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21: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顺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孝顺的作文

篇1

我看过去的时候,有个老头正盯着我,旁边还有个老太太,发现我看着他们时赶忙低下头。我不认识他们但也不象要饭的,衣服是新的连折印都看得出来。妈说象要饭的是他们佝偻着身子,老太的身边倚了根拐杖的缘故。

妈说天池是孤儿,那边没亲戚来,如果不认识就轰他们走吧。现在要饭的坏着呢,喜欢等在酒店门口,见哪家办喜事就装作亲戚来吃黑酒。

我说不会,叫来天池问一下吧?天池慌里慌张把我的手捧花都掉地上了,最后吱吱唔唔地说是他们家堂叔和堂婶。我瞪了妈妈一眼:差点把亲戚赶走。

妈说天池你不是孤儿吗?哪来的亲戚呢? 天池怕妈,低头说是他家远房的亲戚,好长时间不来往了。但结婚是大事,家里一个亲戚没来心里觉着是个憾事,所以……

我靠着天池的肩埋怨他有亲戚来也不早说,应该把他们调一桌,既然是亲戚就不能坐在备用桌上。天池拦着说就让他们坐那吧,坐别桌他们吃着也不自在。

直到开席那桌上也就坐了堂叔和堂婶。敬谢席酒经过那桌,天池犹豫了一下拉着我从他们身边擦了过去。回头看到他们的头埋的很低,想了想我把天池给拽了回去:堂叔、堂婶,我们给你俩敬酒了!

两人抬起头有点不相信的盯着我。二老的头发都是花白的,看上去很老应该有七八十岁的样子,堂婶的眼睛很空洞,脸虽对着我但眼神闪忽不定。我拿手不确定的在她眼前晃了晃,没反应。原来堂婶是个瞎子。 堂、堂叔、堂婶,这是俺媳妇小洁,俺们现在给你们敬酒呢!天池在用乡音提醒他们。

哦、哦。堂叔歪歪斜斜地站了起来,左手扶着堂婶的肩右手颤微微地端起酒杯,手指背上都是黄黄的茧,厚厚的指夹逢里留着黑黑的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他们过早地累弯了腰。我惊讶地发现,堂叔的右腿是空的。堂婶是瞎子,堂叔是瘸子,怎样的一对夫妻啊?别站了,你们坐下吧。我走过去扶住他们。堂叔又摇晃着坐下了,无缘由的堂婶眼里忽然就叭嗒叭嗒直掉泪,看到堂叔无言地拍着她的背。本想劝他们两句,但天池拉着我离开了。

我跟天池说,等他们回家的时候给他们一点钱吧,太可怜了。两人都是残疾,这日子根本想不通怎么过。天池点点头没说话,紧紧拥着我。

第一年的除夕,天池说胃疼没吃下晚饭回房睡觉去了。我让妈妈熬点大米粥也跟着进了房。天池躺在床上,眼里还憋着泪。

我说天池不带这样的,第一年的除夕就不跟我们一块吃晚饭,还跑房里这样。好象我们家亏待你似的,一过节你就胃疼,哪有这样的事情?其实我知道你不是胃疼,说吧什么事?

天池闷了半天说对不起,他只是想起堂叔和堂婶还有他死去的爹娘。他怕在桌上忍不住,惹爸妈不高兴才推说胃疼。

我搂着他说:真是个傻孩子,想他们我们过完年看他们去就成了,再说我也想知道他俩是怎么过日子的。

天池说算了,那条山路特别难走。你会累着的,等以后路通了我们生了小孩再带你去那看他们吧。

我心里想说:等我们生小孩的时候他们还不一定在呢!但没敢讲出来,嘴上说给他们再寄些钱物吧!

第二年的中秋期间我正巧在外出差,中秋节那天又回不了家。我特别想天池和爸妈,我就跟天池煲电话粥。

我问天池想我想得睡不着怎么办?天池说就上网或者看电视,再不行就睡那睁着眼睛狠狠得想。

那晚,我们直到把手机聊得发烫没电为止。 躺在宾馆的床上,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我怎么也睡不着。睁着眼睛流着泪想天池、想爸爸、想妈妈。想到天池估计也没睡着,说不定正在网上神游。翻身我也打开电脑,重新申请了一QQ号名叫“读你”想捉弄一下天池。查了一下,天池果然在,我主动加了他,他接受了。

我问他:这样一个万家团圆的好日子,你为什么还在网上闲逛呢? 他说:因为我老婆在外出差,想她睡不着觉所以就上网看看。 我挺满意这句话,接着又打出:老婆不在家,可以找个情人代替,比如说网上,聊以****一下。 半天他才敲出一行:如果你想找情人的话,对不起,我不是你找的人,再见。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别生气。叭叭叭,我赶紧发过去。 过了一会他问我:你怎么也在网上闲逛呢? 我说:我在外打工,现在想爸爸和妈妈。刚刚和男朋友通完电话还是睡不着,就上网了。

我也想我爹和娘,只是,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 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怎么讲?我把这句话又重复敲了过去。我有点莫明其妙,天池怎么说这样的话? 你叫“读你”,我今天就让你读一次吧。有些事情放在心里很久会得病,拿出来晒晒会舒服些,反正你我也不认识,你就当作听一个故事吧!于是,我意外地知道了天池一直隐藏在内心的事情。

30年前,我爹快五十了还没娶亲,因为他腿瘸加上家里又穷没有姑娘愿意嫁他。后来,庄上来了个要饭的老头还搀着个瞎眼的女人。老头病得很重,爹看他们可怜就让他们在自家歇息。没想到一住下那老头就没起来过,后来老头的女儿就是那瞎眼的女人嫁给了我爹。 第二年生下了我。 我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可我从来没饿过一顿。爹和娘种不了田,没有收入就帮别人家剥玉米粒,一天剥下来十指全是血泡,第二天缠上布条再剥。为了我上学,家里养了三只鸡,两只鸡生蛋卖钱,留下一只生蛋我吃。娘说她在城里要饭时听说城里的娃上学都吃鸡蛋,咱家娃也吃,将来比城里的娃更聪明。但他们从来都不吃,有回我看见娘把蛋打进锅里后用嘴舔着蛋壳里剩下的蛋清,我搂着娘嚎啕大哭。说什么也不肯吃鸡蛋了,爹知道原委后气得要用棍子打娘。最后我妥协,前提就是我们三人一块吃。虽然他们同意了,但每次也就象征性的用牙齿碰一下。

庄上的人从来不叫我名字,都叫我是瘸瞎子家的。爹娘一听到有人这样叫我必定会跟那人拼命。娘看不见就会拿了砖块乱砸,嘴上还骂着:你们这些杀千刀的,我们瘸瞎,我娃好好的,就不许你们这样叫唤。将来你们一个都不如我娃。那年中考,瘸瞎子家的考了全县第一的喜讯让爹娘着实风光了一把。镇上替我们家出了所有的学杂费,送我上学的那天爹第一次出了山。上车的那会,我眼泪扑剌剌的直掉,爹一手拄着拐一手替我擦泪:进了城要好好学,以后就在城里找工作娶媳妇。别人问起你爹娘你就说你是孤儿,没爹娘,不然别人会看不起你。特别是娶不上媳妇,人家会嫌弃你。误了你娶媳妇,我都无脸去见老祖。

爹!我让爹别在说了,这是什么话,还没有用呢咋就不认爹娘呢?娘也说这是真话,要听。你不记得在学校里吗?只要说你是瘸瞎子家的,别人就会拿白眼挤兑你。刚开始连老师都不喜欢你。以后,你带了城里媳妇回家就说俺们是你的堂叔和堂婶。娘说完就在那抹泪。爹说,不要把媳妇带回家,一带回来你娘忍不住就会露馅的。然后往我怀里揣了十个熟 鸡蛋就拖着娘走了。

我的眼泪也扑剌剌地往下掉,残疾不是他们的错,那是老天对他们的不公。但他们却生了一个完美的天池给我。这个傻天池,这样的爹娘,无法再完美了。我很生气,他怎么就这么小看我呢?

那后来,你就告诉你媳妇他们是你堂叔和堂婶?我敲过去这句话。

本来我不信。媳妇找的是我又不是爹娘,为啥爹娘都不能认呢?不过我在外十年,爹娘一次都没去过我的学校。第一年工作,我想带他们进城玩玩,他们都不肯,说让人晓得我爹娘是残疾人会在我脸上抹黑,影响我娶媳妇。一辈子都在山里了不想出去了。娘还说她就是从城里来的,也没啥意思。后来,我谈了第一个女朋友,当我认为时机差不多的时候,就带她回了趟家。谁知到家后,她晚饭都没留下吃一顿就走了,我追出去她说,和这样的人过日子她一天都过不下去。还说我们家基因有问题,以后的小孩肯定也不会健康。我气得让她有多远滚多远。回到家,娘在那哭,爹也骂我。说我不听他们的话,非要断了咱家的香火不可。

后来,我遇上了第二个女朋友,就是现在我的老婆。我很爱她,做梦都怕失去她,她们家又很有钱,亲戚都是些上等人家,有了前车之鉴我很害怕只能不孝了。但是一到逢年过节我就想他们,心里堵得慌,难受。

那你从来就没有告诉过你老婆?也许她不计较这些呢?

我没说过,也不敢说。如果她同意了我想我岳母也不会同意的。我和她们住在一起,岳父在外是有脸面的人。如果爹娘来了不是在他们脸上抹黑吗?我也只能在出差学习的时候偷偷回去看上两眼。谢谢你听我说了这么多,现在我的心里舒服多了。

下了网,我依旧没有觉意。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我理解天池的无奈,也了解他爹娘的苦衷。但他们不知道却将无辜的我陷入了无情无义的逆境之中。

天将放亮时,我敲开了部门经理的门,告诉他下面的事情请他全权处理,我有点非常重要的事情尽快要办,一切就拜托他了。然后简单收拾一下行李我就直奔火车站。还好,赶得上头班列车。

那条山路确实很难走。刚开始腿上还有点劲,后来脚上磨起了泡我就再也走不动了。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又晒得厉害,我只有喘气的份。背来的水差不多快喝完了,我也不知道下面还有多少路程要走。脱下鞋子挤了水泡,那一会疼得我都哭出声来,真想打个电话让天池来接我回家,最后还是忍住了。从路边揪一把芦苇花垫在脚底,感觉脚上舒服多了。想到天池的爹娘此时还在家劳作着腿上忽的一下就来了劲,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当老村长把我领到天池家门口的时候,那一片烧得红红的晚霞正照在他们家门口的老枣树上。枣树下坐着堂叔,哦不、是天池的爹,爹比结婚时看到的老多了,手上剥着玉米,拐杖安静地倚在他那条残缺的腿上。娘跪在地上准备收晒好的玉米,手正一把一把地往里撸。这,宛如一幅画,而画中便是这世上最完美的爹娘。

我一步一步地往他们跟前走着,爹看到了我,手中的玉米掉在了地上,嘴巴张得老大,吃惊地问:你、你咋过来了?

娘在一旁摸索着问:他爹,谁来啦? 天、天池家的。 啊!在、在哪?娘惊慌失措地找着我的方向。 我弯腰放下行李,然后一把抓着她的手,对着他们,带着深深地痛、重重地跪了下去:爹!娘!我来接你们回家了! 爹干咳了两下,泪无声地从爬满皱纹的脸上流出。 俺就说,俺的娃没白养阿!娘把双手在自个身上来回的搓,然后把抱住我,一行行的泪水从她空洞的眼里热热地流进我的脖子里。

我带爹娘走的时候村里是放了鞭炮的。我又为爹娘风光了一次。 当天池打开门,看到一左一右站在我身边的爹和娘时吃惊不小,怔怔地愣在那,一语未发。

我说:天池,我是读你的人。我把咱爹娘接回来了。这么完美的爹娘,你怎么舍得把他们丢在山里?

谢谢!

天池泣不成声,紧紧的抱住我,像他娘一样把一行泪流进我的脖子里。

篇2

我的妈妈不高不矮,一米六八的个头,不胖不瘦,一百零五斤的身材,不美不丑,典雅的瓜子脸……虽然,她是一个很普通平凡的人,但是她却是我心目中最最崇拜的人!

因为她非常的孝顺。我的爷爷去年生病了,因为爸爸工作比较忙碌,没有照顾爷爷。妈妈含辛茹苦地守着他,照顾他,每天给他送吃的送喝的,班都不上了,就照顾爷爷。爷爷出院了之后,为了使爷爷的身体尽快像之前一样健康的,妈妈一有空就会帮爷爷活动活动身体,让爷爷多做一点运动。我和妈妈常常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地辛苦地搀扶着爷爷,练习走路。妈妈常常顾不上上班,就在家里照顾爷爷,终于爷爷康复了,爷爷也知道妈妈对她好,说妈妈比亲女儿还亲呢!

怎么样,我的妈妈很孝顺吧?

篇3

那是我3岁多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听说好久不见的大大要到我家来,我和妹妹韩颖都高兴坏了,要知道大大是最喜欢我的。我和妹妹商量了一下,决定在迎接大大时给他一个惊喜。商量好后我们就藏在门后面,一边等大大一边吃着一种特别好吃的饼干。过了一会儿,门忽然开了,大大进来了,韩颖叫了一声:“大大”,因嘴里都嚼着饼干,说话也含混不清,她又指着我说:“大大,姐姐说要给你个惊喜。”我马上跑过来,扑进大大的怀里。大大抱起了我,夸我聪明漂亮,见大大这么高兴,我突然想起刚才吃的饼干多好吃呀,可惜我们都吃完了,我多想给大大一块,他一定喜欢吃的。还好,我嘴里还有一些没咽下去的,我别咽了,给大大尝尝吧。我把饼干从嘴里吐到手上,伸向大大的嘴,说:“来,大大吃。”我这一举动让大大有几分感动,他笑着对我说:“宝宝真孝顺,大大不吃,宝宝快咽下去吧!”那时也不知我怎么想的,大大越不吃我越想让大大吃,我和大大就这样推来让去,我非让他吃不可,大大看到,我的眼睛红了,我的嘴在抽动着,见我真的要哭了,大大实在不忍心,只好说:“宝宝不哭,大大吃,大大吃!”大大接过了我从嘴里吐出的饼干,很勉强地吃了下去。见大大吃下了饼干,我破涕为笑,我觉得我这是孝顺,是为大大做了一件大好事。全家人都笑了,笑我的幼稚,笑大大的无奈。

童年的事情是难以忘怀的,每当想起这件事时,我都有点难为情,小小的我看似孝顺,细细想想也有点恶作剧的成分。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二小六1:韩阳

篇4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国家自古以来一直都提倡尊敬老人、爱护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爷爷奶奶是一对慈祥和蔼的老人,在我半岁的时候,他们就从吉林老家来到上海,专门带我长大。他们非常疼爱我,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他们的关心呵护下,我生活得健康快乐。我现在长大了,懂得了要用我的爱心来回报爷爷奶奶。有时,我会把我爱吃的零食给爷爷奶奶一起分享;有时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他们买衣服和鞋子。今天,我去“易买得”,专门给奶奶挑了一条漂亮的丝巾,希望奶奶永远年轻美丽。

“三八”妇女节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买了两束康乃馨,分别送给了奶奶和姥姥,她们看到了美丽的鲜花,感到非常高兴,我感到她们的笑容和话语中都散发出年轻的光彩。

做一个孝顺老人的孩子,我感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很开心,我更加开心,因为我付出了爱心,得到了幸福和快乐。

篇5

相传,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王祥人,心地善良。可是他年幼时失去了疼爱他的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通过这个事实,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我们应该把生、养我们的父母装在心里,不管在何时在何处,都应该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

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因为我们身上流着父母的血,我们这条命也是父母赐予的。我们嗷嗷待哺时,母亲用母乳养育我们,在越长越大之后,父母开始拼死拼活的为我们挣钱,为我们的未来做打算。父母从我们小时候就教育我们,如何诚信待人、如何学习、如何尊重他人……虽然有时,我们也能发现会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但是不论父母是对是错,都是为了我们好。就像5.12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的一幕:

当叔叔看到这个年轻的母亲时,她的身体已经僵硬了,这显然已经是死去多时了。当在她身下寻找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几个月的婴儿,那个孩子完好无损,还在熟睡着。想把这个母亲的身体放平,仿佛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了。这位年轻的母亲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半跪、双手撑地。这个姿势象征着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母爱。这时,人们从婴儿的身上找出了一个手机,上面有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篇6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孝道 责任

山东济宁是孔子故里、文明之邦、礼仪之乡 ,更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孝道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学校也一直把孝道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本人想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谈论一下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孝道教育。

一、孝道没有局限

孝道不能仅局限在“孝敬、孝顺、孝养”父母这一层面上,“孝”还体现一种“责任”。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责任”教育。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不孝的事例屡见不鲜,虽遭道德遣责但仍有人不顾道德伦理?关键是这些人的没有以孝为先、以礼待人的责任意识,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顾他人的感受。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是培养“责任心”的重要阶段。很难相信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会在父母需要赡养时而尽孝,更难相信一个无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中尽忠。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通过一些小事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比如:有些学生由于某方面的原因讨厌某一门课,以致造成偏科。这时就对他说:“学生的责任就是尽最大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出自什么原因不喜欢,你都必须努力去学好,因为这是你的责任。你先强迫自己去努力一段时间,把它当成任务去完成,过一段时间你也许就会发现这门课程其实很有趣,当你感到有趣的时候,你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它了。”有个别学生迷恋网吧,经常对他们说:“不管你们有多么充分的理由迷恋上网,有一个问题你们无法回避,就是你们在逃避现实,逃避你们应负的责任。这个责任首先是对你们自己的责任,再就是对父母的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就是一个不孝的人。”有些女同学,在遇到问题后宁愿一个人跑出去找个地方哭一场,也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在找到她们后,不先批评她,也不问她为什么,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晚上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是很危险的,把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地方,就是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的安危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就是对父母不负责任,万一出点什么意外,这就是父母心里一辈子的痛,这更是最大的不孝。”女孩子大都比较孝顺,听到这些话都能释然。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仅举几例与同行共勉。总之,在衣食无忧、国泰民安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社会、教师、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只有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对父母尽孝,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担当民族的大任。

二、孝道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现在的“孝道”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谈起孝道经常联想到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捐肾救母、背父上学等等。当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给学生讲这样的事例,确实能使学生感动和受到鼓舞。但“孝”并不只体现在大事上,在生活一帆风顺时就不需要“孝”了吗?当然不是,在更多的时候“孝”体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在当今社会中,“孝”应体现在给父母盛一碗饭、倒一杯水、捶一回背、谈一谈心、洗一次脚、洗一回衣服等行为上。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时时想着父母,事事念着父母,在碰到大事时才能从容尽孝,才能以孝为己任。

三、“子预养而亲不待”孝要从早做起从小做起

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时,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认为孝顺父母是成年以后的事,现在经济上还不独立,谈不上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孝顺父母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经济上赡养父母;二是精神上慰藉父母。

篇7

一、二十四孝的依次评析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另有说法为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流传于后世的版本较多,但是故事一致,仅是在排列次序上有所区别。本文以明朝版本《二十四孝图》为文本,进行评析。(一)孝感动天。舜作为儒家推崇的上古帝王,是内圣外王的重要代表,实现了由孝顺到忠君到治理天下的理想序列。舜的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父亲瞎子,生母早亡,继母泼辣,后母所生弟弟性格狂傲。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舜选择孝顺服从,由此感应天地,获得大象、小鸟、雷电的帮助;并且由此上达天听,授予大权,成功继位。在这个故事中,较为重要的关节点是由孝顺获得感天动地的效果,从而在世俗生活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换言之,当孝顺无法感动天地时,如何支撑内在合理性?(二)亲尝汤药。刘恒作为皇帝,母亲生病三年,衣不解带,夜不合眼,精心服侍,亲尝汤药。这故事看点在于皇帝是真实人物,有据可查,不是凭空捏造的。但是疑点在于,皇帝每天日理万机,国事繁重,后宫佳丽三千,宫斗重重。皇帝能够有那么多精力去伺候母亲吗?故事价值意义在于,皇帝孝顺,被封为道德楷模,其他人必须无条件向其学习。这是政治权力向道德权力的扩张和占领,是政统、道统、法统的相互支持。(三)啮指痛心。孔子弟子曾参上山打柴,家中来客,母亲咬手指,产生心电感应,曾参奔赴回家待客。在这里,“跪问其故”非常有意思。对自己母亲说话,为什么需要跪着?这种潜在的不平等是等级制度固化的彰显。在皇权时代,百姓跪拜县官,臣子跪拜君王,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礼仪。仅由这一相类似的动作能够看见孝顺与忠君的同质性。(四)芦衣顺母。闵子骞家庭环境与舜相似,早年丧母,后母虐待。父亲知道实休掉后母,闵子骞反来劝阻,后母改过,从此一家人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这里,我嗅到浓浓的琼瑶味道。闵子骞如同一朵圣洁的白莲花,后母虐我千百遍,我待后母如圣人。这种做法仅靠道德感召,单纯依靠以德报怨促使后母人格升华,价值观逆转效果如何?我对此持保留意见。(五)百里负米。子路为双亲背负米百里。这个故事较为正常,类似于一位居于高位的凤凰男矜持的忆往追昔。故事里没有血淋淋的杀子选择。疑点在于,背负米百里是否值得,难道不可以就近买米吗?难道唯有用一百公里的距离来衬托子路的虔诚和愚蠢?并且,孝顺与位居高位之间缺乏直接的关联性。这里更多是身居高位的子路,在生活和事业双丰收,物质生活极度奢华之后,志得意满地回头遥望。(六)鹿乳奉亲。郯子孝顺父母,装扮成鹿皮,取鹿乳娱亲。郯子作为一个小国的君王,还需要事必躬亲,难道不能指派侍卫、宠臣和下属去获取鹿乳?显然,这是罔顾逻辑的主题先行式撰写方法。同时,对于父母患病后过度索求的病态要求,郯子选择无底线地顺从,这种病患与亲属的相处模式在今天是负面评价居多。“病人家庭(在该故事中即病人之子)对病人予取予求,无异于对这种讹诈行为的纵容,却被叙事者视为美德。”[3](七)戏彩娱亲。隐士老莱子七十岁为取悦双亲,身着彩衣,假装跌倒,学小孩啼哭,愚孝成分颇重。老莱子作为道家隐士的代表,这一事件表明孝顺价值观不仅局限于儒家学说内部,对于追求纯朴、复归自然的道家同样适用。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老莱子活到七十岁,父母应当至少九十岁,这侧面表明家境殷实,衣食无忧。这潜在地在孝顺与富裕之间做了关联,喻示着孝顺能够通达富裕。(八)刻木事亲。丁兰将死去父母刻为雕像,事奉敬仰。妻子作为恶毒配角出现了,针刺雕像,竟然流血垂泪。妻子被尚未谋面,尚未出场的父母通过丁兰之手抛弃了。愚忠的丁兰对于极权统治自然是温顺的绵羊,但是对于妻子恐怕是噩梦的来源。在汉代,妻子家庭地位卑下,一言不合就被抛弃。故事中隐含的敌意在于,父母通灵不是去帮助家庭和睦复兴,而是去毁灭;不是去惩恶扬善,而是将妻子塑造为打扰父子、母子亲情的潜在敌人和外来的破坏者。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重要指向是夫妻关系第一,夫妻与孩子关系第二,其它关系第三。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逾越了夫妻关系,往往带来家庭关系的紊乱。(九)卖身葬父。董永被迫卖身葬父,遇到仙女垂怜,不仅与之结为露水夫妻,而且运用法力织布,偿还欠款。故事里面的奇迹在于孝顺拥有沟通神灵的力量,从而获取仙女帮助,财色兼收。这样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实际上将孝作为交换利益的工具。(十)埋儿奉母。为了母亲活下去,郭巨准备活埋自己的儿子。转折点在于,郭巨挖矿时获得天赐黄金。这是二十四孝中最令人为不寒而栗的故事。我不禁想到,如果没有挖到黄金,儿子就活生生地被杀掉了。难道,郭巨再没有其他选择,例如将小孩送人,例如自己多去挣钱,为何选择如此极端的境遇。其中,有一句“妻不敢违”。妻子不愿意,难道不能有其它选择吗?妻子不能够带着孩子重新生活吗?在这里我想起了清官海瑞,他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但是,他五岁女儿从男仆手中吃东西,为此被逼饿死;他头两位妻子与婆婆不和,先后被休,最后一位妻子与妾先后自杀。这如同鲁迅所言,中国历史渗透着大写的吃人二字。抹灭人性的恶行道貌岸然,以孝顺的名义占据道德制高点,心安理得地做着惨绝人伦的恶行。(十一)涌泉跃鲤。婆婆爱吃鲤鱼,媳妇只能够天天做鱼,逆来顺受。并且,由于狂风大作,妻子取水晚归,竟被姜诗怀疑怠慢母亲,将其逐出家门。经过曲折,终于和好如初。这时候,神迹现身,家里有了堪比自来水的泉水,有了自动送上门的鲤鱼。这一故事是对中国家庭千古难题婆媳矛盾的范式解读。婆婆掌握家庭的绝对控制权,媳妇唯有谨小慎微,等待媳妇熬成婆的那一天。这故事潜在隐喻是,孝顺具有神灵互动的巨大能量。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丈夫具有幻想狂倾向,因取水晚归,就欲休妻;那以后会不会因为做饭难吃,坐姿倾斜,言语声音较大等莫须有原因,再次休妻?(十二)拾葚异器。蔡顺孤儿出生,孝顺母亲,桑树果实好些给母亲,差的留给自己。他的行为感动赤眉,赐给白米和牛蹄。这隐含社会反动势力对于孝道的价值认可,并且喻示着孝顺能够带来与强权者的物质授予。(十三)怀橘遗亲。陆绩随父亲到袁术家做客,偷拿橘子,被发现后,称偷橘子是给母亲,由此得到大家称赞。这一故事隐含意义是:偷窃他人财物是错误的;但是,在孝顺名义下,偷拿他人物品是褒扬。在汉代,礼法交融,逐渐礼大于法,孝顺大于法。中国文化的糊涂账在于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混为一谈。在孝顺的名义上,一切皆可为之。(十四)行佣供母。江革少年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遇到劫匪,哭泣告知上有老母,得以逃命。即便跌入赤贫状态,尽力孝顺。这一故事隐喻在于劫匪遵循和认同孝道价值观。并且,江革成为孝廉,从屌丝阶层青云直上,成为官宦阶层,孝道的现实功利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时下,这一求饶模式已经戏剧化了,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小孩,这已经成为狗血般经典套路。(十五)扇枕温衾。黄香九岁丧母,一心伺候父亲,夏天扇扇子,冬天暖床。获得太守表彰。这故事表述的是,黄香不能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必须以父亲的需要为第一位的。这样的行为呈现,是他内心真实的自由的想法,还是被父母刻意塑造为一个父母利益至上的木偶?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十六)闻雷泣墓。隐士王裒母亲生前惧怕打雷。死后遇到雷天,王裒奔到坟墓前面,痛哭流涕。巨婴国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恋母情结,在这里用起来恰如其分,即王裒尽管生理成人,但是在心理上尚处于哺乳阶段,尚未断奶。(十七)恣蚊饱血。吴猛八岁,家里贫穷,无钱买蚊帐,他自告奋勇充当吸蚊器,为了父母少受叮咬。八岁小孩人生观尚未定型,为了父母可以无限度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父母的荣光,为了迎合父母潜在的需求,是付出到了没有自我的限度?可见,中国传统孝道教育是培养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自我边界的空心人,而不是有独立意识,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公民。(十八)卧冰求鲤。王祥幼年丧母,继母恶毒,父亲不喜,陷入悲惨生活。王祥孝顺如初,为了继母吃鱼,脱掉衣服卧于冰上。奇迹出现了,冰面消融。两条鲤鱼越出冰面。故事主线依然是孝顺感动天地,这使得充满受虐倾向的行为艺术获得传统伦理学的解释。反过来,如果没有奇迹,王祥是否裸冻死在冰面上。(十九)扼虎救父。杨香是一名十四岁的女孩。为了救父亲,爆发洪荒之力,与老虎搏斗并胜利。杨香举动是下意识的,但是未尝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和对亲人即将丧命的愤怒。这一故事奇迹在于十四岁的小女孩打败了穷凶极恶的老虎。现实中可能性是,如同北京动物园的老虎一样,老虎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杨香和她的父亲。(二十)哭竹生笋。孟宗的父亲早逝,母亲年老病重,在冬天蛮横无理地要求吃竹笋。孟宗计无所出,抱着竹子号啕大哭。奇迹出现了,竹子冬天长出竹笋,母亲吃后痊愈了。这里的关键点是,竹笋如果没有出现,孟宗哭声消逝在冰冷的竹林,一切依旧。孝顺到没有个体独立思考,七尺男儿面对母亲无理取闹唯有哭泣,这也是挺悲伤。(二十一)尝粪忧心。庾黔娄刚当上县令,感应到父亲病重,抛弃官位赶回家中。尝父亲粪便,并且向北斗星辰祷告,愿意代替父亲送死。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故事。有很多尚未出场的人物,她们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一般,给予人无限的遐想。例如,庾黔娄的妻子对于由县官变为平民的地位落差如何看待,庾黔娄的母亲对于抛弃官位如何看待,对于学习越王勾践一般品尝粪便如何看待,庾黔娄为何不可以先请一个月事假,回家看望父母,或者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当然,对于主题先行的叙事模式,需要有矛盾冲突,在做官和照顾父亲中做一个斩钉截铁地极端选择。估计编撰者未意识到的是,这一选择隐喻在为皇权服务和为家族服务中,忠君是排在第二位的。(二十二)乳姑不怠。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到六十岁,还用乳汁喂养婆婆长孙夫人。这个故事有些玄幻色彩。一是唐夫人为何到了六十岁还有乳汁,这不符合生理常识。二是唐夫人作为官宦之家,难道找不到奶妈?需要这样子去作秀吗?三是难道没有更加好的孝顺方式?这个故事隐喻在于孝顺与崔山南官居高位有隐蔽的联系,换言之,孝顺带来功利角度的家运昌顺。(二十三)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妒忌,被迫出嫁。五十年之后,朱寿昌弃官寻母,终于在陕西找到。这个故事潜在含义在于:第一,大家庭中妻妾之间的矛盾天生不可调和,最终刀刃相见。第二,为何需要等到五十年,等到五十七岁才去寻找,不可以提前吗,不担心生母死亡吗,要知道古代人平均寿命四五十岁啊。第三,他对于嫡母、父亲没有怨恨吗,还是不敢有怨恨。第四,孝顺的对象是谁,是生母还是嫡母。(二十四)涤亲溺器。黄庭坚身居太史,竭尽孝顺,每晚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这一故事看点在于,孝顺必须通过洗涤夜壶来表现吗?仆人哪里去了,侍女哪里去了,做秀成分过于实际情况吗?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角度的简要启示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二十四孝》不合时宜的诸多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方面,评析《二十四孝》有以下两方面价值:(一)孝顺需要有边界意识。在中国民族潜意识心理中,孝顺具有核心的伦理价值。这也是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引起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响的重要根源。孝顺的核心在于顺从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与传统的孝道相比,新孝道需要具有边界意识,即自己成为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个体。在此基础上,个体对于父母需求和回应在独立思考之后,有限度给予满足和回应。(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需要培养儿童的真实个性。《二十四孝》是一本古代的启蒙读物。它的教育群体是针对儿童。这种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压抑儿童的天性,要求儿童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自己价值抉择的标杆。这种培养模式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容易埋下心理疾病隐患,造就人格分裂或者伪君子式的双面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需要遵照儿童心理成长规律,引导儿童自由表现自我的真实个性,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展开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敬业教育和友善教育。

作者:曾永安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康达.从“二十四孝图”说开去[J].道德与文明,1997,2:46

篇8

[关 键 词] “孝”;“无后”;辨析 

《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所说的孝其实与孔子所说的孝,不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均有很大的区别。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可见,儒家的鼻祖孔子在关于孝的规定中并没有涉及“不孝有三”和“无后”的问题,而是富有人性化地提出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的概念,并且认为敬是前提,养随其后。总之,无论是敬还是养,都与“无后”无关。既然孔子已经给孝下了以“敬”与“养”为主要内涵的明确概念,那么继承孔子衣钵的孟子为什么却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修正后的定义呢?

在孟子之后两千多年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修正后的关于孝的定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对现今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儒家关于孝的论述中进行一番考察,以求正本清源,对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产生及其传播进行必要的辨析。

“不孝有三”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呢?孟子本人对此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赵岐注《孟子》时做了如下的发挥:“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应该说赵岐的注上为了圆“不孝有三”的“三”而拼凑成的,问题颇多。在赵岐注中,“不孝”既指向“孝”又指向“后”,还包括“祭祀”,显然思维和逻辑存在着混乱。其实,孟子在这里讲的“三”应是虚指,“三”代表“多”的意思,是为了映衬“无后”性质的严重。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到“不孝有五”的概念,即: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为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这里的“五”是实指非虚指。两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无后”这一在“不孝有三”中的最大的不孝,却并不在他自己所说的“五不孝”概念之中,这明显不合常理。通过辨析可知,“五不孝”都是有害于父母的,是下对上的关系;而“三不孝”则是指向后代的,是上对下的关系。如果说是孟子所谓的当时的“世俗所谓不孝”那么“不孝有三(即‘不孝有三’)”则是孟子自己的发明了。孟子为什么要突破常规的“五不孝”而讲“三不孝”呢?研读《孟子》可知,孟子讲“三不孝”的要旨是回击别人对舜“不告而取(娶)”(《孟子·离娄上》)的合法性时所言的。在孟子所崇教的圣贤中,除了孔子外就是舜了。

家庭伦理是儒家思想讨论的一个重点,孟子与孔子有一致之处。他们讲孝敬与孝顺都是下对上的关系,都要以“上”为最终的标准。孔子是“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孟子是“顺”“不违”。“不怨”与“顺”,体现了孔子和孟子的一致之处。但是孔子讲“孝敬”,而孟子则进一步修正为“孝顺”。孟子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很显然,孝敬与孝顺是不同的。

有学者认为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建立了孝道派,以从父母为上;以《孝经》为代表则是孝治派,以从义为上。在从父之孝与从义的关系上,孝道派以孝为至高无上的根本,所以,当从父之孝与从义发生矛盾时,它就不会考虑政治的意义,而只考虑对孝的维护。以从孝为第一位,必然主张从父不从义。但是孝治派以治为至高无上的根本,因此,当从父之孝与从义发生矛盾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的义,以从义为第一位,主张从义不从父。由此可见,孟子关于“孝顺”的思想明显倾向于孝道派。为此,孟子关于孝的主要特征就不再是孔子所说的“孝敬”,而是修正为“孝顺”了。虽说“孝敬”的外在表现常常为“孝顺”,但并不是所有的外在“孝顺”都是真正“孝敬”,孝敬是发自内心的,有内容的;而“孝顺”则多为外在的、形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而孟子所谓的孝顺则往往是僵化的,形式上一味地孝顺则往往就是实质上的不孝、不敬。在此,孝敬与孝顺就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

虽然孟子极力美化舜,认为舜是“大孝”。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恰恰是以“孝顺”为典范的舜却做出了“不告而娶”的严重的“不顺”之事。于是面对人们对舜的发难,孟子便一改他讲过的“五不孝”的主张,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概念,即舜的“不告而娶”是为了防止“无后”。因此,舜的完美形象便得到了孟子的“合理”维护。

从整体上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儒家思想中的“孝”的内容变得匮乏了,“无后”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因素了。随着孟子的地位被提高到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人们便不再怀疑孟子的思想,而是无条件地接受了孟子对“孝”的修正,导致了“无后为大”的合法化。

客观而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强化了男权社会和等级制度。在男权社会中,“无后”显然是针对男子而言的。“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贺,产女杀之”(《韩非子·六反》)。自此后溺弃女婴和歧视女孩的现象不绝与于中国历史。对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言,家庭的传承、延续都要靠家庭中的男子。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性子嗣,那不仅意味着可能无人养老送终,还意味着代代相传的血脉到此终结,当事者的罪过可就大到对不起列祖列宗了。随着“无后为大”进入儒家经典之中,自然而然便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思维和风俗中。在后来“孝”的概念中开始出现了偏移的现象:虽然人们还讲孝敬、孝顺,但是现实中人们还是更多地把主要精力防在含辛茹苦地生养子孙上。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常让家长与子女的位置颠倒,令人哭笑不得。虽然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但那还是对已逝的父母讲的,认为通过孝敬和家族祭祀就会使家风敦厚源远流长。但是如果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后”或无“后”上,那么还会出现“民德归厚”吗?

本文在前面分析了孔子的孝敬与孟子的孝顺之区别,其中孝治派主张以治为至高无上的根本,当从父之孝与从义发生矛盾冲突时,以从义为首位。近几十年来,国家出于人口与发展的考虑,倡导计划生育和生男生女都一样,此为当前及今后需要坚持的大政方针,是“义”。当代表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义”与孟子修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所谓的孝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以孝治派的主张为本,采取从义不从“孝”的立场,从大局出发搞好计划生育。

凭心而论,儒学在当今社会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儒学中关于“孝”的思想还是有相当多的精华需要我们认真吸收传承的。但是我们应该在研究探讨儒家学说之源的基础上,仔细地辨析那些与儒家学说本源不同的东西。如对孟子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修正后的一己学说,应该正本清源。本文认为,孟子当初为了维护舜的至孝形象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权变主张,作为孟子个人喜好似乎也无不可。但是后来的儒学众生把孟子的权变和个人喜好作为一般标准,其弊端便随之逐渐被放大,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如果孟子地下有知,他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一句话之是非功过呢?

由此,本文认为,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研究辨析,不可人云亦云地统称为孔孟之道而一概论之。具体就“孝”与“无后”而言,应在深入研究辨析的基础上,还儒家学说“孝”的本源,而不是将儒家学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生育文化)对立起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赵岐注、孙爽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9

关键词:临沂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途径

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不仅拥有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孝文化也深入人心,大力弘扬包涵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临沂“孝”文化特征

(一)临沂“孝”文化的地域特征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七孝的故事发生在临沂。可以说临沂的孝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沂蒙孝文化既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普遍性,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性。以这七孝为例为代表分析古代沂蒙人的“孝”传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孝养,这是从物质生活方面给父母以生活保障。如鹿乳奉亲的郯子、负米养亲的仲由。二是孝顺,即遵照、顺从父母的意旨行事,可称之为顺意,这个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如闵损单衣奉亲、卧冰求鲤的王祥等。三是孝尊。孝不仅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与父母满足,更要在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为父母着想,爱戴父母。如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啮指痛心的曾参、闻雷泣墓的王裒。上述的孝养、孝顺、孝敬仅是根据故事情节所做的一个简单的划分,而孝的内涵是不能这样截然分开的。这些孝子不论采取的是何种方式,其实都是将“孝”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一种准则、一种情感,自觉地去孝顺父母的这样一种行为。

(二)临沂“孝”文化的普遍特征

临沂地处鲁南,受鲁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临沂孝文化也具有山东孝文化的其他层面的一些普遍特征:一、忠孝两全。对国家而言,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孝忠相通,孝始忠结。二、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在与人相处中,应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这是中国孝道的最高境界。三、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三)临沂“孝”文化的当代特征

一方面,当代临沂孝子事迹和孝悌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十大孝星”、“十大敬老楷模”、“十大模范老人”事迹感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近几年,临沂市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临沂老年人口达到了181.9万人,占临沂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6.34%,为全省老年人口第一大市。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到了30多万人,临沂老年老龄化加快,出现了高龄老人多、“空巢”老人多、农村老人多等特点,在老龄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迅速增长需求的情况下,在对待老人、养老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些不孝顺老人的风气抬头,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触目惊心的虐老案件。这些情况说明,在新形势下弘扬孝道文化,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临沂“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临沂继承发扬孝传统文化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

(一)突出创新,以孝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1、突出理论创新,在批判继承创新孝文化。在扬弃中凝练孝敬美德。今天,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观念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中华传统孝文化熠熠生辉。临沂传统的孝文化既有值得当代我们传承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与现代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建设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处理好“二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处理好民间风俗与政策法规的关系。

2、突出实践创新,形成孝文化传承常新效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不断发挥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实践创新,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首先,要推行孝道仪式化。孝既应发自内心、也要需要有载体、有仪式,无论是正在行孝,还是教儿女如何学习尽孝,都需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或简或繁,有之,方可学可效,便于传承。其次,要把孝提到公共文化的高度,把孝文化纳入公共文化体系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今天进行公共文化创新,则可与养老、老人文化、老人社区建设相联系,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当代创新。

(二)推动孝敬美德融入生活,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以“四进”为载体,开展“行孝”系列活动。第一,“孝文化”进机关开,展了以“感恩”、“回报”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号召各单位干部职工每周回家看望一次双方老人,每季度为老人安排一次体检,每半年给老人买一件新衣服,每年为老人安排一次旅游。各单位建立完善了“个人德孝行为”管理档案,把德孝情况作为晋级评先的重要依据。第二,“孝文化”进农村,开展了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给老人清扫一次卫生、每周给老人洗一次澡、每月给老人改善一次生活、每年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村委会将这些情况作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定期评议。第三,“孝文化”进校园,在广大中小学校重点开展了以“问、帮、写、读”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每周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每学期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每年和父母共读一本尊老敬老书,并激励学生争当“孝亲敬老”的好孩子。第四,“孝文化”进社区,各级妇联妇联在广大妇女中开展了争当“好儿媳”活动,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到崇孝敬老活动中来。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找准相应群体的情感共鸣点,营造出“家家倡文明,户户讲和谐,个个求上进,人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更具有亲和力。

(三)以“孝敬”切入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半功倍

孝敬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孝敬与爱国主义一脉同源。孝敬源于爱父母的家庭关系,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父母之邦”即为祖国,孝敬是爱国心的根源,爱国心不仅包括对故乡的情感,更包含着对父母的依恋和对祖先的崇拜。孝敬与廉政是相生相依的共同体,廉政是孝敬理念在公权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实现社会文明,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孝敬以致诚信。孝敬教育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孝敬体现人生奉献与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以孝敬切入,开展爱国、廉洁、社会公德、诚信、和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

本文系山东省委党校党校系统省级课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论语》 《孝经》 排列次序

《论语》与《孝经》,同为儒家经典著作,在历代目录学文献中的排列次序或先或后。对这一问题,窦秀艳在《从历代史志著录顺序的不同看〈论语〉〈孝经〉的经部地位》一文中指出,《论语》、《孝经》位次排列的不同,主要受时代政治文化因素与经学学术发展情况的影响①。这二者都是目录学著作创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但个人对外部环境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个人要夺得话语权,要么顺应主流话语,要么勇于发表创见。学者在目录学作品中对经典典籍进行排序,从中可以体现出学者对各部典籍的态度,在创作之前,各部典籍要先对学者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即学者对各部典籍有过充分的了解才能成书。因此,个人取舍好恶很可能会对目录学作品中的位次排列产生影响。

一、两汉:《论语》先于《孝经》

西汉刘向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基础上著成《七略》,为我国目录学著作开山之作,虽已亡佚,但东汉班固对《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后人大致可以窥见其“指要”。《汉书・艺文志》首列六艺略,下属九种,依次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易》至《春秋》为儒家六经,从汉代开始,地位就已至高无上。《论语》、《孝经》紧列其后,说明两书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汉书・艺文志》、《论语》类提要云:“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孝经》类提要云:“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②可见,截止于班固所处的东汉初期,经学界对《论语》的研究要多于《孝经》。《论语》是因孔子门人论纂夫子之语而得名,《孝经》则是孔子对孝道的见解。论语类置于孝经类前,不仅是由于当时学术界对两书的重视程度不一,而且与刘向、班固等人对两书的接受程度有关。刘向、刘歆父子为汉室宗亲,都曾卷入政治斗争。《汉书・刘向传》记载了刘向称引灾异,弹劾外戚宦官的数次进谏,谏文中多次引用“六经”,还引用过《论语》中“见不善如探汤”一句。在谏言中同时引用“六经”和《论语》,体现刘向对《论语》经学地位的认可,也反映《论语》对刘向政治活动的巨大影响。

班固祖上世代为官,他对仕进的期望有家传的影响。《后汉书・班固传》载,班固曾被诬告私改国史,班超上书申辩,汉显宗不仅没有怪罪,反而令班固继续著述。帝王的赏识与宽容自然会增加班固对汉家王朝的认可与忠诚。《论语》以“仁”、“礼”、“中庸”为核心,包含儒家在政治、学术、外交、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后世学者仍要通过离析字句、反复琢磨,探讨其中深意。《孝经》篇幅明显小于《论语》,意义也较为浅显,偏向于对民众的思想教育。对于忠于朝廷、渴望经世致用的班固而言,从《论语》中获得的滋养很可能会更多。班固曾参与讨论对匈奴的对策,“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这一见解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后来,班固还随同窦宪出征匈奴,虽然后来兵败受到牵连,但他欲建立军功的愿望凸显无疑。班固的匈奴对策和亲赴疆场的举动,明显能够体现出《论语》对他事功观念的影响。因此,班固继承《七略》中对《论语》、《孝经》的排序,是符合他对两书的重视程度的。

二、从魏至隋:《论语》、《孝经》或先或后

从魏至隋,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频仍,但学术思想领域极为活跃。一方面,社会环境对学者的影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百花齐放式的个人思想动态,在目录学作品成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荀勖的《中经新簿》和阮孝绪的《七录》继承了刘歆、班固对《论语》、《孝经》的排序。荀勖先是仕于曹魏,后来入晋,都是身居显位。热衷仕进,讲究经世致用之人,在《论语》、《孝经》中更重《论语》,易于理解。可阮孝绪早有超然远引之志,著有《高隐传》。但《梁书・阮孝绪传》记载:“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③“亲而不党”看似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实则深谙入世之道。《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中明哲保身的思想对阮孝绪的处世原则影响颇深。

王俭《七志》将六艺略改名为“经典志”,并把《孝经》置于“经典志”首位。这一举动可谓前所未有,体现了王俭对《孝经》的高度重视。《南齐书》载,王俭父亲早亡,为叔父所养,“数岁,袭爵豫宁县侯。拜受茅土,流涕呜咽”,可见其对叔父恩德的感激乃对孝道的践行。“后上使陆澄诵《孝经》,起自‘仲尼居’,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④。王俭主动向皇帝请示,背诵《孝经》,可见他对《孝经》的熟识,也体现出南齐君臣对《孝经》的高度重视。王俭认为《孝经》之要旨在于“君子之事上章”,说明《孝经》维护政权稳定的作用得到了王俭的认可。王俭仕途较为顺遂,官至公卿,正是文人士大夫践行忠孝,得以善终的典范。以此观之,对王俭将《孝经》置于“经典志”首位的举动,就易于理解了。

到了陈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此处《孝经》、《论语》的次序已不同于《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经典释文》是一部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典籍,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录学著作,但陆德明对儒家经典的次第相当重视。在序录中,陆德明专门谈到“次第”一节,“五经六籍,圣人设教,训诱机要,宁有短长?然时有浇淳,随病投药,不相沿袭,岂无先后?所以次第互有不同”。之后陆德明指出了众多目录学著作在次第上的不同。“今欲以著述早晚,经义总别,以成次第,出之如左”⑤,陆德明试图根据成书时代先后,对各部经典进行排序。陆德明认为《孝经》与《春秋》一样,是孔子述作,但所记内容的差异使得《孝经》宜列在《春秋》之后。但《论语》是由孔子门徒辑录的夫子之言,创作时间晚于《孝经》,所以《孝经》宜先于《论语》。据《新唐书・陆德明传》载,陆德明经历了陈、隋、唐三朝,都出仕为官。表面看来,陆德明渴望仕进,讲究经世致用,理应更加看重《论语》。但陆德明历任国子助教、国子博士,而且在职之时,都是凭借自己的文才,深受君王赏识。实质上,他更像是一位昌明学问的文士,做官无非是做学问的阶梯。此外,《新唐书》云:“王世充僭号,封子玄恕为汉王,以德明为师,即其庐行束礼。德明耻之,服巴豆剂,僵偃东壁下。玄恕入拜床垂,德明对之遗利,不复开口,遂移病成皋。”⑥对于僭位的王世充,他还是相当具有骨气的,并非为了仕进,完全丢掉操守。因此,尽管陆德明有丰富的政治生活经验,但并不能明显看出他眼中的《孝经》、《论语》孰轻孰重,而他的确是以作品产生时代的先后安排序次的。

三、唐及以后:史志目录中《孝经》先于《论语》及私人目录的反拨

魏征的《隋书・经籍志》中,《孝经》也是置于《论语》之前。唐代国势强盛,君王为了维护统治,重视孝道,因此在国家史志目录中做出抬高《孝经》的举动。然而,魏征个人对两部经典的取舍好恶,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他身为谏臣,敢谏直言,尽忠于社稷。虽然认可以“仁义”治天下,但更重视孝道的功用,“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隋志》孝经类提要)。魏征在行动和思想上,都更看重《孝经》。“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在经学著作的关系上,魏征认为,孔夫子作《孝经》,是以之总会“六经”。“六经”中包蕴的“道”,也是萌生于孝的。这种观点既是对既往学术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唐初思想观念的反映,更涵盖魏征个人的创见。在论语类提要中,可以体现魏征个人观点的仅有“言合于道”一句。评语的多少,态度的差异,高下立判。此外,《汉志》中《论语》类所收书籍,基本上都与《论语》有关,《孔子家语》、《孔子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也与孔子及其门人言行有关。附属于孝经类的《五经杂议》、《尔雅》、《小尔雅》、《弟子职》等书,与《孝经》的联系显然并不密切。从归类书籍的严密程度,明显可以看出,班固重《论语》甚于《孝经》。而到了魏征手中,则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隋志》中《孝经》类严格收录有关《孝经》的书籍,并未杂录其他篇籍。而论语类则附录《尔雅》、《广雅》诸书和《五经总义》、《白虎通》、《六艺论》等经解类书籍。再次,谶纬类收录关于“六经”与《孝经》的谶纬之书,而单单没有《论语》的谶纬之书。虽然魏征“今录其见者,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隋志》谶纬类提要),言下之意对谶纬书籍的可信度持保守态度,但是不收《论语》谶纬之书,还是可以看出魏征重《孝经》甚于《论语》的倾向。

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从七分法到四分法,我国目录学著作的体质基本成熟。后世对《孝经》、《论语》的排序也基本确立。宋元明清各史志均继承了《隋书・经籍志》对两书的排列顺序,《孝经》先于《论语》。宋人郑樵的《通志》是一部系统记载历代制度的通史。艺文略列经类书籍:易、书、诗、春秋、孝经、论语、尔雅、经解等,《孝经》也是列于《论语》之前。南宋陈振孙私人目录《直斋书录解题》目录顺序依次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等。《论语》、《孟子》合并为语孟类,孝经类先于语孟类。

然而,窦秀艳指出,宋元之际,一些目录学者在私人目录著作中反映了《论语》地位回升的政治学术动态。她列举了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清初朱彝尊的《经义考》。这些私人目录对《孝经》先于《论语》的排序进行反拨,体现出学者力求创新的学术思想和独立人格,是争取个人话语权的勇敢尝试。

再次,有些经学著作单提《论语》,而不提《孝经》,作者取舍则更明显。北宋刘敞《七经小传》三卷,所谓“七经”,是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等七部经书,并未涉及《孝经》。清代钱曾撰《读书敏求记》,卷一首列经书,下列书籍没有明确分类,但是大致依类别分布,依次为易类、书类、诗类、春秋类、礼类、论语类、孟子类、经解类等,其中也无《孝经》一类书籍。

综上所述,《孝经》、《论语》等经学著作对中国古代学者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因而学者对《孝经》、《论语》的看法因人而异。总体而言,个人取舍在目录学著作的成书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个人内心的取向与外部环境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绝对分离。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合力,使得这两部经典在历代目录学作品中出现了或先或后的排列顺序。鉴于此,结合外部环境,关注学者个人因素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影响,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窦秀艳.从历代史志著录顺序的不同看《论语》《孝经》的经部地位[J].孔子研究,2003(2):114-121.

②[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1717,1719.

③[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740.

④[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435,436.

⑤[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1,3.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5639,5640.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唐]魏征,令狐德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中华书局,1983.

[4]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中华书局,1984.

[5]汪辟疆著.目录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6]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徐有富著.目录学与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