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思乡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0 15: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思乡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思乡的诗句

篇1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篇2

2000年,在飞歌空调负责组建企业局域网,实施财务电算化系统,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并培训电脑用户;在协力仪表负责组建企业局域网和培训电脑用户。

2002年,在洽洽瓜子负责组建总部企业局域网,组建集团广域网,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防伪防窜货系统等。

2007年,在燕之坊食品负责规划设计企业营销管理工作流程,组建企业局域网,实施营销配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2008年,在富煌钢构负责优化组织结构,改造主营业务管理流程,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开发货款回收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电算化系统等。

2009年,在三联泵业负责指导企业局域网建设和 ERP系统实施。

2010年,在安徽军工集团负责集团信息化规划设计,并指导信息化项目实施。

协力公司解决现有企业局域网问题的9个步骤

协力公司在企业局域网组建完毕后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每次共享文件只能靠电脑用户自己设置需要共享出的文件,不仅重复操作,而且容易出现文件被误删、修改和拷贝的现象;共享打印机时常被不知名的电脑用户设为共享,自动打印一些无需打印的文件,而真正共享打印机的电脑用户只有在打印队列中排队等待;网速不稳定、断网……

原因分析

经过分析,可得出协力公司企业局域网出现问题的原因:电脑主机房里的网络服务器在安装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时,组网方式选择的是工作组模式,而不是域模式。

在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工作组模式的对等网络中,每台电脑的地位是平等的,电脑用户登录网络时不需要密码,操作文件不受限,如同操作自己电脑里的文件。而且,电脑用户使用互联网也不受任何限制和监管。

集中管理是解决办法

找出原因之后,协力公司必须重新配置安全级别较高的单主域模式的域控制网络系统,组建企业局域网。这样,网络管理员就可以集中管理企业局域网的所有工作,如文件共享、打印服务、信息调用、网络管理等;为电脑用户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和各种网络服务,电子文件资料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存储和调阅的效率,降低了文件的差错率,而且能够做到有据可查,追踪到人。它还至少起到以下6个主要作用:

1.文件共享:电脑用户在局域网内共享电子文件,控制病毒感染传播。

2.打印共享:电脑用户在局域网内共享打印文件,提高打印机利用率,减少打印机和耗材购置、维修费用。

3.宽带共享上网:电脑用户在局域网内共享宽带上网,不仅能够合理分配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减少网络带宽需求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宽带租用费,而且通过互联网上网管理软件合理分配各电脑用户的互联网上网带宽,记录电脑用户互联网上网内容,特别是不良网上行为。这样,既提高了网络利用率和稳定性,减少网速慢、网络中断、感染病毒等网络不正常现象,以及降低由此产生的大量网络维护量和维修费用,又规范了电脑用户的上网行为。

4.自建企业网站:通过共用企业局域网的电脑机房、网络服务器、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和电信运营商的共享宽带静态IP地址,自建企业网站。这不仅可方便网站管理员对网站程序和网页内容的更新及存储的管理维护,而且可以省掉企业网站托管费用和为此产生的与网站托管供应商的常态工作交往和协作事务。

5.自建企业电子邮局:购置一套内部电子邮局系统和外部电子邮局系统,自建企业电子邮局。这样,不仅方便电子邮局管理员统一管理和维护包括电子邮件通讯录在内的电子邮箱账号的开通、更名、禁用与删除,以及批量清理无效电子邮件和垃圾电子邮件,而且可以根据电脑用户的不同工作岗位设置不同容量的电子邮箱上传附件和接收邮件内容的大小,以及对电子邮局内电子邮件定期备份和加密,更省掉了电子邮局托管费用和为此产生的与电子邮局托管供应商的工作交往和协作事务。

6.企业广域网:借助电信运营商的光纤数据专线,把公司分布在各地的主要分支机构的综合网络布线系统接入企业局域网,实现集团化网络管控和信息化系统一体化。

通过对企业局域网的现状分析和用途定位,笔者为协力公司制订出一份解决现有企业局域网问题的工作任务单,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局域网作用,还制订了后续工作规划。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办公电脑和网络化工作体系,并逐步建立协力公司的电脑化工作秩序和以电脑网络化办公模式为主的企业办公方式,用来弥补手写文件、人工张贴、电话沟通、传真复印等传统办公方式的不足。

后续工作

规划为了解决协力公司局域网存在的问题,我制订了“协力公司解决现有企业局域网问题的9个步骤”(见上表:协力公司解决现有企业局域网问题的9个步骤”)。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协力公司企业局域网高效运行,我还制订了后续工作规划,以下是具体内容:

1.搬迁企业网站:

将协力公司的企业官方网站从网站托管供应商处搬回协力公司的电脑主机房。

2.建立企业电子邮局

(1)建立以协力公司域xlyibiao为后缀名的企业内部电子邮箱系统,方便电脑用户在企业局域网内部进行电子通信和信息交流;

(2)建立以协力公司的企业网站域名为电子邮箱地址的企业外部电子邮箱,统一规范协力公司各部门在宣传物、名片、包装物上的电子邮件VI标识。

8.出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编写办公电脑连网初始化配置指南和企业局域网使用手册及注意事项,共享到企业局域网的文件服务器中,对开通域账号的电脑用户开放访问权限,以此材料培训并考核电脑用户。

3.扩展企业广域网

借助电信运营商的2M数据专线或10M共享宽带专线,把协力公司园区以外的主要分支机构的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接入协力公司的企业局域网,共享一条百兆宽带,实现集团化网络管控。这样,各外地主要分支机构既不需要建电脑机房,也不需要购置电脑服务器和防病毒软件,更不需要配备专职的网络管理员,从而有效支撑集团化网络管控模式,并实现信息系统一体化。

当协力公司董事长了解到企业局域网建设的难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序规划和有效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时,他明白了协力公司在企业信息化的最初阶段真正需要的是构建一套以企业局域网为核心系统的办公电脑和网络化工作体系,而建立以Windows域控制系统为核心的企业局域网仅是其中一项,更多的是后续关键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这包括因为建设企业局域网而需要配置相关人、财、物等资源,如IT人员招聘、信息部门设置、电脑资产购置、办公场地布置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协作性管理和维护工作。

在认识到还有如此多之前应该完成而目前还没有开始的工作后,协力公司董事长非常着急,因为搬迁新址的请帖已经在15天前发出了。

篇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学习诗歌,体会张籍的思乡情

一、导入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背诵比赛)。

师:你们背诵的古诗让人感受到那浓浓的思乡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诗题。)

师:同学们,在学诗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真正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歌德)

师:你们想做会读书的人吗?

(通过学生对思乡古诗的背诵,唤起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回忆,营造适合本课教学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借助歌德的话,目的在于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一是基本理解诗句意思:二是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二、分层读诗,读通读懂

1.检查读诗,读准读通。

师:我们先来学习纸面上的文字。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要把字读准确,把诗句一读通顺。①指名读诗,集体评价。②齐读。

2.检查读诗,读出节奏。

师:大家能读得准确、通顺,真让人高兴。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里面字词间的停顿。

(课件呈现:《秋思》的节奏。)

师:请大家按照老师标出的节奏练习读诗。

(学生练习,师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也是基本要求。但在朗读的时候要有梯度,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检查读诗,读懂大意。

师:读到这儿,哪个同学能告诉我,从诗题“秋思”中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个环节意在为全诗朗读定下基调,对学生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

4.以疑激趣,品读诗句。

师: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到哪儿了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5.组织交流,品味诗情。①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的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师: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呢?在洛阳吗?

出示课件:张籍,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借助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处之境,引入作者简介,更深一步体会作者客居之苦、思乡之切。)

师: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声吗?

师: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

生:写家书。

师: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若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这就是――意万重。

师:张籍在写下“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师:请你读第一、二句,读出张籍的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诗歌教学应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重在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这一环节,借助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张籍身居他乡的万般愁苦,思乡时刻的万语千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各自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或悲伤,或忧愁,或痛苦,或无奈……)

②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师: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张籍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师:“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师:(以“行人”的口吻)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

师: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师: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一

师: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一

(借助想象,让学生体会张籍所说所做,读懂张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间蕴含的思乡情。)

第二部分: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出示课件:古人思乡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

①学生默读。

②教师导读。(教师注意指导读法,参照《秋思》的朗读方法)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第三部分: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感悟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第四部分:家,永远的向往

1.(小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总让游子牵肠挂肚。也许今天的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这种感觉。但是同学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篇4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我想,没有人能把古人吟月的诗统计完全。我写过《李白和月亮》,那只是冰山一角,也许可以续写很多诗人吟咏月亮的专题文章。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决不是单纯的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有人。。。。。。 有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洁兮,佼人撩兮。”3千年来,一代一代诗人用绮丽想象和斑斓文笔,把月亮写的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在古诗中月亮有很多别称,比如‘夜光“(屈原: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故兔”(李白:阳乌未出谷,故兔半藏身。)“玉轮”(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玉兔”(辛弃疾:著一登楼瞻玉兔,何人张暮遮银厥。)这些月亮的别称,有些只是留存在古诗中,能引起现在人的联想,有的至尽仍在被用,比如”婵娟“”玉兔“。

吟咏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但是深想一下能被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成为有生命的文字的,还是有限的。写景的吟月诗句,写的清净阔大,意境深远的有很多,可是我认为最好的应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绘的另人神往。

一个外国的评论家,在读了中国的月诗后,都赞不绝口。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帮我评评。

篇5

关键词: 梅花诗 梅花意象 三个层面

自从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高考中,许多考生感到无从下笔,平时的复觉得力不从心,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诗言“志”,诗又如何言“志”的呢?诗人往往紧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发胸怀。因此,对意象的探究成了我们打开鉴赏之门的一把钥匙。而诗人笔下的菊、梅、莲、山、月、水等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梅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喻体。梅花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写梅花的更是数不胜数。对梅花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直接将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

有直接描写梅香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小园的梅花在众芳散尽后,稀疏、遒劲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梅香,这种嗅觉的体验令诗人怡然自乐,独享其中。描写梅香的诗句还有“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树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宋]张道洽,《瓶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写梅影的,“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归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还有诗句“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清]汪士慎,《题梅花》),“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高启,《梅花诗》),等等。有的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赞颂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严寒寂寞,独自绽放,默默向天气渐散发清香。因为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天,许多诗人称梅花为“寒梅”,“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此外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诗句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绝讶梅花晚,争来学历窥”([唐]萧纲,《雪里觅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赞颂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谢燮,《早梅》),为了最早传达春天到来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开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望着汉水岸边绽放的梅花,诗人居然有片刻的犹疑,春天是到了吗,是报春的梅花吗?此外,表示梅花报春的诗句还有“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等等。

二、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的情怀的

欣赏梅花,诗人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从梅花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的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像“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经鼓苞,年后逐渐绽放,冬去春来,光阴静静流淌,在花开花落间,诗人感叹时间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种乡愁弥漫心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王维的《杂诗》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此类诗句还有“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诗人哀叹,梅花的凋谢往往引起相思闺怨。“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栏阑干”(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丽的女子,《太平广记・画工》中有一个叫真真的美女。诗句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东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鲍泉,《咏梅花》)。而梅花的随风而逝同样引起了闺怨,时间一年年过去了,游子却尚未归来,同样的诗句还有“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元]郭钰,《冬词》)等。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的品质引起诗人的慨叹,因而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梅花已经成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诗句还有:“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元]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咏梅》)此处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绽放,象征了诗人孤高纯洁的品质。王安石的《梅》也是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唯有暗香来。墙角处几支清瘦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卓然独开,淋漓尽致地把梅花的精神传达出来。

三、以梅花为意象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洁的品行,让历代的诗人为之侧目。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陈知柔在《休斋诗化》中有一段论述杜甫的话:(杜甫诗)“荷叶荷花净如拭”,次有得于佛书,以清净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净,独子美识之。从陈知柔的言辞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与荷花之清净,实在是诗圣人格一体的两面,表达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达到的阶位。“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唐]林和靖,《山园小梅》)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百世的咏梅绝调来。梅花在他的笔下高洁脱俗,不染纤尘,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昏黄朦胧的月色洒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间朦胧迷离中几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劲有力;疏影似有还无,隐隐约约,这就是诗人隐居独处,没迹尘世,与世无争的生动写照。它构建出了圆融朦胧的意境,而这正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无限幽倩,无限朦胧,犹如提纯出来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还有“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陆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轩窗淡淡风”(张道洽,《咏梅》),“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元]冯子振,《西湖梅》),等等。

从中国的梅花诗中,实可以看出诗人的万古诗心。对作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赞美,对脱俗清纯世界的营构,最终还是想传达出诗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论述的三个层面,从审美角度来讲,是逐渐递进的,是为了探索出一种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6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北固山下》的封面。文字: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埙。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和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幅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幅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埙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埙的乐曲)

第二种:联想想象―描摹情境―理解感悟

抓住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描述诗中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并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开元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理解、感悟

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描述一下。

明确:我看到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变,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一行大雁伴着满天朝霞,缓缓向北飞翔……

2.追问:刚才大家的描述中最核心的景物有哪些?为什么这些景物会成为同学们描述的核心?

明确:核心景物有――青山、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平潮、大雁。 因为这些都是诗中典型的意象。

3.大家都知道诗歌是借助意象来构筑情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那么根据本诗的意象你觉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对沿途风光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4.请你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加上合理的联想、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整首诗的意境描述一下。

明确: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驶向巍巍青山之旁。水涨江阔、风顺帆悬,一群大雁正掠过朝霞点染的晴空。雁足传书,北归的雁儿啊,你定会经过洛阳的吧!烦劳你们替我问候家人、问候我亲爱的故乡。

5.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五、背诵课文

六、拓展阅读

师:在古代,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那关山万里的阻隔,那思念亲人的感伤,那壮志未酬的失意,那穷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们的一滴思乡泪。宦游在外的文人,往往是乡愁的主力军。他们有的功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的虽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两全,念家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1.张籍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与《次北固山下》从内容和体裁上比较异同。

2.同学们,你还能背出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句?

3.小结:从个人遭际上看,乡愁无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乡愁曾经焕发出它持久而浓郁的芳香。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早已消解了人们的乡思,和由此带来的痛苦。千里之遥,往往朝发夕至;相距万里,可以直接对话。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同学们,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推荐:

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曾 冬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

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篇8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

A 冬夜景色 B 夏夜景色 C 秋夜景色 D 春夜景色

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描写的是( ) 。

A 风 B 雨 C 雪 D 竹

3.“大漠孤烟直”的下一句是 ( ) 。

A 更上一层楼 B 长河落日圆 C 出没风波里 D 复照青苔上

4.《赠王伦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苏轼

二、按要求填写词语,将诗句补充完整

1.在( )里填写表示颜色的词语。

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

(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2.在()里填写动物的名称。

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绿遍山原白满川,( )声里雨如烟。

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 )。

江上往来人,但爱( )美。

泥融飞( ),沙暖睡( )。

三、请你填写古诗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2.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照样子写出诗句所描绘的内容

例: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3.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五、按要求默写古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内容或者是表达情感,给古诗分类,比如有边塞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等。请你回忆学过的古诗,然后按下面的要求分别默写一首,注意把字写工整。

六、古诗应用题

引用古诗名句,常常能使表达效果增强,根据有说服力。 想想当遇到下列情景,用上哪一句古诗最为恰当呢?

(1)看到有的同学浪费粮食,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想这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天下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游子吟》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

篇9

摘要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它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本文试从意象的特征,内涵,作用,意义等方面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 内涵 作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就决定了客观外物往往为文人内心情感所浸润。于是,“意象”这一美学概念产生。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认为谋篇须“窥意象而运斤”,难怪西方意象派诗人庞德说“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的匠心与智慧的体现,是诗人凭着审美直觉或是灵感在生活中得到的。它融合了作者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寄寓作者主观之情的客观物象。它凝聚着被人们所默认的某些特定的内涵和情思。我们知道,文字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因此鉴赏诗歌,就要着重分析意象的特征及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程过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而具有了特定的含义。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这就是流沙河所说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我们从古诗文中所见到的典型意象,都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继承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风霜雨露都浸透着人的情感,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所以,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月思乡异常伤感,月亮,月光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柳”与“留”谐音,有折柳惜别之意,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柳永《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临秋开放,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是的固定内涵。莲: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由于“莲”与“怜”“恋”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杜鹃:“子规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除了意象内涵的固定性,还表现其内涵的丰富性。同一意象,存着不同的内涵。例如,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狱中咏蝉》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而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再如,燕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飞来”,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另外,同一内涵,也有着不同的意象。如:青鸟,鸿雁,雁足,尺素这些意象都有音信,书信的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也都有着缠绵悱恻,离愁别愁之意。

当然,诗的意象和与之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诗中的芳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象,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不难理解。

诗人对意象的推崇,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借助意象诉诸感性来作为另一种表达。“言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立象尽意的诗,其构思的要领,是以言选象,以象寓言。此时,语言是构选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情思的载体。所以说,意象既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诗歌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它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就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诗人以“霜叶”“古城”“独鸟”等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寄寓内心凄清冷寂的思乡情怀,使读者透过诗中“青枫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新月初上”的冷寂氛围领悟到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

第二,创设情境,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是“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月明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第三,以景衬境,以景衬情。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境衬冷静“日色冷青松”,以满境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言厌兵”等等。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之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境衬喜情或用悲景衬喜情。

第四,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例如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正高洁,幽独超逸的气质,衬托了作者一尘不染的品质。

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作用可能兼而有之,所以在鉴赏诗歌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诗歌,所贵之处并非情思的“露出”,而在情思的“暗含”。因此,要想了解诗歌中蕴藏的诗人的情感和情绪,只能从意象中解读,那么如何解读意象以准确地进行诗歌鉴赏呢?

第一,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感悟意象的审美意蕴。在一首诗中常常有几个意象,诗人通过创造一组意象群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许多意象共同组成了诗歌的意境。但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远远大于这些意象之和。在这个意境整体中,各个意境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意境,但是,意境一旦形成,又对构成它的每个意象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即使是同一个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意蕴。因此,鉴赏诗歌时应通过把握意境的整体基调和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分析诗中每个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如两首荷花的意象,《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犹伤以终老!”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涉江采芙蓉》诗中出现了“芙蓉,芳草,旧乡,长路,游子”几个意象,夏日盛开的芙蓉花本来是鲜艳美丽的,但联系诗中其他几个意象来看,诗中的观察主体是“游子”,而“游子”是“忧伤以终老”,“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得,“道路”是漫长的。虽然芙蓉花给人的感观印象是美好愉悦的,可是由于整体对部分的影响,它打上了忧伤的基调,成为“游子”怀乡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变成了一个忧伤清美的诗歌意象。而《晓》诗中的几个意象是“西湖,莲叶,荷花,天”。这里的西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荷花盛开,这里的“天”与碧绿的湖水相接,这里的“莲叶”是碧绿的,茂盛的,这里的“荷花”是娇艳的,整首诗的基调是明朗艳丽的。同样是荷花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象群中就有了不同的审美韵味。所以,鉴赏诗歌,要把诗歌所有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感受这个艺术画面的整体基调,通过诗歌的整体基调,通过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诗歌中每个意象的审美意蕴。

第二,分析意象的色彩,强度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的,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低深颓唐,孤寂凄凉。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点燃出江南春天的繁华灿烂。杜甫的《登高》“渚清沙白鸟飞回”以清冷的白色,渲染出秋的凄凉氛围。而诗歌意象强度的大小也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同样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豪放,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

第三,了解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的意象,感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清朝画家笪重光在《画笙》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实”指作品中具体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虚”是指与作者已经描绘出的实境必然联系的想象境界,即有一个个可感且很强的具象画面所唤起的生活体验。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中,我们见到的一组具体意象画面是:朱雀桥边野花杂草丛生,夕阳斜沉,昔日出入在王谢大家豪华殿堂的燕子,如今正飞入在这里新建的普通百姓家。诗中没有一字表达诗人的主观意蕴。难道诗人只是为了我们提供这样一幅简单的画面吗?其实,这里的夕阳,燕子,是一种暗示,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盛衰之感,对人生的苍茫之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一组组意象创造了一种有限与无限相结合,寓无限于有限的“虚实相生”的境界。

意象是古典诗歌的灵魂,它独特的民族特色,对诗人个性的反映以及它真切可感的形象美,都使它成为解读诗歌的最佳切入口。让我们走进诗歌的艺术空间,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 侯敏:《意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 李立等译:《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4] 流沙河:《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5] 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篇10

[关键词]诗歌 线索 结构 句子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97-02

1分析诗歌线索、关键词

线索指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从内容上来说,它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人”“物”“景”“情”“时间空间”等。关键词有时就是揭示线索的词,有时是领起性动词或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

高考往往有这样几种设问形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简析某字在诗中的作用。诗歌是怎样以某某词来统摄全篇的。

下面以三个例题来解说基本解题步骤。

例一: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这种题的基本答题步骤是:第一步,答出线索;第二步,结合诗句(一般以联为单位)分析出如何围绕线索来安排内容;第三步,以此为线索的好处或收到的效果。

例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这种题的基本答题步骤是:第一步,解释词义在诗句中的意思;第二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三步,总结阐明观点。

例三:

湖州歌(其六)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一个“望”字写出了诗人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这种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确定这一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诗歌中考查的这些词常常具有总领、总结或点题的作用;第二步,需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证明它的作用;第三步,简要概括这一词语的使用效果。

2理清诗歌思路,分析诗歌层次

古典诗歌结构思路主要有起承转合、一句一景、抑扬对比、铺垫过渡、前后照应等。下面结合诗歌及高考考查内容来分析。

2.1起承转合

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一般来讲所谓“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高考对起承转合的考查侧重“起”与“合”,具体表现为考查分析诗意的起承转合,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抒情、以景结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等诗歌构思特点。

例一: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分析时应考虑到诗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

例二:

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这种题型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根据诗意给诗歌划分层次;第二步,根据划分内容逐层概括即可。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属于先景后情型。

2.2一句一景

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实际上整首诗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

例如: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2.3抑扬、对比

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对比是在诗歌的布局、构图、意境上刻意构成上下或前后正反比较,以突出要表达的主体。

例如: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析: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词在对比之中进行和展开是古人写诗常用的手法,对比中更容易凸显作者的感情。解答这类题时一般只要分析出哪儿是对比及达到的效果即可。

3分析诗句的作用

1、如果诗句在开头,一般作用:(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2)总领全诗;(3)比兴,引起下文(4)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铺垫。

2、如果诗句在结尾,一般作用:(1)点明题旨;(2)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3、如果诗句在中间,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或者为下铺垫;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例一: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例二: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