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谈话记录范文
时间:2023-03-24 18:0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心谈话记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根据[2012]12号文件精神,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了与本单位全体干部交心谈心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
单位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交心谈心”工作,在接到通知后,对此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了全体干部动员大会,传达了文件的精神,对我单位的“交心谈心”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对如何组织搞好谈心活动,提出了谈心要求。
二、主要内容和做法
1、明确责任,确定谈话方式。本单位交心谈心的方式是集中谈话和个别谈话相结合,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每名干部进行个别交心谈心,交心谈心活动确保不漏一人。
2、内容广泛,措施得当。我单位围绕“交流思想、增进了解”、“广纳意见、扩大民主”、“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交心谈心活动。第一是宣传上级关于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精神。第二是提取干部对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第三是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3、搞好学习、边学边改。我们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领导班子及干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同时对下半年的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4、认真开展、注重实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交心谈心的真实性、注重交心谈心内容的深刻性、注重交心谈心的和谐性,使交心谈心活动落实到实。
三、落实整改措施
1、对交心谈心活动中涉及的问题及意见建议,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
2、在交心谈心过程中对收集到的问题,力所能及的就尽快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进行耐心说明和解释。
3、进一步建全和完善了会议、考勤考核、学习、反腐廉政、财务管理、公务接待、保密等制度,从而使单位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
篇2
谈心时间:20xx.x.x
谈心地点:xx
谈心人员:***党支部全体党员
谈心内容:以***为主题进行谈心,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意见。
谈心内容:
******:今天开展谈心活动,目的是要结合“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反思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使得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希望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多提意见、建议。
******: 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的系列讲话精神、《****委关于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通过这些思想理论教育学习,我的政策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支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加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听取同事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加以改进,服务好同事,服务好客户。
******:这一段时间我通过学习、《*****党委关于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认识,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我会进一步反思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虚心向各位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总结、从而提升业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按照主题教育计划要求及支部工作开展计划,我认真学习了的系列讲话精神及“三严三实”的背景与内涵等,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工作中,我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深刻查找自身不足,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促进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实际工作中多听同事的意见建议声音、客户的建议,尽所能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客户根本利益,坚持“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始终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形象。
******: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思想政治学习始终是保持党员先进本色的唯一法宝。通过多学习党的经典理论和党在新时期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等,适应新形势要求,更好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服务好每一名客户。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只有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更多的活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都是事业不断发展的最大敌人。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挑战,用创新的方式破解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
篇3
众所周知,智能移动终端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预计中国仅平板电脑今年出货量将超过2500万台。然而,苹果、三星等巨头把持了高端市场,也拿走了绝大部分市场的利润,进而把众多国产芯片厂商挤到了低端市场。
“目前,国产芯片厂商在移动市场还无法和苹果、三星以及高通等国际巨头直接竞争,但只要立足国内市场,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还是可以迅速做大的。”新岸线总经理俞伟博士在日前举行 的新岸线新品会上表示,对于新岸线而言,其市场战略是在技术上走计算和通信一体化,在应用上走行业化、定制化的道路。
新岸线是一批留美专家于2004年创建的一家致力于芯片设计和生产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其主要产品包括低功耗的双核移动计算芯片NuSmart系列、支持GSM和 WCDMA的双模通讯基带芯片Telink7619,以及无线局域网(Wi-Fi)芯片NL6621和配套的数字射频芯片NR6802/6803/6806等。
俞伟博士解释说,目前,通信芯片技术掌握在高通、德州仪器等少数几个国际巨头手中,它们走的正是计算通信一体化路线。如果国产芯片厂商还只是固守在计算芯片,将来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极大的挤压。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岸线此前在相关技术上有多年的技术积累。
俞伟说:“新岸线目前在通用计算、通信、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数字射频四个方面都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并围绕这四个领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篇4
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关键性
公司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实现公司信息化管理有诸多好处,一是有利于公司可持续性快速发展,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成为公司发展的助推剂;二是有利于公司获取最新的发展信息,把握良好发展机遇和对外企业资讯,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三是有利于实现公司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从而全面提升公司的办公效率;四是有利于增强公司与外界的技术交流,总体提升整个公司的技术水平。
二、公司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现状及水平
近几年来,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的需要,加快推动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安全监管、客运售票、财务管理等方面率先开始了信息化管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集成化、综合化及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1、安全监督管理实现信息化
你年前,公司采用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和网络技术,严格按照公司安全管理流程,精心组织技术力量全局规划设计,搭建起了公司内部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对驾驶人安全资料、车辆技术档案等信息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全省交通行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公司按照省厅要求,在九座以上客运车辆和危货车辆上安装使用了GPS系统,现已安装XXX辆。并按规定组织人员对已安装GPS的车辆运行情况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通过计算机GPS监控平台对车辆实行动态监管以来,有效地控制了车辆超速频率,确保了车辆运行安全,明显降低了因车辆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
09年以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借鉴采纳了几大交通运输企业所应用的信息技术优势,尤其是吸取了我公司安全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运用的经验,组织人力反复研究,开发出了一套云南省道路客运安全监管系统,并于20__年9月1日正式在全省推广应用,实现了全省道路运输企业派车、客运站派班及车辆例保检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公司作为试点单位,在原来安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顺利过渡使用全省统一的道路客运监管系统,使各单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目前系统在公司各单位运行正常。
2、客运售票联网实现信息化文秘站:
为了把公司各客运站、点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联网售票,公司在20__年底着手建立了新的客运站智能管理系统,于20__年1月1日正式在全司各客运站推广应用,至今系统运行正常。目前,新的客运站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已经完成两个阶段工作,现正稳步开展第三阶段工作。
3、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
20__年1月21日,公司安装并调试完成财务电算化服务器,实现财务管理从手工操作到电算化的飞跃。同时,在充分考虑网络环境建设与计算机安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后,最终将财务服务器与安全监管、客运售票所用服务器统一安放在安全管理部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机房,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确保了服务器运行的安全性。
三、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要求
现在,公司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正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网络化运用发展,并且根据需要已经建立起信息中心机房,成为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中枢,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集中式管理的模式。通过在安全监管、客运网络售票和财务电算网络化等方面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后,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有一定信息运用和管理技术的人才,为公司今后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篇5
农村集体资产近年来的快速累积与北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密不可分,且这一趋势还将在未来数年得以延续。据统计,北京现有村庄1100多个,其中城中村就达259个,近两年市政府集中对50个重点村进行了搬迁改造,但今后任务依然艰巨。若再加上担负疏解中心城功能的新城和重点镇建设,以及渐次推进的农村社区化,城镇化正成为每一个北京农民都需面对的现实,而与之相关联的农村集体资产何去何从,格外令人关注。
因城镇化推进日益膨胀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效益并未跟随财富规模的增长同步提升,但其管理效益的好坏,却又事关农民能否真正“带着资产进城”的愿景实现。此前,城镇化致使的农民一夜暴富,充其量算作是农民“带着资金上楼”,而距离“带着资产进城”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但此次,庞大资产存量与现代金融强强联手,各有所长,一方有钱,一方有专业的财富管理经验,原有局面或将因此改变。
“冲动”的资产
大多数人认为,农村集体资产似乎与已具世界城市雏形的北京扯不上太多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伴随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大量的城中村以及近郊农村从北京的地图上逐渐消失,农民的身份得以转换为市民,而农村集体组织和集体经济却并未因此消亡。
据市农经办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已达4524.8亿元,净资产接近2000亿元。“这还不包括260多万亩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公益事业用地,和一些无法计价的集体土地上建设的经营性用房,以及水面、山林等资源性资产,如果都统计进来,农村集体资产是目前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好几倍。”市农经办主任郭光磊告诉记者,因为农村资源性的土地租用、拆迁补偿款等,农村集体资产大量增加,资产累积已连续多年保持着年均10%左右的增长。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民几十年经营的成果,同时也是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转变为资产的具体体现,从这个角度讲,保护农民的集体财产收益权也就是保障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基本经济权利。
但对于这个权利的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因所处位置不同,立场也不尽相同,从以往的经验看,农村集体资产大量增加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三个冲动”。
冲动之一是农民的消费冲动,农民担心集体的钱被村干部挪作他用,从眼前最切实际的利益考虑,要求集体将所有的财产分干吃净。第二是村干部的投资冲动,主观上想为农民办好事,在资金富余的情况下希望做一些投资建设,带领农民致富。第三个是乡镇干部的管理冲动,乡镇干部与农民和与村干部的意见相左,希望把集体资产集中到乡镇层面管理、统一使用,但如此一来却越过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是通过行政化的手段剥夺了农民的民主管理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分干吃净或许是一种办法,但这势必让农民无法再享受城市化带来的长期收益,并可能助长农民的非理性消费冲动。而继续交由村干部投资或集中到乡镇管理也并非良策,因为长期受村或乡镇管理的集体资产,始终处于“三高三低”的尴尬境地。
所谓“三高”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成本高,在股份设置上集体股的比例高,并没有量化到农民个人,还有就是积累高,赚钱之后不给农民分配已成常态,农民难以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与之相对应的“三低”,是指管理水平低、资产收益率低、现金分配低,集体组织常以福利分配代替股金分配。
导致“三高三低”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形势多变、风险无法预知的市场,农民和村干部存在严重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经营能力不对称,加之资产经营意识、投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由其经营集体资产很难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而交由乡镇管理,又容易重复乡镇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不仅无法适应市场,反而让政府承担更大责任,同时也容易滋生腐败。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根本还是要靠市场的手段和创新的思路。”郭光磊说,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集体财产的收益权益,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信托化管理
如何创新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模式,从而确保用市场的方式保护农村集体财产收益权?
从目前看,包括北京在内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基本还停留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存款等传统方式上,但在国际上,信托已经成为被广泛采用的资产管理手段,有着相当高的投资成功率。
综合来看,农村集体资产信托化管理起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信托制度具有天然的财产隔离功能,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与委托人原有财产、受托人的自有财产、受益人的财产及其他委托人的财产相独立的财产,不同的财产权属主体发生破产、债务清算等情况时,对其他包括信托在内的独立财产不产生任何影响,使得信托具有连续性,更适合于长期规划的财产转移与财富管理;二是在信托制度中,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时,是以所有权人的名义进行交易的,专家责任制度、信托民事赔偿制度、信托报酬的约定与协商制度等在法律层面上可深度挖掘财富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信托制度更适于引入农村财富管理领域。
“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的财富化管理,虽然银行等机构也可以做,但信托公司可能更具优势。信托公司拥有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信托投资范围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并可采用出租、出售、贷款、实业投资、同业拆放等投资方式运用资金。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其权限可以根据市场变迁情况,在委托人和(或)受益人授权、同意等情况下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受托人可以运用不同的投资方式在不同的投资范围中实现组合投资,增加财富保值增值的机会。此外,我国的信托行业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投资专家团队,具备了为受托人管理财富的能力。”北京信托总裁助理、房地产金融业务总部总经理何晓峰说。
实际上,北京信托对农村市场倾心已久。何晓峰坦言,北京信托作为北京市属的国有金融机构,无论是基于产品创新的考虑,还是出于金融机构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需要,都有意对此积极尝试,将成熟的信托制度引入到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领域,提供专属于农民的定制化理财服务。
“当然,将资金交给信托机构并不代表没有风险。”郭光磊直言,任何风险与收益都是相对应的,高风险必然带来高收益,农村集体资产信托化是利用金融机构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和风险管控机制,与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进行对接,相比此前没有任何风险防控手段的集体组织而言,显然更具优势。
“即便是村集体直接管理资产可能会成功,但无法做到系统性成功,而交由专业化的信托公司去管理却有可能实现。”郭光磊表示,信托化管理就是要树立起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财富观,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手段,解决此前村干部经营能力差、管理不民主、农民收益无保障的问题,使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有效的实现形式。
事实上,农村集体资产对接现代金融的条件也已经具备。随着近年来北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了95%,而改革的结果是农民的财产权益进一步明晰,已由过去的共同共有所有权转变为按份共有。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已经成为产权清晰的责任主体,农民利益主体,市场的经营主体,具备了以市场化原则提高农村集体资产效益的基础,也避免了在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个别干部控制集体经济组织的现象发生。
门头沟试水
理论上行得通,实施的条件也具备,又有国外的成功实践,接下来便是选择一个区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信托化试点,为全面推进探索经验。因为非常熟稔农村经济的郭光磊,先前有着门头沟和原北京金融工委的工作经历,门头沟区与北京信托的合作在他的撮合下没费太多周折。
通过区、镇两级政府的协助,北京信托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拆迁补偿资金的村子入手,最终选定了永定镇的白庄子和东辛称开展首期试点,由两个村用村集体结余存款各投入8000万元,共计1.6亿元委托北京信托开展信托经营,北京信托为此量身设计了“富民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期限为5年,年化预期收益率预计10%,超过一般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这也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首个完全属于农民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资金信托产品。
“10%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村民们很满意,但对北京信托来说却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这是个真正的财富管理产品,对公司的投资决策、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晓峰说,“富民1号”采取类基金化运作的模式,没有规定具体投资项目而是规定投资范围,更体现财富管理职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坚持稳健性和分散风险的原则,力争投资风险可控。
通俗的理解是,传统的信托产品往往是以产品为导向,信托机构根据资金需求方某一个项目的资金需求设计一个信托产品,面向投资人进行资金募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个事先确定的项目中。而“富民1号”打破了这种常规,信托机构先集合投资人的资金,事先只确定投资方向,投资时资金对接哪个具体项目则由信托机构决定,从传统的一对一产品模式变成了类基金管理模式。
“对信托机构而言,这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信托机构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标志。”何晓峰指出,对于“富民1号”,北京信托实际上进行了多项创新,一是进行类基金化管理;二是实行分散投资原则;三是设定了5年期的较长期限,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由信托公司进行持续滚动投资。
由于和以往信托计划的客户不同,考虑到“富民1号”的资金终极所有人为农民,而这一群体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出现问题还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北京信托在方案设计、过程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力图周密,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在权利行使方面,“富民1号”的受益人可以通过受益人大会行使权利,表达诉求,随时了解产品的运行状况。并且,针对这个项目的特殊性,相关主体还成立了监督委员会,村民可通过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
而为了保证财富管理的收益最终让农民受益,郭光磊指出,在市农经办与门头沟区、镇两级政府建议下,相关村集体在信托化管理的同时,建立了农民账户分配系统,“富民1号”的资产收益直接与农民的个人账户关联,收益直接分配到农民个人账户中,避免了中间克扣盘剥的现象发生。
“‘富民1号’使农村富余资金实现了向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转变,使得农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通过投资金融产品为社会贡献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获得财产性收入。”何晓峰说。
当然,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要有市农经办和门头沟区的共同认可,还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层层履行从村到区的各项法律程序,北京信托在履行严格的内部决策程序后,最终还获得了北京银监局等监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
从资金到土地
短短数月运作的“富民1号”已经大获成功,信托经营的首期季度收益400万元已于2012年底返回两村账户,使两村人均获得近4000多元信托收益,确保了两村2012年集体股份分红获得迅速增长:白庄子419名股东,2012年人均分红8840元,同比增长一倍;东辛称501名股东,2012年人均分红8293元,同比增长107%。
和大家的预想一样,“富民2号”如期而至。针对“富民1号”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北京信托对“富民2号”的方案细节进行了完善。“考虑到5年期可能较长,为方便存续期间的农民资金使用,‘富民2号’在延续5年期的基础上,在存续期间设定了开放期,允许部分资金提前退出,满足村集体对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需求。”何晓峰说。
其实,为进一步降低风险,郭光磊还设想了在“富民2号”的方案中增加商业担保环节,进一步为农民增信,希望尽可能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组合使风险降到最低。
但在充分权衡后最终放弃了这一选择,原因在于北京信托在实际进行资金运用时,对所投项目都要求必须具有抵押、担保等足够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若增加商业担保环节,势必会摊薄村集体的财产收益。但随着委托资金量的不断增大,不排除未来增加担保等相应环节的可能。
“资金权益可以信托,土地权益是否可行。”正在社会各界为“富民系列”的成功欢庆之时,郭光磊并没有因一时的成功而止步探索,又开始将目光瞄向北京城镇化进程中独具特色的留地安置模式。
所谓留地安置,是指北京为解决农民转居后的长远生计和集体经济长远发展,在补偿农民一定的资金和住房同时,还专门为拆迁农民预留一部分经营性土地,由村集体长期经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未来收入的保障,村集体负责留地安置经营性物业的资金筹集和设计。
尽管留地安置模式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现实操作中却也面临三大难题。
其一是,集体经营性物业指标的建设资金来源难题。要想发挥经营性物业的经济价值,前提是必须把留地安置的经营性物业建起来,若是采用国有经营性用地的“以地生钱”模式,即先建商品房,卖了房子再建经营性物业进行经营,显然因集体土地的产权难以实现,而若与社会资本结合,则有可能损害农民的长远土地权益,如此一来,有地、怎么建、拿什么钱建,已经成为困扰留地安置村镇的普遍问题。
其二是,物业建成后的专业化经营与市场化运作难题。因为即使建起了经营性物业,其经营与管理也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市场化运作更需要成熟的运作机制和专业的运营团队,而农民或村集体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
其三是,物业经营获益后农民能否按份共有享有收益的难题。留地安置的目的是保证农民的长远收益,当前物业指标是按照农民人数分配下来的,但建起来的物业却是统一经营的,有时还有可能各个村镇共同享有,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在按份共有的基础上实现收益的公平分配。
“实行经营性物业信托化开发运营,同样可以破解留地安置的当前困境。”郭光磊的思路是,可以以按份共有的原则,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者土地股份联社,将农民的经营性物业指标集中起来,由土地股份合作社向农民发放受益凭证,并参照资金分配的方式为农户和村集体建立专有账户。
并在此基础上,由合作社与专业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把经营性物业的开发经营权统一委托给信托公司,由其按照合同约定通过成熟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对委托的经营性物业进行专业、规范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并将收益定期返还给信托合同约定的受益人。
若依此进行,郭光磊认为起码可以解决几大问题:通过依据按份共有原则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信托、委托的方式,确保农民在整个物业经营过程中的收益最大化以及经营收益公平分配的问题;通过发行部分有偿受益凭证,解决物业开发建设所需要资金的问题;通过委托专业信托公司进行开发建设解决相关物业专业化经营的问题;通过对受益凭证设置银行抵押、继承、集体回购、内部流转四大市场化通道,解决农民土地权益市场化的问题。
尽管听上去无可辩驳,但村集体选择成熟的开发商进行合作,似乎也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对郭光磊土地权益信托化设想持支持态度的何晓峰,则从信托机构的角度力陈了土地权益信托化管理的两大优势。
首先,信托机构会尽可能地发挥优质资源整合能力,针对经营性物业从方案设计到运营的整个过程,在每个环节都选择具有优势的专业机构进行整合,尽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尽管这些事情开发商也能够做,但信托机构的综合资源整合能力却是开发商远不能比的。
篇6
【关键词】 通信工程 设计 优化思路
近年来,通信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到目前为止,各运营商之间的业务服务水平已经没有多大的差距,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空间,对通信工程设计进行优化,成为各运营商突破瓶颈的主要途径。
一、建设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1、建设项目管理过程。立项一个项目,需要由计划部门编写相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规范书等,并提交建设部门进行初步的审核及提出整改意见。由设计部门进行改正,经改正的设计文件重新交由建设部门,进行前期材料的采购及施工等。其中计划部门的主要职能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织及编制、材料清单的确认及提交工程管理部门进行前期的建设;工程建设部门主要负责向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提出委托,参与设计方案的评审和编制,对施工进行组织实施,监管工程施工质量及进度等;采购部门按照项目的要求,为项目的主设备进行选型和采购,配套设备的采购,协助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型等。
2、设计环节面临的挑战和缺点。计划部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对一些基础资源情况的了解不够详细,以致交底给建设部门后,常发生有主设备清单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问题,而要对主设备清单进行重新调整,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延误正常的项目工期,增加各单位的工作负担。而且在这个交底环节中参与的单位只有计划单位和建设单位,不在设计单位的职责范围内,因而设计单位并不了解方案,也就无法在评审中提出全面的建议,多方评审的意义无法在方案的审核中得到体现。方案交底给建设部门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后转交给设计部门进行修改,再由设计部门提交修改后的配套设备清单。而配套设备中有一些购买比较困难,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到货,如列头柜、机架等。而且当前运营商对配套设备的采购都是统一时间集采的,若设计单位没有在采购周期内提交已经评审过的配套设备清单,就会对整个工程的建设进度造成影响[1]。
3、设计优化建议。由于计划单位可能存在不了解现场资源的情况,在此提出建议,工程建设部门应发挥自身熟悉现场资源的优势,主动参与到主设备清单的确认环节,协同计划部门一起对主设备清单进行详细的确认。至于配套设备及材料的采购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局部重新构架项目建设流程,提高设计单位的职责范围,让设计单位参与到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使设计单位发挥优势,尽量弥补准备工作的不足。设计单位提前了解现场的建设规模,从而针对一些采购困难、到货时间长的设备提前申请采购。
二、通信工程二阶段设计思路
2.1二阶段设计分工
二阶段的设计主要有初步及施工图设计两大方面,在这个阶段需要各单位充分理解并发挥自身的职责,及时找出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防止变更方案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二阶段的整体设计内容如下。1、初步设计。第一,对项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核实及确认;第二,完全把握现场基础资源条件;第三,对主设备配置清单进行确认;第四,将项目的系统及网络方案图绘制出来;第五,根据现场条件,进行设备布置图的绘制工作,并编制完整的配套设备及材料清单;最后,对项目概算书进行编制[2]。2、施工图设计。第一,在熟悉现场的资源情况后,绘制施工图;第二,对配套器材清单进行统计;第三,完成项目预算书的编制工作。初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并协同相关单位对主设备及配套设备材料清单进行确认,可以提高后续项目的工作衔接性,提前获取配套设备及材料,从而避免项目工期被延误。
2.2 优化后的建设项目管理过程
现有的建设项目管理过程完全可以融入上述的二阶段设计思路,以对检核项目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在初步设计中,增加参建单位,可以层次化配套设备及材料的到货时间,有利于工程施工效率的增加。初步设计可以在计划部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底后直接进行,按照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内容,现场勘查建设规模、业务需求等,再将机房等基础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对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并协同相关单位,对主设备清单进行最后的确认。通过初步设计的审核后,应立即将配套设备清单提交给建设部门,由其提前准备对配套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方案,或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将配套设备清单提交给施工监理单位,由它进行组织采购,这两种方法都能降低设备的采购周期。配套设备清单经初步设计审核后可能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提交给下一个单位后,可以由交底单位进行补充,并根据补充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让合适的单位负责采购[3]。
结语:工程设计是项目的主要环节,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使其满足市场竞争的条件,是提高运营商业务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能够为运营商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
参 考 文 献
[1]张弋鹏,严炎,陶志强. 通信工程设计优化思路探讨[J]. 邮电设计技术,2013,10:82-85.
篇7
关键字: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探究
1.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概述
自我国《“十一五”国家统计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统计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迅速发展和普及,并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标志。企业统计信息化是指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其数据处理功能开发并构建企业的统计信息源,并完成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以及管理,等任务,从而有效改善企业运营中的统计工作。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处理更多的数据信息,因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效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发展已越来越注重对市场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统计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了企业竞争核心力量的重要构成,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日渐成熟,已经渗透到了业务,会计和统计三大领域,使得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数据处理逐渐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在巩固企业传统传统统计业务的同时,也有效实现了现代化统计业务的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和市场的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框架分析
2.1企业统计信息源
在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信息源的构建是整体信息网络的核心。作为企业统计信息的初始来源,统计信息源的质量决定了整个统计系统信息供给的效率,因此为了全促进升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统计信息源。就现阶段我国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企业统计信息源中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企业所处的市场和企业自身两方面,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数据信息使得企业统计能够在市场微观环境中更具针对性,而源自企业自身内部的数据信息则为企业统计信息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2.2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构建方式
企业统计信息的系统化实现是信息网络构建的直观提现。在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中,主要包含了子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两种。最为常见的子系统构建方式是依照企业的具体职能进行构建,如在统计信息系统下发展计划信息系统,生产调度信息系统以及产品质量监督系统等,通过子系统完成产品的检验和信息的处理,以保证企业整体统计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转。企业统计信息的交换系统更加注重对数据信息的交互。交换系统通过在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搭建信息流通渠道,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性,同时,交换系统也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交换系统在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信息交互这一双重职能的同时,也具有数据信息的安全维护功能,这也为企业实现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3.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过程中,由于数据信息的处理必须按照信息流转的基本规律,所以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方式必须以统计信息化为基准进行相应调整,以此保证企业运营决策内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此外,为了保证企业的统计职能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灵活的调整,就要进一步加强其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结合,这就对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
3.1统计信息化工作应注重规范化
在企业统计信息发展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系统数据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必须注重数据信息统计的规范化,使得企业的信息统计能够在统一的科学标准下进行。强调企业统计工作的而规范性,要求企业能够把不同部门基础统计工作的基础内容进行严格的界定,并通过建立对应的制度,保证数据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满足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要求。注重对企业数据信息处理的规范化建设,不仅为企业长期稳定的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市场竞争的整体环境。
3.2开展统计信息化应满足企业管理要求
随着市场中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运营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在统计信息化发展中要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在开展统计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综合统计部门的决策要以管理部门的决策需求为参照,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为管理部门提供实效性的数据信息,如企业当下的总资产情况,财务负债情况,以及企业员工技改投资的具体标准等,从而为企业管理部门决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信息参考,使得企业统计信息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4.企业统计信息化实现方式探究
4.1加强企业统计信息的系统化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开展系统化的信息管理能够进一步加快企业中数据信息的交流效率,这对于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化管理模式的建立要求企业的统计信息管理能够在适应企业运营环境的同时,对运营环境起到良性的影响作用,从而促进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强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性。就企业统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进程分析,当下我国市场中企业的统计信息系统正处于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向信息报告系统过度的阶段,企业的信息扩展和决策支持领域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为了推动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发展,企业主体还应针对其系统化管理的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决策调整。
4.2构建企业信息化网络结构
在企业统计信息化网络结构的构建中,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规模组建相应的网络结构。如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统计信息的网络结构建设就要针对企业员工个人。企业通过对不同员工的计算机进行分块化信息管理,使得每一部计算机能够独自完成数据的收集,加工和传输,这不仅节约了企业成本,也能够极大的提升网络结构的工作效率。规模较大的企业则适用于大中型的计算机联系系统。由于大规模企业在运营中涉及到更为庞大的数据信息结构,所以信息的处理与交互必须依赖于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这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4.3加强培养企业的统计信息化意识
在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统计信息化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的处理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促进统计信息化的实现,企业必须在实际运营中强化统计信息化意识。在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信息和数据库的管理能力进行培训,还要与此同时建立起员工的统计信息化意识,使其在处理信息时能够本能的利用统计信息技术加以处理,从而全面有效的提高员工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铺设了基础。
4.4完善企业统计信息化平台
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于其统计信息平台的构架和完善。企业发展统计信息化,其目的就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数据信息交互平台,以此为企业的统计服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业务发展等多个领域创造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企业运营能力的整体性提升。完善企业统计信息化平台,要求企业要以统计数据化建设为主体,通过对数据库,网络存储系统和数据分析子系统等支柱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此实现企业中大范围信息内容的交互和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淑清,刘玉田.浅议当下我国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北京:社会经济出版社.2013,(14)
篇8
关键字: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新思路;一体化;绿色可持续;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城市内各种交通进行一个全面合理有效的部署,包括制定交通政策、确定交通方式和建立交通管理体系。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传统的交通规划理论已满足不了城市发展需求,造成交通拥堵,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城市交通发展特点提出新的规划设计思路。[1]
1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布局的规划设计,但当时的城市建筑规模和人口密度较小,交通方式也单一,交通规划设计主要服从城市布局,对交通自身影响考虑较少,但当时出现了人车分离的道路横断面设计,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一书提及了“因天才,就地利”的因地制宜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思想。唐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强调了道路系统的功能划分,出现了御用道路、全市通干道、坊里的城市道路和坊内小路4种不同功能道路,与当今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设计思想基本一致。北宋时期,城市道路设计理论强调道路规划与城市水系、商业贸易、居民生活的结合,出现了对外交通枢纽。
国外古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防御系统建设,基本思想是使军队能快速集结和快速到达防御点,道路系统通常以方格形、长方形、方形为主,以中心广场为交点向四方辐射。工业革命以后,资本的聚集也带来城市交通拥挤、环境不断恶化的“城市病”,为了克服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的混乱情况,新的交通规划思想不断被提出,主要交通规划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分散城市人口、调整城市的结构形态、控制城市规模以及规划整个街道,形成了包括邻里单位规划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新城理论、双层城市理论在内的理论。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开始从土地利用、市民出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设计规划,注重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影响因素和其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联系,城市交通规划开始从技术手段层面上升到社会――技术层面。另外随着预测模型、规划模型、交通方式结构的不断优化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城市交通规划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预测准确性也得到较大的提高。目前,城市交通规划基本采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量预测,在已有的城市结构布局、用地情况和交通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手段,制定交通发展战略以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2]
2传统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交通规划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筑密度不断扩大,人口与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资源不断耗竭,这些都给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已不能与城市发展保持良好的一致性,甚至二者是互相干扰。城市交通规划可能破坏了城市的风貌,而城市发展规划也可能压缩交通规划设计空间,尤其盲目开发建设会极大扰通秩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规划设计目标单一,就交通论交通
传统交通规划设计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只是片面追求交通设施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系统功能。设计中依然以城市道路建设作为交通规划设计核心,就是哪里有拥堵哪里就建设,而较少考虑建设后的运输组织和服务规划。道路数量越建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但城市依然拥挤。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忽略交通系统之间的优化管理,交通规划设计与环境、社会、资源、未来脱节,基本陷入了“经济发展交通需求量增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严重限制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的规划建设周期。[3]
(2)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脱节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忽略了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往往把城市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配套规划,置于从属地位。二者在编制时序、编制理论、管理体制上处于一个相互独立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对交通规划多从设计构图和平面上研究,缺乏对整体交通系统的定量影响分析,造成交通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满足不了需求,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不协调发展。
(3)缺乏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分析和评价
传统交通规划设计缺乏对“资源-环境-交通”三者关系的研究。城市交通其实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交通不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将给城市居民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这基本没有在交通规划设计中涉及,没有对资源消耗量的分析评价,没有对污染物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控制进行研究,交通规划设计评价只考虑到了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4]
3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新思路要点
(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体化”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应当同步进行,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城市交通规划应当上升到法律范畴,与城市规划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此外,应当加强对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体制和层次也应当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城市交通近期规划以及战略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战略规划一一对应。基本原则是交通规划设计应当满足与城市结构形貌,城市发展步调一致,城市发展的带来的交通量不能超过交通规划设计的交通容量,城市建设用地不能压缩交通规划的道路用地,保证城市交通必要的发展空间。[5]
(2)基于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应当转变思想,充分平衡城市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以“车本位”的设计思想转变为“人本位”的设计思想,在考虑交通需求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环境因素。主要的手段是要通过充分的环境评价、资源评价方法,建立起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规划指标体系。认清交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加强对交通系统自身的合理有效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降低交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追求“资源-环境-交通”和谐可持续发展模式。
(3)加强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管理
城市交通规划的战略管理应当根据城市的交通发展需求和城市的经济、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准确分析和预测,通常要包括远期规划、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远期战略规划一般是30~50年的规划,要着重考虑战略性、指导性。中长期规划,应当是5~20年,应当考虑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其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位置分布和发展用地范围。近期规划一般是1~5年,要加强对现有交通状态的评价,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合理改造,不断完善目前的交通网络。[6]
4总结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一体化”,使二者和谐一致发展。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交通对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另外应充分做好近期、中期以及长期规划,通过转变思想和加强管理和计划,充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交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荣国,杨立波.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 (10).
[2] 陆建,王炜. 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3. 20(3):11-15
[3] 许梦英 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改进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4] 宫远山.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编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4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路径探析
一、问题的缘起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的理论和实践一再表明,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民大量转化成为市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将农民的市民化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当务之急,有序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既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核心所在。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之后,党的十报告也指出:“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如何实现农民工到市民顺利转变,同时解决该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共服务等问题,从而实现城镇化从数量到质量的一个转变过程,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从我国目前经济理论界及日常生活和公共语境上看,市民主要指的是城市居民,一般来说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生活在城市的地域特征;二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就业特征;三是具有城镇户口的户口特征;四是意识、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与城市现代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相连接。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的向城市市民转化,并且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具体到描述层次,笔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应该体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本的权力保障与公共服务的享受。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与城市市民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要在社会权利、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享受等方面实现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第二,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是区别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讲,文化素质的差异体现的最为明显,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与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第三,思想观念的融合。相对于城市多元、开放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是一个比较单一封闭的社区,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要想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并且逐步融入城市主流生活中,就改变在农村所形成的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更加的开放,感情上更加理性,心态上更加积极,在思想观念上与整个城市社会相融合。
第四,行为方式的转变。基于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需要转变其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比如,要将农村散漫与无序性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节奏型与条理性的生活方式;将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人际交往转变为城市社区以业缘为主的人际交往;将面对面为主的农村交往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中以间接的通信传媒沟通为主的交往方式等。
第五,社会活动参与度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二元体制的制约,作为外来人口的农民工是不能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所以他们缺乏必要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也就使得他们丧失了一种有效的利益表达途径。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农民工对社会活动的广泛参与,从而获得必要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现有城市社会的制度体系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调整,保证农民工地位的提升与市民化的真正实现。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并且相应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他们的就业,但是农民工在整个社会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市民化依旧存有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因素。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定居的政策,但是由于制度变革涉及到利益分配及成本较高等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却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各种政策待遇,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二元户籍制度及所附属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依然根深蒂固。
第二,成本因素。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大量的物力成本,其中包括政府需要大量的社保投入、公共服务投入、住房保障投入等公共支出成本,以及农民工个人需要投入的购房成本等。对于政府来讲,较高的集中公共投入,加上后续的持续性投入,降低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推进市民化的积极性。就个人而言,大部分有在城市落户意愿的农业人口却很难承受年均支出成本之外的购房成本。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中国长期处于城乡隔离状态,城乡已经是两个时代或两个文明的代名词。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的偏见等,造成大量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差,对于城市社区严重缺乏归属感,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文化障碍。
第四,社会认同因素。城乡二元制度使部分城市居民形成了城市中心主义的心理优越感,部分城镇居民在思想和行为上排斥外来人口的融入,而个别外来人口违法犯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又加重了对外来人口的社会排斥。这其中既有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显性的制度排斥,又有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等方面隐性的心理排斥。各城市在接受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同时,排斥作为社会成员的外来人口享受城市的各种权益。
第五,个体能力因素。由于农民工是从落后的农村来到城市,一方面他们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职业准备不足。由此限制了他们所能从事的职业和工种,工资收入较低,难以负担较高的城镇定居、生活和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中小农意识比较强,缺乏城市生活必备的参与意识、自主精神和民主法治观念等,使得他们难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城市生活。
第六,社会资本因素。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没有无任何正式组织可以依靠,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没有政治地位和话语权,所以在城市社会现存的制度框架内,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占有状况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近年来,这个状况虽有一定的改变,但是从整体规模上来看,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还是远远低于城市市民的平均水平,这不但会影响农民工对各种资源信息的获得,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市民化。
四、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探索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它不单单指的是户籍方面的改变,更多的还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职业技能、居住环境等多方面的改变。单方面的转变则是不彻底的转型,只能称之为“半市民化”,因此,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关键是,他们能否在身份上发生转变,观念上接受城市文明,提高社会认同感,被这个城市所认可,最终真正的融入这个城市中去。
2013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专业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按照该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一)国家宏观层面
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已经从原来的收入和就业为主转变为社会参与和享受基本公用服务为主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平等权利问题。农民工可以通过市场选择来解决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同时国家也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但是社会融合和参与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享受,却只能通过政府和社会来解决,目前政府在该方面的作为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政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时,不仅仅是中央政府颁布几个文件,几条政策就能够真正实现的,而是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也不是单纯的去除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剥离附着在城镇户籍上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福利,最终实现二者的完全脱离,以此来表明户籍只是表示居住地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工和市民的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从而在根本上来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政府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进一步的打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各种隔阂,对于有稳定职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允许他们自主的选择户籍,使他们拥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积极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要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化面临高成本的制约,政府的财政不足导致了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因此要通过优化城镇经济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人口相对集中乡镇,可以就地发展成为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成本相对较低,也可以缓解大城镇因为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城市问题的压力。国家可以鼓励小城镇的发展,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在资金上予以一定的支持,从而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此吸引人口的聚集,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符合十所倡导的的“集约、职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社会中观层面
农民工市民化不单单是政府的工作,更多的还要需要改变社会对农民工带有歧视性的社会印象。农民工社会融入和社会认同的构建,以及最终市民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宽松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一,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功能,改变人们对农民工固有的社会偏见。大众媒体应该发挥其娱乐导向作用,充分挖掘农民工所蕴含的的文明素养,对那些这个群体积极上的,健康的事件多加报道,从而引导城市居民正确的认识当前的农民工群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用有色眼镜看待。
第二,建立农民工非正式社会组织,积极促进农民工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与城市市民之间的交往。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民工的社交网络,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农民工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逐渐改变乡土文化中封闭、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完成他们再社会化的过程,最终顺利实现市民化。
第三,加强社区服务,培养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社区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基本载体,它在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可以积极的推进农民工参与政治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也可以为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正常交往、和谐共处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社区可以通过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所在组织的各种活动,来增进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在让农民工进一步习惯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三)农民工自身微观层面
对于市场为主导今天而言,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获取资源的多少。鉴于农民工生活的自身素质和现实环境的双重制约,只有首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能够逐步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进而提高其经济社会地位,也能改变外界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因此这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动力。
不管是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看,还是基于市民化的发展考虑,通过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团体辅助等多种方式,在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和NGO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现行特点的内容和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素质教育,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素质水平。另外,针对培训费用大多数农民工无力或者不愿负担的问题,政府在给予支持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劳动力流出地进行培训。
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教育,从根源上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今天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若干年后会成长为城市产业工人,因此,他们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素质。农村基础教育的服务方向和教育质量必然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转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总之,农民工市民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并最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很多,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多方位,多管道的进行协调,并最终实现这一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谢建设.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 邓玉林、彭燕等.中国农民培训模式与策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5] 贾德裕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6.
篇10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对路灯管理智能技术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举例介绍了IT新技术应用的效果,谨供大家作参考之用。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project management work of the actual experience, street lamp management of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h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and an example is introduced the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ect of IT, and for all the use for reference.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其总是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人为的破坏而导致路灯无法正常运行,给夜间行人、行车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治安问题;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人为了一已私利,导致电缆偷盗行为日益猖獗。近年来,由于电力系统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推广,使得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变压器、变压器出线电缆、路灯电缆变得更加难以管理、少人顾问,进而使得分布在城市周边郊区的电力电缆成为偷盗和破坏的主要目标。我们也知道,路灯电缆在整个路灯所的固定资产中占着比较大的比例,有效的防盗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这些地方使用现代化的智能防偷盗报警系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防偷盗监控系统对电力电缆的使用者而言从安全防范和内部管理角度都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传统的光控方式易受环境照度影响,容易有错误动作;钟控方式自动校时工艺落后,易出现走时不准等问题,而且路灯控制装置没有实现集中管理,各自为战,准确性及可靠性相对较差,路灯的早亮晚灭现象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本文的目的是改善传统路灯管理方式,高效准确实现路灯电网系统的自动控制,统一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下,路灯生产管理信息的载体是图纸、报表、语言(如调度指令等),传递方式是手工交接。在这种机制下,信息的更新滞后于生产数据的变化,在生产管理活动的各个专业环节中,导致生产管理信息的“不全面、不一致、不及时、不准确”现象。解决这一严重问题的途径,是在生产各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起信息及时传递和同步更新的共享机制和环境。由于路灯电网生产、规划、管理和经营具有天然的空间网络拓扑特征,建立基于GIS技术的路灯应用平台,将是这种机制和环境的基础。 一、路灯监控系统GPRS通信网络组建 为了建立路灯监控系统GPRS通信网络以实现路灯的自动控制,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建立移动通信GPRS业务中心和路灯监控中心的路由通道,利用现有的ADSL等宽带技术或者ODN、光纤等专线技术,通过有线方式建立通道,确保通道的畅通、数据通信的安全和数据传输的准确率。通过路由器确定通信服务器的固定IP,可以让移动绑定监控终端静态IP地址,保证所有监控终端不同的IP地址传输的数据都流向监控中心通信服务器,也就构成了监控网络多对一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监控终端和监控中心的数据通道既有无线方式又存在有线方式。为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数据传输协议时进行多种数据校验而达到排除数据误码和准确传输目的。 其次,根据移动GPRS业务通信的特点,路灯监控中心通过专线、移动通信公司和远程监控终端运行连接,根据现有网络技术和成熟性考虑,系统中心和远程监控终端可以采用UDP或TCP方式进行连接,从而构成N条虚拟的数据通道,实现数据的互访,建立路灯监控系统的通信体系。 二、路灯监控系统GPRS通信专线故障自动判别和处理体系 随着路灯监控系统运行时间的推移,不能排除因外界因素而干扰专线,造成专线的断线、断路等问题的出现,而影响监控系统的命脉通信问题。经过多方考证和实验证明,采用如下实际可行方案实现专线故障判别。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TCP或UDP协议内部功能,用软件实现网络跟踪,系统不断跟踪检测监控中心和移动GPRS业务中心服务器之间的专线所有节点的路由畅通情况。一旦检测到那个节点出现故障,则立即进行报警处理。 其次,针对专线线路故障处理,必须进行如下处理,根据线路跟踪结果,分析故障出现的地点和故障类型。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和故障地点进行分析,利用短消息报警技术手将线路故障原因和故障地点发送到监控中心专线维护人员的手机中。专线维护人员可以根据报警情况进行进一步处理。如果是路灯监控中心内部问题,则自行解决,如果是专线问题,则让专线提供商解决,如果是移动问题,则需要移动解决。这样仅仅通过软件实现专线线路故障判别和报警处理,这样既能达到目的而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对GPRS通信体系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监控系统比较完善的通信体系。
三、路灯控制方式及系统总体结构 采用无线专网需要自建一座发射塔,组成一个无线发射网络,为了保证信号强度,可以利用高层建筑大楼楼顶建立通讯铁塔,架设主控电台天线,中央控制室可设在路灯局办公楼内,于中控室建立通讯主站。在远离中控室的市区开阔地带建筑物上建立中继站,覆盖周边地区;在各站配电箱位置安装站通讯天线。或者选择其他接力通信的方式。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中控室主站系统、通讯网络系统、站分控系统。 中控室主站系统:主要由工控机、数据服务器、不间断电源、值班员工作站、大屏幕显示系统等组成(负责管理、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监视、记录系统的运行状况)。 通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主基站数传电台及其天馈系统、中继站数传电台及其大馈系统、各分站数传电台及其天馈系统,组成数个一对多的通讯组,完成数据上行、下行的通讯功能。专网主要采用GPRS网络组件。 站分控系统:全市路灯、景观灯每个箱式变电站、配电柜,安装一套站分控系统,主要负责接收主站数据命令、执行开关灯动作、下载存储时间控制表、采集运行电压、电流、电量数据,向主站上传数据等。 四、各分系统概述 中控室主站系统概述:专用的工控机;数据服务器;专用的维护工作站;负责维护系统参数,管理操作人员权限等;多台操作工作站,供值班人员使用;后备工控机,保证整个系统数据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以及大屏幕显示系统、声音设备、手持机和相关的网络通一讯设备。 站分控系统概述:站点安装在现场电气控制箱内。站分控系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如线路的多少、路灯与景观灯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配置组合。并要求具有很可靠的耐高低温指标,防水及防尘等级。 路灯地理信息的设计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考虑其角色和作用,并有效地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如GIS技术、组件技术、WEB技术、数据仓库技术、CASE技术等,实现设施资源、工作流程、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等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构造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可互操作的业务综合网络,实现路灯事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论 城市路灯电网结构日趋庞大,安全运行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路灯线路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涉及地理信息的复杂性,致使原有的管理手段己经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必须采用GIS和MIS相结合的技术,寻找一种以数据库管理为中心、空间数据集中式处理的工作平台,以便进行路灯电网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更新以及多系统间的无缝集成。 提高亮灯的一致性,可实现全部路灯齐亮、齐灭的壮观景象,又可以避免各处钟控器和光控器的故障引起的失控而造成的电能浪费。但是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与国内先进的技术还有差距,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适应范围需要更广,对于个别点存在误报情况的,只能采取延时上报等方式;另一方面执行效率还需要更高,对于程序的运行速度等问题还需要更好的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翟萍,张春玲.城市路灯控制系统的无线解决方案[J].微计算机信息,200,24(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