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发展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8: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发展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发展史论文

篇1

随着中国电信基础设施继续升级,工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和走向全球的生产力水平,中国国内ICT产业将在未来五年的强大。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忽视中国。其巨大的经济进步和它拥有的世界上的影响,几乎使每一个IT供应商必须有一个中国的战略。然而,尽管许多IT产品在中国的消费额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在企业的IT市场方面却是一个不同的故事。在外部有一种警告说“中国的IT市场可能比你的想象要小的多”。软件先进程度越高,就越难在中国销售。几乎没有任何组织使用先进的商业智能工具或知识管理系统。对于许多拥有先进的软件或IT服务的供应商,中国目前只是一个潜在市场。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市场发展趋势

有一个问题是必须研究的,那就是中国是否真正朝着实现全球ICT超级大国的地位前进,或者中国在外部的冲击下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支离破碎,只拥有有限的全球市场渗透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在整个企业的IT支出方面是亚太地区(日本除外)最大的市场。中国IT企业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6.2%,在2009年达到850亿美元。中国正在寻求成为全球ICT超级大国。根据普查,中国拥有超过1.2亿广播听众和12亿电视观众。拥有广播电台1913座(市级广播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全国最大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拥有14个频道,包括英语和国际频道。这些渠道的收入估计在100亿美元。使用宽带,媒体和娱乐供应商在中国的机会是惊人的。中国正在迅速进行全数字化的过渡和技术检修,以支持数字内容分发。截至2006年底,已完成国家数字地面广播标准。国家广电总局计划将所有的电视广播转向数字化,并预计到2015年停止模拟传输。在制定和实施中国的ICT产业政策方面,教育、研究机构、实验室和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方案,在转化、研发方面,培养和奖励创新创优以及国际合作。随着政府政策的正确组合,继续在研发和教育的高层次的投资和卓越的管理,中国有望在10年内成为全球信息和通信技术强国。

电信和IT服务

中国许多公司根据其在中国市场的实力,在第二次浪潮中试图建立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一批新兴的中国电信供应商有良好的品牌声誉和客户,并具有同样的优势,他们可以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同时他们也享有同样的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他们有机会来维持收入和积累经验。譬如华为,中兴通讯,他们已经获得了在全球电信市场的立足点。虽然中国的ADSL服务,仍然有一段路要走,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商业机会。目前中国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在宽带接入领域获得了价格低,存取速度快的优势。跨国公司正在以相当快的速度扩大在中国的运作,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中国的联网要求也日新月异。在过去,中国得到可靠的国际连接就足够了。但在未来,随着各种公司业务在中国广泛推开,在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国内连接的需求将变得更加重要。在业务流程的增长及IT服务方面,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并在这一领域拥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中国拥有一个大的国内市场,以新的企业业务流程的买家和IT服务的大集团为代表,第二中国以低成本劳动力作为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中国在业务流程和IT服务方面的巨大市场潜力,是它提供了很多选择,譬如IT服务,给IT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新的市场。

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Internet无线数据IMT-2000智能网网络融合

1前言

移动通信业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其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个人进行通信的愿望。移动通信是实现未来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撑技术、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宽带化,网络技术智能化,更高的频段,更有效利用频率,各种网络趋于融合。了解、掌握这些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

2.1无线数据——生机无限当前移动数据通信发展迅速,被认为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近年来出现的移动数据通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路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载数据业务以及GSM系统的HSCSD;另外一种是分组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摩托罗拉的DataTAC、爱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统的GPRS。

目前,无线数据业务只占GSM网络全部业务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来的两年中这种状况将开始扭转,并大大改变。1999年以后,随着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数据解决方案显露峥嵘,并成为数据应用的新焦点,无线数据将成为运营商经营计划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它预示着未来大量的商业机遇。

(1)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十年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在迅速改变,人们更经常性地移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不分时间、地点访问很重要的信息。发生在用户身上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成为驱动无线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因特网的影响

和通信的其他领域一样,无线数据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来自Internet。根据最近的研究,未来两年欧洲的因特网用户数量将翻一番。在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年增长率将高达300%,显然用户在运动中接入因特网的需求将会增长。

为了满足接入因特网的需求,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无线应用协议(WAP)应运而生。WAP为将Internet的信息内容以及增值业务传送到移动终端提供了一种开放的通用标准,实现了IP与GSM网络的桥接,是一个为厂商提供加速市场增长、避免网络割接、保护运营商投资的标准,WAP确保任何与WAP兼容的GSM手机都能工作。

(3)数据速率的发展

GSM承载业务所提供的GSM数据速率最高只能达到9.6kbit/s。国际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电路交换数据(HSCSD)技术将实现57kbit/s的数据速率,对要求连续比特率和传输时延小的应用是理想的,如会议电视、电子邮件、远程接入企业的局域网和无线图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个GSM分组数据应用,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对较短的“突发”类型业务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认证、远程测量和远程事务处理。EDGE(增强数据速率GSM改进模式)使用修改过的GSM调制方式来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EDGE会让GSM运营商特别受益,他们不但可以赢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经营执照,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宽带数据业务。

2.2个人多媒体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

对随时随地话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动通信走向成功。移动通信的商业价值和用户市场得到了证明,全球移动市场以超凡的速度增长。移动通信演进的下一阶段是向无线数据乃至个人移动多媒体转移,这一进展已经开始,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点。个人移动多媒体将根据地点为人们提供无法想像的、完善的个人业务和无线信息,将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个人多媒体世界里,话音邮件和电子邮件被传送到移动多媒体信箱中;短信将成为带有照片和视频内容的电子明信片;话音呼叫将与实时图像相结合,产生大量的可视移动电话,还将实现移动因特网和万维网浏览。像无线会议电视这样的应用将随处可见,电子商务将蓬勃开展。对于运动中的用户还有随时随地的各种信箱和娱乐服务。

3网络技术的宽带化

在电信业历史上,移动通信可能是技术和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业务、技术、市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伴随着用户对数据、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发展,移动网络必然走向宽带化。

通过使用电话交换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7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AMPS(北美蜂窝系统)、NMT(北欧移动电话)和TACS(全向通信系统)是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地方无线接收和拨打电话。

第二代系统引入了数字无线电技术,它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引入了无缝的国际漫游。今天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M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CDMA等,均仍为窄带系统。

第三代移动系统,即IMT-2000,是一种真正的宽带多媒体系统,它能够提供高质量宽带综合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2000年以后,窄带移动电话业务需求将依然很大,但随着Internet等高速数据通信及多媒体通信需求的驱动,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将逐步增长,而且就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无缝覆盖而言,宽带移动通信作为整个移动市场份额的子集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三代系统预计在2002年投入商用。

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统的变化并不像从第一代模拟网络到第二代数字网络那样存在重大的技术变迁。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讲,第二代系统将逐步子滑过渡到第三代系统,在此演进过程中,移动网络所能实现的数据速率逐步升级:GSM承载业务所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术实现了57kbit/s的数据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将在2000年引入的EDGE技术可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将能够在广域网上实现384kbit/s的数据速率,在办公室和家中还可以达到2Mbit/s。

4网络技术的智能化

移动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新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广泛应用,促使移动网络得到了迅速发展。移动网络由单纯地传递和交换信息,逐步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智能化发展,移动智能网由此而生。移动智能网是在移动网络中引人智能网功能实体,以完成对移动呼叫的智能控制的一种网络,是一种开放性的智能平台,它使电信业务经营者能够方便、快速、经济、有效地提供客户所需的各类电信新业务,使客户对网络有更强的控制功能,能够方便灵活地获取所需的信息。移动智能网通过把交换与业务分离,建立集中的业务控制点和数据库,进而进一步建立集中的业务管理系统和业务生成环境来达到上述目标。通过智能网,运营公司可以最优地利用其网络,加快新业务的生成;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业务,向其他业务提供者开放网络,增加收益。

关于移动智能网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开始,刚开始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协议出现,各厂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并且据此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初期产品。这些工作为最终移动智能网标准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1997年末,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TIA)制定了移动智能网的第一个标准协议——IS-41D协议。1998年1月,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TSI)在GSMphase2+阶段引入了CAMEL协议(移动通信高级逻辑的客户化应用程序),当时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在新推出的智能网能力集一2标准中描述了移动接入的功能实体,称为CAMELphase2标准。

伴随着移动网络向第三代系统的演进,网络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智能网及其智能业务是构成未来个人通信的基本条件。

5更高的频段

从第一代的模拟移动电话,到第二代的数字移动网络,再到将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使用的无线频段遵循一种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1981年诞生的第一个具有国际漫游功能的模拟系统NMT的使用频段为450MHz,1986年NMT变迁到900MHz频段。我国目前的模拟TACS系统的使用频段也为900MHz。在第二代网络中,GSM系统的开始使用频段为900MHz,IS-95CDMA系统为800MHz。为了从根本上提高GSM系统的容量,1997年出现了1800MHz系统,GSM900/1800双频网络迅速普及。2002年将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IMT-2000则定位在2GHz频段。

6更有效利用频率

无线电频率是一种宝贵资源。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有限和移动用户急剧增加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出现了“频率严重短缺”的现象。解决频率拥挤问题的出路是采用各种频率有效利用技术和开发新频段。

模拟制的早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方式,主要通过多信道共用、频率复用和波道窄带化等技术实现频率的有效利用。随着业务的发展,模拟系统已远不能满足用户发展的需求。数字移动通信比模拟移动通信具有更大的容量。同样的频分多址技术,数字系统要求的载干比较小,因而频率复用距离可以小一些,系统的容量可以大一些。而且,数字移动通信还可采用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技术,它比模拟的频分多址制在系统容量上大4-20倍。

GSM作为最具代表性和最为成熟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其发展历程就是一部频率有效利用技术的演进史。GSM采用时分多址制式,其对频率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过频率复用技术的不断升级实现的。从传统的4×3方式,到3×3、1×3、MRP、2×6等新的复用技术,频率复用的密集度逐步提升,频谱效率快速提高,GSM系统的容量得到逐步释放。1995年开始投入商用的IS-95CDMA(窄带)系统,以无线技术的先进性和大容量等特点著称。它以扩频技术为基础,不同用户的信号靠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如果从频域或时域来观察,多个CDMA信号是相互重叠的,故理论上CDMA系统的频谱利用率比GSM系统更高,网络容量更大。同时CDMA系统具有一定的过载能力,即系统具备软容量。作为未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无线接入技术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无线电频率。它利用分层小区结构、自适应天线阵和相干解调(双向)等技术,网络容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要求。

7网络趋于融合,走向统一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第三代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包括卫星在内的所有网络融合为可以替代众多网络功能的统一系统,它能够提供宽带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为了保护运营公司在现有网络设施上的投资,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演进遵循平滑过渡的原则,现有的GSM、D-AMPSIS-136等第二代系统均将演变成为第三代系统的核心网络,从而形成一个核心网家族,核心网家族的不同成员之间通过NNI接口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全球漫游。在核心网络家族的,形成一个庞大的无线接入家族,现有的几乎所有的无线接入技术以及WCDMA等第三代无线接入技术均将成为其成员。

篇3

论文摘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能否理解他人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情绪,并应用这种认识去推断他人的行为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视角,探讨“心理理论”在儿童社会性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怎样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与儿童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并列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个体发展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就已经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社会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是认知研究和社会化研究的交叉领域。

儿童是怎样知道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同,怎样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怎样获得别人关于自己的想法和这些想法是如何发展的?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儿童的心理知识是怎样的。有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皮亚杰通过临床法对于儿童“观点采择”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儿童“元认知”的研究;第三个阶段[1]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1三大心理理论以及儿童心理知识的发展变化

1.1三大心理理论的主要概述

1.1.1理论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就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其主要假设是: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识,而是通过建构起心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儿童关于心理知识的理论框架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一系列质的变化,而这种质的变化依靠儿童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持理论论的研究者认为儿童获得的是某种形式的表征性的心理理论,但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向成人的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几个阶段。例如,Bartsch和Wellman[2]提出心理理论三阶段发展序列:2岁左右,儿童获得了愿望心理学(desirepaychology),3岁左右愿望——看法心理学(desire---believepsychology),4岁左右获得了成人的看法——愿望心理学(believe----desirepsychology)。

1.1.2模拟论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概化到他人身上。所谓激活过程,就是指儿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从而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或状态,主张儿童通过模仿而获得关于他人的心理知识。

1.1.3模块论

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问题,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因而此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

Bartsch&Wellman(1995)[2]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时间起点是没有差异的,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理论论。ClaireHoghes&JudyDunn(1998)[3]的研究发现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转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越来越多的使用表示心理状态的术语来表示他人的心理状态。这一转折很难用理论论解释,但却可以从模仿理论得到解释。

1.2儿童心理知识的发展变化

一般认为,4岁是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一个关键年龄,或是一个分水岭。因此我们从两个部分来进行探讨。

1.2.1儿童4岁以前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区分

2岁左右开始,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认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发展起来,这些能力的出现与发展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发展:言语活动中对心理状态的区分:沙茨等人收集了儿童自发使用的一些表示心理状态的术语,发现3岁儿童已自发地把现实和对显示的信念进行对比,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区分心理状态和外部现实。Wellman[4]等人的研究发现3岁儿童能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做出区分。2岁的儿童能够使用“想”、“理解”和“知道”等词语,3岁甚至2岁半的儿童对某些心理状态(尤其是知觉和愿望)作出惊人的广泛而准确的预测。

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从2岁起,儿童对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就有一些了解;到3岁时对看见一个物体和知道这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已经理解:如果人们看到什么东西,他们就会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反之亦然,不同的人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例如给儿童看一幅画有大象的画,它知道它看到的是一个正象,那么对面的人看到的就是反象。

理解外表和真实的区别:弗拉维尔等人设计了一块用海绵做的岩石,让儿童观察和触摸,询问儿童它象什么和是什么,3岁儿童的回答都是“海绵”。这个设计说明儿童还不能理解外表和真实的区别,不懂得一个物体的两种表征形式。在给儿童呈现的假设性事件中,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表现。如给假想的儿童呈示实际上装有铅笔的“糖盒”,要求被试儿童预测:假想儿童将在哪里找?他想到什么?他的情绪如何?结果发现,3岁儿童预测:糖盒里有铅笔,根据真实情况而不是他们的“误信念”作出行动。而到了4岁,儿童基本能够作出正确预测,掌握“误信念”。

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2岁儿童根据对他人欲望的了解预测行为,3岁儿童则根据对他人信念的了解预测行为。欲望是指需要的实现,实现了获得情绪的满足,否则产生消极情绪;信念则是关于某种事实或事件的表征,它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错误的。3岁的儿童虽然对信念有所了解,但在预测他人行为时仍以愿望为准。4岁儿童开始理解误信念,以他人的信念为标准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并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受他人目标的指引,即使他人对世界的表征是错误的,也只会按照这个表征去行动。

1.2.2儿童4岁以后关于他人心理知识的发展

在“信念”的发展方面,稍晚于“愿望”方面的发展,儿童能够很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所想的事情,并按照愿望说明行动。在“信念”的理解方面,需要一个从“真信念”向“误信念”的过渡过程,一般将“误信念”的掌握看作是心理理论能力获得的标志,一般认为个体在4岁时获得“误信念”。

4岁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关于客观世界的信念有可能是不准确或者错误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征并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把心理表征和客观事实区分开来。他们能够较好地完成“误信念”任务,往往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别人和预测别人的行为。理解同一个客体的两种表征方式,把用海绵做的“岩石”既看作是“海绵”的实体,又看作是“岩石”的似体。此外,还提出了两级信念,“一级信念”只涉及我关于他人信念的认识,“二级信念”是对他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推断或认识。儿童在“一级信念”的水平上还发展了“二级信念”水平,一般儿童要6岁才能正确回答“二级信念”。

2心理理论研究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

心理理论是儿童社会认知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心理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假设是:只有具备一定量的关于心理活动知识,儿童才可以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发展为社会交往行为。

2.1心理理论协调儿童间社会信息的沟通

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拥有发展良好的心理理论,就能使个体更好地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并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例如在儿童的两大行为合作与竞争的形成过程中,个体心理理论中的各种要素如愿望、意图、信念、动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竞争中,尤其是在各种直接的对抗性游戏或比赛中,儿童必须了解对方的意图、策略等。合作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达到合作的重要条件是要求儿童不仅能了解其他人的愿望、想法,能与其他人共享某种情感、信念、态度,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在儿童的生活中,学会通过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来判别其态度和行为的性质,再作出恰当反应。研究表明,一些儿童的攻击行为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儿童不能准确判断对方言行的动机和意图,将别人的善意的玩笑、非敌意行为视为对自己利益的威胁,因而进行攻击。2.2心理理论有助于调整儿童自身的评价与反应

在社会互动中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对于儿童作出评价与反应是很重要的。儿童如果能理解他人行为原因的多样性,那么在对他人做出评价时也会更加客观全面。如对于一个上课迟到的学生,也许出于惯性,也许是身体不适,也许是某种偶发事件,儿童如能全面掌握这些就会更适当地评价这个学生。另外在元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将更好地调整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水平的提高,使个体从外表状态的一些评价转为从心理品质方面的评价,更好地对一些描述心理状态的词进行表征。

2.3心理理论对儿童理解人际关系的帮助作用

人际关系好坏与否,个体是否能融入到社会群体中,首先取决于个体对不同类型人际关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相应的行为。理解人际关系就是在特定情景中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地位,对他人观点进行推理。以亲子关系和友谊为例,对于亲子关系,儿童最初只是将父母看作提供贴切需要的人,如“谁给我做饭”;后来理解了父母的所做所为是对自己的爱,亲子关系不仅仅是来自于父母,也包括自己的相应义务和责任。对于友谊,儿童最初认为“谁和自己一起玩谁就是好朋友”,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使其认识到友谊是有深层含义的,它需要态度、价值观的一致,还需要彼此信任,更重要的是彼此期待:你希望别人怎么样,可能别人也会希望你怎么样。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个体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和保持:Slaughter[5]等人发现,受欢迎儿童比受拒绝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2.4心理理论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一个儿童道德的发展,首先是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增强,然后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认识提高的标志是道德判断与推理的完善。随着心理知识的发展,儿童能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某个道德问题,在社会交往中能意识到彼此对等的地位,觉察到别人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因此能使其道德判断顺利地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在道德情感中有一种称为移情,而移情的产生需要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替代性体验。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2.5心理理论发展儿童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观念是自我认知的重要方面,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指出个体自我观念的获得是把自己置于互动双方的位置上,把自我视为被评价的客体形成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定型就形成稳定的将自己归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一个儿童如果总受到赞许和其他积极的评价,久而久之该儿童会形成比较积极的自我观念;如果一个儿童遭到更多的轻视或来自他人的消极评价,那么儿童的自我观念就相对的消极。同样,如果儿童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体验从而进行自我控制。自控型的儿童会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念,不断修正对自我行为的理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积极自我观念的形成。

关于心理理论的研究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许多理论可以解释儿童发展中的一些方面,并且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心理理论的发生机制、与其它心理过程的联系以及如何改进我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桂琴,方格,等.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2).

[2]Bartsch.k&Wellman.H.M,Childrentalkaboutthemind.Oxfor,UK:OxfordUnicercityPress[M],1995:143~145.

[3]ClaireHughes&JudyDunn.UnderstandingMindandEmotion:LongitudinalAssociationsWithMental-StatetalkBetweenYoungFrien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M],1998:1026~1037.

篇4

关键字 互联网技术 技术进化论

1 技术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

在技术发展的探讨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所谓的“革命论”,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依靠少数英雄人物丝毫没有借鉴过去已有的成就而独立完成的,尤其是在16~17世纪,一系列的伟大的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的工作都被冠以“革命”两字,当把技术置于科学的附属地位时,认为技术是科学的代名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既然科学是革命化的,那么技术也应该是革命性的这种思想。特别是类似于蒸气机、电力设备等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和文化造成革命性的的时候,就更加容易使人认为到技术发展本身也是革命性的。与这种观点相对立的另一种观点是“技术进化论”。其中著名的技术史家乔治·巴萨拉和约翰·齐曼就抱有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技术是以进化的方式发展的,这种进化论的观点除了与生物学上面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相类比,用于说明人造物的选择淘汰演化机制外,还阐述了技术发展内在的延续性和渐变性。乔治·巴萨拉在《技术发展简史》一书中对技术的延续性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从最古老的人造物——石器开始论证,到轧棉机、蒸汽机和内燃机、电动机、晶体管、爱迪生照明系统、带刺铁丝等,巴萨拉对此作了令人信服的技术史论证。

技术发展的这两种观点,经过长期的交织和斗争,“技术进化论”的观点开始逐渐得到广大技术家和技术史家的认可。技术和人类同样古老,在科学家开始着手积累可以用来改造和控制的知识之前,技术就出现很久了。在中,技术和科学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各自对相关产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即使在今日,一个工程师在设计一种技术解决方案的时候违背了时下科学而能仍然奏效,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就充分说明了技术不是科学的附庸;甚至某种情况下,技术活动能够为科学开辟新的道路。

笔者认为,用“技术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某一技术时,有三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其一是作为此项技术的关键性的同类先有事物;其二是一直贯穿在此类技术中并且得到延续的核心技术;其三是社会、经济、等综合环境对某项技术的选择过程。

2 互联网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兴起

Arpanet:互联网技术的创业。互联网是谁也没有策划和设计的一件事情,它是军方技术自身生命力的延展。Arpanet其实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当时美国担心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这种情况下,通讯中杻系统是至为关键的。当时美国军方的专家在设计一个全面的通讯系统时更多地运用了一种分布式技术。Arpanet的建立,很重要的一个思考模式就是当苏联的导弹轰炸美国,美国能不能有一条路径以最快速度保持指挥中心地位,当华盛顿或者纽约被轰炸,能不能有一条最快、最短的通讯路径找到第二个指挥中心。基于这样一个备战的需求,就发明了分布式互联技术。

Tcp/Ip技术和路由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从被发明一直到今天为止,分布式技术是Internet的核心。过去所有的都是集中化的,是大机器的集中化,比如说有一个网管中心,下面是接入网络。分布式技术就产生了一个最关键的技术,就是TCP/IP。

TCP/IP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都不是主流技术,大量的通讯和网络技术专家、机技术专家并没有把它当成主流技术。后来它变成主流平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广泛应用。而分布式互联技术中有一个最关键的发明就是Router,就是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种智慧的自由选择路径的一种技术。在过去,所有的硬件和软件之间是有缝隙的。路由器是一种软件技术,当时CISCO把路由技术包括它所有的路由编码的技术都做到了硬件系统里面,这就是路由器。当初这一设计如果是软件和硬件可以分离,那么就会出现两个工业。但是由于当初的这些设计者们把它变成了一个把软件硬嵌入到硬件里面去的一个产品模式,这使得路由器变成了后来全球最赚钱的产品。当然在去年和前年很多新的网络技术出现之后,包括像有一家公司叫JUNIPER,都在撼动CISCO的地位。那么这实际上是Arpanet军方网的最早的一个原体,在这样一个原体中,当初大量的投资是军费,这些军费投资在我们今天计算互联网的投资时往往是被忽略了的,其实这是最早的风险投资。

Arpanet网络资源的公开:互联网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一步。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这个军方网的作用越来越小。美国政府做了一件非常出色的事情,就是把这个网的非军事机密部分全部开放,这使得大学和科研单位开始利用这个军方投资沉淀下来的网络平台进行科学计算和基本通讯。这就是为什么咱们最早联到互联网的单位是中科院和清华大学。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美国学生一入校,学校会给一个E-MAIL地址,用于通信。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来到各大单位,自然地就把这种习惯带去了。然后大家发现E-MAIL和这种分布式网络的连接,包括最早的一些功能,很自然去使用,不再用电传、传真,而是用TCP/IP技术所支撑的一些模块来进行一些工作和通讯。

20世纪90年代初,这样的技术普及和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于是,电信公司都把接入Internet变成了一个电信的增值服务,因为用户们有这样一种需求。也就是说,20世纪90年代初,Internet还是一种虽有多方应用、多方发展,但没有任何商业策划的事物。Internet今天不属于任何人。也正因为此,它保持了不断的生命力。

三种技术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家知道,Internet是三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产物。第一是通讯技术。通讯技术从最早的贝尔实验室开始,到AT&T,到大量的电信公司,到交换机的不断改造,包括通讯从传输技术到链路技术,到它的设备制造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已经开始和计算机技术接轨。一开始纯粹学无线电通讯的人和学计算机的是两拔人。计算技术的发展导致它对通讯设备的生产、通讯传输功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数字交换机的发明。在数字交换技术中,计算技术已经变成通讯的主流。

第二种技术是光纤技术。随着光纤网络技术的不断变化,原来的传输瓶颈被解开。第三种技术就是芯片技术,也就是说,在整个信息技术层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端芯片的不断加速、所能支撑的业务总量的不断增加、传输技术不断地宽带化、设备制造技术中软件与硬件的不断融合。Intel把CPU越做越快,微软把软件越作越大,然后能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多。

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解码以及信息的传输这3点技术得到了结合,而Internet就是实现这3点技术广泛的平台。为什么?Internet的特点第一就是TCP/IP技术的采用,这使得这个平台是无中心管制的。无中心管制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任何一个网络都可以不断地接入,不知道谁是谁的接入网,这就导致它的扩张速度是空前的。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当初有人把Internet变成一个独家的商业机构,这个技术没有Free(免费)被大家去使用,Internet不会是今天这个情形。Internet技术第二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互动和处理海量信息。由于网络技术的分布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前的Client-serve结构,就是最早的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结构。而现在任何的信息需要者和被需要者都是互动来采用的,那么就可以在上面想象无数的应用。INTERNET存储处理的信息还可以是海量的。这都使得这3点技术的融合用Internet作了一个实践平台,是在没有任何人控制的情况下产生的。

3 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及其原因

在上个世纪末,两大权威媒体《Computer World》和《国际电信联盟》分别公布了对上网人数进行的调查显示:互联网上网人数从1996年的低于5 000万到2001年的近3亿人,增长倍数之快,在各种传播媒介中都是前所未见的。在美国,达到5 000万人使用的这一规模的大众媒体,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机网络采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正式使用了“第四媒体”的概念。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步较慢,但发展速度是极其惊人的。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2年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主干网首次成功采用FDDI技术,在网络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94年8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正式立项。网络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经过了初期的探索阶段,中国的互联网在20世纪末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上网计算机、上网用户数、CN下注册的域名、WWW站点、国际出口带宽等一系列数据均有显著的提高。2003年7月21日下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03年6月30日,中国上网人数超过6 800万、上网计算机数为2 572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达到25万个,WWW网站数达到47.4万个。上网人数占全国人口的近5%,这个数字比2000年的1.35%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网络用户绝对数已经稳居亚太地区第一,世界第二,广东也成为我国第二信息大省。

为什么互联网技术兴起能够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并无孔不入,是与其所在的、、文化的综合作用密不可分的,冷战结束后,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世界格局也由两级化向多极化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对话和交流的要求变得迫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多元化、军事等综合国力的对抗也逐渐向多极化发展,庞杂而大量的信息交换迫切需要一种平台作为载体,对信息传送的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的兴起顺应了这种要求。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和其国际发展模式的类似性,互联网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也是和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背景密切相关的。

4 结语:互联网技术的“技术进化论”解释

通过前述对互联网的起源、兴起以及发展背景的研究,可以用“技术进化论”来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做一解释。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如下:

ARPANeT(1969)-->NSFNet(1986)--->ANSNet(1992)-->Internet。

结合“技术进化论”的三要素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非常符合“技术进化论”的解释。

关键性的先有同类事物是军方网络技术ARPANeT,而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是交互式技术,即基于TCP/IP协议的技术,这一技术在互联网技术的核心作用在互联网的屡次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动摇过,这就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延续性。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有: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多元性、广容性、虚拟性、共享性等,而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这些特点,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海量信息处理的要求,成为解决信息爆炸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传媒手段之一。这也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对于一项技术是否发展所起到的选择作用。正是因为互联网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可以预见在21世纪的世界,由于技术的进一步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充分健全,信息量的迅猛增加和信息处理在速度和质量上的要求提高,互联网技术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