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1: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次作文就是要“我手写我心”――用手中的笔描绘家乡美丽的景物,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美丽的景物很多。你看,门前的小河,屋后的小树林,村旁的大山,街两边的高楼,公路上的立交桥,海边的小岛,还有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假山亭台、小桥流水……这么多,选什么来写呢?通常是从你熟悉的、喜爱的景物中选取最能代表家乡的、最具家乡特点的景物来写。要注意的是尽量缩小范围,选材宜小不宜大,写某一个方面即可。如写《家乡的田野》《家乡的小溪》《家乡的菜园》《家乡的晨雾》《家乡的小吃》《家乡的钟楼》……
选好景物后,你得仔细观察。观察,是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了解事物的过程,它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鼻闻、嘴尝、手摸……更重要的是用脑想,用心感受,使自己“进入”被观察的环境中,从形态、质地、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去认识景物,发现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有的东西。这样的观察才是真正的观察,也只有这样观察,才能感受景物的变化,才能发现景物的特点。如,大海的潮起潮落,候鸟的南来北往,立交桥的高大雄伟,大剧场的热闹欢乐,小吃的美味无穷……这时动笔,你笔下的景物才能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才能避免一般化,让读者感兴趣。
观察所得的材料,要有序地安排――选择恰当的顺序写作,才能清楚、完整地交代景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这次作文,你可以按观察时的顺序,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来:可以是方位顺序,以一个观察点为中心,或由远到近,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可以是移步换景,就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写到哪儿;也可以是按时间顺序写,如一天的早、中、晚,一月的初、中、末,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还可以是先整体后部分、先静后动等顺序描写。
篇2
一、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对写作有自信心,他才会有兴趣去写。我们平常都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期望过高,要求过多。急于求成,反而效果更差。面对学生不太喜欢习作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需要有一颗等待幼苗成长的耐心,多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即使他们的习作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也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二、自由空间,让学生畅所欲官
学生写作文,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我的家乡景物》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家乡景物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有关媒体介绍都可以。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展示,边口头介绍。这样,学生可以向同学们大胆介绍家乡的景物,表达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我还让其他学生在恰当的时候给他提意见,让他把话说得更完整。同学们也可以一起帮他修改不当的词语,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让学生的口头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再指导他们写下来。
三、点滴进步,对学生适时表扬
在习作教学中,班上都会存在一种情况,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而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如何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学生,他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不会动笔写,字数不够,总是说没内容可写。于是,我就叫他写班上的事情,就从最简单的事写起。比如说,今天的班干部做什么事,得到了老师怎样的评价,今天班上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应该不难写。尽管他们所写的文章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数不够,我都不会批评他。但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会对他的表现做出肯定和赞赏。
四、点评有效,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我的作文评讲课中,我常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再由老师批改后再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我不只是会对那些优秀习作进行点评,几乎全班学生的作文我都会点评。比如,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后,在用词、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写得好的,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们。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点评,他们都会觉得很高兴,开始有写作的喜悦感、成功感,从而就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畏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栏上,让全班同学将所有的作品全部看一次,并向该同学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再把“成果”发回给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促进。
五、拓展阅读,以读促写
篇3
第一曲: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生乐于写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过亲身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介绍一次活动》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吹泡泡比赛,先分组进行初赛,评出选手再决赛。要求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的场景,观看同学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写的习作非常生动,有的写泡泡形态、颜色变化万千,美丽无比,有的自己比赛时心情激动、紧张、扣人心弦,有的写热闹欢乐的比赛场面,学生自拟的题目更是精彩纷呈,有《吹泡泡》《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我是魔术师》等。
第二曲:不拘一格,科学指导
笔者根据每一组课文的作文训练要点,布置作文,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收集有关写作素材,有意淡化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角度去反映生活,表达见解,抒感。在《介绍家乡的景物》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制作了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南部风光:美丽的桂博园,迷人的升钟湖,霓虹灯闪烁的嘉陵江大桥,笔者以桂博园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写。学生有的写秋天桂花飘香的美景,有的写文化路夜晚璀璨的灯光,有的描述了春天一群孩子在池塘抓蝌蚪,有的写大人肆意践踏桂博园草坪、采摘桂花的一幕,作者在文中发出呼吁:请保护我们的家园。试想,如果针对这一题目作具体指导,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南部风景优美,哪来如此鲜活的描写、深刻的思考?
第三曲:行笔成文,巧妙引导
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对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指导。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头脑中的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呢?
1.丰富学生的词汇
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文章就生动感人。笔者在作文前要向学生提供可能运用到的优美词句,并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
2.提供仿写的阶梯
起步作文教学仿写是有效指导学生写作的阶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模仿,模仿什么。比如,学生初写作文《家乡的景物》时,指导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初写后挑选优秀的习作在班级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作文引导学生要把认为最美的风景点写具体。描写的时候用上比喻句、拟人句等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第四曲:指导讲评,交流展示
1.集体讲评
作文讲评时,笔者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进行集体讲评。评讲时,出示习作读一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然后针对文章实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作文的重点、难点就一一道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握重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作文展示台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譬如可以在教室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展示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升华了成功的体验。
3.作文专辑
篇4
一、乡土作文敞开写作新门径
习作改革的企盼:依赖于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缺少一个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写作教学内容的缺失和偏位已成了制约写作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四年级的作文,都是依赖于主题阅读下的作文教学,缺少自身螺旋式提升的写作体系和具体要求,造成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导致作文教学质量不高。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是习作最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为丰富儿童写作题材、提高写作质量创造了可能。我们在这方面根据实践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乡土作文体系,主要有五个板块:1.乡土人物:指历史上乡土所涌现的名人贤士;2.乡土景物:故乡的山山水水;3.乡土文物:指乡土历史遗传的所有古迹和器物;4.乡土名物:对地方名特产的特点、传说及其现展的介绍;5.乡土“非物”:就是指乡土的非物质文化,如某一种民间小调、民间曲艺、民间技艺、民间节气、民间仪式活动等等。这个体系为儿童所熟知,易于感受,易于体验,自然也就易于写作。
生命表白的需求:乡土作文就是在《语文课程标准》(或教材大纲)的范围内,以学校的所在地或学生出生成长的本土为题材的作文。儿童的写作离不开乡土,儿童第一眼见到的世界是乡土,童年生活时期最长的世界是乡土,儿童获得生命体验最深的世界是乡土,儿童获得的个性感悟还是乡土,只有让儿童去关注乡土,表达乡土,才能触动每一个儿童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儿,他们也最有话可说,最有话可写。乡土作文是最具有民族根和儿童心的作文。
乡土文化的召唤:乡土资源是源远流长最为丰富的,就拿笔者所在的乡土来说吧,上虞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历代乡贤辈出、群星灿烂,民间故事丰盈,民族文化深厚,“东山再起”的东山,孝女曹娥的曹娥江,春晖教育之光的白马湖,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覆卮山……所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的教育财富。上虞地方文化丛书的出版,小学《可爱的上虞》地方教材的推行,“知我上虞,爱我上虞,兴我上虞”系列活动的蓬勃开展,为乡土写作教学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乡土写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乡土人文熏陶下,激发写作兴趣,贴近现实生活,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乡土写作丰蕴儿童写作情愫
(一)乡土阅读——习得文本方法,迁移乡土表达
1.教材文本中迁移:实行读写结合乡土化,让儿童在读写中迁移写作技能,表达乡土情怀是乡土作文的创新点。如学习《家乡的桥》后可进行主题迁移,描写上虞的桥,叙写古桥迷人的传说;如学习《颐和园》后运用过渡衔接手法写美丽的校园;应用《乡下人家》的对比手法写美丽的水乡;迁移《桂林山水》的排比手法写校园仙鹤喷泉的美景等等。如苏教版第四册《月亮湾》第二段学习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ABB结构叠词、比喻句,抓住家乡田野、小河的形状、色彩,写一段话,写出家乡景色的美。学生在文本的感悟中习得了表达的方法,结合图片和生活观察,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稚气的家乡“图”。
2.乡土文学中品味:乡土文学的作家更接近读者,乡土文学景物的地域性、风俗的独特性、人物的乡土性等特点,更易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感,产生亲和力,更易激发乡土情感。如上虞有孝女曹娥、梁祝化蝶、合浦还珠、称炭炼剑、舜与百官、大禹治水、唐诗之路、谢安出山等美丽的乡土故事;《逗笑歌》《好儿童》《年糕谣》《萤火虫》《莲花落》《打荞麦》《丢手绢》《皮筋谣》《油菜开花黄如金》《抗日民谣二首》《跳绳歌》等有趣的民歌民谣;陈鹤琴、马一浮、徐懋庸、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金近等近现代乡土名家名篇,赵畅、陈荣力、顾志坤、陈秋强、何家炜、高志林、郑志刚、徐伟军等一大群当代名家名篇……从乡土文学中汲取营养,提炼写作技能,丰富情感,更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童谣:“一根绳,两人摇,/三个宝宝排队跳。/摇得低,像水池,/摇得高,像座桥。/摇摇摇,像波涛,/跳跳跳,鱼蹦高。/你跳我跳大家跳,/好像鱼儿水中闹。”这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乡土作家郑志刚的《跳绳歌》,被评为“全国80首优秀童谣”。老师独辟蹊径,开展《快乐的游戏——创编童谣》创作指导,让学生吟诵童谣,发现童谣的特点,运用童谣创作方法创编童谣。如赵艳小朋友的《跳皮筋》:“蓝天高,白云飘,/小朋友把皮筋跳/。蹦蹦蹦,跳跳跳,/你跳我跳大家跳,/一群“袋鼠”蹦得高,/人人跳得乐淘淘。”许佳颖小朋友的《踢毽子》:“踢踢踢,踢毽子,/踢得高,像只鸟,/踢得低,像只鸡。/你踢我踢大家踢,/大家玩得笑嘻嘻。”通过实践,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乐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乡土体验—— 汲取乡土营养,触发习作热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土化体验活动开掘出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激发出孩子写作的乐趣,让作文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生本,走向社会实践。如开展“走进虞山舜水”活动,亲近地方名胜,写写导游词,编编乡土小故事,模仿人文经典;如对话乡贤名家,了解作家写作背景,解读作品内蕴,感悟创作的心路历程,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创作的未来;如夸夸风味特产,编儿歌、写童话、写童谣赞美家乡特产,在生动有趣的玩味中提高写作水平。如:宋明霞老师结合家乡水果丰富的特点,创设举行一年一度的“鲜果展销会”,请小朋友们为家乡的水果编几句儿歌,喊响水果品牌,吸引全国游客参加家乡四季鲜果游活动。学生们纷纷为下管的樱桃、长塘的柿子、盖北的葡萄、丁宅的草莓、二都的杨梅编儿歌,夸家乡,果香飘飘,别有韵味:长塘柿子长得好,红柿子,黄柿子,揭开盖子尝一尝,味道甜甜像蜜糖。紫葡萄,一串串,挂在藤上荡秋千。美人指,红玫瑰,品种丰富任你挑。甜津津,香喷喷,这里是江南吐鲁番。
(三)乡土展评—— 挖掘乡土题材,提升爱乡情怀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而这种充满情感的激励、唤醒和鼓励,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的,都将会产生令人欣喜的力量。融合虞舜文化这些不可或缺的珍贵家乡教育资源,开展如“江南第一庙”“可爱的家乡”等乡土特色小报展评、半山文学社刊物展示、乡土名片激励等激发爱乡情怀,为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
三、乡土写作拔节生命成长
乡土写作的课堂是真情的课堂,倡导真情流淌、心灵互动;乡土写作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作文课堂在乡野田间,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参观过程中,在与乡贤对话互动间,在感动父爱的书信交流中;乡土写作的课堂还是体验的课堂,作文从“过去时”走向“现在进行时”,把体验、活动、写作指导、评价融合在一起,作文顺应儿童生命表白的需求,课堂是一种对话和交流、发现和分享,让儿童拥有一双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拥有一份热爱写作、乐于表达的情感,是乡土文化的滋养和儿童生命的拔节!以下是节选的乡土作文课后真情表白:
这一堂课后,我再去看了看校园里的景物,好像真的变了,变得更美了。谢谢老师,让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美,在体验中学到写作本领。 (四(1)班 何诗怡)
“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恭恭敬敬地祝福道。爷爷奶奶高兴地吃着“幸福菜”,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皱纹也舒展开来,仿佛年轻了十岁。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的杰作,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吃过饭后,我和爸爸向爷爷奶奶告别。下楼梯的时候,我听到了爷爷奶奶在屋子里的窃窃私语,还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我好像隐约听到奶奶说:“……这孩子真的长大了……” (四(4)班 陆天宇)
我相信,以后我出差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我家里已经有一个小男子汉了,我不在的时候,他会照顾好这个家的。
(徐泽昊妈妈感言)
自从我给了爸爸那封信后,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爸爸的回信。看着爸爸语重心长的回信,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看似一封简简单单的信,饱含着这么多的爱。这次写作让我和爸爸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让我们彼此理解父女之爱。感谢爸爸,更感谢老师!
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乡土特色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平淡。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熟视无睹,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如何让农村孩子作文写出乡土特色?作文教学中,应巧借农村生活之“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描绘自然风光,在细节比拼中学会观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错落的村舍,有秀丽的山水,生长着各式的果蔬。随着农时变化,便形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四季美卷。描绘农村美丽图景,是农村作文写作的首选题材。
1.布置习作任务
进行写景类习作时,有很多学生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的旅游经历,作文往往画面模糊,内容空洞。因此需事先拟定有针对性的话题,要求具体,如“我家的麦田”“门前的小溪”“家乡的那条河”等,宽泛自由的话题如“家前屋后”“菜园里的……”“……的早晨”“那一片……”等,以此把学生的知觉和感觉严密组织起来,指向和集中于要观察的景物。
2.激发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近距离郊游、踏青,教师实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观察兴趣。回教室后开展多种活动,如“比一比”,看谁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更细致;“辩一辩”,怎样进行景物描写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在比拼和思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3.养成观察习惯
鼓励学生写“观察笔记”,随时记录观察所得,方便日后进行整理和总结。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就能不自觉地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观察得越仔细,写得就越多,也越会有写作的欲望。
二、展示风土人情,在思维碰撞中懂得感悟
农村的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农村的风俗更加传统、更加丰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也在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习作时,如果能把握住它们的精髓,自然能使文章的主题提升层次。
1.确定主题,展开调查
首先让学生明确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农村仍保持的很多城市己经遗忘的风俗,乡村的辉煌历史,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等。
逢年过节,组织了解民俗,如大年三十晚的“守岁、接财神”,年初一的“穿新衣、拜年”,还有清明、端五、七月半的“鬼节”等。可以了解家乡的过去、如今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村中的古桥、古树、古建筑等人文景观的渊源,收集民间传说、优良传统等。
主题确定后,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梳理家乡的习俗,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习俗或人文景观,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下相关故事及寓意等。
2.交流讨论,感悟深义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为了扩大民俗风情对学生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相关民俗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结合时节,举办有关风土人情的故事会,如“我眼中的除夕”、“又到端午”、“何时的月亮最圆?”等,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生活中的故事与同学分享,丰富每个学生的体验;针对民风,召开民风发展趋势辩论会,如“明天你还会包粽子吗?”“土灶台真的该退役了?”“月饼还有中秋味吗?”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农村的认识,丰富写作内容。
三、再现生产劳动,在生活实践中丰富体验
“实践出真知。”要想写出乡土味十足的作文,必须要亲自投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孩子也缺乏劳动体验,写作时便无法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把播种浇水、喷药治虫、收割庄稼等生产劳动,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他们定能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长见识、增才干。
1.感受场景,激发动机
带领学生欣赏以农村生产劳动为题材的画作,如凡高的《种土豆的人》、《两个挖地的农民》、《播种者》、《捆麦秸者》、《劳作中的休息》等,揣摩其中的人物感受。或利用课内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观看劳动场景,如插秧季节,将孩子们带至田头,让他们真切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劳动的是你,会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欲望和动机。
2.集体劳动,初尝滋味
实践活动中,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往往带有盲目性,难以抓住对写作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必须提前明确活动的方式、途径、目的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如:学习植树,先跟着老师做,边做边问不同树的种植方法、过程。学生掌握了植树的要领,文章也会变得有血有肉。
3.自主实践,写出个性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一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时也用作文课时间。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选择乐意参与的生产劳动,如插秧、锄草、晒谷等。亲身经历后,每一个劳动场景都让他们历历在目,深有感触。习作时或是写劳动趣事,或是反映劳动艰辛,或是写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篇6
一、把握阶段目标,切忌揠苗助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然而回顾我刚接手时上的一堂有关写学生的课余生活的作文课不禁汗颜,具体是这样上的:同学们,前面进行了口语交际,知道咱班的孩子在课余时间有许多爱好,真了不起!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爱好写下来,好吗?孩子们都说“好”。于是我打开话匣子,引导学生开始一步一步的接近本次的习作目标:首先得确定自己课余生活中做得最多的是什么事,然后写你是怎样做的,接下来写你经常做这件事的感受。随后一声令下“开始写作”。谁知学生们顿时面面相觑,接下来孩子的发问竟让我无言以对。有的孩子问我:“老师,是写一段话吗?”“老师,是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回答吗?”……我的脑袋一下懵了,怎么刚才说得清清楚楚,不过一会儿的功夫,孩子们咋就犯糊涂了!望着那一双双清纯的眼睛,我恍然大悟,眼前的这些孩子是初涉作文,怎么可以像指导高年级写作似的拔高要求呢?难怪他们会说出那么多让我费解的话来。那堂作文指导课可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咱们在进行三年级起步作文训练时,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想,把指导工作做扎实,这样才不会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中。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由于近几年来我县加大了旧城改造的力度,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孩子们亲眼目睹的。写哪一处好呢?这个问题我就交给孩子们自己选择,有的说写公园,有的说写山,有的说写河,还有的说写桥等等,眼瞅着孩子们的写作兴趣高涨了,我抛给他们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你写的地方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呢?一些孩子告诉我可以用上一些美词佳句,另一些孩子马上补充要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通过观察,把景物装在自己的脑袋里,假如记性不好,还可以用笔把它们写下来。从孩子们兴奋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懂得观察的重要性,于是趁热打铁,教给孩子们观察的方法:1、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整体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体)等等;2、抓住景物的特点: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3、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看、听、闻、摸、想等活动4、选取感兴趣的地方仔细观察,以便取舍。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觉得难了。
三、引发学生想象,扩大思维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长此以往,无数的妙语便会从孩子们的头脑涌出,如一位学生在《我爱故乡的吊桥》一文中写道:“晚上,吊桥上的灯全亮了,那白荷花灯连在一起,多么像两串珍珠项链戴在大地妈妈的脖子啊!”,这样有灵性的语言充斥在作文里,写出的作文还怕不真实生动?
四、 鼓励学生积累,达到厚积薄发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具体做法是:1、利用丰富的教材资源,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2、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童话书等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3、在班队课、早读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4、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五、指导学生习作,保护孩子童心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学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写。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自命题或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
篇7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6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自我从小学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在农村小学教高年级语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作文教学是最棘手的。
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是虚情假意,乱编的多。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往往只是只言片语,写不实在、不生动。原因之一是学生平时佳词妙句积累的量较少,感到无语可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差;原因之二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害怕写作文。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笔下的故乡是他乡,笔下的家是别人家,笔下的美景却从未见过……很多学生的写作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甚至有些学生都弄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针对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写作的欲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习作,是习作成功的第一步。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作文命题开放
布置习作时,作文命题要放宽,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学生周围人和事,景和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如笔者在写作教学时常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为《我的故乡》、《爸爸、妈妈、老师,我想对你说》、《校园的早晨》、《我的妈妈》的作文。
2、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
笔者经常在作文教学里开展各种各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的习作;有时让学生上来读自己写的作文;有时让学生互评互改,指出对方的长处和短处;有时把学生的习作贴在教室的佳作栏里。这些活动可让学生在充分肯定的评价中树立起作文的自信。
3、给予学生写作充分肯定
要让学生有恒久的写作兴趣,必须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把写得好的作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宣读,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语。为作文中的有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学生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
二、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愿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总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因此,教学不仅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课外书,积累好词好句,积累语言材料。为此,笔者让学生购买一本课外读物,利用周六、周日来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词句才会涌现笔端。同时,阅读也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所以需要我们教师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中捕捉作文题材。农村小学的学生写作文时往往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总去写一些自己凭空想象的人和景物。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东西太平常了,没什么可写。歧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去捕捉、积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观察是认识客观的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农村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身边的人和事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题材中孕育美,才能在写作中表真情。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就是让学生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可以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因此,我每天总不忘提醒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要仔细观察在路上的人和事物,把所见的有特色的情景记下来,每天利用早会时间或者下午活动课时间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这样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时,我就带学生一起去参加义务劳动,帮农民干农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兴趣,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干活的过程,人物的衣着、神情、动作、语言等及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有时带学生去听老人们讲以前的故事,让学生观察老人们讲故事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并学习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有时带学生到田园里去观察农作物,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抓住农作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特点细致观察……学生通过取材、思考、表达,把对家乡的爱洋溢在习作的字里行间,获取了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可以避免虚构故事冷冷而谈,虚情假意的作文现象。
篇8
昙花,一现。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异——月光如练,凉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
但,如此短暂。
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
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
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却永留芳华
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极短却定格在人们心中——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句安慰,还有那情到深处的一泪感动……定格在人心的一瞬。
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清观,一点孤傲,一怀感伤。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上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逾越千年呢?
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不要梦想长生不死,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昙花,在最美丽的时候,飘然而逝,只留一缕芳魂无断绝。
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
唐代诗人王昌龄说:“搜求于物,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意思是说,心得来源于生活中物象的启发,心神进入物境,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深刻的文章。
篇9
一、拥有内容之乐
学生怕作文,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只要让学生有可写的东西,就会使他们感到快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拥有内容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从社会中摄取材料。小学生尽管阅历浅,但毕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只要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就能使他们拥有写作的内容。例如,《记暑假中的一件事》,学生在暑假中经历的事很多,有抓知了、学游泳等等。在让学生写之前,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启迪,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梳理和再现,这样学生再进行写作时内容就有了。又如,《我爱家乡的……》一文,学生既可写家乡的特产,也可写家乡的美景,但因学生平时没有留心观察,不一定说得清楚,写得具体。如果教师组织学生调查,找数据材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那么学生就能把家乡的情况写清楚了。此外,在平时经常进行小练笔,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学生也就有了写作材料。学生有了材料,就不会望题生畏,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2.从课内外的各类活动中取材。学生在校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如班级开展的古诗朗诵、课本剧、小品表演等;课外开展的登山、野炊、踢毽子、乒乓球比赛等活动,都给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例如,在趣味折纸活动中,我抓住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动手及想象能力,同时让他们进行心理感受描述,将活动与写作融为一体,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掌握了具体的写作技巧。
二、懂得写法之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读写结合。这里,我借鉴了丁有宽“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经验。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按照顺序叙述景、物,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街心公园游览,观察各处景点,然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看到的景物,在叙述过程中指导他们有顺序地讲,有特点地讲。通过这样指导后,多数学生不但叙述得有条理,而且各处景点之间过渡也相当自然。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是这样写的:一进公园迎面看到的是“九龙壁”,接着沿园中方石铺成的路来到了假山,然后登上假山,在山顶上分别向左看、向右看……这样不但把景物写得清楚具体,而且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2.“下水”导写法。教师写下水范文,可以知水深浅,指导起来就有针对性。如,在写《那件事我做错了》一文时,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做过错事,没什么内容可写,很是苦恼。听了下水范文后,有了下水范文的引路,他们的思路就清晰多了,也找到了可写的内容。
三、抒发真情之乐
1.解放思想,还给学生自由。儿童有自己的情感,要让他们实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例如,我曾指导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要求他们对老师说心里话。但在批改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写的是对老师的奉承、敬仰、感激等话语,只有极少数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心里话。如有一位学生在信中写道:老师,您在教学上有拖堂现象,把我们仅有的十分钟给掠夺了。有时还把下午的第三节课改为作业订正课,您这样做,了解我们的心情吗……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毫不迟疑地给他打了高分,还在作文讲评课上读给其他学生听。这样使我及时了解了班级情况和学生思想,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2.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写作的激情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如,有位学生在《野》一文中描述了野的多种作用,结尾时,他是这样写的:“野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无私地向人类奉献自己的全部。我喜爱它的平凡、它的朴素、它的顽强。我觉得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的精神吗?要像它那样默默地生长,不求索取,只是给予,给予……”这段话不仅赞颂了野的平凡、朴素、顽强的品格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还自然地流露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体会劳动之乐
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劳动之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课堂中朗读欣赏。即安排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如佳篇和好句好段,特别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学生。
2.评语里充分肯定。即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词一个句子都要划出来,实行高分制。
3.定期张贴展览,结集印发。即把学生每次作文中的佳段佳句乃至标点用得好的都收集起来讲评,张贴展览或刻印分发。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写作水平获得提高。
篇10
走进周庄,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闯进一处梦。你不曾料到,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怎地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梦境,双脚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该向哪里迈步。
疑惑间,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由不得你再去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
——选自谢大光《走进周庄》
【技法解读】
不同地点,景物往往风格各异。在江南,放眼望去皆是小桥流水;在戈壁,跃入眼帘的则是千里黄沙。由此可见,写家乡之景,关键在于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中国江南水乡的周庄,值得描写与赞美的景物一定有许多,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周庄之水、周庄之桥、周庄之巷。抓住景物的特点雕琢,描绘出来的画卷也便不同寻常了。
【运用范例】
家乡的美丽在哪里
湖南益师艺术实验学校 唐博文
我的家乡益阳,没有雄伟的泰山,也没有神奇的漓江;没有独特的张家界,也没有诱人的桃花源。我真想知道,家乡将她的美丽藏到了哪里?
奶奶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广阔的竹林吗?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还是溪边,不管是河岸还是田边,不管是庭院里还是房屋边,处处长满了绿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斜照在清凉的地面,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撒落在地上的碎银。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欢乐的时光。爷爷自豪地对我说:“美丽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样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那一望无边的洞庭湖里穿行,大片碧绿的荷叶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看着这美丽的荷叶,我也不由得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也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了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副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的美丽而神奇。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的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对您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她;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她——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亮点解读】
写家乡的文章太多,想写出特色不容易。从内容的选择上看,本文突出了地域特点,就益阳这座江南小城而言,百里竹林、万亩荷花、千年古寺,无疑代表了她的灵魂。从切入角度看,用长辈们的“三问”引出家乡的三幅美景,可谓独具匠心。同样写景,前两幅侧重描写,第三幅重在挖掘文化底蕴。不同笔墨交相辉映,家乡美景也就尽收笔端了。
【新题演练】
题目:心灵深处有一种声音。
要求:(1)以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2)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
【审题指导】
审题时有几个方面不可忽视:一、“声音”是写作的主体。站在物的角度,可能是自然里美妙动人的声音;站在人的角度,可能是人物感人至深的话语。二、“一种”限制的是数量。也许值得我们写作的声音有很多,但在这篇作文里,重点写到的只能是一种。三、“心灵”突出的是情感。也就是说,不能只是叙说或描写某种声音,而应该写出这种“声音”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