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记事范文
时间:2023-03-24 23:2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元旦记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元旦节下午,我做完作业爸爸带我去我家新买的房子那里玩,我迫不及待的坐上爸爸的电动车走了。
我们路过嵩州公园。爸爸让我去玩,虽然公园里有的人在玩滑板,有的在骑车,有的人在汤秋千,还有的在划船,可是我并不感兴趣。于是我们一溜烟来到了书院新村----我家的新房楼下。一下车爸爸让我把电动车锁住,他自己去拿钥匙开门。爸爸一摸口袋才恍然大悟忘带钥匙了,爸爸说:“要不我们一起回家改日再来,或者我回家取钥匙,你在这里等着。”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我既不想回家也不想在这里等,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说:“那就回家吧!”爸爸看到我一脸不高兴的样子,他急中生智想到物业管理部门不是还有一把钥匙吗,于是我和爸爸到物业管理办公室拿了钥匙,开了门。我高兴的又蹦又跳。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粗心大意,否则会误大事。
篇2
导弹弹头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弹道导弹上的弹头由再入体与非再入体组成。再入体由端头、密封舱、稳定裙组成,非再入体一般由突防舱(由于导弹载荷过小,朝鲜导弹的弹头有可能未设计该部分)及其控制部分组成。按功能分,一般由防热结构、承力结构、连接结构、密封结构、安装支架等组成。其中,端头位于弹头最前端,气动外压和气动加热最严重。先进弹头端头还要能经受恶劣天候或核爆尘埃粒子的侵蚀,解决这些问题是端头防热与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端头一般由端头帽和端头体组成。端头帽是设计关键。数年前发生的美国战略导弹部件误送台湾事件的主角就是“民兵”3导弹的端头部分。
密封舱位于弹头中部,是安装核装置及其引爆系统的部段,由于核装置及其引爆系统要求在一定气压和温度下工作,所在舱需设计成密封容器,一般设有隔热层,有的还有加温系统,以保持核装置需要的较恒定温度。
稳定裙位于弹头再入体后部,主要是为增大弹头的压力系数,从而保证弹头在再入飞行中姿态稳定。姿控舱主要安放控制系统的仪器、贮箱、发动机等。
突防舱主要用来安放突防装置,姿控舱和突防舱一般只工作到弹头再入之前,一旦工作任务完成,即与弹头再入体分离自行坠毁。因此控制舱和突防舱的防热设计仅是针对主动段气动加热进行,较之再入体防热设计要简单。
当攻击目标与导弹发射点确定之后,导弹的弹道一般是射前定好的,导弹在达到预定射程所需要的速度与方位之后进行头体分离,弹头按自己的预定轨道飞行,穿过真空段、再入段直至命中,弹头的技术难题几乎均发生在再入段。
弹头设计的基本考虑
弹道导弹的弹头再入大气层时,气动加热程度随射程增加而增加。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这一问题已部分解决,从目前情况看,各国解决弹头高速再入技术难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优化选择合理外形弹头良好的再入特性需要满足小阻力、高稳定性和小热环境等要求,实际上,把弹头做成圆球状或球锥状,可使弹头的动能大部分消耗在产生的空气激波上,使热量被空气带走。但是这种形状的弹头不能满足再入所需速度要求,稳定性也较差,影响命中精度。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试验发现,在相同的再入条件下,增大头部半径或减小半锥角可降低弹头的热流密度和总加热量,对防热设计有利,可使防热层的厚度减薄,同时对内部温度分布也有影响,因此现代弹头外形多采用小钝头组成的钝锥体、钝双锥和组合体。而在设计上,为方便使用和生产、维护,弹道导弹常采用的弹头形状是带有稳定裙的圆锥钝头形。这样既满足了弹头高速再入和其内部一定容积的需要,又可以使动能减少一部分,以降低一定的总热量。 美国“大力神”2导弹的Mk6再入体采用大球头半径来减轻弹头的气动加热
进行热防护层设计即使采用合理的弹头外形设计,弹头高速再入时,气动加热仍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弹头表面温度升高。因此为维持弹头再入飞行所必须具有的气动外形,减少质量损失,维护金属承力结构所必须具有的强度,保证内部装填物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弹道导弹弹头外表面必须设置防护层。有的弹头还用热传导系数小、耐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依靠热辐射来保护弹头装置的外壳。此外,也有一种防热层是利用材料的熔化和蒸发以及化学分解,消耗大量热值来保护弹头,即所谓的“烧蚀性保护层”,为达到防热目的,降低弹头内腔的温升,一般还会在弹头金属壳体内表面设置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
进行弹头姿态控制由于弹头防热设计通常不能兼顾所有方向,因此需要弹头飞行维持一定方向和姿态,以确保弹头总是以最耐热的部分向前,而且弹头需要保持一定的流线姿态,确保飞行阻力适中。此外,弹头可能由于结构或制造问题,或固定的飞行姿态而导致某些方向烧蚀严重,而另一些方向烧蚀不明显,从而造成弹头外部失去对称性,这在高速气动环境中非常危险,可能造成弹头飞行失稳,甚至结构崩溃或烧毁。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基本都是一方面设计弹头保持固定的姿态,另一方面为弹头设计慢速旋转,使弹头各方向的烧蚀均匀对称,也就是准确地对弹头进行定向和稳定控制。为此,弹头一般装有相应的控制设备,对弹头再入飞行姿态进行控制。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弹头尾部装上一个稳定裙。它是弹体壳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承受过高的载荷,只是在弹头穿过大气层时,如同羽毛球上的羽毛,利用空气的阻滞,使弹头降低一定的速度,并调整其飞行姿态。当然,倘若弹头再入飞行的速度很高,仅仅依靠结构上的稳定裙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弹头上安装姿控用的小火箭、制动折翼及精确的姿控系统等,使弹头再入时能够绕其相应的弹体坐标旋转。这除了保证定向外还能保证弹头的防热覆盖层烧蚀均匀,减少滚动共振,保证弹头突防系统的正常工作,进而提高命中精度。
外表进行光滑处理国外试验表明,弹头壳体穿过稠密的大气层时,弹头外表面气流平顺和紊乱时的表面温度有很大差别,通常会达到二百多度,而速度越高,这种差异也越大,因此尽量使弹头外表面光洁圆滑,是减少热传导的一项有效措施。要使弹头外表面具有良好的流线型,在设计和制造时,必须尽量避免弹头壳体上出现凸起、凹坑和波纹,并保证较高的光洁度。另外,还要适当选择弹头壳体与天线窗口、壳体与壳体之间的结构材料,使之相互匹配得当。
除上述措施外,人们还在弹头壳体上涂以能耐极高温度的烧蚀材料,并且在弹头的某些部位装填由铜、锂、铍及铍的氧化物等材料制成的吸热剂。总之,弹头防热结构质量、弹头的初始不对称量(质心偏移等)、烧蚀不对称量及烧蚀沟槽、花纹、烧蚀厚度与烧蚀质量等都对弹头性能、弹头总质量、再入散布、弹头生存能力和可靠性等指标产生大影响。 苏联第一种用于洲际导弹的热核弹头,也采用大球头半径来减轻弹头的气动加热 美国“大力神”2导弹的Mk6再入体侧面形状 弹道导弹再入体的典型结构 弹道导弹再入体的常见外形
如何提高抗烧蚀能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导弹以来,热防护一直是导弹设计的关键课题,因为热防护对弹头总体性能影响较大,防热技术的突破甚至可以成为弹头更新换代的主要标志。作为弹头的防热结构,它要既能减少高温气流向壳体表面传递热量,又能吸收并消散空气对壳体传递的热量,同时还要尽可能少和慢地向壳体内部传递热量,确保装药或仪器在正常温度下工作。弹头防热技术中先后研究和发展了四种抗烧蚀方案:热沉式、辐射隔热式、烧蚀式和发汗冷却式。工程上已应用的是热沉式、辐射隔热式和烧蚀式。应用最广、效率最好的是烧蚀式,特别是对中远程导弹弹头,目前几乎无例外地使用烧蚀式热防护方法。
热沉式防热这是发展最早和结构最简单的防热方法,它是选用热容量大的材料来吸收和辐射弹头气动加热。由于材料温度使用上限的限制,要使热沉材料充分发挥作用,材料必须具有较高的密度、熔化温度、导热系数和较大的比热容,满足这些要求的较理想材料是铜,其次是铁。碳(石墨)在低温或非氧化环境中亦作为热沉材料,但更经常作为烧蚀材料使用。热沉式结构多为厚壁或实心体,结构简单,但效率低,只适用于热流密度较低、总加热量不高的场合,一般在近程导弹弹头或局部防热中采用。
辐射式防热辐射式防热主要靠防热材料把气动加热辐射到空间,使再入体不吸收热能。一般采用基体加涂层的形式,选用能耐较高温度、密度较低的基体,具有较高辐射系数的涂层。因为基体材料辐射系数较低,一般仅0.3~0.4,不能直接使用,当今应用的辐射涂层,大多数辐射系数在0.7~0.9,一般取0.8就可以实现辐射防热的目的。涂层一般较薄,约0.1~0.5毫米,以保持良好的粘合力和塑性,基材多选用铝及其合金等,一般为薄壁结构。辐射防热只有少量热能达到基体中,因而特别适用热流密度较低、加热时间长的轨道飞行器或低再入倾角的飞行器使用。
烧蚀式防热烧蚀式防热是利用防热材料在受热条件下产生物理化学变化,通过消耗一部分质量(汽化、蒸发、升华、流失等),将大部分气动加热在表面耗掉。从近程弹道导弹到远程弹道导弹、飞船、返回式卫星以及低升力再入体均采用烧蚀防热,从长时间到几十秒时间、高气动加热率都能适用。有关资料表明,如果烧蚀性保护层被烧蚀的速度为每秒0.5毫米时,那么,它将有40%左右的热量是因材料的升华而被吸收,有20%左右的热量是由于气体产物进入边界层而减少,其余40%左右的热量则因在化学反应中被吸收,或从高温表面辐射出去。由此看出,所谓烧蚀性保护层,实际上被烧蚀的厚度并不是很大。 印度航天试验再入体
弹头热烧蚀防护要求及材料
烧蚀式放热设计效率最好,大多数远程导弹都采用这种方案,但这一技术要求较高,材料使用成为关键问题。
弹头热烧蚀防护设计要求其设计要求弹头再入体表面不仅要烧蚀量小,而且还要隔热性能好、质量小,在此前提下力求外形变化小。为兼顾弹头特有功能,还需具有良好的抗核功能,能经受高空核拦截环境,特别是具有抗X射线所引起的加热功能。此外,在某些部位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电波穿透功能,保证引信天线及遥测天线无线电波的传输,并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而在再入体表面烧蚀部分的材料选择也要求具有较高的净化度,不含或只含微量的碱土金属杂质,以求在再入过程中尽可能减小等离子体鞘套的电子密度和尾迹的长度,以利于减少通信中断时间和提高突防功能(减小雷达散射截面)。除满足这些要求外,防热设计还必须重视材料和结构的相容性,既要考虑弹头各部位防热性能的匹配,又要使防热系统作为弹头结构的一部分,与承力结构相匹配,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防热设计及其所选材料都不可能兼有上述全部功能,弹头各部位环境不同,要求的功能也不同,必须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权衡利弊在满足主要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优化。
弹头热防护烧蚀材料选择弹头热烧蚀防护的关键是选择烧蚀材料,这种材料不但是承力结构的一部分,而且要利用自身的消耗带走大量热量,保护内部承力结构和核装置。在不同的热环境下,烧蚀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对防热所做的贡献各不相同,因此,没有一种材料在任何环境中其烧蚀性能是绝对优越的。也就是说不同的防热材料适用不同的环境,或者说不同的热环境要选用不同的防热材料。例如,碳基材料是利用碳的高升华热和高的表面热辐射特性,如果加热环境不足以使其表面达到升华温度,反而会因表面碳的烧蚀增加向材料内部传递的热量,使热影响区加大,防隔热效率大大下降。同样,硅基材料如不能使其表面形成液态层,也就无法充分利用它的融熔和蒸发的热效率,只能当作隔热材料使用,不能作到物尽其用。导弹的射程不同,飞行弹道不同,在飞行过程中,弹头的不同部位将分别出现不同的加热环境,防热设计必须针对不同加热条件采取不同措施。
篇3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23章 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第24章 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第25 章 概率初步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篇4
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圆可以表示为集合{M||MO|=r},其中O是圆心,r是半径。圆的标准方程是(x-a)²+(y-b)²=r²,其中点(a,b)是圆心,r是半径。
圆形是一种圆锥曲线,由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圆锥得到。
篇5
1.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到一种透明物质表面时,同时发生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反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05°,则反射角为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度.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现象.
3.观察圆形鱼缸中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看到的是鱼的_______(填“实”或“虚”)像.
4.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线,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上,远在公元2000年,我国就有人把冰做成冰透镜,用它对着太阳来取火,这种冰透镜实质上是_______透镜.
5.清晨,草地上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_______像.
6.如图1所示,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这个透镜是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_______(只需填写一种).
7.一束光线从玻璃射向空气,如图2所示,则折射角为_______.
8.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_______透镜,眼镜乙是_______透镜.
9.初三的同学在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进入镜头,应使照相机_______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 _______胶片;使用投影仪要使银幕上的像比原来大一些,应使投影仪_______银幕,并调节镜头使镜头_______投影片.(填“远离”或“靠近”)
10.如图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 .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移. (填“左”或“右”)
11.如图4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物质中传播的路线,请用箭头标出光线的传播方向,由图可知:_______是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反射角为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度.
12.如图5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其中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_______镜,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_______镜.
二、选择题(36分)
1.白天,坐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的玻璃看到教室外的景物,是由于光的().
A.直线传播 B.反射
C.折射_______D.三种都有可能
2.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A.逐渐减小
B.不变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3.某同学做了一架简易照相机,镜头是一个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在这架照相机中,胶片应放在距镜头().
A.大于10cm
B.小于5cm
C.大于10cm小于20cm
D.大于5cm 小于10cm
4.下面四幅图中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5.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前12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此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cmB.10cm
C.12cm D.16cm
6.“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剧院放映的电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照片――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倒影――平面镜成像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摄影――光的反射
7.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A.凸透镜 B.凹透镜
C.三棱镜 D.玻璃砖
8.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色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馆之外.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
A.反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B.反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折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D.折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9.把图6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A.保持在原来位置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10.关于望远镜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望远镜的物镜一定是凹透镜
B.望远镜是伽利略发明的
C.显微镜的物镜焦距很短,目镜焦距较长
D.望远镜与显微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的
11.下面四种光的折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12.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B.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C. 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三、 作图题(15分,每图3分)
1.完成图8光路:
2.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过一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如图9所示,请在图中光线偏折处填上适当的透镜.
3.图10中,OA′是光线AO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入射光线BO的折射光线.
4.如图11所示,a、b为岸上灯泡S发出的光线射入潜水员眼睛的其中两条,请作图找出潜水员看到岸上灯泡的位置.
四、实验探究题(21分)
1.如图12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跟蜡烛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上.
(2)为了找到像的准确位置,必须做好光屏的微调,即在一定范围内左右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由模糊到_______,直至找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3)如图12,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4)保持蜡烛位置不动,把凸透镜从距蜡烛一倍焦距处向蜡烛移动2cm,可以从_______(填“光屏一侧”或“光屏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正立、_______的虚像.
2.王老师在课堂上,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处同学时又摘下眼镜,这样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王老师的眼睛是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可以用_______镜来矫正.小军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老师,如图13所示,镜片A区厚度相同,B区可以矫正视力,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_______区看书,通过_______区看同学,再不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
3.小涛同学有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小涛想知道“大小、形状相同的凸透镜的焦距与制作材料有没有关系”.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这一问题.
(1)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
(4)写出你这一实验中运用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答案
一、 填空题
1.45 30 2.折射 反射 3.凸透镜 虚 4.焦距 凸 5.凸透 正立、放大的虚 6.凸 会聚 幻灯机(或照相机、放大镜、投影机) 7.30°8.凸 凹 9.远离 靠近 远离 靠近 10.降低光屏的高度 倒 右 11.MM′ 30° 60° 12.目 物
二、 选择题
1.C 2.C 3.D 4.D 5.B 6.D 7.B
8.A 9.B 10.C 11.B 12.C
三、作图题(略)
四、实验探究题
1.(1)同一高度 (2)清晰 (3)10(4)光屏一侧 放大 2.远视 凸透 B A
3.(1)三只凸透镜、太阳光、刻度尺(2分)
(2)①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用刻度尺测凸透镜焦距(2分)
②用玻璃凸透镜会聚光,通过调整它到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出现最小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光斑的距离即焦距(2分)
③用水晶凸透镜进行上述实验(1分)
④用塑料凸透镜进行上述实验(1分)
⑤比较三种凸透镜的焦距,得出结论(1分)
(3)表格略(2分)
篇6
吃完午饭后,我跑到自己的房间,穿上了我最喜欢的裙子,让妈妈帮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上学了。
来到学校,我们开始布置会场,我登上自己的小凳子,在黑板上画啊画,画了将近一个小时吧,刚画完节目也要开始了。
第一个登台表演的是自拓同学,他表演二胡独奏,你看他动作娴熟,乐曲优美,非常动听,音乐把我们带到了美妙的世界。接下来同学们纷纷登台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
篇7
公园的面积单位是公顷,公园面积是指各种公园占地的总面积,包括公园内附属建筑用地面积。除园林植物种植面积外,还包括公园内附属建筑用地面积。我国规定的土地面积单位有三个:平方米(㎡),公顷(h㎡),平方公里(k㎡)。
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m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公顷还可以用ha表示,是面积单位公顷(hectare)的英文缩写。国内不推荐使用ha。一块面积一公顷的土地为10000平方米,大约与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相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1、这是根据鸡蛋内二氧化碳含量来决定的。新鲜的鸡蛋二氧化碳含量高,蛋白pH较低,易凝固在壳上不容易剥。
2、鸡蛋越新鲜,水分越充足的话,煮好后,蛋白和蛋壳还有中间那层膜会结合的越紧密。暂时没有好的剥壳办法,但是吃起来蛋白会比较嫩。可以把鸡蛋在桌子上把蛋壳全部滚碎再剥。
3、普通鸡蛋的话,煮好后。趁热立即出锅过凉水,过完凉水直接磕,蛋白热涨冷缩很明显,异常好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填空题(共70分)
1、已知过两点A(4,y),B(2,-3)的直线的倾斜角是135°,则y=_______。
2、过点(3,1),且斜率是4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
3、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___________;
4、过点(1,0)且与直线x-2y-2=0平行的直线方程________________.
5、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__;
6、已知过点A(-2,m)和B(m,4)的直线与直线平行,则m的值为______________;
7、圆心为A(2,-3),半径长为5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8、点(0,2)关于直线x+y=0的对称点是_________;
9、空间两点P(3,-2,5),Q(6,0,-1)间的距离PQ为________;
10、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坐标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
11、以线段A(-4,-5),B(6,-1)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
12、设直线过点,其斜率为1,且与圆相切,则
。
13、经过三点A(-1,5),B(5,5),C(6,-2)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束光线从点出发,经x轴反射到圆上的最短路径是
。
二、解答题
15、已知半径为5的圆过点P(-4,3),且圆心在直线上,求这个圆的方程。
16、已知ABC的顶点坐标为A(-1,5),B(-2,-1),C(4,7),求BC边上的中线AM的长和AM所在直线的方程。
17、求过两条直线和的交点,且垂直于直线的直线方程。
18、已知直线与,则当为何值时,直线:
(1)平行?(2)垂直?(3)相交?
19、求过点A(2,4)向圆所引的切线方程;并求出切线长。
20、已知圆C:,直线。
篇10
关键词:单片机;STC89C52;WIFI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130-02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ly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phone and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can control various devices and collect data through application on android and 4G LTE. This is animportant aspect of accomplish the contact with the internet and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In the greenhouse, through the STC89C52 microcontroller to receive from the mobile terminal APP control instructions, to complete the greenhouse heating, ventilation , sprinkler and other kinds of action. To achieve the mobile terminal control of greenhouse. Besides, all kinds of greenhouse data can be collected into it, and then uploaded to the mobile terminal.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d based on microcontroller to accept mobile terminal instruction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tructions to control the operation of all kinds of external equipment, and return of sensor data to remote monitor and control system of greenhouse design.
Key words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STC89C52; WIFI
1 总体设计方案
本系统主要包括温室控制APP,无线WIFI信号传输模块和主机控制模块三大部分。其中温室控制APP用于发出控制指令和显示温室环境参数,无线传输模块采用的是济南有人科技的USR-WIFI 232-S无线传输模块,用于通过WIFI接收来自手机端APP的指令,然后透明传输给主机。主机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经过译码之后,驱动相应的继电器控制设备的交流接触器动作,实现远程启动和关闭相关设备,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的远程智能控制,同时也可以将温室中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回传给温室控制APP端显示。本文主要讨论基于单片机 STC89C52的主机控制模块系统设计。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2硬件系统及功能模块设计
2.1 主机控制模块
主机控制模块由主要由单片机STC89C52、设备控制用继电器、各种传感器及相关电路组成,主机控制模块通过P3.0和 P3.1与USRWIFI232-S无线通信模块串行通信,以便于手机端APP通信。传感器获取的环境参数直接输出数字化信息,传给单片机处理,根据内部初始化的温室控制的信息,运算之后,通过P2.0至P2.7输出控制动作,通过驱动三极管和继电器,进一步控制大电流的交流接触器动作。
主机控制模块负责接收无线传输模块传过来的指令信号,进行正确的译码之后,根据指令的信号直接驱动继电器,继而控制对应的交流接触器来控制温室中的各种机电设备工作;同时开始监控温室大棚的环境参数,一旦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达到预设的值,通过中断的形式,给MCU发送中断信号,切断参与此环境参数相关的机电设备工作,最终达到温室的自动控制。同时将传感器探测到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回给手机端APP,并在APP端显示目前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相关的环境参数,使用户了解温室的最新状态。
2.1.1单片机模块
STC89C52是由STC公司生产的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8位微控制器。它在MCS-51的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增强,在性能和功能上有较大的提升。具有片内8k字节Flash、512字节RAM、4组8位双向I/O接口。低廉的价格和较强的性能使STC89C52称为自动控制中最常用的MCU之一。本系统仅使用1片STC89C52即可达到设计目标。
2.1.2本地设备驱动模块
鉴于温室控制的加热器,风机,卷帘电机等控制都是较大电流的设备,无法直接使用继电器控制,因此本地驱动模块使用分立元件的继电器作为初级控制,后端使用220或者380V的交流接触器,继而进一步控制各种大功率的设备。
2.1.3传感器模块
通过部署在大棚内的传感器模块采集数据,其中主要的温度和湿度数据采集使用AM230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它是一款具有数字校准输出的传感器,采用了独特的数字采集模块和新型温湿度采集传感技术,足以确保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具有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和极低的功耗的特点,目前成为各类温湿度传感器的首选,输出的数据直接交由单片机处理,确定是否开启通风或者加热,确保温室的基本温湿度在合适的范围,同时也将数据传回手机端APP显示,通知用户处理。
光照度传感器:采用基于ROHM的BH1750FVI芯片的光强度检测模块,使用较低的工作电压,内置16bitAD转换器,直接输出数字信号,进一步提高系统开发的速度,并且成本低廉,在温室环境中工作稳定。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接入其他类型的传感器。
2.2 USRwifi232-S通信模块
USR-WIFI232 系列产品是济南有人科技研发的一款用于实现串口到 WIFI 数据包的双向透明转发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在模块内部完成协议转换,串口一侧串口数据透明传输,WIFI 网络一侧是 TCPIP数据包,通过简单设置即可指定工作细节,设置可以通过模块内部的网页进行,也可以通过串口使用 AT 指令进行,一次设置永久保存。用户无需关心具体细节,是一款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的无线数据透明传输模块,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与无线TCP/IP 网络数据通讯。
3 系统程序设计
系统程序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和通讯解码程序两大部分。
3.1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
传感器数据采集的基本工作流程为:单片机上电时或者手机APP端发出读传感器数据指令时,循环扫描各个传感器的输出数据。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检测周期,每个周期内当传感器触发且超出设定的温室环境参数范围时,单片机将采集到的数据封装好,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发送给手机端APP显示。
3.2 通讯解码程序
由于温室中需要控制的设备较多,为每一套设备设置一套控制指令,则指令会相当复杂,为了降低与手机APP通信的数据流量和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在本机存储一张系统指令表,手机APP端只需要发送相应的指令代码,在本机只需要通过查找指令表即可解析指令的具体控制行为。从而简化单片机的控制方式,增强控制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室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具备温室各种环境参数调节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环境参数采集的功能。系统采用设备驱动和环境信息采集相结合,最大程度提高温室控制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且系统整体成本较低,特别适合控制精度要求高的温室使用。
参考文献:
[1] 万军.基于单片机大棚温湿度远程监控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