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优秀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06: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链优秀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按照教案进行教学之后,及时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该教案和课堂教学状况作出的客观评价与总结,并附写在该教案后面的文字记载。教学后记不仅可以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还可以指导、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我是一个初中英语教师,从当初登上讲台内心的茫然到现在的胸有成竹,教学后记帮了我不少忙,让我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后记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如何记好教学后记,发挥教学后记的作用,下面就这些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记好教学后记:
1.教学后记的形式:
①评点批注式 一堂课结束后,要对教案执行情况进行回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板书和教态等诸多环节进行对照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在教案相对应的地方加以评点批注。在我的教学后记中常有这样的话:“此处对话用二人配对比全班齐读好”“此处用实物较好”、“此处用投影比用卡片好”、“知识点联系前面用比较对照法好”……这些话简明扼要,却为以后的教学节约了备课时间。
②实例分析式 抓住典型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一般写在教案的最后部分。它要求抓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总结,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英语的入门阶段分两个部分,一个以语音为重点,一个以语法为重点。语音没有一年半载的苦练,光靠注汉语拼音是不行的,如果老师反复强调,什么样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发什么音,学生也掌握不了,于是,从七年级(上 )正式学单词开始,我就每天让学生反复练读书后的语音及朗读基本知识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最后才总结语音规律。
③心得体会式 这类是最常用的一种。它是每个教师上完每节课后最真实的感情,通过教学,鲜明、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它可以是听课老师的评价,教师这节课自己上课的情绪,课后教学行为的反思等,形式是不定的。反思的基础是自我认知,人的自我评价必然带有情感的色彩。因此,教师要有自我开放、谦恭的胸怀,才能够接纳不同意见,也才能够悦纳自己。
2、教学后记该记什么:
①记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下来,教师对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对采用的教学方法,总会发现有成功之处,如果及时记录下来,不断积累,便能有效促进水平的提高。如在七年级教学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运用多媒体并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两种时态的区别与联系。
②记失败的教训 作为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上得很成功,教师若能及时记录每一节课某些失败的教训,并加以纠正,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③记教学应变 教学应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后教师能及时记录一些教学应变的事例,便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以解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④记学生的疑难问题 教师可在课后及时记录下学生的疑难之处,如对某些句型的理解,不同词类作句子不同成分的分析,语言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等,并作出分析判断,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补救,给学生释疑解难,这样做,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益处。
⑤记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上,当学生“创新的火花”迸发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在课后及时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⑥记录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及时在教案中记录作业情况,讲评时就会有的放失。既节约了时间又给学生这样的感觉“这个老师很负责”。每学期我都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学生作业中或单元检测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习题收集在一起,在期末复习时反复讲解,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很有帮助。
二、发挥教学后记的作用――教学反思作用
教学反思意即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借以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教学后记来体现的。
1. 实行自我监控 每次讲完课后,认真反思这次课的得与失,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深化课前备课 教学反思既是课后备课,又是课前备课的深化和发展。它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以便从中探索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音拼读能力的培养;树立一个理念培养一个拼读习惯;编了一个口诀;抓住一个关键
把语音教学作为我的小课题研究始于六年前的一次听课。
那一天从外校听课回来,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背诵单词的情景叫我难以释怀。那是一节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课,课上学习指认物品的名称,像钥匙链、身份证、笔记本、电脑之类的东西。在所有的孩子基本从能认读物品到会说之后,老师开始提问学生背单词,学生这样背单词:key,k-e-y;keyboard,k-e-y-b-o-a-r-d。学生一遍接着一遍地重复着。我感觉那是艰难地重复。为什么这么说呢?当背到notebook的时候,共有七个学生背诵,其中有四个学生把这个单词拼成了notbook。
其实,如果那些孩子能按开音节来读词记忆的话,用不上一分钟就解决了。看到孩子这么艰难地背诵,我在想,当我的学生上初中时也让他们这样记忆单词吗?自从听了那节课,有了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想法之后,也因此开始了尝试性的语音教学,具体做法下:
一、树立一个理念: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做点什么
有了这个想法,我把教学重点投放在语音拼读的培养上,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孩子要做到:语音清楚、了解简单的发音规律、能根据图些简单的句子。
我首先从学生认读的单词入手。要想要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先从语音抓起。我的语音教学是从认读辅音开始的,因为辅音最接近汉语拼音。我们学校使用的是三年级起点的英语教学用书,借助拼音学习语音是条捷径。常见的辅音解决了,接着就陆续运用所学辅音字母与五个元音字母a、e、i、o、u相拼。我的经验是先闭音节后开音节。在拼读时,有的孩子难免出错,把开音节读成了闭音节,虽然是少数犯错,可是屡禁不止,因此我就给孩子编了两句区分口诀: “末尾有‘e’读音长,末尾没有‘e’短音三遍一口气。” “末尾有‘e’读音长”:如cake, name, lake ,这些单词都含有字母“A”的开音节,读为A-A-A; “末尾没有‘e’短音三遍一口气”:如 cap, bad, dad,这样拼读其中的字母“A”A/?/- /?/ -/?/。口诀把开、闭音节对照记忆自然就好区分了。每一堂课我都见缝插针的教拼读,反复操练。
二、培养一个拼读习惯
我所在的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可参考的东西也不是很多,那时我就自力更生,把所教的每一册教材的单词在开学前都按开音节、闭音节和常见字母组合发音规律编排成一个表格,我叫它“集中识词表”(现在想来这个名字起得不是很合适),就是通过不断地拼读,然后边拼读边拼写,反复训练,坚持不懈。现在我们依托丽声拼读故事会、大猫系列分级读物等能很好地为孩子提供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机会,用一句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好处多多。
当然,刚开始语音拼读的时候,我们能找到的辅助拼读的东西很少。如今拼读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心与拼读成功的体验。每个单元我都精心设计一个“Free talk”,比如在学习“我会做”这个话题,即“I can see...”时,我就领着孩子一起读绘本故事《The pond》;在讲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时,我们就一起拼读绘本《The Singing Dad》。此外,我还把五年级的很多阅读材料改编成绘本故事,并制成PPT,使孩子们逐渐从自主拼读逐步走向自主阅读。
三、抓住一个关键: 把珍珠穿成美丽的项链
把一个一个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编排在一起,最终形成语音识词表。我对孩子们讲,每拼读一个单词就像捡拾一颗珍珠,拾得多了就可以将零散的珍珠穿成美丽的项链。拼读识词表帮助孩子们慢慢的养成了拼读习惯,练就了一双双识别开、闭音节的慧眼。用这种办法,我成功的送走了两批小学英语优秀毕业生,以全优的成绩!
其实我也知道,这也仅仅是万里迈出了第一步。真正学好英语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我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我首先要把想到的做好。我在做课改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个关键:那就是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做小课改有家长的支持与参与,这很重要,在语音拼读中,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孩子是需要鼓励与帮扶的,弱小的是需要帮一把的,因而我诚恳的邀请家长们帮助,因为需要他们监督孩子的拼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鼓励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就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才可能出类拔萃。
四、浮现的第一个可喜亮点,我还特地做了一个随笔
记录如下: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小课题研修展示课。正是在这节不起眼的课上,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让我对我的学生刮目相看,这也正验证了那句话:课堂上,由于我们成功的引领,达成的某些目标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比如今天的这节英语课,按我原来的教案设计,这节课的步骤大致是这样的:1. Free Talk看图说话;2.朗读课文;3.拼读单词训练;4.处理课后练习。在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课本看图说话时,我发现学生孙晓杰小组早早的就停止了讨论,我以为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麻烦需要帮助呢,我就走过去询问他们的讨论情况,出乎我意料的是,小组成员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我们讨论完了。看着我将信将疑的表情,其中的组员班长把手里的书举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们在看图时有个发现,这是幅图片,上面的五个都是名词,在不同的月份里才会有,用there are 和there is 就解决了;下面的五幅图片都是表示天气的,用it’s……这个句型就解决了。这一发现可不得了,要知道,如何利用好这组图片进行口语训练表达困扰了我好久,没有找出好办法让学生进行充分而有序的语言表达。经这一句提醒,顿觉眼前一亮,正如孩子所说的那样,做起来很简单。于是大家在这一启发下开始争先恐后的发言,表达自己对季节、对月份以及对节日的看法。句型的运用前所未有的好,孩子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犹如一语‘便是半个盛唐’!他们的表现证明:从会拼读单词到学会说话,我觉得孩子的眼睛学会了发现。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发现,我听过一个英语老师这样给学生讲单词,她说sp- sp- speak ,sk- sk- school.弄得学生一头雾水。这不就是三组爆破音的浊化问题吗?给我的启示:必须多学习,教学不可以似是而非。
篇3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与许多内容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各种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杨氏之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课文主要内容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老师可以提问?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学生回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前面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据此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等等。从而我们可以启迪孩子们:你们自己能够有这样敏捷的思维吗?你们希望有这样敏捷的思维吗?你们不也希望自己能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有机智幽默的语言吗?
通过这样的启发,孩子们一定很希望自己也能够有这样敏捷的思维和机智幽默的语言。老师进而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多读名著,多思考问题,才会有这样敏捷的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积累丰富的词语,才练习讲话、演讲,才能够做到这样机智幽默的回答等等,包括现在时下网上流行的一些精美的语言段子,都可以为我所用等等。如时下有个段子是这样编排孔子的:
孔子听说中国正在讨论以他的生日作为教师节,他也高兴不起来,原来是他的职称未解决!
批复:经人社部核实,关于追认孔子正高级教师一事,不符合条件,不予受理。
1)无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
2)无教师资格证书。
3)无语文证书。
4)无计算机等级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缺失。
5)任教学科学段不明确。
6)经常外出游学,教学工作量达不到有关要求。
7)没有教学工作总结,教案不够齐全。
8)虽有弟子三千,但贤人才七十二人,优秀率仅为2.4%。
9)无学术专著,未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其作品均为片断。
如果这换成是某一个人的回答,就会显得非常巧妙,他暗讽了当今教师职称评定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等等。
在启迪学生通过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还应该注意的事:
加强语文的立体教学
随着语文教学的蓬勃发展,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加强语文的立体教学,创设大语文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强烈氛围。
1、组织兴趣组活动
语言习惯的形成仅靠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及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才能学好。如果一味的增加课时,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方法来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感到学习枯燥厌烦。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将教学任务全部放到课堂上完成,课外强化和巩固则通过自愿参加兴趣组完成。我们组织了朗诵组、歌咏组、表演组、故事组和通讯组等。另外,还组织了语文沙龙,每周二、四、六在布置的语文角中进行沙龙活动,有时教唱语文歌,有时进行故事比赛,有时进行语文会话。这样的小组活动,强调了一个“趣”字,形式多变,内容常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
2、开展课外阅读
开展立体教学,需要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因此,除了使用教科书,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阅读、听力及其它语言学习材料作为课本补充。内容集语法、句型、辨析等为一体,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充实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由于学生读得多、见解多,他们的视野较开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惯及其他,这些也正是立体教学教材上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3、走向家庭、社会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语文会话的语境,我动员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听语文磁带,配合我做家庭护教,督促孩子们课余听、放学听、吃饭听、入睡前听。每年圣诞节,我还组织圣诞节化妆晚会,邀请学生家长来参加,此时是学生语文情趣最高涨的时候,他们都想利用这个机会大显身手。他们有的表演《龟兔赛跑》、《丢失项链》等语文话剧;有的用流畅的语文,逼真的表情,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有的则用娴熟的手画上连贯的简笔画;有的诗朗诵、猜谜语、演小品等节目。老师看得点头微笑,家长看得心花怒放。有些家长由此对学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肯投资,愿出力,有的家长还能与子女对上几句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出外旅游时,主动争取与外人会话。这样增强了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4、锻炼意志力,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篇4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教学双赢 教学改革
尽管英语课堂在新课标指引下一步步走出了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似乎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但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表面的热闹并没有让高中课堂走出原有的困境。当你看见学生手中的试卷和习题;当你看见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直飞,学生一片茫然且教室一片寂静;当你听到这样的课堂得到领导高度赞扬;当你在英语早读时,只看到学生埋头做题或默看;你会不会问:“这是英语课堂?”
新教材编排体系很好地体现了大纲精神,我在使用这一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深深感到“激活课堂”才是促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转换、形成交际能力、促进教学双赢的良好策略和手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掌握语言,达到自觉提高交际运用能力、终身受益的目的。要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必须向课堂要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这“活跃”指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那么,该如何激活课堂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激活英语课堂,实现教学双赢的必备条件
1.教师的良好素质是保证
课堂是否活跃,与教师有密切关系。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从容自如地操纵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很难想象,语音不准、张口就是错误的教师怎能激发学生兴趣?理论贫乏,不会处理教材、不会按教学做事的老师,怎能使课堂活跃?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正确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因为“知识不能像杯子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中去,相反,知识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索动机驱动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的”。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能以“教”代“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和实践观,不断地积累知识、更新知识。
2.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永远是权威,居高临下,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英语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缺少必要的民主,即使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以书、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升学模式又造成学生之间竞争多、合作少。这样,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受到了严重束缚和压抑,学生不是主体,课堂难以活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放下面子和架子,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以朋友、师长、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有心理安全感、舒适感,抛开压抑心理,变被动为主动,课堂自然活跃。
3.一切从学生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毫无创造性,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抛到九霄云外了,从而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英语也是语言交流的工具,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去“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精于根据学科特点、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才能激活课堂。
二、发掘教材内在力量,活化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课堂预设,把握课堂动态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我们对教案进行优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需求和动态课堂的生成过程,给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灵活发挥留有空间。备课时应该预设某种情况的相应对策,设计要着眼教学的多个要素。要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要兼顾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学生都有相应努力的目标,而且可以动态调整。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充分备教材、备学生。
另外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可一讲到底;练习作业的设计也应关注学生层次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有任务、有收获。
2.活化教材的目的
活化教材的目的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培养学生为了交际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比如,进行文体转变也是活化教材的好办法。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本单元的四会词、习语、句型将对话或戏剧改成叙述故事或小短文。这种改变体裁的练习,对学生巩固本课重点知识,用活习语,提高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把握句子、段落结构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要巧妙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板书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如提纲式、表格式等,还可以以三笔字、简笔画等体现教师的七项基本技能。美观、新颖、独特的板书,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表演是激活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想在同学面前体现有个性的气质形象、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和组织能力,以此来吸引同学注意、博得好评和赞扬。如果我们将这种张扬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多采用直观、形象的表演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因兴奋而出现一种积极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张扬个性,这样会比教师长者口吻式的叮咛、嘱咐、强调更有效。当味同嚼蜡的讲读教学转变成声情并茂的形象教学,学生就不会为学而学英语,教师也不会再担心为教英语而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也不会心不在焉,昏昏欲睡。
比如,当教授《项链》这一课时,在学生熟悉剧本之后(教材就是很好的剧本),我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十年前、十年后的主人公Mathilde,Jeanne,Pierre,公园里消遣的人们及舞会上的人们,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利用辅导课让学生尽情表演。这个活动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短剧表演,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较为的交流活动,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表演过后,很多学生意犹未尽,不但讨论续写此剧,而且另外找了课外的短文自行改编,一定要我指导演出,效果之好,大大出乎预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续写剧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运用媒体激活兴趣
现代学生一出生就被现代传媒工具包围。电视、影碟、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电脑等是他们的伙伴和导师,学生易于接受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给学生以各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区”,充分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
五、善于点拨思维火花
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堂机智,能及时迅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思维亮点,及时点拨,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以形成燎原的思维热潮。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我们的课堂才能激活。
六、以幽默激活课堂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决定因素是师生互动。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幽默甚至滑稽的动作去创造富有激情的课堂。
幽默能给人以轻松的感觉,可以开启人的智慧,提高思维能力,从意识上缩短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过得真快,真有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趣,以趣诱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将文本情趣、生活情趣、幽默的教学等结合起来,在知与情交融的设计流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真正把英语课上得具有人文趣味和生命活力。
尽管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头脑中始终有变革英语教学的创新理念,遵循教学,灵活多变,就能够找出切实可行、学生乐于接受又喜欢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曾选,杨大契.中学英语教学法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5.
篇5
关键词:教学灵感;灵感激发
Abstract: Teaching is not only science but also art. Teaching inspir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reative teaching. Teaching inspiration is a mental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highspirited and active thinking that can immediately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solved or have not been solved for a long time. Teaching inspiration will be aroused if teachers firmly pursue in their specialties, love and understand their students, and if they have a fine mood and are able to do the longtime arduous creative work.
Keywords: inspiration;teaching inspiration;inspiration stimulation
一
灵感(inspiration),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
在深奥的科学创造活动中,离不开科学灵感。科学灵感是科学家在创造达到时出现的一种最具创造力的心理状态,此时此刻科学家会突然做出重大发现,科学史上这种事例说不尽、道不完。如凯库勒乘马车时猜出碳链结合的秘密,阿基米德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完成元素周期表等等,无一不得益于科学灵感。
在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创新的动力。艺术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艺术家都非常珍视,及时把握这突然而来的兴会,或瞬间闪现的构想,往往急不可待,以致停著推杯、披衣伏枕,去记下那不期而至的文辞、诗句、图形、舞姿或旋律。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教学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动态展示,是师生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论语》里就有“教学灵感”的描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至今学界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灵感”。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孔子的教例,曾参在孔子多年悉心教育下,对孔子学说已经融会贯通,与孔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孔子只要稍加点拨,灵感便不期而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灵感也只赐予像曾参这样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当然,孔子也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能在曾参长期进德修业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曾参的灵感。孔子之后的我国另外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孟子主张的“自求自得”、激发学生的“良知”“良能”等,实际上也是指教学中的灵感。
我国古代教育史有关教学灵感的思想精华,到了当代更是为许多优秀教师所继承和发扬。如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创立“尝试教学法”便是得益于教学灵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呢?长期以来,邱老师一直在苦苦地思索这个问题,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都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练,能不能让学生先练,教师后讲呢?灵感袭来,使邱老师创立了尝试教学法。[1]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更是对教学灵感有独特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教育艺术则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而‘创造性思维’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2](43)众所周知,钱老师这里所说的“空灵”“悟性”以及人们常说的“应感”“兴会”等词汇都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灵感”的文艺心理学术语,与“灵感”具有相同的涵义。
二
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研究和探讨教学灵感呢?
第一,教学灵感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教学灵感是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教学心理现象,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教学灵感是师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师生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高涨、最富有创造性时的高峰体验。教学灵感可以使师生思路通畅、想象活跃、反应灵敏、精神饱满、注意专注,使师生能排除其他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摒弃习惯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种酣畅顺适、得心应手之感,这就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第二,教学灵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把握和构思创新。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常常积累了不少材料。但是,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最正确最科学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是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感到最棘手和最容易卡壳的问题,这其中缺少一个能“一以贯之”的东西,犹如珍珠需要一根线加以贯穿才能成为项链,教学灵感就是这根线,它能使教师做出高层次选择。尽管备课过程中,教学灵感的作用似乎不那么明显和具体,但教学灵感在潜在中却起了组合和导向的作用,使零碎的材料上升为系统的教案。这是一个飞跃,教学灵感所选择的新的教学构思,并不是用逻辑推导的方式一步一步得出来的,它具有跳跃性,教学灵感袭来时,教师常常有豁然贯通的感受。如魏书生老师在备课时,本来是按“基本思想”“写作特点”“段落大意”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准备,但又感到这些东西自己在中学学习时也记了不少,而很少看,即使当时看了,至今也没有什么印象。如何把大量庞杂的语文知识“一以贯之”呢?魏老师整天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一次备课时,魏老师偶然抬头,看到窗外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时,教学灵感油然而至,语文教学中那大量的庞杂的教学内容不也是由主干、分支所组成的“知识树”吗?
第三,教学灵感能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效能和高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当出现教学灵感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教学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能和高速度。例如,在教学灵感状态下,有的教师常常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真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听课者无不惊叹教师的学识渊博,神采飘逸;有的教师频频提示、导引,师生竞相问答,课堂气氛热烈,在师生思想碰撞中,时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成果,使教学达到出神入化、妙趣横生的最佳境界;有的教师往往提要钩玄,启发点拨,打开学生的心扉,话虽不多,却是画龙点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和生成教学灵感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揭开“灵感从哪里来”这一科学难题。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我国心理学家对这一难题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据报道:为解开“灵感生于何处”这一谜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跃嘉、罗劲领导的课题组,以传统的谜语做实验材料,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记录实验参加者的脑部活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实验中,心理学家们绘就了分别表示“困难”(或有顿悟)和“容易”(或无顿悟)的脑电波形,相减后得到一个波峰为380毫秒的负波,并找到这条“N380”波线在头皮上的分布区域。偶极子分析表明,“N380”起源大脑“扣带前回”区域,这与他们的FMRI脑成像结果完全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灵感并不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前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后者实际上就是想象、直觉或灵感。[3]
我国心理学家对灵感产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说明灵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一般教师或者学生经过努力,同样可以激发教学灵感。下面,主要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激发教学灵感。
第一,教师要对专业执着追求。
我们在对灵感的研讨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少数兴趣广泛的多才多艺者外,绝大多数专业创造者只会出现与其专业有关的灵感,如科学家只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不会出现创作的灵感;反之,作家只会出现创作的灵感,而不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而且,这种专业灵感与其对专业执着追求正相关。一个人愈是热爱其专业,愈是执着追求,其专业灵感出现的频率便愈高,这是因为专业性做功语言的积存是与灵感的产生、发展、加工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
有关研究表明:“灵感的激发和加工,主要是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方式进行的,而且越是高层次、越复杂的课题,就越需要使用抽象化、概念化词语符号来运作,就越需要理论的定位。一个人的专业性做功语言的储备量,语汇使用的准确程度,内心语言思维的运作水平,即基本反映了这个人的创造力水准……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并不要求人们泛泛地摄取一切信息,因为人到底是血肉之躯,即使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也不可能掌握世界上一切知识。我们强调的是建立专家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外辐射,逐步形成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这个过程被理解得越早,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就越早。”[4]
教师要想形成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方式来进行思维和激发灵感,必须从一开始走向讲台就要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对专业执着追求,要“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新苗”。如教学灵感频出的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为了我们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我们可爱的学生,‘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开出慰籍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5]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从此意义上说,教学灵感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的关心,是一切教育艺术的‘灵感之源’”。[2] (41)教师唯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自觉地刻意地去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灵感必须与学生学的灵感产生和谐共振,激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共鸣,才具有教学艺术魅力。教学灵感的诱发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陶冶学生的个性,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进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学意境,这个教学意境就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灵感之域。
例如,教学第一线的吴群英老师就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萌发灵感。诚如吴老师自己所说的:“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活的心,启发学生产生‘新感悟’,取得‘新收获’,掌握‘新方法’。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一点灵气,多一点生气。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发现中萌发新的灵感。为此,我特别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更合理?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方法吗?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6]
第三,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时,教师就会在教学创新动机这种内驱力的驱使下激发出教学灵感。
人们在探讨激发灵感时有的强调执着,有的强调放松,看似矛盾,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诚如《礼记》中所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唯有教学灵感来临,教师才会出现紧张,唯有紧张,才有动力。这种紧张,既不是教师受到外部威胁而产生的肌体反映性防卫性紧张,也不是教师依靠外部条件逼使自己心理处于某种激活的状况,教学灵感的动力源自教师心理深处的那种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教师产生教学灵感时的心理紧张,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机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就从事某一活动来说,具有适当动机的人同不具备适当动机的人相比,前者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后者唤醒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二是指向功能。每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促使人的行为指向某一客体而相应地忽视其他客体。”[7]可见,动机的两种功能都是催发教学灵感的动力源。因此,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
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张力的保持,需要与各种生命活动协调,一旦失调,教学灵感马上就会消失,“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这种张力的保持就靠教师在紧张执着的状态下的放松,如同我国道家所强调的“任其自然”,佛家所主张的“不执着”精神,如果教学灵感袭来时,教师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不迷信于某些公认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不禁锢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和预定的教学构想,这样便有利于教学灵感的激发。许多教师的经验也表明,教学灵感往往产生于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如一夜苦思,早晨醒来后却有灵感;整天闭门思索,傍晚散步时突发灵感。总而言之,教师唯有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动机,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学灵感。当然,教师也不宜急于求成,教学动机太强烈,心理过于紧张,甚至害怕失败而心烦意乱,只张不弛,这样是不利于激发教学灵感的。
第四,教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教学灵感频频出现的优秀教师,无一不是长期进行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才获得教学灵感的。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就孜孜以求地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自走向教育岗位后,工作勤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教学灵感,教学取得突出成绩,几年内便成为特级教师,正如魏老师自己所说:“面对困难,应该自强不息,超越自我,不断想出新的战胜困难的办法。”[8]
尽管教学灵感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教师若守株待兔,不想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期望教学灵感的到来,那么,就会像黑格尔所嘲讽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诚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9]可见,教学灵感只能在教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产生,只能靠教师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具有教师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的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的大脑信息网络系统去捕捉。简言之,教学灵感只青睐于教师有准备的头脑,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又来之于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第五,教师要善于抓住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
每位教师都有此体会,即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如在备课时,或与学生质疑问难时,或在课间休息时,或在教研室讨论时……突然灵感特别活跃,其他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特定时刻,往往会迎刃而解或豁然化释,并且思路流畅、简洁。有时,甚至还会触发连锁反应,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颖课题和思维角度。此时此刻,激发出来的教学灵感使教师本人左右逢源,其文思之汹涌,意念之奔流,大有来不及笔录之势。有时,还会使教师宛如通体潜能一时达到了融会贯通、任性聚发的境界,这时是教师教学效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刻,是教育价值最具本质内涵的时刻。
为此,教师必须随时准备好教学灵感的到来。我们建议,对于教学灵感,教师不妨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下来。
第六,教师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绪。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节奏、特殊的生理需求、不同的体力调节和情绪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当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绪,此时,教师情绪高昂,精神愉悦,一旦遇到新的刺激,大脑反应灵敏,就很容易获得教学灵感。如果教师心绪不好,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或者松懈懒惰、自满自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教学灵感是不会拜访他的。
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绪呢?我国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虚静”“养气”说可供教师借鉴,刘勰认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养心,就能“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心情舒畅,思路清晰。凭着这种“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的良好心绪,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0]易言之,即能诱发出使教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教学灵感。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尝试教学实验研究20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6.
[2]《语文学习》编辑部活的语文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刘英楠我们的灵感从哪里来?[N]北京晨报,200307—23(24).
[4]梁广程灵感与创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155—156.
[5]于漪于漪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85.
[6]吴群英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一点灵气[J]教育艺术,2002,(4):59.
[7]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0.
[8]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上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