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时间:2023-03-23 02: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坐井观天续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青蛙鼓足了勇气,奋力一跳,跳出了井口。哇!它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天,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像棉花糖一样美丽,还有几只小鸟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来飞去。青蛙低下头,看见了绿色的草地,还看见了五颜六色的花儿,花儿上飞着翩翩起舞的蝴蝶,美丽极了。青蛙向四处张望,远处有绵绵起伏的青山,近处有一条长长的清澈见底的小河,河里有几条小鱼好像在玩捉迷藏呢,它们玩得可高兴了。
青蛙想:原来我真的错了,小鸟是说对了呀。
小朋友们,我们可要见多识广,可不能做井底之蛙。
篇2
青蛙听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它先来到了城市。看着高楼大厦,赞叹道:“我从来没看见过这么美丽的奇景。”正想着,一辆车飞驰过来,险些轧到青蛙。但青蛙是不明白汽车会要了他的命的,只是看着旁边的石头被轧成了一块一块的碎沙子。不禁冒出了冷汗。但这一切不能打消它的好奇心,它又继续旅行了。它来到了菜市场,看见了许多自己的伙伴,便高兴地与他们打招呼,可伙伴们脸上露出了惊慌的神色。
青蛙甲说:“你怎么来了?你会成为人们腹中之餐的!”
青蛙乙说:“快……”
篇3
自从听到喜鹊嘲笑自己是“井底之蛙”后,青蛙非常生气。于是他就下决心想到外面去看看,长长见识。这一天,井的主人来打水,青蛙“扑通”一下跳进水桶里来到了外面。
青蛙一来到这里就被这里迷人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那边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这里的公园绿树如阴,几棵参天大树下人们正在树下悠闲地乘凉;碧绿的草坪上开着数不胜数的野花……啊!真是风景如画呀!
突然,青蛙的肚子“咕噜”直响,他想找些东西来充饥。正在这时,一只小飞蛾飞了过来,青蛙伸出舌头把小飞蛾卷进了他的大嘴巴,“味道好极了!不像在井里一样,天天只能喝凉水填肚子,害得我营养不良,面黄肌瘦,骨瘦如柴。”青蛙抚着他的大肚子美滋滋地自言自语。
走着走着,青蛙来到了池塘里,交了许多好朋友,不像在井里那样讲话的人都没有,生了病没人照顾,孤苦伶仃,每天只能抬头看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晃得眼睛都花了,无聊之极,度日如年。不像现在每天热热闹闹,快快乐乐,只希望时间就此停住。
“外面风景如画、食物充沛、朋友多,生活多姿多彩,我再也不回到井里了,我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再也不做‘井底之蛙’了!”
篇4
[关键词]倾听 倾听原则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地担当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他的角色行为应体现在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教师能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展示自我、适于探究的空间,从行为上,他就应为学生的出场做好铺垫,为学生提供舞台,要从“说话的强者”变为积极的“倾听者”。从中发现学生的需要,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
那么教师如何学会倾听呢?
一、接纳和平等――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
倾听的第一要义在于接纳,教师对学生诉说的接纳,就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耐心地听其不很简练、不很清晰、不很连贯的表述并给予支持。而对学生的接纳是基于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即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只有平等的对待学生,才能真正接纳,只有接纳才能真正体现出师生的平等。例如,一位老师讲授课文《坐井观天》,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高,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体会了大海的雄壮;有的说,青蛙看到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美丽的鲜花,青蛙陶醉了;有人竟说,青蛙坐上飞机去环球旅行了。这时有一位同学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井里。”学生大笑。老师打断他,问:“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老师随口说:“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在批阅作业时,老师看到了那位同学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小河边,看到的是被污染的河流,水上漂着死鱼,一只老青蛙正和它说话,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又跳回井里。老师被震撼了,在那位学生的作业工整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二、专心和敏锐――全神贯注,思维敏锐
好的教师应当是思维敏锐的倾听者。教师倾听时,既不能只说不听,也不能一言不发,或是总点头,微笑。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插话。他还要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其确切的言下之意,要努力理解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教师可以就有关的经历或经验做出回应,使学生减少距离感。
三、鉴赏和鼓励――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学生的表述随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教师应在倾听中予以捕捉并使之强化。在倾听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确立自我,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会讨论与合作,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的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有一位老师讲解看图讲故事,图中的主人公是一只要到河岸上学的小白兔和对面要过桥来摘桃子的猴妈妈和猴宝宝,双方都必须经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独木桥,于是矛盾出现了:怎么过桥?是猴让兔先过,还是兔让猴先过?作为教师,希望学生能在思想上意识到“谦让”的美德,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互相礼让。但学生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猴妈妈只需担着她的筐子走到桥中间,小猴和小兔分别跳入就近的筐子,待猴妈妈担着筐子转身180度后,小兔与小猴就分别到了桥的另一头。学生的想法令老师兴奋不已,在老师的鼓励下,请两组成员按“谦让”、“聪明过桥法”不同的风格表演“过桥”的课本剧,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益。
四、合作与提高――参与学生的成长,师生共同提高
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允许有旁观者的,它本身要求参与。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要注意倾听,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感悟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自我,在活动中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讲观点,说结论,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像学生中的一员一样,参与提问题,想解决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相互配合,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如今的学生很善问,教师的知识内存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所以,当今的教学绝不能只是“授鱼”,必须是“授之以渔”。比如让同学收集整理某一方面的资料,合作探究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倾听他们的需要,指导参与,一起攻克难题。教师和学生接触更密切,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大胆提问,而碰上不能肯定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大胆的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研究。”
孩子眼中的世界确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们的许多见解极富独创性,常令我们这些成年人耳目一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倾听他们的心声,有责任保护他们奇妙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篇5
一、参文本骨骼,模仿文本
文本的骨骼就是文本的格式,决定着文本的类别及面貌。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积累、感悟语言和模仿参照的样本。我们要有意识地以教材为依据,从教材中选择借鉴点,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正如薛法根老师说:“阅读中的‘写’具有现场感:迁移文章中的独特写法,进行片段练习。有简单的直接模仿,也有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这样的写作练习,由于有具体的范文和清晰的写法,学生模仿起来比较方便,可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而对于孩子来说,对于语言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多多仿写文本,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多多提炼课文中简单、基础的文本格式,引导孩子进行模仿性的写话训练,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二、引文本血肉,充盈文本
小学低段的课文大多直白而纯粹,故事通俗易懂,但很多地方欲说又止,等待着我们教师、学生去发现去品味去阐释。如何引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真正感受文本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内涵呢?笔者觉得教师应潜入教材,细细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写话训练,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1、于语言描写空白处写话——化无声为有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但有时作者因叙事需要或为增强艺术效果,课文中经常会出现“无声”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悟去充实文本中的语言描写空白点。
2、于心理描写空白处写话——促无感为有感。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就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就是心理描写。但低段的很多课文里却留下了心理描写的“空白点”,教师如抓住这个契机设计写话环节,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也能顺理成章地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文本传递给我们的精神主旨。
3、于意化物描写空白处写话——赋无意为有意。所谓意化物,就是给某件物品赋予特定的意义或作用,它们往往是文章的线索或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东西。抓住这些物品的描写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也对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有着不可小视的帮助。
三、沿文本思维,续写文本
好的文本拓展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既可巩固课堂教学,升华文本主题,又可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续写是比较常见的“小练笔”型文本拓展方式。
如二上的《坐井观天》。在学习课文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会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写话,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只有放眼世界才能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写道:“它跳出井口后看到了美丽的世界,有红红的花、绿绿的草,还有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有的学生写道:“外面的世界太大了,青蛙惊呆了。它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在一片很大很大的草原上。”通过这样的续写,学生对井底之蛙的见识短浅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我要的是葫芦》,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要是明年这个人还种葫芦,叶子上有蚜虫的话他会怎么做呢?还有《动手做做看》中伊琳娜听懂了郎志万的话会说些什么?《两只小狮子》中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怎么做呢?
篇6
关键词:表达 练笔 习作能力
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教学中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常常会因为“无米”而发愁或即使能进行的习作,语言也过于贫乏。追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习作兴趣,没有走进生活。新课标对小学生学习写作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动笔、快乐习作,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写下来,写出心中的快乐,写出心中的喜悦,消除心中的困惑与烦恼。因此,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身边的资源,适机引导学生勤于表达或采取一些小练笔,通过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来分散习作的难度,化整为零,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书面语言的表达,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那么我想对于学生来说习作可谓是小菜一碟,他们也不会再为不知如何去写而发愁了。也正是这样,我校以此为研究课题进行了主要研究。在为期一年的努力下大家都有所收获,看到孩子们习作能力的提高,不由得心中有几分甜蜜。对此,针对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一、以教材为契机,创设情境,引导表达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学习写话的兴趣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为今后中高年级的习作做好铺垫。然而让学生有写话的兴趣关键在于要会表达。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现有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其训练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找春天来丰富见闻,以不同方式来赞美春天,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在本次训练之前所选的四篇课文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天”的特点。这些内容也为本次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开始,我以课件形式引入,以春姑娘和小朋友打招呼的画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说:“春天到了,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小脑袋,笑着和柳树打招呼。”有的说:“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朋友们把风筝送上了天。”有的说:“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桃花笑红了脸……”从学生的表达中,可见学生不仅把自己所看到的表述了出来,而且还学会了运用了文中的一些优美语句。在他们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机引导加一些优美的词,可以示范一下。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会说了,自然就会写了。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结尾处语句含蓄,记叙的内容似乎结束,但又好像有话要说,有欲言又止的感觉。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个结构特点,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展开想象,延伸情节。例如: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当时,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此话题进行讨论交流。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它说,原来天空真的很大,看来小鸟说的是对的。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美!我再也不回井里了!”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天空,看到了绿油油的田野。”当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合理的延续了情节,但为了使语言更丰富一些,我适机引导学生可以在句子合适的地方加一些修饰的词语。比如:蓝蓝的天空等。学生听后反应很快。这时,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看到了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有的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看到了美丽的花从中,蜜蜂在采蜜。”……学生们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说着,说得很精彩。随后我让他们把自己刚才所说的写下来,他们的情绪都很高涨。不一会儿,就能展示出自己的成果。可见,为课文续写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三、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机引导学生学会走进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点滴作为写作素材。平时学校或班级难免要搞一些活动。比如:春游活动,欢庆六一,趣味运动会等。这时的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去观察、体验。活动结束后可以针对此内容进行一次小练笔。当然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要求学生每周自主认真完成两篇左右的练笔,并且对内容不作硬性的要求,学生可根据当天的生活、学习情况自主进行安排,小练笔内容可长可短,可以自己动手写,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和精彩的短文;可以记录生活中感人的点点滴滴;也可以向老师诉说心事,也可以关心国家大事……点滴皆可成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有个中心思想,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就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从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四、仿写也是提高习作的有效途径
篇7
一、 注重日常的素材积累, 丰富学生作文知识文库
任何生动精彩的作文都离不开丰富素材的点缀,更离不开日常对素材的积累。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孩子们找学问, 从阅读、 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找到与写作息息相关的学问, 不断积累作文素材, 丰富自身的写作语言, 提高素材运用的写作能力。
首先, 学生要学会借鉴。由于乡村的孩子从小受到生活条件的限制, 缺乏课外读物, 再加上农村本身的信息闭塞, 学生的见闻和阅历非常少, 更是让学生感觉无话可写。在没有写作技巧和素材的基础上, 学生首先就要学会借鉴,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语言和素材。比如小学语文教科书上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读赏结合与读写结合的能力。再比如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通过创办班级读书角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书籍, 包括寓言、童话、 小说、 诗歌等,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将家里的书提供出来互相借阅和探讨, 鼓励学生写作读书笔记, 随时准备好记录本, 将读到的名句佳句一一记录下来进行背诵, 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素材。
其次, 学生要学会从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也应结合学生阅历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引导。比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多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乡村学生从小都有与自然接触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缺少发现素材的动机,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观和游览田地树林, 开阔眼界, 并在置身美景中为学生引导学习文本中关于季节景物的描写, 培养文学素养, 丰富知识储备, 并逐渐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观察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在写作中进行有效运用。
二、 认真观察身边细微事物, 在写作中善于真情表达
叶圣陶先生认为, 写作根源就是生活本身, 一旦脱离生活, 写作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对于乡村学生的作文教学,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找寻” 素材的能力,在找寻的过程中体验细微事物所传达的真情实感, 并在写作中真情表达。比如农村的蓝天白云可以联想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在面对诸如 “环保” 内容的作文时就可以有感而发; 比如农村的村落炊烟, 可以联想到平淡却幸福的生活, 只有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争取到幸福; 再比如飘香果园, 一年中有播种的季节也有收获的季节, 只有辛勤劳作, 播种, 努力耕耘, 才能在秋季大有所获, 而学生的写作也正是如此,只有日常善于积累、 善于观察、 学习应用的学生, 才能在任何题材的写作面前充分调动写作素材, 让文章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另外, 还有一些关于农村风俗习惯或喜庆节日的特色话题, 乡村的学生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古老文化更多的在当下的传统农村有所保留, 比如具有农家特色的端午节、 中秋节, 孩子们都很喜欢团聚聊天、 夏夜纳凉的欢庆场景, 对于一次普通的团聚, 在孩子们的表达中可以透露出各种淳朴之美, 这应该是语文教师要着重挖掘的东西。
三、 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培养学生创作想象能力
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文内容的方式让学生具备基础性的想象力。语文文本中的范文是很好的工具, 教师可以采用改写、 续写、 扩写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比如学习 《坐井观天》 这个故事, 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青蛙跳出井以后的续写。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去描述未发生的事情, 激发学生思维。这可以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那么如果学生将自己转变为家养小狗的角色, 以小狗的角度怎么样去看待与主人玩乐的一天呢?再如很多学生喜欢超人, 如果地球就要毁灭, 作为超人的学生们要如何去拯救全人类?对于这些天马行空的题材引入学问的探讨内容,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同时也会驱使很多学生去翻阅课外读物, 或是查找一些国外关于超人的电影和动画片, 来衔接自己的想象场景, 不但能够增长见识, 也能提高想象力。
四、 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和写作素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小学语文作文的课堂教学通常只有一种形式 — —教师给出一定的写作素材和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素材和要求拟定题目并进行写作。这种单一又乏味的方式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程度不一的禁锢, 从而使得其文章不仅缺乏新意且质量偏低。生活中的写作灵感与写作素材无处不在,且很多世界著名的作家、 艺术家都是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进行写作的, 生活可谓是灵感与素材的源泉。因此, 语文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积极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将生活中的所想所感运用到写作中, 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写作时文思泉涌, 下笔如神, 为文章注入新鲜的 “血液”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作文质量。
篇8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第四条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分析能力,是一种冲破旧习惯旧思维的束缚,进行多向、多维、多层面地思考,富有创意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小学作文教学,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必要。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动力,学生有兴趣就能发挥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作文潜能。反之,作文没有兴趣,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小学生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苦事。尤其是对于刚开始要求写完整的文章,有了字数的要求,学生很为难。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作文水平,我十分重视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能增加作文的内容,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展创造力的大学校。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玩"贴鼻子"游戏,同学们通过现场表演,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这样,写出来的习作,言之有物,感情真实。在教学中,也可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大为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运用求异思维,标新立异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新问题可以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载到新答案的思维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见前人之未见,想前人之未想,同中求异,以小见大,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如一次课间休息,窗外忽然下起了小雪,我便及时抓住这个机会,请同学们隔窗观察,并运用求异思维,以《雪》为题进行写作。同学们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有的说,雪中含有杂质,它的洁白只是一种假象,因而是虚伪的。有的说,小雪乏力懦弱,从它落下的姿态便可看出。还有的同学注意到雪中来来往往的师生,一位老师书和备课本抱在怀中,弯腰低头;而另一位老师则把备课本顶在头止,竭力保护那头秀发以免被打湿。同学们抓住这些细节,论及教师的敬业态度,从而小中见大,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3.反弹琵琶,推陈出新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立意,以获取新颖独到的见解,的《卜算子o咏梅》就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其意而用之"的,从而赋予传统的内容以新意。我在作文教学中,常用那些早已有定论的"老题目"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学习《项链》一文,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运用逆向思维,赞美玛蒂尔德的诚实,近年来这类作文较多,如《狂人不狂》、《近墨者未必黑》、《班门弄斧未尝不可》等,都能翻奇出新,令人耳目一新。
4.激发想象,启迪创造思维
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见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创新离不开想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选材的新奇和独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及时顺着作者思路让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如:学习《一束鲜花》之后,可以提出,开始"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我"改变了主意?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当"我"拿着鲜花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我"和母亲都会说些什么?可以以《当我看到墓前的小男后》为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先口头叙述,再进行续写。也有些课文省略了文中的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猜测。如:《信箱》一文,作者并没有写出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学完课文以后,启发学生猜想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书面练习。再如,学习了《坐井观天》一文后,学生们纷纷都说青蛙真没见过世面,什么也不知道。我抓住这个机会,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题目,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的景象。有位同学就写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啊,天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它知道自己错了,便去帮小鸟捉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靠近小鸟,重新取得小鸟的信任。由于这些练习是阅读之后进行的想象练笔,练笔内容迁移适时,学生易于接受。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5.运用知识,开拓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9
【关键词】表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拓创新;勇于实践
现在需要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新课程”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
那么,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多一些动感、生气与活力,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呢?
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解疑、答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凌驾于教材、课堂、学生。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几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
一、让学生当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走上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的还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小老师教得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堂既活跃了气氛,也锻炼了小学生的胆量。
二、“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还看到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写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谈话:“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那么,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
对教材内容可以续写、改写、缩写……这样,课堂上学生不是收音机,而是创作者,说不定以后还有人会成为作家。
五、小记者进课堂
语文学科应从小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细读完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就可以举行现场采访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课文描写的某个场所的人物,其余同学扮演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可自由说说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挑选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内容,如:你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奥运会比赛项目?到若干年后,你觉得北京会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又有哪些变化?均以采访报道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体验,在认识人和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交际能力。
六、环形座位
环形座位的好处很多,如很多课文中需要小组合作。这样很容易沟通,例如:在讲《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情景和老人去世,海鸥送老人的情景,这两个场景都需要小组合作讨论,来找出有关的句子和相关的情景。环形座位给这样的情形带来了方便。
七、评价方式
篇10
在平时学生的写话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句子写不通顺,言之无序、言之无物等,令老师非常头疼。怎样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得通顺具体?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写话前: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一)说话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作文是由说到写的过程,所以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因此,在低年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共同生活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找适当机会,多让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说、爱说、敢说。而以往低年级的说话训练,好多教师只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画面,学生“依样画葫芦”,或是“教师示范说,学生学着说”。这样简单的重复训练,在刚开始进行说话训练是可以的,久之,便有点乏味了,不容易激发儿童说话的热情。我鼓励学生动笔写“自己的话”,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词或拼音写通顺、完整的句子,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每日一句”的写话训练。如何使学生说话有中心、有条理呢?这就必须教给他们说话的方法。我们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说话顺序。如:做某件事,观察某事物,就用“先……后……”或“开始……最后……”、“先……再……最后……”等的句式叙述。如介绍某一处景物,可按方位的顺序叙述;如介绍某种物品可按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的顺序叙述等等,使学生言之有序。
(二)阅读与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写作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词句篇章。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让学生品读、背诵、积累,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好句段和课外接触的佳词好句摘录下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如在教学《找春天》之后,布置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学习《笋芽儿》之后,引导学生积累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段落。
二、写话时:循循善诱,指导到位
(一)注重句式训练,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到了期中阶段,全班学生都能写一句比较完整的话了。这时,我又向他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重点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
(1)由简到繁,螺旋上升。首先让学生认识句式――谁在干什么。谁就是人物,干什么就是事情。然后,我选用了个别学生自己的句子做例句,如:“我在写字。”我对此句作了如下的分析。接着再出示“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来认识比较。最后,出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反复练习,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2)练写几种常见的句式。如“什么地方有什么(我家有许多小鸭子。)” 、“谁看见什么(我看见路上有一辆新车。)”、“谁听见什么(我听见妹妹在唱歌。)”、“什么是什么(我是小学生。)”等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写,接受力强的学生便可以逐步把几种句式连接起来,进行“连句成段”的练习了;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继续强化练写单句,到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再进入“连句成段”的训练。
(二)注重图文结合,培养说话、写话能力。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真有点难了。低段作文从何处打开缺口?画是孩子们思想的呈现,具有直观性。因此,当前涌现的大量优秀儿童画在孩子们眼中是最好理解的、最有趣味的,也是最美丽的。当他们看到这些画时,他们所想到的比成人更丰富、更奇特。那这些儿童画不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吗?我们何不利用这些画对学生进行说话、写文的早期训练呢?
教学中,我顺应学生心理,着眼学生兴趣,采用画文结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训练学生说话、写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看画说文。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词汇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儿童画并就画面内容进行说话练习,以开拓作文活水之源。让孩子看图编文、说文,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超乎成人意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写小动物时,让学生把家里的小动物带来,让他们仔细观察;写景物时,我把学生带出校园,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在仔细观看同时并引导学生想象,最后让学生对景说话。孩子们兴趣盎然说出了一段段动听的话。这样,为写文作了厚实的铺垫。
(2)画文互改。古著名诗人杜甫经常把自己刚写的诗作念给老人听,以知妥否而进行修改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章是改出来的。”具体做法:如果画面丰富多彩,而文章却干涉无味,那就是对画面观察不够细致深入,描述不够具体生动。现在有图可照,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的修改建议,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领会,更容易从每次修改中学到观察修改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反复读文后发现已把画描述清楚了,可文章还是干涉无味,那肯定是画面不丰富,这时再对画面进行查漏补缺。最后反过来再读文,看画面中新添事物应添在文中什么地方,怎样添。这样反复对照修改,从而达到图文并茂。
(三)利用分析课文,进行写话训练。二年级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作为学生写话训练的素材。如《我要的是葫芦》可以设置“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写话;《蓝色的树叶》一课可以提出“你想对林园园说……”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坐井观天》可以设置“青蛙跳出井口一看……”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三、写话后:多加修改,表扬进步
多修改在训练中要注意让学生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词语等进行自我分析,自我修改。老师也可以拿出某一学生的典型作文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然后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讲评修改方法,邻座或要好朋友之间进行帮助修改,最后让学生再次自改作文,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作文更具体,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