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范文
时间:2023-04-11 10: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古诗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
(
)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1.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2.①
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
2.钲:
。
3.磬(qìng):
。
4.玻璃: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课时
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
)寒漪。
牧童(
)横牛背,短笛无腔(
)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浸
归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没。
3.归去:回去。
4.信口:随口。
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2祖父的园子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春天到了,爷爷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杂草bá(
)掉,用来种菜。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还东一脚西一脚地xiā(
)闹。几天后,爷爷种的菜发芽了,我和爷爷一起chǎn(
)地,我往往把菜苗当做野菜gē(
)掉,把野菜留着。
爷爷浇菜,我拿着水piáo(
),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玩累了,我又缠着爷爷陪我去guàng(
)街。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
圆
明
白
亮
笑
热
三、小萧红为我们介绍院子里的景物时,我们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神态?
【答案】
一、拔
瞎
铲
割
瓢
逛
二、圆滚滚
明晃晃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嘻嘻
热乎乎
三、可以看出孩子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显示出她的富有。
(意思对即可)
第二课时
一、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蚌壳(bàng bàn)
樱桃(yīng yīn)
啃吃(kěn kěng)
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腻(mì nì))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
)花园
一(
)李子树
一(
)大草帽
一(
)谷穗
一(
)狗尾草
一(
)倭瓜花
一(
)果园
一(
)白蝴蝶
一(
)大蜻蜓
三、判断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
(
)比喻
(
)夸张
(
)拟人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
)拟人
(
)夸张
(
)反问
3.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
)比喻
(
)排比
(
)拟人
4.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比喻
(
)夸张
(
)排比
四、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文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3)仿写一段话。
【答案】
一、蚌壳(bàng)
樱桃(yīng)
啃吃(kěn)
倭寇(wō)
水瓢(piáo)
玩腻(nì))
二、一(个)花园
一(棵)李子树
一(顶)大草帽
一(个)谷穗
一(棵)狗尾草
一(朵)倭瓜花
一(个)果园
一(只)白蝴蝶
一(只)大蜻蜓
三、1.(√)比喻
2.(√)反问
3.(√)拟人
4.(√)排比
四、1.排比
2.童年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那么美好。(答案不唯一)
3.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飞来了,就像飞来一架飞机似的。
3
月是故乡明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
写的
。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答案】
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
梅花魂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辨字组词。
侨(
)
缕(
)
绢(
)
甚(
)
骄(
)
楼(
)
涓(
)
其(
)
梳(
)
衰(
)
稠(
)
眷(
)
流(
)
哀(
)
绸(
)
着(
)
二、选字填空。
竟
竞
境
(1)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智力(
)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
)凉飕飕的。
(5)保护环(
),人人有责。
三、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拉:A用力使东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某处移动;B用车载运;C拖长;D闲谈;E牵累、拉扯;F拉拢、联络;G帮助。
1.老师拉长声音说话。
(
)
2.妈妈正和保姆拉家常。
(
)
3.现在,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拉一把。
(
)
4.小东正和看门的大爷拉交情。
(
)
5.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
)
【答案】
一、辨字组词。
侨(华侨)
缕(一缕)
绢(手绢)
甚(甚至)
骄(骄傲)
楼(高楼)
涓(涓涓细流)
其(其中)
梳(梳理)
衰(衰老)
稠(稠密)
眷(眷恋)
流(流水)
哀(悲哀)
绸(丝绸)
着(看着)
二、(1)竟
(2)竞
(3)境
(4)竟
(5)境
三、1.(
C
)
2.(
D
)
3.(
G
)
4.(
F
)
5.(
A
)
第二课时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二、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正重其事(
)
颇副盛名(
)
蜡月天气(
)
眷峦祖国(
)
好好宝存(
)
顶天力地(
)
三、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叶明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叶明说,他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吴小东说:“我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象征着中华民族。(
)
B.梅花争在别的花之前开放,象征着中华民族。(
)
五、阅读《梅花魂》片段,回答问题。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分外”写一句话。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形成了明显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④
2.⑤
3.③
4.③
二、正重其事(郑)
颇副盛名(负)
蜡月天气(腊)
眷峦祖国(恋)
好好宝存(保)
顶天力地(立)
三、吴小东说,他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四、1.(B)
五、1.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娆。
篇2
以上种种,都与上课之前、备课之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不正确有关。
高效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功劳已占一半;好的备课,正确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占一半。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有效的教学措施,加上有效地“备学生”,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实效。
教学目标,有的是普遍通用的,如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目标,不应该作为语文课的重点目标,否则就削弱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元素,成了思想教育课。还有的教学目标,是每篇课文大体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都要达到的规律性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学会课文中的几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课文中的某些词语造句等等;第二课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某些道理,并能激发学生或保护环境、或热爱大自然、或热爱科学的感情等等。
一、梯级教学目标应有侧重: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造成了某些教学目标是一个梯级体系,它的达成不是一堂课能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循序渐进的课文培养目标体系,如关于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设置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鲁班与橹板》,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人类的“老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等,但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又各有侧重。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同样都是写实验,同样都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不同。《天火之谜》写了富兰克林求证“天火”是一种放电现象,中心词是“谜”,“解谜”和“实验”是这两篇文章的主题,需要沿着或者寻找写实验类课文的规律:发现问题——实验研究——有所发现——造福人类来学习实验的经过,继而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备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而《夜晚的实验》共写了斯帕拉捷研究蝙蝠飞行的四次实验,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斯帕拉捷的观察细致、善于思考、不屈不挠、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固然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更应该有本篇课文的侧重点和特点。本文和《天火之谜》的不同之处在于,《天火之谜》写了一次实验,而《夜晚的实验》写了四次实验,第一次实验详细写,后三次实验简写,可以在学生回顾《天火之谜》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详写、后三次实验略写?都详写好不好?后三次实验分别略写的是哪些部分(结果?猜测?现象?)?能否把第一次实验为何先写结果,后写猜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斯帕拉捷略写的实验补写详细的锻炼上,更应该留出多一点时间给学生练笔实践,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才能体现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年级梯级培养层次,才能体现编者的教学意图。试想,如果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一样的,那么,首先是对教材的理解肤浅;其次,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并且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高不大。
二、似是而非式教学目标应矫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某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左右摇摆,这样理解也对,那样理解似乎也可以,回答总在正确答案周围徘徊,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抓不住重点,不能一针见血。这是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如苏教版第二册第8课《小松树与大松树》,课文很简短: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
很多同学把小松树归结为骄傲,似乎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就是因为懂得了不能骄傲的道理。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准确的。
小松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它站得高,它把大山爷爷的功劳归为自己了,这里可以与上一学期的《小河与青草》进行比较阅读:
“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小河说:‘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接着,小河对小草说:‘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
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叶长的更绿了。”
这里小河和青草就懂得互相感谢,小松树乍看是骄傲,其实是不懂得感谢,一比较阅读,学生就明白了。
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由学生读小松树的话,然后由老师板书:长得高,看得远,再由学生读大松树的话,发现不对了,板书要改一字:“长”改成“站”。这样,就能发现问题了,小松树看得远其实是因为大山爷爷托着它,那么功劳是谁的呢?——是大山爷爷,然后再与《小河与青草》进行比较阅读,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偏颇了。
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要注意言意兼得,既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理解是必须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运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有时候,朝前走一步就是方法,停留在这一步就是内容,虽然只有一步之差,但是体现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
篇3
观照当下很多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堂,由于受到传统陈旧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诟病,以及应试等功利性教学目的的影响,在篇章教学、学法指导、综合训练、鉴赏性阅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甚至严重地缺失,亟待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语阅读;缺失;对策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了解文章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鉴赏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在阅读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个性的看法、作出自己个性的判断。然而,观照当下很多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堂,由于受到传统陈旧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诟病,以及应试等功利性教学目的的影响,在篇章教学、学法指导、综合训练、鉴赏性阅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甚至严重地缺失,亟待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篇章教学的缺失与对策
当下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重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轻写作方法的揣摩与领悟;重内容理解,要点概括,轻说明方法的了解和训练。重情节了解,朗读感悟,轻要素的创造性描述和品味。针对这一现状,语文老师应该走好走实阅读课的三个课时:一是,强化初读,突出认读感知,扎实上好第一课时;二是,走进文本,突出理解感悟,充分上好第二课时;三是,走出文本,突出写法领悟,认真上好第三课时。第一课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会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老师要以主要内容的把握,中心思想的理解,基本写作方法的初步领悟为指向,带领学生扎扎实实走完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这一步。第三课时教师要紧扣中心思想,以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整体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品味关键词句的佳妙之处,带领学生有滋有味地走出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一步,从而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二、学法指导的缺失与对策
学法是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学法指导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纠正,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独立的语文技能的过程。课程标准中虽然对于学法指导有所强调,但笔者认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材中涉及较少,难辨系统。致使当下的课堂教学“一路高歌”,很少静下心来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适时提示、总结、强化语文学习中的规律性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强化学法指导意识,加强习惯的养成训练,点点滴滴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教师应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段意必须是完整、全面、明确、简洁的一句话。可以采用摘句法、分层归纳法、提问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概括。中高年级很多课文的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结构的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最能概括语段大意的中心句,如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就可以用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并由此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结构,掌握这样的概括段意的方法,试着学习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再如,六上《牛郎织女》这篇课文节次较多、内容较长,但段落分明,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时即可采用“分层归纳法”。如三至五自然段分别写了老牛开口告知牛郎与织女相会,织女的身世,以及通过交谈互相产生爱慕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分层归纳成———“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知和相爱的经过。”
三、综合训练的缺失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目前,高年级阅读课,教师双基“训练”意识淡化,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有所缺失。课堂上说得多,读得多,听和写的训练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之相互促进,是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做到全面训练,有机结合,使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最优化。“训”就是老师提要求,教方法,训是老师的事;“练”就是孩子根据要求去做,去实践,练是孩子们的事。要做到有练必训,练前面向全体“训”,练中面对个体“训”,练后要检查和评价,也是“训”。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时,在精读四、五两个自然段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自读要求:读,默读4、5自然段;想,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画,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写,在词句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说,把你写下来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在这样的自读要求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着阅读的方法。教师在学生“读”前“训”,学生在“读”中“练”,实实在在地经历着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四、鉴赏性阅读的缺失与对策
篇4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新义标; 人文性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作为教学重心,突出强调其工具性,对人文性重视不够。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本文简称“新课标”) 修订的最大亮点就是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视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方面做出阐述,提出具体要求。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准确领悟新课标在小学阶段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创设人文情境,使用人文方法,体现人文关怀,并通过人文性的有效教学评价,从而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提升人文素养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落实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应充分挖掘利用。其资源有显性的,如文本自身的内容、课本插图等;也有隐性的,它隐藏在文本中,其积极的思想内涵,需要教师去挖掘、把握。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或背后,甚至对文本进行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在闽教版第七册Unit 7 Thanksgiving Part A教学时,大多数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都停留在吃火鸡、吃大餐这一“表层”上。针对这一现象,更针对在家庭中备受溺爱、自私、不愿分享的部分学生,笔者在教学时对文本进行了拓展,播放了感恩节来历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在英国的移民挨饿受冻的那个冬天,是谁伸出了援手?第二年的秋天,英国移民是怎么庆祝丰收的?他们为什么要邀请别人来参加?通过对感恩节来历的视频展示,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Thanksgiving、turkey和句子They had a big family dinner. 更收获了单词和句型后面的语言文化――学会帮助别人,学会给予,学会感恩。
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如闽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story time中有一个关于三只小猪的故事,在学习了这个故事后,可以乘机提出一个问题:Who’s your favorite?Why?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分角色为自己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将深刻意识到偷懒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在闽教版第七册小学英语的第一课Olympic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奥运会以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竞争对手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the Spring Festivals时,可以通过中外重要节日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文化异同,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人文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集声、形、色、光于一体,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通过创设有效的人文学习情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充足的信息,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内因,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件乐事。
譬如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4 Mother’s Day Part A时,可以通过优化PPT的设计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课前预先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照(平时学生与母亲的生活合影、母亲料理家务的照片等),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照片和视频时,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本节课的语言输出环节,笔者继续
利用这些相片做成“爱心墙”的课件,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母亲不是只在母亲节为母亲做些什么,而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学生浓浓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时Unit 4 Mother’s Day Part B教学中,笔者利用上一课时的教学点Sally will give her mother a surprise.导入新课后,在PPT中用动漫呈现一个问题:Is Sally a good kid? 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点愕然,似乎觉得这个问题与本课主题Mother’s Day无关。通过课文学习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Sally 和她的弟弟妹妹在母亲节前许诺要为妈妈做些事情,现在她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实现她们的诺言了,虽然他们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他们能说到做到,所以Sally,Ben and Kate are good kids.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小学毕业班”里,大家似乎都默认了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good kids,而那些一向各科成绩不是很优异的孩子,一直很压抑,此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睛瞬间亮堂起来了。
三、力求“评”而有“价”,体现人文关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机制的运用,忽略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评价理念。要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运用灵活有效的评价,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促进每一位同学,在获得集体荣誉时,也获得个人的进步。这样,在教学中人文关怀得以彰显。
笔者曾选定一个试验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灵活有趣的分组评价。譬如,在学习天气时,用raindrop(雨滴)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以进行加分,看哪组获得最多的raindrops;在学习四季时,把学生分成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季节是最美的。但不久发现,以下情形凸显:每一组积极发言的仅限于几个学生;第一组第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天到晚坐不住的人,他的书包都是扔在地上,课桌椅对他来说只是摆设;第三组最后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动不动的孩子,天天趴在桌子上,什么作业都不做,甚至经常不带课本。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每一组均有集体积分和个人积分,把个人的表现(比如作业是否完成、是否带课本、上课是否遵守纪律...)记入小组积分,获胜组的每一位成员也可以在组长那里得到相应的加分;课堂上因为个人的表现被扣分的,组长要扣掉其相应的个人积分;课堂上表现突出为本组争光的,组长可以给其个人加上相应的积分;对主动帮助同学学习、改进不良习惯的,教师给予特别加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很有成效。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好人文性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关键词: 朗读训练 ;交流反馈 ;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63-02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要明白:课堂上,想要学生主动地发现并主动地提出问题,我们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只有真正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了,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把问题的提问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要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问”趣,那这堂课才显得有意义。而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的源头应该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地挖掘唤醒、并强化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提问意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让我感到:始终以教师提出问题来主宰着整个课堂,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将严重地窒碍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潜意识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行为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格局,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以此来获得学生想要获取的知识。我感到:这种想法不仅可行,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显著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问”趣积极大胆地运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课堂行为式,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以期达到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窃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情感朗读训练,挑起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
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好,而在于学生学得什么,能做些什么。我们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语文大课堂环境,让学生抱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挑起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带着自己的问题入情入境地走进课堂。当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并不排斥、拒绝教师、教材上的问题,而是把学生“沉睡了”的提问意识激活起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地接收问题转化为主动地发现问题。
这首先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注重课文情感朗读,通过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至情至理的感性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意识有效地激发起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理解。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以探究的眼光看待教材、使用教材。我们教师对情感朗读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重视上,而应该意识到这是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的前提因素。
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学会放弃”把教材上的问题先抛在一边,把教材上的现成的答案先放一边。克服依赖教材、依赖教参的思维惰性和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地把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潜意识有意地挖掘并激发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抛开成见,以积极的心态来引导我们的学生放开手脚敢于针对教材,敢于针对实际,提出代表自己主见的问题。譬如:教学《晏子使楚》(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时,我们无妨提出了如下问题:楚王之所以尊重晏子,仅仅是因为他聪明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晏子为什么不戏弄一下楚王?这样层层深入,逐渐剖开地进行引导。
我们教师还应预估学生在朗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醒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那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在训练中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来读书,以便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熟悉文本、亲近文本。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我们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细地朗读、细细的品味。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预习笔记。划出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生字(词)、含义深刻且表达优美的句子、重点段落等。会摘录,同时把自己的分析、理解写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疑难问题或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二、注重交流反馈,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胆量,强化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学的知识,因而学生的思维往往形成了依赖,一旦离开教师的主宰,整个课堂就陷于瘫痪的状态。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个零距离的接触,创造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方式,通过自我反馈、课前和课堂的生生反馈(同桌之间、邻座之间、小组之内)、师生反馈,构建充分广泛的反馈渠道,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那么在初读课文时,怎样提出问题才有意义、有价值呢?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进行自我反馈。学生通过自行筛选,舍去自己可以解决的和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比如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也可以大大节省课堂交流的时间,这是培养学生个体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是利用早读课和阅读指导课时间进行生生之间的合作反馈。通过这种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触摸到学生的“问题状态”。最后利用课堂(主要是第一课时)进行群体反馈。通过集体反馈,我们教师便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甄别、疏导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合作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学生确实不能解决的难题和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待以解决。在反馈中,对于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资料共享的方法解决(必要时教师应指点查阅的途径和方法);对一些存在问题的提问,我们教师应指出提问中的问题。逐步地教会学生把问题的内容明确化、语言表达规范化、表达的方式简单化(最好是口语化)。而对于学生没有及时发现但确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对实际教学效果的影响大不一样。只有通过学生的反馈,学生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对教材掌握的程度和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才能不断得到激发,我们教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趋向对症下药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我们教师应为这种反馈创造必要的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人人敢想敢说。允许学生提出很幼稚甚至很荒唐的问题(尤其是起步阶段),因为重在参与,课堂中应善于鼓动学生人人争取成为演员而不是听众和观众。要求全员参与,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尤不能忽视。开始阶段,教师应尽量留足时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畅所欲言,制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让学生尽情的表达,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太空中遨游。我们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梳理,或明确、或拓展、或引申,尽量使学生的问题落到实处。
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情趣,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深化学生提出问题的潜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在学习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更喜欢学习,才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进而提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给学生预没提问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问的乐趣。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之后,他们就能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观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期望进行关怀、信任和鼓励,让学生积极去想,大胆去说。学生得到鼓励、点拨之后,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技巧也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