足。尽管社会上不乏高收入者和千万亿万富豪,但我国社会尚未形成富裕阶层捐资办学的文化传统,现有的捐资办学主要来源于香港和海外华侨华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尽管如此,由于人口规模巨大,财政投入有限,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缺乏充分的财政资源保障。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而且限制了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教育已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领域。为了在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在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的同时,政府还将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包括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税。⑦因此,从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看,一方面,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投入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资源需求。这也就是说,我国发展教育事业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除了进一步增加政府对教育的供给能力外,还应当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更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所以,民办教育在规模上还应当有更大的发展,在类型和体系上应当更加完善,在投入和条件保障上应当更加有力。民办教育政策应当进一步鼓励举办民办学校,大力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办学,更好地维护民办 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
然而,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却有着显著的特殊性。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民办学校没有教会背景。由于历史的原因,欧美国家教会占有庞大的社会资源,一大批欧美国家的民办学校依靠丰裕的教会资源办学,而不担心办学投入问题。很多欧美国家民办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聚集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积累了厚实的办学基础。我国民办学校恢复办学历史不长,最长的不过30余年,多数只有10年左右时间。与公办学校能够持续稳定的办学不同,民办学校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倒闭,真正能够持续不断的办学和发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据统计,2003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为58644所⑧,仅占2010年民办学校(机构)数的49.62%。也就是说,我国多数民办学校还处于建校阶段,办学资产积累严重不足。不仅如此,我国民办学校主要依靠公民个人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出资办学,缺少社会基金会或财团的支持,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扩充主要依靠有限的办学结余滚动发展或银行借贷。因此,有人认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99%的民办教育都是投资办学,民办教育与资本市场及公益性的是是非非,一直困扰着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也困扰着民办教育的发展。⑨民办教育研究专家邬大光甚至将投资办学看作是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⑩
鉴于民办教育的现实特征,“两分法”在实践上无助于大多数民办学校的稳定办学和持续发展。由于政府财政扶持的乏力,对多数民办学校而言,如果实行“两分法”,其结果不外乎两种:第一,归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可能出现投资(出资)主体缺位,如果政府能够担负起拨付其办学经费缺口的责任,它们可能维持办学;如果政府不能负担其办学经费的缺口,它们就可能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第二,归入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投资主体撤资或转移投资。与短期的、以项目为主的培训教育机构不同,正规的民办学校教育需要的投资规模大,尤其是建校阶段需要有持续的投资保障,营利空间小,只有当学校办学进入稳定发展状态后,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下,办学才可能有一定的结余。如前所述,我国多数民办学校还处于建校阶段,如果再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扶持,办学是不可能有什么结余的。水至清则无鱼,如果硬性地让投资者或出资者选择营利性民办学校,大规模撤资或转移投资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据了解,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所以,在现阶段实行“两分法”,不论出现上述哪种结果,都是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这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两分法”不能解决民办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发展民办教育应当允许更多类型的民办学校存在,鼓励和支持多种渠道发展民办学校。
因此,在现阶段,发展民办教育必须依靠第三条道路。我国民办教育恢复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既往的经验表明,发展民办教育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政策,不能在一种设想的理想化状态考虑民办教育发展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尊重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灵活宽松的政策,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30多年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第三条道路,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捐资办学,也不是纯粹的营利性办学,而是公益性的投资办学。对这类办学,政府并没有简单地禁止或取缔,也没有硬性将其纳入捐资办学或营利性办学的范畴,而是采取了一种模糊处理的方式,使其得到了发展。今天,在分类管理的政策格局下,应当进一步赋予第三条道路发展民办教育的空间,使第三条道路由一种模糊的、“心照不宣的”的状态,走向透明、规范、制度化的状态。
二、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40多项相关政策性法规和法律,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内,所有相关法规和法律都没有对民办学校进行明确的分类。“两分法”的主张者认为,民办学校的分类标准是办学结余和学校资产剩余的归属,或者说是举办者是否具有剩余利润和剩余资产的索取权。举办者具有剩余利润和剩余资产索取权的学校属于营利性民办学校,反之,则属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也就是说,前者是投资办学,目的是获取经济回报;后者是捐资或捐赠办学,目的并非获取经济回报,而具有公益性(11)。根据这一标准和分类,只要是投资办学,其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回报,在投资办学与办学目的和经济回报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民办学校的办学情况果真如此吗?在投资办学和捐资(捐赠)办学之间,不能有第三条道路吗?笔者认为,第三条道路不仅是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无可争议的。
(一)科学理解民办学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
与公办学校一样,民办学校向社会所提供的也是教育产品或服务。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的性质有五种类型:(1)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由政府作为供给者。(2)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政府也是这一类型教育服务的供给者。(3)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由社会团体、企业举办,以服务于其成员或子弟的教育机构所提供,或由政府提供经费维持的教育机构所提供。(4)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服务的一切费用都是由享用者提供,而提供这种教育服务的个人或单位,需要垫支创办费。(5)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与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不同的是,如果个人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不管这些补助是由各级政府提供的,还是由社会团体、企业等提供的),并且在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收费标准,那么,这样的教育服务可以被认为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这说明教育产品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是私人产品(12)。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由私人提供,但政府也可以提供私人产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说公办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就是公益性的,而民办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就是非公益性的。
教育服务的公益性不是由其提供者或举办者所决定的,而是由教育服务自身的功能所决定的。教育服务对受教育者不仅具有内在的功能,而且具有外在的功能。从内在的角度看,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达到养成态度、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训练技能、增长才干和发展智慧的目的,这种教育服务的成果不但可以使受教育者个人获益,而且还可以通过受教育者个人的获益使整个社会获益。从外在的角度看,社会公众接受教育不仅有助于人类文明的代际传承,而且有助于社会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因此,不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务都具有公益性,不能以举办者的不同来决定某一类学校的目的是否具有公益性。
这就是说,民办学校的办学目的是公益性的。但如果民办学校在办学中出现了营利行为,是否也就意味着民办学校的公益性就不复存在了呢?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明确界定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准确理解公益性与营利性的联系与差别。尽管公益性与营利性都是用来界定学校属性的概念,但它们所描述的对象却是不同的。公益性是针对学校办学目的而言的,营利性是针对学校办学结果而言的。如前所述,民办学校的公益性是由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功能所决定的,不论是捐资办学还是投资办学或出资办学,不论是个人办学、集体办学还是法人办学,其目的都在于提供教育服务,具有公益性。也就是说,即使民办学校出现了营利行为,也不能否认其公益性。正如教育学家潘懋元所说,公益性与营利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物,问题在于要把两者关系处理得宜(13)。有学者将举办民办学校称为“市场化的公益行为”,认为这是现代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处理公益性事业与市场关系的行为模式,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14),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可以认为民办学校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两重属性,其公益性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学校的教育功能所赋予的;而营利性则是由举办者或出资者的办学动机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也是由政府对民办学校投资者举办公益事业所给予的优惠政策所决定的。
(二)正确认识投资者参与民办学校办学结余的分配
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学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缴纳的学费。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民办学校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尽可能减少支出、降低耗损、节约成本,以提高办学效益,增加办学结余,实现滚动发展。这是我国多数民办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事实证明,办学结余在很多民办学校的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或出资人参与了办学结余的分配。尽管我们可以说这是法律规定的“合理回报”,但参与办学结余的分配和获取经济回报与营利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凡参与了办学结余的分配和取得了合理的经济回报的举办者和出资人所举办的学校都应当归入“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范畴呢?
这既是一个实际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按有的学者的说法,民办学校的投入分为投资和捐资(捐赠)两类,投资办学的,就是营利性民办学校;捐资(捐赠)办学的,就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15)。显然,捐资(捐赠)办学是非营利性的,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将投资办学所举办的学校一概归入营利性民办学校却是不恰当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可能带来大量的捐资(捐赠)办学的情况下,投资办学支持了我国11万多所民办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在维持学校正常办学秩序的同时,从办学结余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实现了其个人(集体)、学校和社会共同受益的目的。当然,在民办学校的办学中,政府从土地征用、税收等多方面也给予了支持,为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创造办学结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参与办学结余的分配呢?办学结余是指学校扣除办学成本后的年度净收益,扣除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的余额。民办学校在正常地履行了自身的职能,完成了教育任务,达到了教育的公益性目的之后,其投资者,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从办学结余中获取投资回报,不能说明学校就成了营利性学校,也不能说明其投资者纯粹是为了营利才办学的。在这里,可以认为,民办学校的营利是其维持办学、实现公益目的的手段(16)。传统上,很多公益事业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举办的,在政府财力不济的情况下,政府往往也出于发展公益事业的目的考虑,允许并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并为民间投资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其从公益事业的举办中获取回报。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这些公益事业的性质发生改变,也不能质疑政府优惠政策的合理性。总之,学校与企业不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投资者所获得的利润是营利性的表现,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学校有了办学结余,投资者根据出资情况从中获取一定的回报,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不会改变学校的性质。正如潘懋元所说,“合理回报”与“营利目的”并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一定的营利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17)。厉以宁认为,从性质上说,民办学校投资者的行为与购买发展教育债券是一样的(18)。
实际上,在民办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中,投资者远远不只是出资人那么简单,很多出资人自身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们往往既是出资人,同时也是主要的经营者,也就是说,他们是以投资举办教育并以经营学校为职业的人。他们对举办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期待,他们对民办学校办学及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所能比拟的,他们既有财力或物力的投入,又有人力资本的投入;他们既是为了发展社会的教育事业,又希望能够从办学结余中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对他们的办学行为,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营利性办学,不能将他们所举办的学校笼统地归入营利性学校,而划入工商企业的范畴,采取类似于工商企业的管理政策。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而且也是对教育的公益性的否定,是对社会力量热心办教育的沉重打击。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已有民办学校的稳定办学和持续发展,而且还可能窒息民间存在的个人出资或集体集资办教育的热情,堵塞多渠道发展教育事业之路,从而使教育事业发展又回归到单纯地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局面。因此,以平常心态看待投资者从民办学校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正是政府鼓励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之所在。
三、打通第三条道路,正确引导民办学校发展
第三条道路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它的存在非但不会排斥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发展,恰恰相反 ,还可以更广泛地开拓发展民办教育的路径,丰富民办学校投资者的选择,为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创造条件。尽管如此,对于第三条道路,除了人们在理论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观念上存在一些误解之外,在现实中相关的政策措施还不明晰,管理缺乏依据,需要通过政策制度创新,正确把握现阶段民办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制定更宽松、更具包容性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第三条道路的合理性,制定第三条道路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是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民办学校,在现阶段我国正规的民办教育中,这两类民办学校的数量都很少,对民办教育的影响不大,而且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现阶段其数量还不太可能有大规模的增加。现阶段民办学校的主体主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类学校,它们几乎担负了民办教育的全部使命。为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应当深刻认识国情和教情,正确认识第三条道路的现实合理性,允许介于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之间的其他民办学校有发展的空间,鼓励和支持其发展,这就要求在前两类民办学校发展政策之外,制定更具包容性的民办学校发展政策,构建多元化的民办学校发展路径,正确引导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说,分类管理改革不应当只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民办学校管理政策,而应当至少还有一类第三条道路发展民办学校的政策。
第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民办学校产权制度,保障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和投资者的利益诉求。《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做出了原则规定,对投资者的利益诉求也做出了“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的原则规定。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民办学校,可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学校财产所有权和出资者收益权的原则规定为基础,建立两权相对分离的产权制度。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归民办学校所有,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投资者对民办学校财产不拥有所有权,包括其自身所投入资产的所有权,但投资者享有办学结余的分配权,投资者可以根据其出资情况,在学校办学出现结余的情况下,从中取得合理回报。这种财产所有权和结余收益权相对分离的民办学校产权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容性产权制度,是现实国情下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包容性的民办学校产权制度有助于在保障民办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满足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要求。
第三,改善民办学校治理结构,保证多元利益相关者合理权益的实现。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学校的办学涉及多元利益相关者。在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其利益相关者受到了严格的限定,因此,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博弈和实现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在第_三条道路的民办学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诉求各不相同,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是民办学校正常办学、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应当构建公益价值主导的民办学校价值体系,改善治理结构,合理协调多元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系,使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学校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中各安其位,各行其责,不断提高办学效能,使社会、投资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等各方的利益得到最佳程度的实现。改善民办学校治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符合国情和民办学校发展实际的章程及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明确学校的价值取向,用制度文化引导有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2)加强董事会或理事会组织建设,使董事会或理事会成为学校办学方略的制定者、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者。(3)加强学校规划发展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师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等民主管理的专门组织建设,健全学校办学和运行决策的咨询、审议、监督机制。(4)加强以校(院)长为首的专业管理团队建设,使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不断增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第四,完善相关优惠和监管政策,促进民办教育良性发展。优惠和监管是促进民办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两大重要举措。《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所提出的优惠和监管政策大都是针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而言的,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民办学校,还缺少相关优惠和监管政策。第三条道路的民办学校是以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教育服务为主的民办教育机构,其优惠政策可以比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政府在建设用地、税费征收、师生待遇、财政补助等方面按照发展公益事业的要求予以相应的优惠,鼓励和支持其履行社会公益责任。优惠政策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民办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其建校发展阶段。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很多民办学校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在向第三条道路的民办学校提供优惠的同时,政府应当将其纳入有关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管理范畴,加强对其办学的监管,维护其办学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在事业计划、资产运作、财务管理、办学质量等方面,政府应当对民办学校给予严格的监督和指导,保障其办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注释:
①(11)(15)王善迈:《我国民办学校如何进行分类管理》,《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日。
②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6日。
③《一份遗嘱引发民办学校产权归属争论》,[2001—02—11].http://qingdaonews.com/content/2001—02/11/content_69335.htm。
④张波:《敢驭千帆济沧海》,《黑龙江工人报》2008年5月4日。
⑤别敦荣、郭冬生:《我国民办高等学校产权问题初探》,《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⑥《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2011-02-04].http://tianjinwe.com/ hotnews/txjj/201102/t20110204_3354975.html。
⑦李丽辉:《教育投入4%目标如何实现》,《人民日报》2011年8月12日。
⑧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05—27].http://edu.cn/20040527/3106677. shtml。
⑨《民办高校路在何方 教育界人士聚首西安探寻出路》,[2011-09-26].http://edu.ifeng.com/mbyx/detail_2011—09/26/9475279_0.shtml?_from_ralated。
⑩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 殊性与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12)(18)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13)潘懋元:《我国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兼论公、民办高校产权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4期。
(14)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6)潘懋元:《对接资本市场——在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的发言》,《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民办教育促进法 私立学校法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
[作者简介]陈汉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浙江宁波315100)
比较大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我国台湾的《私立学校法》,其内容虽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对私立学校的立法宗旨、学校性质与地位、董事(理事)会制度、奖励与扶持、税收、收费等方面的条文规定。比较《民办教育促进法》与《私立学校法》的异同,对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立法宗旨
大陆《民办教育促进法》
(以下简称《民促法》)第一条规定:“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根据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民促法》的立法宗旨有三:(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3)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和依法管理,维护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保障了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台湾《私立学校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促进私立学校多元健全发展,提高其公共性及自主性,以鼓励私人兴学,并增加国民就学及公平选择之机会,特制订本法。”可以看出,其立法宗旨是为了确立筹设私立学校的权利义务主体,提高私人办学的自主性,并适应未来一法人可设立多学校的需求。
总体上看,两部法律因制定时间不同而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法律实施侧重点有所不同。《私立学校法》侧重于促进私立学校多元健全发展,提高其公共性及自主性,以鼓励私人兴学,并增加国民就学及公平选择之机会;而《民促法》的宗旨是为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及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二、民办(私立)学校的性质与地位
《民促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民办教育公益性事业的属性,而否定民办高校的营利性,规定了民办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民促法》对民办教育性质和地位的界定是该法的一个关键性原则。
《私立学校法》第二条规定:“各级、各类私立学校之设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由学校财团法人申请之。”因此可以看出,台湾私立学校必须作为财团法人的身份方可设立,其性质为财团法人,私立学校与财团法人合二为一。因此国内学者将其称之为“公益性的财团法人”。关于私立学校的地位问题,在《私立学校法》制定的最初预设中,立法思想便蕴含了“私立学校的补充性、非营利性、公共性以及世俗性的地位特征”。在最初制定《私立学校法》时,在国民教育阶段中私立学校则属于例外的、补充的地位。私立学校并没有规定必须登记为财团法人,但均被视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团体。私立学校的公共性也是在私立学校规程时期确立的,在当时制度的限定下,私立学校与公立一视同仁,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比较得出,《民促法》规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事业的性质,这也就强调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同时也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承认了民办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私立学校法》在第三十五条中规定了财团法人的性质,私立学校与公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公共性。
三、董事(理事)会制度
《民促法》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对董事会人员的组成,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应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1/3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对于董事(理事)会的人员数量,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应由5人以上组成,设理事长或者董事长1人,理事长、理事或者董事长、董事名单报审批机关备案。关于董事会的职权,《民促法》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聘任和解聘校长;修改学校章程和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年度工作计划;筹集办学经费,审核预算、决算;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私立学校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了董事会、董事及监察人的设置原则。关于董事及董事会,规定董事会由7-21人组成,董事每届任期4年,连选得连任;在资格限制上,董事相互间有配偶及三亲等以内血亲、姻亲之关系者,不得超过董事总额1/3;董事会创办人为当然董事,不经选举而连任;对董事的选举,董事会应于当届董事任期届满两个月前开会选举下届董事,并应于选举后30日内,检具全体董事当选人名册,报请法人主管机关核定;对董事长的选举,新董事会应于报法人主管机关核定后30日内,由原任董事长召开新董事会,推选新任董事长报法人主管机关核定,并于当届任期届满前交接完毕,报法人主管机关备查。除此之外。本节还对董事的补选、解除、消极资格以及相关罚则作以详细说明。
《民促法》规定,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而《私立学校法》规定私立学校必须设立董事会。台湾私立学校必须设立董事会,其决策机构较为明确,而《民促法》则留下了“其他形式”的空间,这种规定某种程度上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带来不便,可能导致监督管理缺乏约束对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也因此不完善。《民促法》的弹性设置会让其董事会的法律规定形同虚设。
四、奖励与扶持
《民促法》关于扶持与奖励的条款,由第四十四条至第五十二条组成。包括:(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3)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4)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5)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6)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私立学校法》在第五章规定了奖励、补助与捐赠的办法,规定了私立学校奖励与补助的条件、对象、方式以及对赋税减免措施。它规定,私立学校办理完善、绩效卓著者,法人或主管机关应对学校法人、校长或有关人员予以奖励。其中政府奖补助金的覆盖面较为广泛,涉及到对学校、董事会及校长、行政员工、教职员工、学生的奖励。奖励方式自由灵活,除了颁发奖金之外,还颁给奖匾、奖词、奖章、勋章以及嘉奖等。第六十条规定,对未依法使用奖助金的私立高校,“教育部”除了有权收回奖助金外,还可以停止申请奖助金的资格,直至其改善为止。私人或团体对于学校的捐赠或宗教法人捐赠设立宗教研修学院时,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依法获得减免税捐。另外,对个人或盈利事业的捐赠事宜作了相关规定。
比较看出,在奖励与扶持部分,《私立学校法》比《民促法》更为详细和具体。《私立学校法》的规定包含了对私立学校奖励与补助的条件、对象、方式以及对赋税减免措施的具体说明。但《民促法》对扶持与奖励的规定过于宏观,对于采取什么具体方式,奖励幅度多大以及获得奖励的条件等并没有确切说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五、税收问题
《民促法》第七章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私立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对于私立学校之捐赠,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依所得税法、遗产及赠与税法之规定免税”。两部法律都在此强调了对民办(私立)学校的税收优惠的具体措施。我国大陆学者胡建波认为,就捐资办学抵税一项,大陆的税收优惠要优于台湾。如《民促法》允许捐赠人百分之百抵税,而台湾则规定:个人之捐款,不超过综合所得总额50%,营利事业的捐款,不超过所得总额25%,并得依规定申报当年度所得税。
比较而言,两部法律都强调了对民办(私立)学校的税收实施优惠政策。《民促法》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私立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对于私立学校的捐赠,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依所得税法,遗产及赠与税法之规定免税。但目前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陆的税收优惠措施要优于台湾,尤其捐资办学抵税这一做法,表明大陆现阶段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促进力度比台湾要大。
六、收费问题
篇9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政策 健康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在教育部26号令规定的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之际,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考验,也步入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在此阶段,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内涵建设等问题,均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分析,为独立学院顺利平稳地过渡做好准备。
一、正确把握宏观政策,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1.树立信心、振作精神、谋求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1]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独立学院应认真解读国家宏观政策,坚定办学信心,坚信在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阶段,独立学院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积极谋求长远发展,不应有回避困难、短期观望、可进可退的思想。
另外,《纲要》还多处提到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实现民办教育法治化管理,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平等地位与权益等。这些政策无疑对解决独立学院目前的办学障碍,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应紧跟政策步伐,积极利用政策扶持,针对自身发展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扫清办学障碍,实现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2.正确把握政策方向,积极寻求自身发展。
2008年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颁布对于独立学院规范化办学、权益保障、健康发展等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理清了独立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各类疑难问题,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26号令规定了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整改期,在此期间由独立学院提出申请,重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考察验收,合格者重新核发办学许可证。目前正是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此重大转折期,独立学院将何去何从,现已成为各独立学院、举办高校、投资方及独立学院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6号令规定,独立学院从2012年开始对于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位证书,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这也意味着独立学院将逐步摆脱对“母体”的依附,走向独立生存、自主发展的道路。近日,从教育部网站获悉:“国家对于举办独立学院以及其他层次、类型的民办学校都是鼓励和支持的。在贯彻26号令的过程中,现有独立学院及其举办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选择不同的未来发展走向。条件好、实力强的,可以继续举办独立学院或转设为出资者独自举办的民办本科学院;条件差、实力弱的,可以转为高等职业学院或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也可以并入其他学校或停办。”[2]从独立学院的成长历史及长远发展来看,对于那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教育部将推动其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这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导向,又是多数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学院具有办学起点高的明显优势,它更应该成为我国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孵化器”[3]。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有1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但是全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目前由于各种条件不够成熟,达不到转设的条件,仍然选择继续维持现状。这些独立学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着学龄人口不断降低,校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而且大多数选择维持现状的独立学院,对母体学校依赖程度较高,虽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但由于师资队伍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困难较大,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等容易与母体高校产生同质化倾向。此外,教育部正在起草《民办教育专题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悉已形成初稿。目的是通过这两个文件对于民办教育和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2]。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应积极顺应改革大潮,以质量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寻求自身发展方向。虽然在资产过户、法人地位、法人财产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但独立学院不应一味观望等待、故步自封,对国家政策心存侥幸,抱有法不责众的思想,应严格按照26号令要求,认真剖析自身问题,与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构建自身办学章程、协调理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障独立学院教职工、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确立独立法人财产权,降低办学风险,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努力在转折期内实现自身最有效地发展。
3.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法人性质,用积极的政策推动独立学院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07年,全国民办高校615所(其中:民办普通学校297所,独立学院31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32.23%。民办高校在校生349.69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为163.07万人,独立学院为186.62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8.6%。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对深化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的定义
民办高校是我国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主要利用非财政性的自筹资金,面向社会独立兴办、以股份制形式合资举办、与政府部门或公办学校联合举办的并由上述有关组织或公民个人经营的具有颁发高等学历文凭教育资格的教育形式。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
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模式、以产养学注入式发展模式、国有民办改制运作模式、一校两制附属再生的模式等四种。硕士论文,内部管理。
1、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模式。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民办学校都是通过以学养学——滚动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校没有初始投入或是只有少量投入,主要依靠学费,走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其办学主体一般是不具备雄厚经济实力的民间组织,如派、学术组织、教授会及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
2、以产养学——注入式发展模式。由国内外资金雄厚的公司、企业集团或海内外华人凭借其产业群的丰厚收益和充足的资金流量进行规模化投资办学,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形成高投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办学特点。此类高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3、国有民办——改制运作模式。此种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或行业部门主办并承担教育经费的学校,在学校原所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式转给独立法人承办,从而按民办管理机制,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运作模式。
4、一校两制——附属再生的模式。以公办院校为母体,按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是一种新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又被称为“一校两制附属运行模式”。独立学院属于这模式。
三、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是决定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学校校产的管理权和所有权不分。我国民办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其产权属于学校法人所有,学校管理者只是依法行使对校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而非享有所有权。从领导体制来看,举办者和经营管理者职、责、权模糊不清。学校内部运作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约束各方面的行动,学校管理者和举办者没有独立,这样无法保证学校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稳定。硕士论文,内部管理。从机构设置来看,机构设置不规范,职、责、权分配不合理,未能实现有效结合。各校虽然都设置了一定的机构.但是机构的设置并未实现优化.机构间职、责、权分配不尽合理。硕士论文,内部管理。学校内部运作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约束各方面的行动。
2、管理队伍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管理层中大多数是由退休干部构成的。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官本位”依然盛行的环境里,民办高校校长的发展前途受到限制,民办高校难以吸引高等教育界的“CEO”;二是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的原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吸引真正的年富力强的管理者,而退休干部的住房、保险均是由原单位解决了的,出资人聘请这样的管理者成本较低;三是公办大学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加之具有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初创期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其管理层长期、大多数由退休人员构成,那这样的组织注定是缺乏活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因为这样的管理者大多是将民办高校作为发挥余热的地方而不是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舞台,如此心态的管理层是很难发挥出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的。
3、师资队伍问题。
师资队伍问题是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民办学校的师资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即兼职教师多,离退休教师多,专职教师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师资队伍老化、兼职教师过多、水平参差不齐、队伍稳定性差等,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也给教师管理带来困难。
3、学生管理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学生管理的目标是为培养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学生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较大。民办学校的学生实行“宽进严出”的办法,与公办学校招收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差很大,为此,多数民办高校实行“大学式教育,中学式管理”模式,即在课堂上传授大学知识,在学生管理上采用封闭式管理。个别学校的管理章程过分严厉,把学生的一般错误严重化,有近十条开除学生学籍的规定,造成学生流失率高,不仅违反了教育规律,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和创造性。硕士论文,内部管理。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多围绕着教学来进行,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部分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硕士论文,内部管理。
四、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
1、建立科学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设置精干机构,在内部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质量。在民办高校中,要避免设置重叠的机构,各部门都要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有较为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根据当前《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民办高校应设立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对学校工作宏观调控,要建立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使之形成合力。
2、加强民办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的管理队伍是组织和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管理的一个群体,是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一个组织。由于民办高等学校建校时间都不长,短期聘任人员多,如何建立起能担负一所大学管理事业的管理队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对此,要放开选拔渠道,实行绩效管理,开展专题培训。第一,拓宽招聘领域,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管理人员进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第二,建立科学的绩效分配制度。绩效分配制度是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将管理者的工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第三,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硕士论文,内部管理。
教师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民办高校教育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后劲。当前,民办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与民办学校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民办高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高校教师同样的待遇,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晋职升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解除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乐于到民办高校任教。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保障教师的各项待遇。
4、加强学生管理,健全教育教学秩序。
学生是高校管理的客体之一,又是高校直接服务的对象。学生管理是一种控制活动,控制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控制和服务的关系。首先,学生管理要服务于学校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学生管理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管理服务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蔡宝田.论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1).
[2]王俊刚.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廉世民.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4]我国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比较研究课题组.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探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
[5]侯向龙.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些思考.文教资料,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