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简介范文

时间:2023-04-03 17: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辛弃疾的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辛弃疾的简介

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诺兰模型;信息化阶段理论

我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与进程。现阶段,众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但信息化建设在其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已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如何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学阐释

(一)信息效能构成民营企业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企业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主要是低廉的劳动力和有限的货币与实物资本。随着市场扩大和行业扩展,现代科技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民营企业的经营之中。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行业技术进步的跟踪与借鉴和引进,科技因素特别是信息技术产生的效能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代民营企业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变量。

(二)网络技术进步引致民营企业边界发生变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优选新技术,使生产过程中资源效能的边界得以扩大。它们在不降低其他资源效能或要素与产品份额的情况下,单独或共同提高其要素的效能,使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边界迅速外移扩大。

(三)信息网络的运用降低民营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最关心在客户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采用适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以提高关键经营环节的效能和降低庞大的市场协调成本或营销费用,其结果明显节省了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

(四)信息系统改善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民营企业在管理架构上以家族式管理为主,60%—70%以上民营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机构成员属于同一家族或类家族成员。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使家族企业的信息传递由垂直化转向扁平,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与激励机制的性能得以改善。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理论及实践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在上世纪后期提出著名的信息化建设的诺兰模型,该模型阐发的信息化阶段理论指出,任何组织由初步的手工信息汇总和处理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客观存在一般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技术进步、应用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变化及用户状况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六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一)计算机局部替代人工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对用户还只是替代手工进行日常收支账务管理等数据登录汇总的附属性设施,企业管理者对数据处理控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系及对企业边际收益的直接作用,用户还停留在怀疑和观望阶段。

(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散阶段。企业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的投入和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边际收益远高于其边际投入的现象,激发用户不仅在财务、行政业务管理,而且在购销与存货管理、生产与设计管理等方面开始谋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三)信息化系统控制阶段。在经过初始和传播阶段的不断摸索后,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步入正轨。企业专门设立正式的信息管理部门,以统筹和控制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处理活动。同时,要求在企业层面和不同职能部门的层面制定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的方案。

(四)规划和标准趋向统一的集成阶段。企业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新兴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相继运用并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管理者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现有信息系统的整合。

(五)信息系统全面综合应用的数据管理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已从单项应用发展到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管理者基本上可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分析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平衡与协调。日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直接进入企业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常规管理。

(六)信息化嵌入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已将信息化建设视为企业常规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提前规划企业的信息化蓝图和采用先进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为企业各项业务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统支持。先进信息技术系统的嵌入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充分体现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功效。

诺兰的信息化建设阶段理论或模型描述的是发达的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通常都要顺次经历的程序。阶段理论认为模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可能跨越,尤其是第三阶段控制和第四阶段集成这两个阶段的过渡转化在整个流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信息技术进步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不妨碍不同的组织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策略或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首先应认识到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指导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 转贴于

三、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信息化态势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必须把握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相应阶段的信息化需求态势,并以此为参照来寻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与信息化阶段理论的契合。民营企业从规模扩张和管理体制更新的角度考察,其自身发展和信息化态势可概括为五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的信息化业务有待激活。早期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个体、私人企业为主,资金少,人员少,技术少,生产与经营波动大,市场有待入门,风险抵御能力低,企业分化严重,存活率低。企业的家族色彩浓厚,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管理架构简单。随着中后期的科技型企业与国企改制型企业加入民营企业阵营,上述情况有所改善。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基本上还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少数企业使用了计算机,大多数企业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始状态。

(二)适应阶段的信息化业务尝试跟进。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进入适应阶段,经过不断探索调整,生产经营正常运作起来,但不平稳。技术路线和产品尚未明确定型,生产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客户资源短缺,进入市场难。在管理体制和架构上企业开始摸索和尝试合伙、合作、有限责任制和股份制等形式。企业在处理内部财务报表和营销资料工作中广泛应用计算机,在财务管理的MIS系统、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等一些易于实施的方面进行尝试。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已觉醒,成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最为关注的传播阶段。

(三)稳定阶段的信息化领域逐步拓展。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一定的市场资源和客户关系,生产经营进入稳定阶段。这一阶段企业技术路线明确,产品定型,目标客户锁定,融资渠道建立起来,内部管理架构和制度及人力资源基本形成,经营业绩显现并渐趋平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则表现为由传播阶段向控制阶段过渡,部分企业设立起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拥有自己的企业网页和邮箱,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内部管理扩张到外部购销业务和信息输出。同时,大量有待甄别和处理的信息资讯开始拥堵,企业信息化建设处在最为迫切的阶段。

(四)成长阶段的信息化需求出现井喷。企业完成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后进人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生产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专利等专有技术拥有量增加,员工数量和素质上升很快,利润增长迅猛。但资金筹措、产能发掘、市场维护,劳资关系、客户关系、银企关系等矛盾冲突迭起,管理高阶化提上日程。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为解决企业管理日渐增多的矛盾冲突,应对各方面信息资讯,企业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大量投入,集成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以有效实现生产经营信息的收集汇拢、筛选分类和传输处理。

(五)成熟阶段的信息化系统格局形成。企业进人行业中上游地位,生产与营销处在高位运行,企业开始注意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度广为接受,这是成熟阶段的民营企业的重要特征。在优秀的民营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为企业主和经营者所认同,企业不同阶层的经营管理者、技术团队、基层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企业逐步与社会资本融合,并进一步向公众公司发展,成为社会混合制经济的主要组成。这一阶段企业在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态势上,与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中的的成熟阶段相吻合。

四、民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构建路径

(一)确立信息化与企业发展在阶段上相互适应融合的思路。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不同阶段的渐进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需求是逐步递进的,而且信息化建设的阶段通常滞后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是由企业生产经营进步的需求所拉动的。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不间断的流,与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人员流一样处在不停的运行流转之中。它的起点可因企业的行业性质、规模实力和所处阶段有所不同,但它的发展演进仍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则。信息化与企业发展过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理想的目标境界是达到信息化与企业的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相互融合。

(二)坚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的先进适用原则。民营企业现实生存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现代工业化浪潮下的企业发展,不论发展中的新型现代工业企业还是改造中的传统工业企业,都必然会融入信息化的元素。但企业的信息化显然不是硬件和软件越超前就越好,也不是资金和人力投人规模越大就越强,它必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取舍、硬件和软件装备的配置、信息化运行和维护的模式,都应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支出代价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回报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准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要遵循这一准则。信息化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但它的实质只是企业盈利的手段。因此,先进而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客观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入的初始条件。企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都是呈阶段性的,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缺少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的内在驱动,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缺乏正确的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是事倍功半。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相互地位是平等的,都处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彼此间的差距并不大。如果这仅是鼓励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打消顾虑,发挥小企业决策快捷、机动灵活的优势,积极投人企业信息化建设,那肯定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观点往往导致一些企业认识不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忽视与大中型企业在资金、人才、业务等各类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盲目照抄大企业的信息化模式,贪大求全,追求形式,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信息化效能的流失。

篇2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危机预防;危机信息;信息需求;信息监测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15-03

1 引 言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企业危机的类型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以前的旧型危机如种族歧视、罢工等,发展到现今的新型危机如法律纠纷、媒体危机等,危机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管理者任何一次决策不当都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进行危机决策时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危机信息,企业的信息监测能力成为危机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高效的危机信息监测工作就孕育着成功的种子。

2 商界不存在零风险的真空环境

商界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世界,一些毫无征兆的灾难可能突然降临,片刻间就将企业置于困境之中。危机形式千变万化,可以说,每一种危机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盲目的规模扩张、产品质量问题、环境污染、财务纠纷、计算机系统故障、他人恶意攻击等,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一场大规模的危机。任何公司,包括管理有方、声名显赫的公司都可能遭遇危机,危机管理的前景在迅速改变。从量的角度,危机发生的频率骤增,诸如三鹿奶粉事件、家乐福抵制门、丰田汽车召回门、惠普蟑螂门、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锦湖轮胎质量门、双汇瘦肉精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等,层出不穷的状况让各企业防不胜防,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许多企业纷纷开始将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归入高级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需求范围之列。

从质的角度,危机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城市森林里人们的安全感缺失现象逐渐加重,公众对自身的权利意识日趋强烈,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突飞猛进,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有增无减,社会的重心开始移向“以人为本”,等等,这一切变化都导致企业的社会角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受到的外部监督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对企业而言,外部环境似乎正朝着不友善的方向发展,企业危机表现出新的特点:①高度不确定性――危机预测难度加大;②企业压力激增――危机处理过程中员工的忠诚度骤减,媒体几乎左右着社会舆论,公众不再信任企业;③相关利益方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加深;④危机影响范围急剧扩大,甚至可能累及整个行业。

企业该如何有效的进行危机预防和控制,这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3 企业危机预防阶段主要的信息需求

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居安思危。遗憾的是,管理者总是认为危机如果只是潜在的,未必会发生,那么预防准备工作就是消极的,他们似乎只有在危机发展到白热化阶段才开始将危机管理看做是关键工作,然而,发展到此,可操控危机的余地相对已小了很多。笔者认为,危机前的预防准备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在此阶段最有希望遏制并消除危机。企业管理者们迫切需要转变认识,不能仅仅因为在预防阶段投入资源所得的收益难以度量或效果不显著,而忽视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初期并非是危机管理团队的全员行动,在预防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信息部门,他们的任务就是建立并完善危机预警信息系统,详细分析彼此混杂的迹象,及时发现危机的苗头,尽力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在此阶段,信息需求相对模糊,信息收集面较广,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件,对信息人员能力要求较高。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罗信息,充分利用网站、报纸杂志、人际网络、行业会议等信息源。例如,关注顾客的意见反馈;收集、分析相关的行业评论和专业出版物,把握好市场走向;收集竞争对手的各种资料,掌握其动向;定期评估相关政府部门新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针对自身运营的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研究其他公司管理中类似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等。此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类、筛选、整理、统计分析,形成具体文件,最好能辅之以详细的数据分析过程,召开高层会议,展示出每一个潜在的或已初露端倪的危机问题,以及预计将导致的后果,并对此作出初步准备。例如,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公司简介、产品/服务/政策信息、常见问答等;明确可以利用的资源;确定潜在的相关利益者,将其联系方式汇编到一起;分析受众对危机可能的认知和态度,确定危机沟通的优先次序;选定合适的发言人等,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很多实例都说明:小的投入可能换来极大的回报。长城饭店在做好危机预防工作方面可谓是典范,即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展开周密系统的调研工作,其在信息源、信息收集和处理等方面极具特点,比如,信息收集分析并不局限于每天的顾客,而是将范围扩至全市、全国甚至全球,对年、季、月、日等不同时段的信息连续监测,形成了综合交叉式的信息网络,以确保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性,针对具体问题制订方案,从根源上杜绝危机的发生。因此,长城饭店才能长久屹立于餐饮龙头之列。

许多灾难性的危机可能仅仅源于小的疏漏,我们必须尽可能对所有潜在的危机问题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

4 企业危机预防阶段的信息监测职能

在危机潜伏和成长期,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做好危机识别与预防则有赖于信息流充分有序的流转,在此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危机信息监测,即是一个“危机信息规划―收集―处理―传播―反馈”的循环过程,环环相扣,如图1所示。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相关信息的全面监测来实现危机预防,并为高管层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保证企业在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下持续发展。

4.1 危机信息规划

企业危机预防中信息监测工作的确切目标就是要通过高速、高质量的信息流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运营风险。首先面临的工作即是危机信息规划,这是监测工作的基石,需要建立一个多角度的监测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潜在危机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处理计划。笔者认为企业危机可以从外部环境、企业组织、业务流程、市场表现、财务状况、利益相关者六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外部环境重点反映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变化趋势,企业组织则重在评估企业当前的组织生命力,业务流程中的子因素及指标主要反映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是否存在改进或再造的必要,市场表现需考量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状况,对财务状况中各指标的连续监测分析则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运转是否存在风险,而利益相关者方面应重点关注各利益方的反应及行动,并评估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此危机信息监测框架结构图描述了企业运营过程中极可能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据此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可以确保在海量信息中,信息监测工作不陷入盲目、混乱的局面。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信息规划做得越细越好,其涉及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①考虑和设想一切不利因素,确定信息监测范围;②建立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企业危机的临界阈值;③确定对监测信息进行处理的工作流程,方便评估和识别危机因素;④预设危机信息沟通方案,使危机可能涉及的各方可以及时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预防危机的进一步发展;⑤确保全方位监测技术、平台和人员配置到位。对于危机识别与预防,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其性质、所处环境及经营状况的不同,信息需求重点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在做信息规划时应因需而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划。

4.2 信息收集

相关信息人员需熟悉、掌握各类危机的显著特征,提高对危机的预见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合法手段来获悉更详细具体的情况。危机信息中心应对企业危机监测分析框架结构中的所有危机因素进行追踪,层层挖掘,广泛收集相关信息。为了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消耗,以最小的搜寻成本得到最优的信息,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确保信息的事实性、相关性,重视其时效性;②信息收集尽可能全面,但也要适度,有所取舍;③确保信息收集的方法和渠道不违反法律法规;④同等条件下,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收集方法和手段;⑤收集工作必须保持连贯性,不可时断时续。

企业需要建立密集、可靠的信息收集网络,综合利用各种公开或非公开信息源。公开信息获取相对容易,主要包括各种分类数据库、互联网、报刊、专业杂志、各部门对外公开的档案、行业协会出版物、行业研究报告、政策法规文件、政府报告及出版物、业务会、科技会、产品展览会、公开的各种调查报告、广告信息等。而对于非公开信息源,信息获取难度较大,付出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获取到的信息价值高,主要包括:客户、内部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行业主管部门、咨询公司等,此外,对于内部统计资料、营业日记、原始记录等资料也可经常予以关注。只有将多种渠道结合起来,才能保障信息的质量。

4.3 信息分析处理

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加工处理,方能更好发挥信息的真正价值,否则决策者们仍旧会被冗余的信息所困。信息处理涉及对监测信息的筛选、分类、统计、分析、评估和记录等一系列工作。其中,信息真伪的鉴别至关重要,在海量信息面前,谁都不能保证收集到的信息都是准确无误的,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常常会刻意披露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则有待验证,比如很多企业在提及自身的市场份额时,为了吸引消费者,促进其购买,往往会夸大数据。我们需要通过对多种渠道所得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及分析,更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当多渠道信息一致时,可以基本确认该信息的真实性,否则,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和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而在后续信息处理过程中,除了定性分析,更重要的是定量分析,运用各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术,对数据资料进行量化和汇总,计算实际危机程度,并判断综合评估值是否超过临界阈值,之后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预警信息、警示级别及范围、以何种方式发出警讯以及如何确定相关人员已收到警讯。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和技术有SWOT分析、PEST分析、优序图法、层次分析法、定标比超法、价值树、S-C-P模型、波士顿矩阵、盖洛普路径、竞争态势矩阵、情景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可灵活加以选择。

4.4 信息传播

此阶段需要把监测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人员处。企业危机识别及预警需要快速无误地实现信息交流、和反馈,在本阶段,由于危机尚未爆发,所以企业管理决策人员是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在于针对内部的管理者,减少信息失真和信息过滤的情况,避免信息扭曲,从而保证危机决策的迅速、准确、有效,提高消除危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其他受众的更广范围的信息传播,则需要在信息整理、筛选的基础上完成,鉴于不同受众的特点,信息传播策略应具选择性,在内容、范围、信息量、传播形式等方面都要仔细考量,既要尽量避免引起无谓的恐慌,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又要保证实现危机前期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分享,以期赢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阻止危机的爆发。在企业危机预防阶段,甚至在危机爆发后的各阶段,企业应始终坚持选择那些中间环节少、实用的沟通系统,以保障信息流的畅通。

4.5 信息反馈

信息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使监测信息得到有效的利用,为风险问题和危机决策服务。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多向循环流动的,信息反馈是为了保持信息的动态性以及了解信息沟通与的效果。危机预防通常需要多方人员参与,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既要确保决策信息自上而下的顺利传递以及企业内外部的无障碍沟通,也要重视来自每一位信息接收者的反馈,这些信息能够反映出相关人员信息理解、信息交流的实际效果,也能够不断引导前期工作的改善,确定或调整后期工作的重点,使危机预防更有针对性。

5 结 论

危机信息监测及预警是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企业需要树立信息预警理念,在相关信息部门的支持下,通过高效的信息监测,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危机事先有充分估计,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失。本文重点讨论了危机预防阶段的信息需求,以及本阶段危机信息监测五阶段的具体任务,而与之相关的危机预警信息系统设计,以及危机爆发后的控制阶段和恢复阶段的信息机制构建,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蒂•拉尔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岩松.公共关系案例精选精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Arpan L M,Roskos-Ewoldsen D R.Stealing thunder: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proactive disclosure of crisis information [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5(3):425-433.

篇3

关键词:电气节能减排;光伏新能源;应用

引言

当前,建筑电气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几乎占去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这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更是备受关注,越来越受重视,为了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经济社会,节能减排迫在眉睫。为了保证建筑项目的环保性、安全性,对电气节能减排原则、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并且列举了一些光伏新能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电气节能减排

要想最高效地实现节能减排,需要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采取正确的节能减排措施。1.1原则电气节能减排主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首先,保持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相协调;节能减排的材料要符合建筑的正常使用;最后,建筑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这些无法避免,但是对于建筑之外的电力消耗,就需要有节制、有计划,采用环保的输电线,经多方对比之后再投以使用。1.2电气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1.2.1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最重要的就是简单可靠,避免配电级数过多。对用电负荷、用电容量、电量分布等加以了解,使变压器能够进入到用电中心。供配电系统尽量选择环式,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损耗,提升供电质量。1.2.2合理选择电压等级对电压等级进行合理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元素:供电距离、供电仪器、供电设备、工地用电情况等,将这几大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不能顾此失彼,才能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一般来说,高压电一般为10kV,低压电一般在220或是380V。1.2.3合理选择变压器季节的更替也会对电压负荷产生影响,温度较低的冬季以及温度较高的夏季,人们的用电都会增加,空调功率大幅度增加,这也是季节不同引发电压负荷不同的原因。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想实现节能减排,就需要针对季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变压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1.2.4提高自然功率因素值用电仪器自身具有电感,在工作期间非常容易产生无用功,维持电力顺利传输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将前后的无用功相抵消,进而减少电力的消耗。维持负荷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自然功率因素值,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功率损耗,节约电力。但是在实际的施工期间,很难实现真正节能,采取措施也仅仅只是逃过相关部门的罚款。

2光伏新能源的应用

光伏新能源是指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期间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任何噪声的新能源。它的发电主要由逆变器、太阳电池板、控制器等进行。白天太阳电池集聚阳光转化成电能,夜晚逆变器将电流转换成交流电,由控制器传到电柜,以供使用。当前,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分为两种,即光热应用与光电应用。前者主要是指运用太阳能来供热,维持建筑物的供暖需求,保证建筑居民日常用热的需求,确保采暖,提供热水,常见的形式就是太阳能空调。后者则是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将这部分电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建筑期间的实验、建筑过程的照明、建筑的用电以及应急情况等,这样能够大大降低电量的损耗,维持节能减排,减少建筑产生的污染。光伏新能源在建筑电气节能减排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具体包括:占用场地小,光伏新能源一般都安装在屋顶或者建筑墙面;供电覆盖范围广,光伏新能源在发电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形式实现的,发出的电能能够维持所有的负载用电。建筑系统可以向电网中输入电能,也可以从中取出电能,以便实现减少电能损耗。在光伏系统模式下,在用电高峰期,可以建筑电气中剩余的电能传输到电网中,缓解用电压力,能够大大提升用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光伏新能源在建筑电气中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建筑的美观,太阳能电池板是主要的原材料,安装这种材料能够降低建筑投资,提升造价,同时还美化了建筑外观。此外,光伏新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因此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可以充分实现建筑电气的节能减排。

3结语

电气系统由几大元素组成:变压器、电线、供电以及配电的系统、电压以及照明设备。而节能减排也是从这几大元素入手,遵守节能减排的原则,采取合适的措施,实现节能减排。而应用光伏新能源也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安装地方要阳光充足、安装场地宽敞、减少电池间的碰撞、电池方向保持倾斜、电池朝向赤道。只有在节能减排以及光伏新能源中充分注意这些,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雪,谢毅斌,陆伟.建筑电气节能减排措施及光伏新能源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4(11):137.

[2]夏荣华,王平.建筑电气节能减排措施及光伏新能源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2(5):198-207.

[3]张平森.建筑电气节能的技术措施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合理应用[J].才智,2012(1):31.

篇4

一、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

财务结算中心是根据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成立的,为集团成员企业办理资金融通和结算,匹配内部成员单位的现金流量,以盈补缺,实现资金的市场化,实体化管理,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机构,其性质类似于内部银行。主要着眼于为企业集团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服务,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归集资金、调剂余缺的功能。过去,各下属企业往往都在各自结算银行开设独立账户,资金非常分散,无法形成整体的规模优势。成立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后,结算中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将集团内各企业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企业,从而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由于内部存贷款利率都比较优惠,使得集团内部资金需求双方都可从中受益。同时,结算中心通过协助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使集团从更高层次参与下属企业的管理,强化了资本经营,在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的同时,也加强了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内部联系,有利于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二)内部监控的功能。企业集团一般分支企业众多,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长,加大了母公司对各下属企业资金头寸、资金占用等方面的监控和管理难度,增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建立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使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收付都通过该结算中心办理,该结算中心对各企业进出资金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对资金的流向、使用可以根据结算中心章程加以审查,核对相应的计划、合同,确保资金合理使用,从而使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信贷额度、利率等经济杠杆奖优罚劣,促使各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减少贷款规模、降低财务费用的功能。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通过集团内部资金融通,盘活了闲置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在同等投资和生产规模情况下,对银行的资金需求减少了,特别是可以减少长期信贷,从而降低了因对外借款而支付的利息,集团以短期的信贷可以满足下属企业的长期使用,降低了企业高负债经营的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为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经营集团内部存贷款业务,还会形成一个存贷款利差,这是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一笔可观的收入。

(四)提高企业整体信用等级、扩大信用的功能。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丰富了各下属企业的融资渠道。能否从银行获得信贷,最根本问题是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如何,一般地说:集团内各个企业的发展很难做到十分平衡,有的企业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好,比较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而有的企业经济实力弱、财务状况差,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集团内各企业的平衡发展和集团整体实力的提高。企业集团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后,集团内部企业不可单独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而是通过财务结算中心以集团整体形象集中对银行,鉴于企业集团整体经济实力、社会影响以及政府对其的支持,银行会充分信任其偿还能力,从而扩大了集团企业的对外信用,集团可以较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融资。而且,由于以集团整体形象对银行,资金需求的规模优势还有利于从银行取得优惠的存、贷款利率等。

(五)项目扶持的功能。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作为整体集团的资金枢纽,可以为集团各下属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技术改造资金和发展基金的融资渠道,为各下属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过去,企业技改基金及发展基金多以银行贷款方式取得,不仅审批时间长,申请手续繁琐,利率较高,而且在贷款期限和取得贷款的时间上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则可以凭借对各下属企业的行业情况熟悉、信息了解充分的优势,简化贷款手续,将技改基金和发展基金等以较低的利率水平和较长的贷款期限,迅速及时地投入到急需资金的企业,支持下属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干预较多,贷款管理较弱。财务结算中心不同于商业银行,它作为企业集团的直属职能部门受制于企业的行政领导,银行实行资产风险管理,对贷款的审查极为严格,而结算中心放贷程序相对简单,且既不用担保,也不用抵押。有的从财务结算中心借来的款项直接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利息,从借款之日起就没打算将来要还,使财务结算中心成为子公司归还银行利息的人,这样一来,当企业内部单位资金周转不灵,经营状况不好时,使结算中心资金回笼困难,影响存款单位的正常用款需要,打击了存款单位的积极性。若如此恶性循环,甚至会将整个集团拖垮。

(二)对结算中心的考核与评价存在困难。结算中心在企业中不仅要完成与外部银行相类似的结算、出纳、信贷职能,还应该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而目前大多数企业所实行的结算中心管理制度不能充分调动结算中心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利用结算中心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服务。

(三)集团整体利益与个别下属企业的短期利益会有冲突。企业集团的财务结算中心肩负着管理部门的监控职能,但有些下属企业怕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或是对结算中心缺乏信任或是方便自己自由调动,不愿意将全部资金存于结算中心或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仍将一部分资金留于商业银行,这种只顾着小集体片面、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集团整体、长远利益的思想,对于结算中心充分发挥资金归集、风险防范的功能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这部分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规范集团的财务管理,影响集团的整体利益。

(四)内部资金分配很难平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各下属企业逐步实行内部独立核算,成为内部资金调配市场的竞争对手。为促进内部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企业应将内部资金在内部单位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但是由于主观或者客观上的原因,有些企业对内部资金的分配还不尽合理,因而不能形成公平、合理的内部矛盾市场竞争环境,不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三、完善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管理,确定科学的管理体制。如结算中心与财务处分离;对结算中心进行独立核算,单独考核,贷款由结算中心主任负责并向集团管理层请示汇报,出了问题结算中心主任负直接责任、管理层负领导责任;对取得成绩的,给予适当的奖励,造成损失的要根据规定做出处罚等。对结算中心的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结算中心业绩的考核不仅仅考察资金管理调度的经济效益指标,还应该考察对内服务的效益与质量,考察它对企业的控制水平与支持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激励结算中心更努力地工作,而且有利于结算中心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财务结算中心内部信贷职能,控制贷款规模,实行风险管理。对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是调动内部单位加强资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结算中心贷款的使用不能简单根据内部单位是否有偿还能力来决定是否贷款,而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总目标,体现集团的决策意图,一方面结算中心贷款应该向经营良好的内部单位倾斜,以鼓励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结算中心还要帮助亏损部门渡过难关,给其一定的扶持资金,这是结算中心贷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算中心在贷款时必须认真审查,可以借鉴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对符合企业发展目标、效益前景看好的项目可以优惠贷款,如果能按时还贷还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如果不能按时还贷,要加收利息,并追究结算中心放贷人的责任。同时,严格控制结算中心贷款规模,根据结算中心吸收的存款、可动用流动资金的状况来决定贷款额度。对于长期在结算中心有存款的下属企业,要在业绩考核时给予一定的特殊奖励,以鼓励下属企业存款的积极性。

(三)提高结算中心的服务和工作效率。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是为集团成员服务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结算、信贷、出纳等工作,还应该充分利用结算中心的信贷资源,及时向企业领导提供资金信息。结算中心人员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深入各内部单位调查研究,了解其经营状况,掌握其实际资金需求。另外,在贷款手续上尽量简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时间,实现资金结算和管理的电脑化,保证结算快速、准确。

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管理;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企业集团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在各地迅速发展,对国家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405,177,000,000万元,其中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24,260,199万元,占10.47%。随着日后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会逐年上升。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分支机构分布广泛、研发支出大且风险高,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集团,许多集团把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摸索出五种不同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包括:统一现金收支模式、备用金模式、内部银行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各种模式有其各自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分别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集团,其中资金结算中心模式因其灵活的资金周转机制被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广泛采用。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和结算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以科技为核心,知识为基础,科研人员为主体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的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的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盈利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高技术含量、生命周期短和市场高敏感性等特点,相应的其资金结算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资金流动复杂。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性决定了只要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同时保持技术创新,就能迅速占领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和业务领域,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各个分公司都会产生资金流,分公司之间以及分公司和外部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资金网。

(二)资金短缺问题严重。资金短缺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由于资金短缺,许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在3万项以上,但其中有80%不能转化,取得经济效益的只有10%一15%,由于资金短缺问题,而最终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

(三)对控制财务风险要求高。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多数处于世界前沿,技术攻克难度大,失败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大。由于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杠杆系数高,为了控制总体风险,必须降低财务杠杆系数,即财务风险。

二、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和作用

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集团在内部设立的,为集团各子公司办理资金结算、融通的内部职能部门。其职能有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基本职能包括:1、资金结算职能,成员单位之间、成员单位和外部单位之间的资金存取,划转和其他结算业务均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办理,减少资金的在途时间,提高使用效率;2、调剂资金职能,即资金结算中心调剂各个成员单位资余缺。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将各个子公司的资金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集团内部资金闲置和短缺同时存在的问题,降低资金储备;3、融资信贷职能,即企业集团的融资业务统一由结算中心承担。结算中心根据集团的全面预算情况和总账户可动用资金的数量确定融资额度和融资时间,再以企业集团的名义融资,提高了整个企业集团的信誉度。资金结算中心还可以根据集团剩余资金的情况,进行短期投资,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派生职能是基本职能在管理上的应用,包括监督控制职能、预算管理职能和信息反馈职能。

三、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的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业务逐步增加,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管理各成员单位资金,对集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集团管理

在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使各个分公司的资金收付都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办理,通过核算集中、数据集中、信息集中实现管理集中,通过对各分公司资金运动的监控达到对经营活动的监控。解决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管理链条长,同时分公司分散在各地,造成管理难的问题。

(二)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以整体形象融资,提高信用等级,筹集集团所需的资金,同时通过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融通,减少外部融资,节省财务费用,能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有利于控制企业总体风险

通过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严格资金管理办法,保证资金有序安全运作,避免出现资金使用不规范,资金结算中心办理借款业务,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在经营风险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控制企业整体风险。

(四)有利于制定发展战略

高新技术企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外界条件的变化反应灵敏,制定有效的战略帮助企业应对多变的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尤为重要。制定有效的战略,需要准确、客观、及时的市场信息和财务信息。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把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及时为管理层提供集团整体的资金运动和资金存量信息,有助于管理层站在集团的高度,制定整体战略计划。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1997年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经过25年的时间,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在建立资金集中管理机构以后,集团流动资产的周转天数2001年为79天,比1999年的118天缩短了33%,各子公司日均相互结算资金3亿元,所需要的现金储备由25亿减少到5亿元,净利润从1999年31,064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61,784万元,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0.44元增加到0.88元,增幅达300%。(资料来源:用友软件网、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青岛海尔年报)。

四、高新技术企业构建资金结算中心的步骤

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2/3以上都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企业,比如:爱立信、西门子、英特尔等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金结算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金的结合。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的步骤如图一。即首先根据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由企业集团确定协议银行,开立账户,同时要求各个成员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销户工作,并在协议银行开立账户,同时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其次,根据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设立:资金结算岗、资金内部调动岗、融资信贷岗等,岗位设置时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同时要根据资金结算中心业务的扩大,增设岗位,如:高新技术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有专人负责国际结算;最后,要建立并完善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应的实施细则。

五、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的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要针对其特征确定管理模式,进行岗位设置等。为了更好的发挥资金结算中心在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中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资金结算中心有两种管理模式即收支两条线模式和统收统支模式。收支两条线模式是指资金结算中心在协议银行设立一个总账户,下属各个分公司撤销原有的分散在各个银行的账户,只在各地协议银行设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分公司产生的收入和支出都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归集和划拨;同时,资金结算中心根据各分公司发展规模和市场情况以及资金预算计划,拨付给各分公司一部分备用金,满足各分公司日常活动和紧急情况下的需要。统收统支模式是各子公司只在资金结算中心开立一个银行的总账户,成员单位的一切收支都通过这个总账户进行,成员单位没有任何现金管理权。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莫测,对资金的需求不确定性较大,而且对资金及时到位的要求较高,所以笔者认为收支两条线模式适合高新技术企业。这种模式对各成员单位保留了一定的现金经营权,各个分支机构在集团规定的支出范围之内,可以行使这种权利,抓住时机,提高效益。

(二)加强对R&D资金的预算控制

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基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将创新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先开拓市场才有占领市场的可能。据统计:研究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以下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仅能维持,占5%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每年总收入的3%以上,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之一。所以企业要谨慎制定R&D资金预算,经审核后交由资金结算中心具体执行。资金结算中心要严格规范和监督资金的使用,保证专款专用;同时,对于各所属部门提出的用款请求,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避免耽误产品开发的时机,做好连接各个所属单位和企业集团的“资金纽带”。

(三)强化信贷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资金结算中心要在控制财务风险方面不能松懈。由于建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后,各子公司不再单独面对银行借款,而是向资金结算中心借款。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一个财务职能部门,其目标是服务企业集团,在向各个分公司提供贷款时,既倾向于经营情况好,市场前景乐观的分公司又要考虑帮助资金短缺的公司走出困境,同时还要避免有些分公司对资金结算中心产生依赖感,资金周转不灵就借款,不从自身原因找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所以,资金结算中心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可以借鉴银行信贷管理的做法,考察借款单位的项目是否符合集团整体发展目标,市场前景如何,以及它的经营状况、资产结构、资信状况,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风险评估制度。对贷出的款项要收取一定的利息,督促借款单位尽快还款。

(四)利用国际市场,丰富融资渠道

资金结算中心为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对资金的需求,仅靠政府资助和银行借款是远远不行的,关键是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随着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国际化,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也有一席之地,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利用境外发达的资本市场,积极开展境外融资。

五、结语

在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仅仅成立资金结算中心还不够,关键是提高资金结算中心的运作水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要正确定位资金结算中心,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制,提高结算中心的服务层次。只有这样,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才能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黄崇辉.关于资金结算中心的探讨[J].中国商界,2008(7).

[2]廉和.浅谈资金结算中心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09(7).

[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Z].国科发火[2008]172号.

[4]王秀梅.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5]王定迅.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6]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张江辉.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9(7).

[9]杨芳.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发挥与岗位分析[J].财会天地,2009(9).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防寒;技术应用

1、新疆建筑节能防寒工作的现状

新疆因为纬度比较的高,就造成了很低的温度,新疆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是比较严寒,但是采暖区却遍布于新疆全省范围之内,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属于采暖时间。新疆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特别炎热,冬天又特别的寒冷,昼夜温度相差比较大,而且较长的日照时间和较少的年降水量也是它的气候特点。新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温差较大,并且区域之间的差异比较的大,比如,南疆的年平均气温在10-13摄氏度之间,而北疆的年平均气温却低至零下10度;再如在吐鲁番夏季的温度可以达到四五十度,但是在冬季最低温度却可以达到零下四五十度;在新疆地区要想进行建筑设计的节能工作,就需要结合新疆地区的具体特点,节能的主要点应该放在冬季的防寒上。在目前的建筑节能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没有认识到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疆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但是依然是非常缓慢,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的部门和领导没有认识到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就会导致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甚至一些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建筑节能制度,或者执行标准不高,建筑节能工作薄弱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还存在着比如在建筑节能方面投入的力度还达不到标准要求、不能有效的推广建筑节能新产品以及供热体制的问题制约着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和没有充分的利用新型能源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问题。

2、强化节能防寒理念以及设计的要点

我国越来越重视新疆地区的发展,近些年来,新疆地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沿着新疆的省道国道线一走,随处可见的就是在建建筑,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在建筑建设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改进,就会出现很多非节能以及不注意防寒的建筑,这样就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所以对于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新疆地区的环境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将提高室内保温隔热的能效纳入考虑的范围,要综合考虑建筑与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将当地的适宜技术和现代的节能技术充分的结合起来,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理念,在不违背当地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应时展的防寒技能建筑形式,从而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节能和防寒的理念。

(1)环境研究和利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建筑所在的地域环境进行仔细的调查和分析,特别是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所在地的小环境、小气候、小地域范围的资源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这些资料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从而设计出好的建筑。

(2)规划阶段设计

在发挥建筑节能效果的同时,还应该重视防寒技术的应用,防寒技术主要包括获取太阳能的最佳朝向、建筑的合理间距、建筑的高度和层数等方面,因为新疆地区夏季的温度比较高,所以还应该将夏季的遮阳防热和通风散热充分纳入建筑设计的考虑范围之内;所有的一切,都不应该损害到建筑功能的使用,并且还应该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3)方案阶段设计

在设计方案阶段,应该充分考虑新疆地区的特点,比如新疆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采暖时期,所以针对太阳能比较充足的情况,就可以对建筑的平面组合以及建筑的尺度、建筑的剖面形式以及建筑的高度和层高等进行仔细的考虑,选择能够低成本高效接受太阳能的设计方案,还应该在立窗形式和开窗方式等方面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设计出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方案,从而充分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防寒节能理念;如果是一些政府负责的公共建筑,就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到阳光生态中庭、烟囱效应等技术和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节能和防寒。

(4)构造设计阶段设计

在构造设计阶段,应该对传统的建筑方式和材料进行仔细的调查和研究,选择围护结构的时候首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域生态建筑的防寒节能技术,在墙体、屋顶、门窗护结构部分都应该采用节能防寒的材料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法,还应该在地面、楼板和分户墙体的设计构造时充分的考虑节能防寒技术,要对建筑使用的热舒适度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程度,在构造设计阶段还应该采取一些建筑物入户防寒节能措施等。

(5)自采暖方式防寒节能设计

因为新疆地区有着很长时间的采暖期,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无污染,利用方便,有些地方一天超过12个小时的阳光照射,所以,应用太阳能资源,将会有效的节能;不管是私人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应该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纳入设计的考虑范围之内,还应该考虑利用一些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等,从而有效的发挥出节能的效果。

(6)区别建筑不同使用时间段

建筑的使用时间段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比如一些公共建筑和办公建筑,象学校、商场等,都是属于白天使用的;如果是人们的居住用房,就是昼夜都要使用的;这两种类型的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其使用特性和时间段,从而选择适宜的防寒节能措施;对于同一栋建筑,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使用性质和时间段,因此,也需要采用不同的防寒节能设计。

3、传统建造方式和现代技术的整合

在进行建设设计的时候,虽然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先进的材料,但是也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应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经济条件、风土人情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将传统的建造方式和现代的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1)收集和传统合理的传统建造方式

古代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和磨合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技术,应该对这些经验和技术进行收集和整理,选择一些能够有效体现防寒节能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古为今用。

(2)收集适宜当地的现代建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我国有关节能防寒的建筑设计技术有很多,但是某些建筑设计是不适合新疆地区的,所以就应该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选择适宜新疆地区特点的现代建造方式。

(3)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整合与应用

在目前大部分的建筑设计中,有些是特别的传统,不注重现代的先进观念和技术;有些是一味的追求现代和新颖,这样完全抛弃传统的建筑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应该将传统技术和现代先进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各自的优点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节能建筑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需要特别考虑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物使用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中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东旭.北京地区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2011,2(11):12-13.

篇7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这是一个实践性强、应用性大的学科,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酒店实习是这一工作的重点与中心。为了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岗位要求,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实习的岗位主要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服务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的文员岗位。但在实际中,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除了个别同学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如劳动强度过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出现疲劳、水土不服、拉肚子等外,大多数是属于心里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实习不满意就会导致有消极怠工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会中途中断实习。

本文首先总结酒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出现的心理状况的种种表现,然后针对实习生心理状况的表现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酒店实习生心理状况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一) 实习前准备阶段的心理冲突

准备阶段是指酒店实习生在校期间,已经知道即将到来的实习的具体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心理波动极易产生。主要原因是在实习前每个实习生都面临着选择实习地区以及实习单位的问题,而且可能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差异会比较大,并且大部分酒店要进行网络或现场的面试,以便挑选适合自己酒店岗位需求的学生,他们在面试时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外部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实习生,这就导致不能如愿的学生从一开始便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意义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实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一旦实习不能如愿以偿,心理落差就大。

(二)职业认知适应期

职业认知适应期是指实习生已经被酒店录用,紧接着按照酒店的安排进行上岗前统一培训、酒店根据实习生的自身条件、培训的结果与酒店岗位的需求给实习生安排岗位,以及实习生初上岗实习的这一时间段。在职业认知适应期,因为实习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一切都感觉到陌生、好奇,心里既担心又期盼,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一环境,能不能顺利的完成实习,期盼的是希望实习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希望在新的环境里大有作为。这一时期一般要持续20天左右。

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首先是角色上的冲突。在学校时,学生的身份很单纯,面对的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学生对学生角色已经非常的熟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使每个人都养成了特有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一进入实习单位,首先面临的是角色的转变,由一名学生转换为酒店员工,另外,实习生还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上级、同事,同事中有老员工,还有新员工,有些甚至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一切新的变化都会让实习生措手不及。第二是酒店的性质所决定的。酒店是企业,企业要盈利,因此酒店会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实习生的外形,如身高、长相来分配岗位,这样就容易使学生觉得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外形条件一般而在校时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沉重的打击,甚至会使实习生产生离开实习单位的想法。第三,不少酒店把实习生当作难得的人力而不是人才,安排的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长,对于承受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情绪会比较激动,甚至采取逃避和消极工作的态度。

(三)技能熟练波动期

技能熟练波动期是指学生在经历了职业认知适应期后,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已经熟悉,与周围的环境也能够和平共处。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2个月左右。这个时期,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流涌动。首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的新鲜感慢慢消退,希望多接触其他岗位,能够轮岗。对于酒店而言,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就是很短的,轮岗要付出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是很不经济的。当学生的要求无法满足时,就会大大降低工作热情。

(四)心理稳定成熟期

这一时期,实习生超越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而进入了心理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是整个实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段,实习能否圆满完成,实习效果如何,这一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学生对实习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各种人际关系也趋于稳定。随着对各自实习岗位的熟悉,实习生容易出现自满情绪,在工作中也不像刚进入酒店时那么小心翼翼,谦虚谨慎,工作时会出现敷衍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会出现请假、迟到、以及旷工事件。这一阶段,学校的指导老师和酒店的相关管理人员要提高警惕,指导老师要及时与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情况,可能的话要深入到实习单位,召开座谈会,与实习生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酒店的管理人员这时期更要多地从生活上关心实习生,了解实习生真实的想法,学校和酒店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实习生对实习进行思考,不断增强实习的自觉性。

(五)情绪倦怠浮躁期

情绪倦怠浮躁期指实习生结束酒店实习而返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实习生结束了酒店实习,完成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度,经历过实习的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时候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在酒店这一服务行业工作,毕业后想转行干别的,但是很盲目,又不知道能做什么。于是直接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漠视;另外一种是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想毕业后继续在酒店工作,但经历过酒店实习后不想在酒店的基层服务岗,想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但由于酒店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管理岗位很看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对于只实习过半年的实习生来说,管理岗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容易使实习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二、造成酒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本人对实习的认识有偏颇

1.实习生对酒店业认识不够。在校期间,学生接受的都是对高星级酒店的学习,所以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自认为星级越高会越好,但他们缺乏对高星级酒店的具体了解,殊不知酒店星级越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有着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所以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无法适应高强度的酒店工作,心理落差就会更大。

2.实习生心理抗挫能力较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太吻合。在实习时他们对自己的酒店员工角色认识不够,工作出现问题时希望酒店能够像家长和老师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其次是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好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接受了大学教育,又学习了专业知识,理应在管理岗位上工作,不愿做基层服务员。

3.不同实习单位的实习生会进行交流。工作之余,实习生之间通常会联系,就实习单位的伙食、住宿条件、待遇、实习岗位、人际关系等问题会进行交流,一旦得知自己的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时,就会出现心里的不平衡,出现对实习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介绍不够导致学生对实习作用认识不清。学校有完整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的设计也比较合理,得到了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肯定。因为学生对实习计划不够了解,导致他们不清楚实习与整体教学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对实习的正确认识。

2.培训教育及时但不够全面。学校会通过公示实习单位信息、企业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实习培训,并且会召开实习说明会,但在校期间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旦进入实习场所,面临复杂的环境,他们会感觉到手足无措,有恐惧的心理。

3.学校和酒店的双重管理有待于完善。学生实习时,虽然有实习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但很多实习指导老师同时身兼几职,平时与学生的联系主要通过QQ或电话,不能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更没有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跟踪。实习生一旦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绪就容易激动,因此在实习期间要加强心理疏导。

(三) 酒店方面的原因

酒店是企业,要盈利,但由于酒店目前面临的好多问题,如工作辛苦、待遇低,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好多酒店不能解决员工的养老问题,所以酒店是目前人员流动很高的一个行业,平均人员流动率在30%以上,所以酒店实习生已成为酒店员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由于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时间短,一般酒店不会把实习生当做储备人才来培养,而实习生希望在实习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岗位,两者之间的需求有矛盾,从而影响实习积极性。

三、酒店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做好实习前的心理预防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校生活的始终。在校期间,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要安排心理健康指导老师,随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专业意识教育要贯穿始终。任课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就穿插对酒店行业的介绍,全面开辟和精心推进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面对酒店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理性判断和应对。

(二)做好实习期间的心理干预工作

学生在实习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有专人能真正了解并关心实习生的心理状况,能及时跟踪实习生,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可避免问题向严重化发展。另外学校要有专人定期和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防患于未然。

(三)做好实习结束之后的心理跟踪工作

1.实习中典型案例的总结。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生活、工作的真实记录,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实习结束后,实习指导教师从中抽取典型的事例汇编成册,供学生交流或即将实习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对下届的实习生也有好处。

篇8

【关键词】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 焙烧 二次启动 管理 运行状况

2011年9月份,由于政策性限电降负荷,公司160KA系列四、五区电解槽退出生产。2012年5月,电力开始恢复,公司决定恢复四、五区电解槽的生产。针对31台槽龄较短的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为了有效地延长电解槽的使用寿命,减少大修费用,降低企业再生产成本,公司决定对这31台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进行二次启动,31台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二次启动后,运行正常,无管理难度,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正常槽一样,原铝质量保持在AL99.70A以上。

1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的二次启动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与普通电解槽结构上不一样,主要是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每块炭块的表面不是平的,阳极与阴极的接触面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在焙烧过程中电流容易产生偏流。因此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二次启动重点是做好前期准备、焙烧过程中加强监控、和及时处理异常减少电流偏流现象。

1.1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二次启动前的必要准备

1.1.1 保护性刨炉,记录阴极表面情况

(1)实施保护性刨槽,尽量避免在刨槽过程中伤到阴极,人造伸腿,侧部碳块等部位;(2)将整个阴极和人造伸腿表面状况维制成图,要将裂纹、隆起、剥层、冲蚀坑等详细情况记录好,为槽子在日后生产中的维护提供依据;(3)查找槽子的原始记录,详细记录好破损点,便于启动时重点巡视、检查。

1.1.2 二次启动槽的验收

在挂极前,对槽上部机构,打壳下料系统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挂极等作业。

1.1.3 挂极

(1)挂极前阴极表面要清干净;

(2)焦粉的用量过大不但焙烧时有可能导致部分阳极导电过大而发红,而且启动后会大大增加捞碳渣的劳动量,一旦碳渣捞不干净就会使焦粉在阳极底掌富集而导致阳极长包或使电解质特性变异而极大地破坏槽子的稳定性,增加日后管理的难度,因此,控制焦粉的用量,成为挂极工作的重点,①阳极和焦粒的接触面积达到80%就可以了,同时冲蚀坑内不要铺焦粒,以尽量减少碳渣的产生量;②沟槽内填充2/3的冰晶石。

1.1.4 装炉

使用冰晶石和电解质粉混合,冰晶石加在阳极间缝、边部底层和阳极中缝的阴极沟,这样焙烧期间冰晶石熔化使阳极电流分布均匀,使用电解质粉代替冰晶石,可以节约开槽成本,电解质粉加在边部和阳极上,用以加强保温和防止阳极氧化。

1.1.5 分流器、分流片的安装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槽采用了两层分流,即分流器和分流片。分流器共四组,分流器压接面每次上槽前要打磨,保证压接质量。分流片每块阳极焊接7片,连接阳极钢梁和对应的阴极钢棒。

1.2 二次槽焙烧及启动

1.2.1 焙烧

(1)送电操作。由于阴极不平整,个别阳极出现焦粒较厚,全槽铺设不均匀,因此送电过程中,冲击电压都有可能偏高,因此升电流速度尽量放慢,冲击电压高于2.8V暂时停送电流,送全电流后电压不高于3.2V。

(2)分流器和分流片的拆除。电压每次低于2.8伏拆除一组分流器,先拆除两端头,24小时内分流器全部拆完。

分流器全部拆完后,开始拆分流片。分流片拆除也是电压每次低于2.8伏拆除每块阳极一片分流片,分流片拆除前,先测阳极电流分布,对于电流分布>3.5mv的阳极,其上的分流片暂时不割,其它的分流片仍按规定割除,焙烧时间为72小时。

(3)焙烧过程注意事项。1)送全电流后每两小时测量一次阳极电流分布;2)对于电流分布≥3.5mv的阳极原则上要进行松软连接处理,但每次松软连接的不能超过2块。发红的阳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处理:①扒开极上保温料,使钢爪自然冷却;②高压风强制冷却钢爪;③用铁工具搭接相邻导电少的阳极钢爪分流;3)对于阳极偏流所致边部化空的情况,要及时添加电解质粉进行降温,并加强巡视,用风管对相应的钢棒进行吹风冷却,并监控钢棒温度变化情况,防止由于局部过烧导致电解质渗漏现象。

1.2.2 启动

(1)启动条件。1)经过72小时的焙烧后中缝温度达到900℃以上;2)阳极电流分布均匀。

(2)启动注意事项。

在启动期间,长时间高电压会造成高温电解质溶化原来侧部炉帮,可能会出现漏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提阳极打捞碳渣、调平阳极底掌等方式,及时把电压降下来;2)设立专人对“三项数据”进行了测量和监控,对温度偏高地方,用压缩空气进行了冷却处理,对该处用电解质块和结壳块进行了扎固和吹风冷却处理。3)把刨槽后的炉膛情况贴到槽边,对有缺陷的部位重点观察;4)应急工具的准备:包括抬包、风管、停槽工具,应急物料。

1.2.3 灌铝

灌铝时间:启动后16~20小时。

1.3 启动后技术条件的管理

二次启动槽一经启动,槽四周电解质块迅速溶化,炉帮非常脆弱,当发生炉帮发红现象,如果处理不当,会发生侧部漏炉。同时二次启动槽是已经过焙烧,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阴极吸纳基本完成,高温下阴极非常脆弱,因此二次启动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非正常期与正常期的管理,启动后30天左右就可以按正常期来管理。

1.3.1 参数管理

(1)效应管理。效应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杜绝长效应,效应峰压30V以下。启动一周后,确定阳极无问题时,按0.05效应系数控制。

(2)电压、温度、铝水平、分子比管理(表1)。

(3)氟化铝管理。

第31天开始添加氟化铝。

1.3.2 操作管理

(1)精细化操作:对换极,封料等实行精细化操作。

(2)槽况维护:加强对炉面,冒火,氧化等槽况的维护。

(3)碳渣清理:每班定期打捞碳渣。

(4)加强对“三温”的测量和监控工作。

(5)针对异常部位要重点维护,做好防护措施。

(6)密切关注铝质量,每班化验铁含量,如有异常要及时吊极对重点部位修补。

2 二次启动运行状况

31台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截至今天,运行时间为220—250天之间,没有出现破损槽,运行状况良好,无管理难度,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表2)。

3 结语

160KA系列新型阴极结构槽二次启动的成功不仅延长了槽寿命,节约了生产费用;还减少了含氟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同时新型结构阴极槽二次启动是一次新的铝电解技术革命,为同行业新型阴极结构槽的二次启动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殷恩生.《160KA中心下料预焙铝电解槽生产工艺及管理》.

篇9

关键词:施工技术;节能应用;改良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节能是人们在环保意识加强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产物,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建筑降低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能耗当中,建材能耗在其中占有一定的重量。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也在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以及节能设备的运用有利于降低建筑的能源,但是,节能技术以及节能设备会无形的增加建筑的材料以及能源资源。我们从建筑结构方面来看,在国外适用的节能技术不一定能够适用于我国,在城市适用的不一定能够运用在农村,所以在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施工地点的情况、建筑物的构造情况以及我国的发展需要来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不断加强技术管理、技术监督、技术创新等,从而创造出更好的建筑产品以供人们所需,市场所需,对建筑节能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建筑节能工作走向简单化、形式化的道路,避免存在节能建筑不节能的情况。

一、节能建筑的施工要求

通常而言,节能建筑是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和保证建筑使用功能的情况下,从建筑物的外部墙体保温性、门窗密闭性、屋面保温性及防水性等方面来考虑。通过提高建筑的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采暖空调的系统运行效率和自然能源利用等一些技术措施,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总体使用能耗。建筑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如建筑设计师,项目经理、现场技术负责人都要扎实掌握节能建筑的实际节能要求。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设计师结合建筑物实际的节能要求,设计合理的设计方案。施工单位应根据相关的节能建筑设计图,制定施工方案,对于建筑质量控制方面要尤为注意,细化建筑施工中每一环节的技术参数及要求。设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点,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施工。在施工前应加强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使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对建筑的设计意图做到心中有数,严把安全质量关。对于施工中的难点环节要给予明确提出,保证施工周期顺利进行。材料员应根据设计的技术指标,采购价低质优的节能建材,检查有关质保资料,必要时进行试配,经测试合格确定后,质检人员应从材料的购进,施工工序,隐蔽工程验收等方面把好关,并做好有关记录,加强对节能建筑建设完工后的验收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各个部分的工程质量。

二、建筑节能趋势下改良后的施工技术

(1)加强对节水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与其他的工程不同,其施工的周期较长,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十分的巨大,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对水资源的利用量也成为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混凝土搅拌和后续的养护工作中,尤其是混凝土的搅拌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就目前来看,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然停留在初期的使用阶段,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十分的严重,加上很多管道都有渗漏的情况,导致施工现场随处可见积水,这不仅会浪费水资源,也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基于这一点,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整个供水管道与供水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若发现管道出现了渗漏的问题,就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此外,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水资源的监控力度,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2)保温屋面施工

通常屋面保温是在屋面和防水层之间进行保温材料的设置,以正铺法与反铺法进行。正铺法的施工工艺可选择较多的保温材料;反铺法是在防水层上面放置保温层,这种方式能够对防水层进行有效的保护,便于施工检修。但是其成本较高,目前还没有得到大量使用。另外,屋面需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隔热措施。通常是在屋面结构设置一道通风隔热层,并将保温材料用于隔热层当中,从而实现屋面的隔热。

(3)门窗安装施工

门窗框与玻璃窗的密闭性和传热系数是外墙节能的一个关键环节。通常铜铝门窗的隔热系数高于木制门窗,单层玻璃高于双层玻璃。可见,塑料单框双玻璃门的性价比相对较高。在门窗安装过程中,为了实现预计的节能效果,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参照设计要求,在门窗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对其抗风压性和抗渗漏性等指标进行检查;

2、需确保门窗安装时框角的垂直度,不可用缝隙超标或者严重变形的门窗扇进行安装;

3、为了避免出现渗水透气的现象,要在框、扇之间设置封条。若存在较大缝隙,则需用适当方式进行处理;

4、需在粘密封条前处理接缝处,确保接缝处的清洁和干燥。

(4)墙体施工技术

1、空心砖墙体

空心砖承重墙一般采用整砖平砌,孔洞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设置,空心砖不宜砍凿,不够整砖时用实心砖外砌,墙中洞口预埋件和管道处,应用实心砖砌筑,并在砌筑时留出或预埋,不得随意凿孔和用水泥砂浆填孔。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冷热桥的现象。

2、空心砌块墙体

施工部门根据设计施工图和工程的要求,和施工条件绘制砌块排列图。从施工角度出发,采取技术措施确保砌块建筑的灰缝、墙体热阻值低、裂缝处易渗漏、砌体和粉刷易开裂等不利因素。依据技术规范对砌体、抗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等做好相关工作,从而提高砌块墙体的施工质量。主要加强砌块质量、砌块的整体性和均匀性、砌筑砂浆的质量和灰缝饱满度、变形协调、粉刷层与砌块的粘结等各个方面技术措施。

(5)施工中的环保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粉尘污染,各类材料的使用以及设备的运行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此外,道路扬尘以及材料的堆放也会产生粉尘,这些粉尘会飘扬在空气中,这就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为了控制粉尘的污染,就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预防,就目前的技术现状来看,喷水是最为常用的控制措施,因此,在进行高粉尘作业时,就需要使用湿法作业,采取该种方式即可有效降低粉尘的浓度。此外,也能够将一些绿色施工方案引入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产生粉尘的材料,要进行封闭覆盖。

(6)施工安全

为了避免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施工人员需要配备必要的保护用品,并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施工预防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人员的伤亡。如在实施焊接作业时,需要预防发生火灾;重视混凝土浇灌后强度的检验,若与相关要求不符,严禁投入使用。在整个建筑施工当中,需配备专人检查并维护施工中各环节的技术,确保满足质量需求。若发现问题,则要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理,使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根本解决。

三、结语

总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安全。改良的建筑施工技术是让建筑行业起到节能效果的有效措施,因此,这就要求在建筑施工中,施工单位各部门、各工序严格按设计和材料施工工艺的技术措施执行,掌握建筑节能的关键部位,做好各质量控制点的验收,从而完善并确保工程的质量,促进节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兄. 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良刍议[J]. 城市建筑,2013,06:166.

篇10

【关键词】欺诈意图;信托;撤销

【正文】

一、欺诈性移转信托:制定法的规定

如果委托人所设立的信托,具有阻止、拖延或欺诈其现在或未来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实际意图或没有合理对价支撑以及使其丧失清偿能力的,则属于可撤销的信托。如果债务人移转其财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诈害债权人,则构成欺诈。如果这种欺诈性移转采取信托形式,则该信托属于可撤销的信托。这种信托中委托人的主观意图可以表现为:债务人将其财产处分给其妻子孩子时,可能会有规避全体债权人的意图;债务人将其财产处分给某一位债权人的妻子孩子时可能有牺牲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而偏爱该债权人的意图。当然,十分常见的是:当债务人意识到不可能清偿全部债务时,债务人会将其全部或其重要的剩余财产以信托方式处分给其近亲属以逃避债务,这样,债务人在主观上就存在诈害其债权人的意图。只要债务人以诈害债权人之意图而设立的信托,均构成欺诈性移转信托。

毫无疑问,如果债务人无偿移转财产或通过信托方式移转财产以阻止或妨碍实际或潜在的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普通法即将这种行为认定为欺诈。早在十六世纪,英国议会就通过立法宣布此种行为为欺诈行为并对行为人课以刑事和民事责任。英国1571年的《欺诈移转法》规定,如果能够证明债务人的移转行为有挫败、阻止、拖延、诈害债权人的意图的,这种移转行为可以被撤销,除非受让人或其他人在交易中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并且未注意到移转人之欺诈意图。1925年英国议会废除了《欺诈移转法》,在对此法从语义上作重大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1925年财产法》,废除了《欺诈移转法》中所规定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但欺诈性移转行为的可撤销性以及相关规定仍被保留。

英国《1925年财产法》第172条规定:“发生于该法实施之前或之后的任何移转财产行为,只要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委托人存在诈害债权人的意图,移转行为均可撤销,除非此条有相反的规定;此条并不影响解除继承权限制的不动产转让的行使或现行破产法的实施;此条不能扩充适用于支付相当对价资产或财产利益以及善意或善意支付对价和在移转时善意且不知诈害债权人之意图的善意受让人。”由于英国《1925年财产法》是对英国1571年的《欺诈移转法》的继承和发展,根据《欺诈移转法》的规定,欺诈性移转行为是指任何对财产的处分行为如赠与、让与、交易、抵押、设定他物权、使用或限制使用等行为,因此,欺诈性移转行为包括通过信托方式所进行的任何类型的移转。

英国《1925年财产法》第172条之规定主要是防止债权人免受欺诈之危害。“此条所确立的原则是人们在慷慨解囊前应保持公正,在实施赠与前须清偿债务。”[1]此条被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423条和第424条所吸收。如果债务人被认定破产,根据英国《1914年破产法》第42条之规定,债务人在破产之前某一特定时期所进行的财产移转均可撤销。此规定旨在防止债务人之财产落人其家庭成员或其合伙人之手以逃避其债权人的追索,从而保障破产资产在所有的债权人之间得以公平分配。此条被《1986年破产法》第339条至342条所替代,而且《1986年破产法》第339条和第340条规定了欺诈性移转交易或低价交易,第423条和第424条规定了阻止债权实现“意图”的交易。

美国于1919年、1948年和1983年分别制定了《统一欺诈转移法》,《统一欺诈交易法》和《破产法典》,这几部法律均规定了欺诈性移转。《统一欺诈移转法》和《统一欺诈交易法》均规定具有实际欺诈意图的财产转让行为可经由撤销使之归于无效也即使债务人具有欺诈、阻止或拖延债权人实现债权的转让行为归于无效。[2]这两部法律均承认推定欺诈,只要依据法律认为财产的转让行为对债权人是不公平的,就可以不管债务人在转让时的真实意图而仅仅依据转让时存在的一些事实推定债务人具有欺诈的意图,从而可以撤销该转让行为。也就是说,对债务人的一些财产转让行为,只要能够推定有欺诈意图的存在就可以被撤销。《破产法典》第548条也规定了实际的欺诈移转和推定的欺诈移转。根据《破产法典》第548条之规定,以欺诈性转让为目的所设立的信托属于可撤销信托,可以被破产受托人撤销。法律赋予欺诈性移转信托之可撤销性主要是为了阻止作为债务人的委托人通过信托方式减少破产财产,从而保护委托人之债权人的受偿利益。

二、欺诈性移转信托之构成要件及其可撤销性证明:主、客观要件与可撤销性证明

提出撤销信托之诉的当事人应当证明作为债务人的委托人以信托方式实施处分财产的行为具备法律规定的主、客观要件。

(一)欺诈性移转信托之主观要件:挫败、阻止、妨碍和拖延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意图

在英国,欺诈性移转信托撤销之诉提起时,当事人应证明委托人处于资不抵债状态,不能清偿全部债务或自知实施处分行为后即会丧失清偿能力,同时证明委托人有挫败、阻止、妨碍和拖延其债权人的意图。但有如下例外情形:委托人收到了相当合理之对价,同时,受益人不知道委托人有欺诈债权人之意图。法院在每一个特定案件中都要查明委托人是否存在阻止、妨碍和拖延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意图。在Freeman v.Pope(1870)5 Ch App 538一案中,大法官Hatherley LC精辟地论述道:“如果某人欠有债务,将正好可以偿还债务的基金抽取一部分另作安排,结果导致一些债权人的债权无从获得清偿,法官有义务指示陪审团来推断委托人是否有阻止或拖延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意图,而且此种情形属于法律调整范围。”[3]法院对欺诈性移转的判断需要考量各种各样的因素。[4]

在美国,根据《破产法典》第548条之规定,欺诈性移转发生在债务人破产前一年之内,并涉及妨碍、拖延或欺诈债权人的意图,无论当时债务人有无清偿能力,该欺诈性移转均可以被撤销。如果此种移转作出时没有合理的对价或债务人无清偿能力或因该移转行为而丧失清偿能力,那么,这种移转也可以被撤销。而且美国《统一欺诈性移转法》规定,欺诈性移转必须要有“实际的阻止、拖延或欺诈债务人之债权人的意图”。[5]该法还列举了许多“欺诈征象”以确定是否有这样的“实际的阻止、拖延或欺诈债务人之债权人的意图”。[6]

(二)欺诈性移转信托之客观要件:债务人之欺诈性移转或低价交易

作为信托委托人的债务人之欺诈性移转信托主要包括秘密地实施处分行为而设立的信托,以及将其全部资产置于信托之下而设立的信托,即使债务人仍保留了对信托财产一定期限的占有权或信托文件赋予了其对信托财产享有一定的优先权也复如此。[7]

为了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339条和第341条规定,对于以低价交易的信托可因委托人后来破产而被撤销。即如果委托人设立信托的行为,构成破产法规定的低价交易,并且委托人设立信托后,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申请破产的,委托人的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撤销该信托。

根据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339条的规定,“低价交易”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低价买卖,还包括:将财产赠予他人;通过一项所谓的交易将财产移转给他人,同时未收受任何对价;与他人达成一项交易,并且相互支付了对价,但委托人获得的对价,按照货币价值来说,明显低于他所支付的对价。“低价交易”的概念既是确定是否有阻止债权人意图之基础也是破产规定所适用的基础。它既包括以信托方式所实施的赠与,也包括直接的赠与。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423条之本质是设立欺诈债权人之低价交易之要件,具体包括:向他人赠送礼物或者规定以不收取对价为条件与其他人进行交易;与其他人进行交易作为婚姻的对价;与其他人进行交易为换取货币价值或者所取得的货币价值明显低于他所提供的作为对价的货物之货币价值。根据此条之规定,如果能够充分证明财产所有权人存在有其他目的,例如为家庭、朋友或商业合伙之利益,那么,此条就不能适用。[8]即使低价交易采取信托的形式,这种交易之目的也不存在任何特权。[9]如果交易中存在着不只一种目的,那么,是否要确定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目的呢?对此,有“主导地位目的说”(dominant purpose)和“实际目的说”(substantial purpose)。[10]尽管英国学者们对此存在分歧,但是在Inland Revenue Comrs v.Hashmi(2002)WTLR 1027[11]一案中,上诉法院采用了实际目的标准而非占主导地位标准。然而,在此案中大法官Arden LJ强调有必要区分目的与结果,她的主要观点如下:“第423条并不要求查明目的是否是主导地位目的,只要法律规定的目的能够被恰当地描述为一个目的而非仅仅是一个结果就足已,……通常,阻止债权人的动机与保护家庭成员的动机同时并存,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财产移转人也很难说明在其心中究竟何种目的占据主导地位。”在目的与结果混合的情况下,其总结道:“作为目的,必须是一种真正的实际目的;将对价交易的附属物或仅能表明交易结果的事情……以及对说明实施对价交易的债务人的目的并无意义的因素作为目的是不充分的。”[12]

根据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341条的规定,委托人以低价交易设立信托后,在破产法规定的时间内破产的,经委托人的债权人申请,法院有权决定撤销信托。委托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必须是在提出破产申请之日的前5年内实施的。在这5年内,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委托人设立信托后2年内破产的,不论委托人设立信托时能否清偿其全部债务,委托人的债权人均有权撤销信托;二是委托人设立信托2年后5年内申请破产的,债权人仍有权撤销信托,但以委托人设立信托时已资不抵债,或因设立信托导致委托人资不抵债为限。反之,委托人如果能证明他在设立信托时,无需动用信托财产就可以清偿全部债务,那么,其债权人不能撤销信托。

上述情况,只限于低价交易,委托人设立信托时如果取得了对价,并且对价是充分且相当的,那么,即使委托人设立信托后,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宣告破产,其债权人也不能要求撤销信托,因为委托人设立信托的行为不属于低价交易的行为,其取得了相当的对价,在设立信托时并未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三)欺诈性移转信托可撤销性之证明

由于主张处分行为之可撤销性是严肃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加以推断,处分行为之欺诈意图必须由具有说服的力的事实来证明,而且由欺诈意图之主张者来承担举证责任。可撤销信托之证明责任需要由提出委托人实施了欺诈性移转行为之主张者承担,而委托人提出例外之抗辩的,也需要承担证明责任。有学者主张在推定欺诈的情形下,举证责任要倒置。[13]

英国法没有像美国法那样区分事实欺诈和推定欺诈,也没有规定具体的认定标准。在英国,欺诈性移转信托所称的欺诈意图是指委托人设立信托的意图,是需要考虑所有的案件情况来确定的事实问题,它的证明需要通过直接证据或从相关情形中推定或基于委托人对其处分行为所期望发生的自然结果来予以推定。一种重要的情形是移转是否自愿或支付相当对价。尽管仅有自愿的事实并不足以证明委托人之欺诈意图,但是缺乏对价在确定是否存在欺诈意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移转是支付了相当对价的,欺诈意图的证明责任由没有对价支撑之主张者来承担。如果委托人之移转行为是无偿的,那么,证明责任则相当沉重。因此,英国的Twyne’s Case[14]一案为了证明委托人之移转行为具有欺诈意图,提出了六个欺诈征象:委托人移转了全部或几乎全部财产;委托人连续性的持有意欲移转的财产;秘密移转;针对委托人的令状签发后的移转或强制执行令签发后的移转;信托的存在或委托人利益的保留;移转文件中包含非欺诈性移转所没有的非同寻常和不必要的陈述。除了这六种欺诈征象以外,英国人普遍认为委托人给自己保留了信托撤销权也是一种欺诈征象,因为移转的财产实际上控制在委托人的手中。委托人在以信托方式处分财产时其经济状况是否能清偿其债务,这也是需要查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委托人设立信托时已资不抵债,那么,可以证明其有欺诈之意图。[15]如果委托人因为处分财产行为而使其财产全部消灭,即使当时是有清偿能力的,这种处分行为也可以否认他具有清偿能力的事实。[16]

主张委托人以信托方式实施欺诈性移转的人仅主张委托人之主观恶意是不够的,还需证明受益人是欺诈行为之利害关系人或明知委托人具有欺诈意图。如果信托移转是发生在夫妻之间的,委托人就必须澄清值得怀疑的情况,而且还有责任证明他们夫妻之间交易的正当性。对他们是否存在实际和明示的欺诈、通谋或明知欺诈须由提出主张者承担证明责任。如果他们之间的信托存在对价不充分的情况,就能证明他们具有共同的欺诈意图。只要近亲属之间存在不公平的交易,根据情况合理推定原则(the doctrine of res ipsa loquitur)就要求对该交易提出抗辩的利害关系人提供证据予以证明。不适当的对价和近亲关系是恶意和共谋的典型标志。[17]

在实践中,用直接证据证明意图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周围情形做出一些推断。Cork Report强调只要债务人行为时知道或被认为知道其经济状况,就可以根据其行为的自然结果和可能结果推断出其意图。[18]但仅有债权人受到阻止或损害的事实并无法确立债务人的意图,而且事实问题的确定需要考虑具体情形。根据英国《1925年财产法》第172条之规定,周围情形可以推定目的的存在。如果财产移转人或委托人对此目的予以否认,则需要承担沉重的举证责任。[19]什么是周围情形?最为相关的情形是委托人的经济状况和交易的时间。如果债务人负债但仍有偿债能力如资产超过其个人责任,将财产以低价转让,债务人手中的财产几乎不能清偿所有的债务,那么,就要根据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423条第3款之规定,对此交易目的是否存在欺诈进行推定。如果某些事件发生,受损害的债权人想要或可能提起诉讼,此时,债务人实施了移转,那么,欺诈意图之推定仍然适用于这种情形。

美国法将欺诈性移转之意图分为实际欺诈和推定欺诈,并且确立了不同的认定标准:

(1)实际欺诈

美国《破产法典》第548条是联邦法调整欺诈性移转行为的法律规范,该条之(a)款(1)项规定了实际的欺诈移转,强调债务人的移转行为具有欺诈债权人的意图即“具有实际阻止、拖延或欺诈债权人的意图”。提出主张者若要证明债务人的欺诈意图,需要有直接的证据,并且必须达到“明确而令人信服”的证明标准。由于证明债务人的此种意图的直接证据是很难取得的,因此,在实践中提出主张者依据此条此款此项之规定是很难撤销一项欺诈性转让行为的。为此,实践中,可以通过间接证据证明债务人具有实际欺诈意图即“如果没有证明债务人具有实际欺诈意图的直接证据,但根据案件事实可以得出转让人具有实际欺诈意图的当然结论,这种实际欺诈意图就可以得到证明。”[20]事实上,法院将间接证据作为可以证明债务人具有实际欺诈意图的事实标记即“欺诈征象”。这些欺诈征象已经集中地反映在《统一欺诈移转法》以及相应的州法中如移转人与受让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债务人对所转让财产所有权的保留和对财产的控制、债务人处于无力清偿状态等等。虽然上述征象可以援用,但是单一的欺诈征象对于证明转让行为的欺诈性只具有一定的证明力,难以证明欺诈事实,但是如果这些征象同时存在,那么,“这些征象联合起来就可以构成欺诈的决定性的证据”。[21]这样,通过联合多个欺诈征象所创造出的具有欺诈意图的假定,证明责任就移转给债务人,由债务人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意图。如果债务人不能推翻这种假定,那么,提出主张者假定的欺诈意图就成立。

根据第548条(a)(1),如果提出主张者要证明债务人具有实际欺诈意图,那么,只需证明债务人具有以下三种意图之一即可:阻止、拖延或者欺诈。“阻止、拖延的意图等同于欺诈的意图,如债务人根本不准备清偿债权人的意图”。[22]“’阻止、拖延的意图必须也是或包含了欺诈的意图’时,方能符合第548条(a)款(1)项规定的实质欺诈意图的判断标准”。[23]依据该条之规定,只要证明转让时债务人存在欺诈意图或者其他人的欺诈意图是可以归责于债务人的,就符合了该条所规定的债务人具有实质欺诈意图的要求。

(2)推定欺诈

美国《破产法典》第548条规定,提出主张者无需证明债务人的实际欺诈意图就可以撤销某一欺诈性转让行为即推定欺诈行为。推定欺诈只需考虑两个要件:合理的对价和清偿能力。债务人转让财产时的无清偿能力并不能完全证明其欺诈意图,需要结合债务人是否取得合理对价进行判断。因此,债务人可以以取得合理对价以及转让时有清偿能力来作为证明其不具有欺诈性移转的完全抗辩事由。如果作为债务人的委托人未取得合理对价以及转让时无清偿能力,那么,委托人针对其债权人的信托可以被撤销。提出主张者援用该条之规定所实施的撤销行为必须在破产申请提出之日前一年内实施。在依据该条之规定撤销某一推定欺诈的转让时,提出主张者应当承担证明推定欺诈的全部构成要件即债务人无力清偿状态和未取得合理对价之责任,这里的证明标准采取优势证据标准,与实际欺诈意图的证明标准有所不同(明确和令人信服标准)。

根据第548条(a)款(1)项之规定,关于债务人的清偿能力,提出主张者必须证明债务人在实施转让行为时处于无力清偿状态或者因为转让行为陷入无力清偿状态。不过,提出主张者无需直接证明在转让行为实施的那一刻债务人是无力清偿债务的。只需证明债务人在转让行为实施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期内债务人是无力清偿的,并且在这个时期内债务人的经济状况无实质性变化,从而推断出转让时债务人处于无力清偿状态。

提出主张者在证明债务人是否取得合理对价时,首先要证明债务人是否取得对价,然后,证明债务人所取得的价值与其所转让的财产的价值相当。

尽管上述两种欺诈性转让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衡量标准在某些方面却是相同的:第一,所转让的必须是债务人的财产;第二,转让行为必须直接或者间接地由债务人实施;第三,转让必须发生在破产前一年期间之内。[24]

三、欺诈性移转信托撤销权之行使:破产程序外和破产程序中的行使

欺诈性移转信托设立后,对债权人而言最根本的救济方法是否定该信托的效力以恢复财产原状。这种撤销权是为债权人的利益所设立的,因此,债务人以及其个人代表人不能行使这种欺诈性移转信托之撤销权。欺诈性移转信托撤销权之行使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破产程序外的行使,另一种是破产程序中的行使。

(一)破产程序外的行使

根据英国《1925年财产法》第172条之规定,撤销权由任何遭受侵害的人行使,即委托人的债权人行使。[25]但这里的债权人要作宽泛的解释,可以是任何受该欺诈性移转信托所侵害的或可能侵害的人。例如,向债务人索要扶养费的债务人之妻子可以成为此种可撤销信托的债权人,尽管她不是破产法所规定的那种债权人。而且英国法也不限制这种欺诈性移转作出时所产生的债权人之诉权。当债务人从事一种风险极大的营业时,债务人极有可能存在欺诈债权人的意图。如果这种意图可以证明,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允许债权人提起诉讼。如果担保债权人对此信托的撤销享有某种利益,那么他也可以提起诉讼,但他须证明债务人所提供的担保不能充分地保障其债权。[26]而且根据《1986年破产法》第423条之规定,因欺诈性移转行为而受侵害的人可以行使撤销权。[27]受侵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之诉。

在美国,《统一欺诈性移转法》(UFTA)也将欺诈性移转之撤销权仅赋予给了债权人,由债权人提起撤销之诉。而且该法的第七部分的标题就是“债权人的救济”。

(二)破产程序中的行使

在英国,根据《1986年破产法》第423条之规定,如果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那么,破产受托人和因欺诈性移转行为而受侵害的人都可以行使撤销权。在有些情况下,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之外,破产受托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命令将低价交易之财产向其移交(无论是信托赠与还是直接赠与),由破产受托人来使此种交易归于无效。

在美国,欺诈性移转信托之撤销权由破产受托人行使是一般的原则,特定案件中或特定情形下,也可由债权人来行使。破产受托人有权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特定的行为请求法院发出撤销的命令。在破产程序中将撤销权赋予破产受托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破产财产以更好地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根据美国破产法典中破产受托人的定义和破产受托人在破产案件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受托人承担了代表破产财团和代表全体债权人行事的职责。破产受托人行使的撤销权不是基于自己的请求而是基于法律的授权,只要受托人依据自己的判断认为撤销的行使是合适的,他就可以行使撤销权,并且该权力是不可以转让的。[28]

四、我国信托法和破产法中相关制度之缺失与构建:英美法之借鉴

(一)我国信托法和破产法之缺失

我国《信托法》第12条规定,“委托人设立信托损害其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信托。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撤销信托的,不影响善意受益人已经取得的信托利益。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申请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的,归于消灭。”新《破产法》第3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一)无偿转让财产的;(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我国法律的这些规定为委托人因实施欺诈性移转而设立的信托之可撤销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和抽象,对委托人欺诈性移转行为之认定要件缺乏明确规定,而且对此种信托可撤销性之证明也缺乏明确规定,实践中造成适用困难。

1.主、客观要件缺失

无论是英国法还是美国法均强调欺诈性移转行为人须有阻止、拖延、诈害债权人的意图,而且美国法将欺诈分为事实欺诈和推定欺诈两种。事实欺诈强调债务人故意实施阻止、拖延和欺诈债权人的移转行为,主观上行为人具有欺诈的故意。欺诈故意是构成事实欺诈的必备要件。欺诈的故意是行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很难有一种可靠的方法探测到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实践中事实欺诈的证明十分困难,需要达到“令人信服”的标准,因此,英美法院在实践中总结出欺诈的征象。只要提出主张之人能证明行为人有欺诈的征象中所列举的行为或事实,就能证明行为人有欺诈的意图,总之,这种欺诈是以事实来证明的。而推定欺诈强调根据移转行为的各种特征及移转入的客观事实来推定该移转行为为欺诈性转让。也就是说,如果某一行为的必然结果是阻止、拖延、欺诈债权人,则推定该行为人具有欺诈的意图。在这种欺诈性移转中,行为人的意图是一种推定。只要债务人未取得合理对价和实施移转行为时无清偿能力即可推定行为人的欺诈意图。

从我国《信托法》第12条和《破产法》第31条之规定不难看出,我国法律对实施欺诈性移转的债务人之主观意图未作规定,不论债务人主观意图如何,只要其移转行为“损害其债权人利益”,其实施的移转行为或实现移转的信托就可以被撤销。这样,作为债务人的委托人为了家庭、朋友或商业合伙之利益,而非具有故意欺诈意图或非具有“未取得合理对价”和“无清偿能力”两个推定欺诈之要件,只要有债权人利益因其行为受损,该移转或信托就会被撤销。此外,《破产法》第31条虽然规定了“无偿转让”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这似乎与英美之欺诈性移转之内涵有所相同,但并非任何无偿转让行为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行为均为欺诈性移转行为。如果一个人无任何债务,他可以从事任何善意的无偿移转行为,他可以自愿无偿地转让其全部财产。而且即使行为人负有债务,所进行的无偿转让行为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行为也不能被认定为欺诈性转让,因为并非所有的负债者进行的无偿移转行为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行为均构成欺诈性移转。如果某一无偿移转行为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行为既无欺诈意图,又无推定的欺诈意图,也无拖延、阻止和欺诈债权人债权实现之事实,行为人在实施移转或交易时并没有存在任何债务且没有因为移转行为而丧失清偿能力,就不能将其认定为欺诈性移转行为而予以撤销。负债并非是衡量欺诈性移转的要件,如果行为人对其债务在财产移转或设立信托时实施了充分的担保,则负债的行为人之无偿转让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并不能构成欺诈性转让。但如果行为人在移转或设立信托交易时已无清偿能力或因信托移转而造成无清偿能力,就必然构成欺诈性移转。

另外,我国《信托法》第12条只规定了委托人所设立的信托存在“损害了债权人利益”之后果时,债权人就可以行使撤销权,但未规定可撤销信托的客观要件,这使可撤销的信托缺乏判断的客观依据。在英美,信托是否可以撤销,其判断的客观要件是:秘密地实施处分行为、将其全部资产移转于信托之下而造成委托人丧失清偿能力以及实施了低价交易行为。只有通过这些行为所设立的信托,才能被认定为欺诈性移转信托。

2.认定欺诈意图之标准阙如

英美法要求以客观事实来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欺诈之意图或以“不取得合理对价”和“无清偿能力”之客观事实来推定行为人之欺诈意图,而且强调行为人因其欺诈移转行为给债权人之利益造成损害。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欺诈意图之客观事实有:(1)对关系人的转让;(2)财产转让后债务人保留了所有权或仍然有控制权;(3)转让行为被揭发出来或者被故意隐瞒;(4)在转让前债务人被起诉或者被诉讼威胁;(5)债务人几乎所有的财产都被转让;(6)债务人潜逃;(7)债务人转移或者隐藏财产;(8)债务人收到的对价与被转让的财产价值相比极不合理;(9)债务人处于无力清偿状态或者转让后不久债务人进入无力清偿状态;(10)在巨额债务发生之前不久或者发生之后不久转让行为发生;(11)债务人将企业必需的资产转让给担保权人,担保权人又将该财产转让给债务人的关系人。[29]推定行为人欺诈的客观事实为行为人未取得合理对价以及无清偿能力或行为人在移转行为或设立信托之前或之后一段时间内处于无力清偿状态。

无论是我国信托法还是破产法均未规定判断或者推定行为人欺诈意图之客观事实标准,而且法律对确定合理对价也没有规定,更没有提供一套规则。

3.欺诈性移转信托可撤销性之证明缺失

我国信托法和破产法均未规定如何证明欺诈性移转信托之可撤销性。立法对主、客要件证明责任的承担、以哪些事实来证明、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以哪些事实来进行推定以及证明标准等均未作出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

(二)我国信托法和破产法对相关制度之构建

欺诈性移转信托撤销权制度之设立主要是为了维护作为信托委托人之债务人与债权人以及债权人相互之间的实质公平。因此,该制度的设计者须权衡债务人与债权人之利益并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由于我国信托法和破产法中所设计的此种制度存在缺失,所以,有必要借鉴英美法之相关制度设计,在我国立法中构建此种制度。

1.欺诈性移转信托构成要件之设计

英美法所规定的欺诈性移转之构成要件为欺诈性移转的认定提供了较为具体及确切的标准。英美法对欺诈性移转的构成要件之规定基本相同,英美法之相关规定成为了为实现欺诈意图所设立信托之撤销根据。为此,我国《信托法》应明确规定委托人为了欺诈债权人所设立的信托,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属于可撤销的信托。同时我国《信托法》和《破产法》应借鉴英美法之规定,明确规定欺诈性移转的主、客观要件。以行为人与其他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市场环境、转让之明显的动机等作为设计行为人欺诈性移转之构成要件的参照标准。

关于主观要件之设计,如果移转入的欺诈故意不能通过其特定行为的直接证据来证明时,则可以通过行为人的其他行为或事实来推断。行为人在从事不法行为时常常会隐瞒其意图,但可从其外部行为中进行推断。如果行为人之行为必然会拖延、阻止和欺诈其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就可以推断出该行为人在从事该行为时具有欺诈的意图。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情形,甚至行为本身就是欺诈的有力证据,例如无清偿能力之债务人无偿转让行为本身就是有害债权的行为,因此,其行为本身就能证明其欺诈意图的存在。

关于客观要件之设计,作为信托委托人的债务人之欺诈性信托移转主要包括秘密地实施处分行为而设立信托、将其全部资产移转于信托之下而造成委托人丧失清偿能力而设立信托以及通过低价交易行为而设立信托。

关于因果关系之设计,我国法律应明确规定行为人之行为与其债权人之损害之间须有因果联系。

2.欺诈性移转信托主观意图判断标准之设计

关于判断标准之设计,我国法律也可以借鉴英美法之规定,具体规定一些客观事实作为判断行为人欺诈意图之征象。如:委托人移转了全部或几乎全部财产;委托人连续地持有意欲移转的财产;秘密移转;针对委托人的令状签发后的移转或强制执行令签发后的移转;信托的存在或委托人利益的保留;移转文件中包含非欺诈性移转所没有的非同寻常和不必要的陈述;委托人给自己保留了信托撤销权。在对委托人欺诈之意图缺乏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推定欺诈的方式,对此也可明确规定“合理有偿原则”和“清偿能力原则”为推定行为人欺诈意图之客观事实依据。只要存在某些客观事实如向近亲属转让、秘密转让、转让所有权而不改变占有或对价严重不充分等,就能形成一个可反驳债务人的具有实际性欺诈意图的推定。

3.欺诈性移转信托证明之设计

委托人处分行为之欺诈意图必须由具有说服的力的事实来证明,而且由主张欺诈意图者来承担举证责任。可撤销信托之证明责任需要由提出委托人实施了欺诈性移转行为之主张者承担,而委托人提出例外之抗辩的,由委托人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意图。这时的证明标准为“令人信服”的标准。

主张推定欺诈的,举证责任要倒置。如果委托人不能推翻主张其有欺诈意图的假定,那么,提出主张之人所假定的欺诈意图就成立。这时的证明标准为“最大概然性”的标准。

如果信托移转是发生在近亲属之间的,提出主张者须证明他们之间存在实际和明示的欺诈、通谋或明知欺诈,而委托人提出抗辩的,委托人须证明他们之间的交易的正当性。如果近亲属之间的信托存在对价不充分的情况,就说明存在不公平的交易,就能证明他们具有共同的欺诈意图。

提出主张者在证明委托人是否取得合理对价时,首先要证明委托人是否取得对价,然后,证明委托人所取得的价值与其所转让的财产的价值是否相当。

主张委托人以信托方式实施欺诈性移转的人仅主张委托人之主观恶意是不够的,还需证明受益人是欺诈行为之利害关系人或明知委托人具有欺诈意图。

4.善意第三人利益的维护

撤销权的行使涉及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适当维护,因此,欺诈性移转信托之撤销权制度不能适用于支付相当对价资产或财产利益以及善意或善意支付对价和在移转时善意且不知诈害债权人之意图的善意受让人。委托人设立信托时如果取得了对价,并且对价是充分的且相当的,同时,受益人不知道委托人有欺诈债权人之意图,那么,即使委托人设立信托后,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宣告破产,其债权人或破产管理人也不能要求撤销信托。

5.撤销权之行使

在破产程序之外,由遭受损害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他们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之诉。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方式由信托法予以明确规定。在破产程序中,破产管理人和遭受损害的债权人均可行使撤销权,他们有权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特定的行为请求法院发出撤销的命令。不过,撤销权行使的方式应由破产法明确规定。

【注释】

[1]Freeman v.Pope(1870)5 Ch App 538 at 540 and see Cork Report para 1202.

[2]UFCA§7;UFTA§4(a)(1).

[3]Maudsley and Burn,Trusts and Trustees,Butterworth & Co(Publishers)Ltd,1984,p.160.

[4]下文“欺诈性移转信托之证明”部分中对此将作详细说明。

[5]UFTA,Section 4(a)(1).

[6]UFTA,Section 4(b).

[7]D.W.M.Waters,Law of Trusts in Canada,the Carsewell Company Limited1984,p.272.

[8]Royscott Spa Leasing Ltd v.Lover(1994)NPC 146 and Barclays Bank plc v.Eustice(1995)1 WLR 1238.

[9]Aiglon v.Gau Shan(1993)1 Lloyd’s Rep 164 and Miller(1998)Conv 362 at 373.

[10]Graham Moffat,Gerry Bean and John Dewar,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Fourth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p.284.

[11]Inland Revenue Comrs v.Hashmi(2002)WTLR 1027.

[12]Inland Revenue Comrs v.Hashmi(2002)WTLR 1035.

[13]Traders Trust Co.v.Cohen,8 C.B.R.513,(1927)3 W.W.r.473(Man.).

[14]Twyne’s Case(1886)17 qbd 290 at 298,CA.

[15]Crombie v.Young(1894),26 O.R.194(C.A.).

[16]Petryshyn v.Kochan,(1940)2W.W.R.353(Sask.).

[17]Lambert V.Dc Forel,(1936)1 W.W.R.594,(1936)2 D.L.R.302(C.A.)

[18]Cork Report para 1215.

[19]Moon v.Franklin(1990)Independent,22 June.

[20]In re Bridge,90 B.R.839,845(Bankr.E.D.Mich.1988),on reh’g,106 B.R.474(Bankr.E.D.Mich.1989).

[21]In re Kranich,53 B.R.821,823(Bankr.M.D.Fla.1985).

[22]Matter of Life science Church of River Park,34 B.R.529,534(Bankr.N.D.Ind.1983).

[23]In re Missionary Baptist Foundation of America,24 B.R.973,977(Bankr.W.D.Tex.1982).

[24](美)David G.Epstein等著:《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67页。

[25]Philip H Pettit,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Butterworths 1984,p.187.

[26]D.W.M.Waters,Law of Trusts in Canada,the Carsewell Company Limited 1984.p.273.

[27]Len Sealy and David Milman,Annor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Thomson Sweet and Maxwell Ltd 2004,p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