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6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关键词】诗教 课堂 新古诗

中国是“诗国”,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传统诗教本位认识的逐步深入,诗教进课堂的呼声不断,声浪渐起。

然而,“诗教”是什么呢?《礼记·经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其意思是说,诗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写诗的人不仅品德不会坏到哪里去,也不会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来,诗教就是用诗来育人,用诗来进行教育,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诗教”就应该是既教“读诗”,又教“写诗”的“读写结合”才对。

那么,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没有“诗教”呢?回答是:有!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和新诗。教材中有,教师就得教,学生就得学。这也是“诗教”。但事实上,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不是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因为,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际都是只在教“读诗”,不教“写诗”。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为古诗虽短小精悍、易于记诵流传,但形式拘谨且深奥难懂难写,只易于“读”而不易于“写”。又因为新诗虽形式自由,易读且易写,却“与中国诗学之根关系疏远﹐又不易记诵,不易流传”(杨小亮,《国学经典·诗》)。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进课堂”的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一、何谓“新古诗”?

“新古诗”,也称新古体诗,就是以新诗写古诗,也就是现代化之中国古诗。《新古诗·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诗使得古诗不必拘平仄,诗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韵,但韵有自然之音乐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韵,新古诗同时用新诗的现代感来写,保留中国古诗优点,但不必套用古人陈语陈词,难字僻字。”“新古诗原则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诗形式,也是新古诗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惯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层楼地加以变化,如成一个六行,或两个四行联诗,三个四行联诗,并无不可。进而把其中一行变成多个字之变体亦无不可,再进而形成新古词、新古曲均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的“新古诗”:“碧荷,红花。屋小,我家。”此诗只有八个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韵,其语句现代化、口语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个字的“新古诗”:“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时。若不勤撒网,潮去悔已迟。”此诗之形式原则如古诗,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时”、“迟”有韵律感,其所使用文字与观念,均现代化、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

这样的“新古诗”学说,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新古诗”创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创的。国际名人陈香梅女士说:“‘新古诗’是中华文学的一大突破﹐使诗词大众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让人人爱读诗﹐人人可以写诗。”熊西平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它们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

二、小学生能不能学写“新古诗”?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入小学古诗教学,2011年下半年,我在镇江市的一所小学抽了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

经启发引导,每个同学当堂都能写出以“我”和以“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介绍自我”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语文学习我很行。迎难而上不怕苦,苦练本领学得勤。”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神笔真神奇。”“我的名字叫粉笔,不见黑板心着急。粉身碎骨也不怕,乐为育人献心血。”等等。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的访谈,和对这节没有作任何写诗准备的真实的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我以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三、能否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

为了探索其他老师能否在古诗教学中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我曾做过多次调查和实践,和许多学校的语文老师共同研究,不断地在多个学校进行这样诗教进课堂学写“新古诗”的探索。结果不仅是“能”,而且并不难。其实,这就是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指导学生学写“新古诗”的这一教学环节。

如,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请淮安市洪泽县×××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课堂上,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再如《池边所见》:“莲叶荷花绿映红,青鳜相戏于水中。小儿伸手摘圆盘,倒扣头顶当笠篷。”还如《看纸鸢》:“日落西山鸟林归,儿童散学迟迟回。忙问稚子这么晚?只言东方纸鸢飞。”等等。

这一课例还得到了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古诗教学的课例”的同时还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来,本课的教例和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后还受到许多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导镇江市的两位青年教师在《古诗两首·元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增加了“学写‘新古诗’”的教学环节。

课上,每一位小学生在“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的教学环节中也都能在几分钟内仿写、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诗”。如,四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新年团圆真热闹,全家幸福乐陶陶。新衣新裤满身套,爷爷奶奶给红包。”“春节都要吃饺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声声响入耳,人们脸上笑嘻嘻。”“新年新年新年到,家家户户放鞭炮。小孩喜得红钱包,全国人民乐陶陶。”又如,六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身着一件绿衣裳,生命旺盛众人赏。野火熊熊烧不尽,明年春风吹又长。”(《草》)“小小蜡烛真伟大,烈火焚烧不惧怕。牺牲自己为他人,难怪红烛精神佳。”(《烛》)“月亮弯弯像小船,天上人间来畅游。夜晚亮光当头照,人人见了皆喜欢。”(《月》)

篇2

关键词:会自学;自觉阅读;自主学习

帕克・帕默尔说:“真正共同体是载着教育使命的概念,因为它接受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所归属的现实、我们渴望了解的现实,远远超越了人类彼此间的互动。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同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这个共同体不能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高度注意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时发现,并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应有的发展,做到善于引导,及时鼓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认为,实现这一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案的设计思路,改变教学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行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柏拉图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因此,良好的自学习惯是从人的生存事实出发,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了关照而充实、和谐、光明,而非把外在于人的、背离心灵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让学生观察大自然

身处大自然这一思考源泉处,学生的思考能从直观形象转为对相关形象的信息加工。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都会遇到“个别学生虽端正坐在教室,貌似专注听讲,却只字未入脑海”的情况。大多情况下,这并非学生故意为之,而是教师所讲内容只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缺少形象的生动性,学生无法直观、真切地感知所讲内容。因此,应在大自然中,向学生尽量全面多姿地揭示某一点,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回顾所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在观察大自然时,引导学生对所见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主动地与人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形成。像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秋天》这篇课文中,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后,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如,“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秋天一到,秋风习习,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秋风来到什么地方在那儿做什么?”以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秋风飘到什么地方?在那里做了什么?”等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自觉阅读

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而自觉阅读更彰显其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更是三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生的阅读,学生应作为主动的参与者出现其中,而不是被动地阅读或接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有展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阅读、思考。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阅读的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的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不同。因而,阅读面应是广泛的,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更不应局限于作文书。应指出的是,自觉的阅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倾向、方向性,“导”而不“限”。

三、联系实际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选择性、能动性、独立性等是自主学习的显著特点。实际生活能使学生的知觉更敏锐,理解能力更强,在无意中巩固旧知、习得新知。因此,学生最初的思维课并非仅仅在教室面对黑板,而是要让他们走进日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去观察、学习,做到: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做。引导学生懂得:应联系生活实际,珍惜每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语文,只有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会得到许多知识。

从实际上切实减轻这种“负担和压力”,让学生的“主体性”从“负担和压力”之下“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构建有效生态课堂,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