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11 20:1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写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写的诗歌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格律诗词;重要意义

中华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载体和最集中的表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而在中华古典诗词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杰出的当数格律诗词。中华格律诗词既然能传承几千年,又备受外国人景仰,并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它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纵观今天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有几许旨在继承我们优良的中华文化传统?我们今天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如果背弃我们优良的中华文化传统之源头,其最终的出路将会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中小学生学写格律诗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需要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诗词。诗词不仅可以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还再现了历史社会的生活场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思想史、文化史,就是一部诗词演变史。

如今,中华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已被党的十七大界定为“三个代表”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性在于它既“言情”又“言志”,具有陶冶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现实社会功能,催人奋进,铸人忠骨。

有个真实的故事:2006年,中国北京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为

纪念中日青年友好协会成立30周年,双方各派100名品学兼优的

学生在北戴河聚会。当活动结束前,主持人提议双方交换小国旗作纪念时,惊人的一幕让许多教育家担心。原来,日方赠送的小国旗100%是学生自做的,并且在上面100%用日文写下赠语;而中方赠送的小国旗100%是买现成的,且50%以上是用英文写上赠语,就算用中文写的,也几乎没有传统诗词含蓄、传神的真迹,甚至错别字连篇。这个真实的故事发人深省。

在“以德治国”方略的指引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大量发动中小学生学习写作格律诗词,从中得到道德、情感等中华优良传统教育并代代相传,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需要。

二、中小学生学写格律诗词是夯实语文基础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

也许在某些教师的眼里,格律诗词没有教学的必要。一是“规矩”太多、太严格;二是考试大多不会靠它拿高分。还不如来些现实点的所谓“范文式作文教学”或“分类式辅导教学”,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在考试“战斗”中轻松取胜,自己也做成了教坛“常胜将军”。殊不知,这不仅偏离了教育的根本航线,更毁坏了教育的根本性质。就是这一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认识偏差中扼杀了我们的中华文明,在践踏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写作教学思想理念指导下,如今的青少年普遍缺乏远大的人类奋斗目标,缺乏高尚的思想感情追求,急功近利、无所寄托、毫无顾忌甚至损人利己,更谈不上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严谨认真的历史责任心。久而久之,中华优秀传家瑰宝将丧失殆尽,“国将不国”。教育高层称之为“精神侵略”和“文化掠夺”实不为过。难道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还能认为格律诗词没有教学的必要吗?

三、中小学生学写格律诗词是发展国语(汉语)综合应用水平的需要

汉语是我们的国语,更是格律诗词意境表达最好的语言。汉字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成语、短语的丰富,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意蕴深远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感情境界,是许多外语所不能及的。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句句成诗,字字为词。许多外国语言家或懂外语的中国文学家都感言:将外语诗歌翻译成汉语诗词并不难,而将汉语诗词翻译成外语诗歌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外语单词、句式的局限,“韵味”更难调。汉语历来就是伴随着诗词一起成长的,二者根本无法割裂开来。如今的青少年写作文为什么越来越肤浅呢?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用心去学好“老祖宗”传下来的“宝经”。喜欢学外国人搞什么“情也朦胧,意也朦胧”的那些似是而非,连自己也不知所云的所谓“新文学”。我们结合实际想一想,我们的中华格律诗词,让国人无论童叟都能背诵一二,且朗朗上口,自然陶醉;而那些“新文学”中所谓的诗歌,有几人能背诵得滚瓜烂熟?

如今的一些博士、硕士,当个编辑、记者、秘书或广告代言人,错别字百出、半生不熟或半洋不土的字幕、发言稿、广告词,让人啼笑皆非,歧义费解。这都是中小学忽视格律诗词写作教学的不良后果。

中国的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活动家,无不是国语水平过硬的高人,格律诗词的严谨、细腻又不失敏锐、不失高雅、不失深邃,无不在他们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生活中,一个报告,一个总结,一份情书,一则广告,如果融入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就会使创新的境界更加高远。

篇2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小学生诵读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底蕴深厚,魅力无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多地穿插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学习和赏析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产生的畏难情绪,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以至于喜爱古诗词,我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课题研究,并做了几点探究。

一、重视诵读,读出诗意

赏析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来进行诗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

二、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

1.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诗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渗透着个体的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必然带有时代的痕迹或烙印。要想准确地理解一首诗词,就要把它放置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放置还原到作者创作的彼时彼境中去。

2.要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能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要积累一些常见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之中,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如果在这方面积累少了,理解诗词,不但会费解,而且有时会闹笑话。诗词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要积累各类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5.要积累名言佳句

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心灵震撼,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积累诗歌名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标题,领悟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四、把握意象,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贺的《马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钩”,它们体现出了边关的荒凉和空旷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对边关战士一身浩气的寄托。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篇3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白话文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教师的课堂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笔者显示给学生讲了作者李白当时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顺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叠的山峦等景致都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的表露。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87-02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据有关部门分析,我们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在一所小学里对六年级学生背诵古诗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能背30首诗的只有10.8%,能背60首诗以上的为零,这个数字让我们非常担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受到自身兴趣爱好、文学修养等方面的局限,而将诗歌教学作为一项语文知识来教,而严重忽略了诗歌带给我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导致诗歌教学枯燥乏味、毫无美感。特别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全诗的意思,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们将全诗支离破碎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将字词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完全抹杀了学生对诗歌这门艺术的兴趣。同时小学生们都觉得诗歌是最难学、最无聊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内心甚至对于学习诗歌感到非常恐惧。其实诗歌是非常美的一门艺术,让小学生学习诗歌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课程目标上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调整。由于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需要背下来古诗,同时要一字不差的翻译字词。这种教学目标完全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只剩下单纯的背诵、苦记。而教师也只能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进行古诗教学,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了古诗背诵、字词解释上面,同时将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完全忽略掉古诗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美的享受。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由于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意境以及诗人的内心情感,也就很难将字词句的意思完完全全的背下来。这种教学方法,使诗歌的教学变得毫无意义,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为考试而学习。

二、诗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何种能力

1.通过学习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古代诗歌都非常有节奏,非常有韵律美,讲究字数、句数整齐平衡,讲究平仄搭配,韵脚和谐。因此诗歌即使不唱,只是简单的朗读也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让听者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由于每首诗歌的字数都是有限的,因此诗人们对于每一个字都要深思熟虑,力求每一个字都用的精确得当,凝练含蓄,有时简单的一个字,就包含了好几重的含义。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里的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里的“出”和“来”字就用得极其巧妙,二字化静为动,将地势的险要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给人以动态美。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李白的诗歌语言豪放,杜甫的诗歌语言现实,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等。

2.通过学习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几乎每位诗人都会在诗中去追求一种意境美,而意境美是不能通过一字一句的讲解就能够领会的,需要我们通过朗读去揣摩整首诗的意境。学生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学习字词,分析句子内容。能够使学生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就古代诗歌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中,使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帆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应该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衬托出一个独自在“寒江”垂钓的老人,进而来寄托诗人本身的孤傲、清高,政治上失意的忧郁心情。

三、诗歌教学方案应如何改写

在学习诗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大纲重视学生的积累,教师可以在课前相应布置一些内容,例如让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进行整理,以及对本首诗的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搜集,等等。这个搜集整理的过程,对他们的诗歌积累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前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对本首诗及作者的了解情况,将大家提前准备的相关资料一起分享,这样使学生既对自己整理的资料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都同时扩充了知识面。在上课之中,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让大家讨论,讨论一些对本首诗的不解和困惑,在小组里先进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求助。这样便避免了大家不动脑,只听老师讲解的坏习惯。也可以让大家通过本诗所描写的画面,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只要展现出诗中的意境即可。本节课即将结束时,也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让大家都讲讲通过本课的学习,每个人都学到了什么。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们应该了解这样一点,就是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诵读。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不要吝啬诵读时间,应该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诵读。例如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一起诵读2遍,然后进行分小组诵读,每组诵读一遍。诵读完后教师开始讲课,在每讲完一部分时,都叫人起来诵读一遍全诗。最后分析完整篇诗篇后,还是要带领学生多读几遍,有感情地朗读。虽然这样会需要一些时间,但这个时间绝对不是浪费,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诵读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去感受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独特特征,这一种节奏美、声调美、音律美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带给了我们很多方便。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自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帮助。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媒体中的画面对于学生理解诗篇便成为了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所有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现出庐山瀑布的雄伟画面。使学生因这画面而陶醉,这时将设计好的旁白加进去,讲述诗人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深刻领会整首诗的内涵。又如《春日》一诗,当讲到“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出一幅花团锦簇的美丽画面,通过画面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使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深刻体会到诗人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而一些描写动物的诗篇,如《鹅》、《画鸡》等,教师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就可以先播放相关的歌曲,让学生们猜猜是什么动物,这样立刻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将他们完全吸引到这首诗中。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用好多媒体。

四、总结

新教材里加入了更多的古诗,这意味着对诗歌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小学诗歌的教学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更加强烈。相信通过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小学生们一定会越来越热爱中国古代文化,越来越热爱诗歌带给我们的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能够从这些小学生中涌现出更多的文学家、文学爱好者。

参考文献:

[1]王晓丽.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汪静.现代诗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之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3).

[3]李兆群.诗歌教学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学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合乎素质教育的目标。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击破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消除“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从而通过崭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除乏味感,实现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尝试解读文章作品,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促进语文写作水平的大幅提升。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使写作效果显著提高,从而告别原有的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局面,使他们在体会文章语言的同时,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并懂得熟练运用;使他们铭记一些名句,在写作中灵活引用,增强作文效果。

(3)有利于健全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质,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对文章作品的鉴赏能力上,还体现在通过文学素养能够健全学生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美丑善恶,从而使小学生从心里远离那些不合时宜的腐朽思想和社会风气,督促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长远的未来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努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优美的诗文,这些优美的诗文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学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良好的契机,利用这些诗文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比如《悯农》,老师可以将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释,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懂得这首诗歌是描写农民的,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他们深知农民的不易,要热爱劳动,厉行节约,从而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寻找到活生生的资料。

(2)开拓小学生的学习视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语文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化。语文教师可以在春天时组织学生去春游,让学生去发现春天,努力寻找春天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诗歌,并对文章或诗歌进行解说。比如很多学生可能会背诵出高鼎的古诗《村居》,并对诗歌中的小草、莺、风筝、杨柳等警务进行说明,在说明的过程当中,他们自然对春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3)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应当鼓励学生接触文学名著,阅读文学名著。这样做,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热爱阅读。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讲解巴金《鸟的天堂》一文时,语文老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巴金先生的其他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对巴金的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使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有所突破。

(4)强化作文训练,让文学素养化为有形。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固然重要,但是,光有文学素养却无法表现出来,也没有达到培养文学素养的终极目标。因此,语文老师要强化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并鼓励他们合理运用所积累的经典句子,提倡用词的准确性、贴切性,让学生习惯并喜欢写作训练,从而将文学素养通过作文来展现给自己、同学及老师。当然,对于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老师要加以鼓励表扬,并可以将其作文作为范文在班级中传阅,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其他同学要积极引导,让他们明白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使全班拥有一个培养文学素养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符合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内在要求的。老师应当针对目前的现状,积极采取得当的策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师 伟.浅谈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北方文学,2011(4).

篇6

翻开古代诗歌史,陆游写诗歌近万首,苏轼的诗歌有三千多首,王安石的诗歌总量也近两千首……可以说,只要愿意写诗,生活无处不入诗。在诗人那里,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悲叹是曲,豪情是歌。将生活咀嚼出滋味,即流泻笔端而为诗。怀着这样的感触,我和学生根本顾不上对诗歌形式的雕琢,便直接踏上了“我手写我心,我心自有诗”的轨道。

高三生活总是有几分枯燥,但生活并不因为枯燥就无价值。九月中旬,阴雨绵绵,更是给高三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上晚自习时,我一进班就看到了学生们的困倦,十几个人伏案而睡,其余学生也毫无精神。

同学们睡得太安详了,眼看就要上课,真不忍心叫醒他们。“怎么办呢?”迟疑间,两三个学生识趣地碰醒同桌。我想:“喊醒了,还是没精神啊?总不能大吼一声‘我劝诸公重抖擞’吧!”此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就写首诗吧,送给同学们,或许还能出奇制胜呢。”

拿起粉笔,我在黑板上写下:“复习必修五第一单元。”随后,写诗:

秋雨丝丝凉,身感心神爽。

盼君惜时光,莫负爹和娘。

刚写完,我就看到个别学生拍了同桌:“还在睡!看看黑板上说谁哩!”这时,上课铃响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瞪大眼睛,直视黑板。诗歌在学生们的心里逐渐发酵。这一刻,我知道,写诗的效果慢慢显现了。

看完黑板,多数学生开始了复习。我在教室过道里踱着,学生孙玉宏递给我一张纸,说:“我给您的诗改了一下,不知道好不好?”我说:“改了就有思考!”

我把他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秋雨丝丝缓,身感心神宽。

莫待时光散,后觉泪满衫。

刚写完,一个学生喊我:“老师,我同桌白松宁也写了一首。”

秋雨丝丝涟,身感心神倦。

背水战雄关,不胜成囚犯。

正好是三首诗,并列在黑板上。学生们一下子全都看着黑板,却不复习了。我说:“还是请大家先复习,最后十分钟咱们再请作者谈写诗的原因,好吧?”继续复习时,不少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往黑板瞟一眼。

最后十分钟,我一站上讲台,刚举手还未说话,学生们却出奇地安静了。我说:“下面,咱们就请孙玉宏说说写诗的原因吧。”

孙玉宏答:“我就是感觉到老师写的不好,才想着改改,写这首诗的。”

“还有吗?”

孙玉宏摇摇头。

“下面,请白松宁同学说说自己的写诗想法吧?”

白松宁回答:“我们高三生活太苦了,我心里很苦,根本感觉不到凉爽。再说了,我们明年考不上大学,上学十几年真是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盼,我感觉到考不好就像犯罪一样。”

“那就成囚犯了?”

白松宁解释:“古人说成王败寇,高考失败那不也很类似吗?”

“同学们,你们有这个感觉吗?”

学生七嘴八舌:“差不多。”“就是那样。”“考不好,还可以复习,怕啥?”

“看来,白松宁的压力挺大的,真是一个感恩父母的人。他朝着最努力的方向走去,才会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啊!下面,谁来评论一下哪一首诗更有味道?”

陈宇佳和陈佳佳先后发言:“老师你写的诗太直白了,也不太押韵,白松宁写的诗有点悲痛,孙玉宏写的诗有韵味,最后一句泪满衫,很有韵味。”“孙玉宏的诗有文化感,我觉得有文化感的诗是好诗。”

我趁机点拨:“那什么叫文化感和韵味呢?来看看孙玉宏的诗句,泪满衫,是不是在古代诗歌里面见过类似的用法?”(学生未反应过来)

我又提示:“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名叫《琵琶行》,有两句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眼泪把衣衫都打湿了,那流下的眼泪太多了,说明诗人――”

“太感动了!”“太伤心了!”

我总结:“诗歌有文化感,有韵味,就是诗歌的语言有历史有故事,情感含蓄深沉。我也认为孙玉宏的诗写得好!谢谢玉宏!”(学生热烈鼓掌)“下面,咱们就说一说,这三首都是从秋雨开始写起,为什么情感却很不相同呢?”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后,张君珂说:“你写诗的目的是让我们好好学习,他们俩却不是的。”宋俊芳说:“白松宁的诗我们都有感受,我们天天做题确实都很‘倦’。”

学生发表了见解后,我提示:“我们的身份不同,写作目的也不同。我是老师,想让大家好好学习,我写的这首诗就是劝学诗,所以我写得很直白,小学生都能看懂。孙玉宏是为了修改我这首诗,只是觉得我写的没有韵味才来写诗,算是自励诗。白松宁的这首诗,道出了心中的苦衷,悲凉中有几分壮烈啊,是一首自白诗。写景物,用意象,都不是固定的,最多是相对固定。古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是大多数诗歌的情感,秋雨秋风秋景就是悲凉的,可是也有些诗人写秋天就不悲凉,刘禹锡的《秋词》写景‘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的就是积极欢快的情感。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下大家明白了吧?”(学生点点头)“放学吧?”

学生笑答:“早就放学了!”我说:“耽误大家晚走十分钟啊,我有错,可是看着大家学习很来劲,我高兴,可以说这也是我最近一周上得最愉快的一堂课。谢谢大家啊!”(我双手一抱拳,学生鼓掌)

隔了一天,上午正在上作文课。一道闪电划过窗户,接着一声雷从天而降在教室外炸响,学生的心顿时都飞到教室外了。我抓住时机,赋诗一首写到黑板:

咏怀 秋雨有感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穿云天。

若要桂香菊笑时,请君且待九霄蓝。

刚写完,我突然觉得应该把最后两句修改成“风雨不动安如山”那样的意境。于是又在黑板上并列写一首诗: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破云天。

莫道风凄雨且厉,吾心一片湛如蓝。

学生田晶亚有感当即赋诗一首,交了上来:

秋雨欲来雷声传,艺术银光抢争先。

再闻桂花香气散,只恐又待大晴天。

陈韦豪也赋诗一首,交上来:

秋雨携雷压驻城,书声朗朗斗志诚。

更待明年今日胜,立我战旗南京城。

当即,我针对三首诗同样以“秋雨”起兴设问,请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与诗人的心理发表见解。最后,总结如下:田晶亚的诗和我第一次写的诗,都有一种等待的心理,寄希望于外界,期盼天晴后再欣赏美丽的风景,心泰然后才能变好。我修改后的诗,是一种不管如何刮风下雨却独自岿然不动的心境。这表明内心不受外界干扰。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做事的时候,不能因为别人的干扰,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陈韦豪的诗,诗如其人,有种豪情壮志,也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一种心境。我个人看法是,这也应当是咱们高三学子的主流心声。

下课后,熊姗姗也写了一首交上来:

秋雨已来尚未停,恍然入梦江南陵。

雨中漫步心事宁,花香唯有天先晴。

我问:“已经下课了,咱们下一节课再评讲吧?你这写的也是等待心理吧?”

熊姗姗答:“评不评都行。我写的就是等待心理,交给你,你看出来就行啦!”

篇7

一、重在读,读出兴趣

在这里,我首先要说明诗歌教学的一个误区。许多老师的诗歌教学以感悟为首要任务,所以在课堂上他们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诗句,如获至宝似的揣摩情感。这样的课堂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并乐此不疲;学生则是昏昏沉沉,呆若木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三步来实现。第一步,独闯江湖(学生自读)。即通过让学生充分自读,老师掌握学情,即可对症下药;第二步,江湖救急(老师指导)。可以范读,让学生明白诗歌在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让学生懂得正确断句及如何确定重音。第三步,笑傲江湖(学生再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学生巩固朗读效果,老师适时再予以指导。

如在教学《天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歌,五分钟后指名展示,由于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所以学生态度积极、兴趣盎然,五分钟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当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断句有问题时,就以“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为例,教给学生正确断句的方法(根据句义和语感断句),并让他们通过亲自划出停顿,掌握此方法;最后让他们再用刚学过的方法接力读、赛读。由于严格按这三步去走,学生不仅积极性高,而且效果显著,全班学生都能质量较高地将诗歌读下来。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断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孩子们重拾了信心,他们肯定会逐渐喜欢上朗读诗歌。

我还要强调的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三点:其一,一定要将“充分自读”放在第一位,因为“先学后教”,教会更有针对性,会有的放矢的组织,实现高效;其二,在指导朗读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直接将技巧交给学生,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这样去做,孩子对于学到的方法才会铭记在心,终生难忘;其三,朗读的方式一定要多样,不能总是个人读,可以适当的加入分角色读、接力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这样的朗读会避免学生因单一刺激而疲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的弊端。

二、贵在悟,悟出个性

师生共同感悟诗歌的内容,教师千万不可搞一言堂,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强加给学生。这样做就失去了感悟的意义了,而且会出现课堂低效的问题。也不要面面俱到,我们只需要抓住诗歌的重点问题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如在教学《太阳的话》一课时,我就重点让学生感悟太阳的伟大、无私,对于艾青写诗的背景只是点点即可。这样的做法显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孩子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

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当我在让学生感悟第“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一句时,问应读出怎样的语气,绝大多数学生都说要读出急切的心情。有一个学生认为还应读出太阳的彬彬有礼。这个说法显然不无道理,我们就要尊重。

只是当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原著存在偏见时,我们再予以引导即可。如感悟第三节诗,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出太阳的蛮横。这显然与艾青的写作意图是背道而驰的。此时我就要引导了,太阳是蛮横吗?他让我们抬头,睁眼是为了什么呢?这应该是什么?那个孩子便心领神会,应该是太阳的热情。我便让他用热情的感觉来读这节诗,效果立刻大为改观。

总之我认为,诗歌的感悟固然重要,但还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效果更好,不要空洞的、单调的一问一答式的分析。那样不但失去的诗歌本身的美感,还会让孩子厌恶诗歌,适得其反。

三、妙在仿,仿出自信

其实说到底,诗歌是一种语言形式。能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其语言精妙是不容我们小觑的。所以,我们如果能让学生去仿仿这种语言形式,不仅能很好地跟小语会倡导的“读写结合”接轨,而且对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定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的老师认为,让小学生写诗歌,这不是胡闹,自欺欺人吗?诗歌那东西高深莫测,我们都不易掌握,何况他们?这种思想错误有三:其一,将诗歌盲目神圣化,认为诗歌就是诗人的专利;其二,忽略了诗歌其实就是一种语言形式,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其三,过低的估计了如今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诗歌对于小学生的确有难度,但我们这里说的的仿写,并非创作诗歌。而且我们的仿写标准要低,不要过分追求平仄,押韵这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初次仿写,我们要选容易仿的诗,目的只有一个给孩子信心,将写诗的种子从小便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

如教学《谁说没有规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去仿,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写的诗并不比原诗逊色。

下面提供两个学生的作品: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老人专用座”,

可他却往椅子上一坐。

问他为什么?

他对我一笑:“别人也这样做。”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不要破坏公物!”

可他还在桌子上写字画画。

问他为什么,

他理直气壮:“别人都这样做!”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不准违反交通规则”,

可他却要闯红灯。

问他为什么?

他不耐烦地说:“我眼睛不好。”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禁止游泳!”

可他却跳下小河。

问他为什么,

他不屑一顾:“我想怎么做!”

篇8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提高儿童文学修养。但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重视不够,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儿童诗集很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经典诗歌或感兴趣的现代诗歌、民歌、童谣。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定的类别把诗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诗作,指导学生把握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促进学生理解诗作。对经典诗作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与此同时,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进行诗歌知识竞赛,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汇编学生创作诗歌,出版了一二辑儿童诗集《花瓣飘香》,优秀诗歌选《五彩斑斓》,内容富有生活情趣,编排更系统更科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尝到了写作诗歌的甜头,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篇9

岁月匆匆而过,蓦然回首,小学校园生活六年了。这六年间,有多少往事难以忘怀?记得去年年末的时候,第一次创作诗歌的经历就一直使我难以忘怀。

还记得比赛的前一个月,在上课时,老师公布了一个喜讯:“我们班的xxx同学(就是我),在国庆期间写的《祖国,我爱你》取得了好评,进入了全市小学生诗歌决赛!”在那一霎那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当在老师的一再肯定和同学们恭喜我的声音中,才知道这并不是在做梦!兴奋之后,又觉得自己并不能胜任这份“重任”,获奖只是侥幸而已,对自己没信心。但老师不断鼓励我,把这次比赛当作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计较得失。之后,每逢体育课,老师都会放下自己的工作,来辅导我;回家后,我也不断地练习写诗歌,希望不要辜负老师对我的期盼。

比赛当天,老师也到场来支持我,为我加油;我也奋力地写,希望能写出更好的诗歌。于此同时,老师也获得了“最佳指导老师”的光荣称号。

在元旦的那一天去参加颁奖典礼,虽然知道自己只是获得三等奖,有点失望,但是在结束后我却觉得自己收获良多,因为当我听到获一等奖的同学的优秀作品时,事实让我自愧不如,他们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实我没输,是赢的,使我在六年小学时光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ps:我在课堂上写的作文

篇10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情境导入 加强诵读 描绘文本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凝练含蓄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牵情入境,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情境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领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前要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产生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可以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可以将“诗情”和“画意”结合,可以描述感人的场面,可以比较与诗歌有关的诗文等。

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择明快的古筝曲配乐、多媒体演示视频背景进行吟诵,让学生从中感受黄鹤楼、高山、滚滚的长江水、蔚蓝的天空、即将远行的朋友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送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通过导入新课,学生还没正式学习课文已从这样的导入中初步感受到这首诗的大意。这样的设计很能激发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情境,先让学生动情,动情则易把学生带进古诗艺术殿堂,学生才乐意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从而更有效汲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通过读诗而“聪慧”。

二、加强诵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1.要让学生多读多诵。季羡林教授提倡小学生要多背古诗词,在小学阶段至少要背200首古诗词,而单凭教材提供的古诗词是有限的。要想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师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完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在课外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比赛,让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来,集体读一读,背一背,不求甚解,但对学生的诗歌积累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唐宋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加强信息交流。另外,这样还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教学密度,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化“字”为“声”。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一个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通过音乐,让诗歌动起来。

如:学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配上轻柔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来诵读,使学生很快进入诗歌呈现的美丽画卷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意,真切地体会诗中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声光色于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描绘文本,如赏画卷心自明

小学阶段的诗歌,教材典型生动,既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具有诗歌文字省略、跳跃的特征,极富想象的空间;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意象优美,图文并茂,儿童喜闻乐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想象世界,用儿童的笔触描绘世界,用儿童的生活装点世界,所选内容都是古诗中的少儿经典。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依着小学生喜爱画画的天性,让其动手描一描、绘一绘诗中所描写到的景物,这样犹如让学生步入优美的诗境中亲身体会诗歌意蕴,进而起到激感的作用。

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展示图片内容:“庐山雄伟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高山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啊!”学生似乎走进这首气势磅礴的古诗词中,仿佛看见那银白耀眼的光泽,听到那惊心动魄的轰响,由见景而生情,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学生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学生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又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画面,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

总之,古诗词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在教学中,入境入情地感悟才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阐事明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映华.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教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