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9:2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大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大学毕业论文

篇1

10月16日10:30,安徽大学法学院三楼,全省法学本科自考论文答辩现场。

一个又一个的考生跟考官挥手告别,这场从早晨8时就开始的自考论文答辩,已经接近尾声了。可一个特殊男子的到来,让少数滞留现场的考生开始嗡嗡地交头接耳。

“孟警官,孟警官!帮我传个话,告诉朱辉(化名)莫紧张。”首次见到自己的学生,论文指导老师何俊心里却有些酸楚。毕竟,朱辉是他见过的、第一个从监狱走出的考生。

坐在答辩桌前的这个中年男子,15日上午就从安徽宿州监狱出发了。

当天18时抵肥后,押载他的监狱警察先把他安置在了蜀山监狱,备战第二天的全省自学论文答辩。用宿州监狱教育科警官孟晓亚的话说,朱辉是他们宿州监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服刑第二年他说:我要自学法律

紧张难免总是有一点的。

毕竟,从2004年——服刑的第二年开始,朱辉就开始为这一天做准备。

一连七年,每年两次的统考,多次的自测模拟考……繁复的考试,让38岁的他跟同一天走进考场的320多名考生一样,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紧张。

朱辉更明白,作为一个在高墙里服刑了七年的重刑犯,他是一个“非典型考生”。

2003年,因年轻气盛,他在马鞍山市因故意伤害罪被逮捕,不久就被判了无期,服刑于宿州监狱。

在高墙内服刑的第二年,监狱领导得知他是大专学历后,主动找他谈话,表示只要他继续学下去,监狱会尽全力帮助他。

领导和教导员的鼓励让朱辉看到了新生。已32岁的他顶住了一些狱友的冷眼,决定报考法学自考专本连读。

“7年啊,等你学出来都四十好几的人了,有意义吗?”

“正是因为我不懂法,人生才差点变得没意义,我要让后半辈子充实起来!”朱辉用决心堵住了旁人的闲话。

凭着坚持和对法律的敬仰,2006年12月,朱辉顺利拿到了专科阶段法学证书,他的脚步并未停下,2007年,他又报考了本科阶段法学自考课程。

七年弹指一挥间,已减刑三次的朱辉想起苦学的时光,微锁的眉头松开了,“跟其他考生一样,我们都会考好的。”

对他而言七年的等待就为了这一天

朱辉的论文答辩题目是《论侦查询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何俊介绍,朱辉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他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实践认识。而他答辩的过程,也的确没让何俊失望。

10:40,经过3分钟的简要阐述后,三位考官针对论文内容,依次向朱辉提了三个问题,“请你先思考一下,十分钟后再回答。”

十分钟里,朱辉有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有时又翻着论文查资料,一行行轻声默念着。

“在侦查过程中,律师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有:第一:旁听审问权利,第二:……”朱辉有条不紊的回答,让考官频频点头。

“他的论文有深度,回答也很认真,能结合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来答题。”主考官——安大法学院副院长陈洁淼如此评价。

10:50,只用了10分钟,朱辉准确回答出考官提出的三个问题。

考场外面 教导员比他还紧张

答辩后,朱辉长舒一口气。他笑眯了眼。接下来,考官组将在下午集体合议他的答辩成绩。

在朱辉的身后,几名宿州监狱教育科的警察,已经朝他走来:孟晓亚上前给朱辉递了杯水,另一位辅导员伸手接过朱辉的论文和笔袋,扶他进场的那位监狱警察则微笑着跟他说着什么……

“朱辉是我们宿州监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我们觉得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孟晓亚说,每年这个时候,每个答辩现场,都是这样的一幅场景——考生心里揣着紧张,导师心里揣着紧张,他们做“家长”的,心里同样揣着紧张,可给对方的,却只有笑脸,只有轻松。“在这一点上,朱辉跟今天答辩的300多名考生一样,经历了一场典型的答辩。”尤仁祥 蔡丽丽

本报记者 吴洋 文/摄

记者对话朱辉

为背单词彻夜不睡

记者:自考这么多专业中,为何选择法学专业?

朱辉:7年前我犯罪就是因为我是个法盲,我想我下半辈子不能再这么糊涂下去了,我选了法学,想知法,懂法。

记者:遇到最难考的一门功课是什么?

朱辉:英语,这门课我考了三次才过。30多岁的人学英语,记忆已经不像往常一样好使了,为了背高中和大学的单词,我有时背一个通宵。

记者:条件有限,你如何备考?

朱辉:监狱教育科的领导帮我从网上查资料,帮我借书。家人也很支持我,给我寄书。

篇2

(一)“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法律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精英职业”。因此,需要高等院校法学院系培养出高素质的精英式法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重智商、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改变。高等院校中法学院系沦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培训班”,绝大多数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本科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作为判断高校法学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追求司法考试通过率的当代,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被普遍忽视。事实上,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全面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才会提升。“法律文化节”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展示学生才华的重要校园文化活动,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法律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法科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可以培养法科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具有过硬法律知识和技能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

(二)“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形成和确立的。因此,引导法学专业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法学院系就业指导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就业指导重要载体的“法律文化节”活动,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文化价值的导向来看,“法律文化节”是指通过举办一些带有法律职业因素的节目和活动使高校法学院系的法科学生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动方式、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对自己将来从事法律职业产生一种认同,进而实现对法科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全面塑造的目的。因此,构建良好的法律职业文化氛围,对法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理智地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三)“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增强就业信心

法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充足的就业信心则是法科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法律文化节”可以在增强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活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使就业指导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就业指导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法律文化节”这一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提前体验法律职业,让学生感受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尽早做好从事法律职业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文化节”让法科学生对未来的法律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激发了他们为这一职业奋斗的热情,从而增强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

二“、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

本文认为“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模拟法庭审判赛

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之前,就能用法律人的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使法科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所在。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法科学生可以较为清楚地认识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的职业性质。具体而言,高校法学院系的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选择程序较为完善的刑事案件进行模拟审判。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是某个法学院中几个班级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也可以是多个法学院法科学生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

(二)法科学生演讲赛

卓越的法科学生应当具有一流的口才,而演讲比赛是培养法科学生口才能力的最佳途径。“法律文化节”的内容中,应当包含法科学生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可以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演讲能力的法科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可以为法科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律师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法科学生演讲赛的形式可以是采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与同一高校中其他院系学生之间的比赛。培养法科学生演讲的才能,不仅应当鼓励法科学生参加不同高校法学院系之间的演讲比赛,而且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英语类演讲比赛。因为,卓越的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法律文化节”演讲比赛中可以设置法科学生的英语类演讲比赛。

(三)法科学生辩论赛

2007年,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企事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报告》中将“有效的口头沟通”排在毕业生五大能力之首。因此,大学生口才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对未来的把握和职业发展。善辩是优秀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自古以来,律师就有“讼师”名号。在现代社会,律师行业也有“铁嘴铜牙”的职业形象。“法律文化节”中应当有辩论赛这一活动内容。一般而言,法科学生辩论赛应该以社会中的热点法律问题为辩题。辩论赛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法科学生模式,也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非法科学生模式。为了促进地区高校之间法学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采取大学高教园区内法学院系之间的法科学生辩论赛模式。

(四)法学论文写作赛

篇3

关键词:辅导员,创业,教育

 

课题来源:2010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GJY1002006)

自从1999年1月,我国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来,已经有12年的历程,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向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创业教育是缓解高校人才供求矛盾的现实要求

自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猛增。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而在江苏省,截止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据统计,2010届有630万毕业生,加上2009届未就业的学生,今年就业人数总共有800万人左右,而市场的整体情况依旧是供大于求,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随着今后持续的扩招教育管理论文,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必将持续上升,毕业生也将失去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优势。”另外,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计划分配向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方向转变,大学毕业即失业已不属意外。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之间竞争将更趋激烈,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以及学校排名等必将面临更大考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将是解决普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

(二)创业教育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毕业论文格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1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曾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参与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而体现了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2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教育管理论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也再次提到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创造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己经是高等教育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由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教育部24号令和中发[2004]16号文件中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政策等信息的宣传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我国政府每年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创业的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最终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高校学生,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创业者的需求变化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辅导员帮助大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辅导员在促进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形势,把握国家政策,感受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注重对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制定创业规划,明确学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辅导员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比如,大一不仅通过举办创新趣味大赛、金点子大赛等内容的创业教育,使新生刚踏进大学校门,就明白什么样的学生能毕业,什么样的学生不能毕业,以便扎扎实实学习,明明白白奋斗;而且在观摩各种大型的招聘会体验中教育管理论文,预先寻找、把握和塑造自己。大二开展车工、钳工、数控大赛等以“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按照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大三通过组织模拟应聘和CAD、UG、PLC等学习培训以“准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他们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等。大四进行“扶上马,送一程”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等形式的“准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磨炼创业的意志。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在参加或者组织各种类型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建立机构、健全制度、指导队伍、方案设计、团队组建以及人员培训等事前计划中;在检查督促、信息反馈、宣传报导等事中控制中;在总结表彰、成果提升、基地建设等事后反馈中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身影,甚至实践团队的领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辅导员担任毕业论文格式。比如,自从2002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来,有2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4项,江苏省一等奖4项,2009年一项作品入围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并获三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一定程度上是和辅导员热心指导分不开的。

三、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的途径

(一)辅导员自身学习是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辅导员要有效地发挥在创业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学习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等创业教育课教师应该具有较为综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学术造旨;其次,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应率先垂范,在高校教师中树立培养学生创业理念的意识,模拟创业活动,进行创业教育体验活动;最后,应帮助树立学生端正的创业观,理性地看待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坚持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够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创业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驾御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创业。

(二)校院领导重视是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作用教育管理论文,跟学校、学院领导重视是分不开的。“领导就是环境,要设法给别人创造一种想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3一方面,创建校园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强化学生就业指导,着力实施大学生毕业创业计划,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可采取学生自主结合、师生结合、与科研和生产服务相结合以及对师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资金支持和启动资助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辅导员去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辅导员交流到各企业参加一段实际工作或者参加全国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拓宽他们的视野,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另外,高校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平台,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所在常州科教城的地理优势,保持与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100多个。同时积极开设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形式的创业教育类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学计划,开展相关培训,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1]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 (1)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3]任彦申著:《后知后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页.

篇4

论文摘要: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管理需要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应从更新教学思维方式入手,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基础性保障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对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明显加大。但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上,对培养应用型技能的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力度,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包括专项技能训练,办公系统软件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一体性的教学,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环节,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各有不同,必须从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认真加以研究,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一、更新教学思维方式,确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体系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能力”为中心,侧重操作技能训练。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属于传统型即研究型的类型居多,其教育理念是“崇学为上”,侧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均以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校文章为标准,这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偏重在研究方面;而应用型本科即教学型的教育理念应为“学术并举,崇术为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已达50%以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案,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且缺乏整体性的安排。

2.不能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应把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必要从追求普遍原理、固定的概念、内在的因果关系等转向实践兴趣,使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整个社会,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理论教学充分带入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从事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的人才,尤其是要为基层组织培养实用型人才,进入企业、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工作。因此,在课程的开发上,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应根据基层组织工作的特点,开发出具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工作条件的要求,缩短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3.实践教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而不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而能力培养的兴趣点不是首先来自于理论教学,而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实践技能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先确定理论教学,再安排实践教学,这实际上是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这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误区,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所以常常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不是实践中出理论,而是先入为主,用理论框定实践。有的学校虽然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关的规定,但随意性很大,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习、训练等实践教学偏少,对老师也没有任何约束力,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与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老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行家里手。一些学校中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老师,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高校中任教,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一些学校在聘用新教师时,想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还是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无形中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学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重组教学模块,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方面,可以设计以下6个模块。

1.基础训练模块。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主要应包括: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基础类课程模块,以公共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为主的专业类课程模块,以公共政策分析技术、政府部门会计技术等为主的技术类课程模块,以应用写作、英语、计算机操作等为主的能力类课程模块等。应结合各自实践教学目标的特点,提出可行的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2.实验教学模块。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按照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实施实践模块教学。加快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目前,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兴办的时间较短和经费等原因,实验室的建设十分不完备,需要大力加强。

3.实习(实训)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场所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公共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块主要包括校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以及校内的集中实训环节等。校内的集中实训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正常教学周内安排出两周的时间,确定一些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中性的训练,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完成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任务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和一些学年论文、调查报告等)。现在对学生写毕业论文的不同意见较多,认为抄袭的现象多,学生对写作论文不重视等。这要求学校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公文和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能力,这要求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技能。教师要在平时多进行训练,批改,及时指出问题,帮助学生写作,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结构,这对学生参加工作后,在处理文字材料和提高行政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5.第二课堂模块。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组织为主开展的在课堂之外的一些活动,如政务活动程序模拟赛、时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即兴演讲赛、公文写作赛、办公软件操作赛等,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也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创意的平台。

6.社会考证模块。很多学校已开始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推行“双证书”模式,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本科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上岗证”。推行“双证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考取的社会证书有: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证等。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证书考取,如会计类、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双证书”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的等各方面,难度较大,但又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措施,因此,应把“双证书”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三、创新考评方式,规范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试卷等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应该与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有明显的区别,要通过现场考核,提交现场报告、课程设计、实践报告等来检查,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搭建评价体系时,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考核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对理论的综合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协作和创新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

2.在评价的形式方面,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成果形式。可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以及创新能力等。

3.在评价的结果方面,学生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参加各类竞赛的成绩,考取资格证书的成绩,都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4.在评价的主体方面,除了学校和专业教师外,还要侧重听取实践单位的意见,校外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同项目组同学的评价。

5.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方面,主要是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学生的实践成果。健全教师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具体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成果较多,成绩较为突出的教师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学校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教师实践教学的情况,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问题较多的教师,予以调整工作岗位。

四、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多数学校是一种“虚拟的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上课,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和“完全学分制”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承认学生取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当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规范,以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主要规范担任实践教学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实践教学评价及奖惩方面的若干规定等。

2.开放校内实验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借助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教学的综合性场所。对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利用,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加大开放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力争尽快建立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的实验室系统。目前学生实习多是以自己联系为主的分散性实习,稳定性差,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不利于老师的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大。因此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挥学校与社会的人脉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组织,建立较稳定的基地,双赢互惠、共同发展,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颁布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具有工程师资格。因此,我们也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校内教师,鼓励他们经过实践学习,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要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定期选派教师到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可以邀请公共管理部门的人才或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或是已卸任的官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使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优化和加强。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开展。学校应设立发展基金或实践教学基金,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实践教师,增加社会调查经费、增加师生的教育实习经费,支持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或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出发,进行较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总结,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邵丽平.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68-70.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3]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46-48.

篇5

2012。4。21。《新闻晨报》A6版“广告”整版是“数学速成”。现今,这类软广告非常普遍,有:钢琴速成、驾驶速成、书法速成、作文速成、汉语速成、英语速成、计算机速成、英语口语速成、艺考速成、司法考速成、论文技法速成、成人教育速成、学历(大专本科)速成、农村素质教育速成、国家公务员考试速成……凡是有应试教育的地方,都会有速成教育。这大概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速成教育究竟效果如何?争论非常激烈。

人的一生有四个法定年龄:7周岁入学;16周岁领身份证,表示“成年”;结婚最低年龄;退休年龄。后两者有性别差异。

自妊娠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1。5-2岁是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刺激可以很快地、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在4周岁左右最重要,7-8岁儿童大脑半球继续发育,接近成人的脑重,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出现许多新的神经通路。所以,2-6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从这一点讲,托儿所、幼儿园不能仅仅作为双职工减轻家务负担的场所,而应该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从民族长远和国家整体而言,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禁止使用童工,这是国际通则。但是,16周岁独立进入社会还是过早。结婚最低年龄(男22女20)是因为身体、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对自己所做的事能负起责任。当然,结婚最低年龄与某人实际结婚年龄不同,提倡晚婚晚育是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考虑的。国家安排青少年7-20或22周岁的教育制度是循序渐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分化成高中、职校两条线。这些基本上符合大多数青少年就业前的状况。

速成教育中,绝大多数是“教育者”的观摩作秀或者牟利行为,不可信。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就是用“心”“做”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花费许许多多“水磨”工夫才能潜滋暗长。教育家刘铁芳强调:教育是对人类发展史的“复演”,不要抄近路走捷径。要让教育对象(不光是青少年)较为充分地经历从懵懂、混沌到逐步开化、聪明起来的过程。

所谓“速成教育”,是造成现今基础教育种种问题的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和弊病,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不但速成教育有虚假作秀与牟利行为,就是基础教育也有此症结。例如:某地方党报的领导干部拟任职务公示中,**47岁,17岁就大学毕业;**52岁,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可信吗?广告上,“快乐超速学习法创始者何德耀”是13岁(197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次成立少年班,破格录取的少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那位17岁就大学毕业的**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那位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的**竟然是“童工”。当然,现今“学历”可以速成(国内有,国外也有),更可以造假。现今,什么文凭、证书都可以买到。速成教育是“学历速成”还是“才能速成”,谁能搞得清楚?速成教育的“毕业证书”有法律效果吗?速成教育还是要拿出“才能速成”的成果来才能令人信服。

不可否认,古今中外极少数智力超群的“神童”确实存在,骆宾王7岁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骆宾王一生文采横溢。古时还有一个“神童”丧仲永,但是后天没努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出了许多人才,不能因为少年班极少数毕业生的“不幸”命运(“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而质疑少年班是“揠苗助长”。但是,把特例与一般混同,就是诡辩。对一个没有基础的青少年搞速成教育就是“揠苗助长”。当然,那些基于牟利行为的速成教育,连“苗”都是病苗,就不需多讲了。那些竟然可以代读代考的“成人MBA班”等等,不比速成教育更加“速成”?

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张炘炀,13岁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岁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再次创造了奇迹。然而,张炘炀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显示出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他几次以辍学威胁他的父母为他在北京买房。由此引发了速成教育的一场争议。其实,就一个特例去争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个16岁的青年学生,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很正常,更何况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术上,他的社会学思维肯定不如专业学术的逻辑思维。他的社会思维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又缺乏家庭、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显得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他这方面的补充教育,不能苛求;也为了国家与学术的需要,在生活上应该给予他优惠照顾。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高速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人变得浮躁而茫然。但是,教育不能像快餐店那样,用事先准备好的佐料,见来要吃饭的人,每人来上一大碗,填饱肚子就完事。教育本身就有“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一个班级中,学生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学,又要兼顾个体。对于家长来说,就完全不同,注意力只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业,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争先恐后,对速成教育趋之若鹜,企图借助种种速成,给孩子买上这些书,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按照古今中外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唯一能做的事是摸清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适当时候实施适当教育。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给受教育者提个醒。例如:语文教育,在字、词(包括成语等等)、句(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上,教授作文知识;数学则是在数、运算符号的基础上,教授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企图用“作文速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则是妄想。古今中外,有哪一个作家是“速成”的?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分析、解决),题海战术是事倍功半,但是“速成”也无捷径。数学教育中,每次扩大范围:自然数整数(加上负整数)有理数(加上小数)实数(加上无理数)复数,学生都会受思维惯性影响,逾越困难。一旦逾越成功,思维发生飞跃,方法迎刃而解。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飞跃,不能归入“速成”,而是改变低劣的教学方法。谁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育,还有德育、体育。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引导、强化、熟练、习惯的积累之下形成的。孩子的德育,还与教师、家长本身的“以身作则”有关,与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理想是当老板,不愿当普通劳动者。那么,一切德育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在智育方面,人的学习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规律。例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必须花大量精力记诵才能牢固掌握;各种能力必须依靠大量扎实的训练才能提高。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上面一横代表广博的相关知识面,下面一竖代表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知识;另外,知识与技术又有不同。一个医学生懂得医学知识,不等于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是无法“速成”的。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毕业生进入(协和医院)临床实习一年,考试合格成为C级住院医师。之所以称为住院医师,就是24小时在医院。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B级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A级住院医师,才获得5年后晋升主治医师的资格。这样严格训练出来的医师,加上医院严厉的医德监督,会是庸医吗?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要读38门课程(基础和临床),这是能速成的吗?临床经验的积累更不是能够速成的。

同样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也是无法速成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没有对社会深入调查和深刻思索,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个园艺师懂得:一棵花从种子到开花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急不得。教育常常也是静等花开,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速成”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作祟的结果。功利导致狭隘,导致社会虚假之风。现在有许多所谓的“学校”,用广告开路,借个例说事,只会收取高额学费,等到学生家长发现实质,为时晚也。经济损失以外,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制度、师资质量作深刻反省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素质较低。美国的教师,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才可以担当,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教师连初中也没有毕业(黄光裕老家就如此)。一个连《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都不懂的教师,只知道教材、教案,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学校中,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学生为了家长而学习,书包沉重,学生思想更沉重,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我孙女作了一首诗《墨趣》:“墨非‘黑土’能著书,趣岂‘走取’引人读。从来知识‘墨’中求,自古人才‘趣’里出。”可是,现在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媒体上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与我国大相庭径。我不是崇洋媚外,但是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没有教材和死板教育程序的小学,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们竟然交出20多页的论文。

相反,清末大批留日学生质量低下,源自于当时日本留学生教育的特性:1。教授内容非专业知识,而是普通知识;2。速成教育;3。仅是中等教育。当时,中国方面希望速成人才,日本方面鼓吹速成教育。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一年半、一年、甚至八个月、六个月的速成科。有的在数月之内,甚至还有的竟在数日之内,对连日语都听不懂的学生,通过翻译将教学科目的大致内容讲一下,就发给毕业证书。据1907年清政府的奏折记载,当时留日学生的情况:“学习速成的占百分之六十,学习普通的占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的占百分之五六,升入高中或专科学校的占百分之三四,而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科学上,文凭不是主要依据,真正代表水平的是能力。可是,现今另一条“捷径”是海归。究竟是高内高等教育出了毛病,还是人力资源领导的思维出了毛病?

篇6

今天我们举行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第二届本科毕业生欢送晚会,也是幼儿师范学院分解成立后的首届本科生毕业欢送晚会。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的出席。同时热烈欢迎XX师范学校各位领导、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同台献艺。

最近,学校进行学科重组和机构改革,教育学院分解为教育学院和幼儿师范学院。但是,因为干部调整还没有到位,我们的部分活动是两院分开进行,部分活动还在同一学院进行。按照昨天学位授予典礼的安排,今年的学生仍然以教育学院学生名义毕业。

同学们,2011年,你们从全省、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学习,四年来,你们学习了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基础课程,学习了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了英语读写和电脑技术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了大学语文、人体解剖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学等教育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学、教育管理学、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核心课程,学习了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等专业课程,学习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手工等艺术技能课程,实践了备课、说课、讲课、游戏活动设计、教育活动设计等教育技能课程。通过校园艺术周和各类校外、课外学术、艺术、技术活动比赛,特别是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你们的教育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了本科学士学位标准。昨天你们已经接到了校长授予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作为学院院长,我感到无比自豪,在此,感谢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科学领导,感谢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全院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精心培育,向全体毕业生表达强烈的祝贺。

同学们,大学毕业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个节点,未来的路很长很长,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各种快乐和忧伤、各种顺达和挫折,你们记着,好人比坏人多,但好人也会成为对手,好人与好人的竞争更加残酷。可是你的老师永远是老师,永远是好人,他会永远关心你的发展、你的成长。作为院长、教授,我希望你们守住底线,希望不要在监狱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在单位纪律处分的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报纸的负面报道里看到你的事迹。你做不到优秀,但肯定会做到良好,至少会是合格。我们相信,几年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幼儿教育,理解家庭教育。虽然我们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锦绣,万事不可能如意,但我还是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同学们,教育学院和幼儿师范学院的分解,是学校的第三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我们相信,有学校党委的领导,有学院新领导的新思路,幼儿师范学院会成为全校、全省、全国更有影响、更有特色的学院,让成功见证信念,让历史见证未来。

最后,祝愿幼儿师范学院再造辉煌,祝愿文艺晚会演出成功,祝愿XX师范学校与幼儿师范学院的合作结出美丽的花朵。祝愿XX城市学院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毕业生欢送晚会致辞(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教育学院本部第五届本科毕业生欢送晚会,也是教育学院与幼儿师范学院分解后的首届本科生毕业欢送晚会。因为今天下午我在XX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参加XX省高校教师职称高评会,难以赶回本部参加晚会,所以就近参加幼儿师范学院的欢送晚会,特委托马XX副书记代表我在本部晚会致辞。

首先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晚会,同时感谢我们同台献艺的师生。最近,学校进行学科重组和机构改革,教育学院分解为教育学院和幼儿师范学院。但是,因为干部调整还没有到位,我们的部分活动是两院分开进行,部分活动还在同一学院进行。按照昨天学位授予典礼的安排,今年的学生仍然以教育学院学生名义毕业。今天下午,学校党委组织部召开干部教师大会,已经开展推荐调整两个学院的领导干部,预计很快就会配备好新领导。

同学们,2011年,你们从全省、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学习,四年来,你们学习了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基础课程,学习了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了英语读写和电脑技术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你们学习了哲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课程,学习了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基础课程,学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咨询学、心理辅导学、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康复、小学各科教学法、选修了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课程,实践了备课、说课、讲课、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案制作等教育技能课程。通过各类校外、课外学术、艺术、技术活动比赛,特别是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你们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达到了本科学士学位标准。昨天你们已经接到了校长授予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作为学院院长,我感到无比自豪,在此,感谢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科学领导,感谢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全院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精心培育,向全体毕业生表达强烈的祝贺。

同学们,大学毕业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个节点,未来的路很长很长,无论是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还是走上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辅导师岗位的学生,都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各种快乐和忧伤、各种顺达和挫折,你们记着,好人比坏人多,但好人也会成为对手,好人与好人的竞争更加残酷。可是你的老师永远是老师,永远是好人,他会永远关心你的发展、你的成长。作为院长、教授,我希望你们守住底线,希望不要在监狱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在单位纪律处分的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报纸的负面报道里看到你的事迹。你做不到优秀,但肯定会做到良好,至少会是合格。虽然我们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锦绣,万事不可能如意,但我还是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篇7

【关键词】 外语专业学习;应用型;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5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引言

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尤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一个重大负担,因为不知何时起,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为了保证高就业率,各高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变出了花样百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及方法。本文从百色学院外语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说起,谈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以期对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有新的启示。

二、外语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率

经教育部审批,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外语系也于当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本科专业学生――英语专业本科,2010年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就业就逐渐成为外语系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完成。

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就业宣传的方式外,外语系先后祭出了几件“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一是“化整为零”,即把毕业生分到全系每个老师的人头上,每个老师负责10人左右的就业,并制定奖惩分明的方案。二是“指导教师与毕业生谈话制度”,即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个月至少跟自己指导的每一位毕业生谈话一次,并按时提交谈话记录。三是“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家长谈话制度”(2013年新出要求),即要求每位指导教师从(3-7月)每月至少跟自己指导的毕业生家长通电话1次,并按时提交谈话记录。

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指导教师千方百计完成任务,让学生“就业”,有的学生也能理解教师的难处,千方百计使自己“就业”,外语系的本专科毕业生几年来的初次就业率(7月1日前)和一次就业率(9月1日前)基本上都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学校的标准。

三、毕业生就业与就业指导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我国《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的第十条规定: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本条中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由此可见,“就业”首先是公民个人的意愿,也可以理解为是公民的一种自由权,有就不就业的自由,有何时就业的自由,有就什么也的自由。其次,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可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上班,或从事个体经营;可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再次,就业的方式非常灵活,只要是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互动均属就业,即使回到农村帮父母种田种地也属就业。

但是,在百色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中,对学生就业的规定范围和方式却小得多(或者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其要求毕业生就业要以能够提交“劳动合同”、“双方就业协议”为准,必不得已也要提交“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换句话说,毕业生就业要以到某单位上班为准。因此,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大量水分存在,“超高”的就业率必不能保证招生的录取率和报到率。主要表现在:英语专业本科、泰语专业本科连续三年招生录取率降低,且报到人数逐年大幅萎缩,越南语专业专科连续两年招不到学生;学生的专业能力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参加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及上线率逐年下降。这应该让我们对这几年的就业统计、就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有所反思。

首先,应该从新审视毕业生“就业”的态度。但凡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都会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为荣,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学生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经济条件厚实,不急于就业;

2.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后择机就业;

3.专心备考来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其他各种考试而暂不就业;

4.经结婚,成为专职太太而无需就业。

其次,学校尤其是就业行政管理部门改变对待“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统计”和“就业率”。

1.应该把初次就业率统计的时间推延到学生毕业当年的年底。因为,以广西为例,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录用考试等各种考试到8、9月份才陆续结束。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专心于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给他们一个就业期和就业准备期。最终就业率统计的时间应该在毕业生毕业两年后进行,以是否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登记失业为标准,没有登记“失业”的,说明该毕业生有能力以某种形式谋生,换言之,没有登记失业,领取失业救济金的,说明属于就业状态。

2.就业指导应该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等为目的,而不是以催学生尽快就业、提交就业证明为目的。让教师每个月去跟毕业生及其家长谈话,那简直属于荒唐之举。因为这些谈话及其目的不外乎就是让学生在毕业离校前要完成就业,即强迫学生就业,从而完成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标。如果以让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为目的的就业指导其方式也应该可以是多样的,何必千遍一律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与学生谈话、与学生家长谈话呢?就好比去北京,可以走路去、跑步去、坐巴士、火车去等,也可以乘飞机去,何必要求必须得乘火车去才算呢?况且许多老师在分到任务之前并不认得这几个学生,更不知道他们的家长。

3.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均属于正常的成年人,否则就不能毕业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主决定自己就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教师过分的去关心学生就业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因为这种关心是带着某种功利的关心,会让学生觉得在就业上教师比自己还着急,过分的关心就是对他们自由权的干涉。

四、教学改革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高的就业率并不是招生录取率的保障,那我们就应该跳出“就业决定录取”的圈圈,思考我们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之根本,也是学校立校之根本。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就会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就有适应职业需要、社会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反之,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单薄,专业能力不强(从英语专业的角度看,就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及修辞的能力不强),学生就会害怕就业、害怕走上社会,即就业能力不强,容易被职业淘汰。用的话说就是“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型人才了,这不是我们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可见,国家意识到质量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在此精神的指导下,百色学院也开展了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来看,效果如何?我们先来看这几年来先后制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高职高专教学计划。

2006级和2007级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跟2008级的基本完全相同。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6、2007和2008级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专科教学计划中强调专业基础课程(即专业必修课),把他们放在首位,把专业拓展课程放在第二位。而10、11级的培养方案刚好相反,把专业拓展课程放在首位,或者说是把以前属于专业基础的一些课程,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划入了专业拓展课程,这就使这些课程的课时得不到保障。第二个现象是,2009级到2011级本科总课程呈减少的趋势,同时其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却呈增加,实践教学周数也增加,这意味着专业课程的课时不得不减少,即专业课程教学的时间在减少。第三个现象:这些总课时貌似在8个学期(专科6个学期)中来安排,其实不然。

《百色学院200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规定:

“每学年两学期,每学期约20周。具体教学活动安排详见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表二)。军事训练及入学教育安排在第一学期,时间共2.5周;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4~6周;毕业论文(设计)于第七学期末开题,第八学期末(5月底至6月初)进行答辩;专业见习(含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具体时间和方式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安排”。

“普通本科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人文社科类(不含艺术、外语类)控制在155~165学分、2500~2600学时范围;理工、外语、体育、艺术类控制在160-170学分,2700-2800学时范围。”

《百色学院关于修订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意见》中规定: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和总学时:人文社科类(不含艺术、体育)控制在155~165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600范围内。理工、体育、艺术类控制在160-170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900范围内。”

“原则上,新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统一按14周安排;第2~7学期(专科第2~4学期)除考试周外课堂教学及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总周数最多按17周安排,机动1~2周。期间若安排有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则减去相应实践周数方为该学期课堂教学周数。其中,本科第7学期(专科第5学期)若安排课堂教学,周数不宜超过10周;第8学期(专科第6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统一按总计19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其中按最多15周安排专业实践活动,毕业教育和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各1周,机动1~2周”。

以此同时,这几年外语系的师资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充实是指招录了一批硕士毕业生,加强是指有一批教师的职称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师资队伍逐年扩大,教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几年的教学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数据:

说明:1. 2010级本科专四只考了1次,其他年级均为两次考的总合格人数,但从历年情况来看,第二次的合格人数均少于第一次。2. 2006级本科上线的4人均为报考非外语类的研究生;2008级上线的5人中有3人为报考非外语类的研究生。

从此表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几年我们的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但没有得到较大提高,反而出现滑坡的现象。我们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性不大,或者说他们不敢考、害怕考。

另外,笔者与其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老师交流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在逐级下降。说明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下降,也是专业基础在下滑的表现之一。

而与此同时,出现了两种“热”:“学工活动热”、“学生课外兼职工作热”。每个学期外语系的学工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连获学校嘉奖;外语系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开始就热衷于课外兼职,美名曰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实相当多参加课外兼职的学生并不差钱。这两种“热”带来的结果是,在教室自习的人数减少,也学习的时间减少。

四、改进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的一些建议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导致的学生就业能力没有提高,甚至滑坡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为首,切实保障它们的课堂授课时间。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专业能力为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现代社会中,从业人员要有专业技能、语言技能,还需要有从业资格。例如,公务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律师要取得律师资格证,外销员有外销员资格证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从业资格证。因此,在毕业年,尤其是第八学期,应该安排一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课程,增加学生考试的通过率,让他们在获取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也能取得1-2种职业资格证。目前,我们的情况是第八学期学生基本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有的甚至在家呆着,跟学校说的去找工作,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见习”及“学生顶岗实习”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三)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使他们更加能够专研教学及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外语系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肩上的重任有:成家/养家、教学(包括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科研、就业指导等四座“大山”。如果能够把“就业指导”这座“大山”减掉,将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

(四)狠抓学生纪律,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兼职。除了狠抓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要狠抓学生的学习纪律。除了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活动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四以前学生不得在在校期间进行课外兼职,并加强自习节的考勤检查。通过一些制度,把学生请回教师、请回图书馆,同时,适当减少学工活动。从而保证他们专业学习的时间。

五、结论

何为“应用型”人才?“应”就是适应,即适应职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用”就是派上用场,就是让用人单位觉得你能用,敢用你。归根结底,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通过回顾外语系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阐述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关系,笔者对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因为毕业是就业的伊始,而不是失业的开始,基础好、能力强的毕业生不愁找不到工作。

参考资料

1.《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

2.百色学院2008级教学指导书,http://:8172/jwweb/

3.百色学院2009级教学指导书,http://:8172/jwweb/

篇8

 

关键词:宪法 大学生权利 保障 救济途径

近几年以来?大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到高校的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学历学位的授予等三个方面。高等学校对学生的行政处分是否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部分学生拒绝授予学历或学位的决定是否合法及日常管理过程中是否侵害了学生的利益等都曾经作为重要案例在法庭上受审。

一、大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实例及其权利保护的宪法依据

实例一:2002年10月初?重庆某大学女生李某由于与其大学生男友张某在外出旅游途中同居?导致其怀孕。事发后该大学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该校《违纪学生处罚条例》中关于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发生不正当性行为者?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的规定?给予两名当事学生勒令退学的处分。两名学生认为学校的处分没有法律依据?故而一纸诉状将该高校告上法庭?要求学校撤销这一行政处分?恢复名誉、赔偿精神损失费。2003年1月底?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行政裁定以此事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为由?驳回了当事人的起诉。

此案例直接涉及到高校大学生是否享有性自由和怀孕的权利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说的公民指的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中国人。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年满十八周岁?除外籍学员之外?也都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所以他们应当享有宪法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普通公民年满十八周岁之后?即享有自由恋爱、性生活和怀孕的自由?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也应当享有这些权利。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和不正当性行为的界定的问题。什么叫“不正当性关系”?按过去的理解?在校学生只要发生性关系就是不正当的?但也有人认为“男生漂娟、女生”才算是不正当性关系。

实例二:某高校在日常的宿舍管理之中?值班员经常到各个宿舍检查卫生和违规电器的使用情况。但是不管宿舍内是否有人在?她们都是用钥匙直接开门?几乎从来都不敲门?笔者在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就曾遇到过此类尴尬问题。

这个案例涉及到公民的住宅权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有以下含义:(1)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侵人;(2)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查;(3)公民的住宅不得任意查封;(4)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毁坏。“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是英国普通法的一项原则?也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生存权的承诺。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是社会安定的最基础的条件。公民住宅有两种?一是固定住宅?二是临时住宅。公民住进宾馆?就和宾馆形成服务契约?短期居住的宾馆客房就形成临时住宅?长期包租的客房就形成固定住宅。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搜查。学生宿舍作为学生休息生活的场所?每学年要交相应的住宿费用?而且他们交的住宿费用一般都要高于同类房屋的同期的出租价格。所以他们的宿舍也应当视为私人的住宅。他们的住宅权也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宿舍楼的值班人员作为物业管理人员未经允许就进人学生私人的宿舍?应当视为是对公民住宅权的侵犯行为。如果值班员要进人宿舍检查卫生?就应当先征得学生们的同意?否则就视为违法。

实例三: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学生田永在考过程作弊?根据该校规定?决定对田永按退学处理?并填发了学籍变动通知。但是田永继续在该校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参加正常学习及学校组织的活动?并如期缴纳各项费用。田永在该校学习的4年中?成绩全部合格?通过了毕业实习、设计及论文答辩?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及毕业总成绩全班第九名。但是1998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以田永不具有学籍为由?拒绝为其颁发毕业证和派遣证?原告田永认为自己符合大学毕业生的法定条件?被告北京科技大学拒绝给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是违法的?遂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该案例中?北京科技大学最终败诉。北科大败诉的原因是侵犯了原告田永的受教育权中的程序性权利。学校在做出退学决定后未以书面形式通知田永本人?学校在田永临近毕业时通知其所在系不能授予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办理正常的毕业派遣手续?也没有给田永向学校有关部门进行申诉、申辩?以实现救济的权利和机会?违背了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从宪法的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当自己的权利受到行使国家教育权利的高校的不法侵犯时?大学生也应当享有申诉权。

二、大学生宪法权利的保障

1.实体法的保障

也就是根据宪法制订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和相应的配套法规?明确规定大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力、违法的惩罚措施和救济途径。这样?在大学生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能有法可依?切实保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2.程序法的保障

高校在行使教育行政管理职权中侵害学生宪法权利时?还必须有相应的程序法的保障。学生权利的保障应当成为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保障。而且?这个法律程序必须有实体法来明确规定?对于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应当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三、大学生宪法权利的救济途径

1.行政救济

也就是当高等学校的学生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向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机构、学校、当地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反映、申辩和申诉?请求其对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进行复查?并要求根据复查结果重新作出新的决定和处理?学校和当地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对学生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处理学生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必须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且必须严格遵循程序法的要求。大学生在申辩或申诉时要讲清理由?说明依据。学生通过向学校和当地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情况反映、申辩和申诉等途径其权利仍然得不到保护时?还可以通过诉讼的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依法提起诉讼的途径保护自身和合法权益。

篇9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 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三)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二、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

(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三)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总结: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商业经济》2010年第3期

篇10

一、司法考试对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强烈冲击

自从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以来,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特别是与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之间一直存在矛盾。从司法考试的实践来看,一些非法律专业出身的考生,以司法考试为中心,通过参加司考培训班或冲刺班,经过研究司法考试历年真题,针对重点,突破难点,追踪热点,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甚至还能以高分通过。然而,许多法学本科生甚至法学研究生虽然接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经过数年系统的学习,却不能通过司法考试。这从侧面反映了一种现象:我国法学教育包括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严重脱节。

二、司法考试与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关系的界定

司法考试因报考门槛高、报考人数多、试题难度大、通过率低,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考”。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通过考试就意味着取得了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否则,就将被拒绝在相关法律职场的大门之外。教育与考试之间一直存在矛盾,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也是如此。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学生的“三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关系到一部分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独立学院大部分法学本科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又以通过司法考试为前提。作为我国法律职业准入资格的考试,统一司法考试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法学教育[1]。

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是不是应该以司法考试作为指挥棒呢?答案是否定的。诚然,在很大程度上,司法考试是国家对各法律院校教育产品进行综合检测的一种基本形式,这一“质量认证体系”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如果片面地认为通过司法考试就是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这给法学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2]

目前,我国司法考试是典型的“应试”考试,其特点是考察范围广、内容细、依法条为纲。司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近年来,司法考试的试题呈现客观题主观化的趋势,加强了对应试人员法学理论素养的考察,虽然试题尽可能把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法条与案件事实结合起来,但答案仍限定在四个选项之内,应试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仍不能充分地展现。而法学本科教育,包括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不仅向学生讲授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的是培养复合型高级实用型法学人才。如果以司法考试为中心,会使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是不是可以完全不顾司法考试的存在,关起门来教学?答案也是否定的。国家司法考试的科目包括14个:法理学、宪法、法制史、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由此可见,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成果是予以肯定的,因为司法考试的科目与法学本科教育的16门核心课程具有高度一致性。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的基础,司法考试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法学教育的支撑。没有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人认为,司法考试与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的理论基础,司法考试是检验法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因此,法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法学专业的特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不能无视司法考试的存在。

三、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应对司法考试作出积极的回应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在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研讨会上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正处于互动期。司法考试对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目前,针对司法考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应积极应对。

(一)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应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而且也会对法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曾宪义教授指出“:司法考试是一个中间环节,它是在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其制度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法治精英选拔到法律职业队伍中。”[3]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司法考试只能说明学生对法律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是否通过司法考试并不是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因为高分低能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独立地位不能动摇,我们不能将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直接挂钩,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只能对司法考试做出适度的反应。

虽然允许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司法考试,但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使得一些实力不强的学生选择放弃考试。即使是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也只有一部分在毕业之后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目前,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并不限于司法实务这一条途径,还涉及社会的其他领域。作为法学教育的场所,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不能仅限于通过司法考试,我们还要为那此准备选择其他职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相关的训练。本人认为,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绝不能以司法考试为导向,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合理衔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明确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很多法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担忧。为此,独立学院法律系应找准自己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本人认为,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应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我们应以法律专业为基础、复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为突出特点,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培养社会认可的法律人才。

(三)优化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应积极寻找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教育的“平衡点”。一方面,我们应当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创造条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管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实践中,我们可以适当减少法学类必修课和限选课的课时,增加通识课和选修课的课时。设置必修课时,应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年来,我院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将实务课程、法律文书写作、速录技术、人民调解、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有机结合起来。其中限选课能够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深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的专业方向。在设置限选课时,要注意课程之间是否存在包容关系,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如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海商法没有必要在限选课中列出,因为它们都已在核心课程商法中涵盖。通识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应体现基础性、前瞻性、思想性,授课内容的深度、广度要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通识课打破了学科界限,能够使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其全面发展。选修课能够弥补学生在一些知识方面的欠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四)整合教学内容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力求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还应当参考其他辅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同时教师应与时俱进,抢占前沿。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安排一些难度较小的章节让学生自学,对教材中较深奥的理论可以适当删除,而对教材中没有介绍的、重要的立法背景、立法意义、相关的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等可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最重要、最实用的知识,并能够形成一个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体系。授课时,教师应直奔主题,重点突出,切忌对概念和术语泛泛而谈。教师不仅应讲授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基本概念、法律条文等,而且还应向学生介绍与该课程有关的我国立法、司法的新发展、司法考试的动态、学科的前沿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授课过程中穿插司法考试真题以检验授课效果

教师要对司法考试的命题规律和真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考试动向。备课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搜集该章所涉及的司考真题。在讲课时,先给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该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对本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配以司法考试真题或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再对真题或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熟悉、掌握本章的知识点。司法考试真题引入课堂,使司考热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检验授课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

(六)实行考试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