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携手助学范文

时间:2023-03-17 07: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软携手助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该研修班一共为期10天,培训的内容包含《Office与教学引用》和《操作系统与网络管理》。这些内容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可以说是比较熟悉了,而微软携手助学”培训又有何作用?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学校的其他几位教师参加了培训。

在培训中,老师们上课一改“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方法,运用了圆桌教学法,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可以相互讨论。每节课都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老师让我们自己提问题,然后由小组内其他人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由其他小组解决;倘若再解决不了,就由老师讲解。每一门课结束时,我们都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做一些相关的课件来汇报。

2006年12月13日至17日由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余勇老师讲授操作系统、网络管理方面的内容。余老师技术扎实,课堂演示熟练,思路清晰。他深入浅出、态度可亲地为我们清楚地讲解了平时误以为复杂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余老师借助软件的工具作用,帮助我们掌握操作系统学习应用的规律,提升教学工作能力和日常计算机管理能力,超越了通常操作系统培训中只介绍具体功能软件和操作方法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地将操作系统应用的主要目的、应用规律、共有的知识规律等贯穿整个课程。

2006年12月18日至23日由微软培训顾问、资深教师马力讲授Office与教学应用。马老师一派学者风范,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平易近人,深受学员的崇敬。马老师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使命”开始讲起,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这表面上是介绍软件的功能和技术,本质是介绍技术应当如何服务于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使命是借技术提升能力,包括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信息表达的能力。马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他的教学与经验:第一,要为学员提供一个框架,以行为规范为主线,展开软件功能介绍,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启发一种思路,挖掘功能(技术)的内涵,明确目标,按因果关系找功能,按应用需求理解功能。

篇2

同行的还有新疆师范大学的三位同事,他们都是从事计算机及教育技术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本人自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教学和培训工作,老实说,类似的培训也参加了很多,以上培训内容我也相当熟悉,一开始我还真没怎么重视。

随着培训的逐渐开展,我的兴趣也逐渐地被调动起来。十天的集中研修给我的思维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研讨内容之丰富、教师知识之渊博、教学方法之精彩让七省的老师为之感叹。这是微软(中国)公司三年来推进新战略和新管理发展探索的延续,是树标杆、找差距、求发展的关键点。正因为此次培训意义重大,所以其知识与教法的完美结合,让我们新疆老师在其结束多日后,犹如听了一阕宏大的交响曲,仍觉余音袅袅,回响不绝。

此次培训进一步细化了未来培训的模式和管理,对“分组讨论”、“互动学习”、“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的引入使我们的学习觉得意犹未尽,有内容可学,有知识要讲。原来感觉用得比较熟练的Office,已经足以应付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但是这次培训让我们觉得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其实还是大有潜力可挖。

篇3

在上大学时,我有一个梦想,要成为一个计算机高手,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我没有学习计算机的机会。工作后,我一直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直到1997年,我才如愿成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此后的几年间,我几乎花费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学习计算机技术。通过那一段时间的努力,2000年我调入宁夏灵武市教育局从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及教育城域网管理工作,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参与了《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测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宁夏版)和《宁夏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技术手册》的编写。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2006年12月,已届不惑之年的我终于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成为了“携手助学”项目教育的受益者,在短短10天的培训中,我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和新的理念,同时也完成了我向大师学习的宿愿!

培训课程中开设的《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科目由微软认证培训中心(CTEC)优秀讲师讲授,主要讲授了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安装、Windows 2000及Windows Server 2003的系统管理。在教学中,讲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利用教师和学员的互动探讨,学员的讨论练习,教师的总结归纳来帮助学员学习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特别是讲师每天最后1小时的总结,帮助学员回顾当天学习的知识,建立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员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这样的学习培训,使我学习到了Windows 2000的强大管理功能,了解了Windows 2000及Windows Server 2003的资源管理方法和重要性,掌握了架设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及FTP服务器等操作方法,并在学习中更新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为自己的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Office与教学活动和管理》的培训前,我感觉这个内容的设置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我自己从事Office办公软件培训也有5年的时间,曾作为授课讲师先后在自治区及县市参与过上百期培训,自认为对Office软件还是比较精通。但通过这次培训中讲师结合行文的规范和流程、制作演示文稿的规律、电子表格使用的技巧,针对Word、PowerPoint、Excel的操作规律和技巧进行的详细讲解以及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与互动,使我深入了解了Office软件的操作技能、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对Office办公软件有了新的认识,也切实感觉到我的Office操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此次我在各位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既学到了先进的操作技能、知识,又学到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使我对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使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

篇4

[关键词] PPT VCT 早餐与健康

多媒体课件在学校课堂内的普及应用也有好几个年头了,在对我校117位老师进行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调查中表明,95%的老师已经会熟练应用PP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但是对于利用PPT制作VCT案例却了解甚少。而我出于机缘巧合,参加微软携手助学行动的创新教师网络培训,认识了基于PPT环境下的VCT模板应用,利用模板完成了几份案例,感受了PPT软件的强大功能,深度地挖掘了PPT的应用技巧,感到这样的模板非常实用。

一、什么是VCT

VCT是Virtual Classroom Tour的缩写,是一个虚拟教室漫游的作品模板,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通过模板可以将自己创新的教学实践记录下来,并与他人分享与交流,VCT作品就是基于这样的模板而制作的,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修改模板。

在这个VCT模板中,包括教师创新教学设计的六大模块内容,分别为概览、教学计划、 教学实施与反思、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学校和教师情况。

二、突破技术限制,挖掘深度应用

VCT作品的制作首先要完成的就是VCT模板的设计,而VCT模板技术也是建立在对PPT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上。下面我就微软设计的一个VCT模板的技术要点做如下说明:

(1)VCT界面模板的设计。

VCT作品的背景都是统一的格式,显而易见是属于典型的PPT母版应用。PPT母版含有界面上所需的共同元素,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应用范畴来添加和删除,PPT版面上能够实现的功能和技巧,在母版上也同样有用。当然,如果母版上的元素或者动作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应的应用模板也会发生变化。

(2)支持文件嵌入。

VCT作品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素材、教学效果等内容的整合,教师可以把内容归纳到一个模板中,方便携带,方便应用。PPT作为一个容器,可以将各种媒体素材有机地整合,以同一种方式展示,那可以用嵌入对象的方式实现。

技术支持:当把素材以对象的形式嵌入到VCT中,设置其相应的对象链接格式,即可。方法如下:插入——对象——由文件创建——浏览(选择相应的文件)——显示为图标(选择合适的图标、修改标题名)——确定。右键单击选择嵌入的对象,选择“动作设置”选项,设置其“对象动作”为“激活对象”或者“打开”。

(3)放映方式我来做主。

在PPT中,自带有三种放映方式,默认方式为“演讲者放映”,在普通的教学课件中,也普遍采用这种放映方式。但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使用者的习惯可以采用不同的放映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选择“演讲者放映”时,PPT全屏显示,授课者控制放映比较方便,但是在放映过程中会受到鼠标和键盘的干扰,容易被退出或者切换;“观众自行浏览”放映类型,没有显示全屏,但是禁用了鼠标单击的跳转;“在展台浏览”放映类型,它禁止了鼠标和键盘的操作,只能通过界面上的热区或者热对象链接才可以实现跳转,杜绝了演讲者在演讲时出现的干扰性错误。

三、攻克难关,制作VCT作品

如果说VCT作品的基础是PPT平台,而中心点就是作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制作课堂教学用的教学辅助课件,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制作VCT作品却很费时,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微软创新教师培训项目中提供了以供教师使用的统一模板,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只要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使用,方便又容易。

(一)适当选择VCT模板设计作品。

在设计《早餐和健康》这个VCT作品的过程中,我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出发,有针对性的修改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模块,添加了合适的课前准备素材和评价细化目录、标准;并且对背景中的部分元素进行了添加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作品。

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VCT作品。

课堂教学中教学课件的重要作用是把课堂内容呈现给学生。从VCT的整体模块来看,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过程和课前准备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展示过程,所以,在我认为,VCT作品在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作品汇报演示方面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在进行《早餐和健康》VCT作品的设计时,整个课程内容不是在一节课内完成的,而是由一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之后形成的一个终结性作品。所以才汇集了很多的外部文件。

(三)立足VCT模板创新VCT作品。

制作VCT作品时,首先它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和研究项目的体现,它不是一个理想的模拟设计。它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纽带,是这个研究过程进行成果展示的载体,自有其创作的模式和方法。

《早餐与健康》课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流程,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规划其实施过程,整理其成品,最终收集了系列的文字、图片和作品素材。根据VCT作品的设计模板,把这些内容和过程展示出来,以科学、实用的技术实现连接,达到技术和艺术的有效整合。

四、制作VCT作品注意事项

《早餐与健康》VCT作品是基于PPT软件的应用上,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拓展其他软件的应用。在应用微软设计的VCT模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使用性和便利性,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1、前期准备要充分。

VCT作品设计了6大模块,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时,若没有相应的材料和素材的支持,是很难以填充完整的。

2、注意作品的原创性。

原创是永恒的话题。其中包括话题的原创、素材资料的原创和展示作品的原创,脱离了原创,没有真实感地作品很难符合大众的需求。

3、外部支持文件要完整。

VCT作品中需要添加大量的外部文件,通常是以对象插入的方式嵌入进去,为此在设计VCT时,在各个模块中要嵌入合适的文件,用来支持VCT作品,也能体现自己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开学初,积极组织,辅导学生参加“新星杯”数学竞赛,多人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自己也获得了金牌辅导老师的称号,并组织学生参加“数独”竞赛,既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喜欢学数学的兴趣,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学期,家里事情比较多,但是不敢耽误学生一天课;五一,又做了一个钢针拆除手术,我在手术后第十一天没拆线的情况下就上班了,并坚持做到执勤到岗到位;(手术那天,有好多的老师到场帮忙,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六月份,董老师休病假,我又冒天下大不韪的罪过,在没有学校授权的情况下,充当起了班主任,并做到执勤到岗到位,班级的面貌没有改变多大,但我们班的卫生干净了,桌椅整齐了,我们上操的队形整齐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做齐了,没有耽误一项工作。我无愧于我的学生。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深知当一名教师如果不重视更新自己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接班人,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参加了电教优质课比赛,从着手准备到录像,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教案的最初设计,到最后的成型,整整修改了五遍,从教学环节到语言的措辞,包括课件的修改都仔细推敲,虽然录像的效果不太理想,有一些遗憾,但是只要经历了,就会有收获,虽然很疲惫但是内心却有一种收获的充实成就感。这才是难得的财富,在我备课的过程中,朱春雨,曹斌,孙玉平,黄娜丽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篇6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适应信息社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师的信息化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观念中转变,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品德。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从技术层面讲,教师的信息化过程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过程;从教育层面上看,教师的信息化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过程。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指教师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对合适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加工处理、获取以及利用以解决教育和工作、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中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融合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观念、意识和能力,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

二、依托信息能力建设项目,提高课堂整合能力

近年来,教师参加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培训项目、2014年吉林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各个层面对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信息素养,而且学会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学生在网络或移动学习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指导策略与方法,提高了技术解决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常见问题的能力,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这些都为以后的学科整合打下坚实理论与技术基础。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涉及现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教学表现出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以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更能生动真实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会使课堂图文并茂,使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一个优秀的课件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美,而且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情绪高涨地学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伸出爱的手》一课,通过视频展示“千手观音”剧组成员黄阳光、张海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符合学科整合的目的。

篇7

关键词:科技特色;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87-001

学校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新区的发展实际,围绕“以科学模型为龙头,努力打造学校科学特色”这一目标,积极开展科学活动,脚踏实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继2004年成功创建为无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后,再接再厉,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首批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一、加大投入,优化条件,营造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校园氛围是学校精神的外显,在形成办学风格、推动学校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创建学校特色工作中,良好的氛围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我校十分注重创设“科学教育”环境。一是建立校园科学教育阵地,设立校园科学走廊,悬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宣传科普知识,展示国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利用红领巾电视台进行科普讲座,传播科学知识;二是社校共建,建立校外科学教育基地,学校现有:无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溪街道睦邻中心、尚德太阳能公司、索尼(无锡)分公司、无锡市博物馆等校外科学活动基地。师生定期到校外基地参观实践,感受科学,实践科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三是加大学校科学活动室建设力度,除开设规定的专用教室外,学校还开辟了机器人工作室,消防安全教育室、心理健康辅导室。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影,科学小制作,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学生置身于浓厚的科学氛围中,受到了良好的科学教育,有力地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搭建平台,培养兴趣,提高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品味

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依托学校传统特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多学科、全方位渗透科普教育,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做到“四个结合”。

1.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科普意识

我们要求各科教师挖掘学科中的科学素材,从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入手,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分析内隐的科学含量。通过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去探究、领悟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培养了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和观念。

2.科学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

科学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内的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每周都有科学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学生全员参与。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开展不同的科学活动。为了使科学教育有本可循,有本可依,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编写了《插上理想的翅膀》《机器人》等科学教育校本教材。我们通过校本教材,将科普知识系统化、校本化。

为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认知水平,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低年级掌握简单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科学家的成就,参与“四个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小设想)中的科幻画活动;中年级主要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外国科学家的成就,参与科模制作活动;高年级主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并能讲给同学听,参与小论文、小发明和机器人制作操控活动,同时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活动。由于学校系统性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3.科学教育与艺术劳技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艺术劳技教育中蕴含着科学教育,而科普教育又促进艺术劳技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因而,学校提出了科学、艺术劳技相结合,开展科学绘画和科学制作比赛,开发学生创新的大脑,培养学生灵巧的双手。在科学绘画比赛中,同时举办科学幻想画创作讲座,绘画展览,展出构思独特、画面丰富的作品。这样,通过一个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4.科学活动和社团建设有机结合,培养科学活动骨干

科学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必须培养出有一定科学水平的骨干。为此,学校在课程设置、兴趣活动、社会实践上进行了系列安排。

(1)每周开展校级兴趣小组活动。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选择一批对科学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科学苗子,开设科学模型制作、手工制作、VCT项目活动、机器人活动、摄影、计算机等科学兴趣小组。

(2)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节,在历年的科技节期间我校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每人做一件科技小制作,画一张科幻画,讲一个科幻故事,读一本科普书刊,同时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

三、成果显著,特色鲜明,拓展科学教育的发展空间

篇8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教育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科技如何支撑和促进教育的发展。1910年,乔治·基内(GeorgeKliene)制作了第一部公立学校分类目录的影片,1913年托马斯·爱迪生预测在未来课本会消失,因为人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教给学生。[3]20世纪30到40年代,收音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人数。随着50年代电视技术的普及,视听教材开始在学校当中应用,大大增加了学生数量以及扩充了教育内容。随后的70到90年代,电脑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但此时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ingparadigm)的教学方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知识的桥梁。学生也不只是简单地记忆以应付考试,教师不再为学生直接提供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组织、整合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增加了学生与家庭、社区甚至是世界上知名学者或专家交流的机会,打破地域与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走出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studentparadigm)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爆炸与科技日益更新的时代,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从大量的知识中选取合适的知识教予学生,面临着挑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应用,通过结合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立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教学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设计互动及真实性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面对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4]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已经从以数量为主的规模化发展转为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都促使我们把质量摆在首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美国已经开始利用学习分析法(1earninganalytics)通过对学生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观察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反馈给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减少辍学率,增加毕业率。里奥萨拉多学院(RioSaladoCollege)建立了发展和课程参与系统(progressandcourseengagementsystem)自动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包含学生登陆课程的次数、查看教学材料的情况、课程得分情况三个方面的数据。该系统旨在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来实现教育目标。报告分为绿色、黄色、红色三个预警等级,预测准确率在70%左右。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分数评估系统(gradeperformancesystem)、普渡大学的课程信号系统(coursesignalssystem)、鲍尔州立大学(BallStateUniversity)的可视化合作知识群(visualizingcol-laborativeknowledgework)都是类似的系统。

二、促进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2012年大规模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教育技术的推动与创新。MOOCs曾经一度占据各大报纸及网络媒体的头条。MOOCs课程秉持知识分享的理念,免费为各类人群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它的特点是免费、开放、大规模。目前规模较大且较为知名的课程平台是Udacity、edX、Coursera,这些机构采用与名牌大学联合授课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学生。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MOOCs课程在未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作用,纷纷上线各自的MOOCs,如英国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平台等。我国的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也积极加盟edX或Coursera,或建立自己的线上课程。

MOOCs课程得以迅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效地降低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支付。影响学生进入大学的首要因素就是过高的学费,高等教育的花费和学生贷款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市场疲软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受到大众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s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进入大学的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美国政府非常看好技术变革教育的力量,总统奥巴马极力倡导在线教育(E-learning)。在2013—2014学年教师和学生返校之际,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他们的E-learning五年计划(Five-YearPlanforDigitalLearning),将E-learning放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将矛头对准了美国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学费,学费的涨幅比平均收入快了20倍。[5]文件期望对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成本降低40%—70%,同时将学习效率提高10—25%。[6]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MOOCs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有课程影片、课程测试、即时反馈、学生问答、线上实验室等部分。MOOCs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对扩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非常有帮助。MOOCs除了作为课程的提供者外,课程使用者在进行线上学习时所产生的反馈数据,将会被用来进行学习行为模式研究。这也回应了MOOCs课程设计的最初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如何将科技的应用在教学领域达到最大化,扩大受教育对象,并建立一个开放资源(open-source)平台,让其他机构可以从这些资源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三、促进教育管理手段的革新

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但今天我们对数据的处理仍然处在确保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课程的阶段,而不是应用学生和课程的信息来进行招生和课程规划等,还未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应用,而且数据的大量增加使得对数据的存储、获取和分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显著地改善了商业、组织的产出和生产率。[7]有学者认为如果大学想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取胜就必须将技术作为战略工具来进行规划发展,[8]把信息管理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经验型、定性、单项管理向信息化、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

信息交流技术在提高组织效率和改善决策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和学习手段的更新,也有管理方式的改变。信息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的地方在于这种信息交流和共享可以为底层和弱势群体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信息的质量和通畅性决定了广大利益主体能否最大限度地参与决策。这对于“底部厚重”的大学决策来说,能够保证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信息管理符合善治的透明性(trans-parency),责任性(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iveness)和有效(effectiveness)的特点。信息管理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大学变得更加智慧(intelligent)和敏捷(smarter)。有学者预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会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革。[9]

中国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历来都是以经验性为主,缺乏对信息和数据的敏感性。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的大学也开始意识到了信息和数据本身就是巨大的知识资源,开始注重对信息和数据技术的应用。2013年同济大学首先携手中科曙光,构建了基于云技术的大数据柔性处理平台,为信息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南大学也启动了临床大数据建设项目,开展大数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范围、系统性的探索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等8所高校以及微软、SAP、华为、上海宝信、聚胜万合、高德软件等企业组成了大数据技术和应用联盟,合作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联合项目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

篇9

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机制;研究

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技能应用能力的重要形式,许多工程和技术型大学都在努力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理想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大学提倡“边工作边学习”模式[1];德国则实行“双元制”教育系统,即教学活动交替在企业和学校进行[2];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与多家国内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专科、本科层次的学位[3]。2003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源自传统高校的本科压缩型专科教育暴露了很多问题。因此,面向社会实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1研究背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开设于1986年。1999年,随着开放教育的开展,计算机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央电大一个重要的工科专业。目前,电大计算机学科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截至2009年7月,全国总计有24.5万学生学习了本专业,目前在校生约12万余人。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主题。1998年,开放教育刚刚开始,中央电大计算机学科及时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推出了计算机应用专科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控制。这个三年制的教学计划因为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受到了热烈欢迎,到2006年秋,电大总计招生14万人。

目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严重冲击了中央电大的计算机专科[4],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调整计算机专科教学计划。

2研究内容和方法

2.1合作原则

2003年7月,中央电大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签署了信息技术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电大计算机专科改革开始由三年向两年制的软件蓝领人才培养迈进。2006年3月,双方进一步签订了在全国软件行业开展中央电大计算机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协议以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关于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的职业院校及培训中心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专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双方将为电大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定、软件人才岗位能力技术认定以及国际著名厂商的技术认定,共同商讨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教学资源,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对系统内教师进行课程培训,互通和共享软件人才需求信息。

中央电大面向社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双方的契合点在于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人才培养根据地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背景、产业的技术群领域来定位,合作教育围绕人才培养规格而展开[5]。具体到计算机专科,就是要根据社会需求,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来培养人才。

行业协会拥有软件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及众多与其合作的企业信息,掌握专业发展市场定位的第一手材料;而电大计算机专科以往延用传统本科压缩型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对大专人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往往培养的人才理论上没通,实践上又不行,教师和学生都十分苦恼。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已经指明了计算机专科人才的市场定位,电大与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瞄准了市场,利用电大的系统办学规模和严格的教学及管理运作体系,可以为国家培养大批技能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2.2合作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计算机学科教育,最初的想法是瞄准市场需求,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重点是构建合作模式,探索实际运作方式。

(1) 信息共享。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目前共有接近700家直属会员单位,加上各分会的会员单位,共有3000多家。会员单位以广大软件企业为主,如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中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大多为协会会员单位,另外还包括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范围十分广泛,掌握国内软件行业的大量信息,这对于电大计算机学科开设新专业及建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方向十分重要。同时行业企业了解电大的办学信息,对员工技能培训、软件产品的宣传和使用以及面向社会吸收与协会合作的中职院校生源也十分重要,双方的互惠互利是合作长期进行下去的动力。我们一改只聘请高校教授参与专业建设的传统,聘请软件行业协会、企业的专家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2) 资源建设。

电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亮点之一就是专业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对计算机专科这种职业和岗位指向性较强的专业。行业协会拥有一批IT企业和高校的优秀双师型教师,他们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背景,并拥有在企业和生产一线做培训工作的先进技术,是高职类专业的宝贵教师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我们聘请了专业领域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如网络管理方向2门方向课的主讲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博士,由软件行业协会推荐,是长期从事Windows网络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专家,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讲授微软最新网络和安全课程,深受学员欢迎。

网页设计方向网页设计三剑客3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是软件行业协会推荐的,汇集了熟悉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均是在一线教学和培训的新东方优秀讲师,出版发表了很多该领域的著作。他们对课程内容熟练,授课生动,课程资源丰富,保证了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网络编辑方向的3门课程由北京中鸿网略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建设,中鸿网略是人力资料和社会保障部网络编辑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实施单位。电大该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该职业国家技能鉴定要求实现了无缝衔接,学生学习后即可报考国家考试。

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聘请了国家“信息管理师”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的多名成员进行研讨;涉及软件使用的课程,我们联系了神州数码等大型IT企业技术人员协助建设课程资源。在课程测评方面,我们与ATA合作开展基于计算机的考试改革。

(3) 生源组织。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软件人才的需要,加快国家六部委《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提到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自2006年秋季起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的职业院校及培训中心联合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专业试点工作。这一举措受到了中职院校的积极响应,目前我们已经联系到的中职院校生源约2万多名。

(4) 师资培训。

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系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遍布全国各地。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有专职教师2869人,其中31%具有高级职称;兼职教师1410人,其中33%具有高级职称。优秀的教师对保证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因此中央电大一直坚持进行师资培训。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电大系统教师面对面培训为基础,后续的培训通过电大在线网络组织,主要有课程教研中心、实时网络会议、非实时论坛等,此外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部分都安排制作演示实验内容的流媒体课件和交互式训练的CAI课件,供电大系统师生使用。我们还邀请系统计算机教师参加软件行业协会的年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

(5)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各级电大难以监控下级电大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实践训练,因此实践问题不落实,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6]。中央电大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恰好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软件行业协会是庞大的行业系统,覆盖全国并拥有众多的企业会员。如果各级电大能与当地的软件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很好地合作,就可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积极协调,逐步开展。

3实施效果

2006年秋,电大计算机专科进行了重要的教学改革,原来三年制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停招,全部改为两年制专业。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即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传统模式的教学计划源于高校的理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构,电大的专科计划仅仅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压缩和实践环节的增强;而新的模式根植于职业需要,通过分析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课程,进而成为专业。新模式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率,配置了必需的实践课件,减少了不必要的理论知识。

我们开设了2个两年制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下设网页设计、网络编辑、网络管理三个方向。新专业的推出得到了师生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两专业当年首届招生人数达到5339人,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招生情况如表1所示。

两个专业共开设了23门课程,其中11门课程由软件行业协会负责,3门课程分别由浙江、大连和天津电大负责。在软件行业协会的努力下,我们已经按照电大标准完成了基本的课程资源建设任务。课程的资源包括:电大的各阶段教学文件、文字教材、流媒体实验课件、考试改革方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定、软件人才岗位能力技术认定,使学生可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证书。

2007年秋,电大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便于计算机专科计划与之顺利衔接。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不同需求,该计划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分4个方向提供了选修课程的参考指导,并与北京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进行了学位授予。

在前面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和北京青鸟IT教育公司合作,自2010年春推出网站开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程序开发理论基础、较全面的网站开发技术知识、较系统的网页设计和系统维护能力,能胜任网站开发与维护工作及相关岗位的复合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4合作反思

(1) 信任。

合作过程是一个互相了解和信任的过程。从2003年软件行业协会介入到电大计算机教学中,到2006年的全面合作,双方增进了了解,加深了信任,巩固了合作的信心。一个素质高、讲信誉的良好合作伙伴,是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2) 潜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都是比较大的系统。对于中央电大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协会优势,挖掘合作潜力,特别是如何开展省级电大层面与行业协会的多方位合作,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逐步解决的课题。例如,如何借助行业协会所属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为电大系统各教学点提供本专业教学必需的实训场所,进行系统教师的培训等工作,如何建立和完善合作的新机制,加快电大系统计算机学科的自身发展等。

(3) 壁垒。

开放教育“随时随地学习”的教学方式与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实践的原则间存在壁垒,即如何在远程教

育中实践职业训练。尽管教师已经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包,但由于成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矛盾突出,实在难以保证学生按时到实践场地完成实训,而对于那些非计算机工作环境的学生,实训的意义就更加重大。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5结论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重新思考专科层次的办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巨大的开放教育系统,中央电大与行业的合作并非易事。开展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对于发挥双方优势,探索可操作的合作模式,保证毕业生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珍校. 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发展与启示[J]. 海外职业教育,2007(11):177-178.

[2] 阮志勇,齐宏,李亚婉. 面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背景变化和我们发展策略之管见[J]. 陕西电大学报,2007(1):51-55.

[3] 郝丹,曹凤余. 着眼终身教育,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远程教育,2007(3):5-10.

[4] 陶水龙,袁薇. 携手行业企业构建电大计算机学科[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2):56-57.

[5] 李进. 产学合作教育三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8-21.

[6] 龚声蓉,杨季文,朱艳琴. 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21):23-28.

Research about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CRTVU and CSIA

YUAN Wei

(Engineering College, 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 China)

篇10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根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势。从关注教育手段和环境的改变,到关注教育的系统变革,重构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以技术提升教育智慧正逐步成为未来教育的常态。

深圳市南山区提出“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两大抓手,打造教育的“南山质量”。在对未来学校教育、学习和技术发展变革趋势的预测与判断的基础上,探索新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机制和策略,并创造性地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应用到教育实践。

什么是教育智慧

教育是科学,是艺术,也是技术。教育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需要天赋,需要创造性地反复实践,需要尊重基本规律。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艺术、技术高度融合的一种境界,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具体表现,是优质教育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教育智慧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

教育环境的智慧。表现为支撑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系统等软硬件环境的智能化程度。

教育过程的智慧。表现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管理机制策略、课程资源建设、教学与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个体、社会关系(包括与计算机的互动)的交互系统的完善程度。

教师的智慧。表现为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等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

技术如何提升教育智慧

1. 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和重新设计学习环境,助推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变革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迅猛发展,进入教育领域并催生了人们对学习环境智能化的深度思考和应用。

云计算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共享。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云平台等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教育云服务。学生在学校可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在智能教学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互动学习;在家里则可在智能教学平台上完成作业、复习与预习。教师可在网上研究学习并获取资源,在云端教学平台上放入教学素材、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汇总学生学习情况,辅导学生学习和进行家校沟通。教育管理者可以凭一个账号进入多个管理系统,进行便捷的管理,获得基于有效数据的决策支持服务。社会公众可在网上参与网络教育,每人均有自己的学习空间,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实现终身学习。

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模型,按照学习环节组织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将学习活动的相关群体有机整合到学习管理系统中,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管理环境,“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因此成为现实。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开展学习,通过数字化平台也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智能化引导。教师随时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情分析报告,快速准确地掌握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能够对孩子的学习进展和掌握程度一目了然。学校等管理机构可以便捷开展教学管理,清晰地管理学生学习档案和教师教学进度,辅助教育决策和预测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多种功能设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RFID标签和校园智能卡系统的结合是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教师利用分布在多个物理场景用以监控实验过程的物联网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实验结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物联网关联的增强现实、3D打印技术正逐步进入学校教育应用。基于3D打印的教与学,能够帮助教师制作个性化教学模型,创新学生课程学习设计,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教育发展。

2. 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在内的学习科学研究的主题。面对技术给未来学校教育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确定21世纪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如何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和清晰可靠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对关键能力的掌握程度?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习效果进行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

新技术有利于重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特征,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在提升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翻转学习等。在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学习交互模式中,学习者在每次知识建构、剖析、探究和问题解决中进行反思、总结并提炼有价值的内容,并在互联网上与其他学习者分享,在互动中激发了学习者的深层思考。海量数据与多视角处理特征,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的愿望,发挥整合和协调多学科的能力。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的常规学习、课后学习和其他学习形式提供了支撑,拓展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互助,满足了他们的多元学习需求。

新技术提供了相对真实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技术虚拟的情境下,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一起学习与互动,并将新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某一特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专长,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习惯。问题解决、沟通协作和社会适应力等关键能力的养成,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3. 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推动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叶澜教授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教育智慧是教育认识、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的统一,是教育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等特点。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加强培养规划,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推动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201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的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随后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以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相应地,在课程标准中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深圳市南山区的创新行动

深圳市南山区的每个校园都在开展着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和创新行动,新的教育技术正被广泛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正深入课堂,新的教育实验聚焦课程创新。技术正提升教育智慧,推动学校教育变革,引领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

1. 建设“泛在学习”环境

深圳市南山区是教育部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目前,南山区高标准实现了全区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有线、无线双网全覆盖,正优化升级“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南山教育云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等综合服务一体化。以“南山教育城域网”为例,建有“网上办事大厅”,提供及时在线的“问答咨询、资料下载、审批办理”等工作端口。每位南山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开展虚拟教研,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继续教育选课及学习、网络课程申请、教学随堂满意度测评和诊断反馈等。资源平台提供微课等优质课例共享,支持网络课堂直播、在线远程协同学习等;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反馈报告,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者教育决策等提供支撑。

2. 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深度变革

推动MOOC体系开发。聚焦未来教育对MOOC的推动,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构建“学生精品课程、教师生涯提升、家长幸福力培养”三级MOOC课程体系。

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向南小学等学校参与“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项目,开展了网络环境下“超市化四环节”课堂教学实验,从核心学科延伸至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和社团。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开展“八岁能读会写”学科教学实验,加入C20慕课联盟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后海小学等学校将iPad引入课堂教学,开展创客式教学与游戏化学习探索,引发了音乐教学、美术绘画、科学探究等课程教与学行为的重大改变。同乐学校等学校利用“课堂诊断仪”“课堂互动仪”等辅助仪器,课上同步投票、讨论、小测验,生成了“游戏化”导学模式。全区现有150多个自带终端(BYOD)班级开展“泛在学习”实验研究。

推动未来课程建设。一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南油小学以“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统筹”为带动,与国内外项目试验联盟校共同开展以“桥”为主题的研究活动。二是STEM课程。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等一批实验校以国际化的STEM课程理念统整学校课程,用技术变革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模式,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校园NO.1”网络竞技,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创造吉尼斯”的理念。

信息化推动教育国际化。南山区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无边界的优势,引进国际项目,推动校际、国际远程合作。全区20多所学校参与ISC国际学校联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和“视像中国”等国际项目。与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与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共同开展“学生潜能预测”等信息技术前沿应用研究,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经验开展“未来学校”“未来教室”等研究与实践。

3. 开发教师培训MOOC平台

在原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南山区启动教师培训MOOC平台的开发工作,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仅共建共享教师培训网络资源,还开发了一系列南山师资培训网络精品课程,包括特色培训课程、师德培训课程、学科整合课程、专题探究课程、校本研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人文社科课程、通识技术课程等,实现教师的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