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31 18: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溯源方案

篇1

>> 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特色农产品体面生存的空间 基于物联网的RFID农产品溯源标签的优化与实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追踪与溯源系统研究 农产品溯源技术在新疆的应用现状分析 二维码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RFID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系统应用研究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刘平和他的农产品全程溯源平台 浅谈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设计 农产品安全溯源物联网体系分析 农产品的春天农产品的春天 疯狂的农产品 农产品的营销 中国农产品对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及发展空间探析 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空间流向特征分析 农产品电商模式有巨大空间 国内外农产品溯源系统研究现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农产品溯源的想象空间 农产品溯源的想象空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马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吉林省延吉市贴有溯源码的农副产品

“我们正在往产品上贴溯源码。”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的范威告诉《t望东方周刊》,由他担任销售总监的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由延边市政府牵线,加入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满天星“点亮中国”溯源计划。

已经有十多年大米种植经验的他们,目前订单面积超过5000公顷。尽管这次只是试点,他们依然拿出了10万斤平岗大米,“2万袋5斤装的粮食,都贴上了溯源码。”范威说。

而这些贴了溯源码的大米,不止在淘宝销售,还通过各地的销往全国。

一方面是工业品山寨货层出不穷,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另一方面是电商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令传统的销售模式和渠道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品溯源应运而生。

溯源技术在升级改进。对于农产品来说,地方政府和企业希望通过它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通当地特色产品的电商渠道,甚至,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而对当地的电商企业和农产品龙头企业来说,这个由互联网巨头和政府牵手的项目,也在倒逼他们改变。

五方联动

若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排在口感之前的,一定是安全,比如农药残留量、添加剂,甚至各种可能的激素。

阿里巴巴集团推出满天星“点亮中国”计划,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共同为当地农产品的安全性背书。

与县域合作,需要多方联动。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为例,需要进行五方联动:大洼县政府牵头,整合质监局、旅游局、畜牧局、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各方资源;阿里巴巴提供平台、流量、资源和电商相关的培训;杭州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辽宁金社裕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整合整个运营、包装推广、线上销售过程;当地被选出的龙头企业提供特色农产品。

“阿里巴巴+地方政府+技术方+运营方+当地企业”,这正是满天星计划和县域合作特色产品的基本模式。

在一个开放的生态中,县域和相关公司直接对接,阿里巴巴只需要在后方整合,更多的工作还是引导消费者用手机扫码。在实际操作中,阿里巴巴会根据当地特色,推荐相关的技术运营商。而一些县域的合作,是由已经和阿里巴巴有合作或接触的运营公司促成的。

目前满天星合作的县域有16家,预计2015年底有50~100个县域签约合作。

“2015年3月我们去了阿里巴巴,大家对农产品溯源非常有共识。”大洼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洋说。之后,阿里巴巴派人去大洼县实地考察后,觉得当地农业基础环境不错,质检部门也可以对接,也建立了产地方案和生产记录,可以做溯源跟踪体系,很适合做农产品溯源的首家县域。这便是阿里巴巴做农产品溯源的开端。

安全几何

确认合作后的首要工作便是选品,各县会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以及质检部门历年的检测数据,选择适合的品种。

“首先从50多款产品中,通过电商物流测试,将顾客体验感较差,不适合做网络销售的产品筛除,之后审核农产品的质量标准,选择当地龙头企业的产品作为试点。因为他们对产品的监管和溯源有相应的跟进制度,一旦出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刘洋说。

而延吉市,则通过服务商北京新农商学院为延吉市和阿里巴巴牵线搭桥。“北京新农商学院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市场化的筛选,政府再根据他们的名单,联合质监局 ,比对数据,进行二次筛选。”延吉市商务局局长助理王兵告诉《t望东方周刊》。

阿里巴巴给县域方面的建议通常是:选择10个单品即可,太多的品类,会缺乏引导性,让消费者过于盲目。

延吉此次选出了包括平岗大米、明太鱼、金刚山泡菜、朝鲜族冷面、生态黑木耳等10款代表朝鲜族特色的产品。

对于范威来说,他们从2004年开始以订单农业的形态经营,对于将近20个村的2000多户种植户,他们一直在调整流程和规范。从肥料的存放到农药的控制,都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体系,“到了施肥的时候,会有专人去指导农户。”

在2015年6月已经进入二期合作的大洼,早已突破了最早的10个选品,当地更多的农产品进入了淘宝网“特色中国”频道,设立了“大洼馆”。

在一期的时候,大家需要整理平时统计的数据,讨论哪些信息是消费者想要知道的。

大洼馆光合蟹业体验店除了最早的文蛤,醉蟹、河蟹、海参等海产也陆续上线。通过手机扫码,消费者需要看到产品的生长基地、养殖加工过程、产品营养价值和生产商等信息。

该店店长才源告诉《t望东方周刊》:“河蟹装盒时是鲜活的,比较难把控,其他产品不存在网络销售的问题。” 吉林省延吉市某大米基地

大洼馆到了二期,引入了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茵)在当地质检部门之外,再次对所售农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

姜庭根是大洼馆馆长,来自负责此次合作中运营部分的辽宁金社裕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社裕农)。他告诉本刊记者:“在大洼县成为全国首家试点县的消息传出后,莱茵主动和我们联系。”

莱茵除了对试点产品抽检和背书,也会对标准提出一定的建议。

线上销售的盘锦大米,来自多家企业,他们除了要符合国家、当地的相关标准,也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监管流程和标准体系。

在安全把控上,每一批次产品的施肥量、农药残留都要有记录和责任人。除此之外,金社裕农正在和当地企业联手,展开24小时远程监控。“未来消费者可以在网页看到田间地头和生产间的实时状况。”姜庭根说。

电商巨头的倒逼

在满天星计划中,延边芝麻开门电子商务管理有限公司是这次合作的出资方和运营方,其总经理尹基泉同时也是延边州电子商务协会会长。

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延边当地的电商经营水平不高。“最早一批电商经营者是在网上卖韩国、日本的商品。但货物从口岸城市进入延边,再销往全国,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并不划算。”于是这批电商经营者转战深圳、广州等货源地创业。

目前延边100多家网上店铺,总体上“不出延边,比较闭塞”。

从2014年开始,延边建立电子商务园区,虽然本地电商企业陆续入驻,但依然缺乏氛围和活力。参加阿里巴巴、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的活动,成为他们提高自身水平的方式之一。

当地企业开始学习生产更适合互联网的产品,比如将大米做成5斤装,或将500克装的木耳换成200克装。

网店要重新装修,文案策划要跟上,客服也要有标准化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倒逼。

杭州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岳晓兰告诉《t望东方周刊》,现在需要的是从消费者的出发点去倒逼之前包括生产在内的环节。“农产品要从地块的土壤和水质等信息就开始系统录入,种子、农药、化肥的品牌、数量、操作人都要录入,农作物成熟后,要进行检测,合格地采摘,在仓库中再次验货,合格的才会赋予身份证。”

这一系列检测,需要企业或合作社以更高效的方式去监管农户,用更好的收购价格来鼓励农户对自己的产品负责。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引入是创新,但其权威性仍待市场考量。

除此之外,大洼县还引入了第三方保险理赔机构,下一步将对出现问题的产品进行赔付。

增长的销量和放大的构想

2015年4月20日大洼馆开馆当天,获得了120万元的销量,也有线下客户通过电话直接跟销售企业对接订货。刘洋说,网络销售的利润点高了很多,而整体销量比触网之前多了30%。

才源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之前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但在部分线下客户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以后,电商带来的消费者,能够让公司的销售额继续稳定在2000万元。但显然,省去店租、人工等费用后,线上销售的利润点要高于线下。

不同于其他县域,大洼县的合作模式是:金社裕农跟当地企业进货,而剩下的包装、销售,甚至定价都是由他们控制。

不到100万元的投入,换来成倍的销售额,金社裕农决定让馆内经营的农产品更加多元化。

姜庭根透露,他们会在9月上线生鲜蔬果,比如当地的葡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葡萄在长时间的物流下非常难保鲜。而今,溯源码可以让他们通过实时监控扫码的大数据,了解产品被消费的时间点、地理坐标,从而大致推测出哪个区域需要补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消费者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描摹,了解其年龄区间、性别占比、区域划分等信息。

不过,阿里巴巴满天星项目农业溯源执行张建波说,不会开放后台的裸数据给品牌方或者企业,企业可以知道每一个消费者的大致描摹,但不会知道具体信息。

让码不再被仿冒

商品有码,但消费者依然担心真伪。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物理防伪、到数字防伪(数字编码,电话、短信、网站查询),再到单品单码,防伪技术一直在升级,也一直在被仿冒。

而视觉码的应用,更是让二维码不再是简单的黑白色,甚至是可以没有点阵的。

2015年1月20日,阿里巴巴完成对以色列二维码技术创业公司“视觉码”的战略投资,前者将广泛使用“视觉码”的专利和技术,后者也接入整个阿里巴巴生态系统,进行更多反假货、商家用户管理和O2O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

岳晓兰说,在和阿里满天星平台上的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中,他们更推崇暗码,因为明码很容易被复制。

“在码制上,现在应用更多的视觉码,比普通的QR码更难以仿冒。”岳晓兰告诉本刊记者,标识码本身也可以增加防伪技术,比如可以使用人民币开窗安全线技术,而安全线是可以定制的。此外,在物理防伪技术上,安全线水印证券纸是国家印钞局专控纸张,防伪门槛高,谁采买的都会有登记。

对于加入阿里巴巴满天星计划的产品来说,它的扫码引擎是基于手机淘宝或手机天猫,而中国质量万里行溯源平台的扫码引擎是开放的,扫码的软件比如微信等都可以扫码。

但对阿里来说,他们对扫码后吊起页面的过程加密,吊起的不再是普通的H5页面,不容易被“钓鱼”(网站造假)。

篇2

关键词:农产品 大数据平台 追溯平台 质量点评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4-0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的,构建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集成农产品质量评估于农产品追溯过程中,平台面向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所有农业生产者,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的对接;通过平台检验农产品的质量,体现供需关系;搭建供需渠道,解决供需矛盾;区分农产品等级,促进农产品品牌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 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近年来,随着问题农产品的频频出现,国家和有关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农产品追溯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一种发展战略方向。且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追溯,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追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对追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我国在北京、河北、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然而这些试点或收效甚微,或成效不持久,大多声势渐息。已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虽然具备了可追溯性,却也没有强调对追溯过程标识的真实性进行鉴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势在必行[2]。

2 建设必要性

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仍面临农产品生产分散、溯源的“源头”不明确、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使数据信息真假难辨、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分段式监管造成信息割据,形成数据信息孤岛等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由低到高,逐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品追溯体系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该意见指示下,同时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过程加结果监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者安全。基于该平台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链条;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建立新平台、新渠道,将农产品产销带入全面信息化r代,扫除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为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市场契机,并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智能化、管理透明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灵活化,颠覆传统零售模式,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

3 技术方案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有效的信息获取、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溯源平台。该平台采用C2C模式,直接对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并从农产品平台准入准出、农产品产地生产信息、农产品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描述信息、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监督、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奖惩、消费者点评7个环节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3]。平台提供:(1)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2)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开辟农产品C2C营销模式;(3)品牌塑造服务,基于平台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将农产品进行区分,形成农产品质量比拼竞争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形成;(4)宣传推广服务,基于平台推广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质量安全。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产品产销全面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 创新点

充分考虑平台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将来的可拓展性,采用大数据架构,保证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用户对信息处理的需求。(1)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平台能够针对具体要求进行定制,以适应生产者、农产品类型各异、品种繁多、特色明显的现状。(2)提出农产品生产者、平台、农产品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模式。(3)提出将农产品追溯过程与质量检测、质量点评相结合进行质量监管,综合追溯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5 结语

该系统通过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获取、农产品定期质量检测及用户质量点评,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并将这些实时监控数据以云的方式分布式存储在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监控、预警,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源头到市场整个供应链全程可控,并基于该平台提供农产品质量控制、质量追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品牌塑造、宣传推广服务。

(1)经济效益: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拓宽农产品市场,借助该平台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等级及品牌形成,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速通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政府监管能力,保障了人们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开放的流量平台创造了商机,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部分解决农民创业、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态、环保、健康和科学种田意识,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产品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3)生态效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红华,师严涛,田志宏.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师,2007(7):10-12.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IPTV;视频压缩;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2-pppp-0c

随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建立“从农场到餐桌”,自生产、加工、分装、流通直至销售的透明公开的追溯体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随时通过农产品包装上的条码正确追溯每一阶段的信息,才是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根本途径。整个追溯过程所依托的是融多媒体内容、宽带IP网络、数字电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IPTV系统服务平台。

1 IPTV概述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互联网协议电视,简称网络电视,它是集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和家电等多种数字技术于一体,利用Web技术,以宽带IP网络为媒介,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互动式数字媒体的一种信息服务业务,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的方式享受IPTV服务。

IPTV解决方案包含内容系统(内容制作和内容分发)、业务系统(用户管理、终端管理、网络管理)、承载网络(路由器、交换机、BAS和DSLAM)和家庭网络四个组成部分(见图1),通过IP网络传送广播电视、点播电视和互动娱乐服务[1]。

其中:

①业务支撑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运营支撑和业务支撑,是IPTV平台体系中的运营管理层。它通过与其他支撑系统的接口连接,可自己独立或者借助其他支撑系统实现统一认证、计费、支付、业务受理等功能。

②内容网络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业务的制作、处理、增值和流媒体服务。③网络承载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网络承载,其可以分为接入网、汇聚网

和核心网三部分。

④用户终端主要是机顶盒(STB)。可选用PC机来观看IPTV业务,通过ADSL,LAN和WLAN等宽带接入方式接入,实现IPTV业务的使用。

2 IPTV关键技术

2.1 视频压缩技术[1]

由于视频数据的庞大,未压缩的数字视频数据量对于目前的计算机和网络来说无论是存储或传输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多媒体中应用数字视频的关键问题是数字视频的压缩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了许多视频图像编码标准,如以MPEG-1、MPEG-2为代表的中高码率多媒体数据编码标准,以H.261,H.263和H.264为代表的低码率、甚低码率运动图像压缩标准,以及覆盖范围更宽、面向对象应用的MPEG-4。此外,我国也自主研发了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AVS。

H.264的码流结构网络适应性强,增加了纠错恢复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微软公司开发的WMV9,压缩效率和重建图像质量与H.264不相上下,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我国现在正在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编解码系统(AVS)标准,其编码效率和重建图像质量也与H.264相当。其他一些国际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视频压缩标准,比如ASF,nAVI,AVI,DIVx,QuickTime,Real Audio,Real Video及Real Flash等。

2.2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文件。流媒体技术则是指一种视频/音频传输、编解码技术,它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后放在流媒体服务器上,用户可以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将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个人电脑[1]。

IPTV是利用流媒体技术进行传输的,从系统前端到用户终端,其流媒体视频流有广播和点播两种传输方式。广播传输方式是单向、被动性,选择内容受限,非交互型的。点播传输方式是双向,可实现个性化,用户喜好决定接收的内容和时间,实时交互型的。就IPTV视频流传输的有效性来讲,点播方式要比广播方式技术复杂得多,实现的难度也较大。广播方式的视频流要求IP网络具有“组播”技术功能,这有点类似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所不同的是IPTV属流式媒体技术播放/接收,这与数字电视技术的直接播放/接收在传输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点播方式的视频流要求IP网络能有效地实现视频流的“推送”技术,将流式视频流“推送”到用户的接入网中。若想实现IPTV的“组播” /“ 推送”技术,就必须在宽带网络的边缘建立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才能把直播电视、按需视频(如VOD等)、个人录像等服务项目“组播”/“推送”给用户,保证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电视机+IP机顶盒”或“PC+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以遥控器为输入设备,从宽带IP网上接收IPTV系统服务平台的多媒体信息服务[2]。

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3.1 追溯流程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存在两种追溯方法,见图2。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一运输商一销售商一销售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农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溯源,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农产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农产品的召回。因此,对农产品属性以及参与方处理的信息进行有效标识是基础,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管理是成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关键。

3.2 追溯机制

首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见图3,可根据实际情况包含基础档案、生产档案、质检档案、库存档案、加工档案、销售档案等相关信息。每份档案中所登记的数据内容要确保全面详细和真实可靠,这是衡量追溯过程能否快速通畅,其结果能否准确定位的必要条件。

其次按照农产品编码标准和追溯码管理制度,为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采用合理有效的追踪溯源技术确保全程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可传递和可追溯;三是积极探索以追溯码为标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见图4,创建提供有关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类信息档案及其中具体内容的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及追溯码生成的应用系统。

该系统以农产品基础档案数据为基础,围绕“生产、库存、销售”三条主线,伴随“加工、质检”两条辅线,以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活动、加工情况、质检结果、销售状况实施电子化管理。该系统覆盖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并结合了其中各个环节的特点,不但符合农业用户的习惯,而且其信息的透明化,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

4 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针对我国的农产品安全追溯情况,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追溯实施技术和应用经验,同时与我国农产品安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来研发适合我国农产品安全体系的软、硬件产品及农产品安全追溯技术方案。就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而言,IPTV已经不存在底层的技术障碍,它作为新的业务,其本身的出现就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IPTV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所表现出的较好的发展前景,势必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并伴随着新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阎宇清.IPTV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7):200-202.

[2] 冯传岗.IPTV的技术特点及其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5(15):53-58 .

[3] 高羽佳,张旭东.农产品安全问题从源头抓起――溯源二维条码QR code[J].信息系统工程.2006(12):64-66.

[4] 胡庆龙.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与法.2008(9):217-220.

篇4

    1.1加紧实训教师培养、聘任工作目前,基地配备专兼职教师38人,其中40%为农业相关专业,35%为计算机相关专业,25%具有机电及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是关键,学院狠抓实训基地的教师培养,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现代农业企业实践、考察,培养技师型教师,多次组织教师到区内外智能化农业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考察、调研,从企业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这些措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1.2校企合作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体系学院按照项目建设方案,结合现代农业企业工作过程,抓紧组织项目相关教师制定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运作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定实训项目设置、运作和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使课程、课件的相关内容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并根据生产实际要求,抓紧组织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课程,并编写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教材,这两本教材同时还作为广西农垦岗位培训用书。

    1.3校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单位组建服务广西农垦的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信息数据处理与动态监控平台,直接为广西地方及农垦企业提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甘蔗糖业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服务,针对企业需要每年开出相关的企业培训项目,按照企业特点和要求选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农业职业资格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2建设成效

    2.1推进校企合作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院与广西农垦集团企业、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乐业县顾式茶有限公司、广西绿大洲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院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校企共同设计、实施“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无公害芒果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技术标准和高级果树园艺工、高级花卉园艺师、高级茶园园艺工等职业标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务信息管理等课程。农产品检验室与广西三达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的环境样品的分析检验,把农产品检验室作为他们的第二实验室(已挂牌),利用检验室的大型仪器如液相、气相色谱仪等承担部分样品的分析任务。自2009年来,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加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企业共同承担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亚热带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蔬菜栽培基质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研究、广西高职农类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植物造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珍稀植物红皮糙果茶快速繁育技术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与示范等8项厅级教改立项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表教改文章9篇。到位的仪器设备都已正常使用,各个实训室都正常开课。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了90多门课程约30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2.2充实了实训设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学院农科实训条件从原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能化农业的转变。项目对原有的玻璃温室进行了改造,增加室内光、温、水的控制设备,实现了智能控制的功能;对原有生产茶园辅助设计节水灌溉设施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室外生产场所的远程监控;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其设备功能,新建环境生态监测实训室、农务信息管理、质量溯源和农产品质检实训室,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分析监测、土壤检测、配方施肥、农务信息管理和质量溯源等功能。新增了环境监测仪、节水灌溉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气质联谱仪、农务专家系统、溯源系统、农业智能系统、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13台套,仪器设备总值698万元。

    2.3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接待了许多相关单位的参观和指导,2011年共接待36批395人次的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许多同行对这一建设项目很感兴趣,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项目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年安排6-8名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共培养了28名骨干教师,其中邓朝辉派到农业部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训,廖旭辉、麻文胜老师参加了日本岛津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气相——质谱联用仪的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到企业兼职的教师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社会服务,许多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和较广泛的社会资源。

    2.5拉动了招生近年,在农业类招生困难的大背景下,学院对农类专业进行了整合,实行农科大类招生,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共享和辐射作用,广泛发动宣传,搞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内涵建设,2008年专业大类招生164人,2009年招生182人,2010年招生196人,2011年招生252人,专业招生有了明显回升。5年来农业类专业就业率达到98.6%,就业对口率达到80%。

    2.6提升了工学结合质量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依托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作物生产任务为载体,第二、第三学期根据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从春季到冬季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和管理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个季节周期的“模拟承包”实训;第四、第五学期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2次交替专业实训,每次1个月;在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对接。

    2.7专业教育质量与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项目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得到充实、提升,扩大了实训功能。在完善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新增32个实训项目、356个工位,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智能化农业技术相关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新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比例、心智性专业技能与动作性专业技能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家职业技能比赛,在自治区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中有6人获奖。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获“双证书”比例达100%。同时,为社会提供2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8社会服务成绩利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综合优势,为三农服务,使农民增收,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近年,学院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合作申报了广西科技厅项目“甘蔗糖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获8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还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应用示范(2007BAD30B06)”,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315万元,目前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结题验收。梁裕教授主持的广西科技厅项目“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桂科攻0895003-2-3)获广西科技厅专项支持40万元,项目已通过科技厅验收并完成成果鉴定。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服务广西、云南等示范蔗区320万亩,惠及26家制糖企业、30多万蔗农,使原料蔗从砍蔗到入榨平均缩短10.6个小时,折合降低蔗糖分损失0.31%,示范区年新增甘蔗产值19800万元,增加工业产值37125万元,税金6326万元,得到合作企业及蔗农的好评。

    学院参与完成农业部农垦司“广西农垦质量溯源建设项目”,与广西农垦局科研处合作建立了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完成了广西农垦水果、生猪、茶叶农产品9个追溯试点,经农业部验收达到优秀等级。依托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主持开发广西农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广西农垦企业单位远程生产数据填报及自动统计功能,在垦区92家企业推广使用,得到广西农垦科技产业处的好评。2008——2010年主要参与完成了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已结题验收。2010开始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开展芒果等特色果蔬质量溯源体系研究,共同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发质量溯源系统。同时为农业企业开发茶叶新品种、改造生产工艺,为企业增收8778万元,桑茶技术创新使桑农每亩增收6000元,为桑蚕产业的发展和桑农的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为茶叶企业设计加工机械,使企业节能增效每年达到22.11~24.66万元;为食品企业研发新产品,企业技术转让每年获税利16万元。

    3特色与示范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抢抓“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创响“们”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畅通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渠道,培育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实现“美丽、幸福”提供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协调统筹,建立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二)坚持靶向明确,巩固脱贫。充分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助力巩固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断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将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全县农副生产加工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有机结合,注重培育带动贫困群众的电商主体,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助推全县巩固脱贫攻坚,稳步实施乡村振兴。

(三)坚持强化服务,聚焦上行。加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乡村旅游及服务产品的电商化、品牌化、标准化,提高农村产品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资源优势和农村产业特色,着力发展“一清二白”(一清即青梨、二白即手工空心挂面、蚕桑)、红枣、杂粮等特色产业,加速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具有特色、可复制及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不断提升示范效应。

三、工作目标

实现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六个持续”的创建目标。即:继续实施电商鼓励激励政策;培养一批电商优秀人才,树立一批电商致富典型;持续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及推广;进一步加强红枣、挂面等产品标准化建设;巩固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电商服务站点;强化物流体系建设,畅通“网货下乡,农品进城”通道。以电子商务带动市场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具体指标如下:

持续发挥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运营能力,不断拓展5个镇级服务站和28个村级服务站功能,为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提供保障。

持续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500人次以上,网商数量同比增长5%以上。树立一批电商典型,孵化一批本地直播带货网红。

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0%以上。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5%以上,其中手工空心挂面等优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30%以上。

四、工作重点

(一)聚焦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提升

1.对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行服务升级。强化整体运营服务能力,优化提升电商服务中心专业团队,完善更多增值服务,提供咨询、培训、孵化、快速检测、商标注册等服务功能;继续孵化培育电商企业、个体网店和返乡青年;深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特产品供应链,做好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对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行市场化运营改造,丰富日常生活用品,定期开展惠民活动,增强服务中心造血功能。

2.加强电商示范公共宣传。加大电商宣传,营造浓厚发展氛围,举办县域电商发展论坛、电商创业大赛,邀请电商专家参观指导我县电商工作,及时总结报道我县电商经验做法、电商创业典型等。

(二)聚焦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功能提升

1.拓展提升服务站点服务能力。支持已经建设完成的5个镇级综合服务站、28个村级综合服务点提升改造,提供封口机、真空机及工作运营必需品,持续稳定站点业务工作;优化个别网点布局,继续完善电商宣传、便民缴费、商品物流集散、金融服务、扶贫农产品代销等功能;嫁接创业培训村播和农资销售两项便民服务业务;加强站点业务管理人员培训,严格站点工作人员考核,确保站点长效运营,将站点升级为集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工业品下行、农产品及农资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化服务站点。

2.突出服务站点巩固扶贫职能。发挥站点巩固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引导电商站点联动村集体经济、各相关民营企业及相关业务部门,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开发销售扶贫产品,以电商销售促进消费扶贫。

3.完善县电商物流服务中心商品配送服务功能。支持县电商物流中心升级改造,购置快递分拣机等设备设施;完善配送路线;强化县级运营中心统筹调度职能,对县域内2个镇进行“滴滴”共享物流试点推广运营,通过招募物流司机带货,打通农村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整合现有物流快递资源,实现县、镇、村三级集中收取、统一配送,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三)聚焦农产品上行推广

1.支持县域公共品牌打造,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以区域公共品牌“们”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的方式,打造县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加强公共品牌授权及运营管理,并通过活动推介、媒体宣传、主流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深化公共品牌培育,提高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县农特产品内生力。新增2个以上地方农特产品开发,纳入到“们”区域公共品牌中。

2.多渠道对接农产品销售。线上积极对接阿里、京东、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开展线上合作营销活动,推动本地农产品的网络大宗交易。线下通过高档连锁超市等渠道招商、展会营销、农产品专营店等形式,提升产品外销能力。

3.加快企业品牌化、标准化进程。提高农特产品商品化、网络化水平,积极帮助本地企业建立品牌文化、打造产品分级包装设计、制定网络营销策略等。加强本地小微型电商、微商创业者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指导农村农民开展手工空心挂面、红枣等标准化生产,促进该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扶持本地1家红枣企业进行紫晶枣标准化生产线改造,并协助该企业完成紫晶枣SC办理。为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电商企业、农产品网销个体户等经营主体提供“SC认证”“三品一标”、名特优新等资质申请服务。

4.强化溯源体系建设。完善红枣、挂面、青梨、设施农业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加强品质标准化管理。覆盖农产品标准化应用、农业物联网智能监测、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标识管理、农产品溯源信息查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域电商农产品质量保障数据分析等,推广数字化、信息化与物联网应用,建立政府可监管、企业严内控、消费者易识别的质量保障与溯源体系。

(四)聚焦农村电子商务精准培训

委托专业电商培训机构,制定长效培训机制,培训人数500人次以上。培训对象为微商、网店店主、电商服务站点负责人、骨干电商企业负责人、贫困户等,通过培训,实现大部分人员能熟知电商基础知识,掌握电商基本开店流程、产品美化、店铺运营、产品包装与设计、代缴话费、网上支付、网上订购等专业技能;同时开展社群零售、抖音营销、直播营销、跨境电商等新型电商营销培训,免费发放相关教材,随时指导促使学员在实践中成长。

(五)进行全程大数据统计分析

依托权威第三服务商,为我县提供网络零售行业结构、优势店铺排行、农特产品全国经销商热力图、农特产品全国需求热度分布等,同时对我县电商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定期形成监测报告并提出参考意见。

五、实施期限

2021年4月2022年4月

六、资金安排

后续专项资金实施分为5个标段实施,计划总投资500万元,资金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专项资金列支,投资概算各分项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可适当调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后续工作的统筹与领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责,对照后续工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强化资金保障。县工贸局要对项目资金使用计划严格审核,严禁随意改变资金用途,项目建成后,由县工贸局、财政局等部门进行整体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资金拨付。各项目承办企业具体负责项目评审、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确保项目实施资料详实、程序合规。

篇6

关键词:肉类和蔬菜;物联网;追溯;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网络拓扑;数据标准

中图分类号:F252;X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166-06

近年来,特别是对生猪养殖、屠宰、流通环节实行市场化管理以来,肉类蔬菜产品的经营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但是,政府监管及执法尚没有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个别地方农产品市场安全受到威胁,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要下大力气进行根治[1]。一方面,规范我国的生猪养殖、屠宰及流通的监管,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重中之重的任务是解决我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对白条猪这一特殊商品实现对生猪及其肉类的数据信息可追溯,从农场到餐桌有效延续[2]。另一方面,针对蔬菜流通空间跨度大、环节多、准入门槛低、流通时间短等特点,实现蔬菜流通各环节监管信息相连接,真正做到信息可追溯[3]。建立市级蔬菜流通信息数据库,形成蔬菜流通“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苏州市蔬菜流通全过程跟踪、企业全覆盖汇集,使之信息清晰、追溯快捷,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蔬菜安全监管和调控决策信息。

物联网是由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信息技术体系。在物联网构想中,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品生产商可以实时获取其商品的销售和使用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其生产量和供应量。如果这一构想得以实现,那么所有商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以及消费的全过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球供应链的性能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将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种信息,还能够将信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管理、协调运作,从而保证追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1 基于物联网的肉类和蔬菜流通可溯源系统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结合各级政府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法》和《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引导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以高效低成本运转牵引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符合中国国情的典型物联网技术应用方案,实现肉类和蔬菜流通全流程溯源和管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肉类和蔬菜质量流通可追溯系统是通过Web技术、条码技术、非接触式IC卡、无线手持终端设备、数据采集中间件技术的肉类及蔬菜可追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系统将建立完全覆盖生猪屠宰厂、肉类蔬菜批发企业、农贸市场、大卖场、连锁超市、重点团体消费单位、“产销对接”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4],包括了肉类和蔬菜流通过程电子交易结算、进销存批次跟踪溯源、质量检测监管、数据实时采集等功能[5]。

系统建立基于Web技术的肉类和蔬菜全程质量跟踪与可追溯的公共网络(互联网)平台,提供给政府监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使用,并且能够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建立基于Web技术的综合监管工作考核系统,通过系统实时考核监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按照图1所示的流通追溯过程,实行市场准入机制,所有到市区屠宰的生猪、外地进入苏州市的冷鲜肉必须先到“市区肉类准入备案中心”登记备案后方可进入屠宰企业和肉类批发市场。所有到市区的蔬菜都必须先到“市区蔬菜准入备案中心”登记备案后方可进入蔬菜批发市场。

质量检测信息是肉类和蔬菜进场登记信息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外地还是本地的肉类和蔬菜进入批发市场,都必须进行全面的农药残留检测,检测不合格的都将进入销毁程序[6]。

零售商(包括团体消费单位)携IC卡进入批发市场,进行理货、过磅,肉类、蔬菜批发经营户利用智能溯源电子秤一体机进行刷卡交易,交易信息储存到中心数据库,并写入IC卡。零售商(包括团体消费单位)携卡进行资金电子结算,打印交易凭证后离场。

蔬菜配送中心,在按配送对象(包括连锁超市)理货装筐时,将蔬菜来源信息与蔬菜周转筐的RFID芯片进行关联,当送达目的地时,由超市工作人员通过RFID读写器,将蔬菜进货信息登记至系统中。

在零售端点的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团体消费单位凭卡交易时,零售商的智能溯源电子秤自动采集交易数据上传到中心平台,并且直接有智能溯源电子秤将信息写入团体消费单位的IC卡,普通消费者可以向零售商索要销售小票。

数据中心系统每天汇总信息,进行核对,产生统计分析报表,通过网站系统向政府提供查询服务。

市民可在农贸市场、超市大卖场安装的触摸查询终端上实时查询市场各摊位肉类、蔬菜的进货来源、屠宰、检疫检验、残检等方面的信息,也可通过短信、固定电话12312、互联网查询肉类、蔬菜的进货来源。

2 基于物联网的肉类和蔬菜流通可溯源系统功能与设计

2.1 硬件平台规划

在整个平台应用范围内,根据数据库数据存储的类型不同,有2个数据库,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面向不同的应用途径(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一是用于各流通节点子系统进行数据读写的实时事务处理型数据库,二是用于政府监管及消费者溯源查询的数据仓库型数据库。

在应用服务层,服务器通过集群技术提供了冗余性和扩展性,一旦集群中的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其他服务器就会简单地接管并继续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在数据存储层,整合平台通过双机故障切换集群支持功能,以保证应用程序在发生灾难性故障时也能继续正常运行。

支持流通节点各子系统正常运行的数据实时事务处理服务器集群(生产环境)主要由2台应用服务器和2台数据服务器组成,支持政府监管部门数据分析统计、消费者溯源查询以及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对接的数据仓库服务器集群(热备环境)也同样由2台应用服务器和2台数据服务器组成,整个硬件平台同样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2.2 软件体系架构

肉类和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平台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是基于流程的肉菜追踪与溯源业务。整个业务功能的设计和实现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充分保证系统功能和流程实现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系统总体架构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它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在认真分析苏州市肉菜流通环节各项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基于面向SOA的设计原则,对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如图3所示。

系统的硬件基础设施主要指系统运行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以及配套的安全设备等。其中,计算机网络有专网、公网,包括已投入运行的放心肉项目三级网络,正在建立的安全、稳定、通畅的覆盖苏州市各县(区)肉菜流通节点的信息网络系统。安全设备有防火墙等。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包括流通节点及流通主体的基础数据库、屠宰业务数据库、批发交易业务数据库、零售业务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系统软件系统是支撑系统运行的系统级软件系统,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中间件系统等。基础构件平台提供基于业务规则的管理平台。对于一些通用的使用频度较高的业务操作,平台提供定义规则和使用规则。应用系统在基础构件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4个流通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消费环节、屠宰环节),6个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批发市场追溯子系统、农贸市场追溯子系统、超市或大卖场追溯子系统、连锁门店追溯子系统、团体消费单位追溯子系统、屠宰企业追溯子系统)。

2.3 网络规划

如图4所示,服务器机房DMZ区域,所有与外界的网络连接均需通过防火墙进行隔离。应用层根据实际用户量配置2~4台中间件服务器(WEB LOGIC)采用集群方式安装部署,将系统压力分配到多台服务器上,既保证了服务器无单点故障,也保障了服务器的效率;数据服务层使用2台数据库服务器集群的方式部署,将系统压力分配到2台服务器上,既保证了服务器无单点故障,也保障了服务器的效率。另外1台数据备份服务器,根据备份策略将存储阵列柜的数据备份至磁盘;生产数据存储在磁盘阵列中,以保障数据的高效和安全。

屠宰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相关横向部门通过VPN网络访问可追溯数据中心;团体消费单位通过互联网访问可追溯数据中心;超市(大卖场)、连锁门店通过互联网访问可追溯数据中心;消费者及领导移动办公,通过互联网访问可追溯数据中心;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内部的溯源型终端设备采用WIFI方式与市场内服务器或普通台式机进行联网,并与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互。

2.4 数据标准设计

为了确保肉类和蔬菜信息的完整性,对每件商品上的标签进行了惟一编码,作为产品的追溯码,消费者可以在智能终端机上或者溯源网站上输入20位的追溯码,获得流通全过程的全部信息。20位追溯码由6位行政区域代码、3位备案顺序号A、4位备案顺序编号B、7位流水号组成。在销售前,为每件肉类或蔬菜贴上一个含有20位追溯码的RFID标签[7,8],RFID标签的编码组成如表1所示。

更多更详尽的信息将在肉类和蔬菜全流通的各个环节被录入溯源系统中,“产销对接”核心企业、生猪屠宰厂、肉类和蔬菜批发企业、农贸市场、大卖场、连锁超市、重点团体消费单位,这些流通主体将持非接触式IC卡入场,将各自环节的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便于消费终端进行溯源,包括流通过程电子交易结算信息、进销存批次跟踪溯源信息、质量检测监管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信息等[9,10]。IC卡数据标准设计如表2所示。

3 追溯系统测试与应用

本研究从解决肉类和蔬菜等农产品流通追溯着手,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肉类和蔬菜质量流通可追溯系统是基于Web技术、条码技术、非接触式IC卡、无线手持终端设备、数据采集中间件技术的肉类和蔬菜可追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系统将建立完全覆盖生猪屠宰厂、肉类蔬菜批发企业、农贸市场、大卖场、连锁超市、重点团体消费单位、“产销对接”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包括肉类和蔬菜流通过程电子交易结算、进销存批次跟踪溯源、质量检测监管、数据实时采集等功能。肉类和蔬菜流通中各环节的负责人持IC卡入场,将本环节要素信息录入到各流通节点子系统中,由数据库进行存储和管理。消费者作为流通终端,可以通过产品包装上贴的一维追溯码(图5);在肉类和蔬菜追溯系统界面(图6)进行溯源,查看肉类和蔬菜从产地到卖场所有流通节点的信息,如图7所示。

系统在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用,通过建立肉类和蔬菜流通可追溯体系,有效规范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秩序,提高了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提出了基于Web技术、条码技术、非接触式IC卡、标准化蔬菜周转筐(RFID)、无线手持终端设备、数据采集中间件技术的肉类及蔬菜可追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2)建立了完全覆盖生猪屠宰厂、肉类和蔬菜批发企业、农贸市场、大卖场、连锁超市、重点团体消费单位、“产销对接”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包括肉类和蔬菜流通过程电子交易结算、进销存批次跟踪溯源、质量检测监管、数据实时采集等功能。

3)建立了基于.Net技术的肉类和蔬菜全程质量跟踪与可追溯的公共网络(互联网)平台,提供给政府监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使用,并且能够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实现无缝对接[11]。

4 结论

食品安全是目前很多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肉类和蔬菜流通可追溯系统,集成了集身份认证、标签打印、数据上传等功能的流通控制存储通信设备,自主研发了市场准入、产品检测和产品追溯功能的肉类和蔬菜流通可追溯软件系统,提高了肉类和蔬菜流通过程控制的可信度,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提高了消费者的最终知情权,加强了政府监管力度,对于其他地区实施肉类和蔬菜流通追溯提供了借鉴模式和技术支持[12]。

系统的运行效果不仅取决于系统建设的质量,更重要的是系统建成的运营维护。对此,必须从制度、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持3个方面建立确保平台稳定、有效运行的长效保障机制。从系统运营保障制度角度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及相应的实施办法,确保系统能够在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下长期发挥行业监管作用。另外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的开发、实施及后期运营维护提供组织、人员和沟通机制等各个方面的保障,确保系统在行业内的可持续应用,并为系统的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参考文献:

[1] 侯春生,夏 宁.RFID技术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296-298.

[2] 祝胜林,黄显会,张守全.大型猪场基于RFID的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07(3):63-65.

[3] 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6):441-444.

[4] 邓若鸿,陈晓静,刘普合,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7):59-65.

[5] 王虎虎,徐幸莲.畜禽及产品可追溯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8):413-416.

[6] ABADA E, PALACIOB F, NUINC M, et al. RFID smart tag for traceability and cold chain monitoring foods: Demonstration in an intercontinental fresh fish logistic chain[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9,93(4):394-399.

[7] WELBOURNE E, BATTLE L, COLE G, et al. Build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RFID [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9,13(3):48-55.

[8] AMPATZIDIS Y G, VOUGIOUKAS S G. Field experiments for evaluat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RFID and barcode registration and digital weighing technologies in manual fruit harvesting[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9,66(2):166-172.

[9] 史喜阳,孙棣华,宋潇潇.基于CEP的RFID数据处理模型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27(4):73-76.

[10] 丁永军,张景春,杨信廷,等.一种新的二维码识读工具的构建及应用方案[J].包装工程,2008,29(12):128-130.

篇7

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对商场、超市食品安全监管。把生猪定点屠宰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规范酒类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酒”。

二、成立组织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放心行动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商务局食品安全放心行动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党委书记任副组长,办公室和内贸科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内贸科负责实施。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督,严厉打击屠宰企业收购宰杀病死猪、病害猪,注水肉和含有瘦肉精的生猪。

2、配合工商等部门加强生猪市场管理,定期开展生猪市场专项整治,严禁未经检疫猪肉、注水肉、病害肉上市,根据上级商务主管部门通知要求积极推进牛、羊、家禽的定点集中屠宰工作。

3、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确保镇、村两级农家店覆盖率达100%,食品配送率达85%以上。

4、配合工商等部门实施“各类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批发企业、商场、超市自律“两项制度”实施覆盖面达100%”。

5、加强酒类流通市场监管工作,大力实施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加强酒类流通市场专项整治。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屠宰管理。建立屠宰加工全程质量监管体系,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月报制度,要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立生猪购进台账、肉品检疫台账、肉品流向台账,并做好生猪无害化处理申报和台账记录。推进牛、羊、家禽定点屠宰范围。实现全程可追溯,监管更具体,制约有措施,消费有信心的总目标。

2、加强酒类管理。加强对酒类批发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大力发展大型连锁批发企业,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发挥酒类流通随附单的作用,实现酒类流通全程可追溯。

3、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归集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执法检查记录,实现信息共享。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的信用情况,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通过建立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加大对失信者惩戒力度,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为诚信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增强信用意识,提升自律水平。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也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打造信誉品牌,培育诚信文化。

4、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工程。

(1)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工程。配合相关部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制度,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及质量检测结果的记录和监管,以及产地、产品的溯源查询,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管理,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监管机制,增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信息透明度,“倒逼”农产品生产企业自律行为的提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从被动应付向常态管理和源头管理转变,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2)“放心油脂”工程。配合相关部门,一是实行招标定牌用油制度,首先在学校食堂进行集中品牌招标采购,然后逐步在全县淘汰散装油脂销售,杜绝销售、使用劣质油脂和“地沟油”的违法行为。二是实行餐厨废弃物集中回收、定点处置,加快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加大打击无证照回收、违法提炼“地沟油”的窝点力度。

(3)“放心厨房”工程。配合相关部门,一是全面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强化餐饮服务单位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提高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减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二是在全县建成一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示范单位,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全业态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群体。三是在餐饮服务单位推行“透明厨房”、视频监控厨房,让消费者对餐饮单位操作间的运作情况全程监督,促使从业者规范操作,从而全面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4)“放心检测”工程。配合相关部门,加大食品检测装备投入力度,集中财力、物力,借鉴外地先进做法,探索建立统一计划、统一经费、结果互认、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加大检测覆盖面和频次,惩处不合格产品的生产经销者。

(5)流通监管效能电子监察工程。配合相关部门,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食品如乳制品、酒类食品和肉类食品等,加大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实行责任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曝光,切实维护食品安全。

(6)狠抓大要案查处。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有非法添加、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等案件线索后,及时向县纪委和食安办汇报,加强流通市场假冒伪劣食品为重点,严打违法犯罪行为。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3月底前)。成立局“放心行动”领导小组,制定“放心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步骤、工作经费和工作责任。

篇8

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健全和发展我县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以季节、品种、问题为导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压实农产品生产者主体责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增强监管者责任意识,增强生产者法律意识,增强消费者安全意识,促进全县农业质量发展和产业竞争力。

二、整治范围和内容

以蔬菜、食用菌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药生产经营单位为重点,围绕克百威、甲拌磷、氧乐果、水胺硫磷、氟虫腈等禁限用高毒农药及毒死蜱、百菌清、腐霉利等易超标农药加大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严厉查处违规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药、不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不建立完善生产管理档案等行为,促进蔬菜生产用药行为进一步规范。推出一批示范性农场、基地。推进落实“菜篮子”工程县长负责制。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督促检查农产品生产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标准化生产制度、生产记录制度、农残检测制度、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情况,建立生产管理档案情况,重点查验农药使用品种、数量、时间等内容,督促其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的法律规定。与市场监管局携手加强联合治理,通过市场准入倒逼生产者落实农产品准出制度,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准出手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基地准出制度。

(二)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继续开展以农药残留为重点的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使用、制假售假、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使用行为。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整治。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使用行为,实施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落实农药进销货台账制度和农药登记备案溯源工作。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针对重点品种突出隐患开展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查,全年完成果蔬类农残定性检测4800个,定量监测1000个样品分析,整治期间要完成检测数量的80%。进一步扩大县乡快检覆盖范围,增加检测数量和频次,发挥生产源头把关作用。充分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发挥平台预警分析、数据汇总功能,丰富监管手段和内容。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按照辽宁省地方标准,稳步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形成重点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图,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9年,全县认证数量10个以上,实施标准化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75%以上。绿色食品续展率达到60%以上。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蔬菜生产核心区、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建设,通过“三区”示范创建,以点带面,带动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动员阶段(5月1日-5月11日)。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相互配合,联合行动,共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要制定生产领域蔬菜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突出重点、迅速行动。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12日-9月15日)。组织力量,围绕整治范围和内容开展全方位、全环节、全覆盖的生产环节蔬菜安全整治工作,通过严打重惩、打击威慑、宣传教育、营造氛围,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和农药经营行为。

(三)检查督促阶段(9月16日-9月20日)。县农业农村局组成工作督导检查组,对各地专项整治工作成果进行检查,督促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总结提升阶段(9月21日-9月30日)。对专项整治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有效监管模式,在全市范围宣传推广,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刻认识生产环节蔬菜安全整治工作是全县乃至全市食品安全建设年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全年工作建立和完善整治工作领导机制,增加工作力量,增强工作手段,统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机构,明确各方责任,切实承担起法定监管职能,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食品安全建设年工作的宣传报道,多角度宣传生产领域蔬菜专项整治行动,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基础上,定期不定期地通过媒体公布地产蔬菜质量信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监督权,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给予科学、积极、正向引导,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9

“绿色果蔬”走俏俄罗斯市场

尽管是蔬菜生产的淡季,但在宁安市源丰物流园区,每天都有百余吨新鲜果蔬被发往俄罗斯,在这里,不仅有地产蔬菜,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成为牡丹江市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农产品出口俄罗斯的商品集散地。据统计,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七成的市民能吃到从该市出口的果蔬。

牡丹江市区、宁安市和海林市是牡丹江市主要的农产品外销窗口,大部分蔬菜基地分布在这片区域。其中,宁安市的果蔬种植面积已发展至22万亩,每年有20万吨果蔬产品销往俄罗斯,带动周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五成。而在蔬菜主产地海林市,仅海林镇蔬菜村对俄蔬菜栽培面积就达到3万亩,成为全市最大的出口蔬菜专业村,这里所产的新鲜蔬菜全部被边贸客商收购,出口到俄罗斯,农产品价格增长了三成以上,拉动村人均增收近4000元。

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中,牡丹江市按照“内建基地、外辟市场”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以市区为中心、以口岸为依托、以境外为载体的三个层面相互连接、内外呼应的对俄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尤其是近几年,该市还坚持以境内出口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由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品质优化、效益提高,进一步放大出口比较优势。

目前,全市地产蔬菜出口生产基地面积已达37万亩,出口量占全省的70%左右,其中绿色农产品出口量达到18万吨,占全省的58%,成槊副其实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菜篮子”。

“互联网+”让绿色食品走出深闺

12月9日,在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区,工作人员正在打包精美的食用菌产品,等待快递公司前来揽件。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这里每天都有10余件“悬羊砬子”食用菌产品被销往山东、广东、江浙等地。

近年来,牡丹江市坚持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以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为切入点,紧紧把握网络销售行业快速扩张趋势,组织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目前,全市年可实现网上销售量1100多吨,销售额突破4500万元,借力电商化,我市绿色食品“走出去”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轻点鼠标,线上交易,物流配送,快速到家”,无论你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只要鼠标一点就能品尝到独具“牡丹江味道”的特色农产品。在西安区温春镇绿色有机蔬菜棚室基地,这里安装了24小时不间断农产品直播溯源监控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直观展示给消费者。消费者只需打开手机软件,就可实时查看蔬菜的种植生长、农事操作、加工检测等直播信息,还可同步实现在线购买。“互联网+”时代,正在悄然改变着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助推农业产业向电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扩大了该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优化雪城特色农业基因组

统计显示,目前全市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60余家、认证产品130多个,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外销的主力军。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业内人士指出,这部分企业中,一半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企业产值过亿的仅有6家,占认证企业总数的9.4%。部分企业经营者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同时,资金短缺、缺少人才、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和营销方案,这些都是掣肘企业发展壮大的客观因素。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的‘龙头’,广大种养殖农户则是‘龙尾’,只有积极实施‘龙头带龙尾’,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狠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惠农、利农、助农。”牡丹江市农业专家如是说。

篇10

一、工作原则和目标

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边整顿、边规范、边提高,着力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整治,使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整治重点及措施

以农业投入品、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特别是新韶镇腐竹生产小作坊)、城乡结合部食品市场和集体食堂为整治重点,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整治工作由区食安办牵头,区农业局、区卫生局、区经贸局和区工商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一)以农业投入品为整治重点,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监管

1、开展农业投入品整治。一是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品种、数量、产品来源及销售状况等进行普查和登记,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档案,摸清本地及外埠农业投入品的销售状况,依法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督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区等种植养殖企业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记录制度,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兽药。三是积极配合市卫生监督部门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开展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严厉打击使用或添加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四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建立一批经营规范、质量可靠的放心农资店,强化服务指导,提高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水平。

2、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的培训、示范和推广。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的标准化意识。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推进优质农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3、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切入点,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管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档案,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保护和管理,有效控制和防止外来污染。

(二)以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为整治重点,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

1、深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治。一是在摸清底数、落实质量安全承诺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进行违规生产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二是加大帮扶和引导力度,积极推动小作坊联营发展,有效促进食品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三是积极探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小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2、依法查处食品生产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整治新韶镇腐竹生产小作坊。一是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企业原辅材料采购和使用档案,全面掌握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的情况,摸清食品添加剂的来源,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二是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整治重点区域,新韶镇腐竹生产列为食品市场重点整治区域,以豆制品、米面制品、肉制品、蜜饯等为整治重点品种,坚决打击在食品中使用非食用原料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三是依法查处食品生产黑窝点,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有效遏制食品违法案件的发生。

3、进一步完善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开展对糕点等新增加的食品生产行业的许可工作,依法查处茶叶等28类食品的无证生产行为。加快实施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严禁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回收食品作为生产原料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处理回收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监督企业做好回收食品的登记和销毁工作。严厉查处企业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材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

(三)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市场为整治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1、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市场整治。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狠抓集贸市场、风采楼、风度路、火车站、站南批发街、学校周边、小食杂店、小摊点等重点场所的整治,着力解决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销售病死畜禽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以及利用农村作掩护非法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问题。同时,坚持整顿与强化日常监管相结合,强化农村食品质量监管,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引导经营者健全自律机制。

2、继续推行市场食品准入管理。不断规范市场开办主体和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提高农村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实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进管理关口前移。严厉查处销售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及《食品卫生法》第九条所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违法行为,同时在市区选点开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售卖区,引导市民科学消费,从而间接引导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3、推进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市场建设,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鼓励名优食品在农村市场流通。

(四)以集体食堂为整治重点,加强消费环节监管

1、开展集体食堂整治。一是按照《餐饮业和集体配餐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对本辖区内集体食堂进行摸底调查,对集体食堂的名称、地址、面积、联系电话、主要负责人、从业人员、就餐人数等情况进行登记建档。二是加强集体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管,确保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三是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管理,督促各集体食堂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卫生管理责任人。四是加强卫生知识培训,增强食堂负责人和从业人员食物中毒防范意识。

2、积极配合市卫生监督部门推进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在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加大对使用原料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采购和使用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及《食品卫生法》第九条所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学校、社区、建筑工地、旅游点餐饮和小餐馆的卫生监管。严格餐饮业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证和按期年检,开展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3、继续开展“放心旅游、放心饮食”活动。加强对旅游景区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监督,进一步改善卫生设施,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三、保障措施及工作要求

(一)落实监管责任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镇、办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定期评估分析本辖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订相应监控措施,把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到位,责权一致,同时要大力支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为其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各监管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实现无缝监管。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明确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二)完善信息制度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落实信息管理制度,定期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网络等信息平台的作用,及时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监管信息和检测结果在各种媒体上。

(三)完善事故应急体系

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演练,使相关人员掌握应急处置的步骤和程序,提高实战能力。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做好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案件查处工作,及时准确事故有关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

(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配合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尤其要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造成严重后果的食品安全典型案件进行严厉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