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重点文科大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10:2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本重点文科大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本重点文科大学

篇1

军事院校最低多少分

录取分数线在500——600分之间,最低分数是480分

高考报军校是分数比较高的,一般需要560以上,都是些一本好学校,毕业进部队;警校有一本,二本,专科,大专预科,不一样的。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17省市):

1.北京市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01分、文科532分

〈国防科大〉北京录取分数(理科):624分、最低562分、平均581分。

A.重庆市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57分、文科546分

〈国防科大〉重庆录取分数(理科):668分、最低622分、平均637分。

B.福建省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69分、文科582分

〈国防科大〉福建录取分数(理科):647分、最低631分、平均640分。

C.湖南省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34分、文科554分

篇2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文科教育学视角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发展,不仅是创办文科专业与设置文科课程的问题,而且是对理工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过程的问题。理工科高等学校要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思考文科发展的问题,将自然科学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将理工科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等相结合,将理工科的科学问题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域加以审视与研究。因此,本文将讨论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教育学视角。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人口、经济规划、城镇建设等,内在地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顺应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学习与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标。我们不仅要传授理工科自然科学与工科知识技能,我们还要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培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问题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但解决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2002)认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文化工程”,而文化工程是一种人心工程。这个工程具有以下四个要点:(1)它涉及一个民族的总体科学、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质;(2)它涉及一个民族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共识;(3)它涉及一个民族对全局问题、突发事件和日常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4)它涉及一个民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赋予社会以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和物质形式,而人文社会科学赋予社会以前进方向和精神内容。只有把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结合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造物质文明的才能,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承载者与践行者。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对理工科大学提出的要求。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

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落实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目标,在于研究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课程的培养计划。7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重点理工科院校相继创办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些工科强势学校,逐渐转变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然而,“综合性大学”浪潮过后,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如下问题:理工科应该创办什么样的文科专业?如何创办与发展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定位文科课程?确定什么样的文科发展路径?采取什么样的必要的管理与发展措施?

“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之关系的问题,在课程形态上则表现为经验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关系。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做出突破。”

我们认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应该包括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还是使人类社会更加人化,教育的目的性是存在的,而这种目的性就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推动力,就是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向和标准。教育的方向性,或受教育者个体经验的方向性,并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

杜威在研究经验课程时历来重视教育的目的性,重视学生经验的教育价值。他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然而,他认为,经验和教育二者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的作用。他运用“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区分了“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和“没有教育价值的经验”。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取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每种经验就是一种推动力。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因此,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

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代表社会完成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因此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应该首先具备能力,判明理工科大学生经验的走向。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与教师是社会化的典型产物,因此他们具备社会发展先进思想的素质与品质,能够代表社会与按照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完成教育受教育者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个人发展与教育、学生与教师、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相关性。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目标化过程,必然要受社会需要的制约。因此,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应该如何发展,其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个人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王佩华(1998)认为,文理分家,理工脱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这种模式使得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氛围相对淡薄,文科发展阻力大。然而,文理分家,并不是理工科院校创办文科专业的真正理由,文理融合比较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并非理工科院校学习的典范。这是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理分家加强了文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如果具有文科传统与优势的文科高等院校不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学,岂有理工科发展文科专业的道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有其历史与传统,解放前的清华大学也有其历史与传统。理工科高等学校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理工与文科并举的麻省理工学院对于发展文科有什么优势?对于发展理工科有什么优势?假如清华大学具有以往强势的文科,其文科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其理工科又会受到什么影响。

因此,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专业向综合大学发展的真正理由,并不是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是通过创办文科专业,让理工科学生享受人文学科滋养。人文学科的滋养通过三个渠道渗透到理工科大学生的经验,影响着其个人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一,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修与选修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科课程,获得人文学科的知识滋养,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上完成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实现知识结构上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二,通过师生与生生交往影响学生。理工科院校文理科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层面,还表现在文科课堂上文科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方面。文科教师以其特有的文科气质、文科态度、文科价值取向与文科人格魅力,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在课下,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社会交往,文科学生的言行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其三,文科专业的创办与文科院系的设立,无论从学校学术氛围与学校学生生活,还是从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等方面,都会对理工科学生产生影响。

篇3

【关键词】物理学 文科物理 文科学生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O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07-03

2010年11月,我国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大体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落后,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迫在眉睫。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实施素质教育责无旁贷。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四个特点。其中,对于科学文化的要求,不同科类有所区别: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文科学生既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又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周远清的讲话表明了我国对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视,也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科学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 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才能挺起胸膛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是国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科学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中等教育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摆在面前: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分文理科,文科学生除数学学科外,几乎不再接受其他自然科学教育,从而导致进入高校之后,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应是我国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领军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兼有哲学的概括性、抽象性,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以及实验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同时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那么在高等院校文史、管理、财会、语言、艺体等文科类专业开设基于物理学的科学素质课程,是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2011年8月,国务委员、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让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公民科学素质再上新水平。刘延东强调,公民科学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衡量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高等院校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之一。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基于物理学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会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 文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思想文化错综复杂的高度融合,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为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作为文科大学生,应具备如下基本科学素养。

1.必备的科学知识

在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和物理学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未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会被认为没有教养;但是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却被看作没有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技术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对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加宽广和深刻。现代高科技的许多前沿问题和应用领域,如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核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很多都囊括在基础物理的研究领域之中。因此,在文科物理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理解一些基本物理知识。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基础知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特别是对引领21世纪发展的高新科技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2.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众多诺贝尔奖

*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重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重理工〔2011〕284号);

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基于大学物理课程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1000301)

获得者都有同感,他们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向导师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导师如何工作、如何思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等,这种思维方法上的训练是最为关键的。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是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在文科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的丰富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如模型方法、类比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理想实验、科学假说、数学建模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并努力让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正确分析、理性判断和初步计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执着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包含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无穷的智慧,闪耀着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光辉。古今中外的著名物理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献身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诚实、合作、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对人类、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他们身上完美结合的体现。因此,在文科物理教育中,应注重树立学生现代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成败观和探索科学疑难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科学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秀品质。

4.较强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或许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文科物理教学中,通过了解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成长成才的经历,让学生们体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持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理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向旧观念挑战,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变革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 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文科物理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大家逐渐认识到:高校文科物理课程不应是理工科物理课程的浓缩或稀释;也不应是一般科普性地传授具体的物理知识,文科物理课程应更多地注重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重在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物理学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同时,文科物理课时有限,很多高校文科物理课程仅有32学时左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甄选和取舍。为达到培养、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尝试在文科物理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内容:(1)物理学基本概念,并结合物理学史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扩大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面,初步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2)与物理学知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臭氧枯竭、环境污染、全球变暖、PM2.5、光伏发电、核泄漏、核动力、信息战争等,培养文科生在这方面的兴趣,使他们感到物理学是鲜活的,是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3)结合现代物理学,关注日常生活与生产技术中高科技所蕴含的物理学知识,通过介绍能源、材料、医学、航天、激光、环保等领域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融课本中的物理内容和现实中的科技前沿应用的物理知识为一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学无处不在,物理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作用于指导科学探究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即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在文科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提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要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同时,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充满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紧密地结合起来。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在这里所指的“和谐的人”,其实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

3.强化科学方法的训练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而言之,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物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如归纳、总结、演绎、类比、建模、假说、数学统计、实验检验等,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物理学的研究,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学科。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物理学问题探究的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如果能做好这个环节,学生们也就具备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

4.展现物理实验的魅力

根据物理学根植于实验事实这一特点,结合文科物理课程性质,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意识,在文科物理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实验内容和操作环节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文科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内容丰富、现象直观、趣味性强的特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其次,应充分利用高校物理实验室,在现有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打破常规,适当增加投入,积极组建集实物展示、仪器演示、动手制作、仿真操作以及影像展播于一体的文科物理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自行准备实验器材,自行拟定实验步骤等,并允许失败和重做,鼓励探索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展现物理实验的无穷魅力,可以大大激发文科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和热情。

在高校开展文科物理教育是一项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的教学活动,有很多未知领域有待认识与开拓。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善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用教师的科学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文科物理在开启心智、陶冶性情、引导创新、提高素质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南、刘改琴、李铁.文科物理课程定位及其教学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5)

[2]倪光炯.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何晓燕、陈小凤.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4)

篇4

关键词:研究;读者服务;资料室;外国语学院;工科大学

Abstract: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engineering college set up highly specialized reference room, reference room stored all kinds of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books, these books is mainly by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man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orrow and rea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in the actual delivery of the service for readers in the process, some typical problems and these problems of the service work quality has certain obstacles, this paper launches the research on this basis.

Keywords: research; service; reference room;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引言:在当下国内的各个工科学院中,外国语学院是重要的学院之一,其资料室主要给校内的教师、学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通常,资料室对教师、学生开放的时间是每周的星期一到星期五。资料室中设置了饮水机、阅览室、复印机和电脑等基础设备。这些设备足以给前来查询书刊、借阅书刊和复印各种资料的教师及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保障。

一、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管理工作的问题

外国语学院侧重于外国语言的教授。因此,外国语学院所对应的资料室提供的都是外国语书籍。这类书籍十分专业,所以这类书籍主要由外国语学院中的学生和教师借阅。但是,资料室在为师生提供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外国语学院中,资料室所配备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目前,绝大多数工科大学在整个资料室中所设置的管理人员为1-2名。也就是说,这1-2名的管理人员要负责各个学院资料室的所有工作,人手有限使得管理工作难免有疏漏,给读者的服务业就差强人意。

其次,在外国语学院中,资料室所配备的管理人员与前来借阅的师生存在沟通上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管理人员在读者服务的过程中,还停留在简单的借书还书登记上,除此以外,与前来借阅的师生没有其它言语上的沟通,比如没有询问前来借阅的师生希望借阅什么样的图书、从图书中获取怎样的知识,更谈不上更其推荐适当的图书;(2)管理人员未在日常管理中询问和搜集与图书相关的问题,比如读者们更愿意借阅哪些内容、哪些类型的图书,也没有按照读者们的要求来配置图书,使得资料室中所配置的图书数量不少,但真正符合读者们要求的图书却是少之又少。

再次,在外国语学院中,资料室的信息化建设还尚待加强。在国内,不少工科大学还依旧停留在传统借阅的管理模式上。外国语学院中的学生及教师到资料室中借阅书籍,需提供资料室统一发放的借书卡片。管理人员对卡片的编号和书籍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从而完成借阅的基本书序。待书籍阅读完毕,外国语学院中的学生及教师需持卡片和图片到管理人员处办理还书手续。而一所工科大学囊括了几万人的学生,这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偏大。

最后,在外国语学院中,师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偏弱。尽管某些设备条件较好的工科大学自己设计了图书借阅系统。但是,对外国语学院来说,其资料室中的书籍大多数是由该学院的师生所借阅。而该学院又属于文科学院,文科学院的学生在电脑的操作能力上远远不及理科学生。此外,文科学院中的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对电脑更是不熟悉,借助电脑系统来借阅图书比文科学院的学生还要困难,往往需要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借阅程序。

二、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为了改进外国语学院中现有的读者服务问题,本文将从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操作、沟通缺陷这4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首先,工科大学要增加资料室中的管理人员数量。建议工科大学可将管理人员数量增加到3-4名,并安排每名管理人员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确保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弥补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各种漏洞。此外,在这3-4名管理人员中,工科大学要设定其中的1-2名管理人员负责图书更新工作,定期将外国语学院及其它学院中的书籍进行更新,及时让过时的图书下架、新的图书上架,保障师生阅读的是符合当代现实的书籍。

其次,工科大学需要求资料室中的管理人员加大与读者们的沟通。管理人员在实际沟通中要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1)管理人员可设置一个图书询问处,前来借阅的师生们到该处反映自身所需借阅的图书类型及内容,由该处的管理人员向其推荐合适的图书,并告知其图书的所在位置,使前来借阅的师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借阅自身所需的图书,提高借阅的效率及质量;(2)管理人员可在日常的借阅工作中,对前来借阅的师生进行询问,了解其希望借阅的图书类型及内容,并进行及时的记录,工科大学依照管理人员的记录,及时更新图书类型及内容,确保资料室中所配置的图书更符合读者的口味。

再次,工科大学要强化资料室的信息化建设。工科学院要重视起读者服务工作,充分意识到图书管理及读者服务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具体的困难。同时,工科大学要从学校资金中拨出一部分,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实现学校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抛弃以往的传统借阅管理方式,让图书的借阅、查询及归还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最后,工科大学要安排文科学院师生的信息操作课程。为了让以外国语学院为典型的各个文科学院师生能熟练运用资料室的电脑借阅系统,学院可安排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给这些专业的师生进行课程教学,教学时间由各专业教师与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商议。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练习,文科学院的师生们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借阅操作,不再依赖于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帮助,这也是在无形中给管理人员减轻了负担。

结束语:综上,本文将工科大学中的外国语学院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首先,本文论述了学院资料室在实际进行读者服务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包括管理人员的问题、信息化问题、师生的操作问题和沟通缺陷问题。其次,本文将这4个问题作为侧重点,论述了学院资料室在实际进行读者服务中可用的改进对策。希望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可给工科大学一些有利的借鉴,提升读者服务实际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翰真. 如何提高高校外语院系资料室读者服务工作―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 科技资讯,2013,35(29):14-15.

[2] 单春华. 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2010,20(23):44-45.

[3] 李梅. 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 科技资讯,2015,25(25):40-43.

[4] Bo Keun Kim. The M/G/1 queue with disasters and working breakdowns[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3,27(22):39-40.

篇5

记者从广东省军区招生办获悉,今年全省报考军队(武警)院校和国防生上线考生数为2631名,与358名招生计划数相比接近7.5:1,而省军区招生办最终将确定1532人进入政治考核等。

据省军区招生办负责人何晓庚大校介绍,今年在广东省招生的18所军队(武警)院校和15所招收国防生的普通高校,生源比较平衡,热门更热冷门不冷。一本的国防科大及人大、中大、华工国防生继续吸引了一批高分段考生。而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经济学院仍然十分抢手,上线考生数与计划数都在25:1以上。同时,广东的华工、华师、广工的国防生招录比例也达15:1。

就此,省军区招生办提醒各位考生,7月1日至3日是政治考核时间,考生要到户口所在的县(市、区)人武部领取政治考核表并参加考核。考核合格的考生持表与高考(论坛)成绩单、准考证及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三张到广州市禺东西路22号广东省军区门诊部参加面试、体检。

华农:重点线下几分也可尝试冲击

华南农业大学招生办主任曾雅丽昨日“上网”为考生填报志愿支招。她透露,华农今年仍会考虑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但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往往第一志愿就会录满,第二志愿考生即使高分也难录取到热门专业。

如果将华农作为第二志愿,是否有可能录取?曾雅丽表示,作为全省一本高校招生最多的学校,华农会考虑第二志愿考生;不过第二志愿考生在专业选择上余地不大。

低于重点线的考生也想冲击一下华农,是否有机会被录取?曾雅丽说:“最近两三年来,华农有一些传统农科专业出现过在重点线上不能完成计划的情况,每年都会降分,可是降分的幅度越来越小,去年是重点线下几分的考生才能获录”。华师:超重点线40分可报实验班

新快报讯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昨日上网答疑。对师范类专业报考,他建议重点线以上10分的考生报考,而重点线以上5-8分的考生,可考虑报考非师范类专业。

朱竑预测,根据往年的招生情况,今年比重点线高10分以上的考生,提前批报考师范类专业是比较有希望的,而高过重点线5-8分的考生,则可以报考非师范类专业。

综合实验班已成为华师本科招生的“高地”。朱竑介绍,华师每年招收文理两个综合实验班,共80人,配备的师资,学生二年级时按兴趣选择学习方向。从招生情况来看,综合实验班一般都要高出重点线30-50分。作为提前批,高出4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尝试报考。

广外:文科600分填志愿有希望

新快报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孙家和昨日上线为考生填报志愿支招。他透露,广外今年在广东扩招450多人,其中理科为300人,文科150人。

篇6

一提到素质教育,多数人就会联想到在基础教育领域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虽不明显存在着人们公认的应试教育倾向,但“提高素质”仍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一并成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希望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然而,素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的概念,国际上有着众多“仁者亦云,智者见智”的解释。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未来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思维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综合教育,思想道德是根本、科学文化是必需、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重点、身体心理是前提、人文审美是完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整体。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和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深化,大学物理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探索,如何给文科生上好大学物理课程,推进科学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讨论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一、文科物理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20世纪汹涌澎湃的科技革命浪潮已经把人类推到了以科学和技术为主导的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手段,而且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文科大学生虽然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很少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实际内容,但他们必须接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我国长期以来在高中阶段是文理分科,大学按科类设置,由此造成的文理分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长期脱离的局面将在时代的要求下逐渐被打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时透露,2020年将改变如今的文理分科。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高等院校中为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等非理工类学生所开设的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文科物理,通过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消除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隔阂,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文科物理的开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创办综合性大学以来,各类文理交叉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大量涌现,文科物理及文科物理教学也随之应运而生。继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之后,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文科物理课程,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初步融合,对提高非理工科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调查结果表明,五成多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大学文科物理课程。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很多高校开设的物理课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文科物理,特别是对选课学生的“专业出身”不作任何区分,甚至出现理科、工科、文科“一锅炖”的现象。因此,往往是选课队伍蔚为壮观,实则是众口“不”调。

(二)教学素材不当

某些教师认为文科物理仅仅是非物理专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的“浓缩”或“稀释”,基于这种思想的文科物理教学必定缺乏对文科学生这一特殊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与此同时,教学中不易突出人文关怀,难以脱离传统物理教学的内涵和对高等数学的依赖。

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开设单位并不根据选课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同时授课教师对教学目的、课程定位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问题没有准确把握以及自身对文科物理的认识不足所造成。

三、文科物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文科物理不同于非物理类的理工科物理。文科物理作为非理工科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应坚持以人为本,“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利用物理知识作为载体,从而充分发挥物理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思想文化功能,而不是简单地为文科学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力、热、电、光、原五大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公式计算。该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的介绍,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发现、提出、思考、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现代科技,特别是对21世纪的新科技现状与趋势具有初步的了解,对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有所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然科学的美以及科学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终身学习和正确享受科技乐趣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文科物理的教学应当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

(一)正确引导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文科中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高中阶段害怕物理而选择文科,在他们心目中物理这门课程深奥难懂,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因此教学中首先就要让学生放下包袱,让学生明白文科物理不同于初高中阶段的物理,它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及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教师应尽量不引入物理公式,回避高等数学为工具的推算,以清除数学障碍。考试可以采用写小论文、交流学习体会等文科生擅长的方式来进行。

(二)适应时展,明确课程目的

开设文科物理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介绍近代物理的新概念和新发展,让学生能够了解报刊杂志介绍的科技发展方面的新闻时事。所以课程设置就不需要如同理工科大学物理的体系安排先经典后近代,而最好采取高屋建瓴,直接介绍近代物理发展新概念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物理。引导学生去纵观全局,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把物理学习的过程升华为科技博览欣赏的过程。

(三)结合专业特点,强调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选择除了要遵循贴近科技前沿,贴近高新技术,贴近生活的原则外,还要尽可能地在学生自身专业和物理学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介绍热力学体系时,可以适当列举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实例,说明其在人们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简单介绍熵与生命以及社会的关系,引入信息熵的概念;也可以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改革开放政策等。这些都不需要数学推导,却可以极大地开拓文科生的眼界,了解其专业的发展前沿与物理概念的联系。同样,可以把物理学与绘画、建筑、音乐、诗歌等相联系,利用声、光、电等技术使文科物理成为欣赏物理学的“艺术殿堂”,引导学生发掘科学技术中的美及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四)不断改革探索,丰富方法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文科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尽力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定量思维与半定性半定量思维之间找到结合点,逐渐把理科思维方法融合到文科思维方式当中。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图片、影视、实验、动画、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物理学是实验的科学,让文科生走进实验室,或者把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学生通过观摩、操作具体实验,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增强文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动手实践、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有利于文科生的个性发展。

(五)选择合适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在我国文科物理课程的建设中,已先后出现了北京大学赵峥编著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等编著的《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等一批文科生使用的大学物理优秀教材。美国A. Hobson教授的《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养》,也是一本充满人文色彩的物理书。这些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们应该结合选课对象、本校优势学科特点以及课程时间安排,来选择教学素材,做到参考教材但不照搬教材,从而因材施教。

(六)提高教师素质,搞好交流互动

因为文科物理涉及面广,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通达文理,兼具科学素养和文学修养,达到“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之境界。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必须把握住各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注意听取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希望、要求、意见和建议,高度关注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知识的新进展新动向,搞好交流互动。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文科物理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应明确课程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握科技前沿动态,认真选择合适素材,采用有效方法手段,积极努力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使文科生从物理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让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身体心理和人文审美素质,全面科学发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8(7):1

[2]周远清. 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1(2):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news.省略/politics/2010-02/28/content_13069032.htm.

[4]赵凯华. 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J].大学物理,1995,14(82):2

[5]尹国盛.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J].河南大学学报.2002,18(4):66

[6]吕加,王佳菱.文科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34

[7]彭政.浅谈大学文科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75

[8]刘广生,杜明荣,尹国盛,等.对理工科类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探索[J].广西物理,2010,31(4):52~54

[9]李若平,郑海务,尹国盛,等.将优秀科幻作品融入大学课堂[J].物理与工程,2011(3):52~54

篇7

(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公共课程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非常重视专业课程,包括教学计划内开设的专业课和实习、实验课程等,学好专业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它们在理工科大学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公共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理工科高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此类课程可学可不学,理工科大学生自进入大学起便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轻视甚至歧视公共课程。

(二)重视科技知识,轻视人文知识

理工科的专业背景让他们对科技知识非常重视,甚至是崇拜,但对人文知识不屑一顾,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实现国富民强,而人文知识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索然无味的理论性东西,对生产力的发展几乎没有促进作用。许多理工科高校都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但是愿意去选修的学生寥寥无几。理工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不自觉地关注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置之不理,其结果造就了一大批理工科大学生中的“人文知识文盲”。

(三)重视个人发展,轻视团队配合

理工类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使得他们养成了“独行侠”的行为个性,加之他们的实验多、课业负担较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也导致他们的团队配合意识较差。理工科大学生往往重视个人发展,对团队、集体的概念较为模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膨胀,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淡薄,缺乏协作精神和利他精神,心高气傲,对团队、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四)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

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强调应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学习造就专业思维,实用主义思想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中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过分重视,使理工科大学生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现象泛滥,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物质攀比,精神生活空虚,心理比较脆弱,满足于感官上的刺激,忽视精神层次的提升,导致价值观念错位,生活品位低下。

(五)重视专业素养,轻视思想道德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相对于文科来讲较为容易,在他们的思想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仍古上风。所以,他们非常重视专业素养,为将来找到好工作和实现个人良好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在重视专业素养的同时,大多理工科大学生都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办事浮躁、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缺乏社会公德、举止不雅等问题层出不穷。重视专业素养,轻视思想道德,使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层面严重脱节。

二、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理工科院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滑坡

理工科大学生注重专业学习和科技知识,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一些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例如高傲自大,见到领导、老师,不是礼貌性地问好,而是视而不见;公共场合着装不宜,身着背心,脚穿拖鞋,站不直,坐不端;语言粗俗,举止庸俗;穿名牌、摆阔气、讲虚荣,不理解父母的艰辛;缺乏关爱之情、仁爱之心;违法、违纪频繁发生。理工科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严重阻碍着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学习目标模糊

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讲,进入大学后更容易放松自己。大学舒服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丧失了奋斗的激情,学习目标模糊,浑浑噩噩度日,荒废学业,开始出现厌学、讨厌所学专业的现象。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经调查,仅有5%的人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10%的人有比较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根本没有想过职业生涯规划,一般都是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重复枯燥无味的单调生活。

(三)迟到旷课普遍

理工科大学生的拖拉、懒散、松懈的行为习性直接表现为上课迟到和旷课。理工科大学生中迟到、旷课现象普遍,形势不容乐观。迟到方面,经观察统计,基本上保持在迟到5-10分钟,特别是上午的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过后,拖拖拉拉的“迟到队伍”仍慢悠悠地出现在教学楼内,年级越高,迟到现象越严重。旷课方面,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开学初和期末旷课的少,学期中间旷课的多。旷课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宿舍睡觉、在宿舍玩游戏、在校外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迟到和旷课严重影响着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学风建设的重大阻碍。

(四)考试作弊严重

理工类学科是一个逻辑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工科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学习纪律散漫,治学态度不严谨,为考试及格,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部分学生平时就养成了抄袭的习惯,抄袭作业、抄袭实验报告、抄袭论文等,在考试时,考试违纪和作弊时有发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利用各种高科技产品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也逐渐增多,呈现出考试作弊“组织化”、“科技化”的特点。考试作弊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律不强的主要表现。考试作弊性质恶劣,在学风建设中影响极坏,经统计,在某理工科高校中,因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受到学校处分的学生占受处分学生总数的一半之多。数字触目惊心,情况令人担忧。

(五)沉溺网络游戏

理工科大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沉迷网络游戏”。随着电脑的普及,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学业需要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脑,很多学生购买电脑时的目的是用来学习,但买回来后竟变成专业游戏机。“早上不起床,起床就上网,上网就游戏,游戏到天黑,天黑不睡觉”,这是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有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几乎“走火入魔”,结果是考试成绩几乎科科“红灯高挂”,只能是退学。

(六)校园文化匮乏

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的校园风格,处处透露着严谨、科学、求知的气息,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稍欠火候。理工科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活动就是各种学科竞赛,例如挑战杯、科技立项等。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也特别重视科技类的校园活动,轻视人文类的校园活动,或者举办的人文类校园活动讲形式、走过场,没有深入到理工科大学生的心坎,没有起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新模式

(一)贯穿“一条主线”

构建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新模式,首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主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严格管理。十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二是积极引导理工科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以理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三是在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四是将“育人”的工作理念内化到学生教育工作中,贴近理工科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强化“两个重点”

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要强化两个重点,即强化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这两个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学风建设的关键,加强养成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助推器。一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理论体系的学习,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二是深入掌握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思想引导为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和树立新时期的优良学风。四是要注重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以刻苦学习为荣,以虚度光阴为耻;以求真务实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以诚信守纪为荣,以作弊违纪为耻。

(三)依托“三支队伍”

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要依托三支队伍,即团结和依靠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教师队伍主要指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主要指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主要指党员、团员骨干以及学生干部。一是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根本任务,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二是要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身作则地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情况的掌控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坚持堵疏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利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动效应,用学生干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服务对象,要求全体学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风建设活动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四)突出“四个抓手”

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要突出四个抓手,分别是抓教风考风、抓校风班风、抓第二课堂、抓服务质量。

1.抓教风考风。

广大教师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为人师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严格上课纪律,勤点名,对经常迟到、早退和旷课的学生要及时反馈,使学校管理人员及时掌控学生的课堂情况。上课前应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按时布置和批改作业,按时答疑辅导,积极接受学生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同时,要紧抓考风,杜绝考试作弊。欲正学风,先正考风,考风是对学风最终的检验。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考试管理规定,对学生考试舞弊、抄袭作业、论文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学校要定期召开学生考风考纪教育大会和主题班会,结合学校考试违纪作弊学生处分和学籍处理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诚实守信。

2.抓校风班风。

学校要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行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努力营造勤奋向学、环境励学、多方助学的氛围。要大力推进以寝室、班级为基础,以典型为示范的学习型寝室、优良学风班的创建活动,营造刻苦学习、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学校、学院、班级的学风建设方案,严格请假制度、严肃课堂考勤,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学生的入党、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家庭联动机制,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反馈给家长,请家长协助学校做好自己子女的教育引导工作。

3.抓第二课堂。

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突出学风建设。要营造以传统文化和优良校风为积淀、学术科技文化为载体、文体艺术活动为重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大力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等活动,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作品展、学科竞赛、学习研讨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教育、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4.抓服务质量。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特点趋势

课程建设在大学育人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指出:“课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人格形成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内化的手段;是将目标化为手段的转化力。课程就是在实际展开的场所里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反复探讨,产生出无限的新目标,从而开拓创造过程的。”可见,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高校课程的结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重视课程建设,加强对国内外课程改革特点与趋势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高校课程改革趋势

观察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改革,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性课程。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1986年的《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中对美国大学以往对基础知识教育的忽略提出了严厉批评,并提出了七个可供探讨的领域:语言、艺术、传统、社会机构、科学、劳动、自我认识,认为在这些领域可以重点开设基础课程,“不仅要把学生引入基本的知识领域,而且要使他们明了各科之间的关系,最终把知识应用到校外的生活中去”。近年来,美国大学也普遍重视基础性共同课程的建设,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二是课程方向上,科学与人文并举,强化人文课程。近年来,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通过调整课程目标,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指向。日本很多大学在战后初期都设立了教养学部,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实施了具体的课程改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全校教育科目”。三是课程内容上,重视交叉性和综合性。近年来,德国根据自身特点,在大学课程与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融合、强调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的综合、建立跨学院的地区研究所、建设综合制大学或系所等方面作出努力。日本近年来也高度重视交叉性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地球与环境”“信息与行为”等综合课程、实行四年一贯制教育、改革教学计划、设置跨学科专业或学部等。四是课程改革趋于国际化。近年来,美国高校课程改革趋于国际化,如开设关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国际关系方面的课程,有些高校要求学生会讲一门外语或通晓外国文化;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文部科学省于2009年启动“Global 30”英文授课项目,鼓励日本高校开设英文学位项目或英文课程,政府将持续10年对选定的37所院校每年拨款1亿~4亿日元协助各高校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五是提高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慕课在美国兴起并迅速发展,在全球引发在线课程教育热潮。日本近年来大量增设与信息科学有关的专业或学部,如经营信息学部、信息社会政策学部等,重视对学生处理、选择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北京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1.重视学科基础。主干基础课程在北京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自1998年设立“主干基础课”以来,学校在经费保障、助教配置、教材建设等方面给予这批课程重点支持。目前,北京大学有主干基础课程320余门,据统计,全校国家级和北京市名师中有95%以上的教师承担着主干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在学校7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主干基础课程64门,占90.1%;北京市级精品课程中,主干基础课程52门,占76.5%。学校的重点支持保证了这批基础性课程的师资和质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

2.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学校在国内较早设立“素质教育通选课”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普及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目前,通选课共计310余门,分为6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四年内必修满12学分方能毕业,在全部毕业学分中通选课学分比例占到8.6%。为了提高通选课程质量,学校近年来加大通选课师资和经费的投入,在部分通选课上试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方式,强调“经典原著阅读和讨论”,建设了一批受到学生高度好评的课程。2015年,学校启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开始系统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组讨论”为特征的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提高通选课质量。

3.课程结构多层次。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构建分层次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例如:对于全校必修的公共计算机课程,2014版最新教学计划规定:“理科‘计算概论’(3学分)和文科‘文科计算机基础’(3学分)为必修。理科‘算法与数据结构’(3学分)和文科‘文科计算机专题(系列)’课程(3学分)以全校平台课的形式开设,院系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是否作为必修的课程”。也就是说,除必修3学分计算机公共课程外,另外3学分必修课可以由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自行设计和开设,并决定是否由本院系学生必修。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一些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开设了“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等课程,专门讲授与本学科相关的商业类、信息管理类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吸引了更多学生选课和积极参与,也提升了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效果。又如:部分院系根据课程难度不同进行了“模块化培养方案”设置,不同兴趣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修不同难度的课程模块,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课程内容交叉性。学校自2009年秋季学期正式设立“学科大类平台课”,即依据相关院系需求,在相近学科间建立共同的“基础性专业课平台”,供同一平台的相关院系学生选修。目前,全校共建设大类平台课229门,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社科类和经管类四个学科大类,其中理工类平台课109门,人文社科类平台课120门,要求2009级以后的学生毕业时平台课学分不能少于16学分,且其中至少有8学分课程为平台上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学科大类平台课”的设立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推动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交流互通,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选择。

5.教学方式小班化。随着课程体系的完善,学校各类课程在结构和数量上都达到了相对均衡的水平,课程质量的提升成为更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学校陆续在专业课、通选课上推动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为特征的“小班课教学”,强调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对学科前沿问题的讨论,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师资和助教团队,推动课程质量的提升。

高校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北京大学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基本一致,重视基础知识、注重交叉性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但在课程国际化、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特别是在课程的国际化方面,近年来北京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日益突出。学校一方面每学期都为本科生开设100余门英文课程,但这些课程多是专业课程,并且多集中在暑期。另一方面,国际交流交换的学生日益增多,2013-2014学年校本部学生交流交换人数已达1,886人。英文授课课程,特别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英文课程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瓶颈。未来,进一步完善英文授课课程激励机制,整合全校英文课程资源,立足于本校教师的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授长短期英文课程等是提升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途径。

同时,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全球的兴起,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教学方法的冲击与变革不容忽视。北京大学目前建设有“北大慕课”网站,并推出40门“慕课”,元培学院在“军事理论”等课程上也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引入现代技术,推动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 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厄内斯特博耶著.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 [M].徐M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倩倩,王海欣,卢晓东.中日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 2014(5):97-105.

篇9

生源质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源头,决定着各专业教学工作的起点,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好的生源质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行,后来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其教学质量也就不难想象。所以说,好的生源是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素。如何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越来越成为高校领导层高度重视的战略研究问题。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始建于1975年7月,是全军唯一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培养全军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基地。2004年学校转制后成立中医药学院。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建设一所投资多元、医教研一体,国内一流水平的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学院在学科布局上涵盖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开设了中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等5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本科新生约500人。为了解报考学生的生源特点及相关情况,我们编制了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发现并总结报考中医药专业考生的生源结构与特点,归纳影响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提高中医药专业生源质量提供建设性意见及科学研究依据。

2调查对象及资料收集

高考志愿填报行为具有短暂性、集中性、单向性、社会性等特点[1]。本研究主要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基于他们刚经历过高考志愿填报,记忆深刻,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高考考生的志愿填报心态,从而能有效把握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涉及3个方面内容,一是志愿填报时主要关注哪些方面的因素,二是影响志愿填报的主要人物,三是对高校招生信息的获取方式。调查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所有专业2012年、2013年、2014连续3年的新生为样本。包括这3年中在南方医科大学就读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七年制联合培养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交换生。问卷调查随新生录取通知书发放,新生入学后1周内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7份,有效回收率达94.7%。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对象的主体信息

3.1.1理科生源比例偏高,文理科学生并存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对学生在高数、生化、药理、科研设计等方面有着高标准要求,目前,中医药专业的院校基本都以招收理科考生为主,因此,理科生源报考录取机会较高。然而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学属性,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古代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为我们探索培养文科生源中医专业人才提供了条件,因此中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两个专业从2011年起适当招收部分文科考生。

3.1.2生源综合素质高,优秀学生突出,女生比例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约81%的学生高考成绩超出当地一本线10分以上;约有六成的新生在高中阶段获得校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这表明中医药专业录取的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同时,约有64.97%的学生在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了中医药专业,也说明优秀学生在报考本校时,对中医药专业有一定的兴趣。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占58.14%,人数明显多于男生。分析其原因,一是女生比较喜欢从事医务工作,二是高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相对较高,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才选拔体制主要是以高考文化课分数为依据,一本线上的女生所占的比例也比男生大,故此女生有较大的优势[3]。

3.1.3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基本持平

这表明中医药专业在农村和城市受欢迎程度相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考生所在中学基本在城镇,在获取招生信息的主要方式上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差距。

3.2影响志愿填报的主要因素

为客观了解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心态,问卷对可能影响专业志愿填报的因素进行归纳,设置了一道多选题,即“作为一名考生,面对众多专业,你最终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从统计结果看,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有把握录取”,比例高达72.5%,其次是“专业兴趣”,高达60.7%,再次是“就业形势”,也高达56.6%;再依次是“办学实力”、“学校声誉”、“易于专业调整”、“地理位置”、“考研状况”、“奖学金设置”(详见表2)。就表2数据可以看出,考生的志愿填报行为越来越趋于现实。在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有把握录取”和“专业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排在第三位的“就业形势”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在2014年入学的新生中对就业因素的考虑超过“专业兴趣”上升到第二位,反映了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逼迫考生在志愿选择时采取审慎心态,越来越重视就业因素对专业的影响。如果从这种视角以及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来分析考生高考志愿填报行为,我们甚至可以将“专业兴趣”、“办学实力”、“学校声誉”、“易于专业调整”、“地理位置”、“考研优势”等众多因素看成是影响就业的相关因素[4]。

3.3影响志愿填报的主体

调查发现,在众多影响志愿填报行为的主体中,大部分学生主要基于个人兴趣进行专业填报,除此以外父母是影响志愿填报的最重要主体,比例高达56.2%(表3),这说明由于志愿填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程,不论是出于关心,还是出于责任,父母的意见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真正能够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成为除家长外的主要影响主体,比例约为21.5%,这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有关,他们往往被认为是最了解院校招生信息,并对考生情况最为了解的人。高校毕业校友和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力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周边存在高校毕业校友和在校学生的机会较小,那么影响作用也就有限。在调查中,具有中医药家庭背景的考生仅占3.82%,说明学校对中医药世家的招生宣传工作不太理想,需要加大对中医药世家的推广工作。

3.4招生宣传效果

为吸引生源,高校普遍都开展各种各样的招生宣传工作,帮助考生了解院校及专业,引导考生填报志愿。问卷对当前的各种招生宣传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由省级招生考试主管部门发行的《招生专业及计划》、《志愿填报指南》等刊物对志愿填报影响最大,效果最好。其次是网络宣传方式,再次是现场招生咨询会、学校宣传资料、报刊、电视等(详见表4)。官方发行的《招生专业及计划》等刊物主要由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印制,统一发行,直接配送到中学和考生手中。由于其官方性质以及特殊的发行渠道在学生心目中有着较高的权威,被认为最有效;网络则由于其普及程度和覆盖面越来越高,加之青少年对网络这一媒介接受力较快,因此成为除官方刊物之外的最有效的宣传方式[5];由各地招生办及中学举办的现场招生咨询会则由于能够与高校招生人员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直观便捷地了解各种信息,成为考生认可的又一种重要宣传方式。院校招生宣传资料使用效果超过五成,这可能与院校宣传资料的专业性、针对性强有关。相反,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学生的认可度并不高。这与近年来报刊、电视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虚假广告,引发诚信危机有关,以致人们对这两种媒介上的广告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4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专业连续三年新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进行问卷调查.经整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把握录取”、“专业兴趣”和“就业形势”,且考生对“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正逐年增加,这成为考生的重要考虑因素。第二,作为影响主体,家长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最重要影响主体,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次之,校友的影响效果不太大。第三,高校的各种招生宣传方式中,招生考试主管部门发行的官方刊物对学生志愿填报影响最大,效果最好,其次是网络宣传方式,再次是现场招生咨询会、学校宣传资料、报刊、电视等。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志愿填报受考生的主观认知的影响。在志愿选择方面就业因素正逐步受到考生的重视,为此院校应该努力提升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学校建设,如提升学校声誉、优良学风的培育,加强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6-7]。在生源组织和开展招生宣传方面,除了常规性的宣传以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招生宣传工作:

一是,在重点地区重点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在准招生宣传前,对全校学生的籍贯以及毕业中学等专业生源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划定重点宣传的地区和学校[8]。与生源集中的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开展高校与中学,专家教授与高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参加中学举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增强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对高校及专业的认同感,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同时可以邀请生源基地的老师协助学校开展一些宣传工作,只要宣传到位,这些地区和学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学校的生源储备地,源源不断地为高校提供优质生源。

二是,发挥家长和校友的功能,提高宣传亲和力和可信度。院校招生宣传工作主要由在校的师生员工完成,但也不能忽视学生家长及校友这些“编外人员”的作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家长和校友加盟招生宣传队伍,通过他们可以很好地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和可信度。选择学生家长和校友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平民性和可借鉴性。要在众多的学生家长中间邀请那些在当地口碑较好、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愿意为学校招生宣传服务的家长,以及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和威望的校友,协助学校开展招生宣传。甚至组织优秀校友为考生和家长举办各种讲座,以亲身感受推广学校和专业[9]。家长和校友的鼎力相助,必定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篇10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入学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10

Situation Analysis of Curr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TANG Yu, XIAO Xianxi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born can adapt to new learning and life, can form a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and good behavior habits. In recent years, engineering faculties graduall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schoo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taught moral light weight, light weight tacit explicit, light weight skills, knowledge and other issues, which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re extremely unfavorable. Therefore, how to follow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freshmen,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t i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priority.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定义及其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点,也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走向的关键时期。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是学习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是职业生涯的核心准备期。

高中时期与大学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时期,两个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截然不同且完全脱节,高中大多是灌输式学习,而大学强调的是开放式自主学习,加上学校、家庭、社会在高中阶段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偏差,导致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习、生活、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离开熟悉的父母和相处已久的同学和朋友,大学生们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完全陌生的人。习惯了大小事务父母包办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以后衣食住行都需要自行解决,这对大多数新生而言是一次艰难的心理断乳期;高考前的强高压必然导致高考后的大放松,大学入学前的过度放松使新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容易出现过渡期危机;同时由于缺乏对大学精神文化、价值取向的学习和了解,现实中的大学与新生理想中的大学往往相去甚远,因而产生失望、怀疑、茫然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大学生活的继续。因此,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中学生完成中学阶段学业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个教育环节,它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定立风向标,关系到大学生未来四年甚至更长远的成长和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是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1.2 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而形成的工程学科,更加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大学的学业压力也相对更重,工科大学生们只有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打牢专业基础,积极投身实践,为国计民生、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如何做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使其更具实效性便迫在眉睫了。事实上,工科院系与文科院系相比,其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管理特色等都有很大差别,同时,工科新生与文科院系的新生在人格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能力特征等方面也有诸多不同。例如在学业方面,有的同学经历了高考后进入大学,出现了“ 理想间歇期”,平时玩耍考前突击,而工科的专业课学习难度是很大的,一旦有所松懈就容易出现课程不及格。

2 当前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现状,笔者在2014年3月初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调查小组,实地走访调查了W大学工学部的三个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及城市设计学院。这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调研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和查阅入学教育的文件资料。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当前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调查显示,各学院对新生开展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安全知识、军事训练等方面的教育,在新生的大学适应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1 教育目的上,存在重成才轻德育的问题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W大学三个工科院系都制定了明确的新生入学教育目标。但是如前所述,这些入学教育目标大同小异,特色不够鲜明,也不具体。诸如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话语,缺乏现实操作性。并且在教育目的上都是着重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重视专业认知、专业技能的教育。德育为首位是多年来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道德教育及人文教育工作渗透力度不够,深度不够。由于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对滞后,因此,入学教育必须加强理想信念、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2 教育方式上,存在重显性轻隐性的问题

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在进行有关理论性、知识性的道德规范传授的活动时,所传授的知识是外显的,是学生注意的中心,属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是自发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隐性教育,如营造优美的宿舍环境,张贴励志标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优化校园文化,处处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在入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教育,综合设计。比如在教育方式上,往往集中教育较多,个体辅导较少。由于每个专业、每个新生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因此,过于注重整体教育往往会忽视了个体教育的需要,没有相应的针对性,没有工科的特殊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育内容精心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以显性为主隐性为辅的多样化教育渠道。强化入学教育效果。

2.3 教育内容上,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入学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理论知识的灌输较多,实践体验教育较少或者没有;新生在进入新的学校后,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非常多,既有学校整体的校容样貌、校风校纪、规章制度,也有专业方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还有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常识、思想观念的变更等等,但是往往忽视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在入学教育时除了一般性常识的灌输,还必须教育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另外,入学教育内容若只以简单的灌输方式,而缺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不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不及时调整和补充教育内容,入学教育工作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3 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亟待加强

正因为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亟待加强。所谓实效性,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本文来说,是指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卓有成效的入学教育,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入学教育是系统工程,广大教师、学生工作者、新生及家长都要真正认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形成从上到下齐抓共建的局面。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入学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他们的未来人生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大教师要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将入学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等灌输给学生,使之形成牢固的专业学习思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身处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的教职工,同样肩负育人职责,要将教育、管理、引导、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同时,还要调动家庭教育在入学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2)要了解学生,以生为本。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就要了解新生所思、所想、所惑。在对被教育者对象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教育才会产生实效,要根据当前95后工科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当前,95后的大学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价值取向多元,有爱国主义情怀,但理想信念薄弱;富有自我意识,思想独立,但团队精神缺乏;勇于竞争,但内心脆弱敏感,无法承受挫折;具有社交意识,但过于依赖网络,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富于创新精神,但辨识能力不足,考虑问题片面;目标明确,但行动力不足,功利行为增多等等。工程学科更强调理论功底和实际运用能力,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更重,课程难度更大;工科男女比例较不平衡,一般数量上男生较多,女生相对较少;工科大学生总体性格偏内向,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抗压、抗挫及自我调节能力还需提高;工科大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大。因此,只有把握好95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开展一系列的入学教育,才能保证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3)要完善内容,突出重点。需完善入学教育内容,大到理想信念教育,小到日常行为规范,需要科学设计、精心安排,增强入学教育的系统性。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包括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爱校爱院教育、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二是学习适应教育,包括专业思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态度教育。大学的学习与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在此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目标和兴趣,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三是心理适应教育,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问题突出,必须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告知他们遇到心理冲突时应如何寻求心理援助。四是行为方式教育,包括纪律教育、安全教育、班级管理与社团活动、人际关系引导等等。其中纪律教育应是重点,应尽早了解规章制度,让学生守纪律、懂规矩,思想和行为上都做到自律。

参考文献

[1] 姚以亮.关于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2.5.

[2] 闫红敏,江平.增强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1.

[3] 胡双美.大学新生教育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