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范文
时间:2023-03-27 11:2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鱼我所欲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一词多义】
(1)与: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B.呼尔而与之(给)
(2)于:A.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B.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3)得:A.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4)为:A.乡为身死而不受(wèi,为了)
B.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éi,做)
(5)恶:A.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厌恶)
B.娇儿恶卧踏里裂(è,不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苟:A.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B.苟富贵,无相忘(如果,倘使)(《陈涉世家》)
(7)而: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的连词,却)
B.呼尔而与之(表修饰的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总称)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用处;今义:加上,增加)
【重要词语】
(1)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3)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
(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躲避)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通过)
(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重要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本是我需要的,可我需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样看来,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天性。〕
【文意提示】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资料链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4)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印度〕泰戈尔)
【中考链接】
(2012甘肃兰州卷)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篇2
作者:《贝太厨房》工作室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定价:29.8元
现代女性每天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里来来往往,忙碌紧张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自己无法排解的忧虑和压力,甚至给身心造成负担。失眠、便秘、皮肤暗沉粗糙,这些症状不但给爱美的女性带来困扰,其实也是亚健康的明显警示。求助于药物解决,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和依赖性。人,来自于大自然,也应该回到自然中找回健康和美丽。花草茶就是人们从古到今发现的各种有益身心的植物,80款花草茶,包括单方、复方和汉方,总有一款适合你。愿所有女性都美得自然,美得健康,美得愉悦。
《女人刮痧变美》
作者:姜希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定价:29.8元
刮痧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宝贵遗产,属于自然美容方法,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刮痧疗法具有历史悠久、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所以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
本书所讲的刮痧变美,是基于传统刮痧方法,专门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并结合现代人的美容问题和对美容的需求而编写的,适合各种美容问题的防治,更适合于日常美容护理,既可以消斑祛痘,又可以细腻皮肤、改善肤质、减少皱纹、廷缓皮肤衰老,还能促进减肥,保持窈窕身材。
《鱼我所欲也――鱼肉的70种解谗灵感》
作者:萨巴蒂娜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定价:38.0元
在过去生活还不是很富足的时候,家里能吃到鱼的次数不多、花样也不多,但是那股小时候的味道,能够让人一直留恋至今。鱼肉的细嫩,造就了它无与伦比的包容能力,不管是调料的味道、酱汁的味道,还是其他食材的味道,它统统都能和自己融为一体,且变化多端。在这本书里,爱吃鱼的人可以找到N种花样来做鱼、吃鱼、享受鱼之我所欲。书中有包括鱼头、鱼身、鱼尾、鱼皮、鱼肚、鱼籽、鱼骨等烹饪方法及吃法的全面详解,让喜鱼者亲眼、亲手、亲口体验鱼的七十二变。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作者:孙玉梅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定价:28.0元
篇3
【关键词】物业税;房产价值;降低房价
我国自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开征物业税以来,物业税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政府已经付诸实践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几个大城市进行物业税试点,条件成熟之后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征。从长远来看我国开征物业税既符合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购房者实际利益的维护。
一、开征物业税的背景
物业税的提法主要是在我国香港和东南亚以及一些西方国家使用。物业税又称房产税,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而征收的税种,承租人每年要根据房产的评估价值缴纳一定的税款,税值会随着不动产市场价值的升高而提高。比如公路、地铁开通后,随着交通配套设施的增设,沿线的房产价格就会有所提高,相应地,物业税也应提高。开征物业税后将个人非营业性住宅分为自住和投资两种,其中自住用途或者首套房产将免税或者交很少的税额,投资用途或者多套房产则要根据房产的地理位置、使用用途等征收不同额度的税额,对于高档别墅甚至有可能征收累进税,这样将会增加房产的保有成本。
自2003年我国将房地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以来,出现了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投机性购房大幅度增加、城市房屋空置率过高等现象。政府也因此制定了很多政策来应对,如2005年3月、4月出台的“国八条”“新国八条”;2006年5月出台的“国六条”;2010年4月出台的楼市“国十一条”等,但从历次调控效果来看并不明显,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之下开征物业税被提上了日程。
二、开征物业税的作用
开征物业税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达到降低开发成本,抑制投机行为,降低当前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从而达到降低房价的目的。
1、降低房产开发成本
在目前的房价构成中,税费及房产商利润几乎占有60%,建筑成本只占40%。购房者买一套房产中有30%-40%是缴了各种税费。如果改用逐年缴纳的办法,以财产税的形式分期支付地租和税费,则当前的开发成本就可以大幅下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会相应发生变化,势必会使房价回归理性。由于物业税是持有税,是分期缴纳,这就避免了一次性支付巨大的房款,购房负担大为减少,轻松买房成为了现实。
2、遏制房产土地投机
开征物业税将增加炒房者囤积房产的成本,他们可能会出售手中的闲置房产,以此来降低房产的持有成本。物业税的开征除了对经营性房屋征税外,还对每个家庭超过一套的住房征税,增加房屋拥有者的成本,可以起到调节财产收入,促进财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另外开征物业税后,即使开发商土地闲置也必须每年按评估的财产价值纳税,这样就加大了开发商囤积土地的成本,加上要固定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开发商囤积土地将变得无利可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土地投机的行为。
3、完善现行财税体制
目前中国房地产税制最明显的特点是房地产开发流通环节税费多税费负担重,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房地产保有环节课税少负担轻,且税收优惠范围大,导致炒卖严重,“温州炒房团”现象就是与房屋保有阶段缺乏足够的税收控制有关。开征物业税后将相应整合现行一些税种,取消部分重复征收的税费,改变现有房地产税制中税种过多、财产税主体地位不突出的现状。
三、开征物业税的难点
1、税费繁杂征收困难
我国房地产市场税费项目繁多,包含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十几项税种,这些税费计算复杂,非常分散,征收起来难度也较大,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另外各环节税费负担不公平,体现在房地产开发和交易环节税收较多税负较重,而在房屋的保有阶段税负较轻,这种做法使得房地产市场走偏了方向,往往导致消费者买不起房。在征收主体上也出现了多头征收的特点,对房地产税费的征收不仅有税务机关,国土、建设、环保甚至城市管理部门也都成为了征收主体。
2、房产价值定价困难
根据国际惯例,征收物业税需要有关部门定期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每年按照评估价值对房地产所有者进行征税。而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形式多种多样,如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集资建房、廉租房等等,加上土地使用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房产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相同面积的房产价值存在巨大差异,要准确界定和衡量工程量庞大。
3、信息公开难度较大
开征物业税的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买房人和炒房者的详细信息。但目前由于房地产信息部门和税务部门没有很好的配合,在税务局的房产信息还少之又少,尤其是在房屋出租市场,地税局掌握的房屋出租人信息十分有限,所以存在着大量的房屋出租人偷税漏税的现象。因此如何把握房地产信息就成为开征物业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开征物业税的对策
虽然在我国开征物业税难度很大,但是无论是从国外的实际案例还是从中国财税体制的发展趋势来看,开征物业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针对以上开征物业税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督、建立房产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公开系统等来应对。
1、完善税收法律法规
物业税的开征必须有相应的立法保证才能顺利实施,而且一税一法,在立法过程中必须考虑纳税人的承受能力,不能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征收物业税虽然降低了购房的现行价格,但同时也增加了房产的保有成本,即所谓的买房容易养房难,所以在制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已购房产与新购房产的税收差别问题以及居民基本生活性房产的税收差别问题。另外还应处理好物业税与其他相关税种的关系,物业税属于财产税类,必须与中国现行以及将来准备开征的财产税,如车船税、遗产税等保持协调。
2、建立房产评价体系
物业税是根据纳税人所拥有房产的价值进行征税,房产价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应纳税额的多少,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房产价值就是一个政府和纳税人双方都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价指数的不断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变化,房地产价格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有必要建立房地产价格的评估体系,可以由政府委托符合资格条件的中介机构来做这项工作,也可以将一个征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片区,参考房地产基准地价、极差地租、建材价格、房屋用途、质量及折旧等综合因素由政府部门确定房产价值,每年或者几年对其中一个或几个片区的房地产价格进行评估调整。
3、强化信息管理系统
对于房屋出租人信息的采集,可以发动社区管理者,以社区为单位,对房屋出租的情况进行监控;而对于买房人信息的采集,则需要税务部门和房产登记部门以及银行信贷等部门进行合作来完成。建立与房地产登记、评估、税收征管等有关的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搜集、处理、存储和管理,以获取有效的房地产信息和征管资料。财税部门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房地产数据库,开发了若干套评税软件,并形成了强大的专家支持队伍,根据“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物业税改革思路,取消了城市房地产税,统一了内外资房产税制度。
参考文献:
[1]吕煦煦,解岳中.物业税在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功能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7).
[2]张光彤.对现行房产税计税依据进行改革的思考[J].财税论坛,2006(1).
[3]王金波.对我国个人房产开征房产税的几点看法[J].研究与探索,2004(10).
作者简介:
弓瑞琼,女,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篇4
[论文摘要] 近年来,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
连锁经营,是指流通领域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是提高零售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获得成功的零售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实现了商品销售的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低费用、最高效率,从而降低了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了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连锁经营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单纯化的经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扩大企业影响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连锁业开始传入我国,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民收入、消费结构的变化,其增长幅度超过了传统的零售商店,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新的增长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连锁商业企业近一万六千家,仅前百强连锁商业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就达到5871亿元,比上年销售总额增长27.1%,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连锁商业企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连锁企业的发展,既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其他生产企业的发展。国家经贸委己经明确了流通业先导产业的地位,而连锁业在整个流通领域中又处于龙头地位。随着经营业态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连锁企业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已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发挥着引导、组织生产,甚至创造消费需求的主导功能。
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发展的关键。所谓配送,即连锁经营的纽带,其功能是汇集连锁分店的订货信息进行采购,从供货商手中接受多品种的大量商品,并进行储存保管、配货、分拣、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按各个分店的要求,配齐商品,进行补货,以令人满意的服务,迅速、及时、准确、安全、低成本进行配送。它是实现连锁经营的必要条件,它连接着连锁企业的商品销售和采购,保证连锁企业商品的正常流转,保证基层连锁店的正常销售活动,满足市场的需求。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影响企业赢利的能力。物流配送是连锁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物流配送的统一与效率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流通的效率,因此物流配送也就自然成为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
目前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种:供应商直接配送、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从国外配送发展看发达国家连锁企业主要采用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我国主要大型连锁企业建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建立配送中心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内部的配送需要,除非有强大的规模效应,否则巨大的投资必定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对于我国大量的中小型连锁企业而言,花巨资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其投入产出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人才紧缺,经营管理水平低
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普遍存在物流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物流人员过剩,使得配送中心6O%左右的人员出现闲置和重复配置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具有经济、管理技术等知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高效运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又很缺乏,这是影响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系统和现代物流设施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着配送中心的货位规划、物流信息加工处理和车辆的调度、商品的科学拣选,以及自身库存控制水平等,从而影响到整个配送中心的经营管理水平。
3.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未能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我国多数连锁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限,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零售企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信息和现有的库存信息,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就丧失了价格优势,同时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4.物流配送设施不匹配,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配送中心是一种动态性仓库,其高效高质的运作需要以现代化的配套设施为基础。目前, 国外现代化配送中心作业面积大,设施现代,配有自动分拣机、自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及真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并采用自动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其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功能。我国的物流中心设施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陈旧。在仓储设施方面,70%是普通平房仓库,具有冷藏、保鲜、空调的仓库较少。在运输车辆中,普通车辆占70%以上,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斗及特种运输车辆很少。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配送中心的内部数据采集、配送中心与外部接口系统如电子自动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多数中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
三、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发展对策
1.正确选择物流配送模式
从近期来看,大部分大型连锁企业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造自身的物流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借助社会物流作为补充。中小型连锁企业业务量相对较小,可积极使用社会物流所提供的服务。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的不同阶段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从物流配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和自身经营物流配送的能力等角度,决定企业是自营配送还是利用供应商或借助于第三方的社会配送,或者某些环节使用企业自营配送,另一些环节采用其他配送模式,所有这些并无定式。
2.加快连锁企业物流人才培养
连锁企业不仅需要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更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的专业人才。加快连锁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连锁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可采取正规教育和在线培训、国内培养与引进国外人才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扩大招收物流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中高级物流人才,加强与国外物流理论界沟通,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加强培训现有人才,实行“走出去”战略,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市场运作经验。
3.提升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要充分分析当前各种物流技术的特点,针对连锁企业实际,有选择地做好各种开发,不求大而全。要重点突破一个或几个对配送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有极大制约的瓶颈,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提升。在建好内部网、外部网的基础上,要重点做好信息的及时传递、处理和分析工作,将各门店、总店与配送中心用网络连接起来,及时处理供货、补货、进货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使物流配送中心做到“最优的库存分布、最理想的库存水平、最快捷的市场反应、最迅速的输送手段”。
4.提高装备机械化水平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完全自动化的配送中心在我国不合适,条码、包装、员工素质等因素都制约着其正常运行。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还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工作条件、加快作业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货损差。考虑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的特点,宜以半机械化为准,购置必要的装卸搬运设备,并保留一定的人工作业,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在引进时,应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预计创利情况和承受能力、店铺规模、布局、所配送商品的物流特点等,不能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先进性,从经济实用出发,做到相对先进、满足需要即可。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杜亮: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5
随着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也逐渐变大。因此,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预算的管理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做好企业的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会起到长远而有益的影响。还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当前的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1.预算管理观念落后,机构不完善
预算管理这个理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的,因此,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这就导致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观念与世界各国相比处在较为落后的地位,这样的预算管理观念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对于企业管理的要求,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同时,就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来讲,虽然很多企业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建立了相关的负责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之中,企业却并没有对于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进而导致了很多人在工作当中呈现出职责模糊不清的状况。
2.预算内容不够全面且准确性较差
当前,大部分企业执行的预算管理内容通常只是对损益性财务以及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预算,而对于资本性支出、资产负债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预算工作落实却没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整合与关联分析。同时,我国企业的预算通常以年度为预算期,普遍应用增量预算来进行预算:以基期数据为依据,根据生产销售规模和运营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基期预算中的各项数据。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多元化发展,这样的预算通常会与实际经营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的失效。
3.缺少企业预算管理专业型人才
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在实行过程中除了各级领?Ш蜕?产经营各部门的配合之外,还需要有专业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来执行。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之中财务管理部门采用的多是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办法,因此,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预算管理的实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缺少的专业型人才,这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针对预算管理现状应当采取的措施
1.改变当前的预算管理观念,完善预算管理机构
当前,各企业预算管理陷入混乱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于预算管理内涵、理念没有准确的把握,对于各项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未给予足够重视。因此,为了使混乱局面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企业必须要及时更新预算管理理念,同时,企业还要组织员工定期的参与关于预算管理的培训活动,引导每位员工充分明确预算管理内容、作用和意义。此外,预算管理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能仅仅依靠一套机构来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对于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对于其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建立起相应的责任机构,专门的负责一方面的事务。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预算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推动执行。
2.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工作
对于预算管理而言,信息的正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企业正常的财务使用和业务扩展,更是需要留心下工夫去发掘,进而得到有效的信息。因此,预算管理人员应当更加广泛的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与分析,至于信息、资料的来源,不应该拘于企业已经做好的档案,预算管理人员应该亲临生产一线,询问基层员工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企业的预算管理还应当适当的减小时间跨度,争取做到一月一预算,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的准确性。提高预算工作对于企业生产运营及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这将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3.做好企业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在进行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时,高素质的预算管理人才能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做好企业内部在岗的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学习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明确预算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另外,企业还要积极引进更多既有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还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有清醒明确认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已经在岗的人员,企业应当严格控制财务管理工作的准入门槛,保障工作中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项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预算管理人员把控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他们进行激励,他们就会更加投入工作,既加快了工作的完成效率,又能够保证准确率。至于具体的激励制度,就应当视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来定了,例如:抽取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来表彰对于企业预算把握较准确的个人或者工作完成好的部门。
篇6
[关键词] 体育用品体育品牌发展前景
一、体育用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温度计”,是体现各国综合国力的标准。当前,体育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在5000亿美元左右,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美国经济学家根据W・里昂节夫所创立的部门关联模型,推算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位于第8位。体育产业的涵盖面很广,几乎覆盖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所有部门,诸如制造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都与之有较高的关联。而且,体育产业的规模巨大,它涉及到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玩、乐,是刺激内需的强力杠杆。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因此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体育用品业,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把其作为体育产业的最主要行业之一,美国的体育用品销售总额已占全世界体育用品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我国的体育用品业近几年来也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已经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全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493亿元的规模增长。而且我国体育用品也是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产品,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超过70亿美元,并以每年近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我国体育用品业仅用十来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走过的路,其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奇。但是,与世界体育用品生产大国相比,我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出口创汇总额仅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零头,因此,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二、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许多的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及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奥运会已经成为展示国际体育用品业发展趋势潮流的舞台。任何一个国际知名体育用品企业都不会放弃奥运会这个最佳的产品营销和展示机会。因此,随着2008年的临近,会有更多的外国体育用品企业进军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国外著名体育用品企业对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的挤压和吞食一般分为三个阶级:一是带牌加工阶段;二是布点设厂,品牌扩张阶段;三是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垄断国内品牌等多种手段,打跨国内企业,现垄断经营。目前国外大企业已完成了第二个阶段,正在向第三个阶级过渡。
2.国内用品企业竞争力不足。国内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起步很低,制造业仍然停留在3个较低的层次:出卖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型。它们没有自己特色的拳头产品(“李宁”牌除外)。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资料显示,在全世界体育用品市场上,有6.5%的产品是中国制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现实。有数据表明:耐克40%的产品在中国加工,美津侬的鞋甚至达到了90%。因此,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国际体育产品的大加工厂”。
3.国内许多体育运动爱好者对国内体育品牌的认识不足。随着国际体育品牌的兵临城下,人们对体育品牌消费进入一种误区:认为越贵的越好,越是国外的越愿掏钱。他们不能仔细地去挑选属于自己个性、特色的运动品牌,而是一味地跟随潮流。许多人的“崇洋”心理使自己做出了买国外体育品牌的匆促决定,这不得不使我们正视这个问题。
4.体育用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寥寥无几。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70%的国内企业生产的体育器材、设备达不到国际赛事的标准。虽然在某些国内品牌体育器材中,有些已通过国际单项协会认证,有些在亚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已经得到检验,但可能冲进奥运会的几家企业很难与国际体育用品界的大鳄们抗衡,很难与国际名牌同分一杯自家门前的奥运羹。
三、我国体育用品的发展对策
1.抓住奥运商机,加大力度发展我国体育用品业,大力培养科研人才,提高研发能力。培养科研人才,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定位这一战略决策确定后,完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营销能力之类技术性的工作才不会盲目地进行,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自身的品牌特点、比较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
2.研发具有适应我国运动市场的体育用品,实现个性化服务。首先可以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征的运动消费品;其次可根据人们的年龄、性别、个性、收入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再者应不断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外观设计,体现品牌价值。
3.集团、规模化发展。组建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集团,规模化发展,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首先要支持拥有名牌商标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和产品市场的扩张;其次要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行强弱、强强联合。
篇7
关键词:浓缩苹果汁;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S25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引言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浓缩苹果汁业可以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之一。从1982年山东乳山果汁厂引进第一条浓缩果汁生产线开始,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产量和贸易量均占全球的60%左右。近年来,纯果汁和果汁类饮料由于具有天然、健康的特性,产销量增长迅速。随着世界浓缩苹果汁加工业中心向我国的逐步转移,我国的浓缩苹果汁加工业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劳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及外贸环境生变的情况下,中国浓缩果汁业在辉煌之时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目前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加工原料不足,产品单一等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在出口贸易上又面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威胁,因此,如何提升我国的浓缩苹果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二、我国和世界浓缩苹果汁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浓缩苹果汁是以新鲜、成熟、非转基因的苹果为原料,经过拣选、喷淋、清洗、破碎压榨、酶解澄清、超滤、浓缩、杀菌和灌状而成的纯天然产品。目前作为原料或添加剂在果汁、软饮料、乳制品、点心、酿酒和化妆品行业中被广泛使用。
全国现有浓缩苹果汁工厂40余家,行业生产总能力已达到约4750吨/小时,产地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山东等地,其中陕西已成为中国浓缩苹果汁生产和集散中心。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我国浓缩苹果汁的出口量从1998年的8万吨增至2007年103万吨的历史记录;出口平均价格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近十年中提高了近45%。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量和出口平均价格曾出现大幅下滑,目前正在逐步恢复中。据海关统计,2012年的出口量达到近59万吨,出口单价为1922(吨/美元),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俄罗斯联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占出口总额的84%。其中,美国是我国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量的51%。
除了我国之外,波兰、阿根廷、智利和巴西、土耳其也是浓缩苹果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特别是波兰,是继我国之后的第二大浓缩苹果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2012年的出口量为25万吨,95%出口到德国。世界浓缩苹果汁的主要进口国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近几年来,国际浓缩苹果汁业界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是用途更加广泛,由过去作为单一品种果汁饮料的原料向混合型、清淡型、功能型健康饮料延伸;二是市场容量逐步扩大,由数年前的8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50万吨。
三、我国浓缩苹果汁业存在的问题
1.用于加工的原料不足,与过剩的产能矛盾突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苹果生产大国,产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2011年产量359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35%以上。苹果绝大部分进入鲜食市场,用于加工的苹果只占苹果产量的20%-30%。目前我国行业总加工能力达到4750吨/小时,每天可加工超过12万吨苹果,可见加工原料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此外,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高酸苹果汁,酸度越高,其维生素C的含量越大,价格也就越高。而我国种植的苹果品种单一,以低酸度的富士苹果为主,约占苹果总产量的70%,由于用于加工的原料果不足,很多企业采用鲜食果中的残次果和落果作为加工原料,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价格与国际高品质产品相差很大。因而,我国浓缩苹果汁平均出口价格普遍较低。
2.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逐年递增,同时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自主定价权,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食苹果的消费量逐年递增,再加上生产企业为抢夺加工原料,竞相提高加工果的采购价格,这些都导致用于加工的原料果价格快速上涨,除了原料价格外,中国浓缩苹果汁面临的难题还有生产加工成本、染料和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等的逐年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浓缩苹果汁市场上缺乏自主定价权。我国95%的浓缩苹果汁都用于出口,出口市场又比较集中,因此整个行业对于国外市场依存度很高,该产品的自主定价权不高。因此,随着近几年,各进口国的不断压价,我国浓缩苹果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3.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品牌建设的力度不够。我国大部分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差,缺乏开拓国际知名品牌的主动性。各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生产浓缩苹果汁后直接出口,而不是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整个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上端,苹果汁出口缺乏相应的终端产品和品牌,多为雀巢、可口可乐等国外知名食品饮料公司的原料提供商,产业链条不完整。出口市场也比较集中。我国浓缩苹果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日、俄罗斯联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占出口总额的84%。其中,美国市场更是占据了是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量的半壁江山。产品单一,又缺乏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品牌,而出口市场又集中,使得各出口企业为了争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这不仅使出口企业利润受损,而且常常会遭到进口国借贸易保护之名的各种恶意报复。
4.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多。浓缩苹果汁属于农业范畴的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是目前各国政府的保护产品,对此,各国都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一些国家提高环境与安全标准的技术要求,以技术壁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止进口我国的农产品。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许多发达国家还通过提高对农业和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提高了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甚至发起反倾销来保护本国农业和农产品,限制国外农产品。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四、关于提升我国浓缩苹果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引导果农调整苹果种植结构,积极建立多个果汁加工专用果种植基地。目前,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的是高酸度浓缩苹果汁,酸度越高,销量越好,售价越高。要积极引导果农转变观念,有计划种植优质高酸度苹果品种,逐步建立多个果汁加工专用果种植基地。企业探索建立“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向果农提供高酸度果品树苗、技术、资金的扶持。此外,政府也需要提供政策鼓励、技术支持。例如实行税收优惠;及时提供一些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供需行情和主要进口国的贸易制裁预警信息。
2.促进行业整合,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果汁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全国共有工厂40余家,出口企业100余家。这些企业的实力参差不齐,基本上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因此,为了保证该行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各生产企业在生产规模上不宜盲目扩大,而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与科技投入,使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即上游向种植业延伸,下游向多元化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走以管理保质量,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的转型升级之路。
3.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和挖掘国内消费潜力。一方面,继续通过提高产品的品质来巩固欧美、日、加拿大等传统的出口市场;加大对新兴国家市场的调研和开发力度。另一方面,主动开发国内消费市场。目前,我国人均果汁消费量不及世界平均消费量的1/10,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天然健康的果汁饮品的消费量将会大大增加。因此,浓缩苹果汁业应主动去开发国内市场,这样做,既可以增加销量,又可以摆脱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不利局面。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国内人们很少去饮用果汁,这就需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饮料协会和营养专家联合起来加大对苹果汁营养价值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到饮用苹果汁的好处。
4.积极应对来自于国外对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首先,企业必须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水果优良品种,同时提高水果的加工水平和加工深度,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如HACCP管理体系)组织生产,积极申请主要出口市场的产品认证。其次,积极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作用。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原料采摘、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和指导,鼓励企业建立HACCP、ISO9000等管理体系,推动基地生产逐步与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接轨;加强国际水果及检验检疫措施的信息收集工作;了解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市场行情和供需状况;限制浓缩苹果汁的最低出口价格。最后,对来自于国外进口国的反倾销制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要联合起来,积极应对。这是因为,一方面,反倾销具有连锁反应,如果不去应对,只会助涨其他国家的跟踪效应,另一方面,企业积极应诉,可以尽可能地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使损失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成喜玲.我国浓缩苹果汁国际市场竞争力问题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陈晓梅.中美浓缩苹果汁贸易中的问题及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王京臣.我国浓缩果汁业向多元化发展[N].中国食品报,2012.
篇8
1.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表达了双元制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以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而不是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其变化幅度、速度极大,对劳动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如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作的转变,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信息爆炸,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劳动者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与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2.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为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下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原则,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德国以科学的方法――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力核心的设计思想。对于我国颁布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学生在黑板上种田、在作业中练艺,脱不开普教的学历教育模式,毕业生有文凭无技能。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传统的实验室是一门课程一个实验室,这不利于学生习得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以专业为单位,一个专业一个实验室,学生上课、做实验都在其中。最后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
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职校教师除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年龄要在24岁以上。德国的职校教师大多能一专多能,身兼数科,工作量负荷极满,理论课教师周课时要达24节,实训课教师要达35节且要能完成两门专业课的任务。而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来源于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这样,就形成职校教师受过师范教育者不具备专业技能,懂专业者未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现象,而且都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严格地讲,都不符合职业技术的要求。因此,国家应通过立法,规定职校师资标准并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有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要求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
5.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加入行业协会,寻找良好企业,与企业联合招生,建立“专业+企业(公司)基地”的办学模式,实施“2+1”、“1+1+1”或“1+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半工半读,如我校饭店服务专业第一年在校上基础课;第二年与饭店联系半工半读,半天上专业课,半天到企业实践;第三年上岗。学校应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才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2002.
[3]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9
摘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分析,阐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探索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经,使我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探索
【中图分类号】G04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充分反映了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个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没有良好的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建设水平较低,只注重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脱离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没有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没有纳入社会大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不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行为等。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管理、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指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车间、厂房、设备设施、企业环境风貌、员工各项福利待遇等,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础;管理层面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包括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风格、管理行为。如规章制度、运营战术、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管理模式是企业文化的关键。企业的价值取向,经核心领导提出并确立,由企业成员认可的企业使命、经营哲学及大家共同追求的意志和情感,然后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氛围,这种精神层面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企业文化现象包括如下方面内容,一是风俗、习惯、舆论,二是思维方式,三是行为准则,四是价值观念,五是精神境界,六是作风,七是待人艺术。
当今企业的人才标准是健康的体魄、坚定的信心、宽广的胸怀、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较强的时间观念、较强的团队意识、较好的沟通能力等。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零距离就业的需要。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通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企业认为员工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员工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三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通过两种文化对接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能留住人才,而且能广纳各类贤才;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
我校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
我校利用暑假时间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要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课堂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尽早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校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或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2.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课堂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企业文化教育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教育。
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把专业课课堂设在校内汽修实训基地,边上课边实训,边学习理论边接触实际,使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把专业课中的一部分课堂设在校外施工工地上,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直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3.把企业文化情境创设在校园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企业要求的员工素质,无论是在责任感、团队意识、全局意识、竞争意识,还是在吃苦耐劳等方面,我校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差距。我校通过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风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等都力求做到精致、美观、有品味,突出职教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的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4.把企业文化氛围创设在校内实训中心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我校把校内实训中心的氛围直接体现企业文化氛围。
把学校的实训中心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实训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按企业要求着装。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通过不断的探索,学生的职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认同我校的学生,学校的就业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篇10
一、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问题
面对跨区域扩张竞争的日益加剧,零售企业如何客观的分析自身现状,把握好市场的竞争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现有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如湖南步步高、南京苏宁、深圳新一佳等,但与跨国或大型零售企业相比,我国的大多连锁零售企业仍然存在散、小、弱、差的特点;第二,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跟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显得较为薄弱,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效率低下和服务意识较弱等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三,目前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大多都有这样一个错误观念,企业只把?B锁当作是一种单纯的经营手段,而忽视了它的融资、形象推广、特色经营、营销网络、供应链物流等综合功能,因而在具体执行中缺乏全面的连锁推进战略和整体操作战略,[1]最后失去了连锁经营的整体优势,并使连锁组织成长不充分,进而日渐退出市场。
二、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对我国现在连锁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我们知道,我国连锁零售企业要想完成跨区域扩张的经营方式和策略的转变,仍然受到较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
零售企业经营基础能力,是指对本企业经营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和制约作用的能力。基础能力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强,承受风险的能力强;反之,基础能力弱,那么即使短期内有盈利,但也不具备可持续性,缺乏长期经营的企业竞争力。[2]这对连锁零售企业也同样是适用的规则,零售企业区域扩张过程中,使企业活动空间拉长,经营体系变大,业务规模扩大,管理层面和管理环节增加,信息传递空间外扩,管理链条变长,企业参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而原来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规模的零售业务发展要求极不适应,容易形成管理失调,管理的有效性降低。
三、连锁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的策略分析
通过上述对连锁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影响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要想完成连锁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的发展,就必须要从影响因素入手,解决相应的问题,那么针对连锁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的策略同样也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开展:
(一)增强企业自身的区域化扩张能力
提高大型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连锁经营的管理、物流配送、供应链的建造和管理以及资本运营的正确运用;突出中国连锁零售企业不同地区的经营特色和业态特色,中国大型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在业态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通过最精确的调查后,选择最合适的业态和业态组合,突出本地的消费特征和本企业的经营特色;[3]提高大型零售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不能再局限于依靠本企业独自的力量来提高经营效率,而要树立通过与供应链各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利用各方资源来提高经营效率的现代化经营意识,实现必要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机制,完善供应链管理,实现绩效分配合理化,为大型零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有效利用企业外部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速度剧增,[4]不同地区对连锁零售企业的扶持程度不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同,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购买行为相差很大等等。为了使连锁零售企业能够成功进行跨区域扩张,必须有效利用外部环境,变挑战为机遇。
(三)选择合适的跨区域扩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