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5 07:4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篇2

一、在情境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意

平面的、静止的文字是难以真正调动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和热情的,只有将原本孤立的文字置于生动、鲜活的情境中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感官,给予他们真切的体验,让他们在这种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质疑才是有意义的。以激发学生质疑意识为目标导向的情境创设,要着力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推动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如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大胆质疑,唤起他们质疑的兴趣,凝聚学生质疑的重心,教师精心创设了如下情境:

①播放关于蝈蝈的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告诉学生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善于蹦跳、能发出响亮清脆声音的昆虫。

②展示盲婆婆面露笑容的图片。告诉学生,婆婆年纪大了,而且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

③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你想知道些什么?

通过视频、图片的情境渲染,帮助学生基本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扣住关键展开质疑。

二、在定格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法

在从“有疑”迈向“善疑”的^程中,教师要体察学情、深挖教材,从教学各个环节中找到可以“定格”之处,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处体会疑点,做到三“点”的契合。要把握好定格的时机积极进行质疑探究,可以从预习中进行质疑。强调“读书必发问”;可以从课题上定格,仔细揣摩文章的眼睛;还可以在反思阶段定格,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刍等。

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教师在课始、课中和课末三个环节中适时“定格”,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有学生提问:“太阳和风究竟谁的本领大呢?”教师鼓励学生畅谈太阳和风都有哪些本领,营造自由辩论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本文第4-8自然段时,让学生回顾前面内容进行质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又要进行第二次比赛呢?”教师要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太阳的得意与傲慢。在课末总结阶段,启发学生对全文展开质疑,有学生问道:“这个故事真好,还有像这样的故事吗?”教师抓住这一疑点,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向学生推介了《伊索寓言》。通过及时恰当的定格,使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饱满而又深刻,让学生有了充盈的收获。

三、在激励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趣

学生总是习惯于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各种语文学习活动,质疑问题也不例外。要真正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就要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时候善于激励,充分放大学生的每一个亮点,调动他们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每一个质疑,都能得到及时和恰当的回应;让学生丢下思想包袱,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发表自己异于他人的独立观点。通过教师的耐心、宽容和呵护,帮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乐趣和成就。

篇3

关键词:生存与发展教育;历史教学;以人为本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历史教学的功能也实现了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转变。同时历史学科在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探究,对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生存与发展教育

以人为本是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新时期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而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历史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生存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方法,更是让学生明白生存的意义,发展教育的目的则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体精神。在新时期下生存与发展教育更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二、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素质教育的机遇,勇于接受教学中的各项挑战,开拓进取、负重自强、勇于创新,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环节,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并且以此为导向,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开展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格。

1.教学准备环节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选择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拟真的教学情境,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情况,以生存与发展为立足点,通过问卷调查、提问、谈话以及观察等形式,了解以及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年龄意志等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其次,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融入教学材料中,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一故事的时候,教师要突出讲述在恶劣的环境下,大禹为了部族的生存,带领人们与洪水抗争,开挖水渠,成功治理水患;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科学选择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通过历史图教学、历史剧编演、历史调查、历史访谈、问题探究以及资料研习等策略开展课堂教学。

2.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是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教学实施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教学环境变化、教学思路调整、应急事件处理以及学生状态变化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教学实施不能按照教学设计而进行,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通过鲜活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现历史教学与生存发展教育的充分融合。如在学习“生命起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共同讨论生命是什么,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实现自身发展。通过讨论,学生或许无法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教师还要利用教学设备、环境以及教具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而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环节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评价导向,在通过成长档案袋法、学生自评法、活动法、观察法以及考试法等方式进行评价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评价的效果和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重视学生发展、知识掌握以及思维锻炼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发展与生存的能力,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评价中。

4.教学反思环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以生存与发展为教学导向,是否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生存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中学历史教学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教学导向,从学校环境、自身情况以及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创新中,进而发挥历史作槿宋难Э频幕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事实上,我们国家现代的科学水平也比较先进。比如人工降雨,卫星探测等等。还有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和黄河治水这些例子来看,是不是就说明人定胜天了呢?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在某种程度上取得的一定成果而已。我们可以相信自己,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能因此就把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忽视了?从而给我们人类本身造成一种疏忽和轻敌的心理。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经历的地震也无以计数了。这种严峻的自然灾害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多少创伤和痛苦!但从这次5.12大地震来看,为何还未能做到一种意识上的防范呢?

较大的地震在来临之前,都会发生征兆。在这种征兆出现的地方,说明原来不是震中的地带,但一旦发生地震,该处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在某个地方如果发现类似地震的征兆,有关当局就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那就向直属机关报告,要求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或者一方面发出预警信号,一方面采取预防措施。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样做会引起恐慌,使人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最终证明不是地震,那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反方面的损失。从这种想法来看,是害怕承担责任,还是存在某种侥幸的心理——或者认为地震一般不易发生?俗话说:一万不怕就怕万一。如果真的发生了地震,导致过多人员伤亡和发生严重的经济损失,那最大的责任又是谁?地震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和抵抗的,从这种作为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去承担。

如果要提高全民的抗震意识,就应该在教学内容里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从地球每次地震发生的征兆中寻找共同规律。

地震实质是地壳运动中岩层错位裂变所造成的一种情绪发泄,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变化的一种本质特征。

如果我们人类自身连这种恐怖的敌手的本质都无法认识和辨清,那我们人类以后所受的苦难必然是无穷的!

篇5

关键词:中学生 传统美德教育 引导 自信 诚信

中国历来重视一个人的品德,无论是“上下求索”的屈原、“北海牧羊”的苏武,还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天下为公”的范仲淹,无不受到人们的称颂。中国教育历来是“育德为首”,对中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呢?根据本人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引导——德育的重要方法

昔日“大禹治水”以“疏导”成功,而其父鲧“堵塞”却失败,育人亦如此,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更应该重视引导。

高二学生谢某,家境不错,父母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他,将其送给奶奶看管。其实奶奶根本管不了他,于是他成了网吧的常客。为此,谢某不知挨了多少老师的批评,不知受了多少次长辈们的训斥,可他仍然我行我素。我接手这个班后,通过观察,了解到他去网吧也只不过是为了“聊天”。原来长期得不到父母疼爱的他备感这个世界的孤独,就经常到网吧的虚拟世界“聊天”,寻找所谓的“朋友”。对此,我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在班级组织了“聊吧”,也就是真正的“聊天”。将班级同学随机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内统一互相交流,彼此了解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通过一段时间的聊天,谢某了解到不少同学家境贫寒,还有同学在半饥半饱的情况下坚持求学,而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后来,谢某多次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无偿捐献给那些家庭有困难的同学,当然也渐渐远离了网吧。

二、培养自信——德育成功的一半

许多中学生自暴自弃,并不是不想好好学习,而是因为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尤为重要。

学生李某,人挺聪明,可经常“拳大为哥”,打架斗殴,尤为拿手。他的父母祖祖辈辈守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很希望他能够走出去。可李某从小受人欺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精力根本不放在学习上。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受到赏识的,我先给他讲了周处的故事,指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声明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还给他讲了“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靠“武力征服”别人,更何况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能靠武力征服另一个民族!将一些道理摆在了他面前,夸奖他以前是何等的“荣耀”,而如今平平一般,都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后果……周而往复,慢慢点起了他心灵深处的火焰,终于他变得自信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为唤起每位学生心中的自信心,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提出了“进步就是一百分”、“我进步我快乐”等口号,将班级出现的“纪律明星”、“文娱明星”、“体育明星”、“智慧明星”等张贴出来,举行“榜样在身边,我们该怎么办”的主题班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诚信——德育的枢纽

我们的改革“与时俱进,再创辉煌”,我们学生的思想也在跟着时代走。我想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搞卫生不怕脏、不怕累,在家里却连一条手绢、一双袜子都不洗;一个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视为懂礼貌的孩子,他却从不理会邻居长者;一个踊跃为灾区捐款的学生在其它方面却是“小气鬼”……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美德教育,却出现了这种情况。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德育中的若干问题。以诚信为例:什么是诚信?为何要诚信?怎样做才能诚信?谁来教和谁能教会诚信?美国的两位学者哈茨霍恩和梅益在诚信问题的研究上得出结论,不能把世界上的人们简单的分为讲诚信的人和不讲诚信的人。几乎所有的人在某些时间都欺骗过别人。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进行过欺骗,并不说明他在另一种情况之下是否欺骗。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在某种情况下欺骗,并不说明他具有一种不讲诚信的品行。

篇6

论文摘要:自2001年我国进行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故旧沉疴依然存在,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仍然有些令人担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还未完全植根于一线教育者的心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情况总是有些残酷的吞噬着历史教师的教育理想,驱使着教师不得已的教育行动。文章认为既然参与到了历史教育行列,就要面对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坚守历史学科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和社会需要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将生存教育、发展教育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总结这些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作用。  

 

21世纪伊始,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为包括历史课在内的各学科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历史课程功能从过去的“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向“使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和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历史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本位的分科课程”向“综合的、学生本位的综合课程”转变,历史课程的内容由“难、繁、偏、旧”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开放性和参与性”转变,历史课程的评价由“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向“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的管理由“集中管理”到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转变。[1]为更好的实现这些转变,包括历史课程在内的各学科课程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融入了课改的潮流之中,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写下了一页在国人心中涌动的史诗。 

一、以生存与发展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在以生存与发展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课程改革,使历史课程的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很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指挥棒、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轻文观念等沉疴的影响,为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升学率,历史学科仍然被学校视为“副科”、“豆芽菜”、“杂牌军”,[2]致使本来就较少的历史课时减少,在众多学科中受到轻视、漠视、甚至鄙视。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情况使一些历史教师深受打击,课改的教育理念难以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以致历史教师对教学准备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脱离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丧失了作为历史教师应有的激情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淡漠,学习历史的意识缺乏,中学历史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新课改的新鲜血液没有深入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骨髓。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人为本的生存与发展教育 

 “20世纪科学与人文分手了,21世纪又将汇合”, [3]二者不论是分手还是汇合,都是围绕着恩斯特·卡西尔所抽象出的“符号动物”、“文化动物” [4]——人在转动,即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21世纪的教育也是一样,不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生存与发展教育。以人为本所进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理念。以人为本,不只是为了人类本身的生存(活着),还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发展(好好的活着),生存与发展成为人类存在的两大主题,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在人文学科中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不可或缺。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1972年提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5]今天要学会生存,明天就不仅仅是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发展。那怎么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呢?想途径很多,教育会是主要的途径,即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培养生存意识、发展意识,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何为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呢?生存教育就是指为获得谋生的手段以延续生命所进行的教育,亦即教育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延续,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为人活着而教;而发展教育是注重个体精神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教育,也就是为了活得好而教。[6]为了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今时代需要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在当代要融合进行。 

2.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当改革的春风来临时,虽然势头猛烈,但是后续没有跟上,也会悄然消逝。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老师,尤其是历史老师,更应该抓住新课改的机遇,面对教学各方面的挑战,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植根于自己的心中,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总结等环节之中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渗透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播撒人文的芬芳,陶冶人文情趣,提高人文修养。 

(1)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准备工作之中。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准备工作中,在作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用等方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作学生情况分析的时候,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运用观察、谈话、提问、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进行分析,也要对意志、兴趣、年龄、爱好、性格特征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客观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这一项工作是很难做到准确且清晰具体的,因为在我国目前中学主要实行的是大班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人数较多,通常是在40~60人左右,在短时间内是很难了解学生的。加之历史教师较少,教学的班级数量多,面对的学生多,基于历史学科的学情分析难度就更大了。主观上,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存在模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状况。有很多老师做的学情分析大都是“本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较低、一般),年龄特征有明显的好奇心,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历史基础知识及其结构较好等等”宏观上的、不用观察、谈话问卷等就能凭空想象、说出口。鉴于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就只能凭着自己的智慧、良知和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定自己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信念,多花工夫准备自己的学情分析,做到更加精确、具体,深入了解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的拟定,要理解课程标准,领会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业发展及结果作出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在确定三维目标的时候就要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在历史基础知识中发掘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最后逐渐形成既有助于学生学会生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再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相关学习材料,有意识的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比如在讲述“大禹治水”的时候,就突出在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祖先大禹不负部落人的重托、厚望,为部落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着想,亲自带领人们治水,顺应自然环境开沟挖渠,变水患为水利。在讲述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时,强调他看到了倭寇对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明朝社会的稳定构成的威胁,立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宏志,为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着想。 

最后,在选择教学策略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预期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之中渗透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的历史教学策略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概括为主要有资料研习策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历史调查与访谈策略、编演历史剧策略、历史图示教学策略、历史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等等。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教学策略,在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中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意识仍然要伴随其中。比如在“”一课选用问题探究教学策略,首先提出问题,这一课可以提出的问题:①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②洋务派创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③取得了哪些成就?④你对怎样评价?⑤为什么会破产?⑥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7]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再次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讨论本课的疑难问题,碰撞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讨论后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建构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选用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好,收效更大,有助于其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2)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实施过程。历史教学的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实施过程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在此环节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用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做好教学准备后,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总是会和准备的教学设计有差别、有变化,因为教学的真实环境具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师处理应急事件、教学思路的临时调整,外在环境教室、灯光、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由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的因素,因此,教师就要以不变应万变,教师不变的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和真实的教学情境巧妙灵活的做一下改变和融合,生成具体鲜活的课堂教学,将生存和发展教育带入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比如在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中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8]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发展等有关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上课时,就既要根据教材的生命问题谈生命,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生命,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即是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继续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能生存得更好。在讲解或者演示的教学中,学生也许不能完全理解何为生命,但是教师得根据教室里学生、环境、设备等教学的情景适时的进行生存与发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其植根于心中、实践中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3)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评价之中。在课堂教学后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价中,要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除了通过考试法外,还应通过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成长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进行评价,重视评价的方法,也重视评价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不仅重视结论,更加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习思维的锻炼,不仅重视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更加重视生存发展的能力。最终带有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的教学评价的落脚点不仅应该落在教师的教学上,还应该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4)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反思总结之中。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总结中,看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真的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以生存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是否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意识是否形成,生存与发展能力是否增强,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以生存与发展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不想在21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中被落下,就要看到历史课程的转变,直面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历史教学改革的信心,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从学生、老师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参与到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基础学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19. 

[2]曾皓.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研,2010,(2):1. 

[3]骆向韶.新时期中学历史中的人文教育[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3):120-122. 

[4]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3-3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6]刘时新.关于生存与发展教育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3-75. 

篇7

【关键词】教学控制,细节管理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管理过程控制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控。为增强日常教学控制实效,加化管理的细节,现以我校实例来分析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案例事件

1.学生上课玩手机。教室里正在上课,最后一排的一个女生桌面上空无一书,她正专注的在课桌下面玩弄着手机,不时还发出一点响声。起初,授课教师有意站在她身边,给了点暗示。但是,没有效果。老师再次走到她跟前,做了一个简单的伸手动作,没有说一句话。谁知她的反应相当激烈:“你凭什么没收我手机,国家规定你没有没收他人财物的权利!”老师平静的和她说:“老师没有说没收,只是暂时保管!”她马上回一句:“你刚才又没有跟我说暂时保管!”“学校规定暂时保管你的手机一周。”见抗争无果,她把手机递给了老师。

2.学生随便出入教室。第四节课上课的铃声已经响了很久,联检老师例行走到学校食堂门口,发现2个学生正在门口徘徊。“你们2个同学现在还没有到吃饭时间,怎么不上课呢?”“老师,我们要取钱,老师马上就要交**费。”此时,对面又走过3个学生。“你们干什么呢?”“我们下课去复印了,人多,刚印完,马上回去上课。”“班级和姓名?”“老师,别记了,就这一次!”“没关系,老师回去和任课教师的日志核对一下,为了你们的安全,……”每天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在操场上重复这样的问话,有时学生很多,有时较少。

3.完成上级报表任务

“王老师,报表已经发送您信箱了,请查收。”

“你们的报表有问题啊,……”

“王老师,报表已经发送您信箱了,请查收。”

“你们的报表还是有逻辑关系问题啊,……”

细节管理是手段,完美是结果;细节是过程,完美是结局。上述3个案例,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教育是育人,我们怎样事事、处处、时时地把对“精细”的执着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呢?

二、提出问题。1.如何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2.允许学生上课期间随意出入有什么安全隐患?3.工作总是忙忙碌碌,很多事事后打“补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反思与分析

1.常态管理重坚持,强化责任要到人。经调查发现:我校98%的学生带手机,家长不支持,但孩子住校,为联系方便也没办法;二是不少男女同学互发短信、微信、QQ聊天打发时间,不管白天晚上,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三是学生因老师的课上得不够精彩,没有兴趣,才会玩手机游戏。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工作中的细节做到位,需要一种坚持不懈。教育原本也不需要跟风逐潮,而是需要一种可贵的坚持,坚持就是不简单,就是不平凡。就课堂上如何教育学生,玩手机怎么处理等问题,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做了具体指导,实施了量化考核,管理流程有明确的标准,一段时间确实杜绝了玩手机现象,上课时间在非教学区闲逛的学生也没有了。但是一段时间后的检查中发现,此现象有反复,分析其表面原因是任课教师重视不够,实质上,是有些老师责任心不够强。责任心就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决定了细节。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一种于细微处显精神的常态管理。

2.教学秩序需严谨,教学安全重泰山。安全管理冰山理论认为:冰山能浮出水面的仅仅一角而已。美国人Heinrich告诉我们,在1个死亡重伤害事故背后,有30起损工事故,有300起医疗和限工事故,3000件未遂事故及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学生上课期间随意出入就是“安全金字塔”的最底层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安全无小事,缺憾只因为差了这一点点。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日常管理就是琐碎的细节管理,降低意外风险,管控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我们的一点点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失效,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管理好每一堂课,教学做到严谨有序,方能使安全校园尽现和谐本色。

3.教学管控精细化,教学服务不拖沓。工作忙忙碌碌,加班加点搞突击,大会开完开小会,为问题打“补丁”,这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方式。学校反复强调的事情为什么总是要留下很多缺憾呢?“高效”的课堂,为什么总也高效不起来呢?……这是因为工作计划不到位,协调不好,沟通不到位;是因为我们工作中的细节想得还不够细;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细节落实得不到位,管理不精细,使得工作陷入被动。学校的每项工作,都要责任到人,要求高效务实不拖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四、启示与提升

1.培养教职工时刻关注细节。从管理思维出发, 上述情况的频繁反复,根本原因在于人!塑造不圆、带裂痕的瓷器可以摔碎了重做,但是学生呢?责任心不强,态度不好,小了说是不拘小节,大了说就是对工作职责认知度较浅,忠诚度不够,履职力较差。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培养教职工关注细节,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有了制度、目标等还是不够,重在措施上,重在检查上,重在整改上。要创建一种校园文化环境,创造一种健康氛围,使“对精细的执着”这一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处处存在、处处体现、处处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要激发教师的热情,从而把对细节的关注转化为强有力的执行力,把“对精细的执着”的行为长期坚持下去,推广到学校一切工作中去,让行为模式由简单的模仿到顺化、到认同、到内化。

2.精细管理落实到工作实处。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这个小小的校园,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视野、交流、沟通的需要,枯燥的书本,哪有互联网精彩呢?

篇8

一、“严”――治班之道

治班要“严”这是我的治班之道。人们常说“严是爱,松是害”,在治理班级、维持班级稳定中,严确实有一定的作用的。“严”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严己”,这是针对班主任而言的

班主任是一班之主,平常与同学们接触最多,那么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疑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模仿的样板。因此,班主任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起威信,才能更好地约束学生,从而更好地管理好班级。如:我要求学生穿衣不能不扣扣子或不拉拉链,我自己从来都是扣好扣子的。再如:我班每月开展一次向班主任说心里话的活动,让学生指出班主任在“严己”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更好地改进。

2.“严纪”,这是针对班级和学生而言的

“严纪”即班级要制订严明的班级纪律,因为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才能使班级稳定。在这一点上,我一直是紧抓不放,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我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严明的班级公约,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了纪律上的约束,才能有成绩上的保证。我带过一个住宿班,学生来自全市各个地方,甚至还有外省市的,他们在学习习惯及纪律上的自控力参差不齐。吃完晚饭与晚自习之间大概半小时的时间,教室里总是很吵。为此,我设立了值日班长,值日班长一到教室就坐在讲台前,其他学生进教室要喊报告,得到允许才能进教室。学生进了教室就坐在座位上看书或写作业。谁不守纪律,值日班长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由我来处理。我通常是先表扬纪律上做得好的大部分学生,单独再找不能守纪的几个人谈心。晓之以理,并给他们机会改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了。有了严明的班纪,并不是百事无忧,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自控力差,有时难免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屡次违纪,那么,对于屡次违纪的同学千万不能听之任之,执行起来一定要严。否则,条约、规范、守则、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甚至还会助长违纪的风气,影响班级的稳定。

二、“勤”――治班之诀

“勤”是治班之诀。要管好班带好班,跟班要勤是经久不衰的道理。我通过带班的探索与实践,觉得跟班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勤到班,勤观察,勤了解

虽说学生都已十三四岁,但他们的自我约束力、自我控制力还是有限的。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班主任应经常在教室外面转转,课间休息、午休、晚自习之前经常到班上不经意地走走、看看、问问,或许会发现学生的一些动态和想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请语文老师把周记中反映班级存在的问题及时转告我,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管好学生宿舍,班主任应经常到宿舍去,刚开学的时候,几乎是每天都要去,手把手教学生在纪律、卫生、安全各方面如何做到位。为了能及时发现问题,我让两个信得过的学生每天一到教室就告诉我宿舍是否有扣分情况。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决不手软、拖拉,并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现在,男女生共10个宿舍,基本上都能比较好地遵守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

2.勤发现,勤鼓励,勤表扬

学生有自尊心,有上进心,有表现欲,在带班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要发现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还可以使学生的优点充分表现。比如,我们班有个学生叫何某,由于他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所以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一直想通过什么办法来激励他。一次他放学后没走,原因是要等隔壁班的另一个同学一起搭车回家。他主动要求帮助打扫卫生,我想机会来了,后来就在班级里表扬他热心为班级做事,要求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他当时就热泪盈眶,事后我才知道,他小学时一直是班里的反面教材,从来都没受到过表扬,这次表扬对他的触动很大。现在他的状态很好,虽然他的成绩暂时还不行,但是我发现他真的在学。我想,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寒冬的一缕阳光,将给学生积极上进带来无穷的力量。

3.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从学生的立场看待问题,并找出突破口,加以正确引导。要有针对性,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很烦。我班有位姓韩的女生,有早恋倾向,她成绩很好,也知道不应该早恋,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因此情绪很低落。我找她单独谈心,告诉她这很正常,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老师能理解,但这并不是“爱情”,现在应以学习为重,并充分相信她能正确处理。她很感动也很感激,一个阶段后,她又恢复了原有的积极开朗状态。

4.勤培养学生的习惯

主要是加大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卫生习惯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三、“爱”――治班之本

投入爱心是治班的根本。现在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我们初一(6)班不仅是一个班,它更是一个家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呵护她,才能让她温馨,我们才能学习和生活得更开心。”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做的: 学生在校学习,远离父母,一星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此期间应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照顾他们,时时注意他们的冷暖和身体情况,使学生能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2.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初一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有时会萌发出许多念头,如厌学、攀比、拉帮结派等。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地发现这些问题,进行正面教育。通过耐心的教育,使这些同学都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平时还要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3.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我总是一视同仁,对于做得好的,我都给予真诚的表扬;对于做错的,我都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我觉得班主任必须像大禹治水一样,机智灵活,少堵多导,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从优点入手来克服缺点,使他们能以较好的心态在学校里学习。

总之,“严”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勤”是其中的催化剂。因此,搞好班级工作必须从“爱”出发,从“严”要求,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辛勤的汗水。班级管理,一个古老的话题,你、我都有责任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我们理应理清思路,不断探索,不断开创班级管理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赵世超,刘惊铎.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00.

篇9

梁志伟老师,三十多岁,是一位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朝气蓬勃的帅哥,因长期兼任学校办公室干事而没有任教一流的班级,然而,这并不妨碍梁老师的学生在大考中创造佳绩,总感觉梁老师上课教得轻松,也不见其课下辅导得更扎实,骄人的成绩从何而来呢?猜想其课堂上必有奥秘。恰逢学校开展人人晒课活动,带着探寻梁老师独特教学魅力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和若干领导老师一起走进梁老师和他那些“差生”的课堂。

这节课讲的是《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课前,梁老师已经编制了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是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展示交流。课上得非常精彩,上课过程中我校校长禁不住插言,表扬学生“回答得真不错”;课后几位副校长和老师们仍沉浸在教学内容中,围在一起议论河流的治理问题不愿散去;在晒课活动总结大会上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面对全校教职员工给予梁老师这节课充分的肯定。

经过课后反复观看梁老师讲课的视频,我总结梁老师的课堂魅力可用一个“美”字概括。首先,梁老师遴选了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景观图片,例如风光旖旎的大烟山风景区、灯光璀璨的田纳西河航运景象、满目葱茏的自然保护区等,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令人产生旅游的冲动;其次,体态美。这节课从头至尾,梁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满眼是期待,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举手投足恰到好处;还有与画面、神态交相辉映的、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梁老师优美的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活动,语言是这种交流主要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科学性;而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优美程度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数量。梁志伟老师的课堂语言除了一般老师的逻辑思维严谨、条理性强之外,还兼有诗人般的优美、播音员般的圆润。语言,是梁老师课堂魅力的突出表现。下面选取三个片段欣赏品味。

片段一:引课。在播放了“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和“三峡水库建成后拦截洪峰”的两段视频后,梁老师满怀深情地说道:

“中国是世界上深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国家,中国人民与水患灾害斗争的历史非常悠久。追溯到上古时期有大禹治水;战国时期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都江堰一直在健康的运作,一直恩泽着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如果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后来的天府之国、刘备入川、三国鼎立,甚至那段历史会因此而改变。即使用今天科学家的眼光看,它依然是科学的、合理的,我们古人的智慧很了不起!

今天,更令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是著名的三峡工程。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使长江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但是我们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我国已经进入科学论证、即将开工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墨脱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近三倍!我们中国人还在大踏步地前进!”

听了这段话后,我感觉心潮澎湃,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相信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一定被瞬间点燃,并化作此刻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

片段二:学习“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的措施。学生不理解“梯级开发”这一地理术语。梁老师俏皮地说:

“很多同学不太理解,开发就开发吧,为什么是“梯级”?大家看这幅图片(白板投影),“梯”就是“楼梯”的“梯”,大家看这里(指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是9座大型的水坝,像一级级楼梯吧?水从上面的大坝流下来,因为有一定的落差,又有了一定的速度,又有水能了,人们又修一座大坝,一直修、一直修,9座大坝在发电,9座大坝在防洪,所以它的能力非常强!这是田纳西河治理的核心――梯级开发(加重语气说,随后沉默了10秒钟)!本来这里的水电如此之多,但田纳西人还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很多坑口电站;火电有了还不满足,继续发展核电!水电加火电加核电,最后的结果是本区成为全美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这里的电有的是!电一多,价格就便宜了,这就为后续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什么工业?高耗能工业!那企业就来吧,因此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直修、一直修”;“火电有了还不满足,继续发展核电!”“那企业就来吧!”听了这样的话你能睡着吗?你能不受感染吗?学生能没有学习兴趣吗?

片段三:结束语,关于家乡的母亲河。梁老师说: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河――石河。石河治理一期工程的成果我们已经有目共睹。大家看,这张卫星图片清晰地显示出石河下游的水域面积比上游大很多,这是一期工程修建了橡胶坝(拦水坝)的结果,之前石河的下游跟上游一样像条小溪流,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水域;二期工程我们将再往北(上游)修若干座这样的大坝,使石河全程都形成今日下游这样的水域景观,大家可以想象那时山海关的湿地将会扩大多少?我们的城市将平添多少美丽?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此言一出,听课老师们的脸上立即洋溢起对未来的憧憬,相信学生的心中也被浓浓的乡情填满。

听课后我与梁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是教师,要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并有不失时机向学生渗透的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刻苦学习的主动性,即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是地理教师要把地理课上出特色,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多涉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民俗风情等广博的课外知识,即把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东西,持续保持学生对课堂、对课程的新鲜感,燃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是地理老师可以追求课堂上的画面美,既陶冶学生情操,又感染激励学生。

四是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一次听课我感觉收获很大,原因是我把听课当做了借鉴吸收他人优点提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带着“研究”的态度去听,把握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课前。兵书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想赢得战争,需要对敌我的实力心中有数。听课亦如此。教师若想强化听课的效果,则需要在听课前充分了解讲课老师的情况和自己的需求,从而确定听课的主攻目标,有的放矢地进入课堂,收到应有效果。

篇10

一、背景

1、学生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只能“抱着电视长大”。青春期又遇到了网络,“相见恨晚”。特别是在职业中学里,网络所到之处,更是惨不忍睹,许多同学也就因此没有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和许多班主任一样,我也是经常和家长在网吧里找到“失踪”的孩子们,很是迷惑,心痛。

2、网络

网络,给我们的班主任带来问题的同时,还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机遇。2003年的“非典”中,全国有不少中小学就是通过网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这一偶然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网络这一全新的领域,网络教育不能仅仅成为特殊时期的一种"临时行动",而应该将成为常规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补充,为我们今后的班主任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3、案例

我们班的涂磊、管长清同学经常上网,夜不归宿,上课睡大觉,不认真听讲,作业一蹋糊涂,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至同学,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与不顾,经常受父母打骂,班主任的教育,但总是收效甚微。班主任对此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对这种普遍现象的处理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策略

将班主任工作置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许多教师曾这么“设想”过,但苦于不知道如何具体地展开工作,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如何全面了解学生,如何开展个性化教育?这里,我想就这方面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1、转变观念

首先应该转变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观念。班主任首先摈弃原来对网络抵制的态度,实现变“堵”为“疏导”的策略,将网络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还要主动运用网络,熟练驾御网络,只有自身在其中意识到网络对班主任的作用的时候,才能真正接受网络。这是能否真正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其次应该转变学生使用网络的观念。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上网学习,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让同学们明确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益的信息,特别是下载一些有用的资料进行学习,开展研究等,积极抵制网上不良文化的侵袭,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

2、赢得支持

将班主任工作置于网络环境下,必须赢得相关领导和老师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那你在这方面的工作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你的这些教育设想甚至会夭折在摇篮中,尤其是在开展工作的摸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无法预测的情况。一旦,你赢得了这方面的支持,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探讨,还赢得了相关的硬件支持,如学校的网络教室、精通信息技术的老师等,自觉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让班主任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工作。3、对话交流。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了信息沟通、交流手段的多样化。网络技术更是通过聊天空间,?ICQ,OICQ,短信息,E-mail等多种联系方式,为人们提供着便捷的服务。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天向全班同学公开自己的E-mail、QQ,BBS和聊天室的网址,同时获取同学们的相关休息。这样,学生与老师就可在网上,超越时空进行交流。网络技术手段的使用,一方面避免传统班主任工作中的班主任“受蒙蔽”,另一方面对学生上网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4、心理辅导

网络环境下的对话交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坦率地对老师的教学提意见;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定时地发给学生一些邮件,指出他的缺点,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当然,在节假日师生之间,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互送祝福,同学们会感到班主任、班级体,是自己情感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另外可以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变化。为了能及时收发邮件,可以开通邮件提醒业务,比如免费邮箱。通过邮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5、网上安家

师生共同建立班级网站,一方面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样,同学们拥有、设计自己的页面,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又和班级步调一致,转移部分玩游戏的同学的注意力。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网站”公告栏里,提出阶段性的班级目标,考试动员,好人好事等。学生就是放假了,也可以通过网络,和班级在一起。

三、反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天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挑战和考验。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没有什么成功的先进经验可供借鉴,都处于摸索的过程中。

1、这一过程要开展起来,必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具备了信息意识的支持,班主任工作就能较易顺利展开,避免流于形式;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支持,班主任工作就有了工作的网络环境;具备了领导同行的支持,班主任工作就不是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具备了专业素质,班主任工作就有了说服力。

2、这一过程要顺利开展,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保证顺利的展开班主任工作,必须处理好“网络环境”和“传统班主任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是对传统班主任的适当地补充,而不是对传统班主任工作的摈弃,所以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展开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适宜地采用教育方式。至于如何具体地选择,那就看那一种班主任方式容易采用,班主任工作的效果更好。

3、这一过程要深入开展,必须及时回顾总结和展望前景

积极主张这样一个理念:积极的人生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生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要对所展开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一些好的做法和效果展示出来。一方面体现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优势,宣传“将班主任工作置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可以倾听同行和领导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协调好下一段时间的工作。不过,展示成果要坚持实事求是,给后来人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切忌“搞浮夸”、“”。开拓班主任工作的新境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几代班主任工作者的教育理想有可能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