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5 03: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颗钻石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颗钻石课件

篇1

电教,姑且理解为电化教育之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使用视听技术应该都是电化教育吧。以前外出学习看到那些专家名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就羡慕得不得了,梦想着有一天我也可以让自己的板书动起来,让教学挂图中静止的景物动起来。终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自己的学校上多媒体了,我一下子爱上了多媒体,我感觉它是我最好的助教。

一、助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内需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很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的存在兴趣问题,因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不爱学,这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有直接的联系。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发自内心感受到需要学习,从而爱上学习。

七颗钻石》教学片段之一:

3、板书课题,解题

师:我们读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啊?

生:七颗钻石。

师:好,看老师写这几个字。写字时啊,一定要认真,一笔一划地写,横要平,竖要直,要用力写……(师边说边板书)

师:见过钻石没有?

生:没有。

师:钻石啊,太贵了,老师买不起,但是我给大家带来了钻石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钻石”图片,认识钻石。课件上依次出现七颗钻石图片以及“七颗钻石”文字,其中“颗”字动画显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再出示图片“一颗枯死的老树”,“棵”字动画显示。)

师:看到这两个“kē”了么?

生:看到了。

师:它们长得一样么?

生:不一样。

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记住它们的不同点。那么一棵老树和七颗晶莹闪亮的钻石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从故事中寻找答案。

这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解题片段。闪闪发光的钻石图片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们一下子就知道了钻石是什么样子的,立刻就区分开“颗和棵”在字形上大区别,在本课巩固练习阶段检查学生时也证明全班学生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教师使用讲解和板书带来的教学效果。

《七颗钻石》教学片断之二:

(师点击课件,出示下一自然段内容:小姑娘被小狗绊倒了,水罐里的水竟然没有洒。)

师:请齐读这一段。(生齐读课文,)

师:假如让你加入“竟”和“小姑娘喜出望外”这两个内容,该怎么加?

生:把“竟”放在“端端正正”前面,把“小姑娘喜出望外”放在最后。

(师随机点击课件,把“竟”“小姑娘喜出望外”放到合适的位置。)

生齐读加上新内容的这一段。

师:爱心真是神奇啊,让小姑娘遇到这么神奇的事情。还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可以使一切东西直观起来,如片段中对重点词语的显示,本来是书本上静止的汉字在屏幕上可以任意活动,随着学生的回答字呀词呀有了灵性一样就到了该到的位置,这已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使学生愿意学习,课堂气氛及教学效果当然会很好。

二、助我创设情景、引生入境

入情入境地学习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可以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而多媒体课件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的有力工具。多媒体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助我拓展学生感性认识,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虽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同时可以由此及彼,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颗钻石》教学片断之三:

师: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

生1: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2:你不但爱妈妈,爱小狗,还爱一个过路人。

师:是啊,就是因为小姑娘这博大的爱心,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

生一齐回答: 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师相机板书)

(师点击课件,课件链接到“故事背景图片”)

师:这巨大的水流,会让世界发生什么变化?

生1:河流有水了。

生2:井里也有水了。

生3:树木丛林也活过来了,世界又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生4:人们有水喝了,不会渴死了,小狗也活蹦乱跳了。

……

(课件出示“一个因水资源丰富而到处充满生机的世界”的图片。)

师:多美啊,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爱心使世界变成了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师点击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一个简单的链接就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了旱灾特别严重世界严重缺水的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尽情想象世界有水之后的变化,在学生们充分想象之后,给他们欣赏他们想象中的美丽世界,由此来感悟小姑娘的爱心有多么博大,爱心能使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助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使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之一。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电教,的确是我的最好的助教。

参考文献:

篇2

一、注重自身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则自己应先具有饱满的精神,激情四溢,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特有的感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掌握作品的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然后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可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作品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挥洒。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独特体会,然后结合教材,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古诗《游子吟》,并介绍其有关的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的具体情境,向学生生动而富有情感地分析与讲解《游子吟》,让学生在教师积极饱满的语言与情感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使他们形成体贴、孝敬父母以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意识。语文教材是情感引发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语文课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充分发掘课本中蕴涵的情感,找出其结合点,以情促教、以情促学,从而激发与调动学生潜藏的情感因素,把师生的情感融于课本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激情荡漾,并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感染学生情感

通常而言,通过一定的情境可以产生一定的情感。同时,在情境之中,各类要素对情感的形成起着综合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渲染,创设浓郁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进入学习意境,因景生情,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设置一定的情境,调动课堂情感氛围。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向学生展示优美生动的画面,配以动听、悦耳的声音,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就会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掘文章的主旨――“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爱”,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实现人本共鸣呢?教师可通过图文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凸显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设置如下的情境:情境一:久旱的自然情景图。这样可以使学生联系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产生探究“水”与“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浓厚兴趣。当教师展示画面时,学生们议论纷纷,同时讲述他们的观后感。这样,有利于发挥与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完美的统一。情境二:多景关联图。画面显示一个小女孩端水、送水,同时,配上文章中的相应片段。在图文结合中,让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并找出表现“爱的神奇”的语句,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同时,也对文章进行了补充与延伸,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多彩的学习情境。情景三:钻石图片。教师可把七颗钻石变为心形,配上音乐《爱的奉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走入作者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还可以使学生在感悟中渐渐体验课文中的意境,使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三、注重课文的阅读与朗读,促进学生情感领悟

篇3

不要让课堂失去温度

杨:李老师,您好。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童话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教学文体,特别是在低段的教材中,占比例非常大,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童话故事。可是,我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效果却不太好,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极低。我设置了两个主要训练点:一个是理解第一自然段“干涸”“干枯”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准,另一个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小女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这两个训练点一个注重工具性一个注重人文性,也符合年段训练重点,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李:从年段目标来讲,你的教学设计没问题。但是,你忽略了一点:教学训练点要凸显文体特征。童话为儿童所喜爱,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颗钻石》这篇童话课文精妙地运用了童话贯常的夸张表达手法和反复式描写。“干涸”“干枯”两个词语夸大了这一次干旱的受灾程度,这样的夸张手法通过抓住儿童的同情心而吸引他们阅读;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神奇而美丽,很好地彰显着童话的叙事魅力,带给儿童阅读的快乐。你一心实施年段训练目标,任由童话色彩在字里行间流失,童话不再是孩子喜爱的童话,被教成了“做练习”和单纯育德的冷漠机器,课堂失去了教学的温度。

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

如何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

杨: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文体意识。可是,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时,关注了童话文体特征,又陷入一个新的困惑: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占据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识字教学被弱化了。那么,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来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呢?

李:接地气的实践胜于高大全的立论。我们来看一段我们区马春梅老师在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一段教学实录,同样是《夏夜多美》,她是怎样让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辨证统一起来的。

(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中,要求会写“她”“他”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在前面已经认识过,本课文中再次出现。)

师:(课件出示带有“她”“他”的两个句子)请小朋友们思考:为什么写睡莲要用“她”?而写小蚂蚁要用“他”?

生:因为睡莲是女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文里知道的。课文里小蚂蚁叫睡莲为“姑姑”。

师:睡莲是一种植物,为什么小蚂蚁要叫她“姑姑”呀?

生:(学生们一阵搔头接耳)因为睡莲长得很漂亮,又很温柔,像一个阿姨。

师:(接过学生的话)――所以,写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就把睡莲当做阿姨来写,让小蚂蚁叫她为“姑姑”,并且用女字旁的“她”来称呼。

(孩子们睁大新奇的眼睛,纷纷点头。)

教师顺势追问:在童话故事里,作者经常都把植物、动物当人来写,那为什么他写小蚂蚁又要用单人旁的“他”字来称呼呢?是因为他长得不漂亮,性格又像男子汉吗?

(孩子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莫衷一是。于是,教师讲起了蚂蚁王国的奥秘,孩子听着渐渐明白,出来觅食的蚂蚁都是工蚁,性别是男孩子,所以作者要用单人旁的“他”。)

在这一段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自然巧妙地传递了汉字的文化。在后面的语用训练中,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在各种语境中选用“他”“她”和“他们”“她们”。这一段设计充满着童话趣味,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把识字教学的语用训练落到了实处。

杨:真妙啊,汉字里也蕴藏着带有文体特征的教学价值!

李:在童话故事里,不光生字里彰显着童话趣味,还有不少生动活泼的词句,也彰显着童话魅力。比如,《酸的和甜的》中描写葡萄的“一串”和“一串串”,描写小猴子吃葡萄的“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美丽的小路》中的第一自然段;《丑小鸭》里描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句子……这些语言现象有的用词生动精准,有的语言流畅华美,很有学习和积累价值。教师解读教材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们去朗读、抄写、理解、积累。时时习,处处积,孩子们的储备越来越丰富,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着力想象力生成

把课堂还给“语用”训练

杨:童话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该怎样结合文体去培养呢?

李:优秀的童话想象大胆新奇,同时,也有很多想象的留白处,给读者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这些留白处,利用它们来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七颗钻石》一课,水罐的四次变化中,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而另外三次写得比较简略。那么,后面三次就给我们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补白语用训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像写第一次变化那样,想象描写后三次变化中,水罐的样子、小姑娘的心理活动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提醒你,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经常要求学生的想象要新奇大胆,但新奇大胆并不等于凭空捏造。先要引导学生仿写式想象,然后才独立想象,最后才追求新奇大胆。只有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提升。

杨:这样的设计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把课堂还给了“语用”训练,这正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啊!

篇4

一、语文“情境课堂”探究的内容

“情境课堂”需要具备充满智慧与情趣的空间,通过学习情感、学习氛围、具体语境场景等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路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写作技法,这是一种调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认知过程,因为只有“心”的真切感受,才有“知”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环节,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课堂情意场”,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并领会文章内涵,这就是我坊研究的语文“情境课堂”。

二、语文“情境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有“情”的语文教师是“情境课堂”的前提

1.“情”在言语表达中。“情境课堂”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它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前提。具体做法是:首先,用“情”范读,再现文本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范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本的情感,朗读时应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适当地调整语音、语调,温情脉脉处不妨读得“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不妨读得“恰恰如莺啼”,义愤填膺时不妨读得“铿锵有力”。此外,朗读时语速要快慢相宜,疾徐有致。总之,教师的范读要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比如,朗读《安塞腰鼓》一文,文中豪放奔腾的气势需要铿锵有力的语言把它读出来,把学生带入那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黄土高原,耳边仿佛尽是那隆隆的鼓声,眼前仿佛尽是那飘飞的鼓绸。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引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满怀深情的语言导入教学,把学生带入故事发生的现场,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配上抒情的音乐,用同样饱含激情的语言结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情”在举手投足间。教师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不同的手势造型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得体自如地运用手势语,能够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例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当读到美国政府采用多种手段阻挠钱学森回国时,我们就以握拳来表示愤怒,在读到钱学森想尽办法回国并终于在我国政府的帮助下回到祖国时,我们可以为他那深深的爱国情怀拍手叫好。又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排”字突出了孔乙己穷困而又喜欢炫富的性格;后来又写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字突出了孔乙己年老体衰,穷困潦倒,“排”“摸”只是一字之差,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主人公前后遭遇的命运之别。可是,不少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这两个字的妙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肢体动作情境:先从口袋里拿出9枚硬币,学着孔乙己的样子把硬币一一排在课桌上,然后又装着非常穷酸的样子从口袋里摸出2枚硬币,抖索地递给前面的同学,口里嗫嚅道:“这――这一回――是现钱。”这种情形逗得学生哄堂大笑,学生也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体会也就更为深刻了。

(二)课前导入是语文“情境课堂”的铺垫

诗歌、散文、说明文的教学可以利用音乐或画面导入,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比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笔者在导入时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在柔美的旋律中,学生品味出了一丝哀伤,而作者却怀着豁达的心态超然物外,高声唱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让学生在对比两种情感中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欢快的旋律带领学生进入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笔者按照课文的说明顺序,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苏州园林的画面,让学生快速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教师用生动的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导入法比较适合记叙文的教学。比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课,笔者在导入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在冰天雪地里,一位衣着单薄的男孩埋下了几颗舍不得吃的奶糖,想不到第二天奶糖融化了,男孩很伤心,但吮着沾着奶糖的泥土,他却甜甜地笑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个喜剧的结尾呢?此时,教师入情入境的讲述就把学生带进了充满母爱的课文情境中。

(三)在朗读中让课堂“情”“境”交融

朗读是理解,朗读也是发现。语文“情境课堂”中的朗读,不只是有感情的朗读,更是有感悟的朗读,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朗读”的方式构建“情境课堂”。具体来说,“情境朗读”有两种形式:一是多层次朗读法;二是细腻化朗读法。

多层次朗读法适用于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即把课文的朗读要求设置成多个层级标准,使朗读层次呈梯度上升的趋势,这也叫分层推进式朗读。比如,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第一层次是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在这个层次中要求学生先小声自由读,边读边正音,再大声朗读,然后全班齐读,把课文读准、读顺。第二层次是读准句读,读出节奏。文言句式、语法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别,只有掌握了句子的断句、停顿,才能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句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读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可/以一战”不能读成“可以/一战”。第三层次是读出文言味儿。文言味儿是吟之味,咏之味,朗读时讲究轻重缓急,关键词语讲究拖长音或重音,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念”“盖”“但”,要分别读出深思之状、恍然大悟之意、无可奈何之情,故朗读时三个字都要拖重音,吟出意味深长的内涵。第四层次是读得有情有境,文言文所选的篇目有的是托物言志,有的是写景抒情,有的是叙述故事,且篇幅短小精悍,意蕴深刻。比如,《狼》一文只有二百来字,屠户在与狼的斗智斗勇中危险重重,却又时时绝处逢生,扣人心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读到危险处,朗读的语气应急促些,读到舒缓处,朗读的语气要平缓些。读准字音,读顺课文读准句读,读出节奏读出文言味儿读得有情有境,这种多层次的朗读,让语文课堂变得有“境”、有“情”,学生在浓厚的、有节奏的、迭起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热情,收获朗读成功的喜悦。

细腻化朗读法适用于散文、记叙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文本中精美的词句,通过反复比较、品味,感悟文本内涵。如《童年》一文中外祖母说的话只有三句,分别是:“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不想睡就不睡好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这三句话把外祖母的性格表现得丰富、细腻,可是学生还是难以深入体会,此时我们就用换词的方法,把“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换成“快睡吧!还早得很”;把“不想睡就不睡好了”换成“不想睡就不睡了”;把“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换成“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让学生反复朗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平缓的语气来朗读,学生在比较和品味中,能深深领悟外祖母幽默乐观、和蔼慈爱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又如,课文《一面》中有一句话:“现在,先生是死了!”句末用了感叹号,而不是句号,我们就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感叹号应该用沉重的语调读出悲痛的感情,而句号只是用平坦的语调读出平淡的感情。这样的比较朗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有了更为细腻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富有诗意,具有美感。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有价值的课堂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好的语文课就是成功的“问题教学课”,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情境中,与文本展开交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创设“问题情境”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问题应有质疑性。创设有质疑性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够提出自己见解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带有质疑性的问题情境提升了问题的有效性,避免了毫无价值的“浅白问”和“明知故问”,如“作者是谁”“有多少个自然段”“哪些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等,提出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变色龙》一文的问题是:“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变色是因何而变?他的变化揭示了什么主题?”这样的问题远比“奥楚蔑洛夫有几次变化?对待每一次变化的态度怎样?是围绕什么来变的”更具探究价值。

二是问题应有隐蔽性。隐蔽性问题是指教师不直接提问,而是把更多的知识隐藏在问题当中,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探究才能获取答案。如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有不少老师这样提问:第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第二段写水罐有几次变化?为什么变?而我们在教学时提出的四个问题分别是:1.不写第一段行吗?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行吗?3.不写水罐的变行吗?4.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行吗?这四个问题包含了第一段的环境铺垫描写,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三是问题应有主体性。创设一种能让学生潜心投入文本阅读、积极调动阅读思维的“课堂情境”,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主问题”。主问题能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在《七颗钻石》一文中,很多老师会提出一些琐碎的问题,诸如“水罐经历几次变化”“因什么而变”“水罐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而只用主问题“围绕‘水罐’你有什么发现”就能带动全文的阅读,把学生带到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是问题应有整合性。问题的整合性是指教师把课文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优化问题设计,整理出几个核心的问题。这样的整合使文章重点更为突出,教学思路更为清晰,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如《蜡烛》一文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对某些内容进行反复交代和描写。对此,我们整合的问题是: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分析得出:1.德国的炮火(出现11次):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写出了德军的疯狂残忍,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品质。2.蜡烛(出现6次):烛光象征战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人民对烈士的哀思。3.黑围巾(出现4次):表达了沉重哀悼的感情,写出了老妇人对苏联跨国界的强烈而深沉的爱。4.老妇人的动作(3次“爬”,3次“跪”):“爬”表明老妇人年老体衰,“跪”体现老妇人对烈士沉痛的哀悼。

五是问题应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挖掘文中的亮点,形成“问题超市”,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或喜欢的内容进行探究。如教学《狼》一课,就可以挖掘出多个问题,比如:1.理一理故事情节;2.说一说环境氛围的烘托作用;3.谈一谈你对狼和屠户的认识;4.品一品文中用得生动准确的词语;5.谈一谈你读了文章后的启示。又如,《小石潭记》一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赏析课文,比如:1.文中的“水”;2.文中的“动”与“静”;3.文中的“景”与“情”;4.文中的“乐”与“凄”;5.文中的“清”;6.文中的“小”;7.文中的“石”。在“问题超市”里,学生随意采撷,寻美赏美的收获能增添探究的兴趣。

篇5

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学习方法一

一、表象入手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的特点,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情境图示法

长春版教材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画面出现了优美的情境图,我们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图,利用课件出示插图进行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比如:小女孩河边练嗓,开口唱aaa,公鸡啼叫ooo。在出示情境图的同时,配上相匹配的音频,在情境中学习拼音发音。

2.形象区别法

在教学声母f和t时,出示一把带钩的雨伞进行直观演示。下雨时打开伞,伞柄朝下,雨停时把伞收起,伞柄朝上。并出示相应的声母。

二、情境创设

1.利用拼音字母相结合,出示课件演示,将演示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掌握所学内容。

学习jqx与ü相拼时,利用儿歌动画,出示j、q、x好朋友,一块出去玩,路上碰见小ü。小ü小ü有礼貌,脱下问帽子声好。课件演示中,小ǖ的帽子自然不见成为u。然后再组织同学进行一次小表演活动,让四位戴有头饰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同学大声朗读儿歌,在四们同学的表演中夯实知识点。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规律,同时又受到了“尊重他人,做有礼貌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2.编童话故事,寓教学内容于故事情节中。

声调教学中,应主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开关和四声的读法。可将“四声”的学习内容编成小故事,以故事形式来学习。结合故事情节进行设计图画,如:森林里小熊开了家商店,生意很好,开着车行驶在小路上时,小熊高兴地唱起来:āāā,当前方出现一个小山坡时,一加油门,小熊的歌声变成了“ááá”好不容易过了这道坡,双是一段难走的路,此时歌声变成了“ǎǎǎ”,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到家了,小熊欢快的唱起了“ààà”。通过这个故事情境,让学更快地掌握了“四声”,及声调符号。

三、创编游戏,开展愉快教学。

孩子小,有些东西出现次数多了,也就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上课时让他们动动手,动动脑,做做知识性游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动手,动脑的能力,加深记忆,为此,可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1.与视频同步,拍手记忆

在我们的电脑软件中安装了与教材同步的配套资料,在播放时,加上同学的拍手伴奏,使拼音字母易读,易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教六个单韵母时,就可以边唱边拍手。

2.摘果子,读拼音

出示课件:一棵大果树,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子。自己选择哪一个,当点到时,果子会自动落下,随机,果子上会出现一个相应的拼音,读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个果子,游戏结束后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果子最多,便为冠军小组。

总之,巧妙并适时运用媒体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作用低年级老师,我们都知道拼音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来设计。相信只要我们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只要在实践中善于钻石,合理运用,就一定能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兴趣盎然地学好拼音。

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学习方法二

⑴图片法

教材中的插图,是根据声韵母的音、形特征配置的,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插图的含义,体会编者的意图并创造性的运用插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让学生记忆“b”的外形特征时,运用插图:同学们,b像什么?像收音机。左边的竖像什么?像天线。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台收音机,天线高高竖起,这就是“b”。这样紧紧依靠插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⑵日常用语法

教师要积极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坚持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联系日常用语学拼音,学普通话。

⑶口诀法

儿歌口诀是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儿歌有着较强的偏爱,在拼音教学中采用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声韵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记忆的速度。

⑷表演法

表演,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情境,使“静”的课堂变为“动”的课堂,使“死”的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儿童的天性是贪玩好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拼音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如在学习“a”时,教师可以扮作医生为学生检查口腔,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结合所学的内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⑸游戏法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教学活动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儿童们在唱唱、跳跳、听听、画画、玩玩中学会汉语拼音。

⑹竞赛法

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表现自我,让他们在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中发挥才干。比赛活动既可检测学生的拼音掌握情况,又可适当在课上开展一些训练性的比赛活动。

⑺换位法

经常让学生登上讲台当小老师,能打破封闭的心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满足当众展示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个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学习方法三  一、适度要求,静心等待

面对孩子们,老师心中要有一把合适的尺子。这把尺子,首先能正确度量孩子学习汉语拼音的度。

新课标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要做到:

(一)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二)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三)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对刚入学,刚接触拼音的孩子,不要拔高要求,急于求成。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拼音基础则可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要求。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静心等待孩子的进步,耐心促进孩子成长。

刚入学的孩子仅仅只有七、八岁,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的大门。井然有序的学生生活是横在孩子们面前的第一到坎。稚气的孩子们还没来得及熟悉新环境、亲近老师、适应小学生一日常规,一道拼音难关又横在孩子们面前。所以,我们要遵循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们一点时间来适应,给一个过程让孩子们发展。“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切忌要不得的。老师要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这样,我们就能静心守候,耐心辅助,帮助孩子进步。

二、耐心细致,教给方法

入学前,学生对单韵母或多或少有所接触,普遍认为已经学会了,其实并非如此。学生对发音的口形、舌位、音调等概念模糊,若不及时纠正,随其形成习惯,要准确拼出音节,阻碍很大。比如:发a o e 的音时,虽然孩子们会背“张大嘴巴a a a,拢圆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但却不清楚发这几个单韵母时,口形不能变动。发ai 音时,是先发a 的音,这个a比单念a时舌位偏前。发a 后,舌头慢慢上升,嘴慢慢闭合,快到i 的舌位时停止。其实有一个a 到i滑动的过程。只要掌握了一个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其他的复韵母的发音就会水道渠成,由难变易。所以要叮嘱孩子专心学习,学会发音的正确方法,特别要提醒那些似懂非懂的孩子。

三、想方设法,多多练习

当孩子们掌握了发音方法后,要达到读准字音,正确拼读,还需较长时间的练习巩固。刚入校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情绪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多采用形象思维,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所以一本正经地让孩子读五遍,练十遍,读得不好再罚几遍……这种做法是很容易让孩子疲乏、反感的。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愉快学拼音方法。

1、制作拼音卡片,做“戴帽子”、 “找朋友”、“玩拼音扑克牌”的游戏。

戴帽子——结合教学进度,给学生们做拼音卡片。如教学了单韵母a o e ,就制作a o e 的卡片。然后做出四个声调“帽子”,让孩子给单韵母戴帽子,然后大声地和它们打招呼。(巩固四声练习。)

找朋友——如巩固a 的四声,老师拿起卡片a扮演a妈妈。a 妈妈着急地说我的大宝宝在哪里?孩子找到a 的一声说,您的大宝宝在这里ā ā ā 。

玩拼音扑克牌——制作含有声母、韵母的扑克牌,一个人拿写有声母的扑克牌,另一个孩子拿写有韵母的扑克牌。两个人同时出牌。谁先拼出由两张扑克牌组成的音节,这两张扑克牌就归谁。最后,看谁手里的扑克牌多,谁就赢了。

2、联系日常生活常编儿歌、找碴儿、贴标签。

编儿歌——如:小ü是个好孩子,懂事听话有礼貌,见了好友j、q、x,忙摘帽子牵手笑。

找碴儿——老师用拼音写一段话,其中故意写错几个拼音,让学生“找碴儿”——找出写错的拼音,并记录下来,看看谁找得多。

贴标签——孩子们掌握了初步的拼读音节和书写声母、韵母的能力后,还需要经常加强巩固。这时可鼓励孩子把在教室里所见到的事物,用拼音写下来制作成标签,贴在相应的物品上。

四、及时评价,多多鼓励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将它与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实施等等进行融合,让它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而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经过有效的整合,原来的语文学科教学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向驱动的过程。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有效整合的想法。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学校忽视校园网等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缺少平台的支撑;学校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教师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高,导致整合无法有效实施;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只重视技术的培训,忽视了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培训,导致整合缺少理论的支撑;更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上信息技术课,纯粹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篇7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诗歌像一股清泉,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而且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教师往往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笔者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的课堂具有实效性。

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把古诗读正确,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是很多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古诗的韵味。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头脑中重建意境。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教学研究。

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诗的意境呢?粗浅地说,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所谓使儿童领会古诗的意境,就是要使儿童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也就是说,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

主要做法

怎样在课堂有效的时间里引领学生品味古诗的意境,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实效性呢?笔者尝试运用了以下手段、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景物观察 课本中入选的古诗,描写景色的较多。这些诗并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绘,而是都饱含了诗人的感情。课文在编排上,大都与季节时令扣得较紧。因此,适时组织学生去实地观察相类似的景物,观察之后再上课,就比较容易引入诗境。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要以“见闻”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也就是这个道理。

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可以让学生看一看经霜枫叶,然后通过联想,与二月花作比较,就可以得知诗人这个“红于”的含意。这个“红于”不仅赞美枫叶色彩的鲜艳胜过春花,还歌颂了它的坚强性格。因为春天的红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秋天的枫叶却不怕寒冷的风霜。

有的景物诗,除了观察本体之外,还要设法使儿童了解诗人所用的喻体。在诗人所在的时代,当时是极普遍的,人们所熟悉的东西,但现在的学生却不大熟悉,甚至没有见过。如贺知章的《咏柳》,用“碧玉”比柳叶,用“绿丝绦”比柳枝。柳树随处可见,而碧玉和丝绦却不是今天儿童所熟悉的。可诗人喜爱之情正是从这些词语中流露出来,而诗人诗句中所含的赞美之意也要从这些词语中去探索。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就很有必要了。观察不到实物,看看图片也是可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到柳条的轻柔,随风飘动的体态,从而更好地进入意境。

图像显示 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应充分运用。教《锄禾》一课时,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进行交流,在谈话的过程中边看边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观图能力,发展了思维,进行了词句教学和思想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补出了锄禾的主语是“农民伯伯”,了解了“日当午”的意思,明白了“汗滴禾下土”的情况,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认识到“盘中餐”是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艰辛的。

又如《江雪》,可借助插图,让学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同时借助图片将学生带入到了冰天雪地的寒江边,进入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之中,为更好地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做好了铺垫。

《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引导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致,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自然而然走进了诗所表达的意境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当然,课本中(京版)的插图,有的也还没有画到尽善尽美。如《登颧鹊楼》中的楼,很难看出它是三层的,《鹿柴》也不易看出当时的时间。像这种地方,在利用时应加以注意。除了书中现有的插图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自己绘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画面,这样效果当会更好。

朗读入境 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这是在古诗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产生发自内心的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学生会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在教学王维的《鹿柴》这首诗时,要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充分想象林中宁静幽暗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能描述出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边想象边朗诵,学生自然能把那份宁静、美好,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再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诗中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了蜻蜓立在新出的荷叶尖上,使小池充满生机,妙趣横生。而学生在读诗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趣味,自然读不好。笔者让学生想象当时小蜻蜓的心情怎样?它会对小荷叶说什么?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体会到了小蜻蜓急切与荷叶一起欢聚嬉戏的心情,抓住了“才”与“早”,再读时也就水到渠成地让人感受到了美妙的生活情趣。

音乐渲染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音乐的选择至关重要,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更容易引起他们对文本、对诗人的共鸣。如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配上轻快活泼的琵琶曲,能更深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百花盛开、莺歌蝶舞的美丽景色。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配以哀婉悠长的古琴曲,那种旅途寂寞、悲凉萧索的心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配以雄浑悲壮的古筝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凉壮美呈现分明……

在教学王维的《鹿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寂静幽暗的美,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配乐,教师则提前准备了《将军令》和《空山鸟语》两首古筝曲。在让学生选择时,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空山鸟语》,并说:“这首曲子很有幽静,让人听了很美,符合诗中描写情景。”这时,再进行配乐朗读自然就毫不费力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曲子直接作为配乐出现,而是给学生辨别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自然能够“心醉其美”。古诗的学习就成了一种享受。

巧用资料 这里所说的资料,包括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作者身世以及逸闻趣事等。有些古诗如果不提供一定的Y料,小学生是无法理解诗意体会诗境的。只有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才可能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诗的意境。

如《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他住所前明媚秀丽的景色,一直以来被后人当作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来诵读。其实末尾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藏有很深的含义。表面上看只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色,但只有当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之后才能体会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这时,战乱之后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家乡的思念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如果没有查阅资料,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就只能停留到表面了。

又如《题临安邸》和《示儿》,不扼要介绍一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角的史实,就无法体会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激愤之情。若不了解陆游的生平简况,也不易体会到《示儿》中所表达的那炽烈的爱国之情。《回乡偶书》一诗,不知道贺知章是“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家乡,怎能体会到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晚年回乡的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李白中途遇赦的事,在《早发白帝城》中更好地体会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可以说,在古诗中利用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与诗文本身无太大关系的资料则可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而且,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资料运用的时机,使之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诗境的体会。

借助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丰富想象的诗歌是苍白无味的。鉴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借助想象,是诗歌教学最常用的进入情境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看到”和“听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可以从诗文中的字、词、句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用凝练的笔墨,描绘了一组以旅客日暮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所感。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学生很难理解,需要老师精心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心情。

所以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日暮”体会天气的寒冷、恶劣。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红彤彤的太阳,一张是惨白的太阳,让学生体会哪张图片和本诗所描绘的日暮是一致的,同学们都选择了惨白的太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傍晚?就在这寒冬的傍晚,天马上就要黑了,阴沉沉的,一场暴风雪就要到来。如果你就是诗人,这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看着这样的插图,再配上北风呼啸的音效,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当时的寒冷、凄苦。最后抓“远”字想象,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独自一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他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走了很长的时间。如果是你,那么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疲惫、寒冷、饥渴、焦急这些感受已经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学生自然对作者的情感理解较深入了。

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是笼统的、模糊的。为缩短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把自己置身于诗所描述的语言环境中,进而在诗的意境中遨游。如《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练,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的问话也很简短。教学中,要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表演时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把寻访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古诗中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必须依托文本,不要漫无目的、漫无边际,要善于帮助开拓思路,关注整体。总之,诗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诗眼锤击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这点石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精神,能传神写照。教学时抓住诗眼,重锤敲击,唤起学生的想象、联想,使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如《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越感凄凉的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将形容词改为使动用法,春风使江南岸绿了,春风和江南岸发生了有机联系。一个绿字蕴含着江南岸无限春色。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重点敲击,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比较拓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照,更添秀色。钻石很漂亮,但它本身并不发光,在暗处与普通玻璃相差无几,在光线的照射或映衬下,才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诗歌也是这样。有些诗从表面上看并不很美,通过细心品味,并与其它相关诗作对照赏读,诗性解析,才能显出更多的美妙……教学《墨梅》时,通过与其它咏梅诗的对比解读,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更具体地领会诗的内涵美,充分领略诗中优美的意境,并使课堂上更加诗意盎然。

诗僧齐己的《早梅》、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一些咏梅的经典之作,都可以作为与墨梅相比较阅读的资源。教学时可选择一二首,引导学生与本课所学的《墨梅》一诗对比欣赏,进行更具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抓住每首诗的特点,品味诗中的妙处。再找出与《墨梅》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仔细地鉴赏和体会。然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在《梅花三弄》那优美的古筝乐曲声中,欣赏老师的诵读,充分地领略诗中意境的美妙,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在诗情洋溢的氛围中,进一步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又如《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歌蕴含沉痛悲壮、充满爱国情怀的意境。学生在了解到诗歌的大意后能较容易地把握“悲”的原因是“九州未同”,如果H仅学到这里就认为是理解了诗歌的意境,那只是浅尝辄止,学生还未能与诗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对“悲”的体验仅仅浮于表面。此时,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宋的疆域图,并与金兵入侵前的北宋版图进行对比,再辅以表现北宋人民安居乐业,首都汴梁一派繁荣的《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想象:被金兵侵占的地方是怎么样的情景?由于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能较容易想象出国破家亡的情景,对陆游的“悲”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候再出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前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与后者“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个表现金兵统治下百姓流离失所、苦难深重,盼望回归祖国;一个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不顾百姓死活。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陆游的“悲”的意境又得到了一步步的深化,陆游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学生心中。

以上这些手段,既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运用。往往在一节课中,在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时,使用到多种方法,效果会更好。

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实验,可以感觉到,要引领学生更好地走入古诗的意境,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强化感受,淡化分析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解释、随意的问答、一味的串讲、文学赏析式的分析。

要融诗情、教师的情感于一体 要将学生引入古诗意境,教师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自身之情于一体,用饱满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与诗人、教师产生共鸣。

教师语言要力求准确 教师的教学艺术最终体现在教学语言中。这就对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优美,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易于学生理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教学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否则有可能揠苗助长,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