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31 01:2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篇1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新授

(一)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二)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

加偏旁

换偏旁

做动作

(三)组词语理解字义

(四)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

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

篇2

以“拼音教学”指导为例,教法教材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一定的教学实例说明。理论观点陈旧保守,教学实例数量少且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对此,笔者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大胆摒弃原有的教学思路,以课本学习作为铺垫,着力通过现代教学传媒构建集成型的数字化课程材料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一、教学流程

首先,笔者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拼音教学的理论材料和鲜活的教学实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整理分类,把学生拼音学习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类化为7个教学问题。

接着,在计算机教师的协助下,笔者把这些内容做成了自助餐式的教学专题网页“新课改视野下的拼音教学”,该教学网页设计了七大教学板块:“拼音教学新理念”“教学目标三维统一”“复习检查怎样安排”“拼音教学的趣味导入”“教学设计万花筒”“他山之石可攻玉”“有趣的拼音复习法”,在每一板块中都注入了十分丰富的学习内容,如“拼音教学的趣味导入”中,介绍了“图画导入”“故事导入”“儿歌(谜语)导入”“演示导入”“游戏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供学生阅读;在“教学设计万花筒”中,安排了多种教学方式(限于篇幅每种方式仅选一例),用一线教师鲜活的教学实例来启发学生:

摆一摆 (字母):

例如b、p、d、q几个声母的区别是一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我们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学生准备一个半圆环和一根小棒,然后把半圆环随意摆放在小棒的左上方或者左下方,右上方或右下方,分别组成这4个声母,先自己边摆边读,再同桌之间互相考查,反复巩固,解决了这一个难点。

唱一唱(儿歌):

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每个字母都会编一句儿歌,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音和形。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清晨公鸡要打鸣,圆圆嘴巴ooo”“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还有很多,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ie ie ie”“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画一画(图画):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明、生动直观的图画。如果把拼音符号转化为美丽的图案,孩子们“心灵黑板”上一定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在“l”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发音后,便让他们尝试:“‘1’像什么呀,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出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忙开了,“一根吸管”“一支笔”“一根球棒”“一根棍子”“一段甘蔗”等五花八门的图案让学生记忆深刻,这个“1”学生将终生难忘。

听一听(故事):

少年儿童对故事充满了兴趣,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如:教“a”的四声时,就可以讲下面的故事。引入新课后,教师说:“这个故事是一位阿(ā)姨讲给老师听的,我们应感谢阿姨。”出现a的一声。故事是:小兔子、小猫、小猴讨论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小兔子抢先说萝卜最好吃,小猫奇怪地质问说:“啊(á),萝卜好吃吗?”出现a的二声。小猴子听了也说不对,说只有桃子最好吃。它们吵了起来,谁也不服谁,就去找狮子评理。狮子听了以后,说:“啊(ǎ),你们各自说的都有道理。”出现a的三声。最后小兔子、小猫、小猴子明白了道理,齐声说:“啊(à),狮子说得对,我们都懂了。”出现a的四声。

玩一玩(游戏):

摘水果(分水果):准备了贴有pútao,táozi,caoméi,lìzi和lìzhī水果名称的盘子,剪贴许多写有音节字词的水果,配上儿歌“秋天到,秋天到,丰收的季节水果多。你来摘,我来摘,摘到的水果分外甜。”进行游戏,拿到水果的学生读出上面的音节放进盘子里,然后再分给大家。

“把动物带回家”:让一部分学生戴上动物头饰,另一部分学生手拿写有音节的卡片,根据卡片上的音节,去寻找相应的动物,找到了就把它送回“大森林”。

演一演(话剧):

快乐中学习,活动中表演。在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规则中,笔者设计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并配上儿歌:3个好朋友j q x,一块儿出去玩,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小ü有礼貌,急忙脱下帽,问声好。通过学习儿歌,戴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学做有礼貌的孩子,并掌握了jqx与ü相拼,两点要去掉的规则。

做一做(动作):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这个单韵母的形状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于是,一番热烈地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孩子把两只手臂团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笔者真为孩子们这些富有创意的想像所感动。

在接下来进行的两节课里,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一节小学拼音课的基本教学环节,分析了拼音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设计不考虑儿童心理特点、缺少趣味性等,然后布置学生独立阅读该教学网页30分钟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你从网页的阅读中受到哪些启发?把受到的启发写下来。课堂十分活跃,学生在讨论板上写道:“拼音教学要面向儿童”“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设计要新颖、有创造性、有自己的个性”等,并对写下的内容一一作了解释。将要下课的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设计ai,ei,ui的教学,随后组织交流。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言,设计极富创意,课上交流气氛热烈且富有成果。

二、教学分析

本课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一致好评。不少听课教师反映,这节课设计新颖,教学样式上也有新突破,是人文学科教学样式的一个崭新尝试。笔者课后反思总结,觉得教学基本实现了课前定下的实验意图,尽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较新的“课程”理念,凸现了未来文科教学的一些新特点。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创造的特殊文化。当今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可能,也使基于网络的新型信息化课程文化的开发成为可能。本课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了“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形式的形成,建构起一个整合型的课程新形态。具体分析,本课程在实施中体现了“三新”:一是教学的理念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和教学样式。本课通过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构建数字化的课程材料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个人需求。它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将教学变成了最具现代形式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探究课。二是教学信息新。信息化的教学形式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其中既有课本上的信息,也有互联网的信息,还有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创造的各种信息。本课教学充分依靠网络资源优势,让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获取来自教学一线的最新教改信息,其中包括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最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来自网上的信息进行了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优化筛选,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网上学习知识冗杂纷乱、良莠不齐的缺陷,保证了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知识的容量和质量;第三,教学的形式新。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并非一个学习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和教师平等的学习活动主体,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信息文化环境和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学整齐划一的现状,体现出学习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诸多特征。

三、启示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是“有机融合”

无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凑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优越的学习平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固然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学科教学的最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学科教育素养,所以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方面的有机融合且要向学科教育目标进行倾斜:一是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要使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二是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各类杂志、报刊,特别是丰富的网上资源必须能进入教学视野,能整合进教学中。三是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并不排斥各种传统教学手段,相反,一节高质量的课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应找准各种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并将其有机融合。四是教学样式的有机融合。教学样式也并非越“现代”越好,传统的教学样式也有很多长处。应该明确:教学样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筛选和整合

众所周知,现代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相当强的信息优势,学科教学固然也要培养学生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学科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有必要对芜杂的各种“原生态”的信息进行优化筛选,以构建一个整合了的信息化了的课程以服务于教学,这个课程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信度高,能提供给学生科学准确的知识信息;信息化了的,能提供给学生足够量的“思想材料”;最重要的一点,应提供自我选择的权利,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自主阅读和个性化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像本课这样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准”网络教学也许不失为展开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学习平台,因而它代表了今后文科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课程整合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小学电教,2005,1

[2]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篇3

最基础的一环就是教师的自我定位。一踏上工作岗位,我就感觉到现在学生相对于以往要成熟很多。因此,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是关键。我认为,老师应是为学生服务的“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所想,学会倾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一次上课过程中,发现课堂氛围不是那么活跃,只好搁置教学进度,让学生谈谈对语文课的感受以及他们理想中的教学方法。学生给了我许多不错的建议:“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课本的复述,更多的是教授一种对生活感悟的方法”;“在讲解生字词的时候,能否采取一种更形象的记忆法,使我们记得更牢固”等等。我思考良久,采取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二、备教材与备学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标准;其次要仔细研读教材,弄清楚教材体系的逻辑顺序与联系,注重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内在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无论是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或是梁衡《夏感》、何其芳《秋天》,都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星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自己组织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感受自然》,他们更加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备完教材之后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班级的构成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学习情绪和兴趣等,才能针对班级特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不同进行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式课堂呈现

无论课备得多么精致、详实,展现出来却只有40分钟。如何抓住这40分钟的精彩,是考验老师的一道难题。首先,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上课时,教师可以表扬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可以表扬团结协作的学生,还可以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等。教师应该用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都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会在这种激励下更加努力。当然,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初中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因此应该避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私底下的交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也会更好。其次,要用心、用情去上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如我在讲解《秋天》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秋的美,动笔描绘一下他们眼中的秋,然后联系课文的三幅图画,分别寻找到各自的韵味,用散文来勾勒意境。在诗歌字词中寻找到语文的美和秋的美。总之,40分钟精彩的演绎是学生和老师的合演,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在教学中试图改变他们这一点,然而长期养成的惯性具有持续性,短时间很难改变。我只好放弃尝试,继续进行简单机械的满堂灌,放松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一切又都回到最初。但是,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停地在鞭挞我的内心,我重新下定决心,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坚持对学生的预习、复习情况进行课堂抽查检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愿意在教学的过程中继续探索新的有益学生提高自觉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篇4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日月水火》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第一、在趣味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字;第二、在了解象形字构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究动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发现构字规律,产生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

(教师)

3.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导入:汉字家园新来了8个生字宝宝,不过,它们都藏在画里,认真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借助富有童趣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图文结合,引导识字

1.学习“日”字。

(1)课件演示动画(太阳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言:这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生字宝宝,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如果你叫不出它的名字,也可以用小手画一画它的样子。(日)

(2)教师领读”日“字。交流:你对”日“字了解多少呢?

预设:

我知道”日“指的是太阳,我能给”日“字组词:日光、日子、日月等。我会写”日“字的笔顺: 。

2.学习”月“字。

(1)课件演示动画(月亮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变成了”月“的两个横。)

(2)交流:你认识这个字宝宝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预设:

我知道”月“就是天上的月亮。我能用”月“组词、说句子:月亮--天上的月亮弯弯的,像小船。三月四日--我的生日是三月四日。

3.学习方法小结:刚刚这些字和它们代表的事物的样子很像,它们也是象形字。

我们通过看图,观察字的演变,学会了汉字,这些就是学习象形字的主要方法。

设计意图:以”日“”月“为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演示,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象形字的整体感知。初步体验学习象形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生字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6张图片,找一找藏在图片里的6个字宝宝。

尝试着叫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汇报: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它的名字的?

预设:

(1)我找到了”山“,”山“的字形就像几座山峰连在一起。教师相机出示”山“的字理演示动画。

(2)我找到了”水“,”水“的字形就像流动的水纹。教师相机出示”水“的字理演示动画。

(3)我找到了”火“,古人根据火燃烧时的形状写成了”火“。教师相机出示”火“的字理演示动画,并讲述燧人取火的故事。

(4)我找到了”田“,人们就是根据田地的形状写成了这个字。教师相机出示”田“的字理演示动画。

(5)我找到了”石“,图片上画的石头就是”石“古时候的样子。教师相机出示”石“的字理演示动画。

(6)我找到了”禾“,”禾“的字形真像一棵小苗。教师相机出示”禾“的字理演示动画,并点明:植物秋天丰收了,沉甸甸的,所以”木“字上面有个”撇“就是”禾“。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日“”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字理图画自主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6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融会贯通,反复练习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2.游戏巩固,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根据字形或其象形特征进行表演,另一名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字。

3.生字运用,在8个生字中选择喜欢的字宝宝,为它组词,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反复练读和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生字反复再现,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强调书写习惯。

2.动画展示”日“”田“”禾“”火“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3.师生交流:在刚才书空的过程中,哪些笔画不认识?哪些笔画写起来有难度?

4.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相机介绍笔画”捺“和”点“,注意”日“和”田“的第二笔都是横折钩。

并针对难写笔画进行范写。

5.教师完整范写4个生字,一边写一边讲解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7.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必须到位,本环节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反复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识字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1.利用直观教具帮助识字。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识字方法和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体验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此时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的点拨者。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对韵歌》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教师)

2.预习课文。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

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

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i u ü y w(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根据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体的特点,本教案设计,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具创设情境,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浓厚兴趣。同时,配上相应的朗朗上口的“语境歌”,帮助学生学习,化难为易。此外,教师还根据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以游戏为载体,把拼音学习和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趣味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录音机、情境设计图。

(教师)

2.拼音卡片。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卡片复习单韵母ɑ、o、e及其四声。

2.教师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三个拼音朋友,单韵母i、u、ü,希望每个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正确念、牢牢记。

设计意图:利用卡片复习单韵母ɑ、o、e及它们的四声,有利于对单韵母的巩固,更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整体感知,欣赏图片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讨论、交流)

2.谈话导入:这小院真美。

你看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朋友正趴在河边看小鱼吐泡泡。河里还有一只小乌龟悠闲地爬着。院子的周围种着许多树,院子中间还晾着一件衣服。多么温馨的小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图,寻找图形与字形,图意与读音的相同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的读音记形奠定基础。

三、图片引入,学习韵母

1.教学单韵母i。

启发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1)学生观察,看图说话。

(2)谈话引入:“衣服”的“衣”跟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第一个单韵母i的发音相同。

(3)听音、发音。教师示范发音,注意看清老师的口形。老师发音时牙齿怎么样?(学生观察)师生共同编顺口溜:牙齿对齐i i i。(齐读,开火车读)

(4)记忆字形:i像什么呢?

(5)教学i的四声。

①师:i和a、o、e一样,可以戴上四顶帽子。仔细看,i戴上帽子后和原来有什么不同?(出示:ī í ǐ ì)学生观察比较。

②出示多媒体课件:(儿歌)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

③学生分组练习朗读i的四声。教师范读:ī这件衣服真好看!í咦!我的铅笔在哪儿?ǐ拿把椅子您请坐。ì你的意思我明白。

(6)指导书写i。

①教师指导学生认识i的基本笔画。

②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小竖,然后在上格中间写点。写后请同学们说i的笔顺。

③师生共同练说书写韵母i的儿歌:中格写小竖,一点在上格。

④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2.教学单韵母u。

(1)学生观察,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

(2)学生看插图说话,教师引出u:一只小乌龟在河里玩耍。“乌龟”的“乌”的读音里面就有u。

(3)教师示范发音,学生听音,看口形。教学讲解:发u音,嘴唇拢圆,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发音口形不变。学生练习读单韵母u,师生共同编顺口溜:嘴巴突出u u u。(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读,教师指学生领读。)

(4)教师引导学生记字形:图上哪个地方像u?(这只小乌龟像u形。)还像什么?(像只茶杯u u u。)

(5)教学u的四声。多媒体课件出示:ū ú ǔ ù。

ū第一顶帽子平平的,谁会念?火车呜呜叫ū ū ū。

ú第二顶帽子上山坡,谁会念?没有就是“无”ú ú ú。

ǔ第三顶帽子转个弯,谁会念?一二三四五ǔ ǔ ǔ。

ù第四顶帽子下山坡,谁会念?我们爱公物ù ù ù。

(6)指导书写u。

①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竖。注意无论是竖右弯,还是竖,竖一定要写直。

②教师指导学生试编小儿歌: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先弯后竖紧相连。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④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评议。请同学们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你觉得不太满意?应该怎样写?

⑤学生修改自己书写不满意的字母。

⑥再次展示,教师对写得好的、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

3.教学单韵母ü。

(1)学生观察,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

(2)学生看图说话,教师引出ü:一条大鱼在水里吹泡泡。(出示:ü)

(3)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看口形。

ü的发音,舌位和i相同,只是嘴唇要撮成圆形,发音时口形不变。口形像在吹笛子。

(4)记字形:u和ü的字形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谁来说说有什么不一样?教顺口溜:u上加点ü ü ü,小鱼吐泡ü ü ü。

(5)练习u的四声。ü也戴上了帽子,(出示声调卡)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他姓於,ǖ ǖ ǖ。我吃鱼,ǘ ǘ ǘ。

天下雨,ǚ ǚ ǚ。一块玉,ǜ ǜ ǜ。

(6)指导ü的书写。

①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上ü的笔顺,启发学生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观察两个“点”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两个“点”稍靠近一点,点写在靠下一点,在上格的下面。

③师生共同创编韵母ü的书写儿歌:竖右弯,连直竖,再写两点在上边。

④学生练习书写ü,教师巡视,表扬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好的同学,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书写不规范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⑤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欣赏书写好的学生作业。

设计意图:教学拼音字母时,教师根据图和字母的结合展开趣味教学,另外,还根据主题图让学生练习说话,创编儿歌,把拼音学习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游戏练习,巩固记忆

1.利用卡片开火车读6个单韵母,可以打乱单韵母的次序。

2.做“摘星星”的游戏。

老师读一个带调韵母,请学生摘下写有相应字母的星星。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字母的发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枯燥的字符“活”起来,引导学生记住字形。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新朋友i、u、ü,不仅知道了它们的名字,还记住了它们的样子。

2.请小朋友们回家后,把我们今天认识的三个新朋友读给爸爸妈妈听,并写给爸爸妈妈看。

设计意图:归纳本课学习内容,梳理整合本课重点。把本课新知读给爸爸妈妈听,写给爸爸妈妈看,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巩固新知。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i u ü y w(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谈话引入

1.ɑ、o、e、i、u、ü,它们6个兄弟是一家人,我们称它们为单韵母。

2.教师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带调单韵母。

3.导入新课:学校要召开家长会了,小i和小u的妈妈来了,你想认识她们吗?仔细看图,两个妈妈就藏在里面呢。

(学生自己发现)师相机板书y、w。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声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声母。

设计意图:用孩子的语言,用贴近生活的情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i与y、u与w的联系与区别。

二、图片引出,学习y、w

1.学习声母y。

(1)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教材23页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的什么像声母y的形状?(大树闪动。)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并引出y。

(2)教学发音。

①教师示范发音,要求学生听清发音,观察口形,同时思考:声母y的发音与以前学过的哪一个单韵母的发音差不多?(单韵母i。)

②比较读,让学生听听两者有什么不同。声母y和单韵母i发音相同,但要读得轻些、短些。(教师范读、领读。)

(3)教师引导学生编儿歌,记字形,掌握书写方法。学生创编儿歌:像个树杈y y y。教师讲解书写方法:y两笔完成,占中格和下格。学生描红,并在练习本上写3个。(教师巡视指导)

2.教学声母w。

(1)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的什么像声母w的形状?(屋顶闪动。)教师说话引出w。板书:w。

(2)教学发音。教师提问:大w是u的妈妈,它们的读音很相似。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y与i的联系与区别,说说声母w该怎么读吗?(w轻而短,u响而长。)

(3)记字形。师生共同创编儿歌:屋子屋子w w w。

(4)指导书写。教师讲解书写方法:w住在二层楼,由两个v组成,不能写得太宽,学生临摹(mó)大w。

设计意图:教师以充满童趣的语言、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赋予枯燥的字母以生命,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更快乐。

三、游戏演练,拼读音节

1.出示声母y、w,指名读。

2.教师叙述:声母y和单韵母ɑ在交朋友,老师演示一下它们两音相碰成的音节,y―āyā(鸭),哪位同学能够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请学生分析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

3.提示:拼读这个音节时,声母y要读得轻短些,韵母要读得响亮些,两音很快相碰连读成一个音节。

4.拼读音节。

(1)谁能将声母y和单韵母ā á ǎ à拼成音节?

拼读:yā yá yǎ yà。组词读:yā鸭子的鸭,yá牙齿的牙,yǎ哑巴的哑,yà亚洲的亚。

(2)谁能把声母w和单韵母拼成音节读一读。组词读。

设计意图:注重拼读练习,并联系生活情境,寻找拼读音节,加深记忆。

四、故事导入,学习yi、wu、yu

1.教师讲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

(拿出卡片i、u、ü)可是它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大y说:“好!我带你去!”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将y卡片放在i前面),就成了音节yi。(多媒体课件出示:yi yi 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将w卡片放在u前面),就成了音节wu。(多媒体课件出示:wu wu wu)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看见了,就对小ü说:“小ü妹妹别哭了。我带你去,快把两滴眼泪擦掉。”小ü听了,高兴地把眼泪擦掉,跟大y走了。(将y卡片放在ü前面,把ü上两点擦掉)这就成了音节yu。(多媒体课件出示:yu yu yu)

2.学生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及其四声。

(1)明确整体认读音节。多媒体课件出示yi、wu、yu,教师讲解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

(2)教师示范。出示yī、yí、yǐ、yì,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3)学生练读。多媒体课件出示wū、wú、wǔ、wù和yū、yú、yǔ、yù,学生练习读,指学生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故事情景,使学生通过眼、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愉快的氛围中识记了整体认读音节。

五、快乐游戏,巩固新知

1.猜音节游戏。

老师拿出一张小图片说出一个字,请小朋友认真听,并找出相应的音节,然后当小老师领读。

医生的医 乌鸦的乌 小鱼的鱼 椅子的椅

梧桐树的梧 羽毛的羽 阿姨的姨 跳舞的舞

玉米的玉 宇宙的宇

2.读音节,再用音节口头组词。

3.小结:小朋友真能干,我们今天又学习了三个单韵母、两个声母、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现在请你自己再读读书上的拼音。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简单的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把游戏引进课堂。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拼音教学如果形式单一,势必会让学生厌学。教师设计了多种生动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儿歌,识记字母。

儿歌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学生记忆。对于字母的发音方法,教师不是枯燥地讲解,而是运用儿歌引导学生发音。如发i时,教师请学生想想衣服的发音,然后请同桌、小朋友互相学一学。接着教学儿歌:衣服衣服iii。这样学生一听就会发音了,效果挺好。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口耳目》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习卡片。

(教师)

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

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

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 “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预设: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口“--口水、开口、口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耳“--耳熟、耳聋、耳朵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手“--左手、右手、双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游戏巩固。

(1)连一连。

将金文、小篆、楷书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先在自己的学习卡上连一连,同桌对照,讲讲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连。

(2)游戏。

学生有的拿图画,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学设计,猜字互动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感知字义,了解字形,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

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课件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

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习独立识字。在认读剩下的两个字时,教师设计了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环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

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

”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设计意图: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体会这些人体器官的重要作用,产生爱护身体器官的情感,更对五个生字进行了巩固。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识字,如请学生猜一猜,指一指,连一连,给生字编儿歌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2.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篇5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并不是盲目地生成,它需要教师科学地分析,灵活地引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备课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环节,做到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成为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在备课时,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等因素,以制订最适合的教学方案。

1.以学生的兴趣定教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前,听到一位学生说:“如果能到小兴安岭看看,那就太好了。”对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欣赏形象优美的图画!于是,我决定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带学生们去小兴安岭游览一番。我便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想到小兴安岭的课件很多,而且制作精美。于是我改变了在普通教室上的想法,将教学设计做了修改。在上这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影象,向学生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认真,效果很好。我想如果备课时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投其所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定教法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因此“以学定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比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总理的生平还很不了解,课前就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课上也要设计师生介绍总理事迹的环节。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于重点词句理解,学生最为害怕。于是,我就用文本中的“小泡泡”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或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使学生领悟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不但符合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也做到了“以学定教”。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荷花》一课文中有个小泡泡:“‘冒’字用得真好。”,我就利用小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时可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发现“冒”字的精彩:“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穿”、“钻”、“顶”、“伸”)?作者为什么用了“冒”字,不用这些字?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激动地、急切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迫不及待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心花怒放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把这些词分别填到原句中去,再读读悟悟。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遣词造句播下善用词语的种子。可见,教学时教师必须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巧用文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把握生成,顺学而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涌动,把握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利用疑问,顺学而导

“疑为学之始”,疑问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如果能关注学生的疑问,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速读全文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问难,找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梳理。然后教师再依托学生解疑心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同桌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2.尊重选择,顺学而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有句广告词如是说:我选择,我喜欢。教师不妨把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师再“顺学而导”。如教学《秋天的雨》这课时,我先出示课件,满足孩子们的视觉欲望。当孩子们走进秋天,对秋天的美景赞叹不已时,很想朗读时,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思考、感悟、体会,从而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孩子们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们读完自己喜欢的内容,有一种急切想说出自己看到的秋天美景的欲望时,我又顺势让孩子在班上交流、讨论,使学习进一步延伸,使自读、自悟的层面得到提高。这样做到了学生顺心学习、教师顺势教学。

3.顺学而导,课外拓展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最优化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与传统信息渠道冲击和磨合的时代,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充分把传统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槲宜用,达到网络资源共享,实现语文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但教学设计毕竟是纸上谈兵,它与教学实践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只有实现了语文教学实践过程的最优化,才能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那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巧妙“联姻”,实现语文教学实践过程的最优化呢?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春雨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中侵略者大肆抢劫、毁灭圆明园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是怎么毁?

生:拿不走的就砸、摔、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三天三夜多少小时?一天多少分钟?三天三夜呢?4320个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需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

放无声录像―――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会烧掉些什么?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珍奇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是在几万个教室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将“有”换成“没有”。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也没有了。(老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

生:是耻辱。

生: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在这里,那一段无声录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化为灰烬,大火烧了三十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然后老师在“有……也有”的板书中加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的“没”字让学生读。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在这里,没有思想灌输,有的只是对文化的认识,对历史的反思,大火在熊熊燃烧、画面沉寂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从而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获得情感体验。

二、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探究――问渠哪得清如许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经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有了信息技术以后,大千世界变“小”了,而课堂变成了广阔空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这样的理想课堂中,信息技术既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也不仅仅是学生漫无目的查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的单纯技术工具,而应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建构知识和创新的认知工具、探究工具。课堂教学的内容即是在使用这一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一次教学比赛中,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说一说、听一听、读一读、跳一跳、唱一唱、写一写等环节。在让学生欣赏四季美景的配乐朗读时,大屏幕上投出了“春天”的四行诗,伴随着朗读声,屏幕上飘下了朵朵鲜花,它们穿行在“字里行间”,仿佛在告诉学生:我是春天的使者;读到秋天时,屏幕上片片黄叶忽忽悠悠地落下来,似乎在说:秋天来啦,秋天来啦;读到冬天时,六角形的雪花慢悠悠地飘下来,好像在暗示着孩子们:快来打雪仗、堆雪人吧。虽然这只是一些小小的点缀,但鲜花、黄叶、雪花是春天、秋天、冬天多么直观的象征啊,它们的出现,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们的思绪在美丽的四季里尽情徜徉……

在学生理解完诗歌内容后,老师播放了《春天在哪里》音乐碟片,让学生跳一跳,放松一下。本来这是一个常见的低年级课间休息活动,但教师没有让学生为休息而休息,而是精心选择了这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休息完后,教师说:“同学们,歌里面说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那么夏天、秋天、冬天在哪里呢?你们能不能模仿这首歌,结合课文编编歌词,唱一唱?”学生四人一组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编好后,他们摇头晃脑地唱起来,“夏天在那炎热的山林里,这里有金蝉呀,这里有荷花,还有哪呱呱叫的小青蛙。”“冬天在那西北风的嚎叫里,穿着红棉袄呀,戴着红手套,小朋友的脸儿也冻红了。”听课老师们愣了一愣,随即热烈地鼓起掌来。孩子们编得太好了!分析原因,那是因为孩子们通过CAI课件欣赏了四季美景,听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他们都沉浸在了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审美场中,创新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以至一个个都变成了小诗人。可见,在多媒体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感后,学生创造美的潜力是多么的惊人!

三、深化学生的思维与方法――引得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月光曲》这篇课文老师们曾多次教过,很多老师都制作了课件。在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时,可能就是放放《月光曲》的音乐,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欣赏。那么这一资源的引用仍然停留在创设情境、激感这一浅层次上。如何通过运用课件资源,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曾读过一个案例,深受启发。

《月光曲》教学片段:播放优美的《月光曲》,老师提出要求: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作者用语言文字把音乐的画面表现了出来。请你轻声朗读课文,试着找出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并试着起名字。

“海上升明月 月在云中行 月照雪浪花(月下浪花涌)”

师:贝多芬的钢琴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里。可是你们知道吗?美好的音乐都是饱含音乐家充沛的情感的。音乐是人类的第二Z言。贝多芬通过音乐要向穷兄妹俩倾吐什么呢?请同学们听音乐看画面,乘着音乐的翅膀尽情地想像,然后以“亲爱的盲姑娘,你听到 (看到)了吗?”为开头写一段话。

生:亲爱的盲姑娘,你听到了吗?这是我献给你的音乐。你虽然生活贫穷,却酷爱音乐,让我十分感动。今天,我要为你单独弹奏。因为美好的音乐应该属于一切热爱它的人。

生:亲爱的盲姑娘,你看到了吗?你看到月光下的大海了吗?你一定能看到,因为你是那么的热爱音乐,你能从琴声中判断出是我在弹曲子,你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多么强啊。那就让音乐带给你更多的陶醉吧!

生:亲爱的盲姑娘,你看到了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在这一案例中,老师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听音乐,想画面,起名字,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为学生思维放飞搭建了桥梁,然后让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说出贝多芬的心声。这个设计尤为巧妙,在这里,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音乐,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景象,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当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进入到音乐所渲染的氛围中后,学生心中油然升起对音乐的热爱,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贝多芬的敬重。以至于他们觉得自己变成了贝多芬,那带有鲜明个人独特感悟的语言喷涌而出。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声音、图画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在说的过程中,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许多绚丽的火花。

四、落实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堂优质的多媒体技术语文课,往往具有如下特征:它一定是语文味儿很浓的,或情感熏陶,或诵读品味,或质疑思辩,或言传笔谈,其乐融融;教师一定是设计独到,不落窠臼,巧设问题,创意浓浓;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定是强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研究,实践交流;多媒体技术手段与语文学科一定是结合巧妙的,文画同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基础落实。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现在有一种错误倾向,老师一味地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多元反应,不敢教方法讲基础,这是轻工具重人文的表现。语文教师应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该讲解时大胆讲,该练习时充分练,该引导时巧点拨。

篇7

一、善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语文课程的知识性和应用性,还在于语文课程的趣味性、情感性,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创设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绚丽多彩,有效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学龄特征,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感官神经的刺激,所以要善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便营造出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将抽象化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更好地欣赏语文之美、感受语文之美,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如果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那么课堂教学氛围将会枯燥与乏味,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配上图片、FLASH动画等对学生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和感官神经进行刺激,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直观感受,声音与画面的完美配合很容易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要想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感受语文课的精彩,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贪玩、好动的品性,在语文课堂上多多采取游戏教学法,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发挥学生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边学边玩中实现语文知识的增长,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如在语文课堂提问环节,当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很多学生开小差时,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确定出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都可以得到有效集中,并且增强了课堂上学习的快乐体验。

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为了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多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习惯偏好,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收获更多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设置趣味化的语文教学情境,通过趣味化的语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语文教程体系当中,其实有很多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素材,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重视教学设计活动。如在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课文很难全面感知小兴安岭的美丽,这时教师可以有感情地诵读、解释课文,让学生闭目想象,或者先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小兴安岭相关的视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想象,并最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给学生更多实践与互动的机会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本人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象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参考文献】

篇9

博斯腾湖,是

>> 感受四季 走进巷子四季 四季轮回,感受幸福 “感受四季”教学设计 走过四季,走进自然 认识四季走进秋天 走进北大 感受新知 走进生活,感受乐趣 走进整形 感受美丽 走进生活感受数学 走进童心,感受童趣 走进诗词感受美 走进攀登 感受攀登 走进企业,感受文化 走进剧院感受古典 走进《科学》用心感受 守望博斯腾湖 走进流村,感受时尚 走进自然 感受自然 走进磨小,感受阳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走进博斯腾湖感受季四 走进博斯腾湖感受季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发现目标

博斯腾湖,是在戈壁和大漠夹缝中的一泓湖水,她的神秘和美丽令无数国内外摄影人心驰神往。她远衔天山,水域辽阔,风光绚丽,四季皆景,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博斯腾湖兼具西北的刚烈和江南柔情的双重性格。 大苇莺 期待 技高一筹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焉耆盆地东南的最低洼处。“博斯腾湖”的蒙古语含义是“水草丰盛、牧民聚集之地”,古代商旅贾客的马队常来往于此。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早在1 300多年前,《隋书》里记载此湖有“鱼、盐、蒲、苇之利”。博斯腾湖面积1 200多平方公里,水最深处16米,平均深度10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它既是孔雀河的源头,又是开都河的归宿。

博斯腾湖博大富饶。芦苇是博斯腾湖之魂,它顽强地潜在水下,肩并肩,手挽手,构成绿色屏障。这里芦苇资源相当丰富,是中国四大芦苇产地之一,总面积40万公顷,每年生产大量优质的芦苇,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湖中自然形成众多的芦苇荡和芦苇水道,芦苇荡姿态各异,有的倒影涟涟,有的亭亭玉立。芦苇最高可达十几米,有“铜杆芦苇”之称。

辽阔的博斯腾湖还是一个聚宝盆,水产丰富。特别是湖中的原生鱼类―――新疆大头鱼,因其体型巨大,肉味鲜美,经济价值极高,80年代过度捕捞几近消失,濒临灭绝,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博斯腾湖人工养殖的有机雪蟹,肉质鲜美,俏销疆内外。 冬韵

丰富的淡水资源养育着数十万人民,灌溉着流域内的万顷良田。同时,随着人们对博斯腾湖流域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自觉投入到保护母亲湖的行列中,湖水面积逐年增大,水质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为挽救不断恶化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博斯腾湖多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结束了塔里木河下游30年断流历史,长达320公里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

博斯腾湖景色迷人,她的神秘和美丽令无数国内外摄影人心驰神往。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在我的心目中,博斯腾湖是独一无二的,在戈壁和大漠夹缝中有一泓湖水,真是上天给予的恩赐。 博湖晚霞

博斯腾湖是摄影的乐园。她四季独特,环境造就了博斯腾湖兼具西北的刚烈和江南柔情的双重性格,它无与伦比。博斯腾湖远衔天山,水域辽阔,风光绚丽,四季皆景,主要有金沙滩、银沙滩浴场,相思湖、阿洪口、莲花湖、扬水站、大河口等拍摄点,雪山、湖光、沙漠、珍禽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相信所有到访过博斯腾湖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叹:真是摄影人艺术创作的绝佳圣地。

春天,是“打鸟”发烧友的季节。坚冰融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苇秆发芽,万物勃发生机,数万候鸟由南方落户繁衍生息。鸟儿一会儿疾速地腾空而起犹如离弦的箭,一会儿又轻盈地落下犹如仙女下凡,当群鸟齐鸣时则如慷慨激越的进行曲。天空中,一群群天鹅、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来,时而“人”字,时而“一”字,划过苍穹,那大概就是春姑娘留下的最美痕迹。

青纱帐是鸟的天堂。候鸟早早来到博斯腾湖,有天鹅、麻雁、绿头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潜鸭,白鹭、苍鹭、鸬鹚、红嘴鸥、白鹳等一百二十余种鸟类。特别是在湖面觅食的天鹅,成双成对,无视其他珍禽的存在,犹如一朵朵飘荡在水面上的荷花,缓缓地落入湖中,铺满了湖面,圣洁高雅。

鸟类摄影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我都是早晨7点起床,天亮之前赶到博斯腾湖,背着重达20余公斤的摄影器材直奔事先搭好的掩体。看着鸟儿们一次次外出捕食,看着鸟儿恋爱、生蛋、孵化,更无数次在孤独和绝望中守候,直到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精彩瞬间被固定在镜头中,我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 坠入爱河

夏天,既是拍鸟又是拍日出日落景色的绝佳时机。夏季时湖面的芦苇郁郁葱葱,好一个绿的世界,好一片绿的海洋。浩瀚的芦苇荡仿佛摊开一层绿色的地毯,尤为壮观,进入湖区,不久就遇见了莲花亭亭玉立,娇艳妩媚,湖中的鱼儿畅游水中,美景信手拈来。

拍日出日落这两个时点就是赶早和赶晚,为了拍摄日出中的白鹭,我曾连续几天清晨6点出发。东方渐渐露出晨曦,又渐渐露出了朝霞,紧接着便是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忽然飞来一群天鹅,接着一批又一批从天而降。朝霞映红了半湖水,天鹅在红霞中翻飞,两相映衬,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正当我陶醉于博斯腾湖晨光之际,一群天鹅从太阳前飞过,像这样难得的机会,我激动得心跳加快,但还是强令自己沉住气,等待最好的角度、最佳的光影,连拍了几十张,留下天鹅最美的瞬间。事后才感到一丝凉意,不知是晨露还是汗水浸透了外衣。 奔向希望

秋天,是拍摄芦花的季节。洁白的芦花盛放,就像蓝天飘过的连绵不断的白云,一蓬蓬、一簇簇,时而丝丝缕缕、时而袅袅娜娜,如梦如烟,又如同茫茫的草原上涌动着洁白的羊群。芦花在绚丽的彩霞中摇曳,分外妖娆,飘在空中,如同摄影人的梦想和希望飞向蔚蓝的天空。

篇10

【关键词】感官语言活动游戏

随着《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来,国家强调以儿童个性发展为目标,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为幼儿园的教育规划和设计了以保护幼儿个性为目标,但是要引导幼儿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理想蓝图。而作为这一蓝图的实施者——幼儿园教师,便是幼儿园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幼儿园高品质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创造者、实施者。

那么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去创造高品质、高水平的幼儿教育,让每个幼儿在自身的能力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呢?我想,除了有一颗热爱幼儿教育的心和良好的师德,有深厚的业务、文化功底,有足够的细心、耐心,能合理地组织安排幼儿正常的一日活动外,还应该会为幼儿选择运用教材,适时地去观察发现,寻找教材。

虽然每个幼儿园都有各级部门的材,做为老师,只要按照活动用书要求,组织幼儿实施合理的教育活动,顺利地完成活动所要求的任务便可以了。但是片面地完成书本上的任务,不一定能达到真正地教育目标。因为我们实施的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性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一部分。片面地学习幼儿园教材上的内容会使幼儿的目光短浅、思维狭隘,从而抑制他们能力水平的提升。

那么,做为老师,该怎样避开这个误区,让幼儿所接受的教育更全面、更完美呢?那就是利用身边、自然中的活教材,也称“自然教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我们是农村的幼儿教师,农村有许多宝贵的自然教育资源。只要我们用心地观察、发现,自然教育资源便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春天小草的发芽、油菜开花、蜜蜂采蜜,燕子回巢;夏季的知了在树上自由欢快的唱歌,割麦机在隆隆的附和;秋天金黄的稻子、玉米在秋风中欢畅,棉花、大豆、高粱、红薯在农民的口袋里歌唱,打谷场上的繁忙景象……此情此景,活脱脱是一本活教材。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教材”呢?

一、用感官去感知

让幼儿运用感官感知自然资源,使他们先对物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取得对自然的直接经验,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

视觉感知:就是让幼儿通过眼睛看。自然中有许多人、事、物、景,都值得我们去观察、欣赏,比如引导幼儿观察蓝天白云,风吹云动。那感觉象在坐船,让其亲自去体验,引导观察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小伙伴之间的一言一行。带幼儿看鸡、鸭、鹅、兔、猪、羊满圈的情景,带他们到集市上去看集市的热闹喧嚣,各种农副产品的买卖……。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些形象,用心地感知,并把它做为储备知识,到用的时候随时取出备用,让这些知识渗透到教材中,比如:组织幼儿音乐活动《一起去郊游》,那歌词教了一遍便熟悉,没用教几遍,学生不但会唱,还自发组织了表演,看着他们到蓝天白云下,把我这个大手拉着他们的小手,边唱边走的那种奔放,那种惬意、愉悦的情景简直就是以前去郊游的再现,这也就说明他们的储备知识发生了作用。在游戏活动《模仿小动物》中,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模仿见过的小动物走路,学一学小动物的叫声,睡觉的样子,这时要让他们感知小动物其实和我们人一样,也吃饭、走路、睡觉、运动等正常的生活现象。在活动中,有的幼儿模仿完了还说:“我去看这个家禽、家畜的时候,还看到了他们的便便呢,好脏噢!”自发的模仿动作惟妙惟肖,说明他们在观察的时候是认真的,对观察的动物也非常感兴趣。

听觉感知:在自然中有许多的声音,不管是难听的还是美妙动听的,都要引导他们去倾听。比如风雨雷电声,马路上各种车辆的喇叭声,割麦机的隆隆轰鸣声,虫鸣鸟叫声,“哒哒”的闹铃声,潺潺的流水声。要让他们自主地发现、倾听,并且把幼儿听到的这些声音设计成一些活动来再认知。比如在《听音辩物》活动中,教师用录音机录下许多车船、雷电等声音,先让他们听,在记忆中寻找然后分别说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又如《小耳朵听一听》活动中,把一些发音不易分辩的东西分别一个空易拉罐里,然后摇晃易拉罐,让幼儿听石子、黄豆、沙子、树叶所发出的不同声音。

味觉感知:幼儿的味蕾比较敏感,他们对不同的味道会做出不同的表情。比如在活动《尝尝我是谁》的活动中,我分别准备了糖和盐、醋和酱油,这两组东西看起来很相似,光凭看很难分辨。我便激发幼儿:“今天看谁最能干,把他们分辨出来。”有几位幼儿积极尝试,这一下好看了,什么表情都出来了,尝到糖的小朋友,脸上乐开了花,而吃到盐的,小嘴歪到的两边,嘴里还直喊:“咸、咸”。尝到醋的小朋友更是眉头紧皱,掀起来了嘴巴,好象受了天大的委曲似的。逗的下面的小朋友乐翻了天,都跃跃欲试。通过《蒙眼尝味》让幼儿尝一尝辣的、涩的、苦的东西,比如辣椒、苦瓜、柿子等。这种直接的经验感受能力的学习活动储备丰富的知识经验。

嗅觉感知:自然界中很多气味、如香、臭、酸、腥、药味等到。教师经常锻炼幼儿感知这些气味的能力,能提高幼儿脑部对气味的灵敏度,使幼儿脑部的运作更灵活。我们可以经常带幼儿到花园里,闭上眼睛感受阵阵共香、到养猪场感受一下臭的味道、闻一闻醋的酸味,还有鱼的腥味。说到腥味,还有一个小故事,记得一次活动中,我正在组织音乐活动,忽然张阳小朋友举起手来,我便问他有什么事,他竟然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闻到一股腥味”。我感到很诧异,因为腥味对一般的孩子来说接触较少,而且现在是在教室里,哪来的腥味呢?我便说:“别调皮了”。他一看我不理他,急着说:“真的,是王晓晓带来一条鱼”。他旁边的小朋友听了赶紧站起来说:“是的,你今天不是要为我们上《鱼儿水里游》吗?爸爸今天早上抓鱼,我顺便拿了一条,谁知道死了。”说着打开了装小鱼的袋子,果然是一条死小鱼。我灵机一动,何不现场让幼儿感受一下腥味。我便说:“你既然带鱼,早上来的时候应该交给老师放进水里,它才会游。现在虽然小鱼死了,老师也谢谢你,我们一起来闻腥味吧!看我们的鼻子有没有张阳的灵”。其实很多时候,不经意的教学设计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触觉感知;幼儿对事物的感知,除了以上所说的,同时也离不开触觉。如用手感觉冷和热、轻与重、硬与软。用脚去感知水泥路的平坦,泥土的坑洼。老师可随时引导幼儿利用触觉去感知物体,获得真实体验,不需要组织、策划。

二、用语言来描述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启发,利用多种感官去认知周围的人、物、景、事,再用连贯合适的语言把这些综合讲述出来,那么幼儿的语言水平会迅速提高。

一是对具体知识经验的再认识。这个时候可以引用幼儿感兴趣的儿歌、谜语,再现幼儿的认知。比如用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来描述小白兔可爱的外表和特性。用谜语“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来描述地球。用谜语“有时挂在天空,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来让幼儿巩固对月亮的认知。同时也能了解月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使他们既丰富了认知经验,同时也发展了语言能力。

二是分享与别人交流情感和体验的乐趣。幼儿在感知大自然千姿百态的万物时,会产生无限的遐想,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思维自由散发,会获得许多直接的经验。而且他们会时不时地把这些经验和体会带到幼儿园来与好伙伴共同分享。比如有的幼儿和同伴在一起玩的时候,会骄傲地说:“我昨天放学回家和妈妈一起挖花生了。你知道吗,花生妈妈能生出许多花生宝宝,而且他们都喜欢藏到泥土里,我帮好多花生宝宝找到了妈妈”。有的小朋友说:“那有什么,我还帮妈妈剥玉米了,玉米穿着好多层衣服呢,还长着胡须,它身上的玉米娃娃排得一行一行的,可整齐了比我们的队伍都直。”说者得意,听者羡慕,无意的交谈,自豪的卖弄,再现了经验的感知。有的幼儿干脆把养的小蝌蚪、小刺猬、小兔子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看到他们有时滔滔不绝地讲述,个个眉飞色舞,指手划脚,你便能感受到他把体验带给别人时自豪,听的小朋友也会饶有兴趣地与他们分享共同的快乐,这时,你也许会体会到刻意的组织也许还不如回归自然的交谈收获得多。

三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积累幼儿平时参观养猪场、鸡场、郊游、看农民收获的繁忙景象等经验,有意识地组织,提供条件,让他们把感知到的经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组织的过程中,可以启发、示范,运用一些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述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使他们的语言向标准化靠拢。

三、用活动来表现

平时,可以把幼儿对自然的感性经验运用到各科活动中去。比如让幼儿从家里带一些瓜果,让他们进行手工制作,用剪、贴、粘等方法,把一个个果蔬变成活脱可爱的动物形象,运用不同颜色的豆类粘贴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利用收集到的树叶,风干、压平以后,组合粘贴各种图案,让他们自己创造美、感受美。

四、用游戏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