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范文
时间:2023-04-12 03:4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角的初步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动手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具: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出示黑色袋子,国旗、红领巾等带角的物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38页的主题图。
(观看“美丽的校园”图片。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学生讨论,寻找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师提问: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找教室中的角。
小组活动:说说你都找到哪些角?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角)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建立角的概念。
(1)如果去掉物体的颜色及表面特征,只剩下角。想一想角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间再用手比划比划。
(2)教师板书展示学生找到的角。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
它们由什么组成?(尖尖;线)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5、教师出示活动角,启发学生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画角,也可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画的角,师生评价。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课件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小结
篇2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篇3
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做角。
2、数学思考:在对角的形状、大小、组合的探索中,认识角,发展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角,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其作用的大小。
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体会几何图形的美感,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做角。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角,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其作用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学校吗?当你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时,你都看见了什么?(单杠、双杠、球场……)老师认识一个小男孩,他们的学校也很漂亮,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评析:从日常生活引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出示书中的主题图。这样让学生很自觉的走进新知识。
反馈: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边的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角.A.你能找出哪些角。老师把这些角的一部分画了下来你们看一下。B.说一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一个顶点2条边。)
2小组合作:制作角。
刚才你们认识了角,想不想制作角。A.折角。用彩纸折出不同的角。板书在黑板上。B.制作活动角。同座合作。制作活动角。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开口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
3、体验感悟:画角。
我们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学习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4、你想试试吗?那就动手画一下吧!
5、寻找生活中的角。(1)找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2)摸角。师:闭上眼睛摸摸桌角、书角等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各抒己见。
评析:让学生从认识角、制作角、画角、找角这四个环节学会知识。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无关,是开口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
反馈:通过对角由浅入深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了新知。
(三)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四)巩固拓展: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
(1)摆一个角至少要几根小棒?
(2)用三根小棒能摆几个角?
师:在这位同学带领下,我们顺利到达了山顶,登高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有蓝天、白云、远处的山水、近处高大的树木,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处处留心,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篇4
子牙镇子牙小学
闫雪
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角。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个朋友,可是它们都戴了面具,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呀?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角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你们想不想和角成为好朋友啊?角给我们出了三关难题,只要闯过就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一)第一关
认角
1.抽象角的几何图形
师:(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这些物品上都藏有角,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
师:现在我把这几个角都请下来,(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看,这几个图形都是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顶点和边)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
判断哪些是角?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原因。
(二)第二关
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学生尝试“自由”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2.教师示范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2)学生练习画角。
3.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
(2)学生讨论“∠”
和“﹤”的区别。
(3)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取个名字。
4.标一标。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1)学生独立练习。
(2)全班交流。
(三)第三关
比角
1.师介绍活动角并演示
2.小组讨论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吗?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5.游戏闯关
三、总结延伸,深化角。
1、总结学习收获。
(1)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
(2)儿歌记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2、欣赏角的图形美
篇5
教材简析:人教版2年级上册第4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境,给出了一幅学生最为熟悉的游乐园图,再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在用小棒拼摆各种图形的活动中,由同数相加算式引出乘法,让学生认识乘号,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接着,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并体会“写乘法算式真简便”。
学情分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习前,学生已经经历了加法,同数相加的学习,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相同加数连加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乘法运算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中切实感悟乘法的产生是一种需要,是一种更简便的特殊加法。
教学目标:
1.由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几个几,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通过生活实践,动手操作,初步感受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3.通过操作进一步体会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理解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联。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设想: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到过游乐场吧,游乐场里快乐多多,想不想再到那去轻松一下?
生:想。
师:快来看,你都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谁来说一说?
生:有小火车,有过山车,还有摩天轮。
师:游乐场里藏着好多数学问题呢!
师:看这幅图,谁能算出小火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生:小火车上一共坐了12人。
师:你是怎么得来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谁和他的方法不一样?
生:我是算出来的。
师:怎么算出来的?
生:一节车厢有3个人,有4节车厢,就是4个3相加得12。
师:谁能根据这幅图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坐摩天轮的有几人?
师:谁会列式?
生:一个厢里有4个人,有5个厢,就是5个4相加。列式:4+4+4+4+4=20(人)。
师:谁还能提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过山车?
师:谁能解答?
生:一节车厢里有2个人,有6节车厢,就是6个2相加。列式:2+2+2+2+2+2=12(人)。
师:同学们不仅提出了数学问题,还解决了这些问题,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师:在游乐场里玩累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是能坐在椅子上休息,快算一算有多少把椅子。(出示课件。)
生:3+3+3=9(把)。
师:又来了3个人,不够坐,怎么办?再加上3把椅子。又来了3个人呢?继续加3把椅子呢?接着加下去……(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用加法来计算怎么样?
生:(齐说)太麻烦了。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运算——乘法。(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有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二、操作学具,突破重点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动动手,请同学们到小组内动手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想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看看在一定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请听清要求:各组的1号同学2号同学负责摆图形,3号同学负责监督,小组长当记录员。好,开始。
(学生汇报。)
师:谁愿意把自己摆小棒的情况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摆的是三角形,摆了6个三角形,一共用了18根小棒,列成加法算式是:3+3+3+3+3+3=18。
生:我们组摆的是正方形,摆了5个正方形,一共用了20根小棒,列成加法算式是:4+4+4+4+4=20。
生:我们组摆的五角星,摆了6个五角星,一共用了30根小棒,列成加法算式是:5+5+5+5+5+5=30。
找一组同学到前面展台上展示,其他小组直接在座位上汇报。(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摆小棒时汇报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个算式中加数都一样。
师:像这样一样的加数,我们把它称为“相同加数”。
【设计意图: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这里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几个相同加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
师:这个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
生:相同加数是3。(板书。)
师:数一数算式中有几个这样相同的加数。
生:算式中有6个这样的相同加数。
篇6
〔关键词〕小数 计数器 数位 单位名数
教师教学实践的创新之一是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展示实物(教具的使用)是一种古老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7)小数的初步认识例1知识及相关练习某日,应三年级新老师之邀,上一节示范课,重点是复习。阅览课本及同步精练时,发现多数同学对于小数的换算掌握较差。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知识重新纳入课堂带领同学们一同进行复习。可面临的困难是对于例1学生都已经学过了,而单位间的进率知识又较繁杂。如何解决枯燥乏味的机械复习呢?
经过观察我发现:米――分米――厘米,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都是10,我灵机一动。决定借助竖式计算数来把过去的部分知识重行进行复习。上课了,我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计数器,利用读数写数(如:百位是3,十位是2,个位是O这个数写作____读作____)让学生熟悉数位,这个内容学生在二年级就学过,现在特别容易。 然后我在把数位换为:米分米厘米(米后带小数点)让学生添数3米18厘米=( )米、3米5分米=( )米、2米8厘米=( )米、1分米3厘米=( )分米、7米26厘米=( )米、1米9分米=( )米。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很快被消化了。再此基础上我又把名称改为:元――角――分,让学生自学1元3角=( )元、4元2分=( )元、5元12分=( )元8角9分=( )角、10分=( )元、3角9分=( )元。看到同学们借助计数器把所有问题都正确解答了,我又借机把竖式计数器立了起来
分(厘米)
角(分米)
元(米)出示了问题:2角5分是元。再让学生观察单位间的进率,在学生明白了由分到元的进率是100的基础上,解决了2角5分=元教师带动学生再次横过汁数器来观察,还得到:2角5分还可以写成0.25元;同理23厘米=米,还可以写成0.23米。针对学生们在头脑中形成了“竖式理念,我随机出了一些相关习题(用小黑板的形式展现),对知识进行了巩固。经过同学们的抢答、笔答,可以看到准确率都达到了100%,真的出乎意料。
四十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教师对学生建构知识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的引导可运用知识的对比、迁移等方法。此节课上,就应用了数位(百――十――个)与单位名数(元一――角――分)(米――分米――厘米)的对比、迁移学习,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还帮助学生将多个知识建构到一个知识系统中。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把同数相加的算式抽象成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解决问题中培养表达能力、推理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类,导入新课
1.口头列出加法算式。
师:早就听说我们小的孩子个个身于不儿,今天就让老帅见识见识。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加法运算,如:4+1+3、3+3+3+3,请同学们也像这样写儿个加法算式。(教帅根据学牛回答行选择地板书算式:4+4+4、2+3+7、6+6+6,)
2.给算式分类。
师: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根据加数的特点,可以把这些算式分为哪儿类?
3.揭题引入。
师:我们发现有一类算式很特殊,算式中的儿个加数都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板15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编写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的异同,发现加法算式可分为一般的加法算式和特殊的加法算式(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两类。在分类中自然导人新课,为学列新知做好心理准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用加法解决问题,感知相同的加数。
(1)课件出示游乐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说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活动。
(2)引导列式解答。
学生口头回答各种活动项目,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情景图的方法。
观看摩天轮并回答:每个车厢坐了几人?有几个车厢?一共坐了几人?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加法算式:4+4+4+4+4=20
接着看过山车,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板书加法算式:2+2+2+2+2+2=12
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3+3+3+3=12
(3)小结 :3+3+3+3=12、4+4+4+4+4=20、2+2+2+2+2+2=12这些都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中,引导学生用加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相同加数相加,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乘法的意义做好铺垫。
2.观察连加算式,弄清几个几相加。
(1)观察算式:3+3+3+3=12,引导学生说一说: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板书:4个3相加。)
(2)同桌交流:4+4+4+4+4=20、2+2+2+2+2+2=12这两个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相加?汇报后教师板书:5个4相加;6412相加。
(3)小结: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可以说成几个几相加。
3.感受简算的必要性,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
师:游乐园里不仅活动项目丰富多彩,风景也十分美丽,我们去花圃看看IE?
(1)课件出示花圃图片:每束花有4朵,10束花一共有多少朵?让学生列加法算式计算,使学生感到写加法算式“麻烦”。
(2)进一步提出:99束花一共有多少朵?让学生列加法算式计算,使学生感受用加法算式“太麻烦”。
师:要写99个4相加,有什么感觉?看来,用加法表示99414相加确实太麻烦了,有必要用一种新的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聪明的数学家创造了一种算式,能用很简洁的方法表示994-4相加,这样奇妙的方法你们想学吗?
(3)介绍英国数学家欧德莱创造的“ד号和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尝试写加法算式中感到困惑,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需要“创造”出更简便的算法来求99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的迫切愿望。通过介绍乘号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的简洁性。
4.引导写、读乘法算式。
(1)引导写乘法算式。先看式子3+3+3+3=12,相同加数是3,表示4个3相加得12,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引导学生比较“×”号与“+”号的区别。
(2)练习读乘法算式。4×3=12读作:4乘3等于12;3×4=12读作:3乘4等于12。
5.自主改写,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①4+4+4+4+4=20―5个4相加得20―5×4=20或4×5=20;②2+2+2+2+2+2=12―6个2相加得12―6×2=12或2×6=12。
(2)写出乘法算式:①10个4相加一10×4或4×10;②99个4相加一99×4或4×99。
6引导归纳乘法的含义。
(1)观察、比较上面这些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经历“加法算式(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的认识过程,有利于沟通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悟乘法的含义,从而理解数学概念。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 求一共有多少个?加法算式是(),乘法算式是()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8+8+8+8+8=()×();
9+9+9+9+9+9+9=()×()
3.辨析。
(1)有位“小马虎”学了乘法后特别得意,他想,不就是把加法改为乘法吗?于是,他把加法算式“4+4”改成乘法算式:4+4=4×4,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小马虎”又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3+3+3+2=3×4,你认为对吗?为什么?如果乘法算式是3×4,那么加法算式怎样写?
4.联系生活,延伸知识。
(1)出示:牛奶外包装图。这是整箱牛奶的外包装,200ml×24包表示每包200ml,24包一共有多少毫升,多简洁啊!
(2)出示一张稿纸,让学生说一说,稿纸右下角标有“20×15=300”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组织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改一改、辨一辨、说一说的训练,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除法的初步认识
同步练习题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共10题;共24分)
1.
(2分)
6÷6=(
)
A
.
1
B
.
2
C
.
3
D
.
4
2.
(2分)
钢笔每支8元,圆珠笔每支2元,钢笔的价钱是圆珠笔价钱的多少倍?这题是求(
)。
A
.
8的2倍是多少
B
.
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C
.
8是2的多少倍
3.
(2分)
20÷4=(
)
A
.
25
B
.
5
C
.
4
D
.
24
4.
(2分)
12÷(30-26)=(
)
A
.
3
B
.
84
C
.
90
D
.
4
5.
(2分)
把24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算式是(
)
A
.
4×6
B
.
6×4
C
.
24÷4
D
.
24÷6
6.
(2分)
“4×6=(
)×8”,在(
)里应填的数是(
)
A
.
64
B
.
6
C
.
3
D
.
42
7.
(6分)
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1)
62=12(
)
A
.
“+”
B
.
“-”
C
.
“×”
D
.
“÷”
(2)
244=6(
)
A
.
“+”
B
.
“-”
C
.
“×”
D
.
“÷”
(3)
33=6(
)
A
.
“+”
B
.
“-”
C
.
“×”
D
.
“÷”
8.
(2分)
15个松果,平均分给(
)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可以分得5个松果。
A
.
3
B
.
4
C
.
5
9.
(2分)
下面的算式中,(
)的得数小于28。
A
.
6×5-7
B
.
70-21
C
.
6×4+7
D
.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0.
(2分)
下列将5+5+5+4改写正确的是(
)
A
.
5×4
B
.
5×5
C
.
5×3+4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共10题;共37分)
12.
(12分)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三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五得五 ________
________
四________二十四 ________
________
五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3分)
我能填得准.
(1)
除数是2,商是8,被除数是________.
(2)
除数是6,商是9,余数是5,被除数是________.
(3)
一个数比7的8倍还多5,这个数是________.
15.
(3分)
在横线上填上“>”“<”或“=”
4+7________4×7
21÷3________8
8×6________45
16.
(1分)
把口诀写完整
三五________
18.
(4分)
不计算,在横线上填上“>”、“<”或“=”.
(1)
45+8________48+3
(2)
5+77________470+5
(3)
60+38________450+38
(4)
33+66________43+62
20.
(6分)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________十八 三________二十七 六________四十八
________八二十四 五________三十五 七________六十三
三、应用题(共5小题)
(共5题;共30分)
21.
(5分)
李老师有一根长12米的电线,要剪成2米一段做教具,那么可以做几件教具?要剪几次才行?
24.
(5分)
二年级一班20名学生去植树,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共10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7-2、
7-3、
8-1、
9-1、
10-1、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共10题;共37分)
12-1、
13-1、
13-2、
13-3、
15-1、
16-1、
18-1、
18-2、
18-3、
18-4、
20-1、
三、应用题(共5小题)
(共5题;共30分)
篇9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本单元的内容是分数学习中最初步的,而第一课时的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几分之一。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分数并理解其含义,会读写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纸片、彩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两个小朋友到野外去郊游。)
师:他们带了哪些食品?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合理地分配这些食品呢?
生:他们有4个苹果,每人分给两个苹果。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比较公平,两个人所得到的是一样的。
师:数学中把“公平、一样多”的分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你们能用掌声表示分得的结果吗?
(生拍手 “啪——啪”。)
师:谁来帮他们分配其他东西?
生:他们有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人1瓶。
师:用掌声表示。
(生拍手“啪”。)
师:你们觉得这两位同学分配的合理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合理,因为他们分的很公平。
生:我也认为合理,因为他们是平均分的。
师:他们用的都是平均分。每人得到的是一样的,非常公平。
师:最后一个蛋糕该怎么办呢?
生:把蛋糕掰开,每人分一半。
师:随意掰吗?
生:不是,要平均分。
师:还能用掌声表示吗?
(生纷纷摇头。)
师:老师用汉字“半个”表示出了蛋糕的一半。(板书:半个。)
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也来表示出这个蛋糕的一半吗?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本上,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表示出“一半”。
(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理由。)
生:我画了一个圆,从中间画一条线把它分成两半。
生:我画一个苹果,把它从中间分成两半。
生:我写两个1,在中间用线隔开,就表示一半。
生:1是2的一半,所以,我先记下数字2,然后在2的上面写数字1。
…………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不少,但在这些方法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更科学、更简便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指导探索,初步感知
1.折纸,深入探究二分之一。
(1)出示长方形纸。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
生汇报:
师:为什么要对折?
生:分成的两个图形是一样大小的,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各图中的涂色部分能否用下面的分数表示。
3.猜一猜。
课件演示:
师:调皮的小猪把两条线段的一部分遮起来了,小猪说:“想要让我走开,得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请你们猜一猜,哪条线段长?”
师:谁来猜一猜?你是怎么想的?
揭晓答案:
篇10
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学习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它将为学习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以及除法作准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初步认识乘法。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由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以及相同数相加的经验。有些学生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会背乘法口诀,这些都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本节课重在突破加法和乘法的联系这一难点,发现同数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初步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观察、发现、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在游乐场你最喜欢的游乐项目是什么?大家喜欢的游乐项目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请大家看(多媒体出示44页的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游乐项目的名称。)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一种游乐项目,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
预设: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3+3+3+3=12(人)
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 2+2+2+2+2+2=12(人)
观览车的吊箱里共有多少人? 4+4+4+4+4=20(人)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每个座位有几人,有几个座位,也就是几个几相加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游乐场是学生最爱去玩的地方,课堂上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潜移默化地运用已有的分类和找规律的知识经验,感知生活中同数相加的数学现象,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乘法
1.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操作。
观察,老师摆的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几根小棒?
问题:6个图形一共用几根小棒?
算式:3+3+3+3+3+3=18(根)
(2)学习要求。
①动手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②根据摆的小棒图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写在本子上。
③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3)班内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训练:学生说清楚摆了几个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几个几相加的结果是多少。
要求: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预设:4个4+4+4+4=16(根)
2个长方形6+6=12(根)
10个4+4+4+4+4+4+4+4+4+4=40(根)
2个和1个3+3+4=10(根)
…………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学习要从直观到抽象,学生先摆小棒,促使他们对“几个几相加”形成表象。在观察的基础上,抽象出同数相加的算式,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改写成乘法算式作好了准备。】
2.认识乘法
(1)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追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
思考:以正方形为例,如果继续摆正方形,算式中的加数4会继续添加。想象一下,继续摆,算式继续写,要写多长?
老师今天教给大家一个简便的运算方法,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来计算,那就是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观察3+3+3+3+3+3=18(根):算式里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几个几相加?
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3×6=18或6×3=18。(边书写乘号边指导学生书空。)
(3)认识乘号,指导乘号的写法。
(4)读算式:谁会读3×6=18。
(5)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问题:2个和1个,3+3+4=10(根)为什么没有改写成乘法算式?
重点强调:只有加数相同的算式,才能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先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再明确乘法的读法和写法,最后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算式表示的“几个几相加”的含义,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三、团结合作,勇敢闯关
(小组每人汇报一道题,看看哪个小组能顺利闯过每一关。)
第一关:看图写算式,读算式:p46做一做,p47做一做,p48第1题,p49第5题。
第二关: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的算式写出来。
3+3+3+2 5+5+5+5+5
4+4+4-4 6+6+6+6
【设计意图:设计分层次的闯关练习题,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反思提升,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