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时间:2023-03-17 05:4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大禹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
2、愚公移山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3、鲁班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学情分析:《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动人,学生很容易被课文内容所吸引。但是学生对人物所代表的精神不能一下子领悟。还需要点拨:如牛郎和织女在婚后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说明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再如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他们,因为牛郎与织女私自结婚不合乎封建礼教而硬生生被拆散,也体现了封建专制者六亲不认的丑恶嘴脸。
1.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与织女及老牛之间真挚的情感。③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①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和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精神。②了解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与织女,感受封建礼制的残酷。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现在七夕节已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谁知道七夕节的来历?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千古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1)了解牛郎与织女的结婚过程。
①我们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教的国家,规矩特别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古人吃饭、睡觉有什么规矩?谁能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回答。古时候的人结婚有什么规矩吗?
我们经常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听到这样一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示课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这8个字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让我们现代人穿越时空来看看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他们的婚姻合乎当时的礼教吗?
②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如果说有媒人,那么又是谁充当了媒人的角色?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你们怎么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的?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
③老牛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让老牛来给他们当媒人,那么该怎样来介绍牛郎与织女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分别研究牛郎与织女的情况。三分钟后请大家充当一下媒人,听听你是怎样介绍牛郎与织女的。A.学生介绍牛郎。B.学生介绍织女。
老牛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牛郎和织女是否愿意走到一起,还要看他们的意愿。
出示课件: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读一读,谈谈感受。
小结:这是一个自由恋爱的过程,二人由相识、相知再到相爱。
④在老牛的撮合之下,牛郎与织女结婚了。(板书:结婚)他们婚后的生活怎样?
出示课件: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的生活。他们靠劳动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幸福生活能长长久久吗?
(2)牛郎与织女幸福的家被王母娘娘拆散
①《沉香救母》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那么为什么三圣母和刘彦昌的爱情为什么会受到王母娘娘的迫害呢?天上有天上的规矩,仙人是不能与凡人结婚的,妖精就更不可能了。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爱情故事是不被允许的,谁能来举个例子。
②指名读第8自然段,了解王母娘娘有什么样的反应?
出示课件: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母娘娘非常生气?
③她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阅读第9、10自然段。 这段话主要是什么描写?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尽管有老牛的帮助,牛郎带着孩子,披着牛皮去追织女,但作为凡人的他们又怎能斗得过法力无边的王母娘娘?结果如何呢?由于牛郎和织女的私自结婚,不合当时的礼教,王母娘娘不顾织女孩子幼小,狠心拆散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对恩爱的夫妻,让学生感受到封建专制的残暴。
④出示课件。老师讲述,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 。天长地久,牛郎和织女化作了星座。《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试根据诗句想象牛郎与织女在银河边相望的情景。
小结:牛郎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令人同情。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情人难成眷属。
(3)鹊桥相会
①由于牛郎和织女毫不屈服,王母娘娘拿他们也没办法,后来让他们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见一次。这就有了今天的“七夕节”。
②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他们会说些什么?试想象后将他们相见的场面写下来。
同学组内交流后推荐优秀的作品读一读并评价。正是由于传说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因此在七夕节这天还有些风俗流传下来。同学们知道七夕这一天有什么风俗吗?
③对于牛郎织女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词人秦观在词《鹊桥仙》中就给予了赞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出示课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总结
1)现在我们生活在21世纪,科学战胜了愚昧。根据19世纪以来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星距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距离我们26光年,两星之间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牛郎的声音。因此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是根本不能发生的,但是这个动人的故事却一代又一代在人们的话语中流传下来。她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声?
2)我们衷心地祝愿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借用大词人苏轼的一句词来祝福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牛郎织女的诗句,推荐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
篇3
一、立足题眼,问领全文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情感的基点,有的能在内容上起到引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文章的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即题眼,进行艺术的提问,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全文的内容,定下情感的基调。比如,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都知道了“厄运”的含义。大家从“厄运打不垮中”想到些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这个人一定是个坚强的人。
生2:我想到了这个人一定会面临很多的困难。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是一种信念的支撑,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那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了什么厄运呢?他又是怎样没有被打垮的?我们带着坚强的信念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
立足于题目中的关键词,以几个小问题引领学生对全文的思考,可谓一问多得。
二、紧扣关键,问化难点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意思就是说: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再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进行处理,时间长了,问题就能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在文章理解的难点处,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使学生迅速地找到理解的途径,课堂教学自然事半功倍。比如,《船长》一课的教学中,“船长最后为什么不离开船,而是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无疑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为此,我设计这样的问题:
师:刚才就有同学提出了这个疑惑,可我要问的是:哈尔威船长爱自己的生命吗?
生:爱!
师:对的,没人愿意就这样死去。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什么?
生:是职责,是信念。
师:能具体点讲吗?
生:是忠于职守,履行船长的职责。
师:是啊,船长是职责就是与船同在。有同学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你们可曾想过,这是一位怎样尽职的船长……
这里先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再联系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是化解了难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把握时机,问出思考
问题的提出需要选择好时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有疑”“质疑”“释疑”的阶段时,教师的提问方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组织教学要善于为问题铺设情境,善于引导学生去全方位思考。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比如,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教学中,当学生读到“我今年87……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师: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再来读一遍这句话。
师: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他一直在讲人生在于奉献,他一直在说愿意再活一次,让生命开花结果。多么崇高的品质,多么高尚的心灵。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你一定有一些问题,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1:老师,巴金先生是怎样奉献的?
生2:老师,生命怎样才能开花结果呢?
师:大家问得真好!来,我们来看一看巴金老人的一些资料。(幻灯片播放巴金先生的资料)
师: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不仅写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他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那么,同学们,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对于本文的重点句子,教者以读为凭借,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再通过资料的提供巧妙地化解了问题,进而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四、拓展空间,问出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我们应该努力通过提问来体现大语文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比如,在《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作业: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这则民间故事,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艺术瑰宝。我想布置两条作业:一是回家用家乡话把故事讲给家长听;二是问一问爷爷奶奶,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民间故事,明天带过来讲给大家听。
篇4
一些孩子个性宽厚善良,从不主动欺负别人,可在偌大的校园里,难免有个别横行霸道,性格张扬的“小霸王”。假如遇到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我们培养孩子的善良,绝对不是培养他们的懦弱。要怎么通过阅读来跟孩子谈校园霸凌的应对方式呢?
在图画书大行其道的今天,当然有类似主题的绘本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本经典图画书作家安东尼・布朗的《胆小鬼威利》。
威利是一只猩猩,他个子不高,体格不壮,善良到走路都不愿踩着小虫子。当别人撞了他之后,赔礼道歉的总是他。就算是受到小霸王的欺负,威利仍然向对方说“对不起”。大家都叫他“胆小鬼威利”。为了摆脱这个绰号,改变被欺负的现状,他努力锻炼,控制饮食,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强壮的小伙子。甚至还来了一次英雄救美。不过他仍然保有一颗善良的心,连不小心撞到电线杆,都会说声对不起。
这本书告诉孩子,要远离别人的欺负,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壮起来。在其他同学受欺负的时候,也要勇敢挺身而出。而在勇敢强壮的同时,也可以很善良。
强大自我,勇敢面对,让那些持强凌弱的“小霸王”知难而退,也许这样才是应对校园霸凌事件的根本解决办法之一。那还有哪些能够教给孩子的应对方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童书推荐。
应对校园小霸王的童书推荐:
《宝贝,危险―校园安全护照》
刘劲松 林拓著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m读年龄:3―6岁
本丛书共四册,书中故事取材于真实的社会新闻,按照安全问题发生的场所分为居家安全、校园安全、户外安全、公共场所安全;内容涵盖儿童安全的方方面面,比如坠落、车祸、溺水、烫伤等意外伤害,水灾、火灾、地震、海啸等不测风云,暴力、恐吓、绑架、等恶性事件,以及饮食、用眼、用耳、起居等卫生习惯。
《风需要休息》
〔加〕谢尔顿・欧伯曼 著;〔美〕 尼尔・瓦德
曼 绘;周丹 译 耕林童书出品
适读年龄:5+岁
这是一本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的图画书,题材来源于苏联犹太人民间故事。年老的冬风累了,想找个地方歇歇,可是每到一处都遭到不欢迎的嘘声,被拒绝伤透心的冬风变为怒吼的暴风雪,向这个不接受也不在乎他的世界发起破坏和报复。这时候,一个小女孩的关心抚平了他的怒气,冬风接受了去她家地下室休息的邀请。冬去春来,老冬风离开时,周到地留下一份贴心的礼物,让人惊喜。那么,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否也曾受过别人的排挤?化解愤怒的最好“武器”从来不是愤怒本身,而是善意。
《受气包小分队――大战校园小霸王》
〔美〕米歇尔・弗莱 姜钰 译 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
篇5
古彩不但是景德镇陶瓷彩绘的瑰宝,也是世界陶瓷中的奇葩。其设色、描绘、装饰、造型、法理等全方位工艺特色,都异于任何美术门类。所表现的形与神都抽象、半抽象,是古老的非自然主义精神文化内核,同时也证明抽象派、印象派画风都早于西方。是中华陶瓷上的特种“油画”。古彩具有哪些艺术特色呢?首先要讲到的是古彩造型装饰:它造型古拙生逸,形象夸张凝练,概括性强,它讲求“形”“神”兼备,故其形象生动活泼,有着民间版画、剪纸艺术趣味。再者讲到古彩装饰是以线造型,线条是古彩的骨骼和灵魂,古彩用线雄健刚挺,描线时须用腕力、指力、臂力运气到底,画线时憋足气,从起笔到收笔一气呵成。用笔像锥刻画金石,讲求功力。衣纹线条运用铁线描或钉头鼠尾描,刻画山石、树木,尤其是画梅干老桩用笔抑扬顿挫,具有美感。古彩的排线、点、圈都应讲求力度。再讲到古彩设色,色彩是古彩的肌肤美,古彩的颜料属氧化金属物的材料。古彩用单线平涂制作艺术作品,除红花头用洗染法外,其它纹饰全部平填。古彩颜彩呈玻璃透明质感,亮丽夺目,色彩对比强烈。
著名古彩研究家、教授方复先生说过,从古彩外在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来说,古彩线描刚劲雄健,厚重而富有力度;色彩对比强烈,红得到位,绿得深沉,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民族味;形象加工变化,花鸟鱼虫富有装饰昧,人物富有年画味,树石富有园林味,画面均衡圆满。他的话对古彩透析得入木三分。
古彩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取材广泛。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都有被古彩反映和表现。不论那种内容的装饰画面,都寓于一定的意义,给人以吉祥美好之感。如有象征吉祥、反映美好意愿的“龙凤呈祥”、“双凤朝阳”、“麻姑献寿”、“鸳鸯戏莲”、“年年有鱼”、“岁寒三友”等。有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的“白蛇传”、“西厢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及“三国演义”、“水浒”等;有花鸟、草虫之类的荷花、梅花、牡丹及凤凰、孔雀、锦鸡、鱼藻等。另外还有各种图案、山水风景、瓜蔬静物。
古彩装饰形象,不论人物、花鸟或山水、动物,都不作自然现象的如实摹拟,也不作繁琐事物的罗列,在很大程度上,要发挥作者的主观创造性。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大胆提练概括,舍弃许多不必要的繁锁部分,以求达到简洁、明确、主题突出的效果。所以,古彩装饰,造型简练,形象夸张,感情朴实,精神粗旷,自成一定程式,富有浓厚的装饰性,这是古彩的又一特点。如:牡丹,是古彩装饰中用得较多的题材,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花卉。在采用牡丹作装饰时,作者不花气力去描画牡丹的明暗转折的繁锁部分,而是抓住牡丹花头的丰满茂盛、枝叶的粗状肥大这个主要特征,着力进行提练、简化、夸张,使之显得更加饱满丰盛,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古彩中的装饰,经作者的提炼整理,花瓣排列整齐,层次分明,有如图案的装饰美。荷花也是古彩常采用的装饰题材,为了突出主题,抓住荷花肥大艳丽的特点,对花头进行大胆提炼、夸张,有时把花头画得比荷叶还大,使荷花显得更加丰满潇洒、婷婷艳丽。至于古彩中的树石,更不需花时间去皴树干,石块的明暗块面,而只采用长短粗细不同线条有规矩的排列、转折变化,并在适当的部位加以散点装饰,便能把树干的苍劲古老、石块的主体层次都能表现出来,而且显得挺拔有力。
古彩人物,特别是古装人物,吸收了古代版画艺术和年画艺术成就,不拘于人物发丝、衣纹等细节的描画,更不去追求光线明暗变化,而是抓住不同人物的主要特征,着力进行概括简化。如古彩人物头发,不用画发丝,更不要洗染明暗,而只用黑料平涂法,分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的发型即可。古彩人物脸部,多数不彩明暗,只用线条画出脸形和五官。但对线条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以线条的精细描绘,表达人物的神态特征。人物衣着,更为简练,不画明暗,只用单线平涂法,表现衣着的里外、正反等变化。
其次,图案装饰在古彩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绝大多数古彩作品,都有图案配合。图案内容丰富,如有回纹、水纹、云纹、人字纹、方格纹、铜钱纹等。图案结构形式多样,有二方连续式、散点式、带状式、波浪式、锦地式等。还有不少边饰图案采用各种花卉纹样,组成云头状、如意状或蕉叶状等装饰形式,并寓于一定的含意。给人们一种吉祥美好的遐想。画面与边脚图案纹样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题阅读;高效课堂
实施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更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怎样做我们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呢?新语文主题阅读“单元主题教学法”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开展主题鲜明的单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单元教学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1.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促使学生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在“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继续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了解掌握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以及汉字中的成语、谐音、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正在形成的人格之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的竞争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2.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阐释主题内涵的语言魅力,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文本中获得异样的感受。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输入法阅读,形成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的圆。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本组教材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在学习《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问:“你学过的古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哪些?”以旧有的知识引领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思考;在学习《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时,又问:“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课外的时间,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量的积累,能让学生逐渐达到研究主题、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轻松的课堂
新课改中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在“主题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轻松地学语文?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堂上井然有序地学习,这和教师循循善诱的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之初,就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要大力发扬那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认知和探究实践的“自主”精神,以此感染、激发那些沉默、被动听课的学生主动地进行质疑、讨论、探究。我们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不要为了追求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不管什么知识、什么内容就轻易让学生进行合作,要让学生带着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这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劳动”。教师必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全面调控合作过程,提高合作质量。其实,“合作探究”不仅体现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上,还体现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互帮互学、轻松学习的目的。
三、单元主题学法优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单元主题教学法的切入,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大量的阅读,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大胆变革和创新。不变革,如何能完成如此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加强学法指导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读中识字,读中理解感悟,读中明写法表达,这难道不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法吗?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少了教师的繁琐分析,学生直接与文本亲密接触,文本的美言美语更比教师的教学语言强得多。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得最多的是让学生有思考地读书的“批注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文章中的疑惑和亮点,自己去进行圈点批注,还有让学生悟其神的“情感式诵读”,让学生自己根据单元主题,去找寻合适的朗读情感。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的阅读面广了,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篇7
【关键词】叙事法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于多方面原因,作为外语和二语的英语教师就受益于“内容教学法”,不少外语教师试图探索用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传说、寓言、神话,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素材即日常事务和新闻,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叙事法教学(Narrative Approach)。几乎所有实验都表明,课堂中的叙事法具有很多的优点,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这种方法把老师从课堂上无休无止的语法解释中,把学生从枯燥无聊的语法规则记忆中解放出来。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习变得不是那么紧张或者让人感到恐惧。另外,叙事法把以理解为基础的课堂语言教学合乎逻辑地推向语言学习的下一个层面,教师再也不需要一味强调那些特殊主题词汇,尤其是关注那些特殊主题意念、功能或特定的语言任务。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教学受那些引人入胜的、易于理解的故事讲解驱动,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活动和语言输入(mcQuillan & Tse,1998:18-22)。这样做的结果很明显,学生词汇量增大了,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二、实证研究
学者们相信叙事法更加适合于初学者或者中等语言能力者,并能在不同的外语和二语环境下使用,以下是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实验报告。
Elley和Mangubhai(1983:53-67)在斐济岛为小学中等水平学生使用以叙事法为主的语言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和传统的听说法相比,这些学生在所有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上都进步更加明显。该实验反复在世界各地复制实施,其中包括新加坡3000多名中等水平的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南非近5000名学生,斯里兰卡2600名小学生(Elley & Foster,1996;Le Roux & Schollar:1996)。在泰国,类似实验也进行过,取得了相同的结果(Walker,Rattanavich & Oller,1992)。Dafne Gonzalez(Gonzalez,1998:14-19)也报告说他们在中学课堂的外语教学中使用“故事语法”法来完成一项叫做“整体语言项目”,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她认为,“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和教授我们的先人一样,教育并强化学生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Kevin Stuart(1990:15-6)声称阅读民间故事在大学课堂里也极为有用,那里有很多来之农村的学生。这样做,能逐渐培养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材料的信心,促使他们逐步接触简化版的英文小说,并最终能按照英语母语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大致顺序品读英语文学作品。Eleonora Vivas(1996:189-216)对系统的、出声朗读的语言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教学对象是学前和小学一年级儿童,研究重点是诸如语言理解和表达等变项,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聆听故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增加明显。
最近的研究继续支持以前的研究结果。Cook(2010)在2010年第二十三届国际阅读世界大会上报告了一个个案调查,调查显示,一个刚从孟加拉国移民女孩,在一所很小的城市学校,接受一名大学教师和一名五年级英语作为二语的外语教师的联合指导。两名教师通过讲述和母亲国相联系的文化故事,为后期的讨论和写作做铺垫。一年的研究表明在二语环境中,讲述文化故事是促进读写能力的动机要素。该研究探讨了叙事法的另一个方面:叙事和写作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一个以前研究很少触及的地方。这些实验证明叙事法是一种普遍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外语或者二语语言能力的方法。它既能够用于初学者,中学学生,也能够适用于大学水平的外语学习者。
三、优点与理论依据
任何在外语或者二语课堂中成功的教学技能、手段一定包涵一些体现目前教学原理,减轻耗时费神外语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叙事法当然也不例外。
早在1988年,一位英国自由作家,Stephen Keeler(1986:23-4)在一次作为外语的英语国际协会大会上说道,“对于许多语言活动而言,比如小组讨论和词汇教学,短小的英雄故事,少于60词的超短故事是理想的驱动型语言素材,它们或许特别聚焦于语法形式,同时又强调语言意义,似乎能促进学生对句子结构的学习性理解,并且帮助学生正确高效地使用语言。” Carmen Pilar Serrano Boyer(1997:47),一名西班牙英语教师,认为接龙式故事能够解决大班教学中班级过大问题,她进一步指出,除了能驱动学生学习之外,接龙式叙事既有趣、让人放松,还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并且容易操作。
在Dafne Gonzalaz个案中,Gonzalaz说,运用叙事语法法,她的学生能习得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言的、语法的、社会语言的和交际策略的能力(Canale & Swain,1980:1-47)。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了很多乐趣,大大降低了外语学习中的情感阻力,从而使他们在情感上更加愿意“亲近”语言。Ko(2003:303-32)进一步研究了韩国英语教学中运用叙事法确定意义协商作用的“脚手架支撑法”所达到的积极心理构建作用,该研究对外语教师提出了建议,那就是在合理实施叙事法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扮演知识提供者的角色。
毫无疑问,叙事法能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接受语言输入并最大限度地进行语言产出,因此,不可争辩地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媒介。但是,假如外语教师只阅读故事,而学生只听故事,效果又如何呢?对于5-8岁的儿童外语学习者,这种阅读法真的起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或许像Hillman(1975:152)所言,当教师在阅读时,他能够把书面语言的句法顺序和语调、连接、重音以及其他那些有助于理解语言片段的线索糅合起来。而模仿语音对增加因听故事和诗歌而获得的词汇大有帮助。在语境中听单词不仅仅增加听者的消极词汇意义,同时给听者表达自己的其他方法。显然,听故事不但持续地给学习者提供许多语言创造的机会,而且也是语言习得中的重要过程。它帮助习得者熟悉已经学习的语言,让他们试图获得一些基本的语言规则,对今后的语言学习有“提拉效应”。因此,长期来看,教师或者家长通过讲故事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如Bandura(1986)指出,这种效果不一定要立刻让人感到,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它会显现出来。
总之,当老师和学生在讲故事的语言项目中相互交流,叙事法就能够适合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者,然而,从上述研究来看,它对学前儿童或者初级水平这更为适合。
四、叙事法在中国的应用及其问题
尽管叙事法或者故事朗诵法在外语或者二语学习中已经证明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在中国英语课堂中却少有尝试或者报道。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主要关注可能在于以下几点。
在中国,学校英语教育具有全国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材使用往往具有强制性。近年来,外语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方面虽有放权的迹象,但是和美国、英国相比,教材控制仍然十分严厉。这样,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就是学校当局以及老师在选用教材上毫无主动权,因为选用教材和其他学习材料始终和省或者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水平考试相联系,而这些考试都是和教材紧密相关的,这样,故事书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学习者的书单之外了。
其次,几乎没有外语教师在面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及学生家长的压力面前甘愿尝试新教学方法的风险,他们总是使用传统的、大家一致乐见的方法来应付应试教育的现实。第三,即使有些老师愿意在课余时间对叙事法做些尝试,但是出版社几乎未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合适、相应的教学用故事材料。偶尔有些相关出版物能够用于叙事法,但是考虑到难度和内容,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能望而却步。可喜的是,近些年,教育部门一直鼓励老师进行教学改革,鉴于此,中国的外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叙事法呢?
首先,尽管叙事法在外语教学中已经普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在选用故事材料和推行叙事法教学中,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要十分谨慎地检查和评估选用材料的难度水平。同时,在应用叙事法时,教师应该明白,它只是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中的其中一种,应该考虑与其他教学手段相平衡,做到多样性和灵活性并重,通盘考虑整个外语教学计划的实施。
第二,叙事法和社会认知视角对出声朗诵效果的解释相一致,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说明叙事法如何影响中等水平的外语学习者,也就是在中国语境下的初中或者高中学生。第三,任何使用叙事法的外语教学项目在实施时要保证其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语言输出和产出必须符合i+I模式(Krashen,1982)。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叙事法或者故事朗读法会变成枯燥的官样文章,没有生气。另外,不能忽视老师在提供支架作用的角色,因为它是学生感到无助时最后的依靠,从心理上看,老师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总是学生的心理依赖。
最后,既然叙事法或者故事朗读法在目前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没有做任何规定,因此它可以作为课外活动好好利用,实施该方法时,选用材料要精心评估。可是在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就如Rod Ellis所言,令人惊讶的是,实践中很少有人尝试对材料进行科学的评估,原因可能是对一组材料给予全面的评估是一件耗时棘手的事务,而教师很少有这些时间去应付;但是他继续告诫道,通过对具体任务的微观评估是克服这个问题的一种较为实际的做法,这样教师就能掌握教学具体进展情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随之做进一步的改进。这种自审式的评估可以是粗略的、感性的,但是对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的确有帮助。
五、结语
篇8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幼儿园,银川 7500叭)
[摘 要] 故事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故事结构指包含角色、时间、事件等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形态。利用故事结构,通过故事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
关键词 ] 故事结构;语言能力;语言教育
故事是幼儿园开展语言活动的重要材料。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且在他们听过许多故事后,会自发地复述、创编故事。这是因为幼儿在倾听、理解、记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故事结构元素来进行续编、仿编和创编等语言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听故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他们的长时记忆库中建构和存储大量有关故事图式的过程。受长时记忆能力的局限,个体通常不能保存所有故事细节,幼儿更加如此,他们会倾向于记住故事结构,因此已经形成的故事结构会在幼儿记忆重建中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述、重构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故事结构”的概念
所谓“故事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故事结构”一般指构成故事元素间的结构关系,例如《幼儿教育词典》对“故事结构”的定义是:以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推进情节的纵式结构,儿童故事特别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广义的“故事结构”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构成“故事”的语言、事件、情节、人物、线索等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如台湾学者王琼珠认为“故事结构”是从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分析民间传说中演变而来,研究者们发现即使背景文化不同,人们在述说故事时都遵循着某种形态,故事中多包括主角、问题或冲突、主角试图解决问题的经过以及结局,后来这些元素被称为“故事结构”。也有研究者认为,“故事结构”指个体早期在接触阅读材料与活动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故事感。这种故事感会慢慢转化为储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心理图式,可以用来组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简言之,一个好的儿童故事都必然包含角色、时间、情节、结果等要素,同时这些要素循序渐进地展开,最终拥有一个明确的结尾。
明确“故事结构”的概念便于在幼儿园中利用故事开展语言领域活动,可以将“故事结构”的要素细化为以下六点:主角和配角、故事发生地点、故事主要问题、故事经过、故事结局、主角的改变或问题是否解决,其中可以把“故事经过”转换成情节示意图,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具有适宜结构的故事文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材料,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目前低幼出版物很多,界定一本儿童故事书是否适宜幼儿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好的故事一般都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线索单一,情节或对话多次重复,同时故事的人物形象分明,结尾明快欢乐。这类故事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主要是因为3-6岁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具体材料比抽象材料好,注意具体的形象比注意抽象的形象好。但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所有具备同等结构的故事文本都是适宜的,为此需要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经常会选择“三迭式”结构的故事文本,例如《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三只小猪》等。具备这种结构的故事常有3个或以上的角色,以完整的情节贯穿始终,对话重复,便于幼儿记忆,是很好的开展故事教学的文本材料。但同样具有“三迭式”结构的故事,像讲述小猴子、大象、长颈鹿为小姑娘圆圆够帽子的《圆圆的帽子》就比较适宜小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人物对话和情节最为简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就适宜中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故事文本中人物更多,对话较为复杂,对幼儿的倾听、理解、复述等能力要求更高。大班幼儿喜欢的《三只小猪》《和甘伯伯去游河》等故事文本,则情节更为复杂、人物更为丰富,且故事情节也有了更多的变式。如《和甘伯伯去游河》增加了猫追兔子、狗追猫等小连锁式的互动内容,这对于大班幼儿的阅读理解力和复述能力都提出了挑战。可见,对具备相同结构的故事,还必须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故事文本。
三、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般而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从1岁半开始,幼儿逐渐喜欢听故事,并能够听懂故事;到了3岁左右,开始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到5岁左右,能较有序、连贯、清楚地复述整个故事,并且愿意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然而,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语言能力就一定有所增长。有研究显示,在用书面语来讲述故事时,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的结构和知识了解的情况并不随年龄而增长。通过年龄不能预测幼儿掌握故事知识的多寡,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内容知识的掌握先于对故事结构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幼儿会先记住容易记的故事结构要素,如主要角色、结果等,然后在多次的重复倾听和阅读的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故事结构的其他要素有所了解,对故事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结构,通过语言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等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图画书一般都会叙述和描写事物或人物,儿童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这些叙事或故事的结构。在下一次阅读或者再听到这个故事时,儿童能顺利地进行回忆。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具体的信息,例如故事的主角是谁,但是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之后,幼儿也会形成对于故事的阅读期待,例如在第一次听到三迭式的故事时,他们会一直追问“然后呢?然后呢?”到了大班年龄阶段,幼儿在自发创编故事时也会有意识地参照故事结构来进行创编,所以在集体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炼提问、加强师幼互动等形式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以往的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可能更关注幼儿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基本内容,所以提问较多关注故事的基本信息,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在听故事时丧失兴趣。但明确了故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之后,教师的提问会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为开放,更能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和孩子一起阅读《月亮的味道》这本书时,教师就可以请幼儿设想“之后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月亮到底是什么味道的?”等问题,同时引导幼儿想想“我们还看过类似的哪些故事?”幼儿自然会发现《猴子捞月亮》《我的兔子朋友》等故事都很类似。这样的提问就不会仅用对错来进行评价,幼儿还能和教师进行更为平等的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能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学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幼儿掌握关于故事结构的基本知识。
(二)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复述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讲故事时,一般都会问“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如何?”之类的问题,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故事结构要素,但是由于幼儿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回答这些问题。利用不同于日常交流沟通的书面语言来讲述故事,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更是提出了挑战。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了在集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故事结构进行教学之外,教师还可把根据故事结构中情节的连接方式转化的情节示意图投放于区域游戏中,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于故事的理解,并帮助幼儿进行复述。
篇9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
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篇10
[关键词]动画电影;题材;现实;映射
电影是多种艺术的集合体。但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别,动画片从出现以来,是自身变革最大的一个类型:它从原始的简笔画发展到今天的3D动画,其故事情节也从原来的搞笑或简单的叙成当今的具有丰满情节的长片。跟随上述变化而来的,则是受众群体的变化,从原来以儿童为观看对象,变成了儿童与成年人并重,甚至有些影片更适合成年人观众。近年来,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悄然发生了改变,与之相伴的是动画电影主题的变化。本文就是要讨论这种种变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动画电影对现实有哪些映射。
一、早期美国动画电影题材的指向
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从1907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动画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动画电影业,确立了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的题材来源和风格。
(一)美国动画电影的诞生
纵观世界动画电影史,美国确实是对动画电影贡献最大的国家。先是法国出现了留影盘,1907年,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开始运用“逐格拍摄法”,实现了画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于是“会动的画”产生了,动画电影由此正式产生。斯图亚特・勃拉克顿用种方法,制作了《闹鬼的旅馆》以及《奇妙的自来水笔》等短片。20世纪20年代,美国麦克斯・弗莱休、达夫・弗莱休兄弟开始摄制系列动画片《在墨水瓶之外》,他们将绘画和照片结合,实现了动画的小小飞跃。而在内容选择上,他们绘制的《柯柯》的主人公小丑,被赋予了固执、富有破坏性、喜欢恶作剧等特点,以此来达到搞笑的效果。这种搞笑的风格,也是后来美国动画电影的主要发展方向,如后来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诸多影片,一直到当代的大多数动画片,如《冰河世纪》《大脚怪》等。在早期动画片的代表作上,弗莱休兄弟最有影响的作品当属《大力水手》,其主角波贝在需要的时候,就把一罐菠菜吃下,立即变身为无敌大力士,这种依靠外力变身和获得超能力的拯救者,成为美国人脑海中想象的英雄主义的化身。这种英雄拯救世界的路子,也成为之后美国动画片乃至真人电影的主要戏路。
就在弗莱休兄弟动画片取得成功之时,派特・沙利文利用绘制方式,制作了《快乐的猫》,主角是聪明但又不走运的小猫,影片非常叫座,由此,动画电影又开启了一个方向,即动画片可以以动物为主角,自此,拟人化的动物成为动画片必要的角色。包括后来华特・迪士尼的举世闻名的《米老鼠》都受此影响。《米老鼠》自诞生之时起就统治了世界,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符号。
(二)迪士尼对早期美国动画片风格的影响
迪士尼自从创建之后,因其不断推出的新角色或新的动物形象,总是走在动画业的前沿,并在二战战前达到世界高峰。其影片极具独创性、生动性,富于想象力。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摄制于1938年长达74分钟的《白雪公主》,这是世界动画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是动画界的一次革命。此后迪士尼又出品了《木偶奇遇记》《小飞象》《小鹿班比》等影片,其受众定位也是儿童,主角多是拟人化的动物,重在搞笑,其内容并无深度,一直被好莱坞大部分动画片遵循,不仅在美国发挥着决定性的导向,在英国、意大利、法国,甚至部分东方国家都产生了影响。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复苏,带动文化消费,美国动画电影一片繁荣,迪士尼公司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仙境》等。1966年12月15日,华特・迪士尼去世,迪士尼公司动画产业受到影响,美国动画电影也因此走入低谷。但这期间电视动画的兴盛有效地弥补了动画电影的不足,其中汉纳和芭芭拉创作了电视系列片《猫和老鼠》和《辛普森一家》,占领了市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迪士尼公司才从华特・迪士尼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利用电影技术制作动画片。电脑动画技术的到来,促进美国整个电影业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革,包括动画电影。
二、美国动画电影题材的大众化演进
我们所说的大众化,是指动画电影从原来以娱乐儿童为主,改为以成人为受众的定位,以反映复杂社会问题为宗旨的变化。这种变化完全是以电脑技术发展为支撑的,没有电脑技术,这种演进将无从谈及。
(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动画电影的复兴
十几年的蛰伏之后,迪士尼在20世纪80年代雇用了职业经理人艾斯纳进行管理,由此得到新生,1989年推出《小美人鱼》得到高度认可,此后不断推出代表作品,如取得票房奇迹的《狮子王》等。这期间,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电影公司,如华纳兄弟公司以及梦工厂等涉足于动画电影制作,并出品了多部动画佳作,打破了迪士尼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特别是梦工厂从2001年开始的《怪物史莱克》系列,颠覆了传统正面人物形象。但是在动画界最值得书写的,就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者乔布斯在1986年成立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这一公司以其曾经制作《星球大战》的乔治・卢卡斯电影公司电脑动画部为基础,其优秀的创意和先进的制作技术,一经创立,就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每次推出的动画作品,都是当年奥斯卡动画奖的有力争夺者。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