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作文结尾范文
时间:2023-03-27 12:1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作文结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足可以表达我的心声——我们就像那天上的月亮,圆时皎洁明朗,缺时——更要绽放光彩!今晚,你就要走了,千里共婵娟,我们不能见面,但我会在心里为你祝福,为你喝彩——中秋快乐!为友谊,干杯!再见,在这个中秋。
2、圆满的月亮,团圆的家人,坐在院子里,享用着象征幸福团圆的月饼,欣赏着宛若玉盘的圆月,沐浴着如银的月光,交谈着暖心的家常话,回荡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温馨与幸福啊。
3、所以,在这样的节日,我们不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找点滴的借口,带上孩子,带上祝愿,赶回家里,看望自己的老人,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回家,回到那个有父母,有温暖的地方,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这应该是节日里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这里,笔者主要谈谈生活情境化的作文教学方法。
当前学生作文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作文中的主要弊端有:语言上空话套话连篇,结构上片面追求形式,情感上缺乏真情实感。
学生手头的作文书籍种类多多,比如高考满分作文、新概念作文、赢在高考、作文周计划等,不一而足,这些作文书中的写作材料很多,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习作素材不是源于生活,而是依赖于各类作文书,诉说着不属于自己生活的故事,抒发着不属于自己的情感,议论着不属于自己的思想,不仅空话、套话、假话连篇,而且内容雷同甚至是套作。
有些学生在作文结构上片面追求形式化。他们喜欢按照某种形式来谋篇布局。有的习惯于并列式,平行安排材料;有的习惯于层进式,可结构和内容并不相符,有的喜欢总分总式,可文章结尾并不能很好地总结升华。这些都导致了宿构文章很多。
现在学生的文章普遍缺乏真情实感。他们大多数从作文书、网络上搜罗一些现成的材料和说法,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别人的故事里无病,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文章空洞无物,与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游离。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作文教学。那么,如何进行生活情境化的作文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为了减少学生习作中的空话、套话,在写作指导课上可以少讲,让学生多说,说出他们自己的心里话,或者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再略加点拨,教会学生学会用形象化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前三分钟演讲、班级辩论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自己的话,都能说自己的话,都敢于说自己的话,从而养成说自己话的习惯。
指导学生根据内容需要选择结构形式,而不是用固定的结构形式去套素材。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当然,好的、恰当的形式也有助于内容更好地甚至完美地表达。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和表达需要,可以采用某种结构形式来贯穿全文,而段落内部则可以辅之以其他结构形式,加以灵活应用,不必拘泥于某种结构形式。
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并让他们联系自身的实际来描述类似的生活情境,从而诱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真情实感。
一次,我所在小区的王大妈跟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发生激烈争吵,原因就是她长在绿化带里的莴苣被拔掉了,作为拆迁户的王大妈没有了土地,又找不到工作,所以就想利用绿化带种些蔬菜。我让学生对这件事发表看法,并让他们谈谈类似的生活情境,同时指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呼吁有关部门关注民生,比如给拆迁群众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能提高生活水平。把这作为文章素材的话,也符合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最近,邻居张伯伯告诉我:孙子放假回来,一看见他就赶紧跑过来,将他抱住,盯着他看,说:“爷爷,你瘦了!”他也盯着孙子看,发现孙子也瘦了。说完,他就上街买菜去了,说是要给孙子好好补一补。这“一看、一抱、一盯”饱含了多少祖孙情啊!我把这一场景讲给学生听,也让他们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感受亲情的温暖美好。把这写成周记的话,不能说感人肺腑,也能做到情真意切了吧。
有些学生的作文倒也有些生活情境下的真情实感,但需要教师矫正、引领、提升。
有个高二学生在他的周记《中秋抒怀》中写道:一年前,父母和他都在外地。一次,外面刮起了大风,父母很忙,很晚了还没有回来,他一个人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忽然听到外面“砰”的一声,他小心翼翼地将窗户打开一条缝朝外面一看:原来大风将一块广告牌刮下来砸在一辆汽车顶篷上。他又仔细看了一眼,被砸的是邻居家的车,心里想到:还好,不是我家的车……现在,他回到家乡来上学,在中秋之夜,想起了远在他乡的父母,想着想着,他就睡着了。文章到此结束。
这篇习作描写的是生活情境中的真情实感,但有两处需要矫正、引领:一处是“还好,不是我家的车”,我把它改成:还好,没有砸到行人。另一处是结尾,我添上了一句话:不知远方的父母是否已安然入睡?接下来,我就和这个学生进行了思想交流,并得到了他的认同。
还记得有个学生在《暑假记事》中写道:早上起来,天很闷热,他吃完早饭后就边听音乐边看书。母亲早就到田里劳动去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母亲还没有回来,他很着急,不时地看着外面。过了一会儿,母亲扛着锄头回家了,已被淋成了落汤鸡。看着母亲如此辛劳,心里非常难过,他关掉音乐,开始认真写作业了。
篇3
一、立体的语言――修辞运用升格,让平淡瞬间闪光
写文章力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善用修辞,定会让习作文采斐然,丰满立体,能将阅卷老师带入一个诗与画相融合的美妙境界,诗意荡漾,情韵无穷。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属于我的精彩》片段练习。
升格前:我努力弹奏好每一个音符,用心演奏出旋律的无限美妙和精彩。
升格后:悠扬的音符在我周围浮动,犹如一条上下流淌的律带。十指翻飞,前前后后地触碰黑白键。修长的手指好像带有魔力似的。略抬指尖,便从钢琴里吸出了难忘的和弦。我看着这一个个小精灵扑闪着晶莹洁白的翅膀,流光闪烁间,竟美得令人窒息。
二、诗化的语言――心理描写升格,让内心涌起波澜
心理活动能够把人物刃淖钜秘的角落、最真实的生命状态显示出来,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习作中充分关注人物的心理状态,并把它们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来,就会对人物的塑造和文章主题的表达发挥重要作用。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那一次,我流泪了》片段练习。
升格前:我的泪在打转,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心酸。
升格后:泪在眼眶里打转,想起父亲曾经的模样,不免有些黯然。我真的让父亲太过操心了,以至于银白色悄悄爬上他的头发都蓦然不知。我总是那么孩子气,而父亲也总是纵容着我。想到这儿,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我独自蹲在地上,两眼凝视着远方。泪顺着脸颊流到嘴边,涩涩的,任它打湿我的脸颊。一阵酸楚涌上心头,或雨,或泪,模糊了我的视线……
三、厚重的语言――借鉴模仿升格,让名家引领提升
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名师大家的遣词造句,是激发写作灵感的源头活水,是提高语言表现力的标杆。对经典诗句的巧妙化用,既是作者情动于中的抒写,又令人心扉颤动。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我眼中的风景》片段练习。
升格前: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稻田,成片成片的,微风拂过,翻起金色的波浪。汽车在往前行驶,我猛地发现有两个老人正在忙着收割,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升格后:突然,眼前一亮,隔着一条小河有一大片稻田,稻子还未成熟,成片成片的,稻田旁的土路上栽着一排排常青树,绿油油的煞是好看。树木把稻田分成好几块,十分整齐,映入眼帘的是金黄的颜色,突然想到“麦浪”一词,或许是偶然得到,也许是经过几番细细斟酌的,这个词,用来形容麦子确实是最合适的了。
四、灵动的语言――细节描写升格,化腐朽为神奇
“于细微处见真情”,从最小处、最细微的地方入手,描绘其情景,挖掘其内涵,透露其真情,捕捉其细处,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把情感推向。
升格示例:考场作文《那一天,我真高兴》片段练习。
升格前:中秋节晚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揉捏”起面团,亲手制作了一个个精致的冰皮月饼。而且是群英荟萃,令人大饱眼福和口福。
升格后:我先在小球上蘸了一些粉末,然后将光滑的一面朝上,将模具盖在小球上。最后用力地按了下去,当推出来时,居然就是一个精致花纹的冰皮月饼了。再看看同学们做的,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完全可以开一个“月饼博物馆”了。小乐的月饼笑得“咧开了嘴”,“口水”一直在往外流;小青的“皮薄肉多”,一口咬下去,全是豆沙。最奇特的要属小阳的了:奇形怪状,有“包子”,有“春卷”,有“馒头”,可以来一个“月饼群英会”了。
五、哲理的语言――议论抒情升格,化浅显为浓重
记叙文中,尤其在文章的结尾处,灵活、简洁、适当地运用好抒情、议论,有利于渲染气氛,凸显主题,使感情升华,打动阅卷老师,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享受快节奏里的慢生活》结尾。
升格前:慢生活,来自于人不同的心态。
升格后:慢,其实是每个人心态的悠闲。学会用从容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即使再快的节奏,也能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六、独特的语言――景物烘托升格,化直白为隽永
适当的景物融入会让文章显得绮丽,增强形象感和画面感,同时能烘托人物心理、性格,暗示主旨,增强作品的美感。
升格示例:修改学生习作《难忘那一幕》。
升格前:“咯咯咯……”妹妹笑着,笑得拍起了手,多么让人难忘的一幕!
升格后:“咯咯咯……”妹妹笑着,笑得拍起了手,笑得身子颤抖,两个酒窝也越陷越深。
秋风又牵走了一片树叶,它静静地在空中飘荡、旋转,然后无声地落下……树上就这样渐渐稀零起来。唉,我轻叹一声,那一幕却怎么都无法忘却。
七、时尚的语言――创新表达升格,化粗糙为精致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满分作文大多是创新之作,那就要求语言也必须创新。郑板桥说:“不拘古法,不执几见,唯在活而已”。只有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创新,才能“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真正做到同中有新、新中有异、独一无二。
如写“乐观”――“上帝关上了你的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远不如“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幸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幸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你的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应当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起来”(契诃夫)更有深意。
篇4
一、在活动中作文并做人
课题组根据传统节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
儿童节,课题组的老师组织了全校范围的游艺活动。一年级教室的“水中戏球”,学生屏息凝神,考的是眼疾手快;二年级教室的“吹乒乓球”,学生鼓足了气,争得面红耳赤;三年级教室是最热闹的,“体感游戏”吸引了全校师生,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想过一把瘾;四年级的教室玩的是“套圈游戏”,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五年级教室,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运乒乓球,师生小心谨慎,心随球动;六年级教室里,老师认真协调,不断提升踢球的难度。在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合作,懂得了谦让。
端午节,学校请来了老奶奶和外国友人一起包粽子。 老奶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认真地学着、包着。不管包成什么样,看着自己包的粽子,他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拿到热气腾腾的粽子后,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拿着粽子闻了又闻,塞进书包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
此外,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课题组的老师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中华文化,汲取民族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
在作文训练中,课题组的老师拟选了《开心的一天》《有趣的游戏》《我们的节日》《无法忘记的一件事》《我爱我家》《悠悠粽香》《中秋月儿明》等习作题目,要求学生选择最深入自己内心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身边的小事、细微处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作文的过程中,学生既写清了这些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怎样有趣,又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揭示了自己得到的启示,使写作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在活动中渗透作文教学,强调在生活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在作文中做到自然倾诉,不会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作文内容也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了。
二、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生活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并在生活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五年级的《黄果树瀑布》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的写作特色很鲜明:一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三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作者真实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濡染和训练,不仅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还欣赏了课文的结构之美、表达之美。于是,在教学细节上,教者要处处注意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内化,让学生习得语言,培养语感。学生写景比较困难,写游记更是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时组织学生到园博园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联系《黄果树瀑布》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观察: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出来。我带着学生逐一观察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以浏览为顺序展示景物的全貌。我们先后游览了园博园里的热带植物馆、“农家乐”、“长江畔”,并指导学生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清楚,另外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流水账。最后的习作成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怎么选材,怎么过渡,怎样前后呼应,怎样描写才生动具体……我想这是因为学生有了先前文本的濡染,进入了真实的情境,有了切身的体验,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指导,才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三、在分享习作的快乐中体验成功
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习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习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中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妙语连珠,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快乐而高效的。
比如,“献宝”(让小作者在学习小组内、班内读自己的习作)活动中,往往会有师生、生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学生互相批改,积极合作,就能在别人的习作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小作者在呈现及倾听同学的评议,回答同学的质疑中反思、完善自己的习作。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特别要求小听众:第一要务就是发现同学习作的亮点,评议的时候先谈“我学到了什么”、“我觉得哪里最精彩”,再谈如果是自己,自己会怎么写,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甄别瑕瑜,修正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展板上。在这种公开的展示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作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如在写一次活动习作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一个学生这样评价:“小作者擅长运用拟声词使自己的习作有声有色,更加生动,富有情趣。她的开头写得很有气势,如果在结尾处前后呼应就更好了。”还有的说:“‘又高兴又紧张’,把高兴、紧张的表情和原因写出来,或许会使你的习作更加细腻,更容易让读者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觉得,作者有的地方是群体的场面描写,有的地方写个人的内心体验,有详有略。这学习了《水》的写法,富有变化,生动形象,如果再加点对观众的描写,作文会更丰富。”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学生在点评和被点评的过程中慢慢获得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四、在畅所欲言中体现真情
学生的习作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艺术加工,只需用文字来记录生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真实的生活、纯真的童趣、真切的儿童言语是学生习作追求的目标。真情才是学生习作的根基和生命。
然而,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教师的指导、修改本想升华学生习作的主题,使内容更丰富,描写更具体,却忽略了学生的本真和童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认为老师的修改改变了他本来的意思。有些学生按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但他们觉得那是套话、假话,不再是自己独特的语言。更有甚者,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些指导显然是欠妥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老师一味按着自己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和习惯来规范、指导、要求学生的习作,不仅会令学生的习作缺少个性,使学生对真实的生活缺少兴趣,还会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作文即是“编造”的错误观念。这是教师必须尽力克服的。
篇5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就好似一位导演,以不同的形式编排着每一天的节目。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学有所得。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富有“中国特色”,更具有文化魅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者思考的。下面仅就如何巧设对联,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略谈一二。
一、巧用对联,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越来越青睐于快餐文化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而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且对联形式多样,如春联、寿联、挽联、励志联、名胜联及章回小说的标题联等,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使学生明白了平仄对仗知识;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兀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已经成为传统美德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则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学生读后,不禁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二、巧借对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总觉得古典诗词总是要一味地背诵,枯燥、乏味,不爱学。因而在教授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时,我搜集了有关词人及作品的对联,如:
大明湖畔,趵突泉,故居在杨柳深处;
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在讲课初将这些对联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去猜对联中所讲的是谁并作解释。这时有些学生能猜到但解释不了,而有的学生则完全猜不到,此时我便顺势告诉他们学完了这一课,你定会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带着想要解开谜底的心理,听课的兴趣异常高涨。又如我再讲《滕王阁序》一课时,学生被全篇典故吓怕了,知道这是千古名篇,可就是不好理解,也就没有兴趣去学。这时我有意给出两副对联的上句:滕王阁中,高朋满座;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对出下句。并且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习的态度更加认真,有的甚至一遍接一遍地读,而且边读边试着填写下句,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一对句:
滕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三、巧拟对联,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较喜欢记忆整齐对称的句子,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板书的设计尽量做到句式整齐,因为这样常常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达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完苏轼的词后,我给学生写下这样的板书:醉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士者;醒东坡,看破人生风雨的智者。在学密的《陈情表》一文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把握不好,于是我设计如下板书:祖母情深似海(孝情)圣朝恩重如山(忠心);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明白了作者李密处在两难的境地中,此时我再问最后怎样解决这种矛盾,学生很容易答出:先尽孝后尽忠。可以说在方寸之间感悟真知。
四、巧设对联,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在语文课的讲授中,有时用一些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板书设计上有对偶的地方,接近对联,我就让学生来概括,以训练其这方面的能力。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我让学生去概括文中两次偷听分别是谁,听得效果如何?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很快答出:
小二妻店中隔门,有意偷听听不全;
林教头庙里隔墙,无意偷听听得真。
在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子里的人》一课时,让学生归纳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时得出:
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雨鞋雨衣雨帽雨伞身上有,法制法令法规法律心中存。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说过,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学生如能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并将其迅速地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五、巧解对联,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近年来,大多高考试卷都出了仿写试题,这类题目不仅有句式要求,还有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锤炼,其中也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如2012年四川语文高考试卷第19题补写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
(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2009年湖南语文试题第5题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鞭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这种对联题越来越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这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课堂上,我也尝试让学生写对联,对对联。如我出上联:陶渊明辞官归田乐开怀”,学生对“王子安登阁作序叹人生”。有时我还和学生一起探讨、推敲哪个对句更好。如在讲《诗经》时我出上联:三光日月星”,学生对:“四言风雅颂”,我说“四诗风雅颂”,学生开始质疑,此时我们一起探讨,学生再加以思考最终得出一致的见解,“日月星”属光,“风雅颂”是“诗”。可见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炼字,选词,而且在这个动态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真正的体现和发挥。
六、巧化对联,增加文章的文学底蕴
钱钟书先生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我除了平时上课时引导学生积累课内外文章里的对联外,还在写作实践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鼓励学生在拟题、开头、结尾处活用联句或撰写对联。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如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有同学就巧用了“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以“挫折”为话题,学生巧拟“不经一番挫折苦,怎得成功扑鼻香”等较好的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处妙用对联,不仅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体现高人一等的写作技巧。如在一次作文中,有同学开头就借用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一联句体现积累的重要性。还有的同学用到老子的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联句的使用,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对联艺术,浓缩语言精华。愿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视对联在教学中的作用,都能不断地探索这一民族语言艺术的瑰宝,借助它,让语文教学充满“中国特色”,充满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对联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
篇6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光辉灿烂,而诗歌教学也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了审美的。诗歌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智慧。然而,当今高中语文对诗歌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就平常课来说,一般就是先翻译诗歌,接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教。有些教师更是急功近利,直接将译文、手法、情感等内容用投影仪直接显示在黑板上,学生当成背诵材料全部背下来。从考试分数上看,这种手法貌似很有效。然而诗歌的美感、诗歌的意蕴早已荡然无存。公开课则大多重视诵读,老师抛弃了各种手法,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感、主旨。追求“热闹”、“好看”。在个人读、教师指导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基础之上,有能力的教师再范读之后,课堂也推向了。可是当热闹冷却、繁华落尽之后,反思本课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
二、学生写作现状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分值不断提高。许多语文老师都认为“得作文者得天下”,语文的“半壁江山”一倒则全盘皆输。可实际情况是,如今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低,学生害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黔驴技穷,翻来各种作文书,东拼一句,西凑一句,凑足800字则满心欢喜。可文章读来是味同嚼蜡:写记叙文则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不是把他人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就是爷爷奶奶广场舞,不论什么题目,他写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议论文所举事例不是李白、杜甫就是屈原、韩信。空话连篇,毫无深度可言,更无技法可谈。当今高考偏重考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个人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应该有机结合,所以在阅读鉴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具体操作
(一)细致观察,发现美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总是为没有素材发愁。其实在诗歌的国度里有很多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雨后山间清幽静谧的美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是庐山瀑布奇伟壮丽的美景,这些都是风景美。而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是元日人们辞旧岁,迎新年的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则是写苏轼在中秋佳节对着明月许下的美好祝愿,这些都是风俗美。孟郊的“谁言寸草,报得三春晖”写出了母亲对游子深沉的爱,作为儿子真的无法报答这种无私的母爱;“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是白居易希望人怀有恻隐之心,慈悲为怀,这些都是人性美。江山如此多娇,实际上这些美都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其实,美无处不在,当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悟时还愁文章没有好的素材吗?还用得着七拼八凑地写文章?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生活犹源泉,文章犹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会诱发你创作的灵感,生活中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情相助、父母的无私奉献,哪怕是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你创作的源泉。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深情的祝福是否会让你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一个新闻、一句诗句同样也能让你产生共鸣。把这些作为文章的素材,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下笔有神了。所以在诗歌教学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问学生,你们见到过这样的美景吗?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美景描绘出来吗?你生活中还就见过哪些美景?你能把这些美景灵活运用到你的作文中吗?鉴赏风俗美和人性美的诗歌也这样操作。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作为文章一大亮点从而为文章增分。
(二)训练思维,挖掘美
学生的作文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低幼化,思维不够成熟,不能够深入挖掘。其实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方面的训练。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教师在诗歌教学时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思想更趋成熟。在讲解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笔者特意将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一起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针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碰撞,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思维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分析更有广度和深度,这不失为解决作文低幼化问题的好方法。
(三)巧思妙想,布局美
作文的谋篇布局也是一个关键,在诗歌的国度里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借鉴,比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声衬情,言虽尽而离别之情却未尽。王勃的《滕王阁》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以景结情,以大自然的无穷无尽反衬人生的短暂,这些作为文章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信作文的等级也会有所提高。而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教会学生写作中不能平铺直叙,这里运用倒叙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让我们体会到游子漂泊的艰辛,更能感受到作者作为长辈对他的怜惜之情。其实在写作时也不妨尝试这样做,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行文富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美感,掌握好诗歌谋篇布局的方法,在写作中,把古人写作的方法灵活运用,做到巧思妙想,收放自如,作文一定能够出彩。
篇7
关键词:阅读;写作;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单说写作是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读离不开写,写也离不开读,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让读写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我们课题组的老师结合本校三、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们在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体会。
一、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说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联系已有的知识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材料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以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并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有说有写”的氛围中积淀写作能力。具体做法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标点、概括性语句、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文中插图、结尾、作业设计来启发学生想像,进行写作。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前不忘嘱咐“我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最后的省略号,可以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张指导员下面可能会说些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后鼓励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想象。,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张指导员关心下一代,满怀深情鼓舞同学们珍惜学习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报答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的理解,还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
又如教学寓言故事《邯郸学步》和《狐假虎威》时,可分别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
那个燕国人后来是怎样回到燕国的,回到燕国后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嘲笑?结果怎样?
老虎后来发现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它会怎样做?结果又怎样呢?
这样一来,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就会很容易被激发,会以极大的兴趣发挥想象,把故事编下来,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强化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的深浅,但仅仅靠语文课本上阅读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我们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大课外阅读来丰富写作内容和提高写作水平。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外阅读,不能散漫而没有目的。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老师都要加以认真的指导,提供相应的阅读资料,要让阅读有针对性;课外阅读还可以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在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强化了课外阅读,具体方法是:
(一)加强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的书,善于读书。首先,要做好读物的推荐。我们利用了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和教室里的图书角,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了《爱的教育》、《格林童话》、《鲁宾逊漂流记》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如《上下五千年》等,让孩子去咀嚼历史,从历史的博大中认识我们的祖国,《十万个为什么》,让孩子从小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探究心理。在我们推荐的书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进入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我们很庆幸把这么多的孩子引领到书的世界中,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其次,教给阅读方法。我们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跟学生说清楚两种方法的区别,让学生根据所读的书目自行选择。再次,辅导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出了做好读书笔记的要求,要求根据书目的情况,或记下书名、人物,或摘抄好词好句,或记录主要内容、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或写读后感。我们并不注重形式,只看实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不断地激励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让课外阅读产生巨大的能量。一是进行榜样激励。老师自己树立阅读榜样,经常阅读并向学生推荐好书,还在班里树立读书典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二是活动激趣。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适当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取阅读的成功体验,比如讲故事、美文诵读、词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比赛活动。三是制作读书卡片。我们采用教学生制作小卡片的方式,让学生记录阅读的成果,卡片里面有好词好句好片段,再配上背景图画,向大家展示,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向课外延伸,获取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中,学生“无东西可写、无话可说”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写作素材。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和校内两种形式,它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校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课是一门色彩斑斓,生气盎然的学科。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外,课外也有广阔的学习天地,进行恰当有效的课外延伸,才能使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精神,在教学中我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节庆活动。
一些群众性节日和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9月10日教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都可以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启发学生在节庆活动中获取素材,进行写作。三八妇女节,鼓励学生写感恩母亲的日记;清明节,把亲身经历的祭扫烈士、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记录下来;六一儿童节,把自己的快乐时光进行记叙,留下美好的回忆;还可以写写教师节的敬师活动和中秋之夜。在节庆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心情愉快,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愿望,为了表达和寄托他们的心情和愿望,一定很乐于把活动情景写下来,写作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加强综合活动培养能力。
篇8
在碧螺春的故乡长大,我当然是品茶的行家,那茶的喝法与众不同,需要先倒开水,后放茶叶,杯子又不宜加盖,且头趟杯中只能倒1/3的温开水,待茶芽全部伸展后,再用开水把茶杯冲满,这样品起来才算上乘。
今年茶季,我因身体不好,遵照医嘱从上海回到故乡休养。不想此次回故乡还大开了眼界,所见所闻使我感到自己原来对碧螺春还知之甚少。
多年未能回去,难得与亲戚们相聚,大家都十分高兴。刚到的那天,伯父笑眯眯地说要做一道他拿手的时令名菜请我尝新,以表示对我的欢迎。我心中纳闷,东山春季名菜多着呢,是名贵的太湖莼菜、白煨羊肉,还是银鱼、青虾、甲鱼?只见伯父倒了大半杯温开水,抓一小把碧螺春放入杯中,茶叶全部伸展后,又把茶汤倒尽,然后掺入刚起锅的虾仁之中,他笑着介绍说:“这便是江南名菜——碧螺虾仁,没尝过吧?”我趁热尝了一口,只觉得细嫩鲜美,爽口提神,令我食欲大增。餐桌上,伯父还告诉我,这碧螺虾仁比当年宴请尼克松的龙井虾仁还要有名气,语气中充满了骄傲。我说,想不到碧螺春这名茶也能入菜,我真是口福不浅啊。
一天午饭后,我提议去村东的翠峰坞踏青。伯父母正好没事,就陪我去了。那是我们东山著名的风景区。据史料记载,唐代的白居易、宋朝的范仲淹、范成大和明朝的唐、祝、文、徐四杰,游览翠峰后均留下动人的篇章。小时候,我在作文中就写过翠峰坞的游记,还受到老师的表扬呢。
山坞里芳草如茵,溪水淙淙,不时有匆匆来去的采茶女从身旁走过。行至半山坡,忽见前面枇杷林中升起袅袅炊烟,我不觉一惊。走到林中一看,见一村姑依山而搭一石灶,正舀了锅山泉在煮茶。少顷水沸,她随意从茶篓里抓了一大把嫩芽放入沸水中,满锅顿时一片碧绿,清香四溢。采茶的女人们纷纷前来喝茶。村姑也舀给我们三人每人一碗,我正觉得有点口渴,便坐在石头上开怀畅饮。只觉得那茶汤又与家中喝到的不同,特别清香和甜润,眼睛似乎也清亮了起来,浑身舒服极了,禁不住又讨了一大碗喝。茶姑双颊飞红,抿嘴一笑说:“在上海喝不到吧?这叫清泉煮青茶,赛过活神仙,我们山里人称这茶为神仙茶。”她还给我背诵了一首唐伯虎所写的《翠峰游》:“自与湖山有宿缘,倾囊刚可买吴船。纶巾布服怀茶饼,卧煮东山悟道泉(翠峰坞一泉名)。”我也信口凑了两句:“饮了故乡神仙茶,不思上海愿留下。”众人听后大笑,伯母也说,如果不是为了读书,真不想让我回去,上海就是楼高车多人挤,连喝的水都有一股漂白粉的气味,哪里比得上山清水秀的东山。
缓步朝山坞深处走去,只见茶丛更加茂密,一排排既青翠又整齐。在茶山漫步,说笑谈吐当然离不开茶字。伯父兴致很高地说:“碧螺春自唐代被人工栽培利用起来,在洞庭山悠然一千多年岁月,茶已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停了一下又津津乐道地讲了起来:清晨,上了年纪的老汉早早起床,赶到茶楼喝一个小时的茶,这叫早茶;午饭后,年轻人到茶馆泡一壶新茶,边喝边聊,又称午茶;到了晚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边饮边聊,名曰夜茶。俗话说,早茶宜浓,可润喉清目;午茶需热,利尿爽身;夜茶要淡,宜于入眠。伯父真不愧是位研究茶俗的行家,他还告诉我,在茶乡,客人饭后端上一杯热茶,称礼茶;造房时正梁上挂袋茶叶,名发茶;老人做寿,晚辈送斤新茶,曰寿茶;孩童入学时喝杯清茶,为状元茶;新娘入新房吃杯碧螺春茶和桂圆、冰糖莲心汤,叫茶点,又称新人茶;谁家遇到了不吉利的事,讨上七家邻居的茶叶喝,能逢凶化吉,平安无事,为神茶。
伯母则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月明茶,这也是家乡的习俗。中秋之夜,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月饼及果品,一束金桂插于瓶中,全家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边吃月饼边品茶,边赏明月便话家常,口中甜津津,心里甜蜜蜜。人们说,年夜饭吃的是热闹,月明茶喝的是清雅……
和伯父母边走边聊,不觉来到山顶,放眼浩渺的太湖,碧波粼粼,帆影点点,真心旷神怡也!
茶在故乡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位置,真出乎我意料。我深深感到,碧螺春是故乡的招牌,而故乡的茶俗,确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
家乡不仅茶香山水美,而且民风淳朴、空气清新,在那里调养了几个月,身体明显有所好转。在离开老屋和亲人告别的时候,我竟落下泪来,心里更爱自己的故乡了。
点 评:
唐丽宝同学的故乡洞庭东山,既以风景名胜著称,又是物阜民丰之地。
她从家乡养病回来之后,写了篇盛赞故乡的作文,起初写得面面俱到,把故乡值得一夸的东西都搬出来说了一番。我问她,你的家乡出产哪些好东西,她说有枇杷、红橘、碧螺春这三宝,我又问,其中最有名的又是什么?她说是碧螺春茶。我说好,你就写写它吧,东山既是茶乡,定会有许多关于茶的风俗,你可连带着写,让我们对你的故乡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就有了这篇《故乡茶俗》。
面面俱到是写作之大忌。尤其是学生作文,在不长的篇幅里想把什么都写清楚,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唐丽宝同学舍弃了她喜欢的许多东西,单独写碧螺春,写茶俗,不仅减轻了文章的负载,内容也更见深度了。兵法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也同样适用于写作,选材上切忌贪多求全,而要突出一点,以求深入。如若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很可能“面面俱不到”。
唐丽宝此文,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这是我最欣赏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加以借鉴的。纵观青少年学生的文章,有的洋溢着青春气息,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富有人文气息的却不多,而这篇作文却做到了。
首先,文章中有较强的知识性。你看,碧螺春茶有着独特的喝法,它还能用来入菜,烹制出一道江南名菜,当地茶农用沸水冲泡新鲜的嫩叶就成了清香提神的“神仙茶”。它的培植已有千年历史,而且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对读者来说,都很有新鲜感。如果没有掌握有关碧螺春丰富的知识,那肯定是写不出来的。
作文中渗透一些知识,不仅有必要,还可使文章增添人文色彩。记得有位同学写了篇绍兴沈园的游记,居然对陆游的《钗头凤》以及他和唐琬凄婉的爱情只字未提,把沈园当成了一般的园林,那就忽视了它的历史特色。而有位同学写了篇《梅园观梅》,由于去游玩之前,做了点功课,从网上查了一些梅的资料,最后恰到好处地用进了作文中,为作文增色不少。人文知识的匮乏,正是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读来乏味的原因。
其次,文章中还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情怀。热爱故乡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核实际上是爱国主义。唐丽宝同学说起自己的故乡简直如数家珍,她把对故乡的爱,这种深厚的情感融进了叙事状物之中,如写翠峰坞,就介绍了众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和诗篇,自然美与人文美便交相辉映。当村姑背诵唐伯虎《翠峰游》的诗后,她自己也即兴来了两句,诗虽是打油诗,却是真情的流露。在故乡小住之后,临别竟至流泪。她对故乡的热爱,对江南文化的热爱,引得我们好生羡慕。
篇9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这样的好效果,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好方法。
中职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地进行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更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能为英语学习创造逼真的、富于交际性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好英语课,充满乐趣地学习英语,培养交际能力。
一、在教学中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体,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
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同样的回报。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也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可以用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等手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二、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全方位地把学生调动起来,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及其表情,以最佳状态投入学的过程,如:学习动物的单词或句子,可以根据各动物的
特点、形态表现出来,cat(猫)可听声音mew...tiger(虎)可做老虎状,双手一张,嘴一咧就扑向猎物。于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又如:教eye,ear,nose,mouth...身体部位名称时,可用快速发口令show/touch your...这种方式既训练听又配以动作,学生识记单个词汇就不觉得枯燥了,相反学得快,记得牢,寓教于乐。但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乐,动中乐,做中乐,所以很难相信,一个关在屋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能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
一堂课,如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呢?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一堂课好比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端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让学生以表演、游戏或歌曲的形式概述本篇课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回顾课文时,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学完了整篇课文。
三、把游戏贯穿于英语课堂的始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例如教字母时,可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既快又好,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集体观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开始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图片教具。在mooncake时,我们可准备好实物“月饼”,结合进行教学并且可出示中秋赏月的图片,相继教mid-autumn这个单词,这样,这两个单词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而不需要汉语翻译做中介,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在复习单词时,我们可以做“神秘的口袋”的游戏来帮助学生复习单词,准备好一些实物、图片等放在一个大口袋里,然后请学生来摸“神秘口袋”中的神秘物,摸出的实物或图片请学生用英语说出来,并告诉大家。我们还可以把“口袋”中的物品换成单词卡片,请学生摸出卡片说出单词的意思,或用此单词说一句话。
如此一来,既复习了单词,也练习了口语,而且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英语,其乐融融。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要好得多。
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能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课后也应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适当地进行活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利用适当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语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书法比赛、英语游戏,让学生收看英语节目,学唱英语歌曲,排练英语小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英语生活”,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内学的知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以致能真正地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