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痴情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5 01:0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示痴情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正直淳美;纯真圣洁;清丽雅致;大胆执著;坚如磐石;张显人性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句句感天动地的执著爱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声声凄婉绝唱的痴情告白;“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滴滴催人泪下的相思倾述……
生命长河,情路幽幽……
焦仲卿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的刘兰芝,被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将这对相爱的人儿活活拆散。焦仲卿在骤闻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消息时,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何其悲哉!
陆游与唐婉,曾青梅竹马,相敬如宾,共享清香枕,可后来却“世情薄,人情恶,人成各”,一个悲吟:“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以致“泪痕红鲛绡透”;一个哀叹:“怕人寻问,咽泪装欢”,以致“病魂常似秋千索”。
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一个“酒席上斜签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一个“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以致在“西风紧,北雁南飞”时,有了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千古绝叹。
杜丽娘与柳梦梅,现实社会中不能结合,就化为鬼魂。他们因梦而爱,因爱而死,因爱还魂,因爱结合……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到后来徒留“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杜十娘与李甲,七年风尘生涯,只落得万种风情付流水;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感天动地;牛郎与织女,终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往今来,多少痴情的人儿,为了爱情,舍弃功名,抛却自我,付出了她们鲜活的生命!透过那幽幽的情爱之路,寻觅那悠悠的情爱之源,《诗经》,让我们仿佛嗅到了那远古爱情之花的古朴馨香与淡淡的辛辣。从那一首首“情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诗经》中蕴含着的种种不同爱情观念――
一、正直而淳美
《诗经》中的爱情诗,或书喜忧得失,或写离合悲欢,或描爱情成功,或记爱情失败,但她们无不体现出“正直淳美”的特点,其间的感情都是纯正而健康的。
对于《关雎》,孔子评价它:“乐而不,哀而不伤”。它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尽管这位“君子”的追求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正直淳美、积极健康、令人感动的。你看,那位在河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窈窕淑女”是多么美丽动人啊,她已将这位“君子”的心深深地吸引住了。当这位君子“求之不得”时,尽管他为思念自己的梦中情人而“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总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人品才能赢得这位梦中情人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她、吸引她,这位觅爱的人儿,真不愧为真正的“君子”。真正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二、纯真而圣洁
《诗经》中所描写的爱情,或来自人们生活,或来自山野乡间,因此,它总透着最原始、最野性的真实,毫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而圣洁的情感。
如《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土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它描绘古时三月上巳
之日,人们纷纷聚集到河边举行祭祀,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互赠芍药定情的场面。这在道家眼中或许会称之为“”,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它未经礼教的桎梏,它是一种活泼生命、自然的人性淋漓尽致的展现。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浪漫与明媚。
又如《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恩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东门,有女如荼,匪我恩且。缟衣茹蘧,聊可与娱”。该诗以郑国城东门男女春游盛况为背景,写其所见所感。在“如云”,“如荼”的众多美丽的游人中,只有一位衣着俭朴的姑娘打动了他的心,他喜欢的只是那位――“缟衣綦巾”人儿。面对外界的诱惑,面对花花世界,他都眼空无物,心净无尘,以纯真而圣洁的情愫爱着那位俭朴的姑娘。
三、清丽而雅致
在《关雎》中的君子眼里,那“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么美丽;在《月出》中的小伙子看来,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么动人;在《简兮》中的少女眼里,那“硕人吴吴,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的舞师是多么雄健有力!由此可见,《诗经》常书男才女貌的心悦美,多记含蓄多情的幽雅美。
《蒹葭》则是体现其清丽雅致的名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本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那凄清而落寞的情调之中,诗人清晨冒着微霜,在岸边久久徘徊;面对那悠长、曲折的秋水,他只能遥望痴想,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河的对岸――“伊人”的仙乡琼楼;“伊人”长裙飘飘,款款地出现在诗人那痴情的视线中……为了接近“伊人”,诗人没有轻言放弃,而是执着地一会儿逆水而上,一会儿又顺流而下,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她、接近她。可“伊人”呢?一会儿仿佛在水中的孤岛上,一会儿又仿佛在水草交接之处,一会儿又仿佛在水边的沙滩上,但诗人始终不能走进“伊人”那“蓬莱仙境”,给人一种咫尺天涯的感觉,显得是那样的神秘莫测,虚无缥缈。诗人寻觅“伊人”的求索之旅,似在倾述着一种悠悠的、哀婉的相思苦楚,将其幽雅之美体现得完整无遗。
四、大胆而执著
《诗经•召南•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梅子其实是象征着青春时光的流逝,岁月对任何人都是无情的,这姑娘觉得青春的时光将要逝去了,于是急着寻找爱情。她说:树上梅子还有七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放过了良辰美景!她爱那个小伙子,她不说她爱他,而告诉那小伙子切莫放过良辰美景。后面的诗句越说越热烈,她说:梅子落地纷纷,树上只剩三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就在今朝别再等!看来她越来越急了,因为时光流逝,青春渐少了。最后的诗句更显其大胆,她说:梅子落地纷纷,收到我的篮子中。追求我的小伙子啊,你开一开口我就答应!
由此可见,在《诗经》的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大胆表白、信誓旦旦、疯狂追求、真正体现出了古人对爱情的真挚、大胆、热烈、执著、无我,超越一切,甚至生死。
五、坚如磐石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写一位戍边的战士久役在外,想念并回忆与妻子分别之时的爱情诗。想起了当时出征之时与妻子生离死别时拉着妻子的手而发出的“与子偕老”的坚定誓言,但那残酷的战争现实让自己的诺言难以实现。诗末几句则更有其深意:“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残酷的战争将使我难以活着与你相见!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我那‘与尔偕老’的誓言恐难以兑现啊!”这一唱三叹,感情之强烈,在爱情诗中实在是叹为观止,这位战士对爱情的忠贞,对誓言的恪守,仍让今天的人们为之动容!
又如上文所举《郑风•出其东门》,那位男子在诗歌中表示的爱情誓言别具一格。一开始他就说:出了东边那城门,美丽的姑娘多如云。虽然姑娘多如云,不能动我半点心。为什么不能动他半点心?因为他心中早已经有了意中人,这意中人就是“缟衣綦巾”的那一位俭朴人儿。
正是如此,“白头偕老,同心永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芝兰千载茂,琴瑟百年和”这些体现中华民族忠贞不渝爱情的经典名句,依然回荡于耳。
六、张显人性
在《关雎》这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中,那位男子爱上了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但他又不能追求到深爱的人儿。对悠悠的河水、迎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便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相思的苦楚,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人性本能的自然张显。
篇2
――希尔维亚・普拉斯
希尔维亚・普拉斯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引领“自白派”诗歌浪潮。她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是美国少女的必读书。她与英国桂冠诗人演绎了浪漫的爱情童话,却又从天堂直坠地狱……
缘起剑桥
希尔维亚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海滨小镇温思罗普长大,父亲是一位昆虫学家。8岁时,她深爱的父亲去世了。这是她第一次接触死亡,也是她一生的转折点。
开朗、单纯的希尔维亚变得多愁、敏感。她热爱上了写作,通过诗歌宣泄情感。上高中时,她的短文就时常登上《十七岁》《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名刊。
1955年,希尔维亚从史密森学院毕业,并获得了奖学金。秋天,她怀揣着诗人梦,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文学。
来到剑桥几个星期后的一天,希尔维亚买了一期新出的《波多尔夫评论》。薄薄的小册子里,署名为特德・休斯的几行诗打开了她的心扉:“他想要裸身站立,在野兽狂奔的漆黑的深夜中醒来,昆虫们交尾,样子如同相互残杀。”狂野诗句触动了少女的情愫,她开始四处收集特德的信息,想结识这个诗坛新星。
1956年2月10日,剑桥大学女生联合会的大厅里,聚会渐渐步入。得知特德在其中,不喜聚会的希尔维亚兴冲冲闯入大厅,高声询问:“谁是特德・休斯?我非常仰慕他的作品,我要认识他!”
看着这个一袭红衣、狂放不羁的金发美女,人们停下旋转的舞步,发出善意的哄笑。一个头发卷曲、棱角分明的俊朗男子挤出人群,站到希尔维亚面前,用力盯着她的眼睛:“我就是!”说完,他霸道地把她拉到怀里,重重亲了她一下。
希尔维亚毫不示弱,抓起特德的手,和着爵士乐翩翩起舞。年轻的生命迸发出原始的激情。不一会,他们溜进一个偏僻的房间,狂野地接吻。特德把嘴唇移到希尔维亚的脖子时,她在他脸颊上狠狠咬了一口,“我要让你记住我。”
特德摘下她的一只耳环,朗声笑道:“以后就由我来保管它啦。我会去找你的。”说完,他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几个星期过去了,特德始终没出现,等待的日子让希尔维亚度日如年。
3月23日晚上,希尔维亚抛下少女的矜持,来到特德的公寓。真不凑巧,特德不在,希尔维亚坐在门前痴情守候。夜深了,她孤独地踯躅在清冷的街头,愁肠百转。
她没想到,那晚,特德也偷偷跑到她屋后,朝着认定的窗户上扔泥巴,叫着她的名字。打开窗户的却是一个陌生女孩。他尴尬地请女孩把一张留言条转给希尔维亚,内心无比失落。
希尔维亚看到留言条时,幸福的暖流荡漾心中,“我要立刻见到他”的念头强烈地敲打着胸膛,她冲入春寒料峭的雨夜,再次跑到特德的公寓,娇羞地说:“我知道应该矜持些,可等得太久了……”话未说完,她就被特德拥进宽大厚实的怀里。
特德温柔地抚摸希尔维亚的脸颊,意外地发现,她耳边有一道伤疤。希尔维亚淡然地说:“当我感到沉寂、空虚时,死亡像是一种艺术,在心中优雅地舞蹈。20岁那年,我的精神几乎崩溃,躲进家里的地下室,服药自杀。妈妈把不省人事的我拖出来时,我的脸在地板上划破了,留下伤疤。”
特德心痛地吻着她,“我会让你永远快乐。答应我,这样的事不要再发生。”
沐浴在爱情的阳光下,希尔维亚兴奋地给母亲写信:“我遇到了世界上最棒的亚当,他是一个睿智的诗人,我已极端地坠入爱情里,哪怕最终被伤害我也义无反顾。”
母亲不太喜欢特德,因为他没有稳定收入,且貌似花花公子,但希尔维亚表示“他是世间唯一能与我匹配的男子”。
两个人都满怀诗歌创作的热望和野心,彼此欣赏着。爱与诗歌水融,他们觉得无法与对方分离了。认识四个月后,他们喜结连理,许多杂志说这简直是“珠联璧合”。
情迷英伦
婚后,希尔维亚醉心于为特德制作美味蛋糕和菜肴,然后与特德到乡间踏青,和他寻找灵感。
然而经济窘迫,他们无法维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房租、水电的账单如雪片般飞到破旧的小公寓,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存压力。为了让特德安心创作,1957年4月,他们回了美国。希尔维亚在史密森学院谋得一份教职,这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
在希尔维亚苦心营造的创作氛围里,特德不久就获得“纽约中心诗词”大奖,成为耀眼的明星。
然而选择教书,对希尔维亚来说不啻于灾难。教授之间无休止的争论,还有叫人喘不过气的工作量,戕杀了她的灵感。整整一年,她都没有作品问世。而此时,特德大量的作品在《诗》《国家》《大西洋月刊》等杂志发表,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
在丈夫的阴影下,希尔维亚变得更加敏感、神经质。一次下班途中,在街上看到特德暧昧地和一个涂着厚厚口红、穿着卡其色短裤的女孩说笑,她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冲过去呵斥女孩勾引她的丈夫,引得路人驻足而视。回到家,特德气愤地嚷:“她只是我的学生,如果我要她,会第一个告诉你!”
希尔维亚很懊悔,但也隐隐感到婚姻中的危机。为了重建自己在婚姻和创作中的位置,1960年,她不顾亲人反对,执意和特德搬到英国伦敦。
然而她并没有得偿所愿,那年,大女儿不期来到人间,让贫穷的家庭更窘迫。无钱请保姆,喂养孩子、打扫、做饭、整理特德和自己那些成山的邮件让希尔维亚心力交瘁。而特德完全忽略了她的感受。
特德认识了BBC的女主持茉伊拉・杜兰。他借口讨论如何制作“孩子的收音机系列”儿童节目,时常早出晚归。
一天早上,特德接到杜兰的电话后匆匆出门,直到深夜才醉意朦胧地回来。希尔维亚闻到他身上女人的香水味,醋意油然而生。她悲愤地烧毁了特德新作的草稿。特德愤怒地甩了她一个耳光。
这一巴掌,在寂静的夜里如此清脆刺耳。两人都惊呆了。沉默许久,希尔维亚才黯哑地说:“你说过要让我永远快乐,可现在我不快乐!”
特德心里涌起酸楚,这个被生活重担湮没了才情的女人让他愧疚不已。他拥她入怀,“对不起,我发誓不会背叛你。”
自省后,特德承担了一些家务事。1961年夏天,他又掏出所有积蓄,在德文郡买下一所房子。乡下生活宁静,让希尔维亚找到了初婚的快乐。
然而,宁静很快被打破。儿子尼古拉斯1962年1月17日出生后,希尔维亚患上了产后忧郁症。而且,特德又开始夜不归宿。
7月的一天,希尔维亚带孩子们到朋友家做客,回到家时,看到了刺心的一幕:特德和一个女子拥抱着躺在床上,这女子竟是她最好的朋友阿西亚。
希尔维亚连表达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她默默地把特德的作品,以及自己为丈夫写的赞美诗的手稿搜集到一起,拿到后院付之一炬。纸灰翻飞,像是他们渐行渐远的爱情。
凄美谢幕
和以往不同,特德没再苦苦恳求原谅。冷眼看完希尔维亚做的一切,他平静地说:“我们应该分开一段时间,让彼此都有一个自由空间。”然后他走出了家门。
几天后,特德寄来了离婚协议书。想到自己倾其所有,为特德挣得名声,换来的却是无情抛弃,希尔维亚陷入了无助的深渊。她绝望地开车来到海边,把儿女留在车上,自己缓缓走向大海,她又看到了死亡那优雅的舞蹈。
就在她转身再次回望时,襁褓中的儿子哇哇大哭,呀呀学语的女儿则趴在车窗上笑着喊 “妈妈”。父亲去世给自己带来的伤痛记忆犹新,她怎可以把这种阴影留给孩子们。
希尔维亚哭着跑回车上,把孩子们紧紧搂在怀里。她因为母亲这一角色,变得坚强。1962年7月,她带着孩子回到伦敦,在离特德和阿西亚同居的公寓不远处,租下了一套公寓,她相信总有一天特德会回家。
孤独、绝望一点点吞噬着她的心灵。痛苦中迸发出可怕力量,点燃了她的写作热情。夜深人静,难以入睡的她用锋利、诚实又热烈的笔锋写诗。只有在诗歌中,她才能完全释放自我,逃避现实,寻求慰藉。
尽管特德在外四处留情,但还是爱希尔维亚的。他时常去她的住处,关心她和孩子,还带些小礼物。希尔维亚重燃希望。1963年2月10日晚上,他们认识七周年的日子。她给自己卷了时髦的大波浪,涂上鲜艳的口红,穿上当年的红裙子。
不一会儿,特德带着玫瑰来了,看到希尔维难自禁。两人疯狂地滚到了床上。激情过后,希尔维亚痴情地问:“你还爱我吗?你什么时候搬回来?让我们回到乡下重新开始,好吗?”
“没有谁比我更爱你。可我还不能回来,因为阿西亚怀孕了。”
篇3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爱情观;原因;影响
The Concept of Love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During the years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people respect free love. On the one side, in their mind, love was an emotion which was lively and frank, simple and sincer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also emphased the loyalty of love. When faced with the frustrations of love, they should be persistent pursuit. Choosing their own sweetheart, m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women prefect to educated men and successful men.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was refered to three reasons, they a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ocial systems and state of mind at that time.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of love has an great effection for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social lif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mes, Concept of Love, reason, effection
爱情作为人类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学作品中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歌之咏之。《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爱情的诗 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谓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爱情的滥觞之作。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观。
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标 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 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
1、理想爱情的标准
1.1自由大胆、热烈率真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了一种对自由恋爱情的追求,大胆、热烈、率真。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够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对女性,没 有后来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严格的束缚。《郑风·野有蔓草》就讲述了一个邂逅的爱情故事,“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在仲春之时,主人公邂逅了一名眉清目秀的女子,二者情投意合,一见钟情,最后“与子偕臧”。《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郑风·溱洧》则更是详细的描绘了阳春时节青年男女相会踏青的场面,这在当时是一种风俗,表明是允许自由恋爱的。
《召南·摽有梅》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 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与我相会”,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是何等 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郑风·褰裳》则向我们表现了一位怀着炽热感情的、大胆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 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热情奔放,把女性面对不解风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1.2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诗经》中的爱情不仅仅追求自由恋爱,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生死相守。这是《诗经》时代人们爱情观的一大特点。
《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一位忠贞专一的男子。“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 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虽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为自己只是专注于缟衣的意中人,表现了其对自己爱人忠贞不渝的真情,这在古代实属不 易。
《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誓言流传千古。《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 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令人感怀。由此可见,《诗经》向我们传达了对待爱情忠贞的态度,用情专一的精神,这是从古至今,在婚姻爱情中, 人们所一直尊奉的准则。
1.3纯朴真挚、平等和谐
《诗经》中的爱情也是纯朴真挚的,很少带有功利色彩,基本都是是来自于人本身的真性情的流露,因而所追求的爱情也是平等而和谐的。
《卫风·木瓜》描述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的场面。“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 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送我“木瓜”“木桃”、“木李”我将以“ 琼琚”、“琼瑶”、“琼玖”作为回报,而这“匪报也”,而是“永以为好也!”只是为了表达我对你的重视。虽然男女所送之物的实物价值有差别,但实际上在情 感上是平等的,都是表达爱意的寄托,双方情投意合,这是多么纯朴真挚的情感!
《陈风·东门之枌》中同样也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之后互赠礼物的场景。“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 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在小伙子看来,姑娘像荆葵花一样美丽;在姑娘心目中,小伙子是她的希望和理想,送给他一束花椒以表达感 情。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赠送给意中人简简单单的花椒来表达情感,其实这正是当时朴素和谐的爱情观的一种表达,不重物质,重精神的观念。
《郑风·女曰鸡鸣》描绘了清晨夫妻二人的一个简单对话,寥寥数语就将家庭的温馨,浓浓的爱意表现的十分贴切,给人一种幸福之感。“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 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 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在清晨,妻子说鸡叫了,该起床了,丈夫说天色还早,妻子又说,“你快起床看看天色,启明星都亮了,”之后,丈夫起床,出门 打猎,猎得野鸭和大雁,共享佳肴饮美酒,弹琴鼓瑟,互赠佩饰,和谐美好。这种纯朴真挚的爱情,在什么时代都令人羡慕。
2、对待爱情受挫的态度
爱情就像麻辣烫,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有理想的的爱情,必然有爱而不得的情况,就包括相思单恋、礼教父母的约束,和亲人远征的闺怨,乃至婚姻破裂。
2.1相思单恋之苦——执着追求
表达相思、倾诉单恋之苦,历来就是爱情诗的一大主题。《诗经》中表现相思之苦的诗歌却有一个特点——虽是相思不得,却不言弃,永远执着追求。这也是《诗经》爱情观的一个特点。
《周南·汉广》是典型的表现一个人单恋的诗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唱三叹,往复回环,深深的表达了男主人公对“游女”的可望不可即的相思之苦,表达出了一种纯洁的、真挚的爱恋。
《秦风·蒹葭》就属于一首表达男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与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不论道路“且长”、“且跻”还是“且右”,我都将去追求。这就表现出男主人公对自己心上人的一种执着追求与热烈情感。
有所顾忌和勇于突破
在《诗经》的时代,周公之礼初具。男女交往在周代还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随着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男权强化,男女之防就逐渐变得严格了。父母媒妁之 言虽然不像后来由儒家不断强化了的礼制那样严格,但是对于当时的婚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方面。这在《诗经》的爱情诗中也有反映。
《郑风·将仲子》就反映了一个女子因为害怕父母、兄长、邻人的闲话而不敢与心上人交往的心理。“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 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 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正表现的是女主人公迫于舆论的压力而所造成的两难境地,一种矛盾而又畏惧的心理。
《鄘风·柏舟》却表现了另外一种情况——面对世俗的压力,为了爱情,勇于抗诉。“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只因为女主人公的母亲不了解女儿的心意,阻碍了女儿和其心上人的 结合,女主人公没有放弃与软弱,而是发出了“之死矢靡慝”的誓言和“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抗诉。
2.3亲人远征的闺怨——愁绪与温情
《诗经》时代,战争频繁,征人远役,音讯难通,而战争又会破坏很多东西,给人带来紧张与不安,在家的妻子就难免会有闺怨,思念远方的亲人,这是时代的产物,一直在整个古代社会,闺怨诗始终是爱情诗中的一大主流。
《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描写妻子思念远征丈夫的诗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到了傍晚,家禽家畜都回家了,而丈夫却没有回来,进而联想到丈夫在 外地的冷暖饥渴。情感真挚自然,流露出一种温情和思念。
《卫风·伯兮》表现了一位因思念愁绪满怀的女子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 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心上人不在身边,连梳妆都觉得没有意思,以至于后来因思念而头疼心痛。内心充满 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幽怨柔婉。
2.4婚姻失败(弃妇诗)——女子的控诉与无助
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子负心,二三其德也是常有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情形,《诗经》中所表现的,对女子来说有无助与控诉,也有对男子负心的谴责和声讨。
《卫风·氓》就全面的叙诉了一对男女有相恋结婚到男子负心,抛弃女子的全过程。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是男子负心,女子对此表示了控诉,也对女性提出了劝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最终,“信誓旦旦,不思其 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地离开了背信弃义的负心人。这表现出了《诗经》时代,面对婚姻失败,妇女的一种反抗精神。
《郑风·遵大路》则形象的表现了弃妇的无助。“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这是 一位痴情女子再为挽救自己的婚姻爱情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条大路上,女子拉着男子的衣袖,哭泣着不要被抛弃,这是多么的无助!这同时也表明女子对男的的深 情。
《诗经》中的弃妇诗有很多,包括《邶风·谷风》、《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等。这些诗一方面反映了女子的无助,另一方面也对无情无意的负心汉做出了批判。这也从反面说明,《诗经》时代,对待爱情的专一原则是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与认可的。
择偶标准是爱情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分析《诗经》中择偶标准对于全面了解《诗经》中的爱情观也是十分必要的。
3.1男性的择偶标准
《诗经》中所反映出来的男性的择偶标准首先就是貌美温柔,其次也看中良好的品行修养。这可以从下面的诗句中看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白芽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郑风·有女同车》)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发现,在男性的眼中,最关注的是“手”、“肤”、“领”、“齿”等容貌的美好。此外,再还注意到了“淑”“德音”等性格与品质。
3.2女性的择偶标准
《诗经》中女性的择偶标准和男性是有所不同的,女性虽然看中男性外在的威武雄壮,但是更关注的的是品性、学识和作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锨兮,赫兮喧兮。”(《卫风·淇奥》)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卫风·伯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上面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太多对男性外表的描写,而主要是“切磋琢磨”“为王前驱”和“青青子衿”等表现人的学识、品性的文字。这就可以看说女性的择偶标准不仅仅是威武雄壮,更关注的是人的学识与作为。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观。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一种热烈率真,纯朴真挚的情感,同 时也强调要对爱情忠贞专一,生死相守。当面对爱情的挫折时,也要执着追求,勇于突破。在选择意中人时,男性多看重容貌,同时也注意温柔的性格和美好的品 性,女性则在关注男性外表的同时,更加看重其学识与作为。
二、《诗经》中爱情观产生的原因
爱情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对于《诗经》爱情观产生的原因分析也主要基于以上几个因素。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个时期,礼教初设,但当时的礼教主要是对上层王公贵族的约束,而对普通民众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并 且,虽有礼教,却古风犹存,即原来原始社会群婚制、偶婚制在进入周代的一夫一妻制时,前两者在风俗中仍有所遗留,像上巳节,“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这一方面是民俗遗留,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出于人口增长的目的所鼓励的。因而才有了《诗经》时代人们对爱情的大胆与热烈追求。
另外,“在早期社会中, 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本身不了解, 加上生活环境的艰苦,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很简单, 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相对单纯、质朴的阶段。”“由于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诗经》时代仍处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人们的思维仍带有初民式的纯朴简单”①, 因而人们对于爱情的表达也显得纯朴、自然、真挚,是一种人性之中真性情的流露。
《诗经》所记载的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时期,农耕文明逐步向前发展,随着男子在生产活动中的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地位也越来越 高,因而男权也逐步加强。女性由于丧失经济地位,因而也逐步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沦为男性的附庸,另外加上完全从男权角度提出的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因此 《诗经》中当女性遭到玩弄、抛弃时,发出了强烈的抗诉。同时,这也说明对爱情忠贞不二是当时公认的道德品质之一。
三、《诗经》中爱情观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作为我国古代爱情诗的滥觞之作,其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不论是对社会风俗还是对文学的影响,无疑都是影响巨大的。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言,《诗经》中所提出的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生死相守,和勇于反抗礼教、勇于突破限制的观念以及择偶标准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元素影响巨 大。像汉魏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无题诗、李清照的部分词作,乃至后来的《西厢记》、“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作品无不受其影响。甚至对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意义。
此外《诗经》中的爱情观,直率坦诚,活泼健康,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后世一代一代的青年男女做出了榜样与标杆,甚至对于今日急功近利的青年男女,更是一种教导和感怀。仅从爱情观这一点来看《诗经》的影响和作用,作为六经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①刘东岳,苏国伟:《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4页。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宝龙,于衍存.诗经论稿[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4]朱守亮.《诗经》中妇女爱情婚姻问题之探讨[A]. 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168-179
[5]刘东岳,苏国伟.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83-85.
[6]田园春.《诗经》中爱情观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1):27-30.
[7]孟新芝.《诗经》中爱情诗赏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9):61-64.
篇4
【关键词】诗经 成语 民俗 伦理思想 礼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82-04
一 《诗经》成语的界定及民俗文化的含义
成语是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成语不但有深厚的内蕴,还具有意味深长的修辞价值,运用成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含义深刻,运用得当,可以起到言简意赅、增强文势、丰富语言意蕴的作用。在深入探讨成语蕴涵的民俗文化之前,对《诗经》成语的界定和民俗文化的含义做以下说明。
1.《诗经》成语的界定
《诗经》成语是指首创于《诗经》之中和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凡是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即可判定为《诗经》成语。本文先以《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诗篇为原典,再参考目前国内收录成语数目最广泛的由刘洁修主编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来收录整理源于《诗经》的成语。根据整理筛选,出自《诗经》的成语共有343则,其中出自“国风”的成语共153则,出自“大雅”、“小雅”的成语共172则,出自“颂”的成语共20则。但经过仔细比对研究之后,发现其中有数则词语与《诗经》原句有所出入、后人对其进行添字、删字、换字等改动或其性质不符合成语的定义的情形。
第一,《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同时有“鸠居鹊巢”与“鹊巢鸠居”两则成语。该成语出自《召南·鹊巢》,原文为“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但翻阅许多文学典籍,可以明显发现前者较具有惯用性。现今成语字典多以“鸠居鹊巢”为主,因此“鹊巢鸠居”应删除。
第二,经过后人锤炼加工后的成语。用抽选法构成的成语——抽选法是指后人直接从原文选取最能概括原文字句意思的词组成新的成语。如:凤鸣朝阳:《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第三,用换字法构成的成语——换字法是指在诗句原文中本来就存在某些四字结构,后人在使用时,特意用其他字代替原文中的某些字,整个四字结构改动后的意义与原文的意义基本一致。如:毕恭毕敬:《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该成语将“必恭敬止”中的“敬止”改为“毕敬”,改动后的词义保持不变,念起来更加顺口。
以上这些都属于《诗经》中的成语。
2.《诗经》成语体现的民俗文化的含义及类别
汉语演变的历史说明,成语是词汇中最富于稳定性的语言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在语言发展内部规律的支配下,一般词汇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成语则大都沿用下来,古今成语一脉相承。这样,社会文化的深厚历史沉积和印记,也就残存在成语里。所以通过对成语词源的考察,能看到民俗文化的诸多方面。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等。
例如,表现日常生活民俗方面的成语,“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赞美仲山甫相貌和善有威仪,办事谨慎守法则;“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称道他聪明而富有智慧,保全节操尽职责;“夙夜不懈”赞扬他白天黑夜不懈怠,勤奋忠君。均出自《大雅·烝民》。
《诗经》成语中表现劳动生产民俗方面的成语也占有一定比例。成语“千仓万库”出自《小雅·莆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中国农业正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当时已种植黍、稷、稻、麦、菽、麻等各种谷物。成语“时和岁丰”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
二 《诗经》成语体现的民间观念
民间观念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生活禁忌、伦理道德、万物哲理的观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间诸神、情恋婚姻观念、人生哲理、君臣之礼、长幼之礼。
1.伦理思想
农业社会是一种群居的生活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下,必定十分注重家庭内的伦理关系,《诗经》反映出的家庭关系,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诗经》对传统家庭伦理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探究家庭思想的起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孟子曾提出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本章节旨在由《诗经》成语,探究其中的伦理思想要点。
第一,父子之伦理。在中国古代西周宗法制度之下,父权地位相当崇高,因此它也是孟子的“五纲”之首。但在《诗经》中,父亲与子女、母亲与子女的关系还尚平衡。并且,《诗经》中有诸多夫妇相提的诗篇,相当符合子女应由父母共同抚养、共同教育的实况。
“寒泉之思”出自《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此诗以讽喻的方式说明人子孝亲之情。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却?能侍奉其母亲,为人子者当感到相当愧疚。可见《诗经》当时的思想即为人子女者,在父母有生之?,当尽其心力孝养之。
“生我劬劳”出自《诗经·小雅·?莪》“??者莪,匪莪依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全篇是一首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诗。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
从中看出子辈对父辈深深的孝顺之情。子女尽孝,一方面是根源于天生之血缘亲情。另一方面,是由于子女在成长过程之中,必须依赖父母付出心?给予照顾。在农业社会,父母抚养子女成?一种必要而自然的义务。
第二,夫妇之伦理。夫妇之间的伦理包括周代基本施行专偶的一夫一妻制,恋爱结婚也不再是男女个人的事,而是和两姓之好。男女婚姻要遵守周礼所规定的婚姻规范,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解释说,“媒合二姓之好,斟酌二姓日镯妁。”以及婚后男女相敬如宾、恩爱和睦的观念。
成语“逃之夭夭”、“宜室宜家”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婚礼赞美诗,用桃花鲜艳比喻新娘的貌美,用桃子的肥大、树叶茂盛来比喻给家族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隆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新嫁娘的赞美并不止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周代社会男尊女卑,一家以男为长,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女子在婚姻中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成语“载笑载言”、“信誓旦旦”、“二三其德”、“夙兴夜寐”均出自《诗经·卫风·氓》。这首诗全方位地展示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婚姻生活。女主人善良、勤劳、贤惠,没日没夜地操劳家务,希望能与丈夫白头偕老。男主人公貌似忠厚,开始“信誓旦旦”,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婚后却“二三其德”,负心,以致最后抛弃了女主人公。本诗肯定善良、勤劳、纯洁、忠贞的爱情观,斥责负心、喜新厌旧、不道德的婚姻观。这带给当时妇女相当大的痛苦,但是她们无力反抗,只能在内心独自哀泣。这些《诗经》成语从正面细述夫妻恩爱的和睦场面,对诗中女主人公对男子任意弃妻,另寻新欢的行径予以谴责,也从反面表现出反映出人们对“夫妻恩爱”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崇尚。
第三,兄弟之伦理。在《诗经》当时的宗法制度下,政治权利由宗族地位继承。这种地位和权利继承的关系,势必造成兄弟之间的争夺,因而引发彼此之间的一些矛盾。但由《诗经》成语中与兄弟之伦有关的几则,可以发现兄弟间的关系,最主要是互敬互爱。可见这种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是千古?变的。
成语“兄弟孔怀”,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作者以典型的情境、常人难能的事情来表现兄弟间真挚厚重的情感。“如兄如弟”,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昬,如兄如弟。”此诗以兄弟间相爱怜比喻夫妇间新婚快乐之情,可见当时对手足骨肉之情,重于夫妇之情。
成语“鹡鸰在原”,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有永欢。”比喻兄弟流落在外,多指遇到危难而急待救援。现今形容十分宽裕,还有多余的。此?之意在言友好之兄弟,能够互助合作。相反,不友好之兄弟则会钩心斗角、互相陷害。也是说明兄弟之间友好互助的重要性。
2.情恋观念
《诗经》成语中约五分之一的部分是书写男女相思情恋和婚姻的。成语“君子好逑”、“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左右采获”均出自《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君子追求的对象是“窈窕淑女”,但并不容易,于是朝思暮想,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于是千方百计,用琴瑟、钟鼓取悦心上人。朴实地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执著和纯真。
虽然在礼治下婚姻有许多不幸之处,但挡不住男女热烈地追求向往自由的爱情。成语“一日三秋”,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见,如三岁兮。”可见男子对女子一往情深,思念之深切,表现出来的态度显得相当大胆直率,毫不掩饰。
“死靡它”,出自《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爱情的力量使少女的意志坚强,但是父母之命的压力却又不得不让她感到两人未来的渺茫。她的内心既悲怆又不满,因此发出?撕心?肺的呼喊。在当时婚俗已受到礼教干预,言论已不容非礼的自由结合的社会环境下,仍表现出?忠贞不移的生死之恋,这样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分析上述成语不难发现,在西周时期,在礼教束缚较少的一些地区,男女间的婚恋是较为自由的。从这些恋歌中,我们也可知,美满的婚姻需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才能符合人性的需要。《诗经》中的婚恋诗篇,反映的正是如此互爱的婚配思想。
三 《诗经》成语体现的社会组织民俗
《诗经》的编纂是西周礼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它是为服务于周代礼治而搜集编纂的,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礼治文化内容。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礼教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1.《诗经》成语中描述的礼乐活动
《周礼·大宗伯》对“五礼”解释为:“吉礼:包括祭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等十二个对象的典礼;凶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五种典礼;宾礼:包括朝、宗、觐、遇、会、同六种天子款待四方诸侯的典礼;军礼:包括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五种典礼;嘉礼:包括饮食、冠婚、宾射、飨宴、贺庆六种典礼。”《诗经》成语内容并未涵盖周礼的所有部分,下面将对其中的封国礼、祭祀礼、宾礼、军礼四个部分详细说明。
第一,封国礼。成语“骏极于天”,出自《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周天子封建诸侯之礼的一些状况:一是周天子亲自册封诸侯,并为其选定疆土,赐予百姓;二是周天子亲自委派重臣为受册封的诸侯“定宅”、“彻田”,营建城邑寝庙,迁其家臣,并准备好就封途中所需要的一切;三是周天子赐予受封诸侯车马,并亲自为受封诸侯送别饯行。其目的是让申伯“式是南邦”、“南土是保”。
周天子赐予受封诸侯车马、礼服,亲自委派重臣为受册封的诸侯“定宅”、“彻田”,营建城邑寝庙,迁其家臣,并准备好就封途中所需要的一切以及亲自为受封诸侯送别饯行。其目的是表达宗亲的亲密情感,显示恩典,团结宗亲诸侯,使他们从政治、宗法两方面亲附周天子,起到宗子维城的作用,这就是赐命册封之礼的礼治意义所在。
第二,祭祀礼。关于“祭祀礼”的成语,主要集中在“颂”的部分。大致可分为几个类型:祭祀天、祖先、云、社稷、山川、农耕、农神田祖。
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纵观全诗,诗人哀伤万王无道、周室将亡,抱怨上天骄纵无道,借托文王指斥殷纣王的手法以刺万王,托古讽今的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从中可以看出,周人祭祀上天祖先少了盲目地崇拜,多了理性的思考,对上帝的祭祀除了信仰之外,还夹杂着功利的需求。
成语“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从诗篇的内容来看,言武王能顺先祖之德,成其祖考之功,以成孝道,从而得上天保佑,故有万民仰慕顺孚,贤臣辅佐,享万年之福。可见,这类祭祖诗对于激发后代的光荣和自豪,激励后代子孙继承发扬先祖的光荣,学习先祖、建功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成语“济济跄跄”,出自《诗经·大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这是一首周王祭祀祖先的乐歌。这种祭祀本身是向祖先报答保佑丰收之恩、祈求祖先赐福的。《诗经》里的祭祖诗在表达子孙后代对列祖列宗的孝心和感恩之情,祈求先祖赐予福佑的同时,可以激发祭祀活动参与者对祖源的自豪感,激励他们学习和发扬先祖美好的品德与美政,建功立业,使宗族成员感到同根而生、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增强宗亲观念。另一方面,起到了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意识的作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周代人对祭礼的重视程度,祭祀天地祖先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第三,军礼。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解释,以军礼“同邦国”,共包括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项目。在这项目中,大师之礼是天子或诸侯的征伐行动;大田之礼是天子或诸侯的定期狩猎;大均之礼是用武力在统治区内校比户口,厘定赋税;大役之礼是用武力无偿征用民工,来完成兴修城邑、开河造堤等重大工程;大封之礼是用武力来勘定国界、划分封地之间的疆界。
“克奏肤功”,出自《诗经·小雅·六月》“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后来指能取得巨大的功绩,得以成就大功。全诗是按照边警、受命、出师、胜利、凯旋犒宴这个过程来记述的。着重点也是王师威武严明的浩大声威,对凯旋后的宴饮表现也较详细。
《诗经》不是礼书,不会详细地记录军礼的所有仪节。四字成语短小精悍,更是很难将复杂的礼仪叙述详细。上述成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突出描写周师作为仁义之师、威武之师、严明之师的雄壮形象和无坚不摧的巨大声威。这些诗歌用于军礼,树立“大宗惟翰”、“宗子惟城”的大宗形象,对于提高军队士气、增强各诸侯国的信心和向心力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第四,宾礼。周代宾礼就是指那些被仪式化的外交活动,周王室对服从中央政权而来朝见的诸侯国,表示以宾客相待,所以称为宾礼。它可以看做是中央政权与诸侯国之间以及众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通过一定的仪式和典礼巩固王室的地位,使诸侯国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成语“优哉游哉”,出自《诗经·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单从这几句只能略见皮毛,纵览全诗可以发现,诸侯行朝礼后有车马服饰之赐,也可以看做是朝礼后赐命之礼。因为国君待臣以礼,自然臣下必事君以忠。其次,诸侯来朝,根据自己的爵位准备好车马服饰,以待周王效劳。车马服饰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以此来区别贵贱尊卑。诸侯来朝,自然会根据自爵位等级准备服饰车马,以明其身份爵位。
成语“百两烂盈”,出自《诗经·大雅·韩奕》“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按周礼,诸侯朝见周天子应当执玉。《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穀璧,男执蒲璧。”
2.《诗经》成语中体现的礼治思想
《诗经》作为宗周礼乐文明的载体和宗周礼治的工具,它包含着丰富的礼治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敬德保民、法天而治的思想、以别异立天下之序的思想、以亲亲致天下之和的思想、以自律求天下之安的思想。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就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法天而治、忧国思政、勤政为民。
第一,以礼为教、法天而治的思想。“率由旧章”,出自《诗经·大雅·假乐》“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这是一首为周成王颂德祝福的诗。而本诗的主旨在颂扬周成王能遵循周族先辈杰出人物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制订的规章制度,平时处事严谨端庄。可见在那个时代,先王先祖的典章规范,非但不是过时的旧条,而是受到后人景仰的智慧结晶。
成语“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茲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受天之祜。”其主旨是在颂扬周武王能继承光大先祖的功业,为臣民和后继君主树立了可以效法的榜样,推进了王业的发展。由作者赞美周武王能继承祖德承上观点分析,可以发现当时对于祖先懿德是极为推崇的。
总体来说,法天而治的思想体现在宗周礼制中,并在宗周礼治中得到了贯彻。这种思想作为礼制的一部分属于社会控制的手段。按照礼的规范和周“德”的要求去实施,从而保证统治者的行政行为切实保护和不损害被统治者的利益,保持百姓的对统治者的向心力,带有神道设教的色彩。这正是宗周法天而治思想的礼治学意义。
第二,忧国思治、勤政为民的思想。《诗经》诗篇中有相当多描述大臣忧国思政。勤政为民的思想,这种思想尤其在《小雅》中最为常见。这种思想的产生,代表的是当时已由纯粹敬天逐渐发展到重人事的思想进步。
成语“忧心如惔”,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句中明言诗人忧国忧民,乃其对太师尹氏的愤怨。太师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但尹氏却荒废国事、任用小人,失去了民众的信任。而导致尹氏如此荒诞不经的根本,其实在于幽王的昏庸,其既不躬亲朝政,又不制止尹氏之乱政,终将使国家处于极为危殆的处境。
成语“干戈载戢”,出自《诗经·周颂·时迈》“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此章写出周武王在结束武功之后,天下安定,诸侯在位,因此决定开始重用贤才,收起兵甲,施行文治。因为唯有识人唯才、施行德治,才能长久统治天下。由此反映了早在周代便已有了这种追求和平的政治思想。“纲纪四方”,出自《诗经·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这里在赞扬周文王能持续不断地培育人才,依赖他们的才能,有条有理地治理国家,并由此显露出他高贵的品德。因此唯有君王具有美德,不听信谗言,才能重用贤才,达到天下一统的境界。
无论是勤政爱民或是以德感化四方,由成语所表现的《诗经》政治思想,都是周代统治阶层为了达到稳定政权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当时的统治阶层,已经意识到以民为本和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古代专制帝权的情形下,能有如此进步思想实属难得。
参考文献
[1]瞿继勇.《诗经》成语的文化阐释[J].社科纵横,2011(12)
[2]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6)
[3]蔡廷伟.《诗经》成语文化透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3)
[4]李新建.成语与谚语[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5]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刘鸿雁.燕赵典故成语的文化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3(2)
[7]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7
[8]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唐旭东.《诗经》与周代礼治文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11]郑玄注.周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1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