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哲理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3 06: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情哲理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情哲理故事

篇1

【关键词】 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情绪障碍;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68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of postoperative mood disorders for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treated with hip joint replac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500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mood disorders treated with hip joint replace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 after operation, including conventional life guidance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score, self-rating depress scale (SDS) score.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66.86±4.21), (61.35±4.18)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67.01±4.15), (60.62±4.31) points; after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29.27±2.91), (26.71±3.94)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46.91±2.88), (49.52±4.83) points.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S and SDS score before nursing (P>0.05). Both groups had lower SAS and SDS score after nursing than befor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SAS and SD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all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Hip joint replacement; Mood disorders; Nursing

老年患者因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躯体各项机能减退, 对身边的环境以及事物无法完全的掌握以及控制, 对自己内心的愿望与现实形成的冲突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 所以焦虑以及抑郁负面情绪的发生率很高[1]。存在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患者最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由于情绪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极大的消耗了医疗费用, 给患者的家庭形成了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对于老年骨折患者, 患病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加上躯体的疼痛和其他不适使患者更可能出现多种情绪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机体的康复[2, 3]。本研究具体分析了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有效护理方法, 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源于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0例。观察组250例患者中, 男130例, 女120例, 平均年龄(66.2±4.2)岁。对照组250例患者中, 男135例, 女115例, 平均年龄(67.5±4.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患者;均排除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症、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按照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包括常规生活指导、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①主动与患者交流, 增加与患者之间情感以及肢体上的交流, 了解术后患者具体心理状态, 通过分析判断患者存在的具体情绪障碍,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合理应用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疗法、社会支持疗法、放松训练、信息支持疗法等, 使患者心理状态得到缓解。②主动向患者介绍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 手术的治疗效果, 告知患者当前自己的身体情况, 祝贺患者手术成功, 鼓励患者以平和心态应对术后的恢复, 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对于术后恢复的重要意义。另外可以将同类型已经康复的病例介绍给患者, 或者让患者与医院内即将康复出院的同类型病例进行交流, 帮助患者提升应对术后康复的信心。③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患者的心态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每天打扫病房, 保持地面干净、干燥, 定期消毒病房, 定时开窗采光透气。还可以在病房摆放一些患者喜欢的植物, 绿色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感, 平和心态。另外护理人员要多询问患者的需求, 并给予及时的满足,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对患者的疑惑给予耐心解答。④在患者入院后2 d内要做好术前评估, 确保接受手术的患者都符合手术适应证, 在患者入院后3 d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人员在术前除了做好病情评估, 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功能训练、预防并发症等护理, 术后要做好疼痛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引流护理等护理。⑤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注重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 在提供护理服务时, 应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特点, 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实施灌肠、导尿、擦浴等护理时, 要做好患者的隐私保护, 患者大小便时做好遮挡,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睡前指导患者做下肢按摩、饮热牛奶、用热水泡脚等, 改善睡眠质量, 保证良好休息。

1. 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状态, 选择SAS评分评价患者焦虑症状, 选择SDS评分评价患者抑郁症状, 两项指标的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越重[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6.86±

4.21)、(61.35±4.18)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7.01±4.15)、(60.62±4.31)分;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29.27±2.91)、(26.71±3.94)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46.91±2.88)、(49.52±4.83)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类髋部骨折, 临床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主要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这方法治疗后效果明显, 术后恢复迅速。但是因为术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疼痛, 患者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加上老年患者社会支持度下降, 所以老年患者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5-10]。为了防止情绪障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必须在g后对患者实施相应护理, 帮助患者调节心态, 积极参与术后康复训练, 促进更快恢复[11-15]。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更密切, 对患者心理状态能够更全面掌握。在交流中保持温和的语气, 在护理中保证足够的耐心, 能够获取患者的信任, 能够提升患者依从性, 听从护理人员的疏导, 逐渐转变负面情绪, 积极接受术后康复护理[16-20]。

本研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护理, 比较两组情绪障碍改善结果, 护理前,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6.86±4.21)、(61.35±4.18)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7.01±4.15)、(60.62±4.31)分;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29.27±2.91)、(26.71±3.94)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46.91±2.88)、(49.52±

4.83)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情绪障碍,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有推广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成东莹.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4):46-47.

[2] 刘桂华, 刘丽, 刘桂舫. 品管圈及延续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的影响研究. 河北医药, 2016, 38(11):1732-1735.

[3] 刘莉, 李欣, 胡凤蕴. 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负面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25):

3052-3054.

[4] 刘艺敏, 陈晴妮, 范秋娟. 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3):530-532.

[5] 何碧波, 励莲. 循证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42.

[6] 赵慧杰, 桂影, 王太清. 加强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 2013, 33(5):1159-1160.

[7] 邵俊杰, 张先龙, 叶庭均,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6, 11(2):99-102.

[8] 吴梅祥, 白波, 钱东阳, 等. 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 3(3):315-319.

[9] 张屹.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0, 16(32):103-104.

[10] 宋玲娣, 李萍.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 中医正骨, 2006, 18(4):75-76.

[11] 赖家盈, 王莺, 林子玲.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31):25-26.

[12] 戴先文, 贾晓康, 李宇,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3):310-312.

[13] O智文, 杨朝君, 郭峰,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78例疗效分析.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1, 06(1):

79-84.

[14] 曹铨, 郑松, 龚遂良.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14):1937-1938.

[15] 祝天经, 陈宏, 何佳宏. 老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治疗体会.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03, 2(6):345-348.

[16] 王立, 曹燕明, 林建浩,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6):

494-496.

[17] 张广华, 胡利君, 朱玉华, 等.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22):

67-68.

[18] 张娟.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6):69-70.

[19] 李艳.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24):216-217.

篇2

男主人公盖茨比,安静、开朗,但是很多时候却无法看懂朋友夏云斗,怎么也擦不去的盖茨比影子的波斯秀,教盖茨比新的爱情,和一个酷酷的女孩,他们之间发生了让人感动的爱情故事,他们互相嫉妒,互相误会、互相伤害,但是爱情却无法抹去。

《伟大的盖茨比》描写了20多岁青年人视为人生的爱情、对未来的迷茫、对好友背叛友谊的绝望等等青春期成长痛,展示了时尚、具有感觉的画面,以原著的内容为基础,增加了很多人物间的故事,用影像来表现了原著里的富有哲理性的言论。读过原著可以从漫画书里和电视剧中挖掘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增添不少的乐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从前,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粥每天都是不够分。一开始,他们通过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换一次。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能够吃饱,也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担当分粥的角色。然而,强权之下就会产生腐败,于是乎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吃饱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于是,经过大家研究和讨论后。决定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然而由于参与的人过多,大家都互相攻击扯皮,其结果是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大家终于想出来一个好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于是,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自认倒霉了。这样,大家彼此之间都和和气气,快快乐乐,日子也越过越好。

故事哲理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网吧经营者在工作中如果发现网吧内存在不好的工作风气,一定是机制出了问题,一定是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制度,一定是制度没有实现完全的公平公正公开。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网吧经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雪松 哲理故事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是199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它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少顷,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拥抱在一起。

故事哲理

在日常的经营中网吧经营者总会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积累终将让网吧经营者难以承受。这时候,我们需要象雪松那样弯下身来。释下重负,才能够重新挺立,避免压断的结局。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被剪短的裤子 哲理故事

阿东明天就要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了,怎么也得精神点,把这一美好时光留在记忆之中,于是他高高兴兴上街买了条裤子,可惜裤子长了两寸。吃晚饭的时候,趁奶奶,妈妈和嫂子都在场,阿东把裤子长两寸的问题说了一下,饭桌上大家都没有反应。饭后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没有再被提起。

妈妈睡得比较晚,临睡前想起儿子明天要穿的裤子还长两寸,于是就悄悄地一个人把裤子剪好叠好放回原处。半夜里,狂风大作,窗户“哐”的一声关上把嫂子惊醒,猛然醒悟到小叔子裤子长两寸,自己辈分最小,怎么得也是自己去做了,于是披衣起床将裤子处理好才又安然入睡。

老奶奶觉轻,每天一大早醒来给小孙子做早饭上学,趁水未开的时候也想起孙子的裤子长两寸,马上快刀斩乱麻。最后阿东只好穿着短四寸的裤子去参加毕业典礼了。

故事哲理

一个网吧团队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需要网吧经营者积极引导并靠明确的规则来分工协作,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管理一个网吧也是如此。

网吧团队协作需要默契,但这种习惯是靠日积月累来达成的,同时还是要靠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来养成,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冲天的干劲引导不好就欲速则不迭。

老农移石 哲理故事

在一块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来横放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耕种机。然而,由于石头的外形十分巨大,看似处理的难度很大,因此老农一直并未对石头采取任何措施,只是任其横放在田中。老农对此很无奈,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老农终于下决心了结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象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道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刹那间,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就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他禁不住一阵苦笑。

篇4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一本好书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书海中遨游,在书香中陶醉,在书韵中觉醒。悠悠已书香,沉醉我心。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以及童话故事中《皇帝的新衣》中皇帝的无知。还有《伊索寓言》中充满哲理的故事。为霜王别姬而潸然泪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江东。”最后,乌江自刎,项羽,你为整个楚汉战争创造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了书,人类才可以进步,书使人类走出了蛮荒,让人类变得高尚、完美。一山一世界,一书一天地。晚上,我伴着窗外明月,一洗尘心,沉淀浮躁。翻开书的一页,细细品读。就会感到书的美妙。漫步在天马行空重重险阻的取经路上,沉醉在儿女情长,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大观园,迷恋在英雄聚义,侠肝义胆的梁山泊中,遨游在将相粉墨,情深义重的三国中。我与悠悠书香一起成长。

书香氤氲,一段段流传千古而永不衰落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孟姜女哭长城,为爱情而执着;张居正日夜操劳,是为大明王朝的社稷安康;岳飞精忠报国,是为宋朝百姓的幸福。书伴我成长,给予我启示,教会我道理。使我的生活充满精彩,让我的生活普照阳光。书让我们在文字中华贵,在文字中美丽,悠悠书香,让我学会了旷达、宽容及友爱,悠悠书香,伴我成长。

黑龙江省佳木斯第二十小学四年级:飞扬男孩

篇5

活动开场,黄梵介绍了该书的编纂过程和独特构思。本书是对新诗百年来爱情诗的一次总检阅,在此番检视中,黄梵发现,民国时期的爱情诗更多留存了爱情中美好的部分,表达也偏含蓄,而当代的爱情诗则更富有包容力,更为多元、现代。在这本诗选中,黄梵富有创意地为爱情诗建立了一个“情感和诗意的分类学”,根据不同的情感维度将入选的爱情诗分为“爱的哲理、相遇、激情、长相守、相思、独白、赞美、等待、告别、爱之痛、挽歌”等11类,而依序将这些类别串联起来,又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黄梵认为,每位读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段落,使得此书成为用诗写就的爱情手册。黄梵同时提到,这本爱情诗选“感人、动人”的选诗标准,排除了诗人名声地位的考量,而是以一首诗对读者的打动程度,平等衡量所有备选诗歌。

随后,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本书最初的提议人汪修荣先生谈及他的最初构想,以及这些设想如何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一一被实现。黄梵在主编的过程中又将诗歌的备选范围由原先提议的当代扩展至一百年,打开了这一选本的视野。参与本书诗歌初选的南京大学学生也与读者分享了初选的故事与感想,包括“情感分类学”对初选的启发、初选经历对个人阅读史的影响、文学审美飞越俗常的力量等。诗人子川、育邦、马铃薯兄弟高度评价了这本诗选,认为其精巧的结构、专业的选诗眼光、文学本位的良心制作,保证了这本诗选的独特性和经典性,足以超越中国大陆现存的所有现代爱情诗选本。本书插图作者、诗人、摄影师刘畅也谈及书中部分摄影照片的捕捉机缘。

其后的朗诵和表演为现场气氛带来。民谣歌手戴星宇将横行胭脂《就为了一点爱情》谱曲并演唱。马铃薯兄弟、陈卫新、罗拉拉、梁雪波、巩儒萍、陆漫漫、罗羽、黄砉、王雁雁等都朗诵了诗选中的作品。另有观众朗诵了黄梵的《爱情挽歌》,几位90后编辑也积极要求朗诵并针对新诗阅读提问。

篇6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爱情语言;表达策略

影片《山楂树之恋》(以下简称影片《山》),讲述了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唯美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爱不表现则不存在,爱情需用语言来表达。影片《山》中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爱情故事,正是借助爱情语言来实现的。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影片《山》中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爱情语言进行分析,以期为影片《山》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也为恋人之间如何很好地表达爱情提供语言借鉴。

一、爱情语言的理性之美

爱情的表白,要想深入反映自己的爱意,饱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就需要追求爱情语言的理性色彩。“老三”对静秋的爱情表白就运用了一些理性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理性之美。

1.借助冷静的表态话语。比如,当静秋的妈妈得知他们在交往后,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让他们暂时中断交往,面对静秋妈妈的种种要求,虽然“老三”心里不舒服,但很冷静地说了“转正前,我保证不来找她”“不能让静秋犯错误”“我能等,不论等多久”等一些具有“表态”意味的话,理性地接受了这些要求。

2.借助哲理性话语。比如,“老三”说:我不是胡说,连我父亲都要恢复工作了,他让我弟弟写信,让我回省城去,还说家里又要给我介绍对象。静秋说:你出尔反尔了。“老三”说:怎么会?我不会背叛你的,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这段对话中,面对静秋的质疑“你出尔反尔了”,“老三”说了一些哲理性的话,理性地向静秋表明自己不会出尔反尔。

3.借助承诺性话语。比如,静秋说:我还有一年转正期呢。“老三”说: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静秋说:我妈不让我25岁之前谈恋爱。“老三”说:那我就等你到25岁。静秋说:要是到25岁,也不行呢。“老三”说:那我就等你一辈子。这段对话中,“老三”的话语“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 “那我就等你到25岁” “那我就等你一辈子”,是对静秋一种承诺,这些承诺话语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对爱情的理性表白。

此外,“老三”对静秋的理情表白,还体现在一系列理性的行为动作等态势语言上。比如:在县城约会,为了不让别人看见,在公共场合不敢走在一起,总是一前一后。

二、爱情语言的纯真之美

有人说,影片《山》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纯真的爱情。纯真的爱情必然有纯真的爱情语言来表白。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在表达爱情时,运用了许多纯真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纯真之美。

1.妙用质朴话语。比如,在医院高护士的房间 ,“老三”为静秋洗脚时,静秋不禁说出:“认识你,真好。” 比如,两个人躺在床上,“老三”说:“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这些话语中的“认识你,真好”“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些言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显得非常质朴,但就是这些质朴的话语,却非常刻骨铭心、非常纯真。

2.妙用倒逼话语。比如,当看到静秋的双脚泡在石灰水里,被烧坏了,“老三”给她买来了粉红色的胶鞋,让她穿上,静秋说:穿这么好的胶鞋去劳动,别人该怎么看我呀。“老三”说:你要是不穿的话,我也要光着脚跑到石灰水里去踩,把我的脚也烧坏。静秋说:我穿,我一定穿。这段对话中,“老三”用倒逼话语,让静秋穿胶鞋,虽带有“逼迫”的色彩,但显得非常纯真,不隐含任何附加条件。

3.妙用奇特、害羞的“眼语”。比如,静秋到村长家后的第一天,就和“欢欢”一起到勘探队喊“老三”回家吃饭。第一次相遇,他们就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这种好感可以从两人相遇时奇特的眼神,尤其是静秋“害羞”的眼神中得到解读。这些“眼语”的妙用,使爱情语言显得特别纯真,虽说这时的爱情语言还处于“准爱情语言”阶段。

三、爱情语言的浪漫之美

“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充满了浪漫元素,这可以从他们之间一系列具有浪漫色彩的言语、行为中看出。

1.巧用幽默的言语。比如,“老三”看见静秋的钢笔漏墨水了,买了一支新钢笔送她,却不忘维护她的自尊,幽默地说道:“我不是送你礼物,我这是为革命节约墨水呢。”这一幽默的言语,极富有浪漫色彩。

2.巧用激情的动作。比如,一次在分别后,一个人在小河的此岸、一个人在小河的彼岸,他们都沿着小河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很不想就此分别,最后两人做了一个“虚拟的拥抱”这一富有激情的动作。这一富有激情的动作,蕴涵着一种浪漫的情怀。

3.巧用“树枝牵手”的动作。比如,从县城接静秋的一天晚上,过一条小河时,“老三”想拉静秋的手,但静秋处于羞涩的心理不肯。浪漫的“老三”,从地上找了一根树枝,借助树枝拉着静秋的手走过了河。然后,“老三”的手顺着树枝慢慢地往后挪,最终拉到了静秋的手。可以说,借助树枝这一媒介,“老三”浪漫地拉到了静秋的手,也浪漫地表达了对静秋的爱,虽说这种爱含有羞涩的感情成分。

四、爱情语言的含蓄之美

中国人基于“害羞”的心理,常会采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爱情。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在表达爱情时,运用了许多含蓄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含蓄之美。

1.借助“物语”。所谓“物语”,就是借物喻情。物语的使用,可以说,起到了含蓄地表达爱情的目的。影片中“老三”送给静秋的情物有很多,为了使静秋在晚上写材料时有个好的光线,给她送来了一个亮度大点儿的灯泡;为了使静秋在写字的时候,不再忍受钢笔漏墨水之苦,给她送来了一支崭新的钢笔;当看到静秋用脚踩在石灰水泥浆里劳动时,想到她的脚会被烧坏,就特地送给她一双胶鞋;当看到别人用的脸盆有山楂果树的美丽图案时,就给静秋买了一个。可以说,“老三”送给静秋的不是一个灯泡、一支钢笔、一双胶鞋、一个带有山楂果树美丽图案的脸盆,而是一颗心,是他对恋人静秋的爱。 这些“情物”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又是那样的富有爱的意味,让人过目不忘。

2.借助“谎言”的故意使用。“谎言”的故意使用,就是说话时对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违反。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来的,包含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一方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故意违背合作原则,而让对方来体会言外之意。”①影片中“老三”和静秋之间在表达爱情时所说的话语就有对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违反。比如,“老三”说:你听说我得的什么病?静秋说:听长芳说是白血病。“老三”说:什么白血病黑血病的,我只不过是感冒,低烧,抵抗力差,也许是在二队加班累的,长芳哪儿懂啊?我要真是白血病,这县城医院也治不了……在这段对话中,“老三”的第二轮话语,明显说了一些自知是不真实的话,这些话是对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违反。在此,“老三”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说一些自知是不真实的话,有着特定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心爱的人为自己的病担心,这些话虽说有些“欺骗”,但很含蓄地表达了“老三”对静秋的爱。

3.借助婉曲辞格。比如,第一次谈话后,“老三”一直没有露面。待“老三”回来见到静秋后,静秋说:“这几天跑哪儿去了?我以为你调走了。不告诉大妈一声,欢欢找你。”静秋的话中,运用婉曲辞格,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老三”的想念。

五、爱情语言的悲情之美

有人说,影片《山》讲述了一个异常凄美的故事。这个异常凄美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静秋与“老三”之间凄美的爱情。凄美的爱情必然由悲情的爱情语言来承载。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之间在表达爱情时,运用了许多悲情的表达手段,表现了爱情语言的悲情之美。

1.运用“泪语”。所谓“泪语”就是借助眼泪来表达感情。比如,在征得静秋妈妈的同意后,“老三”一边慢慢地用纱布缠着静秋脚上的伤口,一边默默地流泪。静秋也是低声地抽泣。此处,两人的眼泪,既有一种心疼、不舍,又有一种忧伤的情怀。比如,面对生命处于最后时段的恋人“老三”,静秋流着眼泪不停地重复着“我是静秋”这句话。尚有一丝知觉的“老三”,听到静秋的话语后,眼角也溢出了泪水。此处,两人的泪水是对对方的一种不舍,是对美好而又坚贞爱情的留恋。

2.运用反复、反问修辞格。比如,在医院,面对生命处于最后时段的恋人“老三”,静秋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答应我,一听到我的名字,你就会回来吗?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看你不是说我穿红衣服好看吗?我穿着它来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这些话语中,反复、反问辞格的巧妙使用,增强了语言气势,强化了“悲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3.运用坚定承诺的话语。比如,“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老三的这句承诺,让观众为之动容,这句承诺展现了“老三”对爱的坚持、坚守和默默地付出,直至生命的结束;这句承诺使得这份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爱情,显得非常悲情。

总之,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影片《山》中的爱情语言。“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故事,给了正在爱着或是为爱受伤的人们带来了唯美愉悦和凄凉的情感共鸣。”②他们之间融“理性之美、纯真之美、浪漫之美、含蓄之美、悲情之美”于一体的爱情语言,既生动表达他们之间唯美而又凄美的爱情,又深深感染了电影观众,也为恋人之间如何很好地表达爱情提供了语言借鉴。

注释:

①朱秀芳:《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看英诗中的真情和假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诸小妮:《唯美艺术与纯净爱情结合的经典——解析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叙事模式》,《大舞台》,201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断章》;主题;爱情;相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写于1935年,是一首精简的,富于美感和哲思的短诗名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首诗的主题释义众说纷纭。到现在为止就有爱情说(相思说和单恋说两种);哲理说(包括相对主题说和装饰悲哀说);人际关系说(意思是只要你欣赏别人,欣赏人间所有美好品质,那么你同时也就会被人欣赏);参禅说(认为全诗表达一种禅意,独特视角中的出神,使瞬间的美丽心情、瞬间的相思、瞬间的风景化作永恒);还有人生迷惘说、热爱生活说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历来都有哪些人对《断章》主题做了解读以及做了何种解读。

首先来看看爱情说。曾一果和曾一桃在《爱情永恒风景长存―卞之琳创作原意解读》一文中认为《断章》整首诗中的“风景”二字是理解作者创作原意的关键。他们主要根据文学作品的三层次说(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以一种“多层次结构”形态存在,我国学者曹明海先生将这种多层次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形式层、表现层和再现层。)从形式层到意义层解读《断章》,并着重分析“风景”意象在全诗中的价值。从而得出《断章》的原意既不在刘西渭所说的“装饰”,也不是余光中所言的“哲理”。《断章》是首爱情诗,它体现了一种无望的相思情绪,哲理由诗所表达的无望爱情产生。所以这首诗的全部意义在于“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佯装看风景,实际她在看“你”。你们二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但因为某种缘故你们近在咫尺,却如同天涯,只能脉脉守望。“风景”便是你们无法相见的表达。王洪辉在《古代意象与现代视角的交汇――卞之琳的审美特质》一文中从四个物体意象(桥、楼、明月、窗子)和一个精神意象(物我合一的情感)来阐释这是一首爱情隐喻诗。卞之琳也说过:“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1]李晓梅的《情也冷却,思也淡然一一卞之琳之我见》一文中也有类似观点。

其次我们来看看哲理说。邓齐平在《卞之琳的多元释义及其本义探微》一文中从诗作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创作意图人手来加以考察《断章》的创作原意。卞之琳是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位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其试图用现代意识去阐释理解传统文化的典型,他感受过“五四”时代的狂潮,亲身经历过大革命的风浪,他与戴望舒、施蛰存等都曾经是革命青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现实使他们的理想幻灭。对此,有人说卞之琳当时“既不愿参与激烈的社会斗争,又不愿与黑暗的现实同流合污,因此只好躲进艺术的象牙之塔里寻求安慰,在对西方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哲学精义的借鉴阐释中,发现了二者的契合之处和融化之点,建构起了他们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即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感悟人生,强调天人合一及“禅道在妙悟”等哲学惫识,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追求人生的和谐和完美。”[2]此时的他可以说是完全超脱于现实之外的。所以诞生于此时的《断章》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相对”思想,而且邓齐平认为“卞之琳所说的“相对”意义,决非指简单的矛盾对立,如生与死、爱与恨等,而是指宇宙人生中生命法则的中正、均衡、和畅、无私等等,它着重于宇宙人生的相对平衡、稳定和协和。这才是卞之琳《断章》一诗中所体现的诗人对大中华文化精义的理解和诗人创作的真正意图所在。”此外,认为《断章》主题是“相对精神”的,还有诗人余光中,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关联,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另有一人却在高处观赏,连你也一起看进去,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更巧妙的是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客有主,但主客之势变易不居,是相对而非绝对。”[3]

然后我们来看看人际关系说。杨智慧在《意蕴浅析》一文中认为从语言表层来看,四句诗平平常常,既没有奇句,也没有奇景。四句诗抽出其中的每一句,你都会觉得它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样的景随处可见,这样的话也随处可以听到。但是,当你把四句诗合成一个整体,仔细品味其中的意蕴,你便慢慢地领悟出无尽的思绪。其认为:“卞之琳四句诗分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重点讴歌了人与人互动造美的感受,第二小节则又抒写了自然施美于人,人又施美于他人的境界,品味起来,感人至深。”郭青格在《卞之琳的审美意味》一文中认为《断章》想表达的就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人的意识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还能认识到客体的存在,并在主客之间建立起种种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实用性的,有伦理性的,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不自由的。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是自由的。郭清格还认为作者之所以有这些思索都是其悟性活动所致。陈乐在《珍惜刹那间的缘――卞之琳主题新解》一文中认为《断章》的意义不是“装饰说”,也不是“相对说”,它要表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与理解,珍惜刹那的心有灵犀,珍藏瞬间的心灵交汇产生的惺惺相惜的和谐感。

最后我们来看看参禅说。刘际平在《悟性的活动 超然的意味―― 读卞之琳的 》一文中认为《断章》就是一副优美的画,当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的时候,往往让人感觉很传奇,很富于戏剧性,很像看一个童话般感人的爱情故事。这是《断章》这首诗给人的初步感受,也是现代派诗歌“戏剧化处境”所带来的一种直接效果。然而,等初步的感觉渐渐远去,人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这首诗时,诗中跳跃着的诗人的灵感,诗人的智性所呈示出来的事物间谜一样的神秘关系,又让人感觉到一中悟性活动中所迸发出来的超然的意味之玄秘味道。那么在诗人悟性活动的背后的神奇所在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诗中超越于诗人悟性活动,对关系的感觉之外的一种理性沉思,一种诗歌的意境,一种玄妙的味道。在《断章》这首诗中,诗人是以中国古典诗的气质意境来塑造诗的灵魂的,所以诗中流动的意象,桥、楼、明月、风景,绝不单单是一些简单的意象,是一些犹如行云流水的风景,是诗人的一种情怀,是诗人的一个空灵自由而意味深长的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世界,是诗人的审美理想所在。

总之,无论我们从何角度,运用何种理念去解读《断章》,都是诗人、文本以及读者的审美效果的融合,在这种交融互汇中拓展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深化了诗歌的哲理蕴含以及显现了人性的光辉。也正因如此,多年来读者在这首《断章》当中,寻找到了无穷的意蕴与价值,在思索其意义的同时获得余韵无穷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卞之琳.雕虫纪历(增订版)[M].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1.

篇8

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一只蝎子想要过河,见旁边有一只青蛙,就想趴在青蛙的背上过河;青蛙怕蝎子会蛰自己,不愿意,但蝎子向青蛙保证,自己绝不会蛰它,于是善良的青蛙帮蝎子渡过了对岸;谁知刚上岸,蝎子就蛰了青蛙,青蛙用最后的一口气吐出了几个字:“为什么?”蝎子充满歉意地向青蛙解释:“对不起,我已经习惯了……”

感谢儿童文学作家黄鑫老师给我寄来了《蝎子与青蛙》这本书,带给我另一个关于“蝎子和青蛙”故事,故事的结局很美好,让我改变了对蝎子的看法。同时,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人生哲理和与人相处的方式。

《蝎子与青蛙》不同于我听到的故事,它主要讲述的是一只生活在沙漠中的蝎子和一只生活在绿洲中的青蛙,发生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绿洲沙漠化,它们俩相拥在一起,被黄土掩埋了起来。后来,这对情侣“转世”成人,又再次相遇,这时,人类和大自然已经和谐共处,他们终于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蝎子与青蛙,这两个物种有着天壤之别:一只有毒、另一只没有毒;一只是昆虫、一只是两栖动物;一只生活在沙漠、另一只生活在池塘;一只是被(青蛙)捕食、而另一只则是捕食(蝎子)者。它们两个物种本来“水火不融”,根本不可能融合到一起来写,但本书作者却做到了,将两个毫不相干的物种:蝎子与青蛙写到了一起,而且将它俩的爱情故事写的可歌可泣,堪称佳作。

篇9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威尔第;《弄臣》;曼图亚公爵;美学特征分析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写作秉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并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简洁的旋律、明晰的织体、坚定的和声、恰当的配器营造出优美感人的情绪,并以此来表现丰富的情感内容。他的写作目标是写人和他的命运,用音乐本来的面目表现,突出民族性和意大利文化中的人性,因此威尔弟从不激进地试验新的理论,他区别与瓦格纳的乐剧观念。他在手法上按照意大利传统井然有序的发展,声乐追求感情激动的效果,自然而流畅,热情而真诚。本文试图以《弄臣》中的曼图亚公爵的角色分析来阐明威尔第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

一、多方位和变化地角色形象塑造

歌剧艺术的一切形式和最终目的都为的是角色形象的塑造,矛盾的冲突,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创作的手法,各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结合,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等等,最终都体现为角色形象。歌剧中人物形象塑造是一个多方位全面塑造并且不断发展和延伸的过程,我们以《弄臣》中曼图亚公爵的形象塑造为例,作一下简略分析。

1.在不同的场合和情节变化中塑造角色

歌剧《弄臣》通过在不同的场合中故事情节的更迭来塑造出了风流俊雅,轻浮浪荡的曼图亚公爵的形象,在不一样的地点里发生的事情给我们讲述了一则关于爱情和“诅咒”的悲剧。

曼图亚戏剧性格的变迁与对比形成了人物的特殊张力:

幕次 地点场合 人物

角色 事件 咏叹调

及唱段 简要分析

第一幕 公爵府邸的宴会大厅 曼图亚公爵、切普诺拉夫人及上流社会的朝臣、贵妇们。 曼图亚公爵花天酒地,见到貌美的切普诺拉夫人便试图勾引。 咏叹调《这位小姐、那位太太》 华丽的盛宴诉说着上流社会的奢侈和糜烂,公爵独白让风流的本性溢于言表。

第二幕 黎哥莱托的家中 曼图亚公爵、吉尔达 公爵化装成大学生偷偷潜入吉尔达的家中来相会。 二重唱《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 浪漫的追求捕获了纯真少女的心,风流俊雅的公爵温柔而多情,对爱的浪漫和大胆热情也是一种潇洒。

第三幕 公爵府 曼图亚公爵、朝臣、吉尔达 1、公爵得知吉尔达被劫心急如焚,忧心忡忡。2、公爵马上要得到吉尔达,心花怒放,兴奋激动。 1、《我看到她痛苦流泪》2、《伟大的爱情向我招手》 威尔第精彩的大笔写出了公爵的忧容满面和满面春光,在一忧一喜中将公爵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幕 乡村小酒店 曼图亚公爵、吉尔达、黎哥莱托、马达琳娜 公爵在酒店调戏马达琳娜,而此时愤怒的黎哥莱托和伤心的吉尔达就在窗外看着这发生的一切。 四重唱《赞美你,美丽的爱神》 求爱者、做戏者、复仇者、悲伤者。公爵以高亢而甜蜜的腔调大谈爱情,玛达琳娜满不在乎地打着哈哈,吉尔达悲伤地叹息,利哥莱托则一边安慰,一边狠狠地发誓要为女儿报仇。好一个歌词情绪各不同,却诸般和谐绝妙唱四重。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在歌剧中,通过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和场合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不断展开,不断推进、不断出现新的因素和多方位立体展开的戏剧故事情节,加强了戏剧角色形象的深入,使之更加清晰明了,深入人心,具有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在悲与喜、爱与恨中塑造角色

关于戏剧的任务,黑格尔在他的巨著《美学史讲演录》中谈到“戏剧的任务一般是描述如在眼前的人物的动作和情况来供表象的意识观照,因此它就用剧中人物自己的话语来表达。”①《弄臣》是一个让人看似发笑的关于爱与恨的悲剧,在嬉笑见感受着一种世间的大爱和大悲。虽然全剧从头至尾都弥漫着诅咒和悲哀的主题,但其中的喜剧因素大量的穿插其中。在悲情的故事中渗透着充满喜剧的音乐、人物和情节,在嬉笑的情节里暗含着悲剧的因素和种子。这种爱恨交织,悲喜同生的手法更增添了歌剧的悲剧性,使观众对歌剧中角色的理解更加感同身受,愈加深刻。

第一幕里,歌舞升平的宴会大厅里充斥着糜烂和腐朽,一个丑陋的驼背家伙黎哥莱托在对这他的主人曼图亚公爵出着鬼点子和馊主意。看似一个荒诞可笑的角色,其实正是一个可怜、可悲有可恨、可叹的角色,他必须不断地为主人找乐,帮助主人实行一切寻欢作乐的计划,因而遭到他人的厌恶和鄙视。对这一切他心里很明白,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无钱无势无地位,只得以此谋生!他浑身披挂着稀奇古怪的装饰物,头上戴着尖顶帽子,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一副丑态。

第二幕里黎哥莱托作为一个慈父的形象出现,当他蹒跚着走到自己家的时候,音乐也渐渐起了变化,从阴暗不祥变成了明亮而温柔,预示着一个慈父对女儿深深的爱。他对自己爱女的呵护使观众对他产生了好感,心里便加深了对公爵的厌恶和憎恨,黎哥莱托对吉尔达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岸的亲情,是最高大的爱。在这个温情的场面里,威尔二弟设计了一段相当动人的二重唱,表现了这对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黎哥莱托此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和他在宫廷里玩世不恭的、恶毒的样子判若两人。在随后公爵的乔装潜入家中,与吉尔达的爱情二重唱以及后面吉尔达的最优美动人的咏叹调《亲切的名字》显出了纯真少女内心里对无暇的爱情的向往。在后面的“绑架”这一环节,众朝臣们对黎哥莱托的欺骗和愚弄带有很强的喜剧因素,但又让观众胆战心惊,这种悲喜交加的情节加速了矛盾的点到来,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第三幕的开场是曼图亚公爵的独白了,这个咏叹调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爵,满含焦虑的公爵在为吉尔达担心着,此时竟然看出了原来生性风流的公爵也有一丝未泯的真诚。而之后的表现却又让人失望,对吉尔达的霸占又让他兴奋异常,这一幕的最点是伴随着黎哥莱托寻女而来后愤怒的火焰后唱出的《你们这些狗强盗》,一番搏斗之后,瘫软的黎哥莱托变成了恳求。威尔第为利哥莱托写的这一大段咏叹调感人至深,把一个痛苦的父亲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悲与大爱憾天震地。

第四幕的四重唱里,四个不同人物的性格,四个不同人物的情绪,不同的语言相互交织在一起,真的是爱、恨,情、仇拧成一缕麻。黎哥莱托和吉尔达是悲剧性的,一个充满了愤怒和满腔仇恨的火焰,一个痛不欲生和梨花带雨的红颜薄命。而当最后黎哥莱托以为公爵已经被杀死了,在他打算将麻袋扔进河里时,突然听到公爵的歌声并发现自己的女儿死亡的时候,此时全局的至高点全倾到来,大乐队强烈的悲叹声咆哮嘶鸣着,爱恨情仇如炸弹一样爆发了,在人的心中留下了无休止的悲与痛和爱与恨。

二、角色形象美的特征与启示

悲剧是通过对悲情的诠释来表达人物性格内心的呼唤,这往往也是歌剧角色的性格形成的张力的美,是歌剧所有的审美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环。歌剧所有美的形式都是通过形象的美来体现,展示和完成的。同时,作为体现作曲家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念,也是通过角色形象美来进行最好的解读和体现。作曲家也往往是通过形象的塑造和体现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去进行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和理解。我们就以《弄臣》中曼图亚公爵的形象为例,来探索形象美的特征与启示。

1.风流背后的折射

在《弄臣》中曼图亚公爵的风流是整个悲剧的直接导火索,因为他的荒和轻浮导致了最终吉尔达的悲剧,在他的风流潇洒的背后是一个凄美而悲情的可怜少女和一个充满仇恨又身心双重畸形的慈父老人。公爵为了最求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快乐,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在女人和酒中体现着人生的自我价值。他的爱大胆、热烈、浪漫而温情,性格洒脱、豪放、不拘于小节,难怪吉尔达和马达琳娜都会爱上他并为之甘愿而死。曼图亚公爵身上固然较多体现的是贵族阶层的腐朽、荒和,但同时对个性的解放,最自由的追求,在对爱的大胆讴歌也是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对人性哲理的思考和批判

任何戏剧作品的最深处和核心的部分都是对人性哲理的反思,“因为他提高了歌剧主题的审美品味,使他具有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和哲学精神,引导人民从歌剧中寻觅人生真谛,去穷诘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的哲学趋向问题、终极关怀问题和灵魂超越问题。”②人性哲理问题是对歌剧思想的再凝结和再抽象。“把歌剧所提出的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人生命题和深刻理论从具体的艺术存在中剥离开来,抽象出来,提高到哲学层面而进行重新审视和认定,于是我们的歌剧审美便达到了人性与哲理的高度。”③

在歌剧《弄臣》中体现出了人性的流露与现实等级贫富的差别,人性的自然状态与现实道德戒律的矛盾冲突。音乐在表现人性原始的冲动中以惊人的魅力反衬出道德及纯洁向往追求的社会大众审美倾向。作品矛盾的理性思考,批判与歌颂,同情与潇洒,阳刚与阴柔,生与死,爱与恨,高贵的野性与贫穷的善良,率真与阿谀奉承,引出了人世间个性与集团约束的心里冲突和纯粹感性美的向往与纯粹理性美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尼采分析古希腊的悲剧,指出“酒神精神主要代表着一个狂热、放纵的醉狂世界,它通过沉浸在非理性的激情、享乐、迷狂的情感状态中从而获得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④

赵丹曾说过,戏剧的表演之路正是地狱之门,同样在歌剧领域更是如此,如果不能理解人物性格的特殊之处,就不可能把握他演唱的情感内涵,就算有技巧也只是空中楼阁。本文的目的正是通过深刻挖掘威尔第和《弄臣》中人物角色形象所蕴含的悲剧之美,以此来更深地体会到他对角色的塑造的独到见解和解读人生哲理的思考,其意义在于提高演唱者的表演情绪,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威尔第歌剧中的悲情之美。

注释:

①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0年版,第227页。

②钱苑 林华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③钱苑 林华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④童庆炳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639页。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杨燕

迪、汤亚汀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版

[2]钱苑,林华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版

[3]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0年版

[4]童庆炳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