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9:4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写事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予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滞后。目前,中职学校基于中职生语文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相对难度较大的作文教学却被束之高阁,很少能被当作专项练习进行教学与辅导。有的语文教师会偶尔布置学生写作,也是草草了事,简单看看,简单批改,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造成这种后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对作文教学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没有规范作文教学行为,致使中职语文教学滞后,学生作文能力低下。
(2)写作意识淡薄,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中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力争学习技术技能以求生存。有的写作基础甚至不如小学生,流水账式的作文比比皆是,思路狭窄,内容单一,缺乏创新,错字连篇,语句不通等等,欲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并非一日之功。
二、提高中职生写作水平的整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作文地位。针对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发展滞后的问题,中职学校应该转变以往忽视作文教学的观念和态度,严格规范作文教学,加强作文教学的管理力度,加大作文教学的比重力度。语文教师也充分重视起作文教学,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进度,严格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教学,加强各种文体作文的训练与批改力度,把作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真正意义上重视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
(2)掌握文体知识,展现专业特点。有的中职生写作基础差,对作文的文体知识了解更是浅薄。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先深刻掌握文体知识。学生只有了解写作的基本常识,才会写得到位。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深入浅出地教授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写作知识,对典型例文进行讲解剖析,并且加强训练。此外,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职业需求讲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用性文体,将其作为教学与训练的重点,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打好坚实的文字基础。
(3)注重广泛积累,汲取作文素材。中职学生谈“文”色变,词语匮乏、生编硬造、模仿抄袭是普遍现象,因为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鉴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写作素材,从中寻找可利用资源,让学生有东西可写。首先,注重词句的积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要求学生摘抄古诗词、名人名言、熟语、成语、优美句子等,丰富学生的语言。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仅仅靠课堂的阅读量来提高作文水平是不可能的,必须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拓展视野,旁征博引,从而丰富作文内容。
(4)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巨大潜能。学生的写作基础差毋庸置疑,但他们的文章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闪光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某个或某些优点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得到了认可和赞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写作就会更加自信,从而激发了对写作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5)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写作思路。开展第二课堂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步入社会,使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高山、流水、花草、树木,感受社会的人情冷暖。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想象能力,使作文向更深度更广度挖掘,拓宽写作思路,一改流水账作文模式。
(6)投入真情实感,用“心”感受生活。文学作品一向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往学生作文缺乏真性情,胡乱编写,内容模式化,思维形式化,没有生气、没有创新、没有情感投入、没有实在意义。其实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离开了现实生活,作文如同失去了生命一般。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对事物、事情的真实看法和真实感受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所谓的“言为心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才是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寓意深刻的好文章。
篇2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指导
如何使学生活跃的思维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影像,变成一句句通顺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使他们善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抒发出来,对此,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到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当然,“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人物的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难道这世界竟有这么多人长得如此相像?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所不愿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仿写,不是去约束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一个固定模式来作文,而是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写作素养》一书中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只是读就大大有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包括读在内的多途径的语文素养的培育,一定能使写作能力的发展水涨船高。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1.语言积累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达情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无话语来表达。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词典,聚沙成塔。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在书前“说明”中指出:“多数可谓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等,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习的兴趣,学生随便读读。”确实如此,许多的课文后面,都有一段被学生称为“花边文学”的文字,这些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致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段落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文思如泉涌。
2.生活积累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深刻的本质。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从读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因而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情感积累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富的材料,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唐代诗人元稹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盛世,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悲欢合散,之预疾痒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平时观察的事物富于浓烈的情感,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时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作者真实的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深情真爱,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字来。
篇3
一、结合学生实际,认真选好题
作文时,作者如果是包含真挚的情感来写,文章才能下笔如有神,文字才能生动、情感才能显现、思想才能丰富。如果不是带着感情来写,写出的文章明人一看就知道纯粹是胡编乱造、牛头不对马嘴,甚至荒唐可笑。那么,如何才能写出饱含情感的文章?这里必须要提出的是作者必须要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或是间接得到的感受材料(如:读书、看电视等)。我们知道,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是有限的,他们感受到的大部分东西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习作时,选题至关重要,选择的题目不能是学生根本不明白的或是超出他们年龄段接受能力范围内的题目。教师的命题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发。比如:半命题作文。 “写一件你周围发生的事,先想好中心,而后按顺序写,注意写出真情实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这个要求十分宽泛,如果教师不知道学生从什么角度写或是教师不细化题目,学生写出来的可能就是空洞的东西。其实,教师可以把这个题目细化成:《有趣的一件事》。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趣事,他们情感的大门容易打开,这样学生就有话写。具体内容依然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有个成语叫“触景生情”,这“景”就是这里的情境;这“情”就是这里讲的情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气氛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一种愉快的、特殊的气氛所陶冶、感染,由此产生情感。如:在新年到来之际,我引导学生“制贺卡,表深情”。学生制好贺卡后,我先让他们介绍精美的贺卡和制作过程之后,再进一步诱发:“你们发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贺片准备送给谁?”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回答了。有的说要送给老师;有的说要送给朋友;有的说要送给姑妈……接着启发:为什么要送给他们?有的说因为在住院期间他为我补课;有的说他在我厌学时给了我信心、力量……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诱发后再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三、先让学生动笔,表达真情实感
在学生确定中心,选好材料,情感被诱发后,教师就让他们动笔,各自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动笔之前不要作指导,因为先指导后动笔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他们会受到教师话语的影响,从而陷入到框框的约束中。如:《有趣的一件事》。这题的训练重点是:“写出真情实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学生先写后,我通览了他们的作文。有的回忆童年的幼稚可笑;有的写了和伙伴玩捉迷藏的游戏;有的叙述了假日和大同学灌老鼠的趣事……内容丰富多彩,50多篇习作,近50种材料,篇篇充满了儿童的生活情趣。他们都在各种不同事件中尽情地表现事情的“有趣”。但在这些习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重点内容叙述不具体,显得空洞;文章不能紧扣中心;词语贫乏;滥用词句等。
四、发现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分析指导
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两篇有代表性的重点片断做例子进行分析指导。第一个片断是写得比较好的,能围绕中心,对事情做具体描述,用词造句也恰如其分,表达了真情实感;第二个片断是只简单地写了事情整个经过,没重点内容,没具体的描述,没有表达真情实感。用这两个例子,主要作了两个方面的指导。
篇4
关键词 学生本位 新闻写作 实践主体 体验教学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掀起了能力本位教育思潮,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而能力最后要归结到每个学生的个体上,只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能力才能有所体现。高等学校新闻学中的新闻写作课程是核心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才能培养出人才?这就要打破僵化的理论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要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去。
一、运用“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教学的瓶颈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 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 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 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 月10 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 月10 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 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 月10 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 月10 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4、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写作能力
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在授课的过程中灌输学生这样一种观念:任何著作或任何权威人士所谈的新闻写作技巧和方法,都不过是迄今为止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不应成为束缚我们的框架,更不能把它们看作不能改变的教条戒律。无论怎样模仿只是开始,真正的新闻写作还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其新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学生本位”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其中,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理论教学瓶颈;处理好新闻写作教学中三大关系;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①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②《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zxxk.com
③戴丽岩,《普通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篇5
关键词:写作教学;想象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可见,语文写作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语文写作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写作课上时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泉涌,左右逢源;有的学生文思枯竭,写来干瘪无味。推究分析,跟作文素材的积累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就是想象力的发挥。因此,要充分张扬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应随着高考需要更新教学理念,革新作文教学。
一、关注考点,延伸话题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考试趋势。像1993年的话题作文:“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这个话题就是有关想象的。从新老树皮想象到新陈代谢的过程,既称赞了老树皮的无私,也表明新生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此可知,作文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唯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它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它是唯一非对称性的。”(附图)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每个人人生阅历不同,看法就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想象力,对这几个图形进行理性思考和形象思维,能让他们从中找到合乎情理的感知点,有效地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可以落实到日常专题教学中。如在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先放了一段《春江花月夜》的名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朦胧的月光中,漫步在恬静的春江边,那让人沉醉的春江、春花、春月、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的多情,给你带来怎样的奇思妙想?优美的乐曲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热情,生活体验、个性不同,想法各有不同。现摘录如下:
(1)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由内而外,让我体味到妈妈温暖而满含慈爱的双眼。
(2)我体味到文人伤春的感觉,美好的风景,美好的人生,可是要转瞬即逝。
(3)我好像看到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人,面对此前美景,却有着不得不分离的悲苦和无奈。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把听到的乐曲和看到的文字在大脑中进行再创造,想象出不同的意象情态,用“再造想象”拓展了自己的情感,丰富了自己的内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体会、鉴赏、分析,来积累丰富的载体,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既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要语一束,合理想象
发挥作文的想象作用,古人也给我们留下深切体会。如陆机《文赋》中的“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从所引文字可知,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思考。
例如: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 欢乐对着探求者含笑相迎。她给他指点殉教者的道路,领他到美德的险峻的山顶。在阳光闪烁的信仰的山头,可以看到欢乐的大旗飘动,就是从裂开的棺材缝里,也见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队中。 (《欢乐颂》第5节)
诗人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以炽热的感情,通过想象尽情地抒发了对自由和欢乐的追求与赞美。
第二,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要注意衔接,自然巧妙不能脱节。也就是说,要注意把眼前景过渡到想象景,又要把想象景过渡回眼前景,像摆渡一样,这样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
例如:面对小草,白居易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面对落花,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面对蜡烛,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利用事物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根据作者己有的经验和认识,对现实和未来进行想象。诗中寓情寓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正如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是需要以生活和知识作为基础的。像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就充分发挥了想象。现实中猴子是机智勇敢的,猪是好吃懒做的。生活中有正气,也有邪恶。结合生活,作者创造出降妖除魔的孙悟空,诡计多端的白骨精等。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愈强,其真实性、现实意义、感染力就愈强。
想象的天地无限宽广。我们要培养高尚的情操,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事事动心动情,还要注意从书中和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
三、想象探究,策略培养
1. 示例一:教学内容:标点符号的想象
(导入)师板书“, 。 ? !……”等标点符号。
师点拨:请看“,”,我们的人生是个逗号,总有没完的续音,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充满希望。再看“。”,生命是一段美妙的旅程,但你贪图享受时,你的人生就画上了句号。再看“?”,人生就像一个问号,你不知道答案在哪,若只在原地踏步,就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同学们,给标点符号做个解说,行吗?
学生异常兴奋:行!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想象句子——标点符号的想象。
学生忙于凝神思考。
师:等等。为了提高大家的协作能力,咱们采用接力赛形式,任选4个标点,四组各派4人出马。要求:每句不超过30字,富有意蕴,有文采。
学生摩拳擦掌,争相参与。
师生点评,判定成绩。结果两组旗鼓相当,不分胜负。另两组各有两个句子语法不合格。
师小结:请看大家的成果:“人生就像一个句号,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达到圆满。人生就是一串省略号,对过往的成绩、失败,淡泊处之,这样你才能笑着去接纳全世界。”小小标点,不也让我们领略到一些人生意味吗?……
2. 示例二:教学课题:几何图形的断想
(导入)童话、科幻作品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让思想插上翅膀。师板书:“绘画两个图形……”
学生惊讶:语文课怎么讲上了数学?!
师启发第一步,请同学看图想象(附图):由直线、圆你们会分别想到什么呢?直线是否像旗杆、航道、坦途……圆是否像足球、太阳……同学们是否能联想到其他的呢?把物与事与情与景联系起来把表象思维幻化为理性思维……
学生齐呼:能!
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各抒己见:
(1)两点之间形成线,线的特征含蓄表达了气韵和情感,直线是刚,是正直,是原则,是一条光明的大道。
(2)圆在任何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源于宇宙,天体的形状是圆形,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其运行轨迹是圆形。(在此摘录经典的例句)
师总结:想象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感情连接起来,睹物生情才能产生印象深刻的感受。
师启发第二步,请同学拼图想象:给出三组图形(附图,大小形式可以变化),让学生联系实际组合,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绘出并取名作简要的陈述。
下面以学生的作品为例,让我们进一步的理解想象的魔力给写作带来的妙处。
师启发话题论说:青山绿水长相依,潺潺流水流不息,山流水水漫山,山山水水紧相连,千般柔情似水流;多少儿女的真情漫遍三山五岳,曾经为那无数的青山绿水赞叹过,赞风景如画,赞青春年华。
学生自述:(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请爱护我们的家园:明月、青山、绿水……
师点评:作者能把眼中的自然风光化作简单的线条,又能由想象景渡回眼前景,使原本简单的东西更充实更具有灵性具有人的思想,达到了人景合一的效果。运用想象通过语言的表达提高丰富的想象水平。如《枫桥夜泊》,有同学描绘:明月渐渐西落,秋霜弥满青天,几声乌啼于山前;江上点点渔火,映红满山枫树,愁绪扰我难眠……所以说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的过程。
师启发话题论说:到过大海便懂得人需要开阔,看过便懂得心需要远航。荡起小船驶向你的港湾,我仿佛听到了潮声,听到了那边的呼喊……梦想终究会实现,我乘坐它前行。
学生自述:(1)理想是船,信念是帆,只有远航才能追上东方的启明星。
(2)放飞的是希望,只有劈波斩浪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师点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乐于思考的心,你就会时时的发现美,你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就像点点的白帆永远快乐的遨游在海天的怀抱……学生的热情沸腾了,情绪激昂了,在游戏中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甚至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促进学生想象。
采用直观教具可操作性强,让学生有了参与的空间。学生对事物的表象有了感受,要把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这就要求在想的过程中动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具体如下(附图):
(1)锤炼语言,生动表述。在诗歌教学中,通过炼字,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艺术的非凡魅力。如赏析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个“咽”字和“冷”字就写出了泉水从石上流过的声音和日光照在阴暗树林中的色彩,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精读诗文,丰富内心。在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的有机联系,用鲜活的素材充实表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学了描写月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别时茫茫江浸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清月近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月这个意象,充实自已的内心,用想象去体味里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3)采用模拟,揣摩人物。就是模拟课文某个重要片断的某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给扮演角色的同学几分钟时间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及相应的动作、台词等,让他们在边想边做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是其乐无穷……
除此之外,写作教学策略强调情意取向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可以看出,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策略。
想象是人类的瑰宝。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会由此及彼,找到生活与想象的触发点,放开自由的心灵,用形象化的语言装饰自己的理性思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采飞扬的形象。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思维灵活、联想丰富,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
纵观那些优美的华章,联想和想象的做法屡见不鲜。好的思想给人启迪,好的文章让人回味。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花朵都是想象的结晶,我们要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把文明这个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而在语言的灿烂星空里发出最炫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身份意识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中,肩负着培养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文书写作和书面沟通能力的重要任务。但在具体教学中,因为学生自身在社会常识、言语表达和逻辑思维等综合素质上的欠缺,传统侧重文体学知识介绍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枯燥,特别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经过文种的文体学特征介绍、文种结构和例文示范后,学生的习作依然会出现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使后一步的习作修改环节很难有效展开――教师被各种问题弄得手足无措,学生也失去修
改的方向和信心,使得学生的独立习作常常只能停留在对例文的
照抄或替代性改写上,无法满足应用文书针对具体问题寻找解决途
径的根本要求。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以任务指导的教学模式替代知识介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身份意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
的任务。
一、学生身份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影响
高职高专的学生,虽然毕业后的出路和本科学生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其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能力,但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上,大多数学生却和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起点一样――之前仅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小应用文写作获得应用文书的基本概念,在进入高等教育前基本缺少踏入社会获得书本外的灵活应用能力。虽然相对本科生而言,他们未来接触到更强调逻辑性和规范性的行政公文的机会相对较少,理性思维上的缺乏不是主要的障碍,但是在分析应对具体问题中所需要的应对能力的欠缺就显得亟待提升了。而中学阶段强调个人自我观点和情感表达的写作训练,以及应用文照搬格式的教学模式已经给学生打上深刻烙印,一旦动笔,就要自动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评论员的角色中,以自以为很正式的语气使
用些自己都不明所以的“大词”开始洋洋洒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写出一大篇无关解决问题的主观情绪极强的“废话”还自我感觉良好,面对这样的习作,教师基本上是无从改起。更有甚者是有些学生甚至提出范文过于枯燥没有文采、没有感染力的观点,这些都是没有充分认识应用文书写作和个人写作区别的谬见,要改变这些固有的错误印象,首先就要让学生具备身份意识的观念,学会从特定的社会角色身份角度进入文书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场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不是随意地大放厥词。
二、培养身份意识的训练实例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性,教学中要安排更多设定情境的实例训练,特别是身份意识,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文书应用者的处境和目的,以下就举一实例来说明身份意识训练的必要性,此案例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社区学院的《商务写作》课程:情境是文书应用者所负责的工作项目的数据在公司会议上被同事错误地引用,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给该同事发一封邮件来澄清这件事。
在要求学生进行习作前,通过视频形式将原课程里的例文给学生演示一次,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带入到这个职场人的身份里给同事写这封邮件。和过往知识介绍模式相比,这种具体情境下的写作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更大,写作时对范文的依赖程度更小,更有自主发挥的主动性。但也因为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想当然,对范文的优点常是很难自觉领悟的,在具体训练中发现,在学生自己动笔之前对范文的优点进行点评效果并不好,而等到学生写完后,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典型分析后,再总结范文的优点学生收获更大。
学生的初次习作中出现的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身份意识的吻合度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种偏误:
(1)重点放在对数据出错这一事件会引发的后果不断推演,强调对方的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重点放在回忆两人私交、强调友谊至上、批评对方不应为蝇头小利损毁感情。
(3)重点放在表明严正抗议,表示对对方的诋毁行为没有惧怕,表示要通过上报领导甚至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学生出现上述可笑幼稚的错误都是他们现有社会常识和情商的反映,而这些,也正是未来可能妨害他们工作进步的因素,这些细节都是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的内容,却也是理论课堂里很难涉及的层面。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想当然的错误进行分析矫正,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环节。接下来对上述三种主要的错误身份立场进行以下点评:
针对第一种,向学生强调应用文书写作的出发点是为对方考虑,因为如果对方看过后发觉与自己无关要么不会看完要么可以完全的置之不理。不断地强调对自己的影响,对读者而言既无利也无害,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头脑简单;而第二种则是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简单化的直接投射,在他们的观念里除了长辈外基本就是朋友关系,友谊至上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价值标准,让他们明白社会生活中的友谊关系其实并不是主体,更多情况下是竞争关系或是竞合关系,他们也就能理解和同事攀亲谈感情是多么行不通的想法了;第三种应对方式看起来很有保护自我利益的意识,也很强硬,但小题大做动辄上纲上线也是无能软弱的表现,还是会被人小视,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归结下来,这三类看似各自不同的错误其实有着共同的思维出发点――还是强调个人,强调情感因素,还是过往个人文字表达留下的习惯。
再强调应用文书解决问题而非发泄情绪、强调组织身份淡化个人恩怨的基本原则后再向学生分析范文的优点,学生就能体会到范文的老道和理性。
范文从头至尾都在强调整体利益,谈到错误数据可能对公司策略的错误影响,谈到同事应该有为公司发展努力的共同目标,这就跳出了个人恩怨的小圈子,而是一个理性的职业人形象,也没有负面委屈的情绪,而是提供详尽资料证明对方在会议上使用资料出现偏差,并积极约谈弥补错误数据可能带来的失误和损失。
对范文优点点评后,再把范文以Word形式板演,要求学生再次修改之前的习作,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这封邮件的写作要点了。
三、培养身份意识的收效和困难
通过强调身份意识这一写作任务,在教学中最直观的收效是对学生的习作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更正和点评。通过之前学生自己想当然写出的错误例子对照,学生对看似简单的范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应用文书言简意赅的客观表述有了真切的体会。对应用文书写作的目的和困难也有了更细腻的认识,认识到好的应用文并不是简单的能有规范的格式、能使用规范用语或者专门词语,更重要的在于应景,能找到当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而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当事人又能通过怎样符合身份的途径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此外,对应用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身份带入的方式来理解,而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了。针对身份意识而言,在行文方向上的错误明显少了。以往对每一文种的行文方向,学生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在使用时仍然无法避免诸如在上行文中使用命令要求的语气的错误,强调身份意识后,学生在写作时心里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沟通对象,哪些话该说、该怎么说才更有效,这些过去必须教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就能被他们自己应对解决了。
篇7
摘 要: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参加新疆自治区“2014年新任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高中语文老师的视角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做了调查和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 :中学 写作教学 现状 调查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在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和阅读教学相比,写作教学的比重相对较低;二是学生写作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啰嗦,不能做到思路清晰、正确地进行表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甚至连请假条、书信、报告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都表达不清楚,这将会对学生以后的日常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来探讨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研究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大家对写作教学方面提出的主张为理论依据。叶圣陶主张写作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做到“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这样才能够将自己心里的意思说清楚,让别人明白,进而对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吕叔湘主张写作要做到“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张志公提出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强调了写作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
三、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新疆自治区“2014年新任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高中语文新任老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全部采取开放式题目,关于写作的调查共11道题。这些语文教师来自新疆自治区的各个地州市,包括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博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地区、昌吉州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地区和乌鲁木齐本市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下面是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1.对写作教学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是开放式问题,所以在32份问卷中,只有25份问卷能够提取到有效话题,主要有“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途经”“作文怎么教”“学生作文该如何立意”“学生作文假、大、空”“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语言水平”等。其中40%的老师关注“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途经”这一话题,20%的老师关注“学生作文如何立意”方面的问题,12%的老师关注“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语言水平”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存在困惑,学生也很迷茫,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2.新任教师对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关注度不高,写作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关于写作教学,通过对“读过哪些专业书,知道哪些在写作上有影响力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学主张”的调查研究发现,共有23位老师(占有效问卷的92%)没有读过写作教学方面的专业书,读过专业书的仅2位。即使读过专业书的老师,对于写作教学方面的主张也没有系统的掌握,只是凭借记忆模糊地写出一部分教学主张。由此可以看出,新任高中语文老师在大学阶段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关注度不高,乃至从教后也没有对写作教学进行专业的研究。写作教学现状让人堪忧,不甚乐观。
3.写作教学的课时安排较少。经过统计分析,40%的教师将高一的写作教学课时安排为“每两周一节”,28%的教师将写作教学课时安排为“每月一节”。由此可以看出超过60%的新任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课时安排都集中在“每月一节”或“每月两节”(“每两周一节”),写作教学不受重视。
4.关于“高一新生写作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并对写作内容有清晰的把握”问题:通过问卷分析发现,高一语文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比例分段上: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只有4位老师认为一半(50%)以上的学生可以在写作时做到“思路清晰,并对要写作的内容有清晰的把握”,剩下的21位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认为高一新生的写作存在思路不清、内容不明等问题。其中,认为班里仅有10%-15%左右的学生可以做到思路清晰的老师有9位,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写作存在很大的问题,班里能够达到思路清晰这一写作要求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个数据也侧面反映出,初中学生升入高一以后,写作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5.关于“高一新生在写作时不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事件、事理的人数所占比例”的问题调查:
根据调查发现,76%的老师认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高一新生在写作时不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事件、事理,只有3人认为这种比例不大。存在这种问题的学生比例主要占到60%-70%。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写作语言还是不够简明、准确;思维也存在混乱现象,不能够条理、清晰地进行表达和说明。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写作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至于升入高一以后,写作能力对高中的写作教学造成制约。
综上,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高一学生的写作能力仍旧存在不足,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写作存在的问题,对高中阶段的写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这项调查报告收集了高中语文老师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建议,大部分的高中语文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对学生进行听、说、想的基础训练;进行写提纲的练习等等。这为初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教学反思和借鉴。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1113])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敎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30—01
作文教学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学生怕写,教师难教。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艰辛探索,解放思想,既抓阅读教学,又抓写作教学,既抓写作知识,又抓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做好课堂习作教学的指导
针对不同的习作要求,教师要有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写事的作文,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写,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怎样将事情写具体,避免“流水账”。可以指导学生先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起因、经过、结果,再引导学生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讲出来,最后把它写下来。写人的作文,可以先指导学生说说人物的外貌特点,再说一说他的性格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选择典型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特点。写事时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的变化去写,这样,习作就显得有血有肉,事情的过程就能很好地为凸显人物特点服务,人物形象也就显得很丰满、很真实了。写景状物的作文要指导学生按照观察的顺序去写,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以及由景物联想和想象到的写下来,并写一写当时的心情,这样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吸引读者。
二、拓宽阅读范围,奠定写作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课本以外的文章。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和作文教学的好例子,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一资源,但是要想使学生的见识更广泛一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因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三、“仿写”也是提高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
首先,模仿是小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就是为学生仿写做指南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迁移,经过练习运用而获得基本技能,形成一个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其次,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和开端。可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是在对范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小的创造,这里面已经包含有创造性应用的因素,因为他们用的是范文的技巧和方法,写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就像学习书法一样,先得描红,临摹,由此来了解不同字体的特点,学得基本的书写知识和技巧,然后才能谈得上创新。写作文也是这样,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在其内容结构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才能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活动。
四、 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指导学生习作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人、事和物,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我在习作指导时就经常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家庭、学校以及自己熟悉的场景去写,选择家人、老师及同学去写,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去写,选择使自己情绪波动较大的事件或情境去写,学生往往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佳作。
篇9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其客观外在之物发出信息(形态、颜色等),这些信息通过人的感官进入主体内,主体利用自己的设备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表象并在大脑里储存起来。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这就是想象。想象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中小学生的作文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等调动联合起来,根据主题的需要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境,从而表达出对所写事物的正确认识。从构思到表达,想象无时无刻不在活跃地进行。
根据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心理学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如回忆、联想等。创造想象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如设想、假想、幻想等。为了比较全面和多层面地探究中小学生作文想象思维活动,笔者姑且把学生作文时由眼前事物生发的一些悟想(如感觉、感悟等)也一并纳入讨论。现就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一些想象思维活动现象作简要分析。
1.联想。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态。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平常说的“见物忆物”、“睹物思情”、“由物想事、想理、想人、想境”等,就是一种联想。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类比、引用、对比、映衬、比喻、举例、比较、回忆、插叙等手法都是联想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最常见的联想形式有下面一些。
(1)回忆。写作中的回忆运用的是一种接近联想。由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所引起的联想。如“每当我看见珍藏在相夹里的那张照片,就会想起我的小学班主任陈老师来。”这种由物想人的接近联想,可用来训练学习倒叙开篇的能力。作文中的引用和举例也属于回忆联想,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了关于眼前事物的一些具体事例,或想起了与此有关的名言警句、诗歌、故事、神话传说等。
(2)比喻。由在性质上相类似的事物所引发的联想。由眼前感知的甲事物想到与此有相似点的乙事物。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中学生作文中把某种思想的传播比喻成火种,都是典型的比喻联想。运用比喻联想,不仅可以使所写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具体,同时也可以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得更加深邃,意境更加广阔。
(3)对比。由在性质上彼此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所引起的联想。我们经常在学生作文中看到运用正反、新旧、明暗、中外、远近、高低、大小等方面对比的例子。如“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由眼前的高楼大厦联想到过去的破旧茅屋,面对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更加赞颂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联想,有效地激发人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加深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4)关联。由事物间的关系所引起的联想。进行扩写训练,或在作文中运用对比映衬、侧面烘托、正反举例、因果推理等都要用到关系联想。如看到红花想到绿叶,用台下观众的反映来写台上的表演,由老师鬓发的斑白想到他工作的操劳,由田里蛇多推想到庄稼的好收成等。运用关系联想,可指导学生针对社会上诸多正面的或反面的现象,由点及面,旁征博引,探因求果,在作文中酣畅淋漓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5)类比。由对甲事物的感受想起了与该事物在性质上相似的乙事物,或为了突出所写事物的某些特征,有意识地拿一些与它相近的同类事物作比较,也要用到联想。如学生写“家乡的桥”想起了课文里学过的“赵州桥”,就拿两者作比较。通过比较,使所写事物的特征更加清晰具体地表现出来。
(6)发散。由于人们的见闻不同,思维的广度各异,或因审视角度不同,联想的事物往往各具独创性。有时由同一个符号或图形可以想象出许多不同的形象来,想象力越丰富,想象的形象就越多。如学生给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任意加上几笔,使之成为动物、植物、人物、器皿等的形象,若再加以想象就可以编写成一个故事。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从符号图形的外形特点联想到相似的形象,而且可以进一步探究其蕴含的象征意义。
(7)象征。由某一具体事物的外部或内在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与之相应的事物所显示出的精神品质。如很多学生借鉴课文《白杨礼赞》由白杨树外形特点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质联想到高原上哨兵的形象和北方农民的形象所显示出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作文中由荷花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由竹子联想到高风亮节的气质。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联想,使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强有力地升华文章的主题。
2.设想。设想是人的大脑对外界客观条件通过配置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假想、悬拟、推想、预设等都是它的同义语。学生作文中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虚拟梦境或编撰童话、科幻故事,进行未来假设等一般要用到设想,尤其是在文学类创作中运用最多。学生写作中的设想一般有下列一些现象:
(1)比拟。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助语言学中的“比拟”修辞格,把物设想成人来写,或者把人设想成物来写。例如有学生仿写松树,“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这就是松树的风格。”就是把树设想成人,赋予它人类的感情和行为。
(2)夸张。写作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可以借助夸张这一语言修辞格把眼前事物的某些特征设想得超现实的大或超现实的小。例如学生学习古诗《江雪》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学习诗人用夸张写法刻画杳无人烟的自然景色,渲染强烈的环境气氛。
(3)虚拟梦境。这类想象大多由现实存在问题引起,以解决问题为线索,想方设法地运用超现实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与方法,所想象的大多是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我们读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作者把梦里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4)童话。童话式想象作文。根据学生喜爱动植物的特点,把动植物设想成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想象使静物能动,使动物能说话,使它们有思想,有感情。学生通过纯真美好的童心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类作文学生凭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编织着一个个情节,描绘出一则则有趣的故事。比如《小鸟与森林》等。
(5)未来假设畅想式作文。这类作文大多指向于未来,一般跨越时间或空间,是学生对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具体设想过程。如《再过20年》、《假如我是市长》等。
(6)科幻故事探索式想象作文。这类想象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往往以科幻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大胆设想。学生凭着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了解,以科学的思维形式表达自己的幻想,表现人们对科学的尊崇,这类作文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想象的触角常伸向星空。如《人类大转移》、《时空机器》等。
(7)改写。改写是作文书面表达形式的一种变形训练,可以说是对现有文章的另类假设。它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不改变文章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改变文章形式的一种练习。如变换人称,改变体裁,改变叙述角度或对文章某些内容做必要的增删、改换与扩展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作者想象力的参与。通过改写训练,可以增加学生作文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悟想。悟想是由接触外界事物引起的思想反应或思想情感活动,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慨与感悟,是人们想象思维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学生在作文中要较好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必然要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如学生在写叙事类作文中表达对人事景物的内心感触、情绪、意识、想法,或在写议论类作文时表达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等。其具体形式如:
(1)直觉感受。当外界客观事物进入人的感官以后,人们对它有一种直觉反应,根据需要在写作中可以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如学生在描写某种场面或某次活动过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写出了自己的某种心情或心理感受,在写人物时不时地插入对所写人物表达的爱憎情感等。
(2)心理描写。在叙事抒情类写作中,心理描写是表达悟想的常见方式。它是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的直接反映,是对人物的内心感触、情绪、意识、想法以及人物梦境、幻觉等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写自己的心理,是自己当时内心的自我吐露,写他人的心理,则是根据当时的情境和所写人性格特征等对他人此时此地心理的想象和猜度。
(3)内心感悟。内心感悟是想象思维的较高层次。其感悟方式有多种,有的是“小中见大”,即由眼前的某一生活细节,或由某一自然、社会现象等感悟出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某种大道理,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系列想象;有的是“大中见小”,即由从所写的人类社会大事件或时代生活大背景中感悟出人类个体或作者自己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或应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系列想象。无论是哪一种,真正的感悟都要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顿悟。正是不断地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通过对所写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感悟,正反对比,因果探究,深化理论分析等途径,升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起到强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想象思维活动在学生写作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想象思维对写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写作中的各种表现,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想象思维的教学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多层面的想象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养成良好的想象和思维习惯,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1 设计导入力求新
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让学生根据词语展开想象,也是巩固和积累词语、为连词成句打基础的有效途径,也是低年级习作训练的必由之路。比如通过观察天空中的白云,学生都说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很可爱。就让学生围绕“可爱”这个词说一段话,要求文中不能出现“可爱”这个词,但通过对云的想象描述,读者能从字里行间真正感受到白云的可爱。学生展开的精彩想象语段(摘录):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蓝天中,飘着一朵朵白云,它们真是千姿百态。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出示几幅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并配有图片,让学生编故事,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儿童在健康的情境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遐想。有的从一种景物想到另一种景物,有的从景物联想到它的形成与发展、好处和价值。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表现欲增强,想像的翅膀张开,习作创新由此出发。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2 运用多媒体力求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例如:如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静谧的中秋之夜,阿炳拿起二胡准备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图景,然后配上名曲――《二泉映月》,老师随着乐曲的升腾跌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调时高时低,时疾时缓,学生多种感官骤然受到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与阿炳同呼吸共思想。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3 体验生活力求新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教学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特征的事物,让学生想象它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可赋予生命,可激发学生的想象任意驰骋。例如,教室外面正在下着一场秋雨,我带领学生到雨中进行了观察。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下雨的情形,再引导学生看那一个个的小雨点,从天上落下像什么?落到地上,出现了什么景像?然后连起来说一段话。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4 实践活动力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