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08 23: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端午节的句子

篇1

1、屈原的一生无疑是悲壮而又伟大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始终不渝的效忠祖国的爱国热情,坚持不懈的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来,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缅怀、尊崇和爱戴,感召和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

2、如此悲壮的伟人,如此悲壮的事迹。时过境迁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忘了这一切一切。我们所记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龙舟,只是刚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如刀割,绝望地投江自尽。

3、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浓浓的甜香,都会有一种情怀滋生。

4、家乡端午节也有插艾蒿的习俗,那些艾蒿都是在端午节那天早上,人们自己到田头地埂找到野生的一蓬,然后割回来。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要亲自去割,左邻右舍只要有一个人去了,他一定会割来一捆,然后分发给其他人家。于是,一个早晨,你只看到几个人去割艾蒿,但吃完早饭,会看见村里所有人家门上都插上了青青的艾蒿。

5、家乡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哪家有出生后过第一个端午节的孩子,村里人特别重视,无论是不是自家的亲戚,人们都会买上两尺红布头或是一条红红的蛤蟆裤兜老虎兜,里面包上几十粒糖果,送过去给那家孩子,说这样孩子会旺旺相相地生长,孩子将来生活会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6、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7、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但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那颗婉约而柔软的心会被谁的情丝所牵,竟让我为之沉迷,而梦里的影像会是前世的再现吗?

8、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9、又是端午来临,又是一段回忆,我放下了笔,继续沉思着,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是亲切的,是温馨的。河下镇在我的记忆里,是一幅版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

10、我也买来艾蒿菖蒲挂在门旁,看着翠生生的菖蒲,闻着扑鼻的艾香,我的思绪载着我的心儿,穿越千山万水,亲近了家乡,闻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味道,看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风景。

11、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12、屈原,中国着名的爱国诗人。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3、许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习俗有的也稍有改变,但不变是淳朴厚道的民风人情,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端午节的年复一年的欢度;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许会磨掉人的棱角,但磨不掉渗入骨髓的乡心乡情,磨不掉珍藏在记忆里一幅幅老照片的温馨气息。“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故乡情,家乡的端午节,我无论在那里,都能闻到麦粑里你的香甜,都能看到到艾蒿里你的容貌。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祈愿家乡的父老乡亲安康幸福,祝愿家乡人节日快乐!

14、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它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一个勇士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伟大壮举。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情怀和精神,从来未曾改变……

15、端午节快到了,甬城街头小巷,到处飘散着粽子的馨香,也随处可看到手拿艾蒿菖蒲的人们,脸上充满节日的喜气。人家的门楣上柱子旁早挂上了一把新鲜的菖蒲艾蒿,它们为主人把持着门槛,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驱除着邪气,守护着安宁。

16、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古民谣唱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关于节日的由来有很多,有纪念伍子胥的迎涛神,有纪念孝女曹娥,有纪念诗人屈原等等。但关于恶日的传说最早,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17、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18、风中飘过一朵哭泣的云,撕扯着六月的鳞片。如果思念的风还能吹醒季节,就像吹醒汨罗河桥头熟睡的粽子,我乘坐一枚艾叶在《离*》与《天问》之间自由的泅渡。对于那些擦肩而过的许诺,我会牢牢嵌进心里,永不忘记!

篇2

学情分析,拟定目标

班内共有9名学生,由学生发展水平测定和学习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三组(以下学生均为化名)。A组学生是章颖、何俊、季尚。他们都有较好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但因其舌部发育问题,导致其说话时气息较短、口齿不清,影响其语言表达。B组学生是万婷、李浩、杨曦、顾翔,他们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字、词和句的认读,能够理解常用的名词和动词及简单句,有表达的意愿,也能够当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但在呼吸、构音和口腔运动上都需要训练,只能够理解简单的句子。C组付枚能够按照老师的指令完成,但是语言表达仅限在两个字内的短语上,不能清晰地进行语言表达。高盛,认知能力好,语言表达清楚,但是不能够按照指令或有秩序地从事课堂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A组能够准确认识关于端午节的物品等,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注意着重培养其掌握“因为……所以……”句式的用法;B组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认识关于端午节的物品等,积极参与课堂比赛环节,并进行句子的练习等;C组能够参与课堂,在老师的帮助下准确认识关于端午节的物品名称。

激励比赛,提升效果

竞?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竞赛教学方式。下面是笔者在本节课上采取的教学方式。

一是答题竞赛。许多智障学生都比较喜欢公开的竞赛展示活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意识明显提高。例如:在教学活动一开始,笔者就将学生分为了两组。笔者说: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端午节日知多少”知识竞赛,首先介绍本次比赛的比赛规则(游戏规则讲解:每答对一题给一分,表现优秀给一分。最后获胜的队伍老师有一份惊喜送给他们!)而后,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你能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吗?”“你知道端午节我们要吃什么东西吗?”“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层层递进,请两组充分发言,获胜的一方获得勋章奖励。

二是讲课竞赛。新课程理念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的办法。主要体现在:一是待课文完全出示后,请A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领读课文。学生要领读课文,他势必要提前将课文内容温习,解决生字词问题,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二是请A组学生讲解课文大意,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习俗等。如此一来,学生们为了达到较好的解释效果,势必要之前查阅相关材料,并记录说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本领和探究意识。

三是诵读竞赛。许多智障学生存在语言或言语障碍,多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方式,对于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言语问题改进有较好的实践效果。而且,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部分都比较简短、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抢分的积极性比较高。在本节课中,笔者通过勋章奖励的形式,对于学生进行了诵读课文的比赛设计。这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也使得培智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效显著。

小结反思,思考升华

其一,教师课前的准备程度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课前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实际,备到学生心里。要设计好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结构严谨完善,过程流畅而有序。

篇3

学点逻辑知识,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王力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逻辑思维的提高;要紧的是教学生怎样运用思维。思维合乎规律(事理),说的话,写的文章才准确、通顺、严密,层次清楚,有说服力。如果违背思维的规律,不懂得如何运用概念,作出判断,那么我们也就很难说清楚一句话,写清一件事。为了消除语文学习中的逻辑错误,下面介绍一些中学生必需具备的逻辑知识。

逻辑的三种主要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一、概念及其有关内容介绍

概念是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概念是用词语表示的。词语,包括词和短语。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够表示概念,能够表示概念的是实词。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一般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呈反比关系。就是说,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多,另一个必定小;一个少,另一个必定大。在科技说明文中和语言表达题中阅读时,注意概念和词语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句的含义。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之间的几种关系:

全同关系(同一关系):两个概念内涵不一样,外延却一样,两个概念就呈现全同关系。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包含关系(属种关系):两个相关的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如“圆珠笔”和“笔”,圆珠笔包含在笔之中,是笔的一个组成部分,“圆珠笔”和“笔”是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反对关系:在同一个大概念下面的两个小概念,如果两个小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大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小概念之间就有反对关系。如“导体”和“绝缘体”,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在两者之间还存在有“半导体”,因此它们之间是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如“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属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国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

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并列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列的概念,原则上应该是同一个大概念下面的小概念,大小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合逻辑的。

二、判断

在概念明确的基础上,逻辑思维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正确的判断又是合乎逻辑推理的基础。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的类型主要有:

1.单称肯定判断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2.单称否定判断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3.特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4.特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5.全称肯定判断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6.全称否定判断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应注意的问题:特称判断 “有些”、“有的”所表明的逻辑性质与现代汉语中的“有些”、“有的”的语法性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有些”是指“仅仅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仅仅有一部分学生是团员,而其他部分学生不是团员。逻辑中的“有些”是指“至少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

员”,是指我们班至少有些同学是团员,其他部分不清楚,也有可能全部都是。

三、推理

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有三种: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或者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这是一种前提和结论一致的推理。

“不合逻辑”语病分析

不合逻辑的句子常常表现为概念使用不恰当(用错了概念、暗中更换概念、大小概念并列使用等)、判断不合理(自相矛盾、一面与两面意思不协调、否定不当、判断当中前后的概念不能配合、主客倒置、强加因果等)、推理不正确等形式,这些主要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周密而产生错误。

一、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合事实。

例1.(2005年北京卷)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 (应是“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多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与生活实际不符)

2.不合事理。就是句子表达的语意与通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

例2.(2007年海南、宁夏卷)为了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夷为平地”一般指把高出来的、凸出来的建筑物铲平、消除,使成为平地,不能用于“深坑”)

3.判断失真或以偏概全

例3.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不少”或“大多”,删去后面的“都”字)

二、概念并列不当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概念之间有种属关系,外延大的概念包含着外延小的概念,种属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例4.(2007年湖北卷)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水产品”与“鱼”、“虾”、“甲鱼”、“牛蛙”概念之间有种属关系,不能并列在一起)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交叉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在使用时也不能并列。

例5.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也有交叉关系,都不能并列使用)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列。概念从内涵上说,总有一定的意义范畴,比如“江湖河海”属于自然风物,“亭台楼榭”属于人文景观,不同范畴的概念也不能并列使用。

例6.(2006年江西卷)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列)

三、表述前后不一致

1.自相矛盾(句子前后说法矛盾)。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时态等多方面矛盾。

例7.(2007年江西卷)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错,平均不能是约数,当然不能说“以上”。因为是指把总数按份均匀计算。可改为“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以上”)

2.前后失应(一面与两面不协调、提承不一)。主要指三种情况: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二是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三是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不照应。

例8.(2005年浙江卷)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与否”造成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3.主客颠倒。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造成关系错位,表达混乱。

例9.(2006年全国卷)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毛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主客颠倒,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

四、否定不当 (否定词之间、否定词与反问句多用)。一句话中用两个否定词,就是肯定的意思,句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否定词就很容易引起逻辑的混乱。

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10.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忘”,句子表述刚好相反)

2.“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11.(2005年江苏卷)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避免”和“不”都是否定,应改为“怎样才能使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者“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五、分句间关系不当

1.强加因果关系(复句分句间关系不成立或者不充分等)。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例12: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2.轻重倒置(主要为复句分句位置不当)。并列复句并不是每一个分句间是并列的,递进等偏正复句更要应注意。

例13.(2007年重庆卷)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不合事理。也可以看作连词误用,将“和”改为“甚至”)

3.推理无据。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断引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应该是自然而合理的,如果不合理,就会造成句子不合逻辑。

例14.(2005年北京卷)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整体进步”与“可喜一步”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故两者之间不存在“不仅……而且”的递进关系)

六.词序不当。词语间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等)安排要合理,否则会造成句意不合逻辑。

例15.(2007年安徽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中的“发展和重视”应该为“重视和发展”)

“不合逻辑”是病句中辨别难度较大的类型之一。因为句子虽不合逻辑,但是结构完整,成分相互搭配,因此,有较大的迷惑性,复习时要掌握方法,不断提高辨析能力才是关键。

在语言表达题中涉及的逻辑知识――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

例如: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

在这个定义中,“诗歌”是邻近属概念。“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诗歌的本质差别。即种差。

下定义要走好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时,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概念。邻近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归纳;一种是提取的属概念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属概念。

第二步:寻找种差。

就是寻找那些属于邻近属概念的信息点。要注意有些种差是由多个属性组成复杂的属性,这些属性提取时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 。

第三步:整合成单句。

整合成单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这些属性组成的种差是多项定语的排列规律。确定陈述语序,合理排序。确定陈述语序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所给种差的材料,寻找其中的陈述线索,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

例16:(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4分)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知,句子字数很多,提炼出的内容不超过35字,而且是一个单句。做此题关键是信息的提炼,由第一句可提炼出“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由第二句提炼出时间“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由第三句可提炼出节日的由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由四、五两句可知纪念的方式――赛龙舟、吃粽子,然后把这些信息整合成句即可。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棕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下定义时应注意:1.不能用否定;2.不能用比喻;3.不能用模糊性语言;4.不能以偏概全;5.不能以类别、形式代替概念。6.压缩语段式的要注意语序。7.不能循环论证;8.定语多(种差)要注意语序,不要出现语病;9.综合性较强,常常和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等结合在一起考查,当与变换句式结合在一起时,先选好一个主干句式,再去操作。

在科技说明文阅读题中涉及的逻辑问题: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5题C项。本题属信息阅读中的“概念理解”,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不断创新后,而使“各个群体和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感,并不是“各个群体和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此属张冠李戴。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结合原文逻辑判断能力。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6题B项。属误解原文,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注意原文原句“不只在于”、“也不限于”、“更重要的在于”这三处准确措词。本题属信息阅读中的“内容概括表述题”,关键在于要坚持将备选项还原到原文,然后重点阅读有效文字段,仔细对照比较,寻找不同或差异。

出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错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题。有两种出题方式:①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例如2003年第10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②条件不充分。例如2002年第10题,A、B、D项中,选项A:沙尘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过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此项推断是根据原文中“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法国”,但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所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

命题者对选项的设误从逻辑角度看主要有:

逻辑颠倒: ①把一定条件下,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终状态,当作造成这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或条件;②在前后时序的逻辑上颠倒。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经典蒙学的诵读,默化启蒙教育

《三字经》、《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书,换个说法,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小学教科书。《三字经》根据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有深刻的含义。学生在课前和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要求每日一句,能够理解内在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为人处事的方式与道理。《百家姓》设计了一些活动:“说说名字的由来”,让学生在课前问问父母、爷爷奶奶,他们给孩子取名字的情况,以及名字的含义。“夸夸我的同姓人”,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同姓名人、伟人的笔名与故事,讲给同学听,增强荣誉感。知识要打基础,要积累,一些古代有名的学者,还有当代一些有成就的老学者,都谈到幼年时期读过的这些启蒙书,打下了一定基础,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学问事业,发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民族文化熏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从小就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建设国家的斗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才让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传。比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三、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善于教学拓展,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课堂;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4-01

民俗文化作为最大众化的文化,是所有文化孕育和萌芽的起点。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绽放在我国的文化丛林之中。由于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堪忧,很多民俗文化已走向没落。寻求民俗文化的重振之路,无疑需要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入手,由此我们开始提倡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保护民俗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需要,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

我国的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聚集了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精神力量。语文教师将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引进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听闻更多的奇闻逸事,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量。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婚娶、祭祀、节日、服饰、饮食等的描写。教师可以适当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拓展以增加学生的见闻,在课程中引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中华传统经典,发挥其德育功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强化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学生群体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是迎合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语文综合素养绝不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它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历史文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目前,我国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模式都还是紧扣课本进行分析与背诵,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掌握的知识量十分有限。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学生在学习屈原的诗作《离骚》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讲述经历史沉淀而形成的端午节文化,对端午的各项习俗进行讨论,使学生对于屈原和端午文化有更深厚的理解。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增加了民间艺术、时令节气、传统礼仪、天文地理、岁时历法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可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取材范围较窄,仅限于古诗词、文言文和名人名家的文章。这些范围有限的取材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更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民俗文化涵盖了衣食住行、人文地理、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有力地弥补了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不足。如老舍的《茶馆》既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又将中国茶文化的民俗特色描写到极致。这些优秀文化历久弥新,既保留了优秀的元素,又糅合了时代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适合走进语文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四、有利于辅助语文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文化知识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1]特别是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Guessand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isyesterday''''spupil.(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doestheword“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Day),重阳节(Double-NinthFestivalortheElder''''s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point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Eve圣诞前夜SantaClaus/Father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carol在Christmas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buttercookies,fruit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isfromcommunication,isincommunicationandforcommunication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Ihappenedtoknowa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B.Whatisit?(什么秘密?)A.Betweenus,(你知,我知)Iwilltellyou.(我就告诉你)B:Surethin!(当然)A:HelenhasaffairwithSarah''''s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lineisengaged.(占线)Let''''sbagit.(先把它搁一边)Howbigofyou.(你真棒)Athousandtimesno!(绝对办不到)It''''suptoyou.(由你决定)Bigmouth(多嘴驴)Getdowntobusiness(言归正传)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的事)I''''llkickyouass(我要炒你的鱿鱼)Iamallears(我洗耳恭听)Youpissmeoff.你气死我了。Takeahike!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ajerk!你是个废物/混球!Areyouinsane/crazy/outofyourmind?你疯了吗?Knockitoff.少来这一套。Youstupidjerk!你这蠢猪!.I''''mfedup.我厌倦了。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horse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thestabledoorafterthehorseisstolen.“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dog幸运的人,topdog优胜者,underdog失败者,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dogsseldom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Party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篇7

【校园重阳节活动策划书一】

10月9日是重阳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将开展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重阳节敬老活动。现将有关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敬老主题活动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渲染,展现XX小学少先队员尊老敬老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激发全体队员孝老爱亲的内在自觉,并由爱家、爱老推及到爱国、爱社会,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二、主要内容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各中小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展现XX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

1、以中队为单位,班队课上各班开展以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为主题的班队课,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

2、小小真心话。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3、开展爷爷、奶奶的重阳节,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少先队员们开动脑筋,为爷爷(奶奶)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向长辈们送上节日深深的祝福。建议少先队员可以为爷爷、奶奶准备一根拐杖,方便他们平时的出行;可以陪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来运动;也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陪老人们说说话,谈谈心,还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等。用实际行动感恩爷爷、奶奶,旨在进一步唤起少先队员们尊老、爱老的意识,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风尚,让他们学会感谢,学会关爱。共同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4、三分钟小故事演讲。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进行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5、自选活动。各中小队围绕主题,自主设计,鼓励创新。

6、孝歌我会唱。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自选;

三、总体要求

1、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中队要充分认识敬老爱老活动对少先队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积极动员,广泛发动,使尽可能多的队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2、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中队要结合实际,围绕各项重点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开展,要充分考虑队员的特点,注重活动实效。

【校园重阳节活动策划书二】

活动目的:2016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敬老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2.通过调查、访问、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

3.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懂得孝敬长辈,尊老敬老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20xx年x月x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前段时间,我们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本次活动共分为6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重阳调查组。(幻灯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一)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x月x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

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二)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幻灯片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幻灯片出示)。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4、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幻灯片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钱肖毅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阳节身插茱萸、饮酒,其实和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说茱萸可以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除了防虫,它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疝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等。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幻灯片出示茱萸图片)

因为据了解,茱萸分为两种: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都是中药,不过前者有芳香的气味,而且可以驱虫。古人重阳节插的就是吴茱萸。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专家认为,大概是因为重阳节俗的重心发生潜移,重阳在早期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寿客的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5、组员5介绍重阳习俗之四:放纸鹞(幻灯片出示)。

九月重阳放纸鹞大家好!听了我们组员的介绍,大家可以发现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习俗较为统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吃重阳糕。但惠州还有较为重要的习俗: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纸鹞也就是现在的风筝。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但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因此,惠州民间歌谣中,有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的句子;民间谚语中亦有九月重阳放纸鹞的说法。请大家记住惠州民间 九月重阳放纸鹞 的特有习俗吧!

(三)重阳美食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粽子)对!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重阳节呢?(吃重阳糕)对,我们这一小组就来介绍重阳节的美食。

2、组员1: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幻灯片出示)。

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烂后捣成泥,并准备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馅,将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铺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层澄沙馅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层,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吃时,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与食用。因此,这种栗子糕还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呢。

3、组员2: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五色糕(幻灯片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这样五种颜色:用麦青汁做成的绿色,用莲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的黄色,用玫瑰浆做成的红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这五种芳香植物原料,分别加入相粉制成色浆。这样的菱形块状,装盒时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组员3: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当地重阳糕(幻灯片出示)。

5、组员4: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九层重阳糕(幻灯片出示)的美丽传说。

传说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寿,各路神仙都前来拜寿,在众仙欢庆之际,七位仙女却觉得天堂非常厌烦,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游玩。怎知,过了一会儿,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发现了,于是他动邪使了法术,让七位仙女永远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带着欢乐与好奇,在人间游啊,玩啊,等天黑下来,四处无人的时候,她们才觉得应该回天上去了,可是,她们怎样变化,也飞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惩罚她们。出于无耐,她们便偷偷地溜进了一户人家,到厨房寻食。正巧这户人家准备在第二天摆酒席办婚事,于是在厨房里准备了糕点。其中有一种糕点是七层的,每层颜色都不同,是为了渲染酒席气氛的,特别好看。当她们吃得正高兴之时,突然有人进来了,这七位仙女便各自钻进七层糕中的每一层,为了保护严密,她们又使仙术在头首又变了两层

糕面,加起来共九层。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见这种糕点很可爱,便询问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考虑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随口说出玫瑰九层糕。从此,玫瑰九层糕便在人间传开了。大家一定没想到,美丽的九层重阳糕还有如此动听的传说吧?

(四)重阳诗文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大家好!我们是重阳诗文组的,根据收集的资料,我们队员分工合作,出了手抄报(幻灯片出示)。大家看,这两张手抄报上面写到了我们组收集到的所有诗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一首诗,就是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幅字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出示毛笔字)

2、当然,我们组其他的组员们也是费尽心思,准备了几张精美的贺卡,大家请看!(出示贺卡)这些贺卡可是我们诗文组专门送给在这次活动中评选出的孝敬之星所准备的。

篇8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标准》)

那么,如何用好“综合性学习”,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激趣引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如何顺利实施“综合性学习”,激起全班学生的研究兴趣呢?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并上好“综合性学习”导入课。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中华传统文化”专题。在这一单元课文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小综合学习。教材中仅告诉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有剪纸、陶瓷、国画、戏剧;有风俗习惯,元宵闹花灯……学生看了之后,仅有理性认识,没有形象的感性认识,认识不深刻,难以激起兴趣,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综合性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我在实施该“综合性学习”时,精心设计了多媒体单元导入课。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赵州桥外,我还搜集了一些中国建筑文化图片,如长城、故宫建筑群、布达拉宫等,并简要讲述了故宫建筑的神奇:9999间房屋,没有用一钉一铆,至今依然牢固;分析了越剧、川剧、京剧、豫剧、藏戏等唱腔;欣赏了式样不同的剪纸;学习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虾……培养了学生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为后面分小组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入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在“综合性学习”前专门预设一次活动,事先策划好活动的进程,准备好本次活动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有效实施“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

1.自愿结合,以趣分组。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后,要趁热打铁,引导其自主选择、以趣分组。

2.制订计划,便于开展。为了使活动更严谨、规范,各小组共同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3.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团结互助、互相帮助地解决搜集信息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合作意识。

4.展示成果,评比奖励。如何展示活动成果,让学生互相学习,并激励先进者呢?开好“成果展览会”,进行总结性评价。可采用多样形式,展示各组的成果。

三、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锻炼讲解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讲解能力再高,不如学生讲解能力高。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在教学阅读材料中的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每首诗歌按照“解诗题、知作者、明字义、解诗意,悟诗情、赏析诗”六步,自己预习。预习好之后,小组内人人都练习讲解。得到同学的帮助、指导,再推选优秀的在全班讲解。学生讲解时,教室内鸦雀无声,同一首诗,三四个人讲解,学生从不同侧面对这首诗理解得非常透彻,然后教师对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补充讲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培养朗诵能力。在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举办一次朗诵会。要求按刚开始学习时分好的:诗经组、唐诗组、宋词组、现代诗组、儿童诗组、外国诗组分别准备朗诵材料。如宋词组,可选择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等这些词人的代表词,挑最喜欢的一首朗诵。朗诵比赛先在小组内进行,在每组推选一两名朗诵优秀的,全班比赛,评出一、二等奖,并发物质奖励。学生非常喜欢,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经典诵读的种子。

3.创作诗歌,锻炼写作能力。在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时,学生编写了许多富有童真、童趣的小诗,虽然写的不是那么精美,但我鼓励学生把写的小诗装订起来,编一本班级诗集,并给诗配一幅插图,给诗集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新芽集》《蓓蕾初绽》、《春蕾》等放在教室书架上展览、传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才能。

四、有效拓展“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只是“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例子,我们才去研究。在学习课文时,在生活中,为了更深刻地探讨某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开展专题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

1.利用、开发教材资源,进行专题研究。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教材时间跨度大、有些句子难以理解。课题中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都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开展了《走近居里夫人》专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上网看电影《居里夫人》,走进作家梁衡,查阅梁衡的资料,了解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搜集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关于镭的资料……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了解更深刻,也从她身上明白人生的意义,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

篇9

1、公园也会将城市点缀得花枝招展,春夏秋冬在城市的地面没有展示,只有公园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早晨和夜晚它会把城市人理解得大相径庭,在把一切都整理完了以后,去公园便可以释放所有疲惫。或许夜幕可以掩盖很多东西,而夜幕下的公园更能掩藏一切,它在家的外面把爱情进行到底!

2、青年人。他们是公园里的主力军,公园里优美的环境,真的就是一个谈情说爱和男女偶遇的好地方。事实如此,小河边,柳树下,山石上,都有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越是隐蔽和不为人常去的位置,越是他们最好的空间。他们的出现和存在,也为公园增加了一些暧昧和甜蜜。

3、尽管公园的树木也吐纳清新,却总是感觉少了一些泥土的气息;尽管花草树木井然有序,却勾不起回归自然的灵感;尽管鸟儿们也拼命的叫唤,却听不出欢快的音符,相反倒有一种囚居的忧怨之声;尽管鱼儿和湖水也是那样的融洽,那鱼饲料的诱惑已经改变了鱼和自由的含义……行走在公园里,总会感觉置身于一种"假"的诱惑中,如果仰望那些公园旁边的高楼,它没有高山的巍峨,却给人一种压抑!

4、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有高大的树木,也有矮小花草,还有长长的青藤,一簇一簇的灌木。他们的叶子也是形状各异,但只有那绿色是一样的。让眼睛看起来,那样的舒服和愉快。做一个深呼吸,空气中有淡淡的特殊的味道,就是那些叶子发出来的吧。

5、莲花湖公园座落在莲花湖畔,依山傍水而建,公园是开放式的,没有大门,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大广场,右边矗立着一块巨型的石头,上面镌刻着五个红色的大字:“莲花湖公园”,远远望去分外的耀眼醒目,左边是竖起四块黑色的大理石组成的屏风,屏风上雕琢着枞阳的山水画、历史人物图和莲花湖公园的介绍,中间是一座石拱桥通往中心广场,广场的前右边是曲曲折折的桥,扶手是木制的,桥的尽头是一组长长的回廊,回廊两边各有一个大亭子,中间是一段长长的走廊,亭台楼阁上挂起了一串串红灯笼,傍晚灯笼亮起来,格外的喜庆,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气氛,就像是颐和园的长廊了。长廊的旁边有一座小山包,山上建起一个亭子,拾级而上,站在亭子里向四周眺望,莲花湖公园的全貌就尽收眼底了。

6、傍晚时份,彩霞满天,染红了天边,映红了湖面,点点红光在湖面上闪耀,晚风吹来,吹拂着湖面圆盘式的荷叶来回荡漾,也荡漾着我诗情画意的情怀,近处的石桥,亭台、楼阁,远外的高楼、青山、电视塔仿佛静卧在湖面上,水绕山,山傍水,山水总相依,莲花湖公园简直就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

7、现在,一走进公园从那些曲径通幽的石板路、小桥流水,就能看出公园的园林仍在修建中。因为搞不清方向,我只好选了个不用过拱桥的路走,(那拱桥看上去比较陡,我怕推着轮椅下坡的时候不安全)到了亭心一看,原来是个孤岛。因为再往前面的路都是比较陡的石级,轮椅根本无法通过。

8、一步一步走在茂密的林荫中,越走越仿佛感觉到自己孤独的只有呼吸与我相伴,这样的感觉或许只有刚失恋的人才会体会到了。树叶静悄悄地趴在树上午睡着,旁边的小草也在这样一个凉爽的树荫下甜蜜的酣睡着,只有我地呵护着她们,享受着这样一份和谐。

9、第一次去崇福公园是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同学回家过端午邀我去公园小聚,我竟然惊问公园在哪里,问的同学一脸的惊愕和迷茫。那晚的公园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是只顾着和同学谈那些过往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只模糊记得那里人很多,站在湖边一阵风吹过时居然有一丝凉意。

10、沿一条小路,行进而入。两盘是茂密的树木,低垂的树枝,在肩头绽开一片片绿意。走着走着,就成为沿着府南河的路径了。府南河依旧稳静如初。深绿的河水,看不到一丝波澜。如一条深绿的丝带静静铺在那里,泛着柔柔的微光。河边有垂钓的老人,轻轻抛出鱼钩,静坐河畔等候。

11、夜色降临,居民们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大道依依回家,河滨公园又渐渐恢复了宁静,回望绿树摇曳,灯光闪烁,河滨公园正如同一位多情的少女,正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每一位来游玩的市民,撩得你不愿离去。

12、沿着山间小道,穿行在这些绿色中间,感觉自己就是一只小兽,或者善于奔跑和跳跃的小动物。在密密的树林中穿行,可以两足行走,也可以四肢行走,还可以学着猴子的样子,爬上一颗大树,打着眼罩远望,甚至可以学着各种动物的声音,吼几声,宣泄一下久憋在胸中的怨气。

13、莲花湖公园曲径通幽的小径不是依山而建就是傍水而建,人们在散步中可以饱览湖光山色,或坐在长廊里休息,或登上小亭子里俯瞰,或在湖中的草坪上散步,或在小桥流水之上留影,或在广场中间回眸四望,真是心旷神怡了。时隔一年多我回到家乡,惊叹家乡的变化,赞叹公园似一朵出水的芙蓉。那个夕阳如辉的傍晚,那个夕阳下的公园,那个碧波荡漾的莲花湖,永远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14、河滨公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她的大,基本上是占据了半边河岸,说起她的面积之大,应该是重庆市内区县中仅仅少有的,如同纯朴的土家苗族人民一样,是那么的心胸宽广和包容,河滨公园正以她宽阔的胸怀迎接八方宾客。

15、抬起眼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的外围还有一些喜欢戏曲的人在学唱旦角,也是个个字正、腔圆。再远处还有一些人在练剑。收回目光我往公园的深处望去,在绿树的环绕和掩映下,我发现那一边,更是人影绰绰热闹非凡,好像是有一群人在欢歌起舞……

16、站在河滨公园的堤岸,柳树依依,河风习习,顿感凉爽惬意!在似吊脚楼上的走廊上漫步,一边是梅江河水的缕缕丝语,一边是公园里各种树枝的摇曳风姿,夜色正俞来俞美。亭台边、楼台下、灯台旁,青年男女在倾诉衷肠,不时还有一些老人在打太极拳,年老的妇女则坐在木椅上摆龙门阵。

17、一片小型水帘映入眼眸。清凉的水流不断倾泻,发出悦耳声音。仿佛也在吟唱不朽的韵律。水帘后面有一个大鼎,稳稳伫立。旁边洁白的和平天使,在身边成群掠过,不时降落在行人脚边,定定对望。目光纯净,模样可爱。也有游人喂食,拍照,驻留其间,感受祥和的氛围。

篇10

>> 大学英语四、六级新题型“段落翻译”策略研究 浅析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评析 大学英语四、六级应试技巧 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解读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方法谈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翻译策略在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题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的教学策略 元认知监控策略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应试中的运用 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后的独立学院听力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策略 转型分析 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策略 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机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大学英语四、六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教改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翻译在四、六级总分中的比例也从5%提高到15%,与写作一样。一般来说,大学英语考试大纲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翻译替代以前的完形填空,并且由原来的句子片段翻译改为完整的段落翻译。由此表明翻译地位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翻译与听、说、读、写一样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有关翻译的一般教学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段落翻译是对考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要在短时间内取得长足的进步不太容易。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功底外,了解一些翻译的标准和策略,并进行适当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翻译的标准和策略

(一)翻译的标准

1.中外翻译理论有关翻译的标准。古今中外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都曾从不同角度对翻译制定过一定的标准。在我国近现代,最有影响也一直备受争议的应数严复的“信、达、雅”标准。直白点说,就是“忠实于原文;语句通顺;译文要优美”。后有傅雷先生提出的“神似”和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国外翻译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美国的尤金・萘达(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语义/交际理论”。前者主张意译,后者主张直译和意译的灵活选择。直译强调忠实于原文,而意译更多考虑的是原文意义的传达(叶子南,2013;宋天锡,2007)。

2.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段落翻译标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段落翻译尽管属于比较基础简单的翻译,但了解其评分标准也十分必要。以下是从网上搜到的四、六级考试翻译评分标准:本题满分为15分,成绩分为六个档次:13~15分、10~12分、7~9分、4~6分、1~3分和0分。各档次的评分标准见下表:

(?a_id=ff8080813f26f758013f26f758080000&kid=ff80808148a943210148aa3ed53806a2)从以上的翻译评分标准看,四、六级翻译和四、六级作文一样,阅卷员从整体把握,凭总体印象给分,而不是按语言点的错误数目扣分。但语言的质量确实是得分高低的决定因素。从“信、达、雅”的标准来看,能做到前两点,即忠实于原文,行文流畅,就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二)翻译的策略

翻译,看似简单,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步骤,即首先理解原文,然后把原文想要传达的意思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而实际上,翻译过程却很复杂,是对语言表层背后,深层思维差异的处理。尤金.萘达把翻译过程分成:分析,转换,和重建三个阶段(叶子南,2013:46-55)。因此,翻译不仅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正确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基础,很多同学在翻译时容易犯逐字翻译的错误,其实翻译是原文意思的传递,所以保证原文的意思不变是最重要的。要想译出地道的英语,最根本的出路还是打牢英语的语言基础,阅读大量的英语原著和文章,并且要善于观察,对比,积累和模仿(宋天锡,2007)。

1.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必须关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从词汇、句子到篇章的各个层面。

首先,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由于四、六级段落翻译的选材特点是有关“中国文化”,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因此相关词汇的积累非常重要,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中国的节假日: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等。

中国古代经典书籍、教义以及流派。比如:

四书五经 the Four Books & the Five Classics

四书 the Four Books ,including “The Great learning《大学》,The Doctrine of the Mean《中庸》,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and Mencius《孟子》”

五经 the Five Classics,including “the Book of Poetry 《诗》,the Book of History 《书》,the Book of the Changes 《易》,the Book of Social Forms and Ceremonies 《礼》and the Annals 《春秋》”

三纲五常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三纲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ruler guides subject,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five constant virtues:benevolence(humanity),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 fidelity

仁、义、礼、智、信

三教 Confucianism,Daoism,and Buddhism(儒、道、佛教)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语,如:

三个代表the Three Represent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represents the orienta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re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五讲四美三热爱

五讲 the Five Merits focus on decorum,manners,hygiene,disciplines and morals

四美 the Four Virtues:golden heart,refined language,civilized behavior,and green environment.

三热爱 the Three Loves:Love(for)the motherland,Love(for)socialism,Love(for)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安居工程 Economy Housing Project

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

菜篮子工程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精神文明等 (以上翻译都摘自金惠康的《跨文化交际翻译》,2002)

平时多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料,多看英语新闻和报纸,比如CCTV英语节目和China Daily的大学校园版。

其次,段落翻译应该以句子为最小单位,总体来说,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形合语言与意合语言。英语属于“形合”语,主要指从句子结构来看,英语句子严密紧凑,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形式和联系必须符合语法规则。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要框架,主语和谓语要求在人称,数,时态上保持一致。而汉语则相反,属于“意合”语,句子各部分之间没有严格的语法结构限制,体现在“形散而意合”。因此,汉英翻译时必须在正确理解汉语的基础上,用符合英语语法和习惯法的句子来表达。比如:汉语无主句较多,但翻译成英语时必须把主语加上去。例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谋攻》)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are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are in the dark about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徐行言,2004)

汉英对比,英语注重形式连接的特点,和汉语注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明显的。

(2)静态语言与动态语言。与汉语相比,英语表示动作的手段不仅可用动词,还可借用其他形式,比如,名词,介词,同位语,非谓语动词,形容词和独立结构等。而汉语一般只能用动词表示动作。因此我们说汉语属于静态语言,而英语是动态语言。例如: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Abraham Lincoln)

汉语翻译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英语由于语法要求严谨,与汉语相比,一般长句比较多。因此,汉译英时,就要充分利用英语长句的特点,采用“短句合译”的方法,可以使用从句(状从、定从),非谓语动词,或者同位语。例如:

・“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国剧。”

・Peking Opera,as /known as the national opera of China,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s.(同位语)

第三,段落翻译应从语篇的角度着手。段落翻译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的几个句子,按一定的格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语篇。因此,段落翻译必须以语篇为单位,对语篇进行分析理解并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手段,才能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翻译要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传递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孟庆升,2003)。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汉译英时就需要打乱汉语原文的结构顺序,而用符合英语语篇结构的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2.关注中西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不可分离。社会学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学家说,学习一种语言就是了解一种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使得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因素。一般来说,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他的译文才会越准确和地道。译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即意识到翻译是信息的语际交流活动,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一样可能成为翻译的障碍。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诸多文化现象。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萘达曾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孟庆升,2003)。

三、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段落翻译是对考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想在短时间之内有明显提高可能性不大。但是考虑到其选材特点以及评分标准,考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积累相关词汇,多读地道英文,在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翻译理论,包括翻译标准、方法等,并且注意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再加上多加训练,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EB].

?a_id=ff8080813f26f758013f26f758080000&kid=ff80808148a943210148aa3ed53806a2.

[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7]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