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记叙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5:0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壕吏记叙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杜甫背着一个包裹,迈着沉重的步伐,正往前走着。一路上,他看见了很多逃难的人,也看到了凶神恶煞般的官兵到处抓人,心里十分沉重。
夜幕降临,杜甫加快了脚 步,想找户人家借宿一晚。正想着,看见前面不远处透露着微弱的光,杜甫欣喜地往那里奔去。
杜甫敲了敲那扇木门,等了许久,只见一位老妇人慌张地打开了门。老妇人看见叫门的是个文弱书生,她那充满警戒的脸才稍稍松弛了一些。杜甫说:“大娘,我是洛阳人,逃难到这里,现在天色已晚,想在你家投宿一晚,请老人家行个方便。”说着还作了一揖。老妇人连忙说:“客官别见外了,只是我家条件太差,若不嫌弃,就暂且住下吧!”
杜甫随老妇人走进里屋,只见她家里还有个老伴和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儿媳妇。一家人热情地招待杜甫,虽然没好菜好饭,但杜甫心里感觉温暖。吃罢晚饭,老妇人收拾了碗筷,一家人正跟杜甫说着战乱之苦,生活之难。突然传来“砰砰”的敲门声和“开门,开门!”的吆喝声。老妇人说:“不好,肯定是官兵抓丁来了!”急忙示意老头子翻墙而逃,接着又将杜甫藏在一个柜子的后面。
敲门声和吆喝声越来越重,老妇人上前开门,只见两名官差怒发冲冠,责怪老妇人为什么迟迟不开门。看那官差凶神恶煞的样子,老妇人被吓得两腿发软,几乎要哭出声来。连忙说:“官差大人呀,我家原有三个儿子,都被捉去防守邺城了。最近小儿子来信说,两个哥哥都战死了。活着的人也只是暂且活着,死去的就永远没了。家中只有一个正在喂奶的孙子,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有儿媳妇还在,可进进出出没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婆子我虽然没有多大的力气,请让我跟你们一起回营,赶快去河阳服役,还能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两位官差听老妇人说得诚恳,就依了老妇人的话,不再计较别的什么了……
篇2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改写 积累
学习古诗词,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作了些探索,收效良好。我的做法是:重诵读,倡改写,抓积累。
一、诵读——感悟诗情画意。
古诗词有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严格而铿锵的韵律。因此,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但这种读不只是简单的按节奏读,更不是唱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诗,应该是吟诗,是对诗歌深刻领悟之后对诗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在诵读中,展现诗词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离别的依恋,思想的愁绪……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激发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
重诵读,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诵读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来。这给理解诗词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我抓住“平”、“低”二字,让学生领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壮观景象;抓住“争”、“迷”二字,让学生感受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
3,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诵读与感悟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而只有在深刻领悟之后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4,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写——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在改写中,学生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在不改变诗词主题的前提下,丰富诗词中出现的人物、景物、事件,增加诗词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环境、情节,使短小精悍的诗词变成曲折生动的记叙文或者隽永优美的散文。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改写的好材料。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木兰诗》、《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把《钱塘江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写成散文,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改写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如一同学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这样写的:“那次,我和几个友人在溪亭饮酒赋诗,觥筹交错,诗性勃发,不胜酒力的我,也尽兴喝了几杯,竟然喝醉了!不觉日落西山,驾舟回府,却忘记了归路。将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办?怎么办?’惊起了栖息在那儿的鸥鸟白鹭……“
三、积累——吸取诗词精华。
新大纲倡导学生学语文要“感悟、积累、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中去。我知道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1,积累成语。
很多成语源于古诗词。如“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骥伏枥”来自《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积累小故事。
古人写诗填词善用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向秀哭嵇康和王质观棋烂柯的故事,《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引用了“花”的典故。
3,积累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诗句。
新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有很多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名句,这些名句,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成了至理名言。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积累文学常识。
学习古诗词,要从这些古诗词中积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如一些作家的名、字、号、朝代、作品等,还有一些作家的称号或并称,如:
“诗圣”:指杜甫。
“王孟”:指王维、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唐代初年的诗人。
“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晚唐诗人。
篇3
一、积累拓展、古诗活学活用
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二、以诗作画、培养学生想象力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说是字字珠玑。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很难将学生带进诗词意境,不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所以我把一定的时间花在指导学生改写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改写后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范文在全班朗读,让学生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常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幅多么生机勃勃、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边吟诗,边作画,以画促解。如在教学《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浅唱低吟完诗句,一副色彩斑斓的秋景图便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先是鸦雀无声,接着便是欢呼雀跃,相信图画和诗句一起铭刻在了他们的心上。而教学《泊船瓜洲》时,我让学生画画,明确“瓜州”、“京口”、“钟山”的具体方位,王安石临岸眺望家乡的方向,家乡近在咫尺却因公务在身不能回家,多少思念尽在一望中!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投入。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三、情景意境、深刻领会古诗
古诗的意境往往是极为抽象的,年幼的学生因为阅历不丰富,更不易于体会古诗那抽象的意境。而情景的再现,则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易于体会诗里面的所蕴涵的含义。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妨通过情景的再现,来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当课件巧妙地连接成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图后,就问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你都想到了什么?”案例中的窦老师就先为学生创设出了情境,再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意境。
四、思想开放、营造学社展示空间
古代诗文的作者由于受到自身认识和历史条件等的影响,其诗作中往往有复杂的感情。因此教学中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科学地学习古诗。如学习完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我营造了一个假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思考、辩论,即:“李白对汪伦充满了感激之情,请问,如果你是李白,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学生想到了很多,有的说因为他在桃花潭做客期间受到了李白的盛情款待,有的说他为汪伦能唱着歌来送他感到很激动,有的同学甚至联系到了当时李白遭贬,却受到汪伦如此礼遇,非常感动,从而引出了对世间权势、金钱、地位等皆为过眼云烟,只有友情弥足珍贵的感慨,对人生的认识已经突破了教材本身。再如教学古诗《示儿》,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继而从“九州同”一词引申开去,围绕“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这一话题写一文章。这种思想开放性的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更能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4
一、寻根溯源,“诗”出有因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赏读杜甫的《春望》,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15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诗人临时安顿了家小,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身陷长安的诗人,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怀,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春望”所见,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明确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诗人的“感时”“恨别”,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再如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应预先了解:词人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冷遇,但他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始终不改。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刻画了梅花历尽磨难、留芳而去的特有神韵,从中不难看到词人身世与人格的投影。有了背景材料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把握整首词的意蕴。
鉴赏古诗词,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而不牵强附会地把握主旨。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重视对诗词社会背景和作家个人境遇的讲解,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铺垫。
二、浅吟低唱。诗情激荡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吟唱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诵读的最直接目的是记忆,即所谓熟读成诵。但我们可以把“读诗”、“背诗”、“唱诗”巧妙整合,挖掘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在能量。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有助于由浅入深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教师在带感情范读或配音朗读之后,可以灵活组织学生单一读、分组读或齐声读,方法多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学生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教育。
为了激发古诗词诵读和熟记的积极性,我还尝试了“唱”诗教学法。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我们在赏读古诗词时,绝对不应该忽略音乐的“魔法”作用。越是优美的古诗词,在古代被谱曲传唱的机会越大。今人也不乏给古诗词谱了曲子演唱的,诸如《阳关三叠》、《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愿人长久》、《满江红》等等,都因广为传唱而词曲皆人人心。例如,在赏析曹操《观沧海》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古曲《沧海龙吟》,当激越高亢的旋律响起后,我没忘记范读,但我更没忘记让学生随后跟着乐曲唱出整首诗来。大合唱当然不够整齐,不怕。接下来的个别“演唱”,效果就一次比一次好了。有些同学不满足于我播放的乐曲,配上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调子来唱,还有的借用了林俊杰的那首《曹操》,不一而足。唱起来时,“以观沧海”唱得缓慢而拖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被唱成了高八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可以反复多遍。笔者自己也唱,撇开嗓音优劣,可以在情感、节奏、旋律的把握方面与学生平等“PK”。师生协作唱过的诗词,就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但记得牢固,而且易于理解。年年岁岁,诗情激荡。
三、斟字酌句,诗意盎然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紧扣诗眼或词眼,精读精讲,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又一个突破口。
例如,赏析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隋,又是吹笛人之心。关外不见春色,乃春风不度之故,则风也如人之有情,它不愿离开江南而远出塞外了。其用语之妙,传神之佳,令人叹服。再看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仅平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作为意象,就勾勒出寒春早行时看到的凄清、冷寂的景象,读者眼前自然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山村清晨图。特别是“人迹”这个意象,作者在雄鸡初鸣、残月未落之时就早起赶路,没想到路上已有“人迹”,体现其出行之“早”。这番意境,说明了首联“悲故乡”的原因,又为尾联“思杜陵”作了很好的铺垫。不放过关键词句,又能将其与上下文联系对照来解析,不但明确了诗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时,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品析研读诗词中的佳词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内涵和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四、挥毫泼墨。诗情画意
诗词以含蓄凝练著称,为了进一步领会以及拓展迁移,“画诗”和“写诗”很值得推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现诗意。除了课文插图和特意绘制的挂图,也可用剪贴画、简笔画、水粉画等再现课文情境。还可以将适合于动漫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制成动画,创设出独特的学习氛围,无需多言,学生就能够融汇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跨越时空体会诗人创作的情境,和诗人进行零距离的心灵沟通,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赏析温庭筠的《梦江南》时,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盼望丈夫归来,呆立楼头,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悠悠江水,依依夕阳,无限失望惆怅。能画出这幅图,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了。诸如王湾
的《次北固山下》、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画出一幅幅灵性各异的画来,增添赏析的乐趣,和唱出诗词一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写诗”包括对诗词进行续写、改写、扩写,通过大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的。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后要求改写,学生或花大力气重现历史现状,或浓墨重彩刻画杜甫逃难形象,或惟妙惟肖模拟恶吏夜捉人的场景,或设身处地揣度当事人的心理,各显神通,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写”,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改写模式里,比如就杜牧的《赤壁》,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自己的历史观;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文天祥的经历,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等等。不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可以发挥再造想象能力,写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小说、现代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把自己化身为作者进入篇章以后,对作者的遭遇情感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了,由此培养而来的学诗兴趣,将更持久。
五、百川归海。诗兴永在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都会和学生一起对不同内容的诗词进行分类归纳,比如写春夏秋冬的、写山川河流的、写风云雨雪的,还有爱国诗、思乡诗、边塞诗、田园诗等等。之后的运用,却大都限于背诵默写。为何不有意识地培养运用能力和赏读兴趣呢?从命题式的专门使用,到查阅拣取,再到随手拈来,当然有个过程,但练习多了,必然熟能生巧,不仅给作文增光添彩,减轻写作的心理压力,提高写作积极性,还会延续一份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以后的工作生活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