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亲范文

时间:2023-04-11 15:0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和我的父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和我的父亲

篇1

我生于1954年4月7日,父母是抗战爆发后从山东逃难到香港时相识的,为纪念他们逃难平安以及我是在香港出生的,便给我取名为陈港生。

如果要我选择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那一定是我的母亲。因为母亲怀了我12个月都不能生下来,唯有动手术剖腹取出,而我出生时足足有12斤重。由于家庭拮据,父母根本付不起五百多港币的手术费。接生的美国医生开出丰厚的条件,希望领养我。但是父母觉得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便拒绝了那位医生的建议。父亲向朋友东拼西凑借到五百多元,付清手术费和住院费,把母亲和我接回家。

当时父母都在法国领事馆工作,父亲是厨师。领事夫人不怎么喜欢小孩儿,更不喜欢听见小孩儿的哭声,于是每当我因房间热而大哭时,母亲就抱我到寓所后面的花园凉亭,扇扇子让我在凉意中入睡。

父亲虽因家贫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性格开朗,头脑机敏,爱好广泛。年轻时受老家习武风气的影响,拜师学过武功。他也喜爱文艺,对京剧尤有心得,和母亲都是京剧票友。父亲虽然是厨师,但对培养我有他自己的一番心得。他认为做人关键要有一副好胃口和一身好筋骨,并且按这个原则去调理年幼的我。

父亲从不在吃喝上吝惜钱财,在他的鼓励和教育下,我也养成了从不挑食的好习惯,从小到大长得敦实健壮,很像山东大汉的后代。父亲很注重锻炼,从我会走路起,就每天早上都叫我跟着去跑步、练武术。我也很有灵性,五岁就能把父亲教的那套小洪拳打得像模像样。我年龄大一点儿后,父亲又在家中给我挂了个沙袋。我一有空闲,便模仿着电影上的配音效果,“嗨!嗨!嗨!”一阵猛击。在父亲的影响下,幼年时我在武术方面的潜质就逐渐显露出来。

1961年的一天,父亲带着我来到尖沙咀的戏剧学校,拜访京剧武生于占元师傅,他正是我崇拜的武侠女星于素秋的父亲。我看到学生们在勤奋地练功,非常羡慕,便和父亲说我想在这练武。当父亲问我想在学校待多久时,我不加思索地说:“10年。”就这样,父亲与师傅签下了10年合同,把我留在这所戏剧学校。

我长大后明白了父亲那时送我去学武,不全是因为我读书不好,家里穷也是一个原因。父亲为了多赚点钱,通过朋友找到一份在澳洲的工作,为美国大使馆掌厨。因此他打算在赴澳洲之前,用他认为最妥善的方法把我安顿好。在这十年间,父亲曾回港探望过我好几次,为了于师傅能更好地照顾我,父亲要我拜于占元师傅为干爹。干爹非但没让我讨到便宜,反而对我管束得比别人加倍严厉。

师傅为我起了一个艺名叫元楼。其他的师兄弟也是以元字为名。每天操练包括脚上功夫、打斗方式、特技动作等。另外还有如拉筋、劈腿、翻斗等动作。每天5点便起床练功,晚上12点才上床睡觉。除了练功外,我们还要读书,做清洁、洗碗等杂活。由于那时生活的大环境很不好,我们要靠红十字救济中心的帮助。每月等派救济品时,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几十个孩子聚在一起。救济品中有白米、奶粉等食品,我们要排半天队等待分配给自己的食物。平常我们吃的是大锅饭,烧饭就由女孩子轮流负责。饭是够吃,至于配菜就得靠抢才能吃到。

在我小时候,就常听人说起,母亲是怀我12个月才把我生下来的。我因此就牢记一条:母亲为了我曾受苦多时,对我有大恩大德,我一定要疼爱母亲,尊敬母亲!还在戏剧学校时,学校里虽然能洗澡,但是却没有热水供应。母亲怕我冬天用冷水洗澡难受,便每星期两次,用两个大塑胶袋把热水灌进去扎紧,放在一个铁桶里,提到学校让我洗澡。我洗完澡母亲替我换上干净衣服,给我留下一些零用钱和食物,把我的脏衣服放在铁桶里,又提着步行回去。因此在学校里,我算是最干净的一个学生。

父母生前在澳洲居住,两三年才回到香港一次。虽然我有能力让二老在香港住得舒舒服服的,但母亲仍比较喜欢留在澳洲,做烫洗工作。父亲退休后每年到香港两三次,她都没有同行。并不是母亲不喜欢见我,或者不喜欢跟我一起生活。其实她是不愿意看到我的工作情形,尤其是心疼我拍戏拼命的样子。母亲一生俭朴,我虽然对母亲非常孝敬,但她仍不肯穿金戴银,更不愿养尊处优,还把我送的贵重礼物当成压箱之物。

2002年,母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亲人和来宾依次抛花撒土渐渐离去后,我一个人静立在母亲的墓前,久久不愿离去……

篇2

当父亲这些年累计捐款13.8亿元时,许多人向我投出羡慕、钦佩的目光。他们羡慕我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钦佩我的父亲是“中国首善”。然而,当2010年9月5日父亲宣布将“裸捐”后,许多人又向我投出疑问、同情的目光。因为他们想知道:父亲这么做,我这个儿子是怎么想的?他们同情我这个“富二代”今后可能一无所有。

作为“中国首善”之子,我是如何看待父亲?如何看待父亲裸捐?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呢?我今天写这封给未来的信,诉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首先,我感激上苍让我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一个人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父母的。如果说,父亲事业的成功让我自豪,那么,父亲那颗大爱之心,更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最大的财富。

一般人了解父亲主要是做慈善――第一个到汶川地震灾区救人。而作为儿子,我知道父亲最主要是做4件事:一是做慈善,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父亲的身影;二是做企业,父亲说:如果没有财富,就没有做慈善基础了;三是做环保,父亲到任何地方都倡导环保低碳。他还给我和弟弟改了名:一个叫陈环保,一个叫陈环境。弟弟觉得陈环保叫起来更好听,就把这个名字“抢”了过去;四是关心家人和邻里乡亲,父亲非常爱妈妈和我们,非常爱爷爷、奶奶和他们老家。我经常听父亲在家议论:怎样帮老家村子里多做一些事?我听爷爷奶奶说,老家过去那条泥泞的小路,就是爸爸在外面赚了第一笔钱后修的。

父亲常年劳累奔波,无论多么辛苦,一回到家总是把欢笑带给我们。有时他太累了,陪我们说话时,说着说着一扭头就在沙发上睡着了,此时此刻我和妈妈是多么心痛呀。每次离家时间长一点,父亲都会给妈妈和我们带一些礼物,一件衣服,一件文具或一本书。有时特别忙来不及买,父亲会内疚半天,解释半天。

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是平庸而渺小的,一个人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而活着,无疑是高尚而伟大的。我非常自豪的是,父亲做到了这一点,他是社会上许多人心目中的光辉路标,更是儿子人生路上的光辉路标。

我经常遇到有人问:你对父亲“裸捐”是什么态度?你支持他这么做吗?当父亲与妈妈和我们孩子商量裸捐这件事时,我几乎想都没想就投出支持的一票。其实,父亲是非常爱我们的,他一开始想捐95%财产,给我和弟弟留5%。最后是我们家人的态度,特别是我和弟弟的良好表现让父亲下定决心:捐出全部财产。

妈妈一直在背后无声地支持着父亲,她自己很少买昂贵衣服,有时到北京还去秀水街买许多便宜货,但她从来没有因为捐款和父亲红过一次脸。我记得,许多次当父亲给妈妈讲自己在地震和灾区经历时,妈妈都哭了。

当父亲宣布“裸捐”后,我将告别“富二代”身份了。对此,我没有一点悲伤和遗憾,相反还有一些轻松和自豪,因为父亲也没有从爷爷手里继承什么物质财富。听爷爷、奶奶说,父亲9岁起就自己挑水到集市卖,不仅给自己交了学费,还为邻居上不起学的孩子交了学费。他放学后就到村庄捡破烂到供销社卖,10岁后家里的油盐酱醋、弟弟妹妹书学费及全家人穿衣布料,都靠父亲卖水和捡破烂承担了。再后来,父亲靠自己打拼,成为亿万富翁。与父亲相比,我是幸运的,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又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么多精神财富,我相信靠自己打拼,也一样能成为对社会有用,有所成就的人,所以我不愿躺在父亲留下的财富上做寄生虫。

事实上,作为“首善”之子,注定了我这一生都会追随父亲做慈善了。3岁时,父亲带我到家乡贫苦地区。那时农村的贫苦落后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理解为什么那里的路尽是泥泞?为什么老家的孩子会因为弄丢一只小雏鸡受到严厉训斥?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因为贫困,因为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像我一样丰衣足食。在父亲引导下,我在5岁时第一次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钱,帮助其他孩子。此后,每当过年、考试成绩突出得到压岁钱和零花钱,我都小心翼翼地收着,期待着下一次捐款。

随着年龄增长,父亲带我参加慈善活动越来越多。2009年春节期间,我随父亲到新疆阿勒泰地区进行慈善慰问,当时气温达零下近40度,有的地方积雪达2米之高,那么寒冷那么高的雪是我从未遇见过的,冻得我心里想哭,然而想想长年在这里生活的贫困人们,想想父亲这么多年来为了慈善晕倒过很多次,我咬牙坚持到最后。2010年9月30日,在万众瞩目下,父亲带我参加了“巴比”晚宴,巴菲特在回答了我关于年轻人如何做慈善问题后,握着我的手说:“你表现得很好,我十分看好你!”我知道这句赞扬是对父亲多年努力的肯定,是对我未来的期望。

篇3

为张国立 剧组苦等两年

电视剧《养父》主打温情牌讲述了张国立饰演的单身大厨楼志军十多年间在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情况下。陆续收养了三个孩子。后来楼志军身患疾病,楼志军决定临死前给孩子们安排好未来,于是踏上为三个孩子寻找亲生父母的道略。张国立表示,《养父》是拍摄于2010年的戏,时隔三年又被北京台挖了出来,还在黄金时段播出,这让自己很感动。“感觉自己的坚持得到了回应。在当下的业态环境中,多多少少给了自己信心和希望。我们还是要坚持拍感人的戏,拍动情的戏。”

总制片人朱洪透露,当时把剧本给到张国立后,张国立只用了三天就看完了,而且非常认真地做了标注。当时,张国立评价剧本“字字都能打动我的心”。但因为张国立档期太紧,《养父》的拍摄要排到两年之后。其间,张国立还向制片方推荐了多位人选出演“养父”,但是制片人坚持等张国立的时间,在总制片人朱洪看来,“我要的不是腕儿,而要一个真正适合这个戏的演员。”

张国立表示。采访不谈春晚

篇4

和这样孔武有力的父亲进行战争,我无疑是在自寻死路。哎,你别担心,本女子虽然力不胜任,但是智慧超群,斗智不斗力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嘛。

我是个懒惰、不爱清洁的人,而父亲几乎是有洁癖,于是清洁和不清洁的问题就是我们战争的导火线。

刚搬进新家,母亲忙于工作,我的房间必须自己打扫,于是干净的新房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用父亲的话说,简直可以和猪圈相媲美。我是无所谓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尘不染的房间又怎么样?还不就是花瓶,仅供观赏。心里是这样想的,可也怕父亲的突击检查,那可是“挖地三尺”,非找出毛病不可的挑剔,而“武斗”我绝对不是对手。怎么办呢?只有在心中默默地乞求,千万不要在我糟蹋房间的时候来检查,最好在我刚刚打扫过以后来一次检查,说不定还能得到赞扬,看到一向紧绷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篇5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母亲穿着租来的白纱礼服,新做的发型像伊莉莎白・泰勒在《朱门怨妇》中的造型,她将嘴唇描得小小,眼睛画得大大,以至于在照片中显出大吃一惊的样子―――结婚照有时看起来像毕业照,明明扭捏不安,却得庄重自持。迎娶车队从屏东开往潮州,一向会晕车的母亲,往车窗外掷完扇子,先哭了一阵,然后一路吐到父亲的家。一夜未眠的她,眼泪与秽物弄脏的心爱的镶珠手套,那手套是她走遍屏东市委托行才找到的。

结婚照中的父亲,穿着粗条纹西装,梳着七分头,油油亮亮,这一身亮丽的打扮还是难掩他忧郁的气质。那年他二十五岁,长得像詹姆斯・狄恩,爱打网球、捧球,常常泡电影院,有一本粉红色的日记簿,上面记载他的恋史、彷徨,还有几首短诗。他原有个女朋友,只因八字不合不能结婚。那女子是他在球场上的搭档,长得健硕活泼,可惜这段恋史终究成为遗憾。听说结婚前一夜,父亲在天井里兀自抽烟沉思,一直到天亮。照片上的他,眼眶下陷,比母亲还小的嘴唇似乎微微颤抖着。

婚姻的开始通常是甜蜜,哪怕是陌生的男女。婚姻将他们自然定格为男人与女人的一对一关系。刚结婚的父母亲不知如何称呼彼此,婚前总共才见过几次面,说的话不到二十句。母亲说到这里,抿着嘴说:“我总喊他‘喂’,要不然就靠近他身旁,直接把话说了。”婚后好几年,父亲才喊母亲“林妹”母亲则喊“矣 欠”,那是发语词,也像惊叹号,就暂充名字。

我总爱问:“难道就没有比较浪漫或者有点甜蜜的事吗?”母亲又抿着嘴说:“就那么一次,我说天凉了,没有大衣穿,其实我也并非那么需要一件大衣,不过有件事可以共同说说也是好的,看他为我做事,心里总是欢喜。你爸爸听了我的话默不作声,面上一阵乌一阵暗,过了不久,他把大衣给带回来了。后来才知道,那件大衣足足花去他一年的薪水。他那个人哪,很深意。”

婚后一年,大姊降生,刚做爸爸的父亲,对小婴儿充满新奇细腻的感情,他在日记上写着,“趴在床上看着小小的婴儿,不相信那是我的孩子,就为这不相信,发呆很久。”父亲的日记大约在大姊满岁时中断,因为过不久我就降生了。

婚姻的开始其实是充满险境的,年轻是致命伤,性别差异是致命伤,不认命更是致命伤。有好几次,母亲半路拦下父亲的脚踏车不让他出门,父亲推开她,还是走了。这一走,非到夜深人静不可,他总是躲到电影院里,连看好几场电影。也许是电影看得太多,给大姊取的名字有点洋味,只因迷上艾娃嘉娜,大姊的名字也有个“娜”。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就常跟父亲赌气,离家出走。出走这件事在那时的女人心中,大约带着轰轰烈烈的性质。她不见了,她自由了,她恐慌,她思念、着急、担心,于是她又回来了。这种短期的抗议带着一点毁灭性,也带着一点甜蜜,一直到她发现这行径无济于事,才不再兴起离家的念头。

对于这种抗议,父亲通常没有反应,应该说不知如何反应。他自己的母亲曾经为了向配偶表示抗议而离家二十年之久,他习惯了,因此母亲只有无趣地自动回来。记得有一次在街口玩,看到好几天不见的母亲突然出现,手里拎个包袱,她牵着大姊和我,各给我们一个牛博士泡泡糖,我那进还觉得挺高兴的,在妈妈离家出走后总会得到额外的礼物,一个牛博士泡泡糖要五毛钱哪!

如果在婚姻中,女人要在男人身上寻找浪漫热情,男人要在女人身上寻找温柔体贴,那注定是要失望的。我们常看到的是,女人结婚越久越强悍,男人越来越古板无趣―――生了五个孩子之后的母亲,也许觉悟到这点,因此变得强大起来,她不再离家出走,转而要重整这个家。那时的台湾也开始变了,人们一面喝美援的牛乳,穿外国救济的衣服,一面盖工厂、开商店,一时之间,家庭中冒出许多时髦的东西,席梦思床、咖啡粉、假睫毛、冰淇淋、牛油面包……

也许母亲闻到这股新鲜的气息,她把家里的厢房改成商店,把猪舍夷为平地,柴房扩建为小朋友的房间,于是,一家规模不小的药局开张了,她变成镇内最年轻的药房经理兼药剂师。颇通药理的母亲开拓了另一条财源,使我们在五十年代就拥有第一部电话、第一台电冰箱、第一台电视机,还有许多奢侈的进口衣服。

在经济上,父亲渐渐变成次要的角色,但他也不能不承认母亲的魄力与才干。从那时起,他常带着钓竿失踪一两天。不过,从海边回来,他总边打瞌睡边看店,有时还帮忙进货,打扫环境。据母亲说,这是她感觉一生中最如意的一段时间。

三四十岁的婚姻的疲惫期,男人觉得壮志已消却不服气,女人觉得青春不再却不甘寂寞。当我知道有人暗恋着父亲,紧张得常做噩梦。那个女人不漂亮,却很年轻、很清纯,她常带我们出去玩,教我们唱歌,在父亲面前却含羞不语。那时年纪尚小的我,抓住一些事实的尾巴,加上许多幻想,事情就变得具体真切。每当看到那个女人,我心里既感激又痛恨,感激她了解父亲不为人知的好处,痛恨她故意讨好我们。也许这一切都是幻想,但是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十岁的女孩,她已足够监视父母。

据我的监视,父母亲应该没有背叛过彼此,一方面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太强,一方面是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当父亲因公出差时,总是带着一两个小孩,每到一个旅社,第一件事便是打电话给母亲,同行的人都笑他带小孩很不方便,从那些旅游活动里,我知道一些已婚男人的婚外游戏。常常是我们正要入睡时,同行的人来问父亲要不要参加“特别节目”,父亲总说:“不行,有小孩在呢!”年幼的我依稀体会到特别节目不是什么好事,夜里醒来几度找寻,父亲总是在房里。一直到读大学,孩子们还是喜欢到旅馆去“突袭”他。后来,出国旅游机会渐多,他每到一处便给家人发一张明信片,张张都是工整的钢笔字。他都是这样度过异地的漫漫长夜吗?

然而,我总想在父母之间找出一些浪漫美丽的爱情事迹,结果常令人失望。他们跟一般的柴米夫妻并无两样,闲时静静相对,怒时互打“冷战”,他们甚至从来不过结婚纪念日,也很少相偕外出。只是,备受母亲呵护的父亲,体态容貌比一般人来得年轻,除此之外,毫无蛛丝马迹。只有一次,当祖父合目去世那时际,全家人慌乱悲泣,父亲却避而他去,只见母亲镇静地替祖父梳洗换衣,额上的汗水一颗颗掉下地。等到一切就绪,才见父亲出现,脸上的皱纹加深许多。我第一次对他感到失望,母亲却淡淡地说:“他心肠太软,怕见死亡,纵使是父亲,也不敢面对。我可以替他,我不怕!”这时我才稍微了解,夫妇之间的包容可以到什么程度。

转眼四十年就过去了,他们两人在面貌、身材、脾气、地位的竞赛渐渐打成平手。年轻时,母亲丰满艳丽,父亲清癯斯文;中年时,母亲七十公斤,父亲六十公斤;老年时,两人体重居然一样,都是六十九公斤,面貌一般慈祥,脾气一般平和,地位互相制衡,这历程可得花上四十年。

当我第一次带德古到家里时,德古与父亲都是木讷的人,两个人却相谈甚欢。母亲在一旁耳语:“你不觉得他有点像你爸爸?”看着那两个越看越像的男人,我仿佛穿透三世的时空,不由得一阵悲一阵喜,原来所谓的姻缘竟是这样子的!

我原有过独身的打算,也曾发过两个誓:第一,不当老师;第二,不嫁读中文系的本省男人,因为他们最有大男人的嫌疑。没想到,拖到三十来岁还是攻进围墙,而围墙里的那个男人,居然既是读中文系的,又是本省籍的。最可笑的是,我也辗转曲折地执起教鞭。造化戏人,这些事给我最大的教训是:最好少发誓。

结婚那一天,母亲拿出她当年出嫁戴的手套,我套上它。它洁白如新,乳白色的小珠珠,好像是泪水凝结成的,我仿佛看到母亲离家时哭泣的面容。我问母亲:“您认为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她想了一下说:“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修养的人。”这不太像是妻子的评语,比较像是老师的评语。我又问:“那您觉得德古是个怎样的人?”他说:“太瘦了!不过是个好人,你放心去嫁吧!”

篇6

果然,今天要模拟考了,我望了望叶蕾,她正在和段念对答案,蓝紫月走到我身旁说:“雪莹,我这倒题不会写,你能跟我讲讲吗?”我点了点头。和她一起讨论起来。“叮……”上课铃声响起了,我们赶紧坐好,一起去挑战属于鉴定我们前途的大战。监考老师是邓星老师,我们班大声喊道:“邓老师万岁!!”邓星老师回来了,邓星老师和恬蜜老师商量了一会儿,就走了。我们失望透顶,原来邓星老师不是监考老师,监考老师是个瘦小的老头,他见我们班很乱,就说:“考试要认真、肃静。”我们班上立刻不做声了。我看见叶蕾正在认真的做题目,我也拿出笔杆。我做完了所有的题目,正好下课了,休息15分钟,我呼了一口气。蓝紫月来到我身旁,说:“给,雪莹,我相信我们俩永远是好朋友,把这瓶水喝了吧。”“恩。”我疲倦回到考场,正好看见我的桌子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雪莹,这是邓星老师给你的命令,以后的每一天,不管你进入了哪一所高中,都希望你能和以前的同学关系处理好。如果你成绩下降了,就看老师送给你的‘桃心天使’,她虽然说只是个布娃娃,但至少可以是你倾诉的对象,尽管邓星老师要走了,但都希望你不能忘记我。我正在一所高中教学,希望你能考进,至于在哪里,就当作一个美好的问号吧。

爱你们的邓星老师

我读完了邓星老师给我写的纸条,我哭了,邓星老师,一个多么好的老师,竟然也不会忘记我们这些中学生,我真希望能考进邓星老师教的高中,上课铃又响了,这一次,我没有向上一次考试那样紧张了,因为我知道邓星老师在等我。放学了,我和蓝紫月一同走,叶蕾很关心考试的答案,自己后行来。当我和蓝紫月走到半路时,忽然看见了恬蜜老师,恬蜜老师骑着自行车,穿着运动装,对我们说:“两个俏丫头,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踏青?”“想。”我们俩齐声回答。当我们到达时,竟看见了全班同学的身影。其中也有叶蕾的身影。原来叶蕾是到这里来了。

今天和恬蜜老师度过的美好时光,将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印象中,最好的老师就是恬蜜老师和邓星老师。休息三天,将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成绩。我回到家中,父母将热气腾腾的茶端到我手里说:“雪莹,其实爸爸妈妈只希望你能永远快乐,至于你的成绩,就当它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吧。”我为自己有个开明的父母而感到自豪。

篇7

改革开放的潮流波及中国大江南北,中央提出。祖父分到了几块较好的土地,显得格外兴奋,但马上又忧心忡忡。卧病数年的祖母已逝,大女儿远嫁他乡,剩下一群孩子七八张嘴简直是一个无底洞,只能喝西北风。

为此,祖父专程去了一趟县城,把正在上课的父亲叫了出去,沉默了一辈子的祖父话不多,直奔主题跟父亲讲,家里种地人手不够,书别念了。父亲还没来得及跟老师和同学道别,就与祖父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父子俩沉默无语,只是祖父的草鞋在穿过树林时踩在落叶上,总会不断地发出“沙沙”的响声,父亲挑着沉重行李的扁担,两头一上一下不时地发出“嘎嘎”声。

那年,父亲丢下陪伴自己多年的绣有雷锋头像的牛皮书包,久久地伫立于乡间田埂,热泪不禁夺眶而出,经过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还是顶着灼人的烈日,硬着头皮融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命运让父亲提前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农民,并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紧接而来便是结婚生子。

时隔30余年,父亲偶尔会提及自己的学生时代和那次突如其来的辍学,从父亲的表情和言语中我看得出,当年的父亲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父亲也有远大的理想,渴望靠读书出人头地,梦想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1998年,夏末,连续降雨,百年不遇的洪水突如其来。

那年我12岁,却足以读懂家庭的拮据。贫穷犹如咄咄逼人的洪水,逼得父亲无处可逃,狼狈不堪。每天,身体孱弱的母亲都打早起来,在米缸里量出两升米入锅,整个过程小心翼翼的,生怕丢弃半粒米。直到有一天,母亲蹲在米缸前半晌也没有量出半升米,她丢下米升坐在床前哭了起来。

我无法忘却倾盆大雨下父亲带着斗笠出门时的背影,他用做临时工赚来的几十元钱到镇上去换米;我也无法忘却自己站在门前,等待父亲挑米回来的一个个黄昏,他用自己的坚实肩膀,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我更无法忘却儿时吃饭因不小心倒掉了一碗米饭,遭到母亲的那顿打,因为这些都是父亲用汗水辛苦换来的。

也就是我12岁那年,班里组织了一次数学模拟竞赛,结果我以满分被推荐到县城参加决赛,这对于我乃至整个村子来说显然是件大事,当时轰动了好些时候。其实我的成绩在学校里一直遥遥领先,起先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直到有一天,村小唯一的代课老师亲自跑到我家,怀着十足的把握对我父亲说:“这孩子读得出去。”老师的话虽然简明扼要,却意味深远,父亲听后当然是激动的,“读得出去”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沟。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祖父在一旁听着,数了数祖坟,半信半疑。而父亲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一年,父亲毅然决定离开村庄外出务工。

2008年腊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学毕业的我却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外漂泊10多年的父亲终于松了口气,沉默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又开始健谈起来。他告诉我,自己在念书的时候文笔也很好,老师经常会拿着自己的作文在班上朗读。“年轻时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作家。”父亲说这话时,带着几许感慨和无奈。

外出务工的这些年,父亲下矿井、进工厂,穿梭于各个建筑工地。我扳着手指计算——这是父亲习惯的计数方法,依然记得父亲哪年漂泊在义乌、杭州、温州、龙岩、南昌、大同、东莞、上海等城市,这些阿拉伯数字已烙印在我成长的路途中,不可磨灭,每当我回首逝去的岁月时,也总会和这些数字扯上瓜葛。

命运,一直是个道不清说不明的话题,一个人命运的改变,有时靠的是机遇,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我的父亲用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力争去改变现实。

我时常在思考,从乡村到城市到底有多远。要是从我们村庄出发,到镇上得走两个小时的山路,镇上到县城又得坐两个半小时的班车,县城到省城需要坐3个半小时的火车。

从乡村到城市究竟有多远?

篇8

除此,陈坤很热心于公益事业,他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爱心大使”称号,也是中国卫生部首位“博爱大使”。现实生活中,他是个有爱心、羞涩的男人。可是2007年5月,他却突然被爆出了“私生子”的新闻,引起了一片哗然……

不一样的童年,曾经希望父亲生病

陈坤不愿意给自己的童年定义为苦涩,他觉得那时候大家经济状况都不太好,周围的每一家都很穷,也都是那样在过日子。但对他来说,童年的确有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经历,因为他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

陈坤出生于1976年2月,父母同在重庆市郊一家工厂工作,每天黄昏时,陈坤就和姐姐、弟弟倚在门口等爸妈回来,远远看见他们的身影出现,3个孩子就争先恐后地冲上前去,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回了家,挤在狭窄的小桌边热热闹闹地吃饭,其乐融融。

陈坤的父亲是一个司机,经常开着厂里的一辆大卡车。在小朋友的眼里,卡车司机可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经常在小朋友羡慕的眼光里,被爸爸抱上高高的卡车车厢,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

可是,这样的幸福时光,在陈坤7岁那年结束了。

这一年,陈坤的父母因性格不合最终选择了离婚,年仅7岁的陈坤还不完全明白“离婚”的含义,他惶恐不安地看着父亲表情复杂地拎着一点行李离开了家,以为父亲只是又一次短暂的出差,可从那天以后,父亲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家。

坚强的母亲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开始了离婚后的生活,但厂里几十元的工资没办法维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无奈之下,母亲只能把姐姐带在身边,把陈坤和弟弟寄养在了外婆家里。

小小的陈坤,过早地开始体验人情冷暖。那还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离婚是一件少之又少的事情,在学校就读的陈坤,感受到的是旁人异样的目光,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不喜欢他,校内的很多活动都不让他参加,这些令陈坤变得越来越孤僻。看着母亲疲惫的身影,把中午盒饭里的肉都省下来带给自己吃,陈坤哭着对母亲说:“我以后长大了,一定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陈坤11岁那年,母亲遇到了一个善良的男人,重新组织了家庭,并把陈坤和弟弟接回了身边。

那时的陈坤不喜欢说话,只喜欢看书、画画,还学会了下围棋,总是一个人下棋……在这样的环境里,陈坤对父亲的怨恨开始累积。母亲发现了他性格的改变,善良的她不愿意让大人之间的恩怨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总是对陈坤说:“你爸爸还是疼你的,他自己日子过得也难,但从来没断过你们的抚养费……”

陈坤低头听着,并不说话。他觉得这一切都是不负责任的父亲造成的,他甚至祈祷过,让父亲生一场病,这样他就会得到教训,就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

命运逆转,当年的忧郁少年成为偶像明星

在陈坤的成长历程里,父亲这个角色是一度缺失的,这是他无法避免也无能为力的一个隐痛和遗憾。

由于家庭条件一直不太好,陈坤从懂事起,就很想替母亲分担挣钱养家的重任。因此,初中毕业后,成绩不错的陈坤没有选择读高中,而是去了一所职业高中学习计算机。

16岁时,还在职高就读的陈坤,就开始了兼职挣钱,每天晚上或周末时间,在一家酒吧做服务员。他勤快能干,手脚麻利,并且模样和气质又好,很快就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当上了大堂经理。

有天晚上,在酒吧里忙了半天的陈坤终于可以坐下来歇会儿了,听着台上的歌手唱歌,陈坤忽然冒出了一句:“其实我也会唱歌,老板,要不让我试试!”

老板不信,让陈坤上去唱了一首,还果真有点味道,赢得了客人的零星掌声。

从此,陈坤开始了在酒吧唱歌,他享受于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更何况,这份工作的收入更高一些。在这时,他认识了一位善良热心的老师、重庆歌剧院的王梅言,她悉心指导着陈坤,让他的音乐水准得到了很大提高。

有一天,陈坤唱完歌回到后台,服务员说有人在等他,陈坤走过去,发现那人竟然是父亲。他已经太久没有见到父亲了。虽然在一个城市生活,也知道父亲重新结婚生子的事情,但他一直努力让自己淡忘父亲,他对父亲的恨意仍在,不想跟他再有什么关联。

父亲看到陈坤,表情也很复杂:“我现在开了一家修理厂,收入比以前好点了,你要是缺钱,我以后可以多给你一点。”

陈坤倔犟地看着父亲,这个让他的童年蒙上阴影的男人。他不想让自己轻易原谅父亲,冷冷地说:“第一,我喜欢唱歌,酒吧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第二,我现在可以自己挣钱了,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把“别人”说得那么清楚,让父亲的身体猛地一震。看着父亲伤感的脸,陈坤心里也很难受,可是,倔犟的他还是转身就走了。

那段时间,原本内向的陈坤比以前更沉默了,已经18岁的他,第一次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他想起王梅言老师一直鼓励他的话,说他是一个可塑之材,建议他出去闯一闯,做一番大事业。而父亲的突然来访,也似乎激起了陈坤的雄心壮志,他要好好努力,让父亲有一天看到他的成功,让他后悔当年为什么放弃那么优秀的儿子……

在王梅言老师的鼓励下,1995年5月,19岁的陈坤毅然辞去了工作,独自一个人来到北京,参加东方歌舞团的考试。没有想到考试非常顺利,5分钟就有了结果,东方歌舞团录用了陈坤,让他先当三个月的试用歌手。

接下来的日子里,幸运之神开始屡屡向陈坤绽开微笑:他陪同事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同事落榜,他却意外考取;大三时陪朋友去剧组试镜,朋友落选,他却被导演一眼相中出演男主角,这就是陈坤的电影处女作,著名导演吴子牛的《国歌》……

陈坤就以这样一种高起点,一脚踏进了影视圈,接下来的《像雾像雨又像风》、《金粉世家》让他彻底走红,他的照片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所到之处,都是鲜花和掌声……

陈坤终于实现了小时候对妈妈的誓言,扛起了这个家,让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有时候,他会突然恍惚地想到父亲,身在重庆的父亲,会以怎样的心情和表情,来看如今电视里杂志上神采飞扬的儿子呢?

多年隔阂后,重拾亲情

成名以后,陈坤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他总是感谢母亲对他的呵护和照顾,很少提到父亲。

其实这些年来,父亲都在关注着陈坤,陈坤跟重庆的姑姑时不时还通个电话,却很少主动跟父亲联系。这让父亲心里一直不是滋味,但他还是默默做着儿子所有作品的最忠实“粉丝”。

2003年6月,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采访了陈坤,父亲事先看到电视预告,非常激动,27岁的陈坤以出道4年的资历受邀前来谈“艺术人生”,父亲真为陈坤感到骄傲。

那天,父亲早早就坐在电视机前,节目中,当朱军问到了陈坤有关父亲这个敏感的问题时,他的表情很复杂,说:“我爸爸也是蛮可怜的一个人……现在他应该是为我骄傲的,我没给他丢脸。我跟他交流不太多,不太经常见面。”

看完节目,父亲哭了,那天晚上,他喝了很多酒,大醉了一场。

其实,那个时候,陈坤自己也已经是一个“父亲”了。当时陈坤还在《双响炮》剧组,很多人知道他收养了一个刚一岁多的小孩,为此,他还专门在北京买了房子,把母亲、继父和两个弟弟都接到了身边,一起照顾这个孩子。

家里多了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突然就增加了很多乐趣。陈坤一有闲暇时间,就喜欢把儿子抱在怀里逗他,为此陈坤的母亲非常感慨,她决定打开陈坤多年来跟父亲之间的心结。

以前,每次母亲提到这个话题,陈坤都不愿意多谈,现在,孩子的出现,像是一把打开陈坤心锁的钥匙。母亲在辛苦照顾孩子的时候,会经常有意无意地提到陈坤小时候的事情,说他出生时体弱多病,经常夜半发烧,父亲是怎样彻夜不眠地照顾他,怎样顶风冒雨把他送往医院……这些事情,陈坤以前听着都觉得虚幻而遥远。而现在,陈坤对“父亲”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去理解和原谅父亲,开始跟父亲增加联系,相互沟通。

2004年12月底,陈坤久别家乡重庆多年后,第一次回去宣传自己的新专辑。这次,他终于跟多年没见的父亲见了面,父子俩都非常激动,整个下午,父亲都待在他的酒店房间里陪着他,父子俩说了这么多年都没能说过的话。

那次回去,陈坤发现父亲住在江边的一个潮湿平房里,不久之后,陈坤就给父亲买了一处阳光通透的新房,为了方便他出行还买了一辆车。父亲起初不肯要,陈坤大大咧咧地说:“儿子送的,有什么不能要啊,谁让你是我爸爸呢。”

父亲的眼圈红了,他真正体会到,儿子已经重新回到了他的世界。

之后,陈坤会经常跟父亲通电话,说说自己的近况,寄些钱回去。他觉得自己终于扔掉了压在心里多年的一块阴影、一个包袱。

2007年5月,陈坤因长期受困于喉咙息肉的苦痛,不得不选择做手术切除。虽然这是一个小手术,但也有风险存在,如果手术后导致失声或者变声,那对身为娱乐圈歌影双栖的陈坤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陈坤相信医生,把手术看得很轻松,可身边的亲人却为他捏了一把汗。北京的家人都守在了手术室外,远在重庆的父亲更是提心吊胆,隔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陈坤的弟弟现在情况怎样。知道了一切都好,父亲才松了一口气。

5月9日做了手术,医生让陈坤一个月时间里不许开口讲话。陈坤开始了轻松安静的生活,每天看看书、听听歌,陪母亲逛超市,陪儿子去游乐园。这对一直忙来忙去拍片的他来说,真是一段难得的好时光。

因为这些,5月23日,某些媒体开始铺天盖地地炒作“私生子”新闻,新闻里的某些字眼让陈坤非常难受,更令他气愤的是,儿子的照片被偷拍,简单处理后赫然登了出来。

对于现在的儿子是如何来到他身边的,陈坤不愿意多谈,他知道,他给出的任何一个回答,都会引发某些记者无休止的继续追访,只会伤害更多的人。为了保护儿子,他选择沉默。他不是担心自己受到影响,只是担心5岁的儿子以后长长的一生。他原本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个秘密,想做一个好父亲,让儿子有一个跟其他孩子一样幸福快乐的家,健康开心地长大,可是,现在似乎都落空了。

篇9

在我的印象中,璇子(大家对刘璇的昵称)一直是中国体坛上一棵闪闪发亮的明星,一个佼佼者、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想不到站在摄影机前面的她,却显露出少有的,老演员般的沉着、真实和投入。电视剧《我和我的父亲》开拍了,工作开始没几天,一大场感情戏压在了璇子的头上,摄制组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替她捏着一把汗,毕竟,她不是一名专业演员,没接受过严格的表演训练。预备,开始!文君慢慢的跪在了他生父的坟前:“爸爸,我是文君,是您从未见过面的女儿,我来看您了……”璇子的情感奔涌而出,凄惨的眼泪连串的落下,导演感动了,摄制组的全体人员感动了,我也在一旁悄悄拭去夺眶的泪水,这场戏拍得是如此成功!

璇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是认认真真。记得在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导演李晓军就告诉璇子,这是章申老师,在戏中他演你的老爸。从那天起,璇子对我一直是以老爸相称,无论戏里戏外。久而久之我们情如父女,貌似家人,确实如亲人一般,在她的面前,我是长者,对璇子我付出了长者般的慈爱、至友般的情感及良师一样的责任,我相信她的潜力,她一定会为观众朋友们塑造出一个完美可爱而又生动的角色,我也由衷的希望广大观众喜欢这部戏。

祝《大众电影》的读者们一切安好!

我的生活中又出现一个“爸爸”

文/刘璇

大家都说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在体坛上,我做到了这一点,虽然艰苦,虽然很累,但我还是挺住了,可说到演戏,对我可是一门全新的课题。也许是运气,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一部以我的背景为题材的电视剧本《我和我的父亲》闯入了我的视线,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虽然剧中高文君这个角色以某种角度上有着自己的影子,但我还是被剧中人物那错综复杂的感情脉络,被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被一位全心全意为了女儿和家庭而苦苦挣扎的父亲所感动。在我决定接拍这部连续剧的同时,我最关心的问题是由谁来饰演这部戏中的男一号,我的父亲高启明。

篇10

这句话当我听到时,我呆了,本已压抑的心灵更是雪上加霜,我不明白,这就是爸爸对我背后的评价,难道十四年的父女情感只能用成绩来衡量,才能显出它的平衡,那是不是这架天平不太平衡了.听到这句话,我哭了,真的,哭了好伤心,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时的伤感,之后,我立誓,我一定要考到我的理想成绩.我行动了,爸爸的这句话也成为激励我的动力,我必须为我的目标奋斗,我更要拆去我和我父亲之间的隔阂,平衡我和父亲的亲情天平.

终于,我的行动得到了肯定,我在这次其中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相信我也是优秀的!

想起那句话,我想和父亲说声"对不起",我以前没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你您眼角的皱纹,银白的发丝;更希望您也能和我说声"对不起",因为我不想让我的成绩成了我们架起亲情之桥的隔阂,我们创建十四年的亲情不容易,因为它需要十四年,不要因为一点坎坷从而破坏了我们的亲情,想起了那句话,我悲,但我更喜!

我的好父亲,不管您说什么,请您相信,女儿对您的爱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