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伤感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1 22: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伤感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秋伤感诗句

篇1

中秋节黑板报花边清新图片欣赏

        中秋节黑板报花边清新图片1

中秋节黑板报花边清新图片2

中秋节黑板报花边清新图片3

中秋节黑板报花边清新内容:畅谈古人中秋生活

中秋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篇2

一、知人论世,作者写作此词的情感基调

分析这首词的情感变化,可以先从词前的题序入手。题序中清楚地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文史资料,对作者写作此词之前的人生境况、思想脉络、情感线索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归拢。

题序中说的“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距他遭遇御史的弹劾,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离开京城,已有六年时间,而他与弟弟子由也已经七年不曾见面。面对政治仕途的失意和思念亲人而难见,他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醉后抒怀,抒发兄弟骨肉亲情的深情思念,写作了此首词。

二、欲归去“天上”做逍遥游与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

词的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纯属神来之笔,他巧妙地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其意境和用意也颇为相似。苏轼之问,仿佛陡然发之,但其意又与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有传承关系,笔力奇崛,排空直入,显露了诗人心中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与思考。

紧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承前问意,“天上宫阙”对应明月,“是何年”对应“几时有”。应接构思奇妙,非同一般。以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姿。词面之意,是回应篇首的发问,想要乘风归至天上,去探询月宫的奥秘,实则是作者厌倦尘世间的纷扰,欲想摆脱尘世羁绊,弃绝人间,飘然仙去,出尘脱俗,飞天探月,做一个逍遥子,这几乎是作者久有的夙愿。但事到临头,词人又有些犹豫不决。

这是词上半片的字面意思,如果我们结合苏轼的生活境况和人生信仰做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其实反映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

三、超越汲汲功名的俗世追求,升华为君子坦荡荡的高远境界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作者的思绪由“琼楼玉宇”的月宫、“高处不胜寒”的广寒宫,顺着月光的挥洒,自然转移到了人间,投射在不眠人的身上。这是因思念弟弟,转辗反侧不能入眠的作者境况的写照。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两句,承接“照无眠”而下,笔势顿挫逆转,表面上是恼月光照人,徒增了月圆人难圆的怅恨和缺憾,以月缺月圆的自然规律,借月表达人事,借月寄托感情,借月比况人生聚散难以团圆的常态。其实这句化用了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的诗句,也和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修辞,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进一步深化了“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的意思,指出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亦然,是人生常态,就像月亏月盈的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对月缺月圆作无谓的怅恨,为人事的聚散难圆徒劳无益的伤情。这三句,由感性的伤情转为理性的思考,从郁闷悲怨中化出旷达超然。既然亲人团聚的希望难以实现,也不可强求,当此中秋月明,花好月圆之夜,唯有祈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整首词的词眼,概括了全词的主题思想,升华了词的意蕴和精神意境。而全词的情感线索和作者的心路轨迹,也由此达到了顶峰,完成了诗人由仕途失意的苦闷落寞心情,到亲人离散的伤感情怀,最后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和人事的思考,这种对生命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转而升华为他达观超脱的生命观和天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篇3

这一夜睡得很不踏实!

一觉醒来,就是中秋早上七八点多,急忙推开窗户,眼前一片明亮,蔚蓝的天上,丝丝白云犹如绺绺羊绒散漫漂游。灿烂的阳光刺得人睡意惺忪的眼睛都难以睁开,我的心忽然开朗,情绪高涨起来,“快哉,今夜可以赏月了!”我自言自语地说。心境一下子豁朗了。

傍晚,夜幕降临,地平线上的暝色徐徐拉开,四周天地连接处,飘荡着一种轻轻的淡淡的柔软得白练似的雾霭,随着圆月露出她那处女样的润朗丰盈的脸盘,便慢慢的退去,一轮如盘明月缓缓升起!

夜空一派安详平静。天蓝得似翡翠放着沉稳的夜光;又像是倒挂的大海,湛靓的水波,琅琅而洁净,让整个环宇那么纯洁单一美丽。悠悠皓月已悬挂在午夜的上空,清晰地轮廓,银色的镜面,娴雅而又圆融润泽的光华,让人陶醉。可谓“浮云追月正中秋,今夜赏月别样景”,这是我多少年来,看到的月景之最佳效果。月光照在原野上,大地静谧中流淌着月光轻轻的声息;月光照在山川上,高山晶莹如玉砌银饰般剔透明亮;月光照在我的心里,使我心境如海水般清澈透明,我好像进入冰清玉洁的纯箐世界里,月光在我心中静静流动;这时,我也似乎飘飘而进入无我之境,或者说是无境之我的迷恋中!

中秋赏月,在中华大地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构架。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在这个时候成熟便开始收获了。人们要收获,也就要喜气洋洋的庆丰收了。而在华夏族的观念中,认为此时的月亮最圆最亮。故有“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的诗句。从而营造出一个“万象入我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的意境来。从而有了祭月赏月的习俗。用科学的眼光看自然,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的西北风还十分微弱。湿气消退,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尤其洁净如洗,此时的月亮显得极大又圆,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古今但赏中秋月,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因此,每逢中秋,一轮明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设香案,摆月饼,献上石榴、大枣、核桃、西瓜等果饌,庆丰收,拜明月。同时藉此以抒怀,或思人怀旧,或恋故思乡。所以,才有唐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慨。。便有了刘禹锡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署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的诗句。

当然,赏月又是一种情性的张扬和抒发。其由,历来都是缘事而发,缘时而发,缘情而发。当中秋明月高挂玉宇间,敬月祭月惜月之情油然而来,便见唐人李朴仰望昊天,一面宝镜高悬,千里澄明,万籁无声,不由高吟道:“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天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嫫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诗人对中秋夜,澄明美好的月光,寄予无限的希望和赞美;也对另类不合时宜地给月宫平添了不和谐的气氛,予以挞伐。他希冀若能乘灵槎登上月宫除掉妖蟆,使银河更加清澈美好。这种大胆想象,使人看出诗人寄情于纯洁清净美好世界的愿望及情思!

丙辰中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色为大宋密州府第洒满银光,空旷的庭院,案几旁太守苏轼博袖方巾,手举银杯,仰视明月,突发奇想,陡然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向天地自然提出了质疑,接着,道出了自己心中的忧患,“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抒发了诗人意欲超尘出世,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进行抉择时的徘徊、怅惘、困惑的心态。也显示出诗人心里在矛盾斗争之后,热爱人世间的感情终于战胜了超脱出世的欲念。从而立于现实,在词的下片倾其衷肠,抒发明月之下对月怀人的情感。借中秋之夜月圆而人未圆的对比,透露出不能与爱弟苏辙团聚的伤感,转而寄情明月,衷心祝愿世间所有离别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中秋诗词的绝唱!

其实,赏月何须只等中秋节呢,一年中朔望之日,只要天气晴朗都可赏月,即使不是朔望,晴朗之日朗月高悬之时便可以赏月。实际上,只要碰上朗月高挂的夜晚,情怀所致,都会产生一种感情,或优雅,或豪放,或悦心,或忧伤,或眷恋,或思念——-赏月一时就会有一时的感受。往往就会产生一种情思,不是念远思人,就是怀旧忆往,或者是羁旅思亲,远征思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远游他乡,深夜望见那皎洁的月光,思乡的情怀顿时涌上心头,随口而就,表达了自己浓郁的思乡之情。“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杜甫因安史之祸,交通阻断,困居他乡,思念亲人,不能归家,戍楼上深沉的更鼓声,与深夜的明月,勾起诗人思念亲人的迫切情感。寄情鸿雁传书,含蓄地把自己的深深的故乡之爱,表达得惟妙惟肖。

更绝妙的赏月诗当属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瞻望静夜的明月,诗人的情思飞到远方的友人身边,而异想天开的想象此时友人的心境,似乎也在明月下怀远思情,和自己一样,抱怨夜长。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时,烛光熄灭了,月夜依然十分皎洁,诗人披衣走出屋外,又觉露水太浓,夜深天凉,可惜的是自己不能手捧月光,送给远方的友人,只有在梦中相见一场。此诗,妙思奇想,委婉深情,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赠月怀人的深厚情谊。而孟浩然他在《秋宵月下有怀》里,又表达的是赏月怀情的另一种情感。他把月夜孤影怀人的情景抒发的淋漓尽致,使人看到月下一位寂寞孤独的诗人,企盼佳期归人无往而凄凉的情景:“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形单影只,独立而无望,何等枯寂!

古代的圣贤人杰,文人骚客,借月思人,借月明理,借月述怀,借月达志;可以看出月亮的无穷魅力,让人咏志抒怀,千秋不朽。我仰观今夜明月,突然悟出,这,全赖于明月的圣洁,浩然的气魄,正是这圣洁这气魄放射出的光华,桥接着古今,沟通着彼岸与此岸,萦牵着你我他的情感。她把人性美捧献与天地间,熔铸着高尚纯洁和谐的精神世界!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吟诵着古今赏月绝唱,遥望高空明月,品味古人的赏月情怀,方深感:明月四时有,情志各有千秋,喜怨哀乐七情相依,唯赖明月逐心潮。今夜,情思悠然,怜惜人生美好时光来之匆匆去之匆匆!随赋诗以抒我怀,曰:“其一,清寒轻飏浮玉盘,银汉灿烂月色娴。玉兔鼓瑟嫦娥舞,吴刚捧酒醉人寰。桂子幽香金风送,玉宇圣洁共欢颜。一岁一荣无限好,月光似水流潺潺。其二,朗月高天中秋夜,神龛香案果饌鲜。袅袅青烟祭新月,千家万户说丰年。孩童嬉笑尽欢闹,大人添香诚又虔。花好月圆几时有?更待来年再婵娟”。

篇4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那么中秋节主题小学作文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我的中秋节主题小学作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1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都有自己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蕴涵着它值得纪念的意义。《我们的节日》一书中,详细描写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还有部分外国节日。阅读了此书后,就能对这些节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让大家更爱这些节日,更爱这个民族,更爱这个社会,更爱这个家园……渐渐地,你会发现,原来节日也能够过得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回忆。

一听到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人们首先跳入脑海的便是那又大又圆的月亮,随后想到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赏月、吃月饼等,到后来也会慢慢联想起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不错,中秋节的夜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家户户来到阳台上,走到树阴下,抬头望着墨蓝的天空,观赏这一轮滚圆的月亮,这一道皎洁的月光。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身于五湖四海的儿女们总会回到家乡,与父母亲戚吃上一顿团圆饭。虽然只是一顿饭,却是老人们最朴实的期盼。吃吃月饼,看看孩子,聊聊生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足以让他们脸上露出涟漪般灿烂的微笑,渐渐荡漾开来,一圈又一圈……然而,有些人由于多种原因并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只能寄托这夜晚,望着月亮,对家人勾起一丝丝的回忆,对着天空,向着月光,许下心愿,望家人们能够幸福、平安。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而对于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共同携手创建我们的家园,让它变得更加美好。比如就对于中秋节来说,我们可以陪亲戚家人一起吃饭;可以自己亲手学着做月饼,让这个节日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可以寻找、搜集一些节日的来历,充实我们脑袋里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传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国家的节日;也可以关心孤寡老人,让他们在中秋节时同样能感受到爱的温暖……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做的事正在等着我们去做,只要大家都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身影踏遍更多的泥土,让我们的节日影响更多的人心,让我们的家园充实更多的地方!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2“今人不是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此诗句出自李白笔下的《把酒问月》。多么优美的诗句,而又有些沧桑和凄凉,啊,这就是洁白无瑕的月亮吗?

夕阳的火红色渐渐从天边退去,一轮粉红色的月亮从天边缓缓飘到夜空中。月亮是一个婀娜的舞女,舞姿是那么文静而又贤淑,美得让我不得不如痴如醉地,一往深情地望着她。

每当心中怀念家人时,总会去看看那皎洁的明月,把思念之情寄托于月亮之上,让自己有一丝安慰。

中秋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我们正在那柔和的月光下,吃着美味的月饼,看着天空的明月,大家竟是多么开心。

望着月亮,看着楼下车水马龙,心中不由地升起一阵伤感,望着那作业多如一座山,便想到那月中的嫦娥。可是广寒宫里只有嫦娥自己,虽然没有作业,可她没有家人和朋友,多么寂寞呀!还是生活在有家人和朋友的世界里才会更加快乐。

夜空中的月是皎洁的,是无私的,月亮供我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各种各样的情感,七情六欲。在月亮上,我们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放松下来,用不着忐忑不安,惴惴不安。月亮的清明把我们的烦恼一扫而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人把月亮的美抒发在自己的笔下,让我们有了一个有血有肉,内涵了千万情肠的月亮,月亮也就越发美丽而多情。

再看看夜空,弯弯的月亮挂在天幕上,凄凉,神秘,孤独,寂寞,温馨,含情,幽怨,也正是这些,让我们看一眼就忘不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百看不厌,如醉如痴,是啊,我们对月亮有着永久的寄托!

月亮,我们珍贵的精神花园,我们灵魂的舞池。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3今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嫦娥在月宫里玩着电脑,这台电脑可是玉帝在春节时送给她的,自从联上了互联网,嫦娥天天在网上游,一刻也没闲着。

而电脑周围则堆放着各路神仙送来的五花八门的月饼。正所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玉帝在月饼上刻上了自己的卡通形象;王母娘娘则是把月饼做成了仙桃形状的;而七仙女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充满了仙气;孙悟空更是神通广大,做了一个天庭最最的月饼,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呢!

这各式各样的月饼,有的包装精美,有的品质优良。嫦娥看着这些可爱的月饼,咽了咽口水,虽说年年吃月饼,但这些品种不一的月饼还是有很大的诱惑。

吃完了月饼,嫦娥漫不经心地浏览着网页,忽然发现,今年月饼不仅有面和馅做成的,还推出了电子月饼,嫦娥心血来潮,立即买下了一个,用电子邮件发给了哪吒。这时嫦娥打开收件箱,发现了一封电子邮件,原来是唐僧发给她的。打开一看,是一份电子月饼,发出动人的音乐,变换着精美的图画。

嫦娥想用她半生不熟的电脑技术办一个月饼展览会,但她发现已经有人办了。一看,原来是玉兔办的。

嫦娥气得脸色都变了,嫦娥气冲牛斗,吼得整个月宫都震动了:“玉兔,你给我过来!你不好好捣药,跑到网上干什么?”谁知玉兔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月宫也都机械化了,什么都是全自动的,我的任务早都完成了,我还在网上推销我捣的药,连忧忘兔也十分欣赏我捣的药,他还向我高价收购呢!谁像你呀,在网上玩了那么久,连网友都没有,真差劲!”嫦娥觉得十分没面子,自己好歹也是月宫的主人,中秋节的主角,竟让玉兔抢了风头。嫦娥气的抓起玉兔就打。

唉,可怜的玉兔,明明说的是实话,还要挨打!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4秋高气爽,气爽秋高,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全家都喜欢过中秋节,我爸,我妈,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也全喜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这天,我们全家能在一起合家欢乐地吃月饼。

今年中秋节,恰逢农历八月十五,黄昏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挂在葡萄架上,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又飞去飞来,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弟弟也和我,我俩站在院子中央,抬着头,仰脖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说:“看呐,这边的月亮升起来了!”弟弟说:“看呐,那边的月亮也升起来了!”这时,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几乎全都异口同声地一起喊道:“看呐,东边的月亮真的升起来了!”

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既像一轮明月,又像一轮圆月,正在升起来!

我们在院子里高兴得简直就是高兴,没有人能说出这不是高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美丽而又美观的中秋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正巧又赶上中秋节,真是双喜临门呐!

月有悲欢离合,人有阴晴圆缺,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地的全国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团圆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高高举起月饼,共同畅饮这一杯高兴的月饼吧!

夜色已经很深了,深夜也渐渐地浓了,皓月当空,映着皎洁的月光,我们全家都流连忘返,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依然兴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着那轮明亮的月亮!

今年的中秋节,真是让人难忘啊,但愿明年八月十五,还能赶上中秋节!作文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5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是个美好、祥和具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备思亲”,谁都希望在中秋佳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

在这样一个圆满、美好、温馨的节日里,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国家四A级景区——巽寮湾,它巽寮湾位于惠东县城平山镇南部,南海大亚湾的东部。那里依山傍海,山海相嵌,海天交融。

伴着火辣辣的太阳,经过长途跋涉的我们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不愧是4A级景区!刚一下车,一股清新的海风就迎面拂来,把热全都吹跑了!好似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当换好泳装,赤着脚,踩着细软、无边无际的银沙,在阳光的沐浴下,望着闪闪发光的大海,心里是无尽的轻松愉悦。

“哗”的.一声,伴随着溅起的浪花,我跳进了海里。真清爽啊!在温暖的阳光的沐浴下,泡着凉爽的海水,这种待遇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呢!不一会儿,我便在海里游了起来。我一会儿蛙泳,一会儿蝶泳,好似一条欢快的鱼儿在水中畅游,与大海嬉戏。时而呛到了几口咸咸的海水,一边“呸呸”地吐,一边傻傻地笑。

夜晚就这么悄悄来临了,玩累了的我早已回到了旅馆,正与家人一起吃月饼呢!看着那一张张脸上荡漾的笑容,洋溢的幸福,我也不禁笑了,是那样美好,那样甜蜜……

夜,静悄悄的,一阵凉爽的风穿过我的窗户,轻轻地抚摸我的脸;我站在窗前,痴情地望着十五的月亮和偶尔绽放的绚烂“花朵”。

玉盘一般的圆月悬于高空,散发着朦胧的光辉,使清冷,寂静的天空有一丝温暖与光。再加上时有时无的烟花的装点,变得更加璀璨。月光透过窗户,投入了细细碎碎的月影,宛如剪纸一般,有条理而美丽。在这一刻,天地充满静的安。

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我不禁想到,嫦娥真的是如诗人所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吗?我又不禁联想,那广寒宫里,嫦娥真蹙着眉头,点点星泪挂在如玉的面庞上,玉兔随着胸腔的起伏而颤抖……

篇5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篇6

关于秋天景色的成语:

五谷丰登、秋风萧瑟、硕果累累、春花秋月、天高云淡、寒蝉凄切

秋风瑟瑟、层林尽染、果实累累、秋收冬藏、秋雨绵绵、落叶知秋

一日三秋、雁过留声、秋风送爽、春秋鼎盛、春去秋来、金风送爽

秋风习习、秋阳杲杲、北雁南飞、金桂飘香、天朗气清、叶落知秋

关于秋天景色的句子:

1. 晚秋的清晨,窗外秋景迷人而忧郁。一夜间秋天细雨的洗礼,一切都很湿润,清新。一片雾气蒙蒙,像梦境一般,雾气像幔纱,袅绕着我这颗多愁的心。自离开故乡,第一次感受到故乡般晨雾中的美景。

2.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3. 这美丽的秋景一次次引发了诗人们无尽的才气,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诗篇。

4. 又是枫红时节,附上最近拍摄的秋景,与不能赶上赏枫季的你们分享。

5. 在瑞典拍了些秋景片子,上传一些与大家共享。

6. 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音。汪洙

7. 这是遵义的秋景,枫叶缓缓飘落在地.11.

8. 曾经慕名前往指南村拍摄秋景的“摄影师与模特网”CEO金让告诉我们,指南村一步一景,就杭州周边来说是相当值得采风的去处。

9. 雌雄银杏四季观赏皆有深趣,而以秋景最胜。

10. 猎民点的蒸屉挂在树上,阿龙山在9月已是一派深秋景象,风吹过金黄树叶,会有沙沙的声音。

11. 朋友们若有空,就在自家桐庐赏赏秋景,品尝秋味吧。

12. 紧挨药物园的“秋景园”,由红叶李、红叶桃、枫香等组成的红色佳园,使得万绿丛中一片红。

13. 少冲一路走来,被这秋景感染,暂将一腔烦恼抛闪在一边。

14. 宜宁志,秋景凋零肃杀,易引起伤感忧郁的情绪。

15. 沿着岛上的石子路漫步,感受海岛秋景的与众不同;或者乘坐快艇,在零星分布在海面的海蚀洞中飞快穿越,体验刺激的海岛探险。

16. 抬头仰望,天空瓦蓝瓦蓝的,洁净得好像刚洗过的蓝宝石;啊!空气真是好清新呀,真不愧是秋高气爽;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熙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多么美丽的一幅秋景。

17. 枫叶,为秋时最美,她,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了漫山秋景瑰丽;她,以片片枫叶片片情,承接着赞美的诗句,可知道它内心凄凉的,却又无几。

18. 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的取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19. 白露秋风送清爽,金色桂花飘满香。惦记朋友诉衷肠,提示冷暖记心上。美丽秋景驻足赏,拼搏事业别太忙。好运常伴在身旁,祝你幸福又安康!

20. 风轻云淡的日子,是想念你的烂漫春天;百花齐放的时刻,是陪伴你的温馨夏季;硕果累累的原野,是信任你的丰收秋景;雪花飘零的纯洁,是爱恋你的忠贞冬日。四季的循环,一生的承诺,爱你是最大的幸福。

篇7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沧海横流,岁月悠悠,一个人,不管他走多久、走多远,不管他的故乡多么贫穷多么苦难,也不管他是什么原因背井离乡,不管他在故乡受过多少委屈多少磨难,故乡山故乡水故乡人故乡事都将永驻心头;也许记忆会越来越模糊,而感觉却会越来越凝重。

??有位开汽车的朋友曾告诉我说,他一次出车去上海,不慎掉进了路边的排水沟,人生地不熟,急得团团转。恰巧两名士兵路过,见车门上刷有“湖南岳阳”字样,立即呼叫起来,说是老家来的车,要赶快想办法。不一会他们就召集几位岳阳同乡开着起重车来了,三下五除二把车弄出了水沟。那位朋友因无故受人恩惠又无由报答而满怀歉意。我却认为他大可不必感到亏欠了别人什么,几位士兵那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也根本就没想得到什么报偿;他们完全是冲那车门上“岳阳”两个字,因为那车是从岳阳来的,在他们心里,那就是岳阳,那就是故乡。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让“岳阳”陷于沟渠之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抒发故乡情。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在桂林工作的时候,有次遇到市文联负责人何承德,当他听说我是岳阳人后,立即竖起大拇指称赞:“岳阳出才子。”这是发自内心的赞美,顿使我心潮澎湃。是啊,我那人杰地灵的洞庭故乡、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洞庭故乡哟!那满湖浩荡浓郁的玉液琼浆,不养育才子,又养育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部队有好几位岳阳同乡,都和我一样对故土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们不仅在业务工作中显示出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日常文化娱乐也是领头羊,下棋打牌都是公认的高手,自称“洞庭湖派”,把能干会玩归功于洞庭湖水的哺育,为自己生长在洞庭而自豪。

??人之于故国家园的浓情厚意,不独我和我的同乡们眷眷于心,我想,无论今人还是古人,也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要他还有思想和灵魂,他就摆脱不了对故乡的这份情感。一个人,只要他远离故乡,他就把那份深深的情感带走了,走到哪就会带到哪,走多远就会带多远,那份情感会永远伴随着他、缠绕着他。当他想捕捉的时候,故乡情就溢满眼眶、填满信笺,赋予他十分的伤感和怀念。当他想忘掉的时候,故乡情偏又在心头跳跃。那是与生俱来而且永难泯灭的意识和情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年韩信围西楚霸王项羽于垓下,机诈百出,诡计用尽,仍然无法竟全功。谋士张良献“攻心策”,使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无奈境地,在一片吴音楚韵声中,那些追随他征战万里横扫天下的江东父子兵问鼎中原的英雄气终归敌不住故乡情,斗志崩溃军心瓦解不战而败。

??南北朝时东魏丞相高欢率军攻西魏要塞玉璧城,久攻不克;加上高欢病重,只好下令撤军。西魏借机散布高欢已死的谣言,使东魏军心浮动,士气非常低落,能不能顺利撤军成了高欢日夜忧心如焚的大问题。万般无奈下,高欢对大将斛律金说:“久闻将军善歌,今日试唱一曲如何?”斛律金明白主帅的意图,就用鲜卑语唱起了名震千古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歌声很快传遍了整个军营,士兵们想起了美丽的家乡,想起了美丽的大草原,情绪都很激昂。高欢就抓住这一机会,利用三军将士的那片深厚的故乡情顺利地完成了撤军行动。

??著名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在战乱中被迫离开了故乡,旅居法国巴黎。一次有个妙龄女子来找他,给他带来了波兰的消息,送别那女子后,他久久凝注着那女子消失的方向。他的妻子见到此情此景,十分嫉妒地问道:“那女人是谁?”连问了好几遍,肖邦才幽幽地答道:“她就是波兰。”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有谁能说清饱含了人类多少复杂深沉的情感?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文作者:都市隐侠

??风云际会,戎马倥偬,在硝烟弥漫处蓦然回首,告别洞庭的浪波已经许多年了。多年来,我们不能与家乡父老一齐欢笑、一齐悲歌,只能将怀恋故土的诗篇刺入葱绿的芭蕉树叶、刻在潮湿的猫耳洞中,或枯坐在南国相思树下拨响六弦吉它,弹奏一曲火热的乡情,托悠悠南风飘飘白云带去边防战士对故乡最深沉的思念。

??今年中秋夜,我们几位岳阳人相聚赏月,约定轮流赋诗以助雅兴。我率先吟成一绝:

??戎马边关乡愁多,

??豪情肝胆久消磨。

??天涯望月家山远,

??梦里魂飞洞庭波。

??诗句一出,举座默然,许久许久,大家都痴痴地望着那一轮明月。

篇8

关键词:审美想象力;古诗鉴赏;培养

什么能使生活飞翔?诗歌。

什么能使诗歌飞翔?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典诗歌大多篇幅短小,意味悠长,或因景而情,或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以其丰富瑰丽、多姿多彩的想象力创造了浩瀚无穷的艺术形象。我们鉴赏古代诗歌,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歌艺术的蓝天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想象分为一般想象和审美想象两大类型。诗歌鉴赏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也叫艺术想象,它自始至终思考的都是具体的形象,在对形象的顿悟中达到具象的抽象。根据审美想象的心理机制、特征以及古典诗歌的特点,对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朗诵默写,感知形象

朗诵即朗读吟诵,朗诵需要一种气场,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都能烘托渲染气氛,展现一个场景,显现某种意境,表达特定的情感,让学生的整个身心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把文字变成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形成鲜活的意境。其次是默写,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默诵,将朗诵中获得的有声的音符内化为无声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中,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更真切、更清晰、更鲜活。将诗句的风骨、气韵、智慧的积累内化为文化积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诵默写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审美感知,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主要做法是:

(一)多样诵读,感悟体验

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将听读、范读、跟读、引读、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的诵读交错进行,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从而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二)媒体介入,身临其境

利用多媒体创造朗读情境,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很快融入诗情画意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驱遣想象,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三)读演结合,融情入境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朗诵,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句的语气、旋律、节奏等,配合恰当的动作、表情,使学生全身心融入诗歌情景和艺术氛围之中,亦演亦读,演中悟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美,通过声音刺激听觉,在大脑中想象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等的轮廓,形成表象,为感悟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打下基础。

二、捕捉意象,再造形象

意象,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艺术形象。在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炼就“火眼金睛”,培养学生意会和捕捉意象的能力,并且能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再造形象,在脑海中显现出一个新的形象。再造形象需要想象力高度活跃,或由景及情,或由物至理,抓住相似点和联系点进行联想,在脑海中把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自由展现出来。

(一) 抓意象的固定意进行联想

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握住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如看到杨柳、长亭、南浦、酒就立刻想到离别;看到月亮、鸿雁、羌笛等自然联想到思乡。让学生了解并熟记一部分常见的传统意象,可以积累诗词知识和鉴赏经验,为审美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抓意象的语境意进行联想

意象既有固定性,又有多义性、丰富性,再加上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嗜好不同、选择诗歌意象的情感倾向也不同,所以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揣摩它的意蕴。比如“月”,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暗示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坡《阳关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抒发人生离别飘零的哀伤。

(三)抓意象的组合点进行联想

古典诗词强调意象的组合,组合方式是多样多变的,但有一个情感的核心、焦点把看似无关的意象统领起来,这就是意象的组合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点进行联想,统领意象群,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所有意象都是为“伤离别”而设,离别前的凄凉、离别中的依恋、离别后的怅惘都可以围绕“伤离别”去想象。

(四)抓意象的空白点进行联想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因而诗歌中存在许多“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在审美想象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意象的特征以及具体情境进行联想想象,填充诗歌空白,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古诗的空白点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省略字词或成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维过程是:他乡的夜晚,“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皓月当空,照到床前的月光洁白如霜,“我”抬头远望明月,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使“我”低头落泪。这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凭语感揣摩推测,补全省去的词语或成分,使意象完整连贯。其二,借助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若干个意象直接组接并置,创设出一个个画面。如“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诗句全由名词性意象构成, 这需要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进行联想和想象,将零散的意象变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意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追求。

三、感悟意境,创造形象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构成的基础是情景交融。感悟意境是一个由景入情、由实到虚、由显到隐、从有限到无限的形象再创造的过程。

(一)借助意象赏画面

意境是一系列的诗歌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的生活场景或画面,欣赏时要依据意象的形态、大小、声色、明暗、动静、时空交替等进行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创造出美的画面,感受诗歌意境美。如“月”的意象,从外形联想象征团圆,常寄托怀人思乡之情,营造的意境常常是孤寂悲凉的;从色调联想月的清辉象征高尚的节操、内心的平和,营造的艺术氛围常常是朦胧静谧的;从时空的角度去联想,月的永恒寄托着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历史沧桑的感慨,常常给人苍凉辽远的感受。所以感受意境,创造形象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让自己身临其境,融入作者所描述的艺术画面之中。

(二)由实而虚入诗境

古典诗歌常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象外之象”而生成“象外之境”“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侧面为实,正面为虚。虚实之间,想象是纽带和桥梁。在审美鉴赏时,必须介入想象,或由实到虚,或由虚而实,我们在欣赏时就要抓住意象特征进行想象,融入诗人营造的艺术氛围当中,才能进入真正的审美情境。如杜甫《秋兴》(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描绘秋日峡江萧条凄清、阴森冷寂的景象,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联想起杜甫坎坷的一生、老病孤愁的晚年,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三) 一字之妙品诗境

古典诗歌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常常千锤百“炼”,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一功夫被称为“炼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1]抓住这些精妙传神的“诗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可以达到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审美效果。炼字的实质是炼意。古代诗人炼字丰富多彩,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叠音词等都可以成为炼字的对象,但炼的最多的是动词和形容词。鉴赏时要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达到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鉴赏效果。如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铺”,因为是“残阳”,所以太阳几乎接近地平线,很像“铺”在江面上,炼词极为生动、准确;同时“铺”字还描绘出夕照下秋天江面的柔和静谧,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实际上,学生的审美想象总是与读、赏、悟、品交融在一起,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水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审美想象力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自由性与生命性,让我们扬起想象的风帆,鼓起想象的翅膀,使思维灵动,让诗情飞扬,彰显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力,生命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周煌;琉球;诗歌创作

引言

周煌(1714-1785)字景垣,号绪楚,别号海山(一号海珊),清四川省重庆府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乾隆二年(1737)恩科二甲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中允、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刑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四库全书》总阅、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左都御史等职;又屡司文衡,三为山东、云南、福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一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再为江西、浙江提督学政,三次奉命谳事西川;又曾奉使琉球,著《琉球国志略》十六卷,影响至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冬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致仕。乾隆五十年春卒于京师,加赠太子太傅,谥“文恭”,享年七十二岁。《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一有传。

周煌一生丰度端凝,立朝方正,居清要数十年,不改本来面目。又著述颇丰,除编著《琉球国志略》外,又选订《诗林韶滢选》、《庠音集选》。另有诗集《应制集》、《海东集》、《豫章集》、《湖海集》、《蜀道吟》、《海山存稿》等。诗集除《海山存稿》二十卷外,余皆不存。

对于琉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在那时中原与琉球的商业与贸易已经往来已十分繁荣。据《琉球国志略》记载“琉球国于元延佑间曾分为三,遂以中山自别于山南、山北。前明洪武初,三王并封。至永乐中,尚巴志复合为一”证明了元朝末年,琉球分裂为三个各自独立的国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中山国的实力最为强盛。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琉球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既明朝以后,琉球继续与清政府保持了藩属关系。据《琉球国志略》中记载的“‘乾隆二十一年封王尚穆诏’尔琉球国地居炎微,远隔重洋。世列藩封,屡膺朝命;代修职贡,恭顺弥昭。”可知此后百余年,琉球不断遣使进贡,历任琉球新王即位时都要遣使请封。

据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搜集整理的史料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穆派遣使臣毛元翼、蔡宏谟等送来奏表,恭敬请求继承前辈受封的爵位。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初七,大学士会同翰林院掌院等带领使臣引见给乾隆,说明来意,乾隆皇帝下御旨翰林院“侍讲全魁充当正使,编修周煌充当副使”前往琉球册封,并恩赐周煌正一品麟蟒服;十二月,周煌升授右中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擢补为侍读。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初九,周煌一行带着符节、诏敕、谕祭文、新铸清篆驼纽印、银币等物从京都出发,四月二十四日到达福建。途经南台江、太平港、怡山院、金牌门,六月初九到达五虎门,六月初十趁早潮从五虎门出发,过官塘进士门,开始渡海,经鸡笼、、赤洋,过海沟,十三日望见姑米山,夜晚二更,姑米山的人在山顶举火为号,册封之船亦响应。十四日,姑米山头目率领小船数十只在前面牵引开道,到姑米山西岸下锚。二十四日,登岸后,暂驻姑米山。二十九日,王世子派遣负责视听的亲近侍从之臣前来等候。七月初四、初五二日,王世子连续派海船迎接。七月初七,周煌等人捧着诏敕、使节、封印、赐物等,登船乘西南风向琉球驶去,夜过马齿山,初八到达琉球国那霸港。八月二十一日,举行册封大典,册封尚穆为琉球国中山王。由于准备工作和天气原因,周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二十八才返航,四月二十一日,回京城复命。

之后,周煌根据途中日记,参阅大量史料,整理编辑,撰写完成《琉球国志略》十六卷,进呈皇帝御览,以便把握琉球国的历史、地理、风俗和人情等方面的情况,从而确定相应的国策。

一、题材内容

有关于周煌出使琉球的诗歌创作,集中在《海山存稿》(外集)的十一卷中,从这一卷中,我认为从题材内容上分析,以出使的三个过程即奉命出使,册封琉球,复命归来为基本时间线索,共写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颂圣纪恩

周煌在《海山存稿》(内卷)中,纪恩诗占了很大比重,在外卷第十一卷中,仍然有歌颂圣上英明恩德的诗作。在奉命出使这一阶段中具体表现出两种内涵:首先,如他在《奉使琉球纪恩四首》其一中写到:“帝德如天被八荒,东瀛重译奉恩光。”又如在《将赴琉球恭请圣训召见养心殿次日擢臣侍讲纪恩二首》其二中写到“天有恩光回曲照,帝于心理击包蒙。”在这一题材的诗作中,体现出周煌对皇恩和盛世的歌颂,流露出作为大国使臣的自豪感。其次在《奉使琉球纪恩四首》其三中写到:“底事清时问请缨,远将风简扬龙旌。四方自足明初志,万里奠堪属此行。”由此看出周煌对于出使琉球踌躇满志,表明了自己的决心,虽然前路艰难但仍然要不辱使命完成任务,宣扬我大清国威。

(二)唱咏抒怀

周煌在出使的不同阶段都有较多抒发不同心境之作。如在第一阶段,出使前与朋友家人分别,心中满是离愁别绪的伤感,故写下“春明新霁后,柳色正依依。莫以折枝赠,还应见雪归。”充分体现了周煌对故土的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出使的信心,以此安慰自己和故人,自己会平安归来。又如在册封琉球之后的中秋之夜,周煌在《对月》中写到:“旧是秋中月,今为海外人。”诗句中尽显合家团圆之夜孤身一人在海外的惆怅与对故土的思念。又如在《是日归馆后颇自觉醉夜不能成寐因忆在都日与二三同人登昆卢阁窑台诸胜廿年来晨星落落而余复以于役滞留海外抚时感事尤难为怀云》中写道:“浮沉聚散须臾事,紫黄柑又一年。”紫黄柑出自杜牧的“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然而黄柑和紫蟹指代又到了秋天,流露出作者对年复一年,时光易逝的怅惘和无奈,为离开故土出使海外平添了一份愁绪。

1.描述出使海程所见所感。

周煌在前往琉球途中,途径鸡笼山,,姑米山,马齿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一幅脉络清晰的出使路线,并完整记述了航行经历。在这一类诗歌中,周煌显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诗歌叙事完整,感情蕴积丰富。如在《望钓鱼台》中:“一发青山认钓丝,投竿终古拂珊枝。”这一句中,“一发青山”出自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青山一发的含义是: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却还是被作者辨认出来并比喻成钓丝,而第二句,一个投字极具画面感,终古二字意境幽远,看出一种时间的厚重与亘古。除此之外,还有海程之中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细致生动,富有想象与情味。如《马齿山看日出》中写到“天水一色如流丹,以云为车雨为马”,就彰显显了周煌别致的联想,描绘了一副壮丽的日出图景。

2.册封礼盛典

周煌一行历经三个月左右的行程,终于抵达琉球,进行对琉球王国的册封。《封舟到霸港王世子亲率陪臣出迎恩亭祗迓纪事》和《册封礼成恭纪四首》都详细的叙述了盛典的过程,处处体现着隆重和盛大。“五色仗开双雉尾,三呼声动六鳌头”,可以体现出典礼的正式和庄重。在描述册封典礼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得出大清的强盛国力以及周煌作为使臣的自豪。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清朝重视与琉球的友好往来。

3.琉球自然环境及风貌

在周煌到达琉球并册封之后,游览琉球风物,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法规兵制,神话传说以及工业发展等等方面,同时也感受了琉球所在的地理位置导致的不一样的自然气候。如《八月二十九日东北大风雨下如注平地水且尺许倒溅齐檐飞沙拔树或日即台也询之球人云每岁中亦不常有者》中“初如天马踏帘栊,覆雨翻云势旋雄。水有三千真欲立,沙无亿万更何穷。”可见琉球的天气情况与中原地区差别很大,多极端天气,风雨交加,又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触景生情,笔触细腻,想象丰富。除此之外,又如《游辨岳》中“五岳何年到十洲,试从望海海全收。城标故国鼎三足,岛界诸蛮蜃一楼。”描写了琉球依照中原所命名的五岳,从岛上的山峰俯瞰茫茫大海,别是一番心境;同时,又是以中原五岳命名,能看出对故土的思念与崇敬。琉球的独特地理环境山川风貌以及气候条件,让周煌的感受非比寻常。

周煌在出使琉球的过程中,从不同的内容以及角度,叙事抒怀,详细记录下了出使过程以及琉球的人文风貌,为后世对琉球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艺术成就

(一)言辞之达

姚鼐在为《海山存稿》所作的序中,提到孔子“辞达而已矣”的主张,他认为“自唐以来,诗人之辞最能为达者,莫过苏子瞻。”而被他评价为“窃观其大体,实近苏公,用力不劳,而阐事自极,语言之妙,可谓辞达矣”并且“盖其言辞之美,将比长子瞻”的人是周煌,足见姚鼐对周煌诗歌的评价之高。

“辞达”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辞,即是语言、符号系统;达,就是表达、达到、反映,也有“尽”的意思。苏轼曾提出“辞达”并为之做了大量的论证。苏轼的“辞达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求文章应当通达于事物之理,要对自然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常人注意不到的点。另一方面,则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把所有了解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苏轼在《答虔碎俞括一首》中,说:“物固是有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苏轼认为事物自身存在一定的道理,但要准确地将一事物表现出来,却是难事。因此,作者能够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充分的表达出来,就称之为“辞达”。姚鼐认为周煌:“用力不劳,而阐事自极,语言之妙”,这是对周煌在表言达意,把握言辞方面的极力赞赏。如《对月》

旧是秋中月,今为海外人。

举杯波在眼,入牖影随身。

夜气鱼龙静,天文牛女亲。

清辉如不隔,双照莫嫌频。

这首诗中“举杯波在眼,入牖影随身”一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赏月时眼中所看到的景中水波流动,经月光照耀,透过窗户成为附在人身上舞动的影子,言辞之间精妙至极。

周煌的诗作风格自然端庄,语言浅显通俗,用诃瀹到好处,情与景互相交融,并且充分的表现出了言辞之美,做到了“辞达”。

1.命意雅正

姚鼐在《海山存稿》的序中,评价周煌“而至其命意雅正,雍容典则,非特赓和于内廷颂扬仁圣之鸿休伟绩者”并且“而话意扬理,且有矜重于子瞻焉,是真为善学苏诗、真为朝廷大人君子之言、真足为士林法矣”。所谓“雅正”,是指除了诗体上的规范,还包含了诗人的高雅的志趣,以及为人品性之正。《诗学进阶》有言:“作诗之法,只是自己性情中流出”性性正,诗法、诗体自然正。“诗,言当正其心,心正则道德仁义之语,高雅温厚之气,自具于言辞之表”。在周煌的诗作中,有大量的抒发个人情怀与心系国家安危的作品,其中言辞恳切,感情朴实真挚,平易动人。如《将赴琉球恭请圣训召见养心殿次日擢臣侍讲纪恩二首》:

封泥璀璨下瀛中,向日葵忱励匪躬。

天有恩光回曲照,帝于心理击包蒙。

险夷岂合殊臣节,甘苦还能厘圣衷[一]

惟此传家清白在,归装不办陆生同。

鸾坡载笔岁峥嵘,天顾恩深每自惊。

窃愧秘书难遍读,早从讲席荷殊荣[二]。

青宫华选除方始(三],霁宇龙颜近更明。

二十年来趋走地,倍增瞻恋不胜倩。

“甘苦还能厘圣衷”一句中,周煌为了完成圣命出使琉球,旅途奔波,一去艰险不知几何,圣上嘱咐“海行虽险,尔等心要诚,不可说苦。”周煌为了完成使命,甘愿吃苦劳累,表达出了为人臣子的忠心耿耿,更见周煌的为人品性之正直敦厚。

2.雍容典则

“雍容典则”典是指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因为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成为众多诗人在创作中首要选用的写作手段,周煌也不例外。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选择了用典来表情达意。如《中秋对月》:

只似轻云薄薄遮,即时清景满天涯。

帘栊尽卷休焚麝,钟鼓初收正集鸦。

已欲举杯来对影,不成归梦去看花。

明年海上凭谁共,应有人占犯斗槎。

这首诗中用了犯斗这个典故。犯斗:1.神话传说天河通海,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年年八月海上木筏按期往来,便带粮乘筏,泛游至天河,见到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又相传汉张骞出使大夏,寻河源,乘槎见所谓牛郎织女。见周密《癸辛杂识前集.乘槎》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后以”犯斗指登天。

周煌的创作兼具辞达和雅正,辅以用典,情感热烈真挚,用词准确恰当,“比长子瞻”确如其分。三、诗歌创作影响

首先,有利于了解琉球国的历史文化。正如上文所言,周煌在奉使琉球国期间进行大量诗歌创作,主要收录于《海山存稿》

二十一卷中。从奉使琉球期间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大致的了解到当时琉球国的山川河流、历史文化以及风俗特点。周煌作为琉球册封副使同时又是诗人、文人,这样的一个多重身份使得他在册封行程中必然会被奇绝风光所吸引的同时从而有感而发,而这些诗歌更为还原、真实的描写了当时琉球国的人文风貌、风土人情,是后世研究对于有关琉球国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有利于了解乾隆时期的对外关系。周煌作为乾隆时期的朝廷命官,同时深得乾隆的器重与信任。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作为一些较大事件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这些事件可能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其中,在外交方面最为显著的就是周煌作为副使出使琉球国作为进行册封,其对此次的出行及册封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乾隆时期我国与琉球国外交关系的友好往来,对于研究相关的清代外交关系史具有重要作用并提供了可靠资料。

第三,有利于为周煌的研究提供可靠材料。周煌作为清代重臣乃至巴蜀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就目前来看,对于周煌的生平、创作、思想以及影响还没有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著作。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与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政治面貌。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古代文学相关学科知识发展的需求,周煌作为在出使琉球过程中所具有的较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对于周煌的生平研究也成为了学者较为关注的重点。而这些诗歌对于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周煌的生平、创作及思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历史上对于周煌研究资料的不足。

篇10

关键词:牡丹亭 昆曲 杜丽娘 现代女性精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1]这就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里那个感动了无数人的“至情”形象杜丽娘。古往今来对《牡丹亭》改编的作品很多,昆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昆曲选取明传奇《牡丹亭》三十五出“回生”之前的内容,之后人物的反抗性并不强烈,故事又陷入了大团圆的俗套。下面,我们就以以下两个剧本为研究对象:五十年昆剧演出剧本选《牡丹亭》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牡丹亭》。主要从关于杜丽娘故事情节的改编入手,探讨昆曲改编剧与明传奇这两个版本的差异。

一、昆曲《牡丹亭》保留的明传奇中杜丽娘的情节

总体来说,昆曲剧本对汤显祖《牡丹亭》原著比较尊重,三十五出“回生”之前的重要情节基本都包含在内,虽然昆曲只有短短八场,却把故事精华尽收其中,但是以现代意识为背景,对明传奇还是有一定的留减增改的。昆曲完整地保留了有关情节,其四场名为“训女延师”“花慨师窘”“灌园访梦”“逃生还魂”。

(一)第一场:训女延师

昆曲“训女延师”作为全剧的开场,将明传奇中第三出“训女”以及第五出“延师”相结合,可以说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杜宝对女子充满偏见,封建社会对女子嫉妒压抑,杜丽娘只不过没有刺绣打了瞌睡就引起父母的不满,于是请来陈最良这么一个严格遵守封建社会礼教的迂腐老师教授《诗经》的“后妃之德”。在这样的压迫之下,青年女子迟早会有反抗。这一场交代了女性受压迫的背景,并为后来杜丽娘的“梦而死”提供了依据。

(二)第二场:花慨师窘

昆曲第二场“花慨师窘”选取明传奇第九出“肃苑”的基本情节,以春香和陈最良的对话为主,借春香之口从侧面反映出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在陈最良看来,一首《关雎》是圣人之言,而杜丽娘则敏锐地察觉出这是描写爱情之诗。这里写出了陈最良的腐化不堪,与春香口中充满反抗的杜丽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第四场:灌园访梦

“灌园访梦”选取明传奇中第十三出“诀谒”,在昆曲中可以说是柳梦梅的正式出场,之前,他只出现于杜丽娘的梦中。柳梦梅不愿赶考,在郭驼的劝说下才决定去考试,不过不去临安而去南安,为的就是南安府后花园梅树下的杜丽娘。他始终认为这梦中之事是真实的,也为后来他对化为鬼魂的杜丽娘以及他们的爱情依旧坚信不疑做铺垫。

(四)第八场:逃生还魂

“逃生还魂”选取明传奇中第三十五出“回生”,作为杜丽娘反抗封建礼教成功的象征选在最后。她经历磨难最终成功复生,以杜柳二人终于在人间重逢为喜剧结局。

二、昆曲《牡丹亭》删减与增加的情节

之前,我们就提到北方昆剧院对《牡丹亭》的改编是很尊重原著的,因此昆曲中删减的情节无关紧要,增加的情节将杜丽娘的反抗性提升到了现代性的高度。

(一)昆曲删减明传奇的情节

昆曲剧本中有些情节删减了明传奇《牡丹亭》,主要是将与二人爱情无关的情节删去。删减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删去了社会政治背景。以杜宝串联起来南宋与金朝的社会政治大背景基本没有体现。剧本中只在杜丽娘死后提及了金兵南侵攻打扬州,所以杜宝和杜母要离开西蜀南安去保家卫国,其他的“劝农”“虏谍”“牝贼”等情节都删去了。因为昆曲《牡丹亭》要表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而这些政治纷争与爱情关联不大。而且剧本只选取至“回生”,没有后续回归才子佳人情节所需要的政治环境,所以也就并不需要这些社会政治的背景情节了。

其次,删去了次要矛盾冲突。昆曲删去了次要人物的出场简介以及这些人物之间的冲突。比如陈最良、石道姑,他们的出场在原著中作者都分别有所介绍;春香跟杜母之间、陈最良跟石道姑之间,也有人物关系的冲突。但是因为昆曲的演出时间有限,因此删去一些次要人物的介绍,在演出时通过唱词等方式让观众了解有这个人物即可。并且在昆曲中最应突出的人物是杜丽娘,就连柳梦梅的戏份都不是很多,也就不需要那些不同小角色的性格对比来衬托杜丽娘,而且通过改编,即使没有次要人物之间的一些冲突,故事情节照样可以发展得很连贯。

第三,删除爱情受阻描写。昆曲删去了“冥判”“旁疑”等几次对二人爱情之路有阻碍的情节。没有了封建卫道士胡判官的怀疑阻挠,也没有了石道姑等人对杜柳相会的有意无心的破坏。这样的删减让两个人的爱情道路看起来比原著稍显平坦,虽然有生死相隔的阻碍,但是爱情却没有那么艰难,这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爱情观。

(二)昆曲《牡丹亭》中增加的情节

在所有演出的场次中只增加了完整的第六场“魂游问花”。共八场剧目,演尽三十五回的内容,却唯独完整地增加了这么一场,可见其重要性。

在删去的明传奇中的“冥判”中,面对如同阳间对真爱充满敌意的封建礼教制度的统治者胡判官的提问,杜丽娘只说是:“梦见一秀才……留连婉转,甚是多情……为此伤怀,坏了一命。”(第二十三出,第135页)她的话中讲出为情而亡,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并未争取。“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大家闺秀”[3],反倒是花神与判官对峙维护丽娘的爱情,也间接为她争取了时间。而在增加的这一场中,杜丽娘的游魂来到南安府后花园向花仙问梦。她直接要求石榴判官:“你快快还我那梦里的有情郎!”(第六场,第65页)如此不顾身份差异、直接大胆的质问,是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在石榴判官和花王告诉她,只要精诚不散,后事自明时,她回答:“一点精诚不散!”(第六场,第66页)为了真情,一段梦中之情这样坚持执着。比之原著,她对爱情坚定的信念更为突出,很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的意志。同时,也不难发现只要出现花仙,都会帮助杜丽娘。尤其是在剧本中,尤为突出。在《游魂问花》这一出中,花王为她保留肉身,待有情人他日重聚。可以看出在杜柳的爱情道路上也并非都是重重阻碍,也是有被他们真情所打动从而成全真爱的因素存在的。

三、昆曲《牡丹亭》改动的明传奇中杜丽娘的情节

昆曲剧本对明传奇情节的改动还是较多的,虽然改编不大,但是从细节出发,还是值得思考的。“杜丽娘的反抗性超过崔莺莺,正如后出的林黛玉又超过她一样。”[4]那么“现代女性”杜丽娘的进步性和时代意义也超过了明传奇。昆曲剧本中改动的情节主要也都是赋予了杜丽娘新的时代意义。她身上那种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对自身幸福和自由的追求都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一)第三场:惊梦寻梦

昆曲第三场“惊梦寻梦”将原著的“惊梦”“寻梦”合为一场,并且在这两出中都有所改动。其中我们有两点印象:杜丽娘是智慧的小女孩,也是行动的巨人。

在梦中惊醒时,原著中“(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第十出,第56页),然后杜母便劝说道要做些针线或者观玩书史。杜丽娘只是心惊胆战地保留了心中的秘密。但是在剧本中杜丽娘在半梦半醒中脱口而出一个“秀”字,这不禁引起了杜母的怀疑,杜丽娘便说:“这――孩儿刺绣才罢。”(第三出,第55页)这一细微的改动看似漫不经心,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机智可爱的小女孩。这样的反应绝不是在封建礼教熏陶下的大家闺秀该有的,却恰恰是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十五六岁小女孩所拥有的智慧可爱。

梦醒后的杜丽娘对梦中人梦中事念念不忘,决定回园寻梦。原著中,杜丽娘在第二天找了借口才支开了丫鬟春香,独自一个人去花园寻梦――“丫头去了,正好寻梦”。(第十二出,第66页)也许是为了维护心中的小秘密,又或许是为了维护一个大家闺秀的尊严。虽然有反抗封建礼教的意识,但“毕竟是上流社会的闺秀小姐,在她身上明显地存在着被束缚的的痕迹。”[6]昆曲中,杜丽娘在梦醒之后太伤感,然后立刻决定“待我再到花园寻梦去!(行)”(第三场,第56页)她没有思虑太多,果敢前行,在这里,她是行动的巨人,直率简单,敢作敢为。

(二)第五场:题画离魂

昆曲第五场《题画离魂》将原著的第十四出“写真”和二十出“闹殇”合为一场,有所改动。首先,原著中因寻梦而不可得,为了梦中的情人思念成疾,一病不起。春香说“再愁烦,十分容貌怕不上九分瞧。”(第十四出,第76页)杜丽娘照镜子也颇感意外:“哎也,俺往日艳治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留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第十四出,第76页)于是感慨写真留画题诗。也借此机会告诉了春香当时游园所梦,也为之后春香将这件事告诉杜母做了铺垫。直到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她才魂归冥漠魄归泉。

在昆曲中,作者直接把这两出放在一起。虽然并未提及杜丽娘何时自画春容,但却拿出自画像来题诗。题诗后向春香交代后事,而后告诉春香梦中情郎之事便魂归黄泉。可见这里的题诗也是暗示着她即将离开人世,这一线索直接将故事的发展推向“因梦而死”的。春香在后来也并未让小姐的父母得知梦中之事。这样改编更多地体现出了父母对女儿的关爱,削弱了他们对封建家长制伦理道德观的重视。

其次,杜丽娘在自画像上的题诗也有改动。原著中:“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第十四出,第78页)而昆曲则改为了:“思量梦里情中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第五场,第60页)相比看来,“蟾宫客”无疑是科举登第的代称,传奇的诗句是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期许,对自己未来的寄托,也暗示了在完整的故事中,最后他会考取功名,也会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但是昆曲“思量梦里情中客”着重于一个“情”字,杜丽娘并不在乎功名物欲这些身外之物,在乎的仅仅是梦里的这个情郎。这样的杜丽娘也比原著中更加痴情真心。

(三)第七场:拾画幽会

昆曲第七场“拾画幽会”将原著的第二十四出“拾画”、二十六出“玩真”和三十二出“冥誓”合为一场,有所改动。原著中当杜丽娘的鬼魂找到柳梦梅后便和他共度几个良宵,在柳的屡次询问之下,杜才说出自己不是人而是鬼的事实。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他的反应是“(生惊介)怕也怕也。”(第三十二出,第190页)直到杜丽娘说明缘由后,才说“你是俺妻,俺也不怕了。”(第三十二出,第190页)虽说最终还是接受了杜是鬼魂这个事实,在后面的情节中也对两人在一起信念比较坚定,但是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出其性格中有胆小犹豫的一面,也难怪杜丽娘一开始在他的追问之下并没有告诉他,也许是顾虑重重。但是在昆曲剧本中,杜丽娘与他见面之后就直言自己是鬼魂,其反应却是“你就是鬼,我也要与你结为夫妻!”“愿天地一表!”(第七场,第72页)这里的他的性格与原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待爱情更加坚定。这样的改编使得二人的爱情看起来更加简单和坚韧。

(四)改编的不足之处

不论是汤显祖明传奇还是昆曲改编的剧本《牡丹亭》,都存在着同样的不足之处:过分注重爱情。人生是多姿多彩的,爱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虽然杜丽娘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但是毕竟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她能做的只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爱情上。“内心情感的激荡使她对抗压抑已久的封建礼教的念头,对抗之法便是一个‘情’字。” [7]尽管杜丽娘身上有很多先进的思想以及强烈的反抗性,但是“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汤显祖还不可能为但是得青年指出一条现实的出路 。”[5]然而改编的昆曲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作为现代女性,更是应该注重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不能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寄托在爱情和情人身上。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8]昆曲的改编不是停留在反抗封建礼教制度上,而是将杜丽娘追求平等自由、更加独立的意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近乎完美的杜丽娘。情节上的变化也在杜丽娘的身上注入了很多现代性的特征。这样的改编既满足了大众对昆曲推陈出新的要求,也为昆曲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榜样,做出了贡献。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本文所有关明传奇《牡丹亭》的文字均出于此书。

[2]王文章:《兰苑集萃――五十年昆曲剧演出剧本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本文所引用皆出自此书。

[3][6]张翰池:《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58页,第59页。

[4][7]徐朔方:《汤显祖评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