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7:0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可以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可以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或趣事,等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审题小橘灯】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从作文要求看,相当于写自由作文。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虽然不受时间限制,但是受空间限制,所写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展开,否则就跑题了。
【写作斑马线】
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下笔闯迷宫】
你走进过乡村,饱览过田园风光吗?相信那里一定有许多可爱的地方,比如,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引以为荣的神话传说,享誉中外的土特产品,与众不同的风俗人情。请你从乡村生活或田园风光中选择一个值得写的景、物、人、事,要先想好叙述的顺序和重点,再按照下列的思路动笔。
一、审清题意,选择合适的内容写
同学们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要根据家乡的地理位置,土特产品,风土人情,写出家乡与众不同的美,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切真挚的爱,或体现家乡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例如可以写和小伙伴儿到村边的小溪捉鱼或捞鱼;可以写和大人到田间去参加秋收劳动、到果园里摘果子;可以写和乡下的小伙伴儿在场院里捉迷藏;可以写清晨被炊烟笼罩的小山村的美丽景色……
写作时必然以描写乡村的景或物或人为重点,把景(物、人)的特点和自己的热爱、喜爱之情融在一起写。
二、注意观察,突出乡村风光特点
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因事物状态不同,观察顺序也不同。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时候,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或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或构成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顺序,按事物不同特点进行观察。例如《我爱家乡的杨梅》,可以从杨梅的形、色、味不同方面,写出我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时,也就是动态时,可以按事情发展变化的顺序,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或空间变化的顺序来观察。例如,《我爱家乡的小树林》,阳春三月的小树林和金秋时节的小树林景色决不会相同,按时间顺序写出自己对小树林的爱。
三、围绕题意,多种手法并用写具体
不但要将乡村生活的特点写出来,还要注意在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时,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为了写得更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
例如:看!那呼呼的西北风吹到脸上似刀割一样痛。然而,雪松并没有被寒霜冰雪所征服、所吓倒。它依然挺直身体,昂起了头,迎接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选自《我爱家乡的雪松》
除此以外,适当地运用合理的想像,引用民间传说或谚语等也可以达到写具体的效果。
【写作禁行区】
本次习作的选材是以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描写为主,除此以外的内容不得涉及。如果你把香山红叶、颐和园写进了作文中就跑题了。但乡村生活或田园风光也不仅仅局限于小山村,只要是属于乡村生活的,无论是大都市的,还是小城镇的,均可以写入本次习作。
【素材集装箱】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慢慢地,那粉红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头。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飞翔。放了学,我们就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两岸的景色更美了。河堤上绿树成阴,河滩上瓜果满园。放了学,我们有时还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园里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有时我们还在岸边的树阴下,帮妈妈洗衣服,直到黄昏送走一天的酷热。
秋天到了,河里的鱼虾肥了,岸边的苹果熟了。秋假里,我总爱和爷爷去看果园。高兴了,又跑到河里捉鱼摸虾。河水映照着笑脸,秋风伴奏起丰收的音乐。
【佳作新登场】
家乡的蚂蚁河
文/魏阿文
我的家乡在哈尔滨市尚志市,这里有著名的蚂蚁河。蚂蚁河非常美,河里有许多小鱼,小虾。蚂蚁河是一支快乐的歌,它常常回荡在我的耳旁。蚂蚁河还像我最好的朋友,和我在一起游戏。
春天,沉睡了一冬的蚂蚁河醒了,成块的冰排四分五裂,相互撞击着向远方跑去了。每年的三月,最先开放的迎春花在河岸上占领了一席之地,尽管花朵不大,但是很亮丽。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嗅到花香。还有许多人坐在亭子里说话,聊天,讲故事。
夏天,蚂蚁河沸腾了。这里成了大人和我们避暑纳凉的场所。每到三伏天,成群的男女老少都到蚂蚁河里洗澡;调皮的小伙伴儿因在河里嬉戏,有时还要挨大人的“骂”;女人还把家里的脏衣服带到河边来洗;我有时候玩累了,坐在岸边让水波冲刷我的小脚丫,偶尔有小鱼来亲吻我的小脚丫,痒痒的,舒服极了。有时,我眼疾手快,还能捉到小鱼呢!
秋天,燕子南飞时,蚂蚁河更美了。一片一片落叶飘落到水里,好像一只只小船满载着喜悦漂向远方。这时,蚂蚁河里虽然不如以前热闹了,可是淘气的牧童总是喜欢向河中心投入一块石子,微风一吹,河水激起的浪花,仿佛唱着一支快乐的歌,打破了蚂蚁河的宁静。
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着,一夜的工夫就给蚂蚁河盖上了厚厚的一层棉被。雪停了,村里人一起涌向河边,有的在那里滑冰,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一阵阵笑声,打破了蚂蚁河封冻的宁静。
啊!蚂蚁河,你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我爱你,蚂蚁河。
作者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
一面坡镇中心小学学生
【轻松引导员】
篇2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 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桥》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节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觉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三、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强化学生写作感受。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7-01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往往题材狭窄,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言不及义。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绞尽脑汁,但写出来的文字总觉得平淡无味,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寻生活趣味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语)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五彩斑斓的,关键就是你是否注意观察。观察,能够因“仔细察看”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描绘一样事物。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文中对外祖母的描写饱含深情。如写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这样贴切传神地描写,使我们如见其人,正是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塑造出了这么一位读来亲切、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又如《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许多名篇佳作,也正是因为作者“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才给我们展现了无比灿烂的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各种人和事,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而农村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我们可以着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农村生活及周围生活中的材料。譬如假期里,孩子经常喜欢去钓鱼、钓虾。到农忙季节,老师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既体会其间的甘苦,又能观察自然界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临近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更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民俗民风,体会展现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节日习俗。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去观察农贸市场,叙述老百姓的故事。或者也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开展班队活动、观看爱国影片。这样,真正走进农村生活,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2 品阅读甘味
农村初中的学生普遍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相对于城里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弱,眼界狭小。另外,一般的父母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绩,不少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再加上进入初中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趣味。平时笔者极力提倡学生多看新闻、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如《读者》、《格言》、《美文精粹》等,学生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摘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在课堂上朗读“我最喜欢的短文或片段”,推荐课外阅读,说说课堂体验或心得等。这样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3 仿名家笔法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文也和学习绘画、书法一样,进行模仿,也是必经的学习阶段。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初中语文课本上选编的课文都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很高的。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可以让学生也去尝试刚学到的方法。如学习了《童年的朋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同学,抓住人物的一两个特点来写外貌和神态。学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后,也回忆自己的老师,围绕老师的特点选材,试结合叙述和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这样的写作效果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提倡学生学以致用,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 激成就之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
在作文中,对学生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不仅会挫伤自尊心,还会打击他们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篇4
【关键词】习作教学 兴趣 情境
一、联系生活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叶圣陶说:“习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观察生活情境内容,激发儿童热情对待生活。兴趣是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带领孩子去观察世界,学生会兴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去观察这美丽的风景。当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看到周围世界某一形象,就会立刻想到相对应的词,从而促进了事物与词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社会、生活、学生自身的活动,如举行主题班会,参观名胜古迹,欣赏田园风光,举办田径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在积淀下丰富的习作素材的基础上,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表达需求自然被激发了,把习作也溶入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习作状态。
二、创设想像情境,拓展习作空间
想像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在想像情境中学生的情绪高涨,发展想像力。想像情境往往要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或模拟情境,作为想像的契机。如《荷花》这课以丰富的想像力,描写了水中荷花的画面。在教学第四自然段作者的想像部分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入情境感受、体验,应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课上,教师边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边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此时,你就是池中一朵洁白美丽的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享受着阳光的沐浴。一阵微风轻轻吹过,你随风翩翩起舞。蜻蜓慢慢地飞过来,停在荷叶上,小鱼从清澈的池水中游过。告诉老师,你听、看、想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像,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生1:小青蛙在呱呱地唱着,坐在荷叶上乘凉。生2:荷花塘,荷花香,鱼儿欢跳捉迷藏。……学生在想像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文本之中,丰满了画面,激发了创造潜能,也使个性得到张扬。
三、创设活动情境,亲历习作体验
学生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也是学生全部生活及其个性形成基础,而活动又是习作的源泉。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如《猎人和动物》的情境创设:一位学生戴上动物的头饰,东瞧西望,嘴里自言自语:小动物们都到哪儿去?森林里怎么空荡荡的?这时听到一声枪响,她吓得拼命跑:“猎人来了,猎人来了,快逃啊!(热闹的森林为什么空荡荡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躲起来了?猎了看到空荡荡的森林会怎么想呢?他会不会从此不再打猎呢?)这些角色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和趣味,大增孩子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习作教学效率。孩子们总是喜欢在喜闻乐见的的活动中去思考、去表白、去想象:
生(小动物):我本来有一幸福的家,自从我妹妹被猎人打死后,我每天以泪洗面,这样的日子叫我怎么过呀?猎人呀,你不要再伤害我们了,请给我们一个宁静和平的环境,让我们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生(猎人):自打猎以来,我扪心自问:我错了吗?充满笑声的森林今天变得如此安静,这是我的罪过吗?我以后还要以打猎为生吗?
四、创设语言情境,活跃习作思维
好的语言里面往往是美的情感和思想的流露。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也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体验情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逐渐增加语表情境。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月光曲》,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那么,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的呢?文中插图,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月光是那样的明,又是那样的美,文中用了“清幽的月光。”这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好象披上了银纱”,多美啊!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一节课文,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那穷苦而向往美好生活的皮鞋匠,盲姑娘……这一段感情朗读,渲染气氛,帮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此时激动的心情,用自己的琴声,把穷兄妹从这低矮的茅屋带到那广阔无垠的大海边,让穷苦的盲姑娘从琴声中仿佛看到光明,这样不知不觉激起了学生想像。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
篇5
通^让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劳动和参观游览,拓宽作文信息输入渠道,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说的训练,从而达到以说促写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读写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积累作文材料,感悟写作方法,提高分析鉴赏能,达到读写能力相互提高。
关键词:作文;发展能力
G633.34
作文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测试。作文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紧密相关的。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得从发展学生能力出发。
一、从内容出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内容入手,从义到文”是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相符合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作文时不断输出信息,就必须首先开拓作文内容,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得到亲身体验,获得信息,积累材料。这样既能避免学生那种无话可写和说大话、空话、套话的现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活动过程、方法等,并体会到参加活动的愉悦心情。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
我们不能让学生限制在校园这么一个固定空间之中,要让学生不仅会学习,还要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如打扫、栽种、喂养、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自觉输入作文信息,为信息输出打下基础。譬如我发现在校学生很多都叠不好被子,就有意地安排了一次命题作文《我学会了叠被子》,作文前带领全班同学都来到寝室里,指名××同学示范叠被子,结果当然不行,接着由我边示范边讲授动作要领,结果这次作文既让同学们都学会了规范地叠被子,而且还让他们能按“不会叠―学叠―会叠”的顺序来写作文,不少同学还把那种热爱劳动的热情表露出来了。
3.组织学生游览、参观名胜古迹,欣赏优美风景
让学生在游览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见识,感受河山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总之,教师应多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空间中积极实践,不断模仿、创造、积累,从而开拓出更丰富、更多彩的作文内容。
二、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说话和作文是表达的两种不同形式,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说是基础,写是发展,从说到写,以说促写。教师应从基础着手,发展学生说的能力,o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情境,让他们养成说的习惯,提高说的能力,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见识说出来。
1.说人
说是一种口头表达,需要敏捷的思维作为支撑。根据儿童发展规律可要求学生从说片断入手,如说外貌、说言行神态、说性格特点,为写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事
为激发学生兴趣,多为学生创设说事的情境:说高兴的事、说委屈的事、说惭愧的事、说自豪的事;说大事、说小事;说自己的事、说别人的事;说听到的事、说见到的事、说想到的事、说做过的事……这些训练应视情况而定,可多说,可少说,可长说,可短说,可比赛说,可自由说,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养成好习惯,发展说的能力。
3.说景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河山秀美, 处处都在诱惑着人们的心。说起郊游、野炊、参观,学生们个个都兴致盎然,说明他们都是热爱大自然、向往美景的。根据孩子们思维发展规律,对形象事物容易感知,所以可诱导学生进行对景物的口头描写训练:说山川河岳、说花草树木、说名胜古迹、说田园风光等。
4.说物
在孩子学习、生活中可接触到许多事物,因此,同样可以进行说物训练:说劳动工具、说奇珍异宝、说名人书画、说外形、说功能……
为训练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应开设专门的说话课,用不同的说话方式来锻炼学生:补充说、延续说、争论说、看图说、模仿说、演讲说……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提高技能,陶冶情操。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1.“以读带写”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说明这一点的。所以上好阅读课对作文教学非常重要。要教会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觉阅读范文,感悟作者观察、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自觉记忆,认真积累材料,编写作文提纲的习惯。
2.“以写带读”,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日趋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敏锐,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总按照“以读带写”的模式来进行阅读写作。所以,这时应适当采取“以写带读”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作文。然后讲解课文,让学生去了解课文写作特点,摸索作文规律,从而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发扬自己作文时的长处,便于继续写出更为理想的作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阅读时的分析鉴赏能力。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原说另作新解。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第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路。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想象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篇7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周围所有的新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兴趣而乐于观察。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
1、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学生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人物没啥写。去年冬天的雾天特别多,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一个雾色朦胧的早上,我向同学们提问:“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今天下雾了”。“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雾中的景色很美”。“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抓住时机,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生活就像万花筒,绚丽多姿。只有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事物那与众不同的美。下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转转,看看雾中校园那独特的美,好不好?”同学们在我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漫步,认真地观察着,伸出手去想抓住从身边飘过的雾,还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太美了!像小精灵调皮地在我身边跑来跑去。”“像妈妈的手在抚摸我。”“像走进仙境一般。”……我也被雾中的美景陶醉了。这时不知谁惊叫一声:“看,那是什么?”这不由地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顺着他的手指一望,啊!每个教室在雾的笼罩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使你的眼睛不由得一亮。琅琅的读书声由远而近,声声入耳。这美丽的景象没有哪位画家能够描绘出来。再看看同学们好像已经忘记自己身在何方,张大嘴巴。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眼前的景物是多么的喜欢,对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视觉。
2、通过学生的口头禅,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俗话说“多说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为给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我让每个学生把一天当中看到、听到的事,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句式,大家感觉很容易,这样就大大调动了他们观察的积极性。这时我要求小组长把同学们说的最新鲜的事记下来在班里交流。推荐出最好的作品把它当作当天的“新闻”播出一次,当听到自己的“新闻”时,个个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线,高兴得双手不停地叫好。看到别人的成功,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有的同学为收集到比别人更好的“新闻”,回到家中,看电视、听广播、阅课外读物,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小事,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自然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段话概括出了作文与生活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中观察认识、体验,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每天5分钟演讲,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我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养老院,参观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养老院有哪建筑设施?养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参观时你听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他们象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观察养老院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走进养老院,一坐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再看院内专为老人娱乐的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无比,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帮着为老人倒茶、按摩,忙得不亦乐乎,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由于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
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显示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这就解决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内容空洞的毛病。可多数学生在活动之后,写的文章却条理不清,内容一团糟。因此学生在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之后,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目的。观察景物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可以定点观察,也可以异步换景;观察人物,可以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去观察,观察物件、动植物可按事物构成的几个方面去观察;观察运动着的事物,则应注意运动的全过程,注意时间上的变化。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先要对事物的全貌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从诸多方面考虑什么才是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又能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比如我让学生写《我的家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教材中写某地景色的课文,再让学生细细体会,看看作者抓住事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顺序写,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最后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家乡,学会抓住特点按顺序描写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次作文同学们有的抓住春季百花盛开的特点描述,有的抓住秋季美丽的田园风光描述,有的抓住家乡的特产进行描述。浓浓的乡土气息跃然纸上,真实的再现了家乡的美景。
三、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