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小短诗范文

时间:2023-03-24 05:3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节小短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节小短诗

篇1

一、教材、教辅使用情况:

1、 教材:采用的是岳麓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本教材一改以往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而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 式(即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 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教辅:采用的是中国海洋出版社高中新课标全程学习方略《世纪金榜》该教辅每一单元由单元整体感知、课程标准解读、基础知识梳理、主干网络、要点归纳透析、素能综合训练、情境探究讨论、课外知识拓展八个板块构成,凸显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情况:

1、 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由于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且采用模块这一新的编写方式,还出现大量新知识,因而解读及处理难度相当大,故造成课时与教学任务 重的矛盾极为突出,这种状况制约着重“过程与方法”这一新课标重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状况又使所有的探究变得非常空洞而困难,课外探究更显奢侈。所以如 何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如何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2、 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高一年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学生对不少初中本该掌握的常识往往是“茫然无所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不当,再加上对历史 科固有的轻视态度,诸多因素都制约着学生的高中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感觉学习历史有困难,不知识怎样记忆史实,再加上政治制度史本身内容的抽象枯燥,也加 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基础知识,采用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确保师生共建生态课堂,和谐课堂。

三、问卷情况:

本学段年段进行一次新课程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查,其中涉及20个问题,具体的不再一一阐述,总体来说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

四、试卷情况:

第一学段测试由学校备课组命题,试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占54分,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材料题,占46分,侧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读材料、知识迁移、文字表达等能力;第三部分为附加题,占15分,主要检测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试题较好地贯彻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五、成绩分布:(不含附加题)

高一(1)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705181910564.973.78.88818

 

高一(2)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39141410867.16920.79636

 

高一(3)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17161411964.465.513.89429

 

高一(4)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11223146271.486.222.49437

 

高一(5)班:

到考人数99

-

10089

-

8079

-

7069

-

6059

-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

分最

5816151813565.56912.19438

 

六、答题情况:

(一)、选择题平均得40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基础知识没很好地掌握: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由于学生对历史不重视,没去落实掌握,导致失分。

2、对知识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造成大面积失分:这类知识在课本里还是在课堂上都是很显性的重点,况且在教辅中也做过类似的题目,但在试卷中换了一幅新面孔,换了一种题法,有些学生懵了,不知题目所云,就糊乱选做答。

3、没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不知解读关键词:题目考察的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容、实质、影响、作用等,学生对题中的关键词不加理会,导致出错。

4、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看题不认真,题干和题枝没看清楚,急于做答。这种本该拿到的分数却造成失分,实为可惜。

(二)、材料题平均得27分,学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不会看材料,更不知从何下手解答。

2、不会结合题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不知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已学过的课本知识相结合,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

4、答题语言不规范。

七、改进办法:

针对教学任务紧,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今后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篇2

关键词:幼小衔接;识字教育;家校合作

随着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从义务教育到高年级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都被细化和明确化,其中,“幼小衔接”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问题。目前可以定义的“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层面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从而提出的对于推进幼儿园和小学良性衔接的过程。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这个理念逐渐成为所有家长和教育者的共识,因而“幼小衔接”也就成为一个被细化研究的课题。

读书当从识字始,如何让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形成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能够从幼儿园跨入小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适应性,各种策略应从发现现状开始。

一、幼小衔接阶段“识字”教育的现状

1.幼儿园的问题

就当今的低龄儿童教育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正因如此,大部分幼儿园越俎代庖地设置了语文学科,尽管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略有相似,但对于低龄幼儿而言,无疑是超前且难以理解的。此外,由于在幼儿园阶段并未对识字教育有统一的要求,因而在识字教育方面通常是“花样百出”,良莠不齐,不仅不能获得好的效果,还使整个幼儿园阶段的识字教育一片混乱。

2.小学的问题

反观小学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育则是缺乏对基本情况的调查和了解,不能全面地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基础差异,从而出现较大的难度,往往使大量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法适应。如此则会造成孩子在衔接阶段之后出现一种学习落差和积极性降低的情况,这些都是不利于新阶段学习导入的。

3.家庭的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古来有之,但当今由于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大,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在孩子还处于低龄的时候就提升到较之从前近乎翻倍的程度。尤其是在幼小衔接阶段,由于意识到孩子开始真正进入义务教育的“战场”,因而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压力,忽视了孩子的知识吸收能力,无论是“识字”教育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些过于超前,使得孩子不关心无所适从,而且疲惫不堪。

二、幼小衔接阶段“识字”教育的策略

1.正确认识“幼小”识字教育差距,各有所侧重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识字教育方式大多为看图识字和游戏识字,而小学阶段的识字教育方式则为拼音识字和课文识字。因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应该立足于自身教育阶段而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不可超前混用,否则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在幼儿园阶段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游戏和互动来组织孩子进行文字的图形概念建构,并结合浅显的句子和词组的组合应用,如此不仅保持了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特点,还有所延伸,让孩子接触一些语言的结构性应用。

2.家庭应承担部分教育责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尚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的“个人”极大一部分还包括各自所处的家庭。家庭给予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和学习效果的深化程度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在识字教育过程中,家庭也应该承担部分教育责任,起到课下反馈和重复的作用。鉴于此,各个家庭应借鉴古代的家庭识字教育经验,参照当前家庭识字教育的成功范例,同时,家长还应支持识字教学的幼小衔接。

3.家校配合

近年来,家校配合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家校合作,从两方面推动幼儿的学习,这是一个相对可观的并易于实施的措施。一方面,幼儿园向小学识字教学形式靠拢,培养孩子的学习技能,小学可以借鉴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家庭配合幼儿园、小学进行识字教育,协助衔接工作。两方面综合协调地进行组合和交流合作,使孩子在相对自由和愉快的情况下处于一个学习和应用的氛围中,更好地体悟学习内容,并能在幼小衔接阶段较为顺利地过渡而不出现太大的适应性落差和学习坡度。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识字”教育是破解幼小衔接阶段困境和难题的一把“钥匙”。“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涉及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学习环境、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在此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当着重考虑到衔接性和流畅性,考虑到孩子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教之有道,从而推进幼小衔接阶段“识字”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阶段论

教师具备综合能力是教师有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未来优秀人才的关键。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力培育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因而,中小学教师教学领导力(以下简称“教学领导力”)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育价值的核心能力体系,是“基于教学”而对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等利益相关者产生的一种正向影响力,也是教师教学发挥教育魅力并走向最高境界的标志。[1]故探究教学领导力生成需具备的条件和阶段,明晰其生成的逻辑与机制,对提高教师发挥教学领导力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学领导力的效能实现与可持续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教学领导力的生成是促进教育愿景实现的最佳路径。

一、领导力意识与核心能力的共俱促成教学领导力生成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具备良好综合素养而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吸引学生自主自动学习的一种力量,同时也是多种教学能力统合转化而成的能力体系。那么,单一的教学能力如何得以向综合的教学领导力转化?这是教学能力与教学领导力的关系实践问题。学者李政涛指出:任何涉及“如何”和“怎样”等“H”性质的具体实践问题,都与条件有关,具有某些必备的条件,转化才可能发生;合作转化过程不仅需要对价值、态度和目标的体认,还需要对“转化生成的深度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沟通一致;以及持续高频率进入变革实践”等。[2]教学领导力是由多种教学能力有效转化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系,但教学能力要转化为教学领导力,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前提和条件:教师要以认知教学领导力为前提,以认同教学领导力为关键,以具有通过自主行动提升能力的意识与行动为突破口,以创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课堂为实践载体,以教学活动中真正着力于发挥教学领导力的行动为实现途径。此外,教师还须具备以下技能:教学基本技能(如教学目标制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学习指导能力、教学协调与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沟通与激励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必备的教学知识(如学科教学知识、学科学习方法等),教育学、心理学、领导学与管理学知识,热爱教育并乐于服务教育的品格、价值观、信念和态度,以及具有让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行动、热情和关爱学生等。教师只有在具备领导力意识的基础上,再辅以学习和教学的实践行动,并从心底里真正关爱学生和乐于服务学生,热爱教育这份事业,才能更好实现教学领导力,并彰显其真正的效益和魅力。因此,要生成教学领导力,第一,教师需要了解并具备实现教学领导力的必备条件;第二,教师需要在教学进程中做好师生间的多向沟通以了解彼此所需,从而形成共通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和认知态度;第三,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的得与失以及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综合化的学与教的方法;第四,教师需要着力探寻适于提升教学领导力实践的基本路径和载体;第五,师师、师生与生生间需要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准;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才有可能转化为教学领导力。

二、“理念—动力—能力—实践”的超循环推动教学领导力生成

教学领导力也是在教学进程中不断生成的,因而探究其生成过程是明晰教学领导力生成机理的必经环节,也是探明其生成机制的途径与方法。因为每一个“现实实有”,虽然就其微观过程来说是完成的,但由于它在客体上包含着宏观过程,因而它又是未完成的;[3]现在是使实在性变为现实的和直接性的目的性过程,而现实是由实在的发生阶段构成的,因而过去是各种现实的结合体;未来具有现在客体的实在性,但没有形式的现实性,故未来只是实在的,并不是现实的,它内在于这种直接的、现在的现实构成之中。教学领导力也是经历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生成的、彰显教学魅力并产生教学效益的过程;作为一种过程性的逻辑,描述其经历的阶段是解决“如何”和“怎样”性质问题的必经环节。对于事物的生成过程,怀特海认为:“对一个现实实有形式构成的分析得出了感觉过程的三个阶段:反应阶段、补充阶段和满足阶段。第一阶段是纯粹地接受现实世界作为审美综合的客体性材料阶段;第二阶段是由过程本身逐渐形成的、私自的理想所支配,它包括前后相接的‘审美的’和‘理智的’两个从属阶段。而满足是实现私自的理想作为合生的终极原因,标志着全部不确定性因素消失的最终结果,它存在于前两个阶段中。”[4]故真正现实事物的形成过程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过程,宏观过程提供条件,是动力性的;微观过程提供目的,是目的性的。由现实事物构成的共同体是有机体,它处于产生过程中的未完成状态。此外,由基恩达顿(GeneDal-ton)及保罗汤普森(PaulThompson)提出并发展的、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创造贡献的“四阶段模型”[5]描述了人们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可能经历的四阶段:第一阶段,依靠他人;[6]第二阶段,独立贡献(自我领导);第三阶段,借力贡献(局部领导);第四阶段,愿景领导(组织化领导)。[7]因而教学领导力的生成也是微观和宏观相融相生、螺旋上升的过程,它们具有事物发展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必将经历“理念内化、动力激发、能力提升和实践生成”四个前后相连但又相互重叠的时期。在不同阶段教学领导力具有不同的特质、问题、目标和任务,也面临不同的困境,因而探寻各阶段的特点和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教学领导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一)起始阶段:理念内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的引领和思想的开放、接纳、理解与认同,任何美好的事物都缺乏实现的可能。对于“教学领导力”这样一个陌生的外来概念,教师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学习与认知,那么教学领导力就会缺失继续生长的空间。因而该阶段的重点任务在于向一线教师渗透领导力的理念,让其学习和阅览有关领导力的相关知识和不同的领导理论,改变教师原有的对领导者的看法,重新认识到领导者是他人的人生导师和人民的公仆,服务和造福人民是领导者最终的目的和福祉。同理,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前进路上的同伴、帮助者以及方向的指引者。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学生的领导者,才能明确自身应该具有领导者的眼光和思想的道理并深知其重要性,进而用领导者的思想高度来提升教师为人和做事的能力;也才能在专业、行动和思想素质上处处以领导者的角色和高标准来严格要求和发展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自然成为学生人生的学习标杆与效仿的楷模。教学领导者(教师)只有整合领导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维知识,从知识、思想、思维与理念等维度对教学领导力的精髓有深刻理解,并有意识地从领导学视角来解读师生间的关系和全景式地了解学生,才能清晰认知教学中渗透领导力理念的途径与方式、深谙教学领导载体和手段的内在价值以及领导实践的效能与限度,才能具备运用领导力渗透教学知识的理念与思维。这样,教学领导者(教师)会在情境式的教学管理活动中、与师生的人际互动中都做到充满信心和游刃有余。因此,理念内化阶段的目标是让教师理解领导力的理念精髓,明确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领导理念的重要性,有机结合领导的价值观、教育教学价值观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会理解领导理念的价值进而明晰渗透领导力理念的教育路径。

(二)强化阶段:动力激发

理念内化阶段是教师学习和认知领导力知识、理解和领悟领导力理念和精髓的关键阶段,因而对教学中领导力理念的价值、效用、限度和认知等有更好的理解是运用和发挥领导力理念的前提。如果教师没有内化和认同领导力理念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在思想深处对教学领导力有真正的体认,就不会激起学习兴趣,不能催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施领导力理念的激情和信念,更不能激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运用领导力理念、对学生和同伴教师群体发挥教学领导力的情感与动力,进而不能为教学领导力的运用提供有价值的引领和具体落实的可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的研究发现,成功依赖于“个人是否对成就存在需求”[8]。因而在教学领导力实施前,教师必须经历动力激发阶段,具有学习和运用领导力的激情和迫切之心,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充分展露出对教学领导力理念的重视与热爱。如果教学领导者(教师)没有在心底里真正激起自主自动地学习领导力理念、学习和运用好领导力精髓的动力与激情,那么教学领导力理念的真正运用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因此,动力激发阶段是促使教师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领导力的阶段,更是领导力理念得以真正运行与效能落地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自身对领导力理念的认知、解读与热爱,运用各种活动或机制来拓展教师同伴群体或学生对领导力理念的认同与推广,激发师生学习的热情与实践的动力以不断汇聚各种动力源和动力群。在教师群体动力的推动下,提升教师对领导力理念的普及度、认知度和重视度,进而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动力的强度。动力的激发需要教师从内在的价值观和信念出发,从促进学生人生更美好发展、更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出发来整体认知和深切体悟教学领导力的意蕴,从更深广的视角来理解教学领导力理念发挥的价值,从“必须做”的高度来解读实施教学领导力对学生和他人人生变化的必要性,进而才能在具体的日常行动中真正产生运行领导力理念的激情与动力。

(三)维持阶段:能力提升

有学习领导力理念的激情和动力,具备关于领导力方面的丰富知识,是践行领导力理念的前提条件;但知识只是能力的基础,它不能自动地转化为能力。纵使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想法,如果不能转化为有助于行动的能力,那么教师不能真正地走向现实的成功。因而,能力提升阶段是实现教学领导力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为了实现教学领导力而必须努力突破的阶段。教学领导力是由愿景创设力、教学决断力、教导执行力、沟通激励力、教学人际力以及结果驱动力六个维度的力在教师教学品格、信念和价值观的内在监控下,借助教学知识的参与,通过教学进程中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断涌现出来的整合力量,是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能力最终产生效益的综合结果。而结果的实现需要以教师各项教学能力的参与和提升为前提,需要以教师教学情感的投入、师生关系的融洽以及整个课堂的良好进程为铺垫,也需要作为环境陪衬的教学空间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相互交流与互动。教学领导力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情感、教学价值观、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等多方面相互结合而涌现的最终效果,它是人们共同合作而产生的最佳效果的体现。故能力提升阶段是教师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教师间教学领导力产生效能差异的阶段。能力提升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持续不断地充分运用各种机会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强化综合技能,熟悉和精通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各类型的教学知识与管理知识,拓展教学智慧,在情感智力和交际智力等方面打好基础,最终为教师教学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提升提供质与量的发展空间,为能力的整体与优质发展做好铺垫。

(四)整合阶段:实践生成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以教学知识为载体,教与学的能力为关键,在师生双方的协同共振中不断生成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没有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师自主自愿的追随与学习情境的形成,则教学领导力就难以发挥。同理,没有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热切期待和热情参与,没有课堂中师生融洽的交谈,没有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没有充满问题和思维碰撞的课堂环境,没有学生课前对上课的渴望、课中的积极参与及投入(包括投入时间、情感、精力与注意力)以及课后对知识的渴求等,则教学领导力同样也难以发挥,教学激情也就难以长期维持。因而,课堂作为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场域,没有教学活动的精彩进行,就没有思维魅力活动的产生,也就没有教学领导力实现的机会。可以说,教学实践是教学领导力生成的最佳场域,只有在教学场域中,教学领导力才有实现的机会,因而教学领导力是在教学场域中产生并在具体语境中实现的,即教学领导力是在师生双方的互动进程中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实践活动是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媒介和载体。由此可知,实践生成阶段的目标是提升课堂教学实践的质量,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其关键任务在于教师需要了解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知识,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差异,不同学科中相异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不同年龄、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差异需求等,并从课程、教材、教法、学生、教师、学科以及教学目的等维度来全景式地解读课堂教学的核心,精准掌握具体技能和实施环节,然后在教学进程中充分挖掘各方要点和资源,才能为教学领导力的有效生成提供机会,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化提供成长的空间。

篇4

[关键词]三年级;英语;教学衔接;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习惯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和一定的语感,使他们初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兴趣是学习英语必需的。

一、活用教材,提高实效

三年级学生学习英语总会出现这两种情况:课本上学过的单词,到了试卷上就不认识了;这个句子里学的单词,到了那个句子里学生就说没学过。其实,这说明学生的认读能力太薄弱了。要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活学单词,加强认读

在三年级英语教学时,教师往往只借助图片或借助手势,反反复复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一个阶段下来却发现学生看着图片会说单词,离开图片学生就不认识了。因此,教单词时,教师要试着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认读。

1.借助汉语拼音。三年级学生汉语拼音相当扎实,或许比五六年级学生水平更高,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拼读单词并且记忆单词。仔细找找这些可以用拼音来拼读的单词,发现还是挺多的,如hand,finger,ruler等等。2.借助元音字母。由于三年级没有学过字母,更不懂哪些是元音字母哪些是辅音字母,教师也并不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专业术语,只要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况中拼读就行。可以不断渗透,通过多次复现让学生了解拼读规律。3.借助字母组合。不要跟学生讲字母组合在何种情况下发何种音,因为这样讲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枯燥。应将字母组合圈出来或是画出来,领着学生拼读。这样,学生也会了解该字母组合的发音,并且会拼读符合规律的简单的新单词。

(二)活学短语,激发思维

借助let’s do学短语。这种边听边做TPR方式比较适合起始阶段的学生,但到了高段,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幼稚,而不太愿意用这种方法学习了。所以,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让学生用替换单词的方式学短语。这种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

(三)活学句子,培养能力

在固定句子结构的指引下,应培养学生用所学词汇去充实句子的能力,并且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去充实所学句子。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那么以后的长篇读写教学将会更加轻松。

二、前后衔接,复现渗透

(一)借助挂图,让学生走出文本

在多媒体被广泛利用的今天,教学挂图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其实用它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既方便又实用。教师不可能每节汇话课都准备精美的课件,即使条件允许,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这时把挂图拿出来,可以边看图边交流,逐步呈现课本汇话内容。如果是新授课,让学生看图讨论,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话,会发现很多挂图能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如果是复现对话内容,教师可先让学生看图分角色对话,让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从而达到让大部分学生能够看图复述课文。

(二)借助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

很多小学低段英语老师会花很多心思制作各种精美的教具,让学生说、表演,让学生游戏,而黑板上却一个英文都没有。这是导致现在的小学生听说能力强读写能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一是理清教学思路,二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三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

篇5

一、科研方向和目的:

1、在每天上课的四十五分钟里着重解决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先期预习,自主的学习,主动思考的问题。注意问题和情境的创设。

2、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怎样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展示,进而能当堂消化所学的知识。

3、教师怎样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更好的方式方法。

4、教师怎样组织学生巩固学习效果,如何设计复习和考试(每日的小条,每周的单元卷,每月的总结,期末复习综合卷)形成环环相扣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不再只关注“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中要怎样逐渐淡化老师的“教”。

2、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先学及主动学习。

3、怎样形成一套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

4、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总结:

1、首先解决了写好预习提纲的问题。

2、在班级课堂中,首先进行了分组,采取的是6-7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得分和管理,主要是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都要经过小组长的手,反馈给老师,有一些简单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完成,解决不了的在展示课上进行展示讲解。

3、就是因为学科的特点,比较抽象,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学生有时感到困难太多,讨论的深度不够等,下一步要注意再给学生以台阶性的东西,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4、由小组长检查,加上学生各自负责的学生把整理好的问题,交给老师,然后确定下需要展示的问题和具体题目,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是学生的共性问题。在这里我们发现的问题是:学生开始讲的深度还不到,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行,怎样让学生尽快的加以提高?老师要注意思考和点拨。还有就是在下边听的学生在听了之后,要及时再写一遍才行,因为发现有的学生基础太差,思路跟不上。

5、 课下要加强学生的相互辅导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相互教,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应该怎样才能保证课下学生的互动性的积极性?怎样进行合理的搭配才能得到最佳效果?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6、 测评应该灵活多变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是当堂测试的比较多,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比较好,在这里遇到的问题是,应该怎样设计题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应该考虑的是内容,学生,题目的难易设计。题目的展示用小黑板,印刷试卷条。用10分钟左右,时间紧,能训练学生的做题速度,但是也缺乏思维的深度,所以应该注意还要进行必要的周测评等,试题容量要大一些,这样与当堂测试结合起来效果比较好一些。

篇6

您是一棵挺拔的树,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岁月在您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

流星的明亮和短暂,带给我们最美好的祝愿和希望,而它却划过天空永远消失在那儿……

鲜花、掌声、祝词表达了学生的心愿:老师您辛苦了!学生祝您:天天“九、十”,永远快乐!

老老实实育人,世(师)世代代受敬,宁(您)愿白了双鬓,好让小树成材。

敬爱的老师,并不是只在今天才想起您,而是今天特别想念您!

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才不会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关注,才更加自信勇敢,老师,谢谢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辛苦了,我的老师

像天空一样高远的是您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请您接受我诚挚的祝福吧,教师节快乐!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暖;雨露滋润,桃李蓓蕾红。值此日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敬祝全县教师工作顺利、幸福快乐!

我虔诚得不敢寻觅词汇,因为"老师"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敬词.

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我们喜欢你,年轻的老师;您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您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别后,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在今天这属于您的日子里,恭祝您平安如愿!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

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今天,在遥远的他乡,您的学生把您给予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一切逝去了的方知其可贵------我怀念这您带我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你的谆谆教导,是爱的清泉,将在我心灵的河床里,永远流淌......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节日愉快!

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祝您节日愉快!

老师,我们诚挚的祝福,就像老树上的翠绿,浓浓密密,与岁月俱增!

所有的思念,更融合着不尽的感激与敬仰,愿您的节日里洋溢着璀璨,平安!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多想再一次紧握您的双手,衷心道声"谢谢",用我所有的真诚.

一份诚挚的祝福,代表一颗颗充满感激的心.愿您的喜悦,您的愿望,在您打开这小小卡片时能够同时满足!

篇7

文言文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文言文的年代久远,经历了语言的变迁发展,现代人阅读确实有点隐晦难懂。所以,文言文教学总是显得艰深难学、乏味枯燥,加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于大部分老师的文言教学中,致使学生学习没有什么主动性,学起来缺乏兴趣。于是学生厌学古文,教师提不起劲去教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在古文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有效策略,就能把古文教活。

一 寻“美”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美的力量,但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像一道屏障阻隔了学生的视线,令他们看不到文言文的美。所以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又能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是说,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美的因素,让学生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要有效地实行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寻美”。

1.寻找朗读的“美” 。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语言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朗读时,我们要做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如何才读得好?这是个值得思索,应反复尝试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并通过反复的朗读,寻找出最有效的读法,读出文章的韵味。

2.寻找翻译语言的“美” 。

古文大多是单音节词,语句简洁,但言简意赅。在引导学生进行翻译时,我们要求他们不但要译出其基本意思,而且还应尽量做到文辞生动,译出原文的韵味。为了达到这点,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全班师生评比“谁译得最好”等形式,共同寻找翻译的美。这种做法,充分发扬了学生的合作探讨的精神,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化死记为理解,进而使学生对翻译古文产生兴趣。

3.寻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境界的“美” 。

初中课文所选的文言课文,都是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关雎》中的“渴望美好爱情”思想,还是《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比,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都是青少年最好的思想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评议的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思想的精华,体会作者的思想动机,进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

4.寻找写作特色的“美”。

古人的文章,或骈散结合,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或比拟夸张,或渲染,或白描……每一点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要使古文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赏析,寻找出其写法的美,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学生的写作中去。

二 找“乐”

1.在小结积累中找到乐趣。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如果不积累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然而,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词汇不少,要把它们基本上记起来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们若要求学生做到定期小结、不断积累,把不同词汇(如“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以及一些成语、名句等以分类归纳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归纳、积累起来,使所学的词语一目了然,这样,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自主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有了成就感;另一方面使他们通过对古文特殊词汇的了解,可从中找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2.在字词触类旁通中找到乐趣。

文言词汇的意义长久以来虽变化较大,但仍有不少是不断沿用的。如成语中的某些词至今还保留着文言色彩。在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时候,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做到触类旁通,那么学习起来就更有乐趣了。例如,讲了《夸父逐日》中“夸父与日逐走”一句中的“走”字是“跑”义后,可让学生联想一下有哪些含有相同义字的成语,那么学生自然就会说出好几个来,如“走马观花”、“奔走相告”、“不胫而走”等。这样一来,不但该词的理解加深了,而且学习的乐趣也来了。

3.鼓励学生在质疑讨论中找到乐趣。

篇8

关键词 体育游戏 教学优势 运用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理解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普遍运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体素质和智能技巧全面发展,也可以启发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根据游戏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坚贞的意志品质起到教育作用。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教学内容,通常都有一定的情景。采用游戏法时,应根据课程的教学意图和计划,赋予游戏一定的内容,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特点。体育游戏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相对落后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体育游戏使参与者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的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简单易行,便于普及和开展。

四、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生具有运动能力弱、运动耐力短、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小的生理特点,并且还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依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并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根据每次课题,贯穿体育游戏配合教学,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五、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优势

1.采取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兴趣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体育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好动、好胜、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游戏的形式,课堂气氛变的轻松、愉快,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愿望,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戏竞争中去体会成功的快乐,去表现自我,无疑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机械重复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而运用了游戏教学,学生们都能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同样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跑的技能和技巧。同时,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让他们自己去创编新游戏,这样不仅使课堂内容变的丰富了,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很多情节游戏,如“老鹰抓小鸡”“大鱼网”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编故事,创设游戏情境,担任一定得角色,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游戏中,这种学生自创游戏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这时,教师再给予肯定,能使学生的学习被动变主动,消极变积极,平淡变突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3.游戏活动更有利于提高新课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游戏的组织形式就是一个集体活动。学生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决定自己在这特定的社会团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游戏中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参与,人体的各种运动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姿势、各种心态,尽显无遗,还出现了许多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简便易行的逃生妙招和自我保护方法。在充分体现自主的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明创新的精神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活动中学生还相互模仿、学习、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另外,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得到了培养,使游戏活动的育体、育心、育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体育游戏教学中蕴藏着很多的优势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一、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每天定时定量读书的习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领学生利用每天上午第一节上课前的15~20分钟,朗读课本中优美的词句片段或篇章,以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此举并非一定讲求学生会背,而重在培养其定时、定量、自觉读书的习惯。

(2)养成利用工具书阅读的习惯。我曾在班上做一调查:有《新华字典》的学生占三分之二,有《成语字典》的学生占五分之一。学生阅读时遇到生字生词,没有查工具书的习惯,而是习惯于问老师或跳过去,遇到困难绕着走,缺乏主动学习、自主求知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当学生再问我“老师,这个字念什么?这个词什么意思?”时,我先会反问他们:“为什么不查一查字典,让那个无声的老师告诉你呢?”学了《动手做做看看》一文后,我更是让学生把“动动手”“查一查”当做他们的“助力器”,逐步锻炼其使用工具书帮助学习的习惯。

2.充分利用资源,拓宽阅读范围

(1)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拓宽知识范围。引导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定时收听广播中有益的节目。此种做法的目的在于让播音员于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学好普通话;引导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学会从不同渠道和途径收集利用信息为我所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成立阅读小组,资源共享。师生共同收集有益的课外读物,成立阅读小组,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相互交换课外读物,实现资源共享。

二、能述说—锻炼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际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精神,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在平时的师生交谈中,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口语交际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可从“自我介绍”练起,还可以让学生口述见闻,或从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和广告中吸收的信息,任选一两条,抓住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简单地讲给大家听。让每个学生都敢开口说,愿意开口说,知道怎么说,为一步的写打下基础。

三、愿意写—写童真、童趣、真人真事

1.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世间的万物、人的喜怒哀乐,皆可人文,让其懂得用“吾手写吾心”。写得多了,悟得多了,写作基本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打扎实了。

2.从身边事写起。农村的孩子接触农村的事物较多,我就鼓励他们挑选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亲身经历的,真正触动其心灵的事来写。例如杨梅同学的作文《车祸》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妈妈和舅舅去医院照顾爸爸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家看家。我想写作业可是写不下去,眼泪把作业本全打湿了。不知道爸爸的腿能不能保住?以后还能不能走路干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竟然睡着了……”这段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却处处浸润着父女真情,把父亲出车祸后自己深夜独自在家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出来,让人读了不由心生感动。

四、感受成功~改革评改环节,保护写作热情

1.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受年龄限制,为其写的批语要力求亲切、随和。

2.批改忌满篇飘红,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

3.切忌人为拔高学生思想,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多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教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多写一些有个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让学生从心理上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评语成为连接师生心灵的纽带。

五、学会观察生活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学生参加实际活动,作文就有东西可写;积极地参加实际活动,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学生认真去想想,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接触接触,去研究研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要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界的奇山秀水、花草树木、众多可爱的生物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只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对待作文才不会有害怕心理,才乐意去写,才敢于去写。才能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内心的情感,才能写尽生活的真、善、美,世间的假、臭、恶等。

六、习作要求的创新

1.在对想说的内容进行表达时,应坚持采用自己的语言句子进行表述,童年童话与家乡土话土语相结合构成自己成长中的语言,在作文中通过童话将自己的写作潜力得到有效的展现,对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进行谱写,避免在书面语言表达上过于拘泥。

2.采用空格或汉语拼音的方式对不懂的语言文字进行替代

在具有口语和土语相结合的作文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字词,在工具书中无法对土语中的字音进行确定,因此在表达时应采用空格或不太准确的拼音进行,其主要原因则是小学生的阅读相对较少,且具有较少的摘录语汇而导致的。

3.在合适的时候,应对学生的作文字数向多的方向鼓励,多运用词语进行替代,促使事物描写逐渐趋于具体化。

学生通过对作文中自己的言语,能促使压力得到有效减轻,增强自身的说话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不仅使其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作业习惯。

七、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我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我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

篇10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途径

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