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8 22: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学生德育 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众多家长发现孩子早恋时,第一反应便是训斥与制止,对孩子与异性的联系、接触异常敏感,讲出一大堆早恋的坏处的大道理,理所当然受到孩子们的抵抗与反感。父母们对孩子早恋会导致的一系列后果的担忧与恐惧,令他们发现孩子有早恋迹象时苦口婆心讲出一大堆道理,本未出什么差错,但为什么会遭到孩子们如此的抵触呢?当然,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们有些偏激,过于将异往一刀切化,否认了异往的好处。父母稍微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便会明白广泛的异往有众多好处: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有利于活动中互相激励;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等。因此,作为家长应鼓励男女同学多交往,要破除“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陈腐观念。学生阶段,家长对于异性同学的电话,QQ聊天,微信联系等不必过分紧张,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当然,男女同学间的交往毕竟与同性同学间的交往有所不同,孩子进入青春期,应引导他们注意异往间的问题:不必过分拘谨、随便、冷淡、亲昵、违反习俗等,把握好异往的尺度。
2寻找吸引异性的优点,激励孩子继续完善自己
当孩子出现早恋的迹象时,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承认孩子长大了,开始吸引异性的目光了,其次分析孩子身上吸引异性的优势之处,让孩子发现自身拥有的闪光之处,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引导。让孩子自己分析为什么会受到异性的青睐,自身的魅力是什么呢?男孩子们可能会说:长得帅、身材高大、学习成绩好、会照顾人、能力强、擅长打球、幽默、人品好、性格开朗等等;女孩子们可能会列举出一大堆以下理由:相貌端庄漂亮、身材好、学习成绩好、人品好、性格好、有内涵富有气质等。对于外表的优势,应该继续保持干净、整洁、清爽、帅气的形象,继续锻炼身体,保持好身材;对于学习上的优势,应该再接再厉,在保持中不断进步;鉴于品德好,那以后更要继续发扬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良好作风,保持心地善良,拥有内在心灵美;至于气质好,则应该继续博览群书,提高自身修养;性格、脾气好,富有幽默感等,则需要进一步保持开朗的面貌,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笑容感染身边的人,不要像小孩子似的自私、任性,带给他们更多的正能量,拥有良好人缘。告诫孩子们,要做到这些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自己是否上心,一旦拥有了以上这些优点,那可谓是魅力四射,以后会吸引更多的异性的目光,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片森林,到时你可以从优中选优,选择一位更加优秀的伴侣,而不是现在的小男孩或小女孩。
3采用自我披露技术,理解和接纳孩子
进入中学阶段后,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平衡,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不能理性思考问题,易对异性产生肯定的早恋态度。作为家长的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向孩子们分享自己或者身边的亲人、朋友在青春期也对身边的同学、同伴产生过好感的事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慢慢明白好感并不是爱情,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和接纳孩子,向孩子们肯定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告诉他们好感并不一定是爱情,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向孩子分享因为过早将好感认为是爱情,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问题的事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事例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我们的身边尤其是农村地区,不乏这样的事例:由于过早恋爱怀孕,被迫组合家庭,但是婚后几年却发现彼此并不合适,最终离婚,父母双方及子女都受到心灵的伤害。也有众多未成年女孩由于无知与冲动,怀孕后被迫流产,身体心理都遭受到了伤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经济尚未独立,思想尚未定型,行为易冲动,一旦发生,产生的后果可能自己也无法面对与承担,造成终身遗憾。
4了解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
作为早恋学生的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导致该学生早恋的原因。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众多,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从事多年心理咨询的经历中发现,寻求心理援助的早恋学生,大多是由于得不到家庭温暖,而从异性身上可以弥补这一情感的缺失,尤其是单亲家庭或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事业忽略子女教育的孩子表现更为明显。如果是家庭原因导致的,就应该改善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平等沟通交流,成为子女的朋友,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如果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寻求异性的情感寄托,这时父母应该多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多花点时间陪伴子女,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些中学生早恋与父母自身的行为不端有关,父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负面的榜样,这时父母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如果中学生早恋是由于受到从众、炫耀心理的影响,这时父母应该引导子女如何选择好友,远离损友,多关注他人的优点,从内在优势品格上树立信心。如果是由于好奇心理导致,则应该鼓励他们多和异性朋友正常交往,进行相关的性知识教育,打破好奇心理。
5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跳出早恋的漩涡
当父母引导孩子远离早恋时,有的孩子可能会说:“你讲的太晚了,可是我已经早恋了,而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怎么办”。作为家庭教育主要角色的父母首先应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支持孩子,然后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教给他们一些正确合理的处理措施。对于已经陷入早恋中的孩子,不能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禁止双方的一切接触与来往,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助长早恋行为。父母应该引导他们首先冷冻双方的情感,暂时将注意力关注到学习上,双方可以继续联系,但联系不宜过于频繁,且必须有利于双方的学习,待大家都考入理想的高校,时机成熟,你们的感情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其次将彼此隔离开来,多参加学校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等,多和其他同学交往,用正常的同学友谊淡化这种恋爱关系。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广泛地交友,一方面可以拥有良好的人缘,避免情感上的孤独,寻求异性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众多异性身上都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从而淡化对某一个异性的好感,认识到自己的视野的狭窄及情感上的幼稚。
6结语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教育误区;规避改正
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现在由于许多农村父母的自身文化水平过低,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父母的不懂得教育,导致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方面放任不管或者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些情况对孩子日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需求,人们的思想与时俱进进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农村家庭的家长受自己父辈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觉得“棍棒之下出孝子”,从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
一、当今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于劳动的误区,农村家长狭义地认为做事就是劳动,其实劳动并不是单单指做事情。劳动是对自身品质的提高。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劳动,而且应该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我们会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同时,在农村家庭中,也存在着父母对于价值问题的缺失,农村家长可能会认为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农村家长并不注重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仅仅认为学习好就行了。然而,中学阶段正是价值观的萌芽阶段,如果孩子的价值观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中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侧重孩子在单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家长要转变思想,不能有重智育轻教育的思想,对中学生的成长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农村家庭的家长往往揠苗助长,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规律。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偏低,对文化的渴望全都加载到了孩子的身上,还会因为自身的虚荣心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送进各个辅导班,忽视孩子的意愿。而且他们崇拜名校,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进去,以为名师可以点石成金,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还有心理方面的教育,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农村的辍学率较高,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认为孩子上几年学不仅花钱而且还浪费时间,认为读书不如出门学个手艺,将来可以趁早出来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家长们总是缺少长远的眼光,不相信教育是对孩子一生重要的长久的投资,这个观点导致现今大部分学生高中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就辍学回家了,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青春。
二、规避农村家庭教育误区的方法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首先应当改变的是农村家长的观念,家长不应该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读书不仅能够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更可能在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家长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眼光放长远,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当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尽量满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在与孩子交流时,切记不可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这样只会起到反作用,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
在一个农村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开始有逆反情绪时,在家庭中,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对自己尊重是应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应当有相应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主动与父母交流,当出现某些问题时不会有所隐瞒。而且只有构建了平等的交流环境,父母与孩子才能更好地交流,才能加强相互理解,这样的关系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进行教育,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有助于孩子接受父母的管教而不产生抵触情绪。
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庭,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孩子只能与兄弟姐妹或者与其他长辈住在一起。这时父母不仅不应该掉以轻心,而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问题,多与孩子交流,在百忙之中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家长也可以与学校联合起来,不仅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一旦孩子有不正常的举动,学校可以尽快通知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避免孩子出现不好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农村家庭教育中,虽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端正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真正重视自己的孩子,找对了解决方法,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笔者在黄山市某中学高一到高三3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20份。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一)中学生网络学习基本情况分析首先对被试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主要包括是否拥有自己的电脑、上网的时间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间,在调查的120名中学生中发现只有2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总人数的47.5%,可见上网还不是中学生的主要课外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也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太严格,为了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进一步调查发现,81.7%的中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44.2%的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仅仅是出于单纯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在课下花时间去阅读与课程有关的课外读物或者登陆网站去寻找相关资料;42.5%的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目的是用来完成老师或父母布置的作业。仅有3.3%的中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多点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他们认为利用网络来学习比较方便,比单纯的传统授课效率高。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任务才进行网络学习,很少有学生想通过不断的网络学习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学生在上网时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其余学生则易被网络中丰富多样信息吸引,自控能力普遍较差,这也大大影响了网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进行网络学习时遇到困难是否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问题上,64.4%的中学生回答会,进行网络学习时86.3%的学生会借助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帮助。经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网络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求助的渠道少、缺乏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调查发现,69.1%的中学生有依赖网络解决任何问题的想法。由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既方便又快捷,能够很快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依赖网络。他们将越来越不愿意认真思考,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认为网络能解决所有自己不会的问题,甚至于连考试都想借助于网络,这将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较多负面影响。总之,网络学习目前对于中学生而言只是类似于百科全书或是参考答案一样的工具,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也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有网络自身状况与教师指导两方面。56.3%的中学生同意在网络学习中某些网页指示不明确,让他们不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64.9%的中学生同意过慢的网速严重影响他们的网络学习效果。而老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极其显著,82.7%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学习中,老师的作用很大,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提高自己的网络学习效率,有的人认为,只有老师给自己提供相应的网站或者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他们的目标才会更明确。但调查也发现,69.5%的中学生并不认可在以往的网络学习中,教师确实曾提供了有用的帮助,这表明当前中学教师自身网络素养与网络学习能力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从学习者个人因素层面看,首先,中学生往往不重视对网络学习方法的总结。调查中发现,57.5%的中学生很少总结自己的网络学习方法,还有9.2%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总结学习方法对提高网络学习的作用,可见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其次,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88.4%的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明确自己该怎样实现自己的希望,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仅有11.6%的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有个明确的规划,明确自己进行网络学习的目的。这说明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比较茫然,对网络学习的过程还不是很了解,自然网络学习的效率不高。再次,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生在网络学习时,局限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兴趣联系比较大的内容,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这样的学习对中学生知识面扩大的作用是有限的。最后,网络学习效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69.2%的学生都没有对网络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自身很少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给予反思、总结和评价。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黄山市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学习基本上是家庭环境内进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同时,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中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笔者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网络学习技能和信息素养很多中学生不能科学地利用网络,对网络学习缺乏系统的认识与家长的指导与监管不够直接相关。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多学习一点网络学习的知识,对中学生的网络学习现状有详细的了解,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而且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要知道网上哪些资源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利,知道哪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哪些资源不利于中学生浏览。另外,家长在自己熟练掌握网络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应多向孩子讲解示范,让其了解网络学习的本质和意义,积极努力地引导其正确开展网络学习,帮助其少走弯路,从而更加顺利地达到网络学习的目的。
(二)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适时引导网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也是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那些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更严格的监督,加强其网络学习意识。家长应指导孩子形成科学的网络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根据孩子的网络学习能力,给其布置略高于其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从而增强其意志力和网络学习的技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家中上网,以便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引导,同时也便于传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教给他们各种网络学习的技巧。
(三)积极地总结和评价孩子的网络学习效果再多的练习都比不上一次的反思,只有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地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直至掌握正确的网络学习方法。经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家长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方法指导。刚开始,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在每一次网络学习后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个过程,逐渐地使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不仅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促进孩子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使网络学习成为中学生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
(四)激发孩子的网络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娱乐功能发达,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而网络学习内容则大多枯燥单一,难以吸引学生。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可以鼓励学生玩玩智力游戏、成语游戏等与学习和智力发展有关的游戏,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另外,在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鼓励他们适度浏览一些有益身心、拓展视野的网络资源,从而拓展其知识面。
篇5
关键词: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德育建设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现在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而家长却不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学生和家长身上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在教学中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太好教育,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相处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早恋、迷恋网吧等等。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忙于挣钱,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不问也不管。老师三番五次的教育效果不明显,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更大程度上调动家庭教育这股强大的力量,我们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400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92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在“回答您给孩子买玩具、吃的、穿的、用的等方面每月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一项中,每月200元以上的占23.4%,在回答“您给孩子买书、学习资料、学习类文具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中,每月不足50元的占47.2%。
二、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
调查显示,9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大学,100%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100%的家长认为“从小注意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您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一项中,“很了解”的占14.7%,“基本了解”的占47.9%。“不了解”的占37.4%;在“您对孩子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调查中,有37.7%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常常采取不正确的做法”或“太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在“您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爱好特长”中,30.2%的家长“不太了解”。
三、偏颇分散多,合力教育少
调查中,夫妻双方因教育孩子态度不一致而经常争吵的有34.3%;父母与父辈在教育孩子上意见不一致的有21.9%,其中认为老人太娇惯孩子的占49.7%;有18.4%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有一定计划,但也有53.9%的家长只有孩子出现问题才对其进行教育。
四、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57.6%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烦躁、闹脾气的原因,77.2%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保健食品或营养品,68.7%的家长准确知道自己孩子的身高体重。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正确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的一支主力军。但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除了对自己孩子成绩问长问短之外,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认知很少,因此指导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我想学校应当尽快建立平台,多途径地向家长们渗透相关教育知识,最起码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毒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师生关系又会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行为问题;亲密度;适应性
研究发现,青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素质、家庭结构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青少年的期待、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4]。本研究就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来源于乐昌市5所中学,随机整班抽取各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共1536名。其中男852名,女684名;初一230名、初二246名、初三275名、高一242名、高二265名、高三270名;独生子女852名,非独生子女684名;年龄12 a125名,13 a350名,14 a226名,15 a198名,16 a202名,17 a182名,18 a195名,19 a50名,20 a8名;汉族1439名,其他民族97名。
1.2 方法
采用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5]评定青少年行为方式,该量表由学生家长当场填写完成。评判标准:其中≥1个因子总分>全国常模分者,即被定为有行为问题。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评定亲密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及适应性(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2个分量表,共有30个条目。评判标准:由1分~5分5级评分,分数越高亲密度就越高。以上2个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CBCL发出并回收1536份,全部有效;FACESⅡCV问卷发出并回收1536份,有效问卷1476份,有效率96.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CBCL及FACESⅡCV调查阳性检出率
1536名中学生CBCL评定有行为问题者158名,总检出率为10.3%,较全国12 a~20 a组检出率(10.9%)[4]稍低。FACESⅡCV评定1476份有效问卷中158名学生有行为问题,其中男84名,女74名;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8%,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一致[4]。
2.2 根据中学生家庭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的25%百分位点和75%百分位点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分三组。各组不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见表1。表1显示,低分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 表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检出率比较(略)
2.3 有无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比较结果,见表2。表2 行为问题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比较(略)
表2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
2.4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略)
表3显示,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3 讨论
中学生正值从青少年步入青春期,比起小学生有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情绪发展的最困难时期,是一特殊的心理发展群体,其行为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研究发现,我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4]。家庭亲密度低及适应性低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可能是由于在亲密度低、适应性差的家庭中,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应变能力缺乏,使青少年处于应激状态时易产生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等。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中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既使中学生乐观、合群和自信,又使其感受到较少的压力,产生安全感,因而不易产生行为问题。
本研究还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提示女生实际亲密度的得分越高,各行为问题得分越低,反之,出现行为问题的机会就越大;不满程度越大,就越易产生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感的环境,不和睦的家庭使青少年持续处于警戒和应激状态,易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行为问题预防及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桂兰,王雄.220名城市重点中学初一学生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3):103
[2]武桂英,张国栋.不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智力和行为问题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6):212
[3]王玉凤.北京市西城区2432名学龄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3):114
[4]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青少年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青少年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3
[5]徐韬园.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45
篇7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__乡学校的中学和中心小学在九十年代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另有7所村小。我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询问了一些情况,并对中学各年级学生作了份问卷调查。我的问卷共发出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调查了该校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对家长、学校教育的看法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现状。
二、调查情况
1. 学生情况。我对每一份问卷都认真地看了一遍,6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5%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且我还发现,在学习目的一题中,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选择读高中或中专,有选择就业和没有考虑的。而对务农的打算极少。在学习态度一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回答认真完成作业,课堂认真听讲,但有少数的学习认为有些老师课上得不好或听不懂老师的课。对老师的看法60%的学生认为老教师的讲课方法古板,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年轻老师工作欠认真负责,和学生交流得少等等。40%的学生觉得家庭教育很不得当,望子成龙的封建观念依然存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2.家长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占63.5%,小学以下占36.7%。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外出务工、农民或从事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63.27%。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诸如孩子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有些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较低,认为高中和大学高额学费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习电工、修车、焊工等专业技能。
三、调查分析
1. 受传统观念影响,教育方法不当。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既不懂孩子心理,又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更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有的则根据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教育手段粗暴,使孩子感到压抑,无所适从,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85%的学生挨过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训斥,15%的经常被父母打骂。
2. 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教育的家长少。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相当关心,但与老师的联系极少。在调查中60%以上的学家从未主动打电话给班主任或学校联系,25%的家长从未专程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家长与学校缺乏很好的理解与沟通,同时也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3. 身教重于言教的家庭教育观念得不到落实,部分家长行为缺陷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如家长吸烟、讲粗话、赌博、不讲卫生、不爱看书读报、看黄色录像等等,他们只图自己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毫不避讳地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关于模仿的孩子仿效,其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四、调查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家长)来看:
(一)许多家长都能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希望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做出了不少努力。由于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二)一些家庭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带来新的问题。不少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较高,重分数,重功利,忽视对子女道德、人格、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引导。
(三)存在问题学生,这大都与问题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缺陷直接相关:离异、单亲、暴力、重男轻女、贫困、父母文化素质低;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方法不当;外出务工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给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都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不良背景。
(四)家长重视与子女的沟通,但沟通时间较少,缺乏沟通的技巧。家长与学校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从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引导来看:
(一)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不少,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学校都能发挥应有作用,但也有少数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担负起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
(二)缺少专项经费,使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和网络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制约。
(三)目前__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专刊、专栏不多,缺少一些可供孩子参与实践的栏目。
(四)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去之处太少。
(五)留守流动儿童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监护人要切实发挥作用。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投资同时,还是加强精神方面教育,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学习。作为农村孩子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而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篇8
关键词:中学生;攻击行为;家庭生态系统;父母子系统
1 攻击行为
1.1 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行为(Aggression behavior)是指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发展状况将会影响中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发展,同时也能作为衡量他们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1.2 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他们研究并解释了不同的攻击行为理论模型,从归因、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早期集中于理论模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后期集中于攻击行为的干预。
国内则起步较晚,最初是对国外攻击行为研究的介绍,随后出现了探讨攻击行为产生规律及有效控制中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研究。
2 家庭生态系统
2.1 家庭生态系统结构
家庭生态系统主要由父母子系统、孩子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构成。前两者各自运作并互相协作,与后者一起执行多种家庭功能。父母子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教养方式;孩子子系统主要包括个体人格特征、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家庭关系、家庭社会与环境特征等。
2.2 家庭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中学生攻击行为机制分析
在造成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中,家庭原因所占分量最重,因为家庭是中学生活动的第一空间,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乃至犯罪都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2.2.1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父母子系统研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其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之一。最重要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它概括了父母的各种教养行为的具体特征[1]。众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教养方式可提高儿童自制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及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消极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和个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专制型儿童往往会攻击同伴或者被同伴所统治,放纵型则因行为不受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前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文化水平、职业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父母具有较低的文化水平和是较多的体力劳动者。父母文化水平虽是客观变量,但它却会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等主观因素,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父母职业是与父母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的因素,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一般只有中专及以下的文化水平[2]。
2.2.2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家庭子系统研究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人格形成、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不理想的家庭环境会引起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供给孩子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强化了攻击是解决问题主要策略的不良信念,从而产生更多攻击行为。在高父母冲突环境下成长的中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紧张不安、胆怯或害羞、行为不合群以及被同伴拒绝,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3]。同时,较高的父母冲突也会使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暴力为内容的电子游戏,并产生成瘾倾向。即使父母间是较低水平的冲突,如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对待朋友的分歧均会明显地提高中学生的攻击行为。美国的格卢克(R.M.Geluk)的研究发现,有86.7%的犯罪青少年生活于残缺家庭[4]。
2.2.3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孩子子系统研究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身体各项机能逐渐成熟并接近成人水平,心理上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情绪情感日渐丰富,但因身心发展具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可塑性和心理发育的滞后性的特点,出现心理与生理成熟度不一致的现象,从而产生多种心理矛盾,影响和决定中学生行为,烦躁不安、冲动易怒、攻击性强等典型的青春期特征,使他们易在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哥们儿义气的驱使下,做出危害社会及他人的冲动的攻击行为。
3 控制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对策
3.1 引导中学生合理宣泄能量
实验表明,人的怨恨和攻击冲动,若能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其攻击能量就得以释放,从而消除攻击倾向。因此,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中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好友倾诉或进行无破坏性幻想等方法合理宣泄,有助于中学生控制并消除攻击行为,但要注意避免玩网络游戏、喝酒、吸烟等不良行为。
3.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提高家长自身修养和教育能力,通过学习与中学生交流的技巧,训练其对愤怒的自控力并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来减低其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率。中学生与父母有着矛盾的依恋模式,因此父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多与孩子沟通、给予信任来提高亲密程度,采用及时阻止和适当惩罚的方法弱化孩子攻击行为,而非暴力打骂促成其逆反心理和模仿行为。多民主少专制,多赞扬少批评,平等尊重孩子,多征求其意见。
3.3 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使中学生拥有更高的移情能力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子女个性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中学生在实施攻击行为前,往往遇到思想冲突、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的情况。国外一项实验研究证实,对有道德冲突的学生进行培养责任心的训练后,可明显减少他们的攻击性和行为。父母营造宽容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尊重,成长中的诱惑和不良情绪能及时有效地得以疏导,使孩子发展道德,学会换位思考,增加他们的移情能力而减少攻击行为。
3.4 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长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和终身教育者,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打架或恶意攻击,尽量不看或少看暴力电影,不采用体罚和暴力,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道歉,乐于助人。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可以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还能让孩子学会利他。
3.5 改变对孩子的关注重点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在我们提到家庭教育的时候,多数人会想到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各种课程辅导班或艺术辅导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父母应及早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经常沟通,必要时要与学校联系,掌握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一起针对孩子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瑞琪,聂衍刚. 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对策探析――家庭生态系统观的视角[J]. 心理研究,2014,02:17-22.
[2] 王海英. 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10-213.
[3] 赵兰,唐娟.理科生留守未成年犯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90-791
[4] 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394-400.
篇9
[关键词]单亲家庭 品德教育 中学生
我校高中3个年级原有单亲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18%,而通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上升到9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5%。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对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不断探讨,并试图结合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忧郁离群,喜欢独处。单亲孩子幼小的心理遭受过沉重打击,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逐渐封闭自己,到十六七岁时,就自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比较忧郁,没有其他同学那种对集体明显的融入感,喜欢独处。
2.缺乏自信,敏感善变。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使他们常常觉得低人一等,比较自卑,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尤其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在班上被特殊对待。
3.思考社会,感觉迷茫。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亦有许多波折。有的单亲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大多数单亲家庭比较贫困,孩子比较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4.独立早熟,意志坚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心灵受到过创伤,但为了回报单身父母的爱,减轻父母的痛苦,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强,还会放弃娱乐和休息,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用高分来安慰家长。据我们的调查,我校70%的单亲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毅力。
5.任性放纵,逆反强烈。有的单亲学生对家庭有一种厌恶感,父母如果有意愿再婚,学生的这种厌恶感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逆反心理,借此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晚回家甚至不回家,上网吧、抽烟、喝酒,用钱没有节制等。有的单亲学生干脆谈起了“恋爱”,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但是,由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本身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据我们了解,我校这部分单亲学生虽然极个别,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放松其教育,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二、教育策略探索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我校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起初确实有点棘手,但我们课题组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网”,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我们建议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一个单亲家长班,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不时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
2.把关爱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爱和母爱相互结合的家庭温暖是子女成长的良好土壤。对单亲学生要分析不同情况,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我在一次周日中午,请班里的3名单亲学生到自己家里帮忙搬书桌,等学生到了以后,我和学生开始整理书桌,我的妻子就在厨房做饭,等书桌搬完,饭菜已经做好了,于是,“顺便”留他们吃饭,5个人一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馨!有的孩子当时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写信回来说“那一次,久违的暖流再次再我胸中涌起,它总会激励我去关心别人。”把关爱和教育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3.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霜。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深刻感受到,“伙伴的教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为持久和深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时,发挥单亲学生的力量。我校有一位班主任说到,他看到几位单亲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让琅琅书声伴随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等等,觉得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他结合这两句话表扬这两位同学对班级的关心和学习的踏实勤奋,并建议把其中一句作为班级奋斗目标,另一句作为班级格言,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既教育了同学,又不经意间激励了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价值。
总之,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再是家庭的贫与富、衣服的美与丑,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单亲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之爱。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性格上。例如,自小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沉默寡言;二是在性别上。由于长期与一种性别角色接近,容易模糊性别印象,例如,父女型单亲家庭的女孩经常会出现“假小子”现象;三是在青春期教育上,通常是一片空白,容易使单亲学生缺少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鉴于此,我们认为培养单亲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让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青春期教育,要让单亲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同异性甚至同同性的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我们建议,中学要尽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尤其关注像单亲学生之类的特殊家庭学生,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另外,针对单亲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的问题,学校可以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重点高中的单亲学生放下包袱,奋勇前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完善自我,回报家长,回报祖国!
篇10
(1)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了解和引导其心路历程。这一点的要点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冒然对孩子做的事情下结论,尤其是否定的结论。更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判断对错,粗涉学生所做的事。以家长意志批评训斥,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更不愿与家庭交流,加上学生回家次数少,使学生与家庭隔阂加深,出现沟通不畅情况。
(2)关注学生物质生活的合理需求,超出部分一定要清楚原因,正向引导,适当节制。满足合理的需求,保证学生生活和尊严,防止其出现过度自卑,让其保持阳光心态。也要限制学生奢侈和虚荣,防止学生攀比注重物质享受,鼓励其发展兴趣,注重人格修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爱。须知,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3)关注学生学习,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经常让学生介绍所学课程及取得的成绩,多加鼓励,有助于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多向学生介绍其所学专业中的成功案例,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4)家庭解决不了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先接受,再考虑应对方法。必要时要与老师沟通,或向专家请教,有了合理合适的应对办法后,再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尊重的心态与学生平等交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切记不可简单或者粗暴对待。
- 上一篇:学会放弃作文
-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