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

时间:2023-03-14 01: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英雄的事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英雄的事迹

篇1

一、合理进行导入,丰富知识积累

前不久,我听一名新教师的六年级语文课《郑成功》,她在导入时以中国十大民族英雄和当代民族英雄有哪些导入新课。课后我和她交流时,提出了我的想法:如果在此基础上简单说明一下,我国历来就有许多英雄,为什么有的英雄是民族英雄,有的英雄不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和英雄的区别是什么?作为小学六年级学生可以知道这些,另外教者在引入新课时应告诉学生民族英雄有哪些,未说这些民族英雄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他们主要有哪些英雄事迹,这样就不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民族英雄的名字,而是记住英雄的事迹和英雄的伟大形象,这样做是不是更好。教者听了以后也认可这种看法,觉得这样做并没有耽误教学多少时间,而是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并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从而达到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是《郑成功》一课,这名新教师认识到课文第二部分是课文主要内容,她在教学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时学生有所争议,有的说是3到5节,有的说是3到6节,学生在处理时显得粗糙。新教师只是说第2节是事情的起因,第6节是郑成功后所做的事和场面,这也属于第二部分,是讲郑成功。这样的教学有点太粗糙,没有进行深挖,如果够深挖教材内容,就不难发现其实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界线非常明显,因为第7节开头第一句话就是“郑成功以后”,这明显说明前一节是讲郑成功,而从第7节是讲以后。另外也可以从事情的起因――发展――过程――结果来划分层次,第2节是起因,第6节是结果,也很明显,而且可顺势引导学生写作时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这样不仅不需要教师直接说,反而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更是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深掘教材内涵,进行教学升华

《郑成功》一课该新教师利用一节课时间匆匆忙忙上完了,我问她为何两节课的内容她一节课就上完了,她说在县城学校都是这样上的,目的是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内容。她的话让我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原来她是这样理解的,竟然只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不是为追求教学效果,真的是本末倒置。后来我和她交流,如果第二课时进行阅读赏析和阅读方法指导并且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效果就会更好。我认为首先利用好课本教材上好课,课外阅读应该放在课外,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常轨道。

我曾经听过语文专家窦桂梅老师的《青藏高原一株柳》,她的教学方法是“深掘一口井,灌溉一片田”。我很认同窦老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深挖出课文中文字的含义,以及文字背后的蕴意,才是真的读懂文章。只有先读懂课本教材,才能读好文章,才会读文章,而不是只顾囫囵吞枣地读完课本课文节省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展课外阅读。

分析目前的课堂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老师们制作课件的能力越来越强,制作出的课件越来越美,可是办公室里却少了老师们研读文本的现象。很多老师愿意把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对文本的研读被摆在不起眼的角落,似乎课件就可以展示一切,取代一切。只是满足于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形成的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度的、独立的思考,没有读到文本的内部,读到作者的心里,导致的是自思想的苍白,语言的幼稚不堪。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

篇2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推进我校节日文化建设的实施,利用我国人民缅怀先人、仁人志士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清明节日主题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

二、具体活动方案

1、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调查分析资料,了解英雄先辈的光辉业迹,感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选取一位英雄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民族英雄;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反对崇洋的优秀民主人士;革命先烈、人民楷模等)或者反映民族精神的事例,展开调查,可以采用参观访问、查阅书籍史料、网上浏览、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迹,剖析英雄(事例)所反映出的典型的民族精神,在班级里开展“忆先贤”故事会。

3、通过民族精神教育与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处着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不屈不挠、探索创造、追求真知、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在班级中开展“展望未来”讨论会。

4、利用午休时间,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开展“百年白求恩”影视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这部影视片的部分内容了解先烈白求恩的事迹。

篇3

今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林则徐》这部电影,它真实面生动地再现了时期,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殖民统治,将大量的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来到了广东。他带领广东人民与英国商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率领英勇顽强的广东军民,抵御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由于封建

统治者----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他听信馋言后将林则徐流放到了尹梨。

当影片播放到林则徐带领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是一种,长期吸食鸦片,不公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精神萎糜不振。可见,它的侵入,不仅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我们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对它深恶痛绝。这一壮举不但灭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帝国主义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只要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打败这只纸老虎的。

篇4

从2006年那个打着绷带骄傲飞翔的男孩开始,无可自拔的爱了这支青春昂扬的球队,直到当年的那个小少年如今以队长的身份举起大力神杯,又即将和当年一同拼搏的伙伴们完美谢幕,告别世界杯的舞台。那时的米洛还能在前又高又飘的翻腾,那时的小猪还是一张严肃硬朗的青春脸,那年的波多尔斯基还是19岁的最佳新秀,那年的队短还是巴拉克身旁的小将,如今已成长为顶天立地的队长,成为德意志战车最安心的依靠。他们都长大了,经历了悲喜起落,成长为坚强的斗士,凝聚成一支令世界尊敬的力量;他们也终会老去,将旗帜交给穆勒、格策、许尔勒这样的年轻人,去延续德意志的荣耀,创造新的辉煌。他们离开了,却住进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并以无可复制的方式铭刻在世界杯的史册中。拉姆是举起世界杯冠军奖杯的第20位队长,克洛泽凭借16球成为足球史上永不褪色的传奇,年轻全面的金手套小新引领了门将技术改革的风暴,同样年轻的穆勒2届杯赛10粒进球让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变得指日可待,1992年的小格子贡献了价值连城的决赛进球,将胸前象征光荣和梦想的队徽改写为四星……今夜,是德国少年创造历史的时刻,今夜的泪,怕也是积蓄多年情感的释怀。

说到决赛便不得不要说到格策,这位欧洲金童在决赛打入了致胜进球帮助德国队时隔二十四年后捧杯,无愧德国第一身价的地位。赛后,在颁奖时他拿出了好友罗伊斯的球衣,那一刻兄弟的情谊无价,那一刻,德意志继承的血脉令人动容。

从出道至今,曾经初出茅庐的金发小伙逐渐成长,从耀眼的欧洲新星,到成为整个日耳曼战车最后一次冲锋的发动机,格策承载了太多,却也贡献了太多。当加时阶段的进球划破天际,当大力神杯的荣耀加冕于自己的头顶,金童的蜕变,在悄无声息中完美完成。记得那年,多特的少年展翅翱翔,记得那天,欧冠决赛夜即将加盟拜仁的俊男只能作壁上观…历史在日月星辰里被人遗忘,只留下光辉伟业供人敬仰,而民族英雄的事迹,更会被永远传唱。格策,从前是一个名号,如今已然是一片国土的荣耀了。

篇5

一、课前预习,养成积极的自主学习习惯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有了积极的心态,就会愿意积极主动做事,逐步养成习惯。

自主学习的过程象点,自主学习的习惯象线,有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体,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预习是让学生课前自行尝试处理教材,经过自身努力寻找解答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养成积极的自主学习习惯,促进手脑并用地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初中思想品德的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的做法是:(1)课前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同时要进行预习检查,搭建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学生通过汇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资料。(2)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上课前印发给学生,或上课时利用投影出示给学生。(3)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认真阅读教材。这一步要求学生做到“读”“划”“标”。“读”,即认真把学习内容通读一遍;“划”,是指划出要点;“标”,是指标明难点,通过一读一划一标,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大致了解,明确了重难点,听课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教学,有利于充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例如,在上“发扬民族精神”这一课前,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塑造,通过让学生参与搜索中国古今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感。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最敬佩的英雄的爱国事迹。这样,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满足渴望了解未知的需求感,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塑造了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学生当然乐于去预习。更大的收益是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养成勤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之者。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积极的学习情境。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它表现为学习志向和愿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同样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价值取向与选择。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和创新的驱动力。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执着地去追求。如在教学“战争与和平”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湾战争中的有关录像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自然感受到战争的危害与和平的珍贵,从而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创设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竞赛情境、表演情境等。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材而定。总之,只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情境形式都可以用。

三、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成就欲望

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功欲,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坚定他们成功的信心。在教学设计时,以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将教学内容设计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勤反馈的方法。这就是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把学生挫折降到最低程度,在积累成功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能激励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力量时,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使自己心理上能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自主探求。

四、营造民主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不论是否精彩,这种欲望都是潜在的。学生也是如此,并且他们的这种欲望比成人还要强烈。我们要尽量地给他们提供和创建展示自己的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是靠民主和科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摆正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激发他们自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养成积极的自动、自学、自得的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恰当应用评价激励,增强自主学习信心

篇6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树立民族英雄形象

英雄人物往往是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他们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个人操守等方面所秉承、所表现、所展现的精神风范是历史进程中负载着文化内涵的有意义的风景,同时,透过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也能得到带有生活细节或生命细节的体现。语文教师在相关的课文中,讲述英雄人物事迹能使学生从生动的人物生平中体会英雄的精神风貌和理想的人格品质,有利于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理想的人格反映了民族的道德崇尚,也反映了民族文明的程度。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关于英雄人物的课文,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等,教师要善于将这—类型的课文归纳总结,深入研究,准确领悟其蕴藏的人文内涵,把握其人文价值所在。在上课时,除了向学生传达课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可以顺藤摸瓜,对人物的生平做简要的陈述,阐述人物的精神所在。如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境界通过人物在祖国危难之际所表现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誓死不屈的英雄行为以及面对威逼利诱时的浩然正气体现出来,将中华民族为求仁、求义英勇不屈的英雄品格昭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领悟其中暗含的人文精神及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二、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

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三、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知道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篇7

一、作业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古诗《春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意后把诗中描绘的美景画出来,将知识可视化,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看着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教师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又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根据这篇课文剧本的特点,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学生可以分小组排练演习,并在班级中展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他们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在表演中更能体会公仪休的聪明机智、清正廉洁的性格特征。在学习生字时,为了避免机械乏味的重复和写字,可以要求学生回去后,根据字的音、形、义的特点,想出好的记忆字形的方法,课上交流。这样能把识字、记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如学生编出:喜上眉梢是“声”字。

二、作业设计注重体现层次性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水平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因此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一应体现在作业的目的上,应使其既顾及知识深化层面,又涵盖方法训练层面,还考虑到学生能力提高层面。二是应体现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使其既要具有必要性,又有典型性,从而达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目的;另外,“层次性”还应体现在作业的要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作业,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做深浅适宜的习题,以便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作业设计注重对生活的延展

小学语文课本上所选编的内容虽然经典、丰富,但知识面的涵盖毕竟有限。生活中的书刊、影视、展览、旅行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学习语文的机会,也可以成为语文作业内容的资源。如教授四年级上的《秋天》时,因为正是秋日,可以布置学生在周末去郊外远足,观察文中所写的植物,收集自己认为最能反映秋天的植物枝叶,或要求学生模仿文中句式,写几句小诗描写所看到的秋天。学习《人类的老师》时,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还蕴含着哪些知识,并相互交流,增长见识。又如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去读读清末的人物故事,如邓世昌,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了民族英雄的事迹,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精神。

四、作业反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

教师可以提供四种类型的反馈:字母等级型,书面评价型,口头评价型,非言语的激励措施。研究表明,激励性的、个性化的书面或口头评价能提高学生作业完成水平,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注意避免简单的使用字母等级型反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应及时,评语应真实、具体、有意义,让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是关心的、在乎的。如:在错误的地方画圈,并做一些批注,指出具体问题,如“先看看这个字的笔顺再写;要细心,笔画要写正确;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做得好的作业,可以批注“观察很仔细,你真是位细心的小作者;字写得真漂亮;你的理解力很强;这句话说得真有道理……”评语虽然简短,却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激励,让作业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

篇8

一、品德教育是语文的“精髓”,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语文既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融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思想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是通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仔细斟酌后,确定的内容精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既有教育作用,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里所蕴含的真善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孝顺父母等优秀品质。

二、研读课本教材,渗透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课堂常态化

课本中有许多故事、人物、口语交际、传统国学都可以组织成德育的重要素材,关键看教师如何去发掘和引导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读教材,找到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并充分利用,让德育在无形中得到渗透。如:《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哈尔威船长》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学习《游子吟》一文时,除了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还可以给学生补充汶川地震中年轻妈妈用生命保护孩子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人间最无私的母爱。教育学生应该从小听父母的话,要孝顺父母。《郑成功》一文通过让学生充分朗读和学习郑成功如何、建设台湾的感人事迹,感受郑成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再让学生收集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做成手抄报或是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开展英雄人物的讲故事比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

每一单元的练习中都有《口语交际》,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文明礼貌、友爱、关心他人。如,一年级口语交际中“借文具”就让学生在说话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二年级的口语交际中,一位学生想要折柳枝,你认为他做得对吗?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这都是德育的一部分。这些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更是无形的。

三、在识字、写字中培养学生的韧性,净化学生的心灵

每天练字是小学生的必备功课。写字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修身养性,还是一个育人的重要过程。练字需要长期练习,而且枯燥。教育学生坚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学生多么重要!在写字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汉语文字,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比如,在教学生写“木”字旁左右结构字的时候,木的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就像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要相互谦让、尊重。“桑”是二年级下册的一个生字,学生写这个生字时总写不好,最下面的“木”要写得长一些,学生总是记不住,所以我告诉学生“木”就是一个人,得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所以“木”要托起上面的三个“又”。这样学生既把字写好了,又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多好的教育契机啊!

四、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润物无声”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一、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

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

篇10

尼高拉• 瓦尼耶的脑海中又浮现出杰克• 伦敦的小说《点篝火》中的句子:“他解开大衣和衬衫,取出他的午餐来。整个动作不过十几秒钟,可就在这样短的一段时间里,麻木又一次抓住了他的指头。”此时尼高拉正用一块白桦皮引燃一堆篝火,他的狗儿团队在距离他不远处或蹲或躺。

在魁北克的白色冰原上,法国探险家尼高拉很享受这种冰雪覆盖的北方生活。只有狗儿陪伴的北方探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是在洗衣机里转一圈,剥除一切外在之后,留下纯粹的自我”。

200 法郎点燃的热情

尼高拉在篝火旁准备晚餐,杰克•伦敦的句子再次出现:“他试着满满地咬上一口,可封冻的嘴唇却张不开。他忘了该生一堆火来融化嘴上的冰块。为这个失误,他吃吃地笑了。可要笑的时候,他感到麻木已经钻到他的指头里去了。”

现在,尼高拉开始吃吃地笑起来了:“他真该先生火的。”他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把盛着热气腾腾的晚餐的勺子放进嘴里。这位来自法兰西的男子是如此崇拜杰克• 伦敦,可以把他的作品倒背如流。也正是这些一个世纪前的硬汉式故事,让尼高拉自16 岁第一次踏上冰雪覆盖的极北地区开始就留恋难返。

“没有什么能够解释这种激情。没有家族传统,没有突发事件的刺激。它就是那样客观存在。”出生于法国中产家庭的他说不清对于广袤北方的这种情愫是哪来的。青少年时期,这种热情是一种折磨――去极北之地是那么遥不可及:“我想忘掉它算了,但闭上眼睛,我就看见自己在阿拉斯加、在拉波尼亚、在加拿大坐着狗拉雪橇。我想去西伯利亚和当地人一起养驯鹿。我渴望听到狼的嘶叫。”

1978 年,16 岁的他和两个同伴每人花200 法郎买了法国铁路公司提供的有效期两个月的全欧洲通票,在巴黎北站上车一路坐到最北站。在瑞典的基律纳(Kiruna) 下车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北极圈。只装备了一只旅行背包的尼高拉,第一次找到了他梦想的北方,还有一直梦见的拉波尼亚的驯鹿人。“这里的流水如此透明,这里的雪花如此洁白,这里的寂静如此纯粹。”尼高拉爱这个世界上最为纯洁的地方。“用10 个月的沮丧来换来两个月的快乐”――他计划每年努力工作10个月攒钱去北方。

1983 年整个夏天,尼高拉在勒阿弗尔做临时码头工。攒够机票钱,他去到加拿大魁北克,和3 个同伴乘着一条印第安人制作的独木舟,沿着印第安蒙太格尼斯人的独木舟航道,成功完成了从谢弗维尔到昂加瓦湾的穿越。

这次,凭着父亲的摄影机和一部业余照相机,尼高拉第一次让全世界知道了自己。回到法国后,一家电视台对他做了30 秒钟的报道,一本发行量不大的探险杂志也用几百法郎的价格约他做了一个图文并茂的报道。而他所拍摄的记录短片,甚至赢得了当年凡尔赛市探险电影节的业余奖。一次小小的成功并不足以支撑已经开始燃烧的热情,尼高拉只想能够出发、再出发。他旅行,他学习:“我摄影,我摄像,我开始写一些东西。我的第一本书在北方完成,它没有一个读者,但它有资格存在。我继续前行,北方生活可以继续,这就够了。”

来自极地的雪狼,

征服了“圣诞老人的故乡”,征服了魁北克,征服了西伯利亚。尼高拉在30 年的冰雪探险中,一再使用一些最原始的交通工具――马车、狗拉雪橇、独木舟、驯鹿。如同每一个没有过完青春期的男孩一样,在最初的这些旅行中,尼高拉就像在梦想的生活中一样畅快地冒险。每到一处,他用各种方式与当地人交流,学会他们的生存技艺。他甚至学会了与狼交流。

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接触过这么多的狼了。无数次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拉普兰和西伯利亚的探险活动中,尼高拉见过各种狼,甚至能通过它们的眼神读懂它们的心思他看过狼犊的出生与成长,目睹狼在山间飞奔追捕牡鹿,观看了几个狼群合作围猎,也曾在月光下与狗儿们一起聆听群狼的长啸。

在远东西伯利亚上扬斯克山间,当母狼在窝里抚育下一代幼仔们时,尼高拉悄然把拍摄营地建立在了不远处。他的摄像机跟踪着狼仔们,直到它们最终长大成为电影《狼》的主角。这是一种不同的冒险。

即使在当地人看来,狼也是一种神秘的动物。至今还没人能解释“狼嚎”的含义,人们还无从了解它们的习惯、捕食特性和种群结构――狼对人来说变成了一股令人惊恐的力量。在与一群西伯利亚牧民共同生活的1 年里,尼高拉发现了人与狼的奇妙关系:“对于狼,牧民们既讨厌又敬佩,而且他们居然共同生存在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狼与人的关系如此,人类和自然的也可以完美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这个发现让这位一直行走在北方的探险家明白了他对于这片大地的激情的源头:“首先,我是大自然的仰慕者,一个旅行者,然后才是探险家。是自然将我引向北方,因为在那里自然得到了最大的展现。”

捕捉自然信号的猎人

在尼高拉的第一部叙事长篇电影《最后的猎人》中,他通过猎人诺曼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诺曼并不需要社会提供给他的东西。他和他的狗吃自己猎捕来的动物或鱼。雪橇、球拍、小屋、独木舟,全都是他从森林砍伐木头制作而成的。皮革是伴侣涅芭斯卡用古老的方法为他鞣制,就像古代的塞坎尼印第安人那样,从动物的脑中抽取鞣酸,之后再以烟熏毛皮。山猫、河狸、貂、狼、狼獾,则为他们提供其它所需。

在洛基山的一次大风雪中,尼高拉和他的狗儿们迷路了。一个本地的老猎人,带他们来到藏身地。呼啸的暴风雪,在尼高拉听起来就像是自然的怒吼。紧靠着篝火,凝结在睫毛上的冰霜渐渐融化成泪水滴下,尼高拉心中征服自然的欲望这时转变成了深深的忧伤。老猎人诺曼一边在火堆上准备食物,一边向尼高拉讲述了他漫长的猎人生涯和他与自然的沉默对话。诺曼就像最古老的猎人一样生活,他从自然取其所需,同时又与大自然共享着生命的秘密。他在追踪一头猎物时,会长时间观察它,并且理解它对周遭环境的认知。然而,“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这一点。人类现在只会应付一种环境,即人类的环境。”

诺曼告诉尼高拉:“人类应该融入环境,而不能无知地和世界割裂开。但是,像我这种人要绝迹了。”尼高拉被诺曼打动了:“不会那样的。我爱自然就像我爱一个人,我会为他奔走。”尼高拉告诉诺曼说他决心用镜头向全世界展现这里的美。“我要拍部电影,诺曼答应帮我。”

城市森林的新探险

“用摄像机揭示并记录走过的足迹,将会比留在雪地中的足迹还要更为长久。”2004 年以诺曼为主角的故事片《最后的猎人》上映,仅在法国就征服了250 万观众。电影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让尼高拉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做一个常年在极北地区冒险的探险家,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和反思带人类重归自然。

在2005 年至2006 年横穿整个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奥德赛”远征之后,尼高拉告诉如同迎接英雄一样为他欢呼的人们:“我不想再扮演北方的英雄了,而且我也没有一点英雄的感觉。”他宣布他的探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要用各种方式来带人类重归自然,从此他要成为一个缝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守护者。

一场意外的邂逅,使这个计划从想法变成了现实。法国户外品牌AIGLE 的全球传播总监玛丽• 安德鲁斯在得知尼高拉最新的探险计划后找到他:“带人类回归自然是你新的探险使命,这也是我们155 年来,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享受自然而不停追求的目标。”当她看完尼高拉的电影《狼》的剧本,她说:“尼高拉,你就是一只在遥远的北方大地生活了30 年的雪狼,而AIGLE 则是飞翔在天空的雄鹰。人常说狼与鹰的结合象征着整个大自然,我相信我们的携手合作一定把北方的震撼带给全世界。”

2008 年,尼高拉回到了寒风呼啸冰雪连天的西伯利亚。他带着20多人的团队,在 -20 到-60 摄氏度的极端条件下完成了电影《狼》的拍摄。在《狼》里面,游牧民族的少年谢尔盖与4 只新生的小狼交上了朋友,面对赶来护犊的母狼,他违背了牧人的职责而没有扣下猎枪的扳机。这个契机使他得到了狼群的信任。当冬季来临,缺乏食物的狼开始偷猎人类的驯鹿。族人责令谢尔盖消灭狼群。忧伤的谢尔盖无法让视狼为天敌的族人理解他与狼的关系,于是,为了找到狼的栖身之地,他带领着他的狼群走进了广袤的雪原。尼高拉把狼视作大自然的象征,而整部电影则是尼高拉对于自己30 年探险生涯的写照。

30 年对于西伯利亚狼来说是它的一生,而对于尼高拉来说是融入自然一路朝圣的旅程,是尼高拉面向自然从一个自然的征服者历练成自然守护者的全过程。

对话尼高拉:

新知客(以下简称新):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是一个大自然的征服者?旅行者?作家?导演?摄影家?

尼高拉• 瓦尼耶(以下简称尼):首先,我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仰慕者),一个旅行者,然后才是冒险家。我喜欢自然和规律生活,自然将我引向北方,在那里,自然得到了最大的展现。

新:从最初因为好奇踏上探索极北地区之旅,到把整个家庭带到北方,居家旅行。您还不断拍摄电影、出版书籍、和举办讲座来传递来自冰原、来自大自然的信息。您对伟大的北部热情从何而来?

尼:最初的热情来源于读书:杰克• 伦敦,沙克尔顿⋯⋯

新:你曾经宣布2005 ~ 2006 年完成西伯利亚奥德赛后,即将开始新的探险阶段,那将是带人类重归自然,是什么促使你做出这样的决定的?这个决定对于你的生活和探险事业有怎样的改变?

尼:我只是个旅行者,那些野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仰慕者)。不想再扮演北方的英雄,而且我也没有一点英雄的感觉。这些年,看到景色遭到了很多破坏。每次旅行都发现事情变糟了。所以不想只为自己的乐趣旅行,想呼吁人们赶快行动起来,让未来几代人也能见到活着的北极熊。穿越西伯利亚是最后一次远征,也是第一次远征,我要将生命奉献给另一件事,那就是回报自然,去保护它。

新:你说到要带人类重归自然,就是将这些自然的现存状况通过电影或者书刊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吗?从最开始实地拍摄的《旅行队》、《开放河流》,还有跟当地游牧家庭共同生活后写出的西伯利亚的记录《北方生活》,你的电影《最后的猎人》也把人们引进了北方世界。能否介绍一下你现在正在导演的新片《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次的电影有什么新的尝试?

尼:是的,揭示并记录所走过的足迹,会比留在雪地中的足迹更为长久。我想用各种凡是让大家了解自然的现状。《狼》电影讲述一位游牧民族的青年与西伯利亚的狼之间的传奇故事,它将在09 年圣诞节期间全球上映。在《狼》拍摄过程中,东部西伯利亚地区的严酷环境对于整个团队是个考验。AIGLE 帮助了我们。

新:当初为何选择与AIGLE 合作?从文化的角度,你是怎样看待AIGLE 与你及你的团队合作的?AIGLE形象代言人的身份,是否会影响到你的公众形象?

尼:AIGLE 品牌的理念是“带人类重归自然(pour la reintroduction de l’homme dans la nature)”,我们双方之间是不谋而合,而正是为了这共同的价值观走到了一起。AIGLE 的功能性服饰帮我的团队在东部西伯利亚地区摄氏-20 度到-60 度下顺利完成了拍摄。也许你们会以为我在做广告,但是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够多买尼高拉探险系列。因为当服饰经销商看到环保的服饰有那么好销路的话,今后在专卖店里的环保服饰也许就不仅仅是30%了,而会变成50%,甚至100%。

新知客属性

姓名:尼高拉• 瓦尼耶(Nicolas Vanier)

性别:男

生于:1962 年5 月5 日

出生地:塞内加尔

统 率:88

带领着狗伙伴团队在极北地区探险了30 年。带领团队在摄氏-60度到-20 度极端环境下完成了两部故事长片的拍摄。

武力:99

在神勇的狗儿团队的帮助下,单枪匹马在广袤的北方穿越10 次。

魅力:95

他的探险事迹,吸引了所有热爱自然的人。在法国被视为民族英雄。被法国教育部任为环保大使。

魔法力:90

创造21 本专著,拍摄6部短片,4 部长片纪录探险历程,还自编自导带来团队完成两部故事长片的拍摄。可谓法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