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时间:2023-04-04 0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真的是太后悔了,我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自己也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却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2、亡羊补牢的材料
【注音】wáng yáng bǔ láo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知错就改
【近义词】见兔而顾犬
【反义词】后悔莫及
【例句】我第一单元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通过总结努力学习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英文翻译】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篇2
就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 “八字真经”被奉为神灵,学生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方式令学生压抑;教学流程的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互动,束缚思维,遏制学生创造力,令中国古典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就接受的“残羹冷炙”。如何把枯燥乏味而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好呢?
作为情感艺术的语文,只有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之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的投入。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呢?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的优势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别的不说,就拿教育资源下载这一块,就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内容丰富的成语故事、精彩纷呈的典故给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古典文学的甬道。我们可以在“图、文、声”并茂的动态画面中走进古代文化殿堂,接受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态,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古汉语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词都保存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词义。例如“以勇力事鲁庄公”我们依据“无所事事”等成语中的的解释,可以推出这里的“事”是“做事、效力”的意思。学习《塞翁失马》故事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里的“亡”的时候可以结合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一起来诠释“亡”字“逃跑”;学习“风吹草地见牛羊”是时可用典故“穷途而匕首见”进行纵横比较,加深学生对“见”字通“现”的用法;学习《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辙醉”中的“辄”就联系成语故事“浅尝辄止”,一同学习“辄”字的用法。诸如此类,通过教学资源,运用网络,师生即可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文言文,加强文言实词的学习。
另外,我们可以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1)一词多义现象:
如:道,
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说长道短(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又如:兵 兵强马壮(军队) 纸上谈兵(兵法)
短兵相接(兵器) 草木为兵(士兵)
如: 亡 亡命之徒(逃亡) 亡羊补牢(丢失)
亡国之音(灭亡) 家破人亡(死亡)
唇寒齿亡(掉落、失去)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文汉语中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义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 ,达到以今解古的目的。
赴汤(热水、开水)蹈火 破涕(眼泪)为笑
乳臭(气味)未干 不名(占有)一钱
(3)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图穷匕见(现) 一暴(曝)十寒 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 疾(嫉)恶如仇 被(披)发文身
篇3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与书“结了伴”,让我知道了很多东西:比如从成语故事中我明白了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道理;从传说中领略了《孟姜女哭倒长城》、《阿里山的传说》、《富士山的传说》的优美故事;从寓言故事中体会了《猎狗与猫》、《乌鸦参赛》、《小马过河》的乐趣;从长篇小说《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我佩服过各种英雄人物,每次读时都会被故事中人物所感染,每次读时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我喜欢读书,家里的书也很多。平时写作业写累了,我便会拿起《作文选》、《故事会》等解闷儿;一旦有充足的时间,我便会翻开长篇小说来看,比如《冒险小虎队》、《爱的教育》等都是我爱看的书;每当睡觉前,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打开《红蕾》、《中国少年报》来看,让它们伴我入睡,陪我成长。
我什么书都爱读。读书时,我便觉得自己好似一只雄鹰,展开双翅,在辽阔的天空中飞翔;又仿佛是一只小小的鲤鱼,在知识的海洋中跳跃;又像是一只活泼的小鹿,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奔跑。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书里装满了知识,充满了幻想,写满了从古到今的故事,还记满了做人的道理。我爱书,更爱读书。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言能力;课件
目前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普遍形式是:教师把所要讲述的故事、所要教授的诗歌利用若干张挂图的与幼儿边看边学。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是枯槁单调的。用若干张图画表达一个主题表现力有限,孩子往往看到一个结果,而无法观察一个运动的渐变的过程,有助于观察现象而不易于理解过程的变化。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广泛应用,我们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活动,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文逼真的感性材料调动幼儿的感官和兴趣。
一、多媒体课件能营造独特新颖的语言氛围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幼儿语言学习需要环境的支持,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兴趣维持的时间较短。在一件事情上专注的时间不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引导幼儿去学习语言,并能掌握知识技能,是非常困难的事。但电教媒体凭着他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达到最高点。就拿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则故事来说,内容丰富,故事中动物的形象也比较多,如果只是单纯的靠几张图片,显然是无法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的,幼儿只能对故事产生大致的了解。只是在粗浅的层面上学习故事 ,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故事中不同的形象配以不同的声音、动作、表情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入美伦美幻的童话世界,他们完全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在有趣的氛围中感受作品的美妙,两遍下来,有些幼儿竟能学着模仿表演起来了,多媒体技术赋予了语言活动无穷的魅力。我利用在网上找一些动画,让幼儿看着画面来讲述。在活动中及时对谈话内容进行梳理,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微小的进步,促进孩子在活动中不断构建新的经验。只要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让孩子拥有表达的机会,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幼儿提供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环境。
二、多媒体课件能丰富幼儿对词汇的感受力、理解力
多媒体技术能将视听形象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这对于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的幼儿来说,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不曾经验过的事物,促进他们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如:我们进行一系列成语故事的教学时,幼儿一时难以理解故事的意义,反复讲故事又显得非常的枯燥,让幼儿观看有动感画面配上声音效果的动画,幼儿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如故事《狐假虎威》,由于是比较深奥简短的成语故事,幼儿刚很难理解故事的内容,当他们看到画面上老虎威风凛凛的样子,看到狐狸狡猾的表情,慢慢懂得了故事的含义,幼儿看完一边直呼不过瘾,还想继续看,这样幼儿就能进一步了解了故事。课后将这些成语输出贴到墙上,幼儿利用平时的时间,相互学习。幼儿非常感兴趣,理解学会的较快,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利用了这样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成语故事的教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不少的成语,包括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对牛谈琴等、这是种主动的学习,而不是毫不理解的机械记忆,通过学习,幼儿不但能理解掌握,更惊讶于他们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了。
三、多媒体课件能发展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借助于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的,因此创设一个色、形、音俱全的情景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例如:中班童话故事《毛豆儿的樱桃树》,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出示挂图讲一遍故事,然后提问故事中的情节,让幼儿掌握故事内容,幼儿跟着老师的思维完成整个活动,思维被局限在小小的空间里。我们根据童话故事制作了Flash教学课件,配上稚嫩的童声讲解,加上丰富生动的动画画面,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入美妙的童话世界里了。纲要中提出,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课件的有利形式正好能展示这一点。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学习时,常常会设置一些讨论的环节,幼儿在观看画面后,进行热烈的讨论,彼此交流内心的想法,互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运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幼儿“说”。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与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发挥。我利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小熊伤心痛哭的画面”,幼儿融入故事的情节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幼儿的答案很丰富,但都很合情合理,在这样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形式下教学,幼儿轻松的掌握了学习内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多媒体开展操作活动,能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体验
我们常常苦恼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单一,就算有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幼儿也只是单纯的听讲看的模式,而缺少一些动手操作的过程。《幼儿园纲要》指出:“语言活动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幼儿进行语言练习,但如果幼儿的语言练习方式比较单一枯燥,那么幼儿就没有兴趣练习。所以我们就经常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一些语言练习活动,充分调动幼儿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多说,并且通过这些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思维。
比如制作一些能让幼儿自己控制的课件,电脑课时或区域活动时幼儿就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来控制、选择画面,进行创编。在播放的过程中,幼儿看到的是一张张的生动的画面,但是却是没有声音的,这样幼儿就可以边看边编讲故事。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我们提供的课件、所提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是创编整个故事,有的是创编一部分,还有的可以先听听、再编编。同样一些我们自制的语言游戏课件也深受幼儿喜欢。孩子们通过操作感受快乐,在活动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大大提高了幼儿语言训练的机会,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幼儿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案例教学法;模式;应用;思考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新课改的实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以“案例”为展开线索,设置问题,点拨诱导,学生通过探究案例,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几种模式:
(一)趣味性案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可适时运用成语故事、幽默故事、寓言故事、名人轶事等趣味性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顺境与逆境》时,我运用了林肯进驻白宫前的挫折经历;《千手观音》表演者邰丽华的曲折故事;用“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说明经常犯小错而又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会掉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教师运用趣味案例,能使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时政热点案例
时政热点具有新鲜、真实、感染力强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就利用央视对台新闻分析节目《海峡两岸》;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对台湾的示范作用;一国两制必将在台湾实现等时政热点。在教学“战争与和平”时,就利用学生在新闻中看到的阿富汗战争、巴以战争的危害,让学生对战争有比较深的认识,激发学生渴望和平的心声。我们在教学中只有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三)典型性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教育学生要“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时,就要使用典型性案例,为学生树立行为楷模。我列举了“当代雷锋”郭明义同志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让学生明白:要奉献社会,就要汲取榜样的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计代价与回报。又如在教学信守承诺、言而有信的优秀品质时,列举杨善洲为了兑现自己“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义务植树造林22年,并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国家的感人事迹。这比枯燥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效果要好得多。
(四)生活性案例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设计问题情境,或利用学生生活周围的案例说明问题,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知规律。如在教学“一步之遥”时,通过提问: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在同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良行为?学生列举后,接着提问:这些现象发展下去有哪些严重后果?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请用课本知识点加以说明。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的时候,其兴奋与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
(五)课堂活动案例
将活动课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课上,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自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如在教学“跨越代沟”这个单元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感恩砺志”的演讲;在上“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我就让三个同学上讲台表演合法权益受侵害后,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既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对案例教学法的思考与建议
篇6
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变“废”为“宝”
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前进,不出轨。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诸多原因,课上总会出现“不和谐音符”。而事实上,这些不和谐因素,总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此,教师要冷静地分析,合理地运用,巧妙地解决,这样看起来会“影响”教学进程的“不利”因素,就可变“废”为“宝”,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不仅如此,冷静地处理、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可以避免许多尴尬,使课堂教学始终前行在“健康和谐”的轨道上,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展。请看下面的案例:
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节时,一学生在朗读“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时,把“做梦”读成了“做美梦”,不少同学听后哈哈大笑,那学生显得非常局促,但很快便纠正了过来。
老师见了,立即板着脸说:“你们笑什么?谁能保证不读错课文呢?我相信,只要他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是一定能读正确的。”然后老师要求那个学生再读一遍。这次,学生读正确了。
“读得很好。请来点掌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掌声不是热烈的)
看起来,老师对“朗读出错”的处理,是表示了“克制”和“耐心”,但无论是读错的同学,还是其他同学,此刻的心情肯定难以言状。
无独有偶,另一位老师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面对“喜形于色”的多数学生,面对那读错的感到“无地自容”的学生,老师笑着问:“同学们,这位同学要小鸟做个美梦,这希望多么美好啊!大家想一想,‘做梦’与‘做美梦’有什么不同呢?”
思考片刻,一学生说:“‘做美梦’指做的梦是美好的,令人高兴的。而‘做梦’就不一定了,也许做的梦不一定是好的。”
老师点点头:“你说出了不同点,真好!那你能说说,小珍珠鸟此时如果真的在做梦的话,是做的美好的梦呢,还是不好的梦?请联系第4、6两节的内容谈谈,要以理服人啊!”
学生纷纷朗读第4、6两小节,一会儿工夫就找到了依据:
“小鸟落到作者的小桌上,作者不去伤害它,它便一点点挨近,后来竟然蹦到作者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可作者仍‘无动于衷’,没有驱赶它。小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应该做美梦。”
“是啊,小鸟用红嘴啄作者正在写字的笔尖,作者轻轻抚摸它的绒毛,后来小鸟‘放肆’地啄作者的手指,作者还是不伤害它。小鸟的生活该多么快乐呀!我也觉得它在做美梦。”
“还有,小鸟居然把作者的肩当作自己的安乐窝,睡起觉来。看来,小鸟非常信任作者,它感到在作者肩上,就像在自己父母的怀抱中一样安全。小鸟过着这样美好的生活,怎么会不做美梦呢!”
……
“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能想象一下,小鸟做的是什么美梦呢?”
“我想,应该是小鸟梦见主人在给它美食吃,它吃得津津有味,不时咂咂嘴:‘啊,好香啊!’”
“我认为,恐怕是小鸟梦见自己啄主人的笔尖,主人仿佛是小珍珠鸟的玩伴,便停止写作,用笔尖逗小鸟玩。小鸟的嘴巴不停地在动,也许在说:‘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我觉得,可能是小珍珠鸟在喝作者杯子里的茶的时候,作者不但没有驱赶它,反而把杯子倾斜,让小鸟痛快地喝。小鸟舔舔嘴:‘真好喝!’”
……
老师再次微笑着点点头:“看来,小鸟真的在做美梦。小鸟和作者其乐融融,我们呢,也乐在其中。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让我们从文中体会到很多美好的东西。”
这时,教室里的嘲笑声全都变成赞叹的掌声……
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这位老师变“废”为“宝”,抓住“落红”,巧妙地引导学生“护花”――“谈美梦”“做美梦”。学生呢,与文本“对话”,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魅力――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样的教学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显然是有效的。
二、 良言一句三冬暖――拨“乱”反“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说,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而且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的言语训练,还要考虑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二者不能偏颇,必须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一位老师教学《成语故事三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口语交际”:假如你遇到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什么?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位老师充当“南郭先生”。
面对垂头丧气的“南郭先生”,学生们一个个叉腰指责:
“南郭先生,谁叫你不学无术的,这下你可丢人现眼了吧!”
“南郭先生,你拿国王给你的白银,却不为国王吹竽,你真是太混账了!”
“南郭先生,往日你在国王面前装腔作势,今天你夹着尾巴逃出来了,你这是自作自受啊!”
“哈哈哈……”
“……”
听着学生“精彩”的发言,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得真好!这下,南郭先生该受到教育了吧?”
另一位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同学们,现在南郭先生落到这个地步,情绪非常低落。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
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往日你拿俸禄时神气活现,你好日子过到头了。这能怨谁呢?谁叫你自欺欺人的?”
老师听了,立即打住:“同学们,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我们能落井下石吗?我想,南郭先生听了这些话,心里一定冰凉冰凉的。你们说是吗?”
学生点点头。
“那怎么说,才能让南郭先生有所醒悟,使得我们对他的帮助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不要用责怪的语气。”
“不要说带刺的话。”
“可以用一些名人名言教育他。”
老师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主意好,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这下,这些名言警句该有用武之地了。”
“南郭先生,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犯错误不要紧,只要知错就改,还是好的。”
“对呀,南郭先生,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从现在起,你应该努力学习吹竽的本领,这样以后你还是可以进吹竽队的。那样拿点儿俸禄,多心安理得呀!”
“是啊,南郭先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能吹得很熟练的。”
“南郭先生,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肯努力,以后的生活,一定充满阳光。相信自己!”
“南郭先生,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相信自己能行!”
“南郭先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今往后,希望你足不出户,在家静下心来练吹竽,要不了多久,你一定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吹竽高手。”
“……”
听着学生充满温馨的话语,老师频频点头:“我想,南郭先生听了你们的忠告,心里一定暖洋洋的。他一定会谢谢大家的教诲。那么,请想一想,南郭先生会怎么感谢你们呢?”
“听了你们的话,我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再也不能不劳而获了。谢谢!”
“以前,我执迷不悟,混在吹竽队里装腔作势,还常常为自己以假乱真的行为沾沾自喜。今天,我可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应该迷途知返。谢谢大家对我的真诚帮助。”
“……”
第一位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面对情绪低落的南郭先生,一个个“横眉冷对”,恨不得要一棍子把南郭先生打死!这是不是雪上加霜呢?这样的教学还谈什么“和谐”呢?而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里,老师要求学生使用几句“良言”,让南郭先生听了心里感到暖洋洋的,但要求必须“对症下药”,力求“药到病除”。学生在与“南郭先生”对话的过程中,盘活了自己的库存,使积累的语言有“用武之地”,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谁能说,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仅仅是语言训练呢,学生对事理的理解是更深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也一定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可以想见,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犯了错误的人,学生也一定会“耐心细致”地开导,“心平气和”地劝说。
三、 登山则情满于山――加“油”添“醋”
课堂的和谐,还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让学生在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中,感受现实生活的和谐和语言情感的真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享受知识学习和心智拓展的快乐。由于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总可能就事论事;对语言情感的感悟,总可能浮于表面。为此,教者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处理,对课堂进行高屋建瓴的驾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领,不断地为学生走进教材,走近人物加“油”添“醋”,创造条件。
《海天骄子》(苏教版第10册)第6节具体描写了柏耀平真诚帮助水兵洪长辉的事,一老师这样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圈画重点词语,然后要求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教者没有引导学生去拨动柏耀平与洪长辉之间的那根情弦,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学生总感到虽然柏耀平是真诚帮助洪长辉的,但洪长辉却“不敢亲近”他。
而另一位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的文字,并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然后在重点词语“信心不足”上做足文章:想象柏耀平与洪长辉的对话。开始,学生想象的“对话”几乎都是照搬文本中的语言,没有自己掏心掏肺的话语,于是老师便这样引导“对话”(老师扮演洪长辉):
“舰长,面对闪烁的雷达荧光屏,我感到眼花缭乱。看来,我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请您把我调换到技术简单的岗位上去吧。”(老师做出一副乞求的样子)
(学生拍拍老师的肩,显然已进入角色)“小洪啊,在现代化的战舰上不存在技术简单的岗位。你不会可以学嘛!”
“舰长,可我怕学不会呀!”
“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持之以恒,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能滴穿顽石。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样吧,从明天起,我和你一起学!”(学生无话可说时,老师则提供了一些成语、名言警句: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让学生做“有米之炊”)
“谢谢柏舰长给了我信心,我一定会努力的!”
“不用谢!明天我们就是同班同学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