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1 11:2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认识学校的环境,了解学校设施的作用
2. 能运用五官观察,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并能以图画和说话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3. 感受校园活动的美丽并喜爱新学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口哨,图片,投影仪,学生准备图画纸和蜡笔,胶水
教学过程:
A认识校园
1. 以聊天的方式知道学生对学校有哪些了解,并将学生提到的地方,写在黑板上(拟订参观顺序)
2. 出发前,宣布纪律:走廊上不喧哗,不追跑;排好队伍,不掉队;听到口哨声就到操场集合
3. 整队出发,校园巡礼。教师介绍各处名称及其用途,并随时维持学生参观的秩序
4. 分享参观心得,请学生说说对学校的看法。教师可以提示:学校大吗?对校长有什么想法……
B拜访校园
1. 利用投影仪播放校园景物,让学生猜猜這是什么地方的景物。是我们学校吗?有沒有到过这个地方?這些景物有什么 特别的地方?
2. 以小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地方停下来,他们可以躺也可以坐下來,利用五官去感受与欣赏这个地方的景致。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心里的想法。
3. 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将小组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小草和叶子的部分,可以利用地上的落叶,使用胶水粘贴,完成立体图画)
篇2
1.引导学生认识危险的地方和游戏,明白“不到这些地方玩耍、不参与这些活动”是保护自己的重要内容。
2.使学生知道哪些是勇敢的行为、哪些是蛮干的做法,养成较强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3.使学生能尝试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远离危险。
活动准备: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危险陷阱。
活动重点难点:学生能尝试动手和动脑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远离危险。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激趣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谈过新年的感受。
师:过新年的确很快乐,快乐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远离危险”这一话题。
板书课题:远离危险
2.分组探究,合作交流
(1)“燃放烟花爆竹”引出“危险陷阱”
师:过新年你最喜欢干什么?孩子们纷纷表示喜欢做的事。
师:有的同学喜欢放烟花爆竹,你是怎样放鞭炮的?谁能给大家讲讲?
生畅谈。(在铁桶里放,拆开放,在玻璃瓶里放,孩子们一个个神采飞扬,说放鞭炮的兴奋。)
师:大家放鞭炮的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是有没有危险事情发生?
孩子们形容见到的惨状。
师:每年我国都发生大量的因燃放鞭炮产生的安全事故。而且这些事故,主要是发生在青少年当中,尤其让人痛心的是,很多青少年还因伤致残,这造成的残疾,往往是断手、失明、毁容,事故一旦发生,一个孩子的美好人生就会化为苦难人生,为了让身边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要提醒那些燃放烟花爆竹的注意什么呢?
孩子们说放烟花爆竹时的注意事项:用砖头等物体将烟花筒夹住,悬挂在室外固定物体,不能向人群中扔放……
(2)生活中的危险
首先,交流准备。
师:不仅是放烟花爆竹有危险事情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哪些活动存在着危险陷阱,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做了调查,请大家拿出安全爱心卡,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找到的危险陷阱。为了让咱们小组合作的更加有效,汇报的更加精彩,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温馨提示:
(1)组长安排好组员的汇报顺序,做好汇报准备。
(2)划掉与本组同学重复的,把不同的汇集到小组长的调查表上。
(3)汇报时以小组长为主,同小组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请认真倾听。
其次,小组合作。
附:安全爱心卡:
哪些活动存在着危险的陷阱,给大家说说:
我发现了()不安全,
因为(),
我建议()。
3.精讲点拨,引导内化
(1)交流准备
师:我看到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那咱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汇报的最精彩!他们在汇报时,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
生:认真倾听。
师:对!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智慧!等他们说完了,咱们再进行补充。
(2)全班展示
师:刚才这几个小组合作的非常棒。不仅组长汇报精彩,组员还做了适当补充,咱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同时,我还要奖给这个小组一颗星,因为在别人汇报时,他们一直在认真地倾听,非常会学习!
(3)引导内化
师:我听到这几个同学说到一些危险地方不能去,容易发生危险,我也观察到这几个地方不能去玩耍,请看屏幕?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能在施工的地方做游戏,容易被高出坠落的物体砸伤,绊倒摔伤。
生:不能在高压线下面、有车辆来往的地方、人多拥挤的地方放风筝,会发生危险事情。应该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风筝才会飞得高。
师:生活中的危险形形,还有谁发现了其它方面的危险?你身边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除了危险地方不能去,我还听到同学们说危险游戏不能做,还有哪些危险活动不能做。
师:我也拍了几张同学们活动的图片,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位小朋友做法会有什么后果发生?
课件出示教科书的几幅图片。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跟同学亲密要有一定限度,耳朵被人大喊了一声,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平常放鞭炮我们都要捂着耳朵,就是怕伤着耳朵,把耳膜给震破了,这种危险的玩笑还是少开。
生:由于为单脚独立,不易保持身体平衡,在运动过程中,极可能造成游戏参与者身体倒地,甚至受伤。
生:玩弹弓不安全,弹弓迎面打来,那太危险了。
(4)真实再现—危险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危险的事情不能做。小飞右眼失明,小飞一家人多么难过,没有了以前的幸福快乐,只有远离危险,我们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4.情感升华,总结拓展
师:本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咱们班的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能发现危险,还能想出办法远离危险。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安全,就一定能远离这些危险,健康快乐成长。
下课后,我们可以把刚才的卡片送给自己最想送的人,让他们也能远离危险,快乐生活。今天也做了一张爱心卡想送给你们,同学们让我们拍起手来,就在这首安全拍手歌中结束我们的课吧。(安全拍手歌)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思想品德
在现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的速度也在变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缩短了能量转化的周期,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这些变化对社会的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想真正成为21世纪新时代的人才和社会的主人,就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一要求的实现就要求身为学生的我们在接受教育阶段,要培养好自身的素质,为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方面的素质,同时它也是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模式的内在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资格来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形式。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内容,教育模式是途径,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了调整配对,对教学起到了构造的作用。同时,教学模式一般形成于实践过程中,它解决了教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则是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思想指导。这样合适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教育学者比较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总体素质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培养一个优秀的新时期学生的基础,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这些理论相结合,把这些积极乐观的政治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为自己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但是正因为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就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了。
第一,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再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年级偏小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些思想品德内在思想,而只是从文字的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这还不足以将思想品德的实质内容融入生活。第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也认为这是一种很抽象、很无趣的思想理论,于是他们只是将这些理论生硬地灌输给这些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将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生活。第三,只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多思想品德的基本模式,而这些理论模式是不符合大多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现实事物,而不是静静躺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本课程应该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要为他们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两个关键因素: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
1.引导模式
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尊重人权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主要的原则,所以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会给素质教育的实现带来很大的效果。引导模式是指学生以自主方式进行学习,老师在一旁起到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老师的协助作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综合的提高。
2.案例模式
案例模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构建属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独有的案件模式,将案例教学目标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中,打造属于它独有的案例模式。第二,案例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案例的撰写。一个好的案例教学的重点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案例,案例中要包含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而且案例要切合实际,反映社会现实。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要求老师和学生对案例熟悉,教师还必须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第四,案例教学开展的形式应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教育部门在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时会下发一份教案,教案是供老师教学参考的,而非是必须教授的知识,老师在开设自己的课程时要把握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本学生自己的学案,当然学案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教案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初中的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素质教育的渗透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未来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晓虎.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J].成人教育,2012(5):23-32.
篇4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环境、生命与安全教育等内容;从课程形态上看,则是一门活动型课程,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内化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获得社会性发展。因此品德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教师不仅具备全新的课程理念,还要有宽泛的知识结构,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在内的多种现代教育技能和方法。要使教师适应品德课程,除了需加强对教师的课程培训,还要重视学科队伍建设。尤其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队伍来源多样化,流动性强,更需要一个这样的教研团队来加快推广新理念、新方法。为此,我选择一批素质优良、积极进取的教师组建了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组,开展有效教研,促进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快速发展。
策略一:集体备课 分工研修
大多数一线教师忙于学校和班级的各种事务,很难有完整的空余时间来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很多老师在备课中往往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考虑学情;二是有的老教师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为了让老师们有更多钻研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分工研修"的教研方法,每周定时间、定地点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是我们的集体备课大餐。在集体备课中大家畅所欲言,因为气氛民主,所以即使有争议,最后都能达成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具体的做法如下:
(1)利用网络平台备课内容,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研究,按照分工做相应准备。
(2)主备精讲,教研组其他成员质疑、补充,定稿形成详案。
(3)注重教师们的独立思考,根据讨论的初稿,每个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在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反思,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做到"因地制宜"。
(4)通过实践检验教案,并及时以随笔、反思、点评等方式加以评价与分析,这是教学后的设计。
(5)为了实行资源共享、资源互补,我们通过网上教师群让老师们课改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改论文、教学资源、经验总结、评论、意见和困惑解答等,进一步营造浓烈的教研氛围。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教研组成员也可利用课间或中午休息时间在网上进行即时交流,我们称之为快餐式的备课研讨。
策略二:以课带研 促进发展
(1)课堂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纸上谈兵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课改最终还要在课堂上实现,因此,要想促进课程发展,扎扎实实的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每学期我们认真制定计划,结合各级竞赛或当前教学实际,集中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作课教师充分准备,用生动的课堂语言、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向大家诠释着课程的理念。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互动式评课,大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针对听课的情况进行交流。无论是执教老师的教学设想说明、课后点滴反思,还是听课老师们真诚的听课感想,都激起了老师们对一种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方面的热烈讨论,全体老师在反思中提高了教研能力。
(2)送教下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为了改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我们每年都进行送教下乡活动,不仅给乡镇教师带去了新课改的教育教学信息,让城乡教师在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教研组内优秀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参加送教下乡活动的老师们精心备课,认真授课,他们以鲜活的内容、新颖的教法,为村小的孩子和老师们带去一堂堂精彩、生动的优质课,还有一场场针对课堂实际的专题辅导讲座和交流,面对面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基层学校、教师的需要。
策略三:集中研讨 扎实有效
为了使全新的课程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内心,成为教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并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集中研讨活动。
(1)年段交流会。在年段交流会上,各年段教师分别就自己已经实践过的教材的得与失与大家作了交流与探讨,在交流中教师了解了不同年段教材的特点,从而使教学更加扎实、有效。年段交流活动既是以老带新进行宝贵经验的传承,使新手快速的融入到课程中,又体现了协同发展的理念,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脉络,将不同的年级连成了一个整体,从整体的高度审视学生的终身发展。
(2)教材解读会。为了让全体教师对教材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我们组织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解读会。解读会上,主讲教师分别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如何合理使用教材,实施过程如何体现实效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主讲教师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详实的教学案例,使其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课程实施起了导航作用。
(3)主题研讨会。每年我们围绕"课程资源开发""小组合作学习"等内容集中开展主题研究活动,每一主题下又细分为几个小主题,教师自主选择研究题目,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然后总结并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研讨会上展示交流。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前的一些教学困惑,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策略四:智慧沙龙 稳步提高
为了给热衷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具有一定教学教研能力的老师提供经常性的交流心得体会、共同研究的机会,起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反思提高的目的,我们组建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沙龙",取得较好的成效。
(1)优质课反思沙龙。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观看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课堂实录,就优秀教师课堂中折射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等进行理性的讨论与剖析,在争辩中明析,在碰撞中激活教师的思维,产生新的思想,进而在下阶段的日常教学中实践,再反思。
篇5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开放课堂空间,启发创新思维
传统品德课教学把学生禁锢于教室,流行的是以知识为本,教师为中心,灌输唯上的教学模式,教室是学生唯一活动的天地。学生只是个容器,任凭教师灌输。这种教学完全不顾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品德与生活》课程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课堂的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例如,在教学《与自然为友》时,学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美的环境,好心情。引申学生认识环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美的环境带来的好处。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树木“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小鸟安家”“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变废为宝,既可以减少浪费,保护环境,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手和脑”等。在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好处后,教师接下去安排了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捡垃圾、打扫卫生。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他们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环境与人类密不可分”,让大地绿起来,天空蓝起来,江河清起来,空气净起来,花儿开起来,鸟儿唱起来,环境美起来,心情好起来。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让品德课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学习的快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担心学生这个做不好,那个有点难度,喜欢给学生“造阶梯”,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白纸一张。有时满以为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教案定会赢得满堂喝彩,却不料因为不切学生实际而教得一败涂地。教学不能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教师可以“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向学生传达友好的信息;还可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与孩子们有共同语言。比如,在教学《开开心心过暑假》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为过暑假提出一些金点子。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和“我的暑假计划”,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儿童的性格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喜闻乐见的点子有“夏令营”“学下棋”“学画画”。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更是体验了学习和假期的快乐,同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四、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继续改革中,我们也要跟紧脚步,去感受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
篇6
新课标强调品德与生活应当有助于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让课程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调了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且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要达到这个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而且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长大的含义是多元的启除了包括身体、能力上的变化还表现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学中教师通过了解发现二年级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的不足对于自身“长大,,的理解会比较片面。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比较显性的外在表现上对于自身心理、及情感方面的成长变化感觉不明显。
针对学生的这种认知原点笔者巧妙地开发了学生家长的资源肚他们悄悄地在孩子的教材上写上一段话帮助孩子认识这一点。家长们的评价既客观又真实,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变得勇敢啦肩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变得懂事啦还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变得自信啦……这些开放的评价对于自我认知不足的二年级孩子来说肮如“雪中送炭”而且真正做到了将“炭”送到了“雪中”。真正的“生本”课堂是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并把学生的“需要”置身于教师的教学需要之上。唯有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的课堂才是最真实的课堂。关注生本方能彰显课堂真色。
二、直面生成巧添课堂亮色
教育家布鲁姆告诉我们: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在课堂这个实践平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智慧交响曲。“动态生成”的开放式品德课堂教学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变化的特性决定了品德课堂是不断生成的、鲜活的。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现,当问题生成时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个“最佳时机”有时稍纵即逝它需要我们教师用教学机智灵活处理鲜活整个品德课堂,使品德课堂“节外生枝枝更茂”。教学中,当绝大多数的孩子读着家长的留言感受着爱的润泽体味着自己成长的喜悦的同时肩几位孩子的内心却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周为他们的书上没有留言。面对课堂上这个意外教师没有回避而是直面问题。教师先让没有留言的学生起立然后让全班同学来找找他们身上的变化眉看他们有没有长大。凭着两年的相处,同学们说起他们的变化滔滔不绝有人说同学很大方庄动把自己的文具借给他人用肩人说组长每次都能把大家的作业按时交到课代表那里还有人说同学在劳动的时候可积极啦……说得站着的小朋友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最后几位小朋友在众人的掌声中脸带微笑厅民自豪地坐下。
篇7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于学生受年龄限制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公用设施”这一概念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多想、多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力求贯彻这一逻辑,努力搭建清晰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亲身体验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学中,我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育主题。
1.在“寻找朋友,公用设施在身边”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睁大眼睛找朋友”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教室里、校园里、小区里和大街上找朋友,层层递进,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公用设施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它们是我们不会说话的“朋友”。
在“走近‘朋友 ’,不良现状令人忧”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公用设施遭到破坏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再通过听生活中真实的故事“窨井盖的故事”谈一谈切身感受,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不爱护公用设施、破坏公用设施,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公用设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
2.学生虽然每天在使用着公用设施,但从来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它们的作用。开展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缺乏公用设施带来的不便中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设施,从而提高感性认识,为下面的学习进行情感的铺垫。如在“小红花送朋友”环节中,我选择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椅进行了体验活动:站着听写一句话。这样学生知道了站着写和坐着写有什么不一样,充分体会到课桌椅对我们的重要性,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你最想把小红花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它?”更加深了学生对公共设施作用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加深体会
品德学科教学的性质必须是活动性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促使儿童人格的发展。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合理的,才是遵循儿童发展的呢?我想在品德课教学中,能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的活动,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活动,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中感悟生活。如在“小红花送朋友”环节中,我选择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椅进行体验活动:站着听写一句话,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桌椅对我们的重要性。
三、调查生活,反思现状
本课,我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走近‘朋友’,不良现状令人忧”这个环节中,我组成了四个调查小组,对班级的课桌椅损坏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课堂中统计了调查数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说说社会中其他公用设施的破坏。
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就能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真正使品德与生活课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
课的最后,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认领朋友”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直接有效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获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再通过表格的反馈,进一步了解学生落实情况,切实做到有活动,有评价,也有总结,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真正达到在综合中开放,在开放中综合。
篇8
一、加强师资培训,明确课改理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实验是否能按计划扎实有效地推进,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实验人员的培训工作是否到位。结合我市实际,确定整体培训思路:实验区教研员,各实验校的领导必须接受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实验边培训,边培训边研究”的原则,将培训、实验、研究相结合,构建研究型培训模式,多层面展开工作。
为了使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我市选拔了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及富有教研能力的管理者、骨干教师直接参与到这次课改当中,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二、开展校本研究,改变教师行为。
1.能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新课改理念,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现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氛围的自由与宽松,在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对问题敢提了、对异议敢说了的现象就足以说明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的倾听意识明显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的见解,能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师生合作意识更加鲜明,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能够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问题。
2.能注重教学方式的真实有效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教学方式的真实性、有效性。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凸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变;面向全体的意识明显加强,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有了较大改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敢于放手、放权,敢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去设计方案,自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注重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意识有所加强,无论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学习资料的提供,还是学生学习的思维状态,大多数教师能从实际出发,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敢于让学生暴露原始的思维状态,敢于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对于偶发事件大多数教师不再进行遮遮掩掩,而是进行积极有效的呈现,并把它当作一个宝贵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教师教学成本意识有所增强,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教学投入成本和所带来效益大小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材料选择、活动开展、教学环节设定等方面的有效性上进行了重视。
3.能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科学
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能够比较恰当地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表现在:评价内容趋向多元,大多数教师评价时能涉及到认知的发展、活动的参与、语言表达形式、思维状态、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素;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十分注意学生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等形式;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评价的过程性,改变了过去只重结果评价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学生的随机评价随处可见。
4.能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延伸
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整合;学生熟悉的生活走进了课堂,学生周围的环境、学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风土人情、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生活体验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使课堂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大多数教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补,强调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立足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注重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努力地延伸教材的价值。
5.能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生成的意识得到较好体现,大多数教师能够注重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再把教案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看作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用学生学习的状态、发展的水平决定课堂教学的进程;“放手”意识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敢于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重视思维成果的碰撞与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意识有所加强,能允许学生对答案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尽可能的给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
三、教师教研意识逐渐增强
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注重研究,问题研究的意识逐渐增强。表现在:自我提高意识明显,大多数教师能够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多数教师在钻研教材及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十分注意问题的收集与整理,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研究或与同伴进行随机研究,在调研座谈过程中,很多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以前很少有教师能够谈出自己对教学的独特见解,而现在很多老师能主动与教研员进行交流,谈对课改的认识,谈对新教材挖掘,谈新教法、新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篇9
【关键词】研学案;导学;政治学科;素养
根据当前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形势和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从有效编写研学案入手,就如何有效利用研学案导学,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进行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1.研学案产生的背景
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011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但反思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重于形式,理性缺失,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最终异化为教师“教教案”,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成了老师演出“教案剧”秀场。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德”等误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改革,从教学改革到课堂改革,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我们的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课改活跃期。从课堂出发,研究并落实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的学习,研究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进而解放教师,把学习权利真正还给学生,研究如何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和评价策略,研究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在这些研究中,一个推动高效课堂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研学案”应运而生。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区教育局冯润胜局长提出了“研学后教”的教改思路,其中就指出应以研学案为载体,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研学案”是在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的研究设计并由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既是教师的导案,也学生的学习方案,教师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2.编写研学案的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研学案的编写要做到脑中有标、心中有学生,手中有资源。
首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学标、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通过研读新课标、学标,吃透教材,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学习目标是备课、教学成功与否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学习目标的编制文字表述尽可能简单、明了,直接指明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有什么能力要提高及什么品质要养成等,而且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他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其次,要站在学生思维角度编写研学案。在研学案编写的时候,要克服按照适合自己讲课的思路去编写研学案,而是以学生为本,切合学生实际,容量和难度都要适合于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研学案的编写要有梯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研学案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构建互动高效的课堂。
第三,多搜集资源,能与生活实际及其他课程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生活”研学案的编写,要寻找大量的学生身边资源、学生所关注的事及社会的热点,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积极开发各门学科的相关资源,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究“回归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堂。
2.2民主性原则
所谓民主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说在编写研学案的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保证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主动性的提升。学生的民主性只有在研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够真正保证研学案导学模式具备其本身所特有的用途和中介作用。
具体而言,在研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必须剔除其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而是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研学案的主人之一,定位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之一,保证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研学案的编写不再是以往的教案的翻版或者改良,而是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学习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时刻坚持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确保在研学案的编写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的控制等方面,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10
一、品德学科“模块走班教学”提出的背景
品德学科“模块走班教学”的提出先要从德育学科化说起。2008年9月,鲸园小学开始着力于德育学科化的建设,将道德教育和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将“浓缩”的德育目标融化到学生日常每一节课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学科课程教育的同时同步地获得品德、人格的发展。在推行德育学科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德学科是实施德育学科化的一个重要学科,每周三节的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阵地。如果把德育学科化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品德学科就像这棵大树的根,其他学科就像枝叶,只有把根基做强,整棵树才会根深叶茂。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决定对品德学科进行一番“体制改革”。首先,让品德学科认祖归宗,划归到德育处来管理,由班主任老师来任教。以往品德课都是由学校领导或者其他副科教师兼职任教,精力有限,专业性不强,保证不了教学质量。而班主任几乎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疑是品德教育的最有力实施者。
其次,把品德教材划分为几个模块,由班主任每人负责一个模块进行走班制教学。因为班主任每天工作繁忙,已有自己的主教学科,如果再增加一个学科的教学就有些负担过重,而且每人都上自己班的品德课,每周三节,保证不了不挪作他用,课时很难开足。所以,我们想到了分模块教学,每人只负责一个模块的教学,备好本模块的课后,轮流到本年级六个班进行上课即可,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又为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提供了可能,为各个班级都开足课时提供了保障。品德模块教学就这样诞生了。
二、品德学科“模块走班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1.模块的分配。我们首先对十册品德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发现品德教材几乎涵盖了学校德育的所有内容,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且每册品德教材都根据不同的主题划分了四个单元,每个年级又循序有所提升,教材的编写是非常合理的。所以,我们就把书上的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模块,共四个模块。对课时进行细致的安排、高效的分配整合后,我们发现,原有的教学课时在进行完课本上四个模块的所有教学内容后,还有剩余的时间。于是,我们根据学校的德育特色——修身养德教育,在每个年级又增设了两个固定的模块——写字育人和名篇赏析这两个模块。其中名篇赏析模块是根据每个年级的德育主题(一年级爱祖国,二年级孝父母,三年级尊师长,四年级诚信他人,五年级悦纳自我),教师搜集相应的名家名篇和学生一块赏析,并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知行结合,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一共是六个模块,我校三、四、五年级正好各有六个班,六位班主任每人负责一个模块。
2.走班的安排。班主任每人负责一个模块后,就在六个平行班中进行走班制上课,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又保证了教学效果。课程表的编排由各个年级组长负责,开学初的第一周内排好,第二周就开始正式上课。每位教师在一个班级把本模块的六节课上完,再到下一个班上。日常管理中,我们就严格对照课程表进行检查,自从实行走班制后,没有一节品德课被挪作它用。
3.备课。我们专门设计了模块教学备课表,针对我校知行德育的特点,侧重体验活动的进行。每个月拿出一次班主任会的时间进行模块教学的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再对自己的模块实行精细化备课。教案最初为手写,后来改为电子备课,因为教师们在前一个班上完课后都会发现一些问题,回来后就可以在电脑中对教案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以便提高后面班级的课堂效果。学期中则由德育处随时抽查教师的电子备课,并与日常的随堂听课结合起来,杜绝了应付检查,教案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现象。
4.上课。结合我校“知行”德育的特点及品德学科生活化的特点,我们要求让品德课堂尽量回归生活,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立足生活实际进行导入、导学、导行。在管理上,采取了日常推门课、远程听课和校级公开课相结合的办法。分管领导可以随时走进教室听课,全校教师可以随时走进远程课听课,每个月有一节的校级品德公开课。管理力度的加大,进一步保证了品德课堂的质量。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们借鉴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引入道德两难法的辩论,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促进道德能力的提升。实验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许多精彩的道德两难问题。
5.评价。我们采取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学校每月检查教师的电子备课,分出等级,并通过随堂听课和远程评估课对每位教师的品德课进行等级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们充分利用走班制的特点,学期末当六个模块的课程全部进行完后,在各个年级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统计本学期的五位教师中(为避嫌,本班教师除外)最受学生欢迎的品德教师与最受学生欢迎的品德模块课程,统计的结果作为品德课程评价的一部分计入班主任考核成绩中。
三、品德学科“模块走班教学”的实施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我们认为品德学科“模块走班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品德课程的实施水平。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师资中力量最强的部分,由班主任每人负责一个品德模块的教学进行走班制教学,充分保证了品德课程的质量及课时的开足、开齐,整体提高了课程实施水平。
2.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品德学科作为一门专业的育人学科,学校每月都组织班主任进行专门的学科教研,无形中提高了班主任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育人能力,对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最终作用在学生身上,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主要表现为:
(1)每个模块的精细化备课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道德行为的唇枪舌战,道德判断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而且每学期六位不同风格教师的授课,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每位老师身上汲取到更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