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05:4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故乡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4)我不知道。
(5)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
(8)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10)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11)我究竟来自何方?
(12)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13)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14)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15)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16)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17)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18)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从而发出“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使作者走上了对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祖籍广东新会、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出生地-杭州和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这些故乡中惟有北大荒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C.第(10)段作者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但自十九岁离开后,作者渐渐感到这里不属于她,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显得格格不入。
D.在文中作者将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与温馨、湿润的杭州城进行鲜明的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对出生地杭州产生过强烈的思念之情。
E.本文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作者借助于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对“故乡”的更深意义的探求。
17、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4分)
18、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4分)
19、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
16.BD(B“惟有北大荒”不妥;D项主要想表达北大荒对作者的磨砺,它使自己变得坚实起来,是自己的精神的家园。)
17.都在温暖的南方,景色都很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但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是陌生的,甚至有些隔膜。(4分)
篇2
读书能让我的眼界开阔;读书能让我更容易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能让我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怀念母亲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yàn yān),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pínɡ pín)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hù hú)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sāng sàng)。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频”字查音序应查(P),查部首应查(页)部。
“寝”字查音序应查(Q),查部首应查(宀)部。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孤寂) 清晰(朦胧)特别(普通)
3、文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中的愿望指什么?
答: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迎养母亲。
4、请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寝食难安
5、母亲弃养,“我”痛苦万分,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我”的心情,请写下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6、仿照文中画“
”句子的写法,写一个句
每看到书桌上的小木船,我的脸就涨红起来,后悔不已。
7、解释下列词语
(1)母亲弃养:婉辞,指母亲死去 (2)报终天之恨:怀有终生的悔恨
篇3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F级。
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来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其丰富意蕴。
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解读文本特有的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考点,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
【解题技巧】
探究性试题一般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思考应对:
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一般用于知识积淀式探究题)
要正确解答题目,需凭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二、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一般用于文本研讨式探究题)
1.要在原文中找语句。(1)定区域,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2)明方向,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合题意的语句作答。
2.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1)截,若题干要求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2)改,在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后,由于语句不符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符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需要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整体把握段前段后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得出答案来。做这类题时,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把握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三、要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一般用于选择性探究题)
1.选择自己爱好的、拿手的且保险的题目作答。一旦选定,解答时要注意条理性和答题的“创意”。选择性的题目对“创意解读”十分看重。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要建立在对作者观点态度、表现手法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天马行空。
2.注意三个方面的答题要点:(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内容。(3)有何表达效果或作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3.注意表述:(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探究题的前提。(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是做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清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3)忠实于语言规则。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四、要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多用于社会、生活探讨式和创新发掘式探究题)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要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应对策略为“顺藤摸瓜,探究心理”,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蕴含的作者心理的“瓜”。
综上所述,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哪种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看大片的后果
[俄罗斯]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看电影只能看好片,垃圾片绝对不能看,因为垃圾片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只有好片才有助于我们的生存。
前两天在街上,有一个男人朝我走了过来。那个男人高高的,瘦瘦的,满脸大胡子。他微笑着对我说:“您好!”
我刚要回答“您好”,好像有什么东西突然阻止了我,我全身发冷。“有点儿不对劲,”我心里想,“这个又高又瘦、长着满脸大胡子的家伙为什么要跟我说‘您好’?我想起来了:我看过的一个美国大片里有一个变态狂也是对谁都微笑。只是那个家伙个子小小的,胖墩墩的,还没长胡子。他看见谁都说‘您好’,可是人家刚一转身,他照着人家的脑袋就是一啤酒瓶子,然后他就站在那儿狂笑。这个变态狂从小就是看着他爸爸用空瓶子砸脑袋长大的。他妈妈心理也不正常。他爸爸用瓶子砸脑袋时,他妈妈就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大笑。父母的这些反常行为就这么传染给了孩子。整部电影都是这些情节。片子拍得很细腻,是一部心理片。”
再说这个男人,他朝我走过来,说了一句:“您好!”
我吓得心都不跳了,腿像灌了铅似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但嘴里却说:“喊什么喊,你这个混蛋!你找死吗?”
他马上原地倒了下去!要不肯定就得给我脑袋一酒瓶子!
还有一天,有个穿得很轻薄、打扮得像个蝴蝶似的女人朝我走了过来。当时已经是黄昏了,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天空中飘着小雨,刮着一阵阵冷风,远处还不时地传来几声狗叫。这时,那个女人走近我说:“请问……”
我当时像被电击了一下,脑袋里一片空白。
“‘请问’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跟我说‘请问’?这可有点儿不对劲。”我的脑子迅速转动着。
这时,她又说了一遍:“请问……”
她刚张开嘴,我就看到了她嘴里一颗颗的牙齿。天哪!吓死我了!我以前看过一部美国大片,片子里的那个女人就是用牙死死地咬住人家的脖子,直到把人咬死为止。她父亲是个呆子,从小一直吓唬她,她妈妈经常不给她饭吃。只有奶奶对她最好,保护她,经常拿着枪追赶女孩的父母。有一次终于追上了,但追上的却是女孩的爷爷,爷爷血肉模糊地倒在女孩的眼前。整部电影都是这些情节。片子拍得很细腻,也是一部心理片。
你看,这个女孩儿长大了,朝我走了过来。
“请问……”
我吓得汗也下来了,腿也发软了,像梦呓似的说:“你这个不要脸的!‘请问’什么‘请问’?你不想活了?”
她立刻晕了过去。我踉踉跄跄地拔腿就跑。谢谢美国大片,我又得救了!
可是今天,我在市中心迷路了。我看见路边站着一个男孩儿。男孩儿看上去挺可爱,也挺和气,面带笑容。我朝他走了过去:“对不起,打扰一下……”
他看了我一眼,脸马上就白了,五官也走了形。他一句话也没说,“咔”地一棒子就打在了我的门牙上,然后转身就跑,还边跑边喊:“她又回来啦!她又回到地球上来啦!”
这个傻瓜准是垃圾片看多了!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1.“您好”“请问”“对不起”本是文明用语,却招来了野蛮“后果”,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
答:
2.看大片的后果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实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小品精选》)
篇4
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现代文阅读江南雨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江南雨答案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一
②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③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④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⑤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竟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⑥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围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的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一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二
⑦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qiǎnquǎn)难舍。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⑧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⑨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般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⑩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白的毛巾,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式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⑾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⑿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注],留在记忆里封存……
【注】纨:指丝巾。
(1)在网师园,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先 ____________,再就是 ____________,接着是____________。(3分)
(2)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4分)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部分写到的卖花老妇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分析后填空。(4分)
①所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中描写花的画线句有两个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手法。(3分)
(5)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下雨的抱怨,不情愿,扫兴(或被赶,抱怨);佩服,“惊艳”不已;看得呆了(惊奇,折服,沉醉)。
(2)①“浸”字用了比喻,形象而生动,使抽象的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物。(1分)突出了“乡愁”在作者身上的浓和满(或受乡愁的反复折磨和煎熬。或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1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牵绊”用了比拟(或拟人)的手法,把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动作;(1分)“牵绊”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雨对乡人是有难舍情怀的(或表达作者的眷恋和不舍,家乡的雨景迷住了我)。(1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所写内容:年老仍坚持种花、卖花 表现的思想性格: 勤劳
②所写内容:丈夫去世后承担起家庭重担、卖花供儿子读大学 表现的思想性格:坚强(或坚韧刚强、勇敢面对挫折)。(每1点1分)
或:所写内容: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种花卖花 表现的思想性格:热爱生活、爱美整洁
或:所写内容:热情与我交谈、为我别花 表现的思想性格:亲切善良 。
(4)写出花的香(或香和鲜、香和美);衬托出老妇人的内在美。衬托(每1点1分)
(5)开头提到雨丝,(1分)结尾再提雨丝,事物和情感前后照应。(1分)或:开头点出乡愁,(1分)结尾再强调乡愁,使思乡感情首尾贯穿,情感得到升华。(1分)
篇5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本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对重要概念与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而信息又有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之分,“筛选”就是要根据题干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就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转换、归纳、概括,并加以处理,组织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现代文阅读中有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试题,主要采用表述题的形式。答题时,我们首先要根据试题的提示,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其次要注意从相关的信息区间筛选出有效信息。要明确搜寻范围和方向,在搜寻、辨析的基础上对有效信息进行重新组合,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分三步走: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通读全文时,我们要敏锐捕捉和把握含有重要信息的语句。这些语句包括提示语,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映文中相关人物、事件、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等语境特征的语言单位;概括语,即集中表现文章内容、主要思想的语句;情态语,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表达作者强烈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的语句;主旨句和过渡句,即那些表达文章中心和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二、定向阅读,进行有效筛选
读懂题干,尤其是题干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从原文一点一点地寻找有效信息,确认题目涉及的语句、段落或有效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针对题目寻找分散的、隐蔽的、潜在的信息,确定重要信息,顺藤摸瓜,大致确定作答范围。
三、整合信息,提炼归纳
对符合题意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出来的材料,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载了关键信息的语句,需要我们在原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重新组合。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时,我们还要注意两点。
1.力求准确和精练。答题时要根据题干指向,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由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有的学生误以为将原文某些句子照搬就可以拿到分,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导致答偏甚至答非所问。
2.力求全面。答题时力争答题要点全面,要重视题目分值对答题要点的暗示作用,筛选信息时要在综观全文的基础上筛选。
【阅读训练一】
故乡
林贤治
我不止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
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月光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上,清凉如水;池塘别有一种风味,粼光如荧光;月夜的笛声是美好的,还有潇潇春夜细雨,满枕蛙声……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声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地看我读书和写字……
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息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至于在自欺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活!
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到之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
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世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可以鼓舞祝祷。然而,我们所见的是: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以继续替换下去。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
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纠缠的社会问题,如何是我可以说明白的呢?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选自《平民的信使》,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反映的农民并不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有哪些?请分条列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至于在自欺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作者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在“近乎无聊的话”中透露出的是对“农民”“故乡”的复杂感情。请根据全文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者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没有故乡。
B.作者认为农民不能安贫乐道,留守家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吃惊和惋惜之情。
C.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故乡的风物,运用联想、寓情于景等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文中描写了农民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但对农民改变命运的行为感到沮丧。
E.作者认为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因而城市永远年轻。
【阅读训练二】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汽。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唯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儿时间,对失落的珍贵东西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儿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选自《视野》2006年第14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题目中的“我们”指谁?怎么理解题目中的“近”与“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六自然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请参照原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试举三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
篇6
1
古诗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
(
)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1.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2.①
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
2.钲:
。
3.磬(qìng):
。
4.玻璃: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课时
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
)寒漪。
牧童(
)横牛背,短笛无腔(
)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浸
归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没。
3.归去:回去。
4.信口:随口。
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2祖父的园子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春天到了,爷爷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杂草bá(
)掉,用来种菜。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还东一脚西一脚地xiā(
)闹。几天后,爷爷种的菜发芽了,我和爷爷一起chǎn(
)地,我往往把菜苗当做野菜gē(
)掉,把野菜留着。
爷爷浇菜,我拿着水piáo(
),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玩累了,我又缠着爷爷陪我去guàng(
)街。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
圆
明
白
亮
笑
热
三、小萧红为我们介绍院子里的景物时,我们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神态?
【答案】
一、拔
瞎
铲
割
瓢
逛
二、圆滚滚
明晃晃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嘻嘻
热乎乎
三、可以看出孩子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显示出她的富有。
(意思对即可)
第二课时
一、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蚌壳(bàng bàn)
樱桃(yīng yīn)
啃吃(kěn kěng)
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腻(mì nì))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
)花园
一(
)李子树
一(
)大草帽
一(
)谷穗
一(
)狗尾草
一(
)倭瓜花
一(
)果园
一(
)白蝴蝶
一(
)大蜻蜓
三、判断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
(
)比喻
(
)夸张
(
)拟人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
)拟人
(
)夸张
(
)反问
3.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
)比喻
(
)排比
(
)拟人
4.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比喻
(
)夸张
(
)排比
四、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文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3)仿写一段话。
【答案】
一、蚌壳(bàng)
樱桃(yīng)
啃吃(kěn)
倭寇(wō)
水瓢(piáo)
玩腻(nì))
二、一(个)花园
一(棵)李子树
一(顶)大草帽
一(个)谷穗
一(棵)狗尾草
一(朵)倭瓜花
一(个)果园
一(只)白蝴蝶
一(只)大蜻蜓
三、1.(√)比喻
2.(√)反问
3.(√)拟人
4.(√)排比
四、1.排比
2.童年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那么美好。(答案不唯一)
3.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飞来了,就像飞来一架飞机似的。
3
月是故乡明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
写的
。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答案】
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
梅花魂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辨字组词。
侨(
)
缕(
)
绢(
)
甚(
)
骄(
)
楼(
)
涓(
)
其(
)
梳(
)
衰(
)
稠(
)
眷(
)
流(
)
哀(
)
绸(
)
着(
)
二、选字填空。
竟
竞
境
(1)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智力(
)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
)凉飕飕的。
(5)保护环(
),人人有责。
三、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拉:A用力使东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某处移动;B用车载运;C拖长;D闲谈;E牵累、拉扯;F拉拢、联络;G帮助。
1.老师拉长声音说话。
(
)
2.妈妈正和保姆拉家常。
(
)
3.现在,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拉一把。
(
)
4.小东正和看门的大爷拉交情。
(
)
5.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
)
【答案】
一、辨字组词。
侨(华侨)
缕(一缕)
绢(手绢)
甚(甚至)
骄(骄傲)
楼(高楼)
涓(涓涓细流)
其(其中)
梳(梳理)
衰(衰老)
稠(稠密)
眷(眷恋)
流(流水)
哀(悲哀)
绸(丝绸)
着(看着)
二、(1)竟
(2)竞
(3)境
(4)竟
(5)境
三、1.(
C
)
2.(
D
)
3.(
G
)
4.(
F
)
5.(
A
)
第二课时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二、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正重其事(
)
颇副盛名(
)
蜡月天气(
)
眷峦祖国(
)
好好宝存(
)
顶天力地(
)
三、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叶明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叶明说,他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吴小东说:“我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象征着中华民族。(
)
B.梅花争在别的花之前开放,象征着中华民族。(
)
五、阅读《梅花魂》片段,回答问题。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分外”写一句话。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形成了明显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④
2.⑤
3.③
4.③
二、正重其事(郑)
颇副盛名(负)
蜡月天气(腊)
眷峦祖国(恋)
好好宝存(保)
顶天力地(立)
三、吴小东说,他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四、1.(B)
五、1.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娆。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6-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但是,一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意识到阅读是学生对话文本,在个性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文本的价值;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侧重阅读考试技巧的点拨。实际上,老师是用应试考试中阅读题解题方法的传授,本质上是一种应试阅读;学生并没有获得必要的阅读能力。
一 认识教学现状,明确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南斯拉夫弗·鲍良克说过:“围绕阅读材料进行活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进行教学。但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老师统治课堂,大搞“一言堂”
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据教材进行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学。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习惯把优秀范文肢解之后“喂给”学生,诸如词语的含义如何结合文义推断,具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何分析其好处,行文思路如何、谋篇布局的好处何在,中心思想如何归纳的滴水不漏等。学生被动接受,没有阅读体验与自我阅读感悟。于是,学生记录下老师的讲解,依照老师的解读读文本;不少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他们不会阅读,也不想阅读,更谈不上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2.重抓讲练结合,题型大操练
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是,一考定终身还依然存在。于是,一些老师课上内容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考试、训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那些所谓的解题技法、答题思路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巩固。某种程度上,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部分——模式化训练。这样,本来一些很好的阅读材料,非要学生按照参考答案的方向思考、作答。这样,学生没有个性阅读,没有自我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如此的操练让学生记住答案,却记不得阅读材料的优美之处。
二 明确目标个性阅读,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还需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引导,以及有目标地逐步进行训练和提高。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他们自主地获得阅读兴趣和能力。
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基本的认读分析和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句、段关系和层次结合的分析以及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些需要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需要老师加以要求和点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就要求学生先解决课文中一些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思考作者回乡有哪些见闻,对故乡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如此,学生结合小说背景——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从而基本把握文章的主题。当然,课前也可以指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方面着眼,说说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主要情节。如此,学生就知道应如何阅读小说,从而提高一些基本的阅读能力。
2.注意情境,激发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语文教学要注意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山川的美。这样,在教学中,就容易激发学生感悟自然、敬畏自然,从而产生出对自然的敬与爱。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时,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尝试着提炼内容要点,概括行文思路,对文章中较好的句子进行阐释解说。该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是对作者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把握。我提出问题,做简要引导之后,让他们扣住文中“泉”字进行合作探究。如此,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线索,明白了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游记类散文写作的特点。从而也提高了对写景状物作用的把握,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很有意义的。
3.内外结合,多种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课堂阅读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课内放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空间,进行个性化阅读,更要结合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对阅读文本作公允评价,获得个性解读以及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从而形成联想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具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听说写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借助电教 巧妙设疑 精心引导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
许多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地理区域辽阔,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好作品的意境。此时,我们便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不再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核舟记》的阅读教学,设计的提问为“刻画最逼真的人物是谁?”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学生都回答说是“坡”,而且理由还相当充分——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但这种认识与事实并不相符。于是,我便依照课文中的说明把小小的核舟制成立体图像,再把描写苏轼和佛印和尚的文字挑选出来,表现在同一显示器上,并据此要求学生再作判断。于是学生发现:文中刻画坡的仅二十余字,而刻画佛印的则达四十余字。他们由此恍然大悟:文章刻画最逼真的是佛印而非“大苏”。但是,很多同学又提出疑问:“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文章主题与具体描写之间岂不矛盾了?”我深知,此时,同学们的阅读情绪已进入“愤悱”状态,于是,我将苏轼的《前赤壁赋》配以“大江东去”般雄壮的乐曲和“惊涛拍岸”的壮阔画面呈现给学生,再将画面上的“一叶之扁舟”逐渐拉远,使其在浩瀚的长江中“缈沧海之一粟”,让学生感受并发现“赋”中所表达的旷世达观的处世态度与佛印那种洒脱超凡的气质竟是如此的和谐一致。于是,在声、色、画、文共同建构的立体情境中,学生们纷纷颔首,表示领会到这样的描写与主题实际上并无矛盾,而是更加传神地表达了“大苏泛赤壁”的神韵。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引导和点拨之下,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富有探索性的审美状态,学生的阅读经验在此过程获致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精心设计导语或导入方式
我们的课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囿于知识的广度不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有所领悟,尤其是那些内蕴较深或因时代、环境的不同而易形成思想距离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人情、动情而入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导入语或导入方式,从而引领学生有强烈意愿进入课文的学习与赏析。
如初二语文《沁园春?雪》一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词作品。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激情演说式导语并用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表现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1936年他写的《沁园春?雪》这篇堪称诗词风格典范的传世佳作。在该词中,他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评说二千年封建史的浩长,赞美当代革命英雄的无与伦比。其雄视大江南北的广阔视野、纵论古今人物的宏大气魄,堪称千古绝唱。以上“演说”由于出自精心准备,因而如飞云瀑布一泻千里,全班学生情不自禁的热烈鼓掌。教师课堂语言的强烈感染力与要学习的内容本身在神韵上的一致性引领学生自然进入《沁园春?雪》的审美境界,使之渴望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赏析该词。
三、巧提问妙设疑
课堂上提问设疑若做得巧妙、深入和精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的情趣,而且能令教学活动进入到较深入的层面,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赏析。我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问答:“如果你现在将要离开你的家乡,到别处去读书,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此时的心情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会依依不舍,因为我的家乡太美了。”“我们再看看《故乡》里的迅哥儿就要离开他的故乡了,他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最好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生:“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为什么‘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呢’?”生:“因为故乡已经没有值得‘我’留恋的东西了。”“能再说具体一点吗?”生:“现在的故乡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这从文中几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来;现在故乡的人也不是记忆中的人了,闰土、杨二嫂、还有‘我’的邻居,他们都变了。”“也就是说,‘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的原因是因为故乡变了。”生:“是的。”“不错,故乡变了,故乡的景变了,故乡的人变了,回故乡的心情也变了,究竟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如此一来,利用恰如其分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师生唱和,入题快,效果也好。
总之,作为博学的智者,教师所进行的这种妙趣横生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点拨,令整个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乐坛”,令教学活动成为“乐队的演奏”,从而令语文教学回归到审美层面,让语文教育应有的审美底线得以坚守与张扬。这样的语文教学愉悦学生身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9
在初中语文中百分之八十是现代阅读文,如何教学生“会读”和“读会”呢?对此,本人作了些探微。
一、 指引学生“会读”
饭得一口一口地吃,路得一步一步的走。中学生要会读现代文中的每篇范文,1、要让学生会读字、词、理解词义、句义。2、指导整体阅读,把握全文中心大意,明白本文写什么,怎样选中心材料,立意布局,详略的安排,表达的意境。3、指导局部阅读,精读指导重点段、句、词,要反复阅读,领悟段、句子的精彩,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4、理解全文,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欣赏字、词、句、段的妙用及表达的效果。不要就词讲词,就句讲句,完全依赖字典、词典,或不顾语言环境断章取义或任意发挥拓展什么的,要结合课后的“研讨和练习”来阅读,同时教者应为本篇阅读文精心设计来完成练习。
二、授予阅读法
现代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仅满足知识的传授,它更肩负着培养能力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辩疑能力。教师应根据需要,时有启发,把学生引向单元内容的纵深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让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培养学生自读书,须给予方法,从现代文的阅读文体上看,可分为记叙阅读,说明阅读,议论阅读三大类型,就记叙文体说,要掌握记叙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发展过程);记叙方式(即:顺叙、倒叙、补叙、插叙等);记叙的内容把握记叙的段落结构、记叙与其他表达方式的关系等来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活动等进行分析,把握语段的中心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环境描写对主题和人物的表现作用等。有了这种方法,就指导学生对记叙单元的记叙文进行纵比,横比,找出相同的、不同的记叙方法,理解其表达的思想。
说明文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功能等方面,能弄清说明的条理顺序,对判定说明的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数据、列图表等)等。
议论文阅读是找出论点,能辨析所用的论据,理解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等,并能概括的语言加以表达,能根据结构正确划分段落或层次,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层意,能正确辨析立论、驳论,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三种基本议论类型。
对于同一类型的文体的阅读文,引导学生纵比、横比的进行先预习、自学,关键的地方教师给予精讲点评,这样就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达到“会读”的教学效果。
三、给一把开启思维门扉的钥匙,让学生“读会”
给一把开启思维门扉的钥匙,指的是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给学生指明正确的道路,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出现思路梗阻或中断,要帮助学生沟通信息,开拓思路,给“一匙”的方法可概括为“引路”“搭桥”“铺砖”。
(一)引路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作者思路发展的过程,如《故乡》一文,在析题时就指导学生按“渐近故乡――回到故乡――离开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线索进行阅读这属纵式结构;《我的老师》一文则是以六个故事记叙蔡教师给予我难忘印象,这属横式结构,这样的引路能让学生在阅读思考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易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搭桥
学生学习阅读文,由这部分知识进入另一部分知识,产生了思路的障碍时,要帮助学生揭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以便从知识的此岸顺利地过渡到知识的彼岸,形成知识网络,保持思路的畅通。比如,学生学习《三个太阳》一文时,对“三个太阳”含义理解感到比较困难。未搭桥前学生众说纷纭,没有按一个标准阐明自己的见解,思维较散。见此情景,我便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象征意义上理解。如“绿色”代表生命,说到此,学生豁然开朗,紧扣“南极人”、“南极精神”得出许多精彩的答案。
篇10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点,我把《春酒》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让他们释放激情、自主探究,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在《春酒》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文章处处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本文文质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蕴,阅读时需要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大语文”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掘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据上述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中风俗人情的感受;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之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刻,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无法体会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怀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来体悟情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分忆、赏、悟3个步骤来品味文章,并根据本节课目标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鉴赏――情感延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组新年图片,让学生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回忆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腾而热闹的新年场景及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温州新年有喝春酒的习俗,使学生有了解这一习俗的渴望。
忆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乡”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故乡的新年。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又朗诵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却难忘他的容颜;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记得那么清晰……”每句诗后面都有一个问号。在舒缓的乐曲中,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赏春酒,品情趣
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品读。以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触。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我”很馋,很喜欢母亲的八宝酒);“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聪慧。)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勤劳聪明、热情贤惠的母亲,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同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进行点拨、引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
悟春酒,解乡愁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对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彻,仅从文本理解还不够。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领悟思乡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学生做“阳光使者,发手机短信抚慰作者漂泊的心”开始,然后问学生:“你是否有离家的经历,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你长大离开故乡时,有哪些事物会让你时时想着故乡?”“作为一名游子,你会跟家乡人说什么?”然后教师顺势提问:“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让学生找出来,并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的心情来。”
情感升华,创设
此时,学生已经满怀热爱家乡的激情。我对学生说:“是啊,母亲是根,故乡母亲也是根,祖国母亲更是根,叶落总要归根。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听到呼唤,毅然踏上寻根的归途!”由对故乡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引出回归主题,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用短短的40分钟,师生穿行在春酒的洒香中,感受琦君浓浓的乡情,我呼唤学生把这一份乡情铭记!然后欣赏歌曲《望乡》,一起在音乐声中去体味醇美的乡情!
课堂结语,余蕴无穷
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归乡的路有多漫长,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背起行囊远离故乡,你会发现故乡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到那时别忘了这首歌,别忘了我们曾经品味过的春酒,愿你揣着乡愁踏上归乡的路,带回游子的问候与祝福!”
【板书设计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