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2 10:2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位置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位置教学设计

篇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80~8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座位图,经历探索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会数对与方格图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对的意义,发展符号意识。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问题,掌握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数对确定位置,由位置写出数对,直观感受直角坐标系。

3.情感目标:在数对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数对的意义,掌握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对确定位置,由位置写出数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做游戏:寻找宝盒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寻找宝盒的游戏。”(请两名学生,一名把宝盒藏在教室的某一个书桌中,另一名去找。)

学生找起来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师:“刚才老师给他提供了部分信息,这位同学才能很快地确定宝盒的位置,其实确定位置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确定位置。”

(出示课题:确定位置(一))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进入到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体现出确定位置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和自己紧密联系。】

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

(一)创设生活情境,多种方式描述位置

同学们,小青班准备开家长会了,要求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他不知道怎酉蚣页に得髯约旱淖位,你能帮帮他吗?(顺数和倒数两种说法)

那小国应该怎样说明自己的位置呢?

(二)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的意义

为了更方便地确定位置,在数学中我们一般这样规定:从老师站的角度看,从左往右横着数分别是第几组;从前往后竖着数分别是第几排。如果我们要确定一个位置必须知道什么呢?(第几组第几排)

师:“你能重新说说小青在第几组,第几排吗?小国呢?”

课件演示,我们将这两个方向用线标示出来,便形成了方格图,横向和纵向就会形成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就是我们所在的位置,而每个交叉点都可以用两个数字来标示它横向和纵向的位置。

比如,小青坐在第2组第4排,还可这样表示:(2,4),2和4中间写个逗号,外面加个括号,这对数我们称为数对,它表示小青的位置。

【教师展示具置演变成抽象方格图的过程,而且有助于让学生清楚数对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数对中数字的含义。】

谁能像这样说一说小国的位置?

小国坐在第1组第1排,可以用(1,1)来表示。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也就是说数对有多少个数组成?逗号前面表示?逗号后面表示?

如果我们要确定一个位置必须要知道什么?(教师边描述,边用课件演示方格图动态生成和抽象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实物―点阵―方格―坐标”的逐渐抽象过程,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比较中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优点。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三)根据数对确定对应的位置

1.小林和小芳的位置分别用数对(4,3)和(1,4)表示,你能在图中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2.课件出示第3排同学的位置。师:这是第3排同学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吗?你为什么说得那么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课件出示第4组同学的位置。师:这是第4组同学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体会在同一列的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同一行的数对中,第二个数相同。】

4.(2,5)和(5,2)一样吗?为什么?

(四)根据实际情况,写出对应位置的数对

1.实际情况,写出自己位置的数对。

写一写自己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并写出相应的数对。

2.实际情况,写出3个好朋友的数对。

下面的老师都想认识我们班的同学。你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你的3个好朋友分别坐在第几组,第几排,请试着用数对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了数对的相关内容后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一)相关练习

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1、2题。

(二)游戏

1.老师说数对,对应学生起立。

2.学生说数对,对应学生起立。

3.学生起立,全班说数对。(第3排,第4组)

4.学生起立,学生说数对接龙。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数对,使学生对数对的作用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游戏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四、总结评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组 小青 第2组第4排,(2,4)。

排 小国 第1组第1排,(1,1)。

参考文献:

篇2

一、知识目标

1.依据直线与圆的方程,能熟练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2.能熟练运用几何法或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两种方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探究。

一、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已有所了解,但不会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来判断位置关系;学生喜欢交流,但对数学学科缺乏耐心。

二、教法、学法分析

1.针对学生的特点,打破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常规。课堂环节设置为: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归纳总结。

本班有36名同学,将其分成六个小组。

2.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并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教具】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课件太阳冉冉升起的情景。(5分钟)

提出问题1: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

问题2: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又如何?

问题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什么?

问题4:如何根据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每种关系中直线同圆的交点个数各是多少?

新课讲授:

一、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问题1:判断直线l:y=x+2和圆O:x2+y2=2的位置关系。(第一和第二小组讨论)

问题2:判断直线l:y=6-3x和圆O:x2+y2-2y-4=0的位置关系。(第三和第四小组讨论)

问题3:判断直线l:y=x+6和圆O:x2+y2-2y-4=0的位置关系。(第五和第六小组讨论)

说明:5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展示讨论的结果并讲解分析过程。

展示的结果各种各样,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如下: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直线与圆的图形来判断位置关系。

2.将直线与圆的方程联立组成方程组,根据交点的个数来判断位置关系,称为代数法。

交点个数:0、1、2。

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

3.依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称为几何法。

当d>r时,直线与圆无交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

当d=r时,直线与圆有1个交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

当d

二、巩固练习

1.已知直线l:x+y+C=0和圆M:(x-1)2+(y+1)2=4,问C为何值时,直线l与圆M分别相交、相切、相离?

教师提示:题中圆心坐标是什么?半径呢?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多少?直线与圆有什么位置关系?

注意:解绝对值不等式易发生错误,要细心。(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抽出两个小组分别展示,师生共同评析。(10分钟)

2.已知圆x2+y2-2x+4y=0与直线y=kx+4,问k为何值时,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自习时再抽出两个小组分别展示)

三、小结(4分钟)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代数解法。(解方程组)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解法。(比较d与r的关系)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四、布置作业(1分钟)

教材第100页习题第1~3题。

篇3

关键词: “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

阅读《人民日报》文章《“留学赤字”呼唤教育改革》一文,思绪难禁:新一轮教育改革已过十年,何须一再唤?十来岁的孩子海外夏令营后就坚决要求出国留学,岂不为怪?可见我国的教育改革成效如何?我国的教育使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曾听朋友说,其9岁的孙女每晚做作业到伏案而眠。因此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反思我们的教育: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体制的弊端,“注入题海”式教学方法的危害.因此,笔者力荐“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意在改变“注入题海”式的教学理念及方法.

1.“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1.1基本观点

观点一:有人说我国的教育是“基础有余、创新缺乏”,所以必须以抓创新来弥补不足.但笔者认为我国教育不是“基础有余”,而是“基础无力”,因为“注入题海”式的教学只是使学生机械地记忆、呆滞地解题,结果是根系浅弱、活力不足,在此基础上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萌芽.所以我们决不应自持“基础有余”而得意忘形,而必须以“夯实基础,力求创新”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如何夯实基础?应该让学生通过知其所以然而达到知其然,这里的“知其然”并非只是简单地知道“因为……所以……”,而应是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何力求创新,应该使学生在所有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或亲历知识的创生过程.

观点二:大都说应试是教学改革的瓶颈,但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障碍并非为应试,而是传统的观念与方法.首先,审度古今中外、展望过去未来,不难明白一个道理: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选拔选拔难免考试考试必有应试应试需要教育,所以考试是必需的,应试不仅合法而且是教育的职责.其次,无论面对何种方式的考试,“注入题海”式应试绝非是灵丹妙药,尤其在21世纪,押宝式的“注入题海”教学更难应对素质与能力的测试.例如2013年××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中,就有教师说:“现在的考试很喜欢给出一个新的定义,让学生在阅读后根据定义开始做题,然而看似简单的题目就是做不好”,为何?值得深思.所以从应试来看也必须弃绝传统观念,建立适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观点三:十多年来,我国“创新型”教学研究论文多达数十万篇,然而“注入式”教学却愈演愈烈,那么为何“创新型”难以践行?不难发现:传统观念的禁锢造成了认识上的困难,学习内容并非都能由学生自主探究而得造成了操作上的困难,课时的不足、班容量过大造成了落实上的困难,等等.诸多困难下,不继续注入式的讲授又能如何?因此就形成研究归研究、教学归教学、“公开穿新鞋,关门走老路”的恶性循环,说好点也无非是“十寒一曝”(“十次注入式讲授”+“一次新型教法”).所以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建立适应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理念,以如此理念的讲授法为基础而力求践行新型教法,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沉浸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过程生成”教学理念就是面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理念.

1.2“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过程生成”教学理念:知识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其生成过程.所以“教”就应该模拟、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就应该感受、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二者统一在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知识生成过程中.于是: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知识生成过程.

“过程生成”教学,就是在“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夯实基础、力求创新为目标,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如何展现,既可讲授(“过程生成”讲授法),更可施以各种新型教法.

“过程生成”教学的一般框架:首先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活力性的过程而生成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其次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适当的方法展开研究或练习,从而获得本单元的所有知识与方法;最后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过程生成”理念的价值取向:期望通过良好的知识生成过程的熏陶使学生步入有思想、会思维、明事理、敢创造的境界;期望以此建立良好的讲授基础而和谐地融入各种新型教法,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达到夯实基础、力求创新的目的.过程是为了基础,生成是为了创新.

简言之:教学教什么?教思维,教过程.教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思维过程.

2.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教学设计

2.1设计说明

当前教育改革中,一种被认为优秀的“情景,定义性质定理例题,解答情景问题”数学教学方式在各种“公开场合”下广泛流行,但殊不知其乃是传统的“定义性质定理例题”模式在改革形势下的伪装.例如,2013年XX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网络)培训所提供给学员的学习资料中,就有这样一个教学视频,其内容是“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其过程如下:①提出轮船是否受台风影响问题;②回顾初三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直接称其“为几何法”提出用圆与直线的公共点的个数判定位置关系的方法,直接称其“定义法”做练习;③解决开始的台风问题.整个过程都是注入式的,如:不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注重诱导启发、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全程直接式提问,等等,然而参训学员却对此予高度评价.如此视频及评价充分表现出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针对如此教法,本文基于“过程生成”理念,也给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期望鉴别讨论.本文的设计思路如下:提出“台风问题”解决“台风问题”且获得判定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拓展“台风问题”基本练习:先以教材例题1的条件给出一个基本的判定练习,再以“一题多变”的思维将基本练习变化到教材中的例题1在研究性过程中引入了教材中的例题2小结.

准确地说本设计并非是具体的教学方案,而只是给出了一种供参考的知识生成过程,至于教学中如何实现,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教法:讲授式、开放式、探究式均可.

2.2具体设计

(1)问题提出: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80km处,受台风影响区域的最大半径是47.9km.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60km处,因此需要决断:轮船是否可以不改变航线继续返航?

(2)问题解决:

①建模

师:谁能帮助船长做出决定?(若无人回答则继续提问)做决定的依据是什么?

生:轮船航线是否穿过台风影响区域.

师:那么谁能说出轮船航线是否穿过台风区域呢?(若无人回答则继续提问),能看出来吗?能测量出来吗?(这里设计系列提问,通过诸多的“不能”使学生认识建立几何模型的重要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过程生成”教学要求,提问尽量不用“直接式”且要注重挑战性与幽默性,提问要注重语气、语调与节奏,以达到激发兴趣,引起共鸣的效果.如采用讲授方式,则更要注意表述思维过程的语言艺术.)

生:不能.

师:为何不能?

生:距离太远.

师:那怎么办?谁有对付“距离太远”的妙招?……(若无人回答,则自言自语)偌大的战场,如何指挥战斗呢?(如果时间允许,介绍欧拉解决“七桥问题”的建模思想则更好.)

生:哦……地图.

师:有办法了?

生:有啦,图,画一个图帮助我们判断.

师:好,行动.

酌情选择教法,分析问题条件,参照地图知识,确定方向距离与作图比例,建立图1所示的模型图.在这里,作图要尽可能精确,因为问题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差不大(这是特意设计的),于是即便是尽可能精确而做出的图形,仅仅目测很难区分出是相交、相离,还是相切,这即是所要达到的效果,期望以此效果使学生不得不考虑寻找精确计算的方法,以此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坐标方法的重要意义,以此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精确的图形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较好的直觉思维,但是也会产生错觉.所以画图最好是先作图分析,然后用PPT或挂图展示图形.

②分析

师:图画好啦,大家能看出什么?从图上看,判断轮船航线是否穿过台风区域就是要判断什么?

生:直线与是否相交.

师:那么,谁能说出是否相交呢?

组织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可能有的说相交,有的说相切,有的说相离,面对各种回答,教师要酌情“反驳”,使学生认识到:直觉,是必要的,但未必正确.于是就围绕“看不出来,怎么办”的问题讨论,使得到“必须精确计算”的共识.接着讨论“怎么计算”的问题,诱导学生想起初中学过的知识:

相交?圳两个交点?圳dr.

在这里说明两点:一是有意识地先写“交点”后写“d、r”,是因为交点的计算必须使用坐标方法而首先突出坐标思想.二是“过程生成”理念认为:对于问题研究中所需要的“旧”知识,绝不在研究伊始“温故”,而要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而“温故”;如若是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新知识,那么应该在研究的开始“温”出相关的“故”,但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故”仍应在研究过程中“温”.这才是“温故知新”在素质与能力培养中的妙用.

师:这就是说判定AB与O的位置关系可以有“计算AB与O交点的个数”与“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两种方法.好,为了说话方便,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经商量,叫“交点法”与“距离法”.)下面就分别试用交点法与距离解决问题.

③解决

师:先试用交点法.请大家想一下如何计算“AB与O有几个交点”.

组织讨论,达成共识:确定AB与O的交点,就是要标定AB与O在平面上的交点的位置,而做到这一点最好方法就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AB与O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进行计算.进而类比求“两条直线交点”的方法易知:计算AB与O的交点,需要先求出AB与O的方程,再联立求解即可.因此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坐标系.

师:谁能建立坐标系?(如何建立坐标系非常重要,组织讨论:首先确定坐标原点的位置,任意取行不行?——行!但是好不好?——不好!那么特殊点取在哪?——问题的特殊点,问题中有几个特殊点?取哪一个较好?等等.直到达成共识:取在台风中心,因为台风的影响区域是圆,而圆方程相对复杂,所以以圆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会比较方便;其次是确定方向,这个非常清楚;再次是确定单位长,单位长度可灵活确定,因为问题中的数据比较大,所以取10km为单位长.这样即可建立图2所示的坐标模型图.)

师:现在就请大家计算.

可能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根据的值进行判断,另一种是要求出具体的交点.但因为问题中个别数据较大,所以后者必然浪费时间.因此当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计算完毕后就让学生都停止计算,检查并进行算法优劣比较,使明白一个道理:若仅判断位置关系,只要计算即可;若需要求出交点,当然需求出方程组的所有解.最后总结出判定方法:

相交?圳>0;相切?圳=0;相离?圳

因为:

所以直线与相离,即轮船可以不改变航线继续返航.(给出一种规范的解答,强调解题的语言及格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师:那么,距离法行不行呢?

组织讨论:距离法需要d与r,而问题中是已知的,故只要算d即可.如何计算可能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在坐标系中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另一种是因为d是点O到直角三角形OAB斜边AB的距离,所以可用直角三角形的线段关系计算.鉴于时间关系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可将第二种留给学生思考解决.

师:先用距离公式计算d.(请学生做)

解:以台风中心为原点、10千米为单位长度建立如图2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显然直线AB的方程为x/8+y/6=1,整理得3x+4y-24=0,所以,点O到AB的距离

所以圆心到的距离为d=4.8×10=48千米,而O的半径r=47

师:如何用直角三角形法计算d,请大家课后做.

参考思路: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易知d·AB=OA·OB,这样极易解决问题.此法是解决问题最简方法,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就熟练掌握的,高中生基本上可口算出来.

(3)问题拓展:此节可作为学生的课后研究问题,可要求成绩较好的学生课后必做.

思考:实际生活中,上述问题会有什么变化?台风是静止不动的吗?……

组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地说,台风的作用区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那么此种情况下轮船是否受台风的影响又与轮船的速度有关.因此会有这样的问题:一艘轮船以每小时16的速度沿直线返回港口,途中接到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80公里处,受其影响的初始区域是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半径为7公里的圆形区域,并且圆形区域的半径正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扩大.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60公里处,那么如果轮船按原定航线继续前进,是否受到台风影响?假如不受到台风影响,那么轮船距离台风影响的圆形区域的边缘最近距离是多少?

参考思路:问题解决的依据仍然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过此问题的难点是台风的作用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因此可画出图3所示的模型图,其风作用域的半径r(t)是时间t的函数,由图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当轮船航行到D点时r(t)的值,为此也就需要知道轮船航行到D点时所需要的时间,而的长度/16,但OAD中OA是已知的,所以只要求出O到AB的距离d,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解答:同上可求出d=48,所以公里,于是轮船从A到D需要16=4小时,所以当轮船行驶到时,台风的作用半径为公里,因此轮船按预定航线行驶不会受到台风影响,并且轮船的航线距离台风作用域的最近距离为48-47=1公里.

(4)基本练习:

例1:已知直线L:3x+y-6=0与C:,判断L与C的位置关系.

参考思路:如使用距离法,那么因为需要圆心与半径,所以应该把圆的方程化为标准式;如用交点法,那么直接联立方程即可.

师:请大家想一下,在例1的条件下,还可以考虑计算什么问题?

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提出一个问题:“探险队需沿某直线方向穿过一块圆形沼泽地,假如你是队员之一,那么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期望结果是:最关心在沼泽地中走多远,这也就是求弦长问题),也就是例1可以进一步变化为:

例2:判断直线L:3x+y-6=0与C:的位置关系,若相交,则求出交点的坐标及由其产生的弦的长度;若相切,则求切点的坐标.

请学生口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看谁的方法最简.

参考思路:此问题只是比例1多了点要求——求交点及弦长,但因为求弦长必须知道交点,所以选用交点法可一举两得.

(5)深入研究:

至此,我们能够做到

对于给定的直线与圆它们是相交、相切、还是相离,并且相交时能够求出其交点,相切时能够求出其切点,此结果已经完整了.不过能否反过来思考问题呢?谁来说说?——期望结果:

已知某直线与某圆相交,求出这个圆或者这条直线.

我们研究这个问题.

分析:如果仅知道设某直线L与某圆C相交,那么这样的圆与直线有多少?——无穷多.这是非常平凡的问题,因此应该再添加一些相关的条件,比如说考虑以下问题:

①设直线L与C相交,如果已知交点为,那么L与C如何?

②设直线L与C相交,如果已知一个交点为且L过不在圆上的一点D(a,b),那么L与C如何?

③设直线L与C相交且一个交点为,那么L与C如何?

④已知直线的方程,确定圆.例如:已知以C(-4,3)为圆心的圆与直线L:2x+y-5=0相交,求C半径r的取值范围.(参考思路:因为“相交?圳d0”,所以可依据d0求解,结果是r>2)

⑤已知圆方程,确定直线.例如:已知直线l:kx-y+3=0和O:相交,确定k的值?

问题①~⑤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⑥增加较复杂的条件:

例3:已知过点M(-3,-3)的直线l被圆所截得弦长为,求l的方程.

解题思路分析:

已知什么:圆方程;直线l上一点;弦长.

要求什么:直线l的方程.

求直线方程应该怎么做:选择一种合适的直线方程形式,设法确定其中的待定系数.

选择哪种形式的直线方程最方便:因为仅知道l上一点,所以点斜式可能方便.于是设l的方程为y+3=k(x+3),即kx-y+3k-3=0,其中k为待定系数.

如何确定k:没有直接条件,可考虑常用的“方程法”求之,于是寻求关于k的方程.

参考图4,

对例3的思考:例3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结论——过异于圆心的点M且被圆所截得的弦长为a的直线有两条.这个结论对吗?还可能有什么情况?当有两条时又可能出现什么特殊情况?

此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特殊情况”的例题,且总结规律.

3.小结

②交点法:

参考文献:

[1]李泓冰.“留学赤字”呼唤教育改革(人民时评)[N].人民日报,2013-09-26(05).

[2]屈建成,朱建华,杨陈.教育专家周满生痛斥“功名为本”[N].武汉晚报,2009-9-27(18).

篇4

关键词:知识逻辑;认知逻辑;过程和方法逻辑

新课程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堂变革,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课堂在形式丰富的表象下,往往呈现的是教学环节组织的混乱,学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而另一种课堂却截然不同,教师只运用简单的几张幻灯片,整堂课却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深深吸引着听者。这两种课堂最大的差异来源于课堂教学设计有没有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

一、教材的知识逻辑

教材的知识逻辑是指教材从整个结构体系到每个知识的叙述都要遵守逻辑学规则。新教材强化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及逻辑关系,使知识的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符合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材的知识逻辑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介绍什么是哲学,还是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还是对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是置于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完全统一的。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从“哲学的一般”到“哲学”,从哲学绪论的“绪论”角度看,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的基本派别放在这里讲,符合教材的知识逻辑。

二、学生的认知逻辑

教师的教学设计仅遵循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吻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逻辑选用最具针对性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组织教学符合哲学发展史,符合从“普遍到一般”的哲学思维,但由于这块内容中已经涉及对物质、意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而这两个概念及这两者的关系要到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版块中才具体涉及。在对物质、意识概念没有明确、准确区分、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区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去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去处理这块内容,教师讲解得很费劲,学生掌握得更是“囫囵吞枣”,还需要学完物质、意识概念后进行再次“返工”。因此,笔者在进行这块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大胆地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块内容空出来,等学完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辩证关系后再回过头来学习这块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异常轻松,学生掌握得也很到位。

三、过程与方法的逻辑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逻辑。教学逻辑性的设计,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要符合逻辑。“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逻辑思维的教学过程。如果所提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预设,形成问题串,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合乎逻辑。

例如,在讲解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这一知识难点的时候,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展示:圣经“上帝创世说”及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说”

教师设问1:中、外的这两种观点是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唯心主义观点?

学生回答:唯心主义。

教师设问2:也就是说,在宇宙中有没有上帝?女娲?(世界上有没有上帝?女娲?)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设问3: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在持有、认同上帝创世、女娲造人观点的一些人眼中,有没有上帝、女娲以及其他的一些神?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设问4:也就是在他们看来,上帝、女娲以及神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的?

学生回答:客观的。

教师归纳、讲解:对,在他们看来,上帝、女娲以及神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我们看来,在我们唯物主义者看来,这些东西是主观的,所以我们给“上帝、神、绝对精神”这些东西一个名称叫“所谓的客观存在”――事实上不存在;把客观精神(神、上帝、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当成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这样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

篇5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针对传统“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将微课引入“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分层教学,提升“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程;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62-03

伴随着Wi-Fi的全覆盖,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热衷于使用移动设备发微信、上微博、看微电影。针对学生的这一爱好,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微课以强调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地点移动化、学习时间自主化和学习方式互动化为特点,拓宽学习时空,创新教学方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的广泛兴趣。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宏观领域,如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等对微课程的内涵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主要认为微课程应该按照新的课程标准,针对课堂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难点,以新媒体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制作微视频,反映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多种资源的总称,包含与教学过程相配套的教案、PPT、课后练习、知识点的测验、教师评语等资源;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应该短小精悍,占用的资源容量相对较少,讲解时间紧凑,主要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时间应尽量控制在5~10分钟之内。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课教学的理论构建,较少涉及专业领域微课程的具体应用和实践研究。本文旨在探索将微课程理念和特点融入高职“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将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以发掘教学资源,有效促进学生掌握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技术。

微课程的概念及发展

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不单单是指以微教学而专门设计或者开发的教学微视频,而是利用构建主义相关理论,是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以 PPT 软件为主要技术支撑,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设计以网络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的方式,短小精悍,迅速便捷。高职学生可以利用零散的业余时间,借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接收设备,通过微课程,及时学习某一工作任务的技术要点,迅速掌握相关技能。

微课程研究的发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国外关于微课程的研究中,与微课程对应的英文名词有Minicourse、Micro lesson、Micro lecture等,但各自对微课程的研究方向不完全相同。Minicourse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Micro lesson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为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教学目标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Micro lecture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集的学习体验”。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国外非常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主要是集中在学习和培训等领域,课程结构也相对松散,应用领域也相对狭窄。目国外关于微课理念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他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认为可以将知识点分解讲解,设计1~3分钟的微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工作任务,同时应将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管理系统。国内关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老师,他最早将微课程的概念运用于中小学教学,他将微课程的素材来源和涉及范围进行了拓展,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三小”微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家厚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进行了微课程方面的研究。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认为“将课堂上的难点和重点等精彩片段制作成5~8分钟的简短视频,只将一节课堂的精彩部分和部分录制下来,提供给教师更具有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高职一线教学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应具备课程目标主题化,知识内容碎片化,表现手段情境化的特点。同时,微课不能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课外学习资源库,更重要的是应将微课与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整合,从而有效引领、督促高职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课程技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微课教学的效能。

微课程在“Solid Works

三维建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机电技术专业、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目前企业工作中常用的三维计算机软件应用为主要手段,辅助完成三维建模设计、机械零部件的装配设计、利用Motion模块功能进行机构分析以及利用simulation模块功能对零件进行优化设计。熟练地应用并掌握“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相关操作技能,有利于增进学生实际设计表达能力,更好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中人才规格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高职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拓宽道路。

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采用了PPT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还采用了"极域天空教室"等技术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经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该门课程开设的课时数仅有50学时,实践学时数相对较少,不到学时总量的30%;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媒体演示方式只能以讲授演示为主,学生在机房练习实践的时间不够。又如,讲解一道复杂零部件的建模实例,课堂上教师讲解演示时间约为40分钟,一堂课留给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的时间仅剩不到5分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教师课堂讲解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并且接下来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会接踵而来,学生在没有接受上一堂课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又将面临新的工作任务,对于学生而言,会失去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且Solid Works三维设计且软件应用程序繁多复杂,学生即便上课看懂了教师的演示,也很难成功地操作,况且时间间隔过长,将会完全遗忘。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嵌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通过教师“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练习—模拟操作”来传授课堂教学知识点。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往往先识记式地学一遍教师的讲解演示,在实践环节,往往会因忘记操作程序或者找不到软件里的工具位置,导致实践失败,学生不但没有掌握课堂所授知识,反而对本课程逐渐丧失兴趣。开发这一课程相应的微课,能让学生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并且,微课程有必要更好地切入课堂教学当中,从而使自主学习更具针对性、方向性。课前,教师应安排学生预习任务,观看相应的微课,对即将学习的项目主题有一定的宏观的了解,将以往课堂教师的操作演示、学生的模拟初学这一环节前移,便于学生看懂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应采取将微课视频与重点环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突破,着重回答讲解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温习微课,深度巩固课堂讲授技术的重点、难点,探索解决其他问题。微课程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全替代正常的课堂教学,而是以多种方式嵌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化整为零,深入解析传授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练习为主动排练。将微课程有机切入课堂教学,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引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 将微课程引入课程教学,压缩了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创立了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经过微课预习——模仿操作——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深入学习——再次操作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反复操作来掌握每一个项目技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只顾强记硬背,而无法去思考的弊端。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互动寻求答案、自我学习技能、动手实践尝试的过程,突出了学生主动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例如,在项目“肥皂盒的建模制作”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将本次课的主题任务进行安排,要求学生观看肥皂盒制作的微视频,对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课堂上,教师主要讲解这一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现场实践操作,学生实践的过程即是一个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教师着重解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者。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温习微课程,深度巩固肥皂盒建模的重点和难点,探索解决完成类似其他问题任务。采用微课教学后,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精髓,有充裕的时间对教师上课所授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消化和吸收,同时学生如果对某些难点的掌握存在问题,可以当场提问。在教学中结合工作任务和生产实践,采用项目式教学,学生可在项目实践中学会应用知识点,掌握技能点,从而达到课程能力目标要求。

,使学生能动地学习新知识 的“同”指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以让学生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而“异”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技术的钻研、能力的提升等,可以通过相关项目的拓展型微课方式,使学生能动地学习。微课可以针对一个技能难点,深入剖析,剖析到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挑战新任务。例如,学生学习了“肥皂盒的建模制作”之后,可以拓展完成类似的但程序复杂些的设计任务,如洗发水瓶、手机壳、照相机外壳、电脑显示器外壳的建模制作等。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以选修课和课外讲座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发展空间,实现学生就业后与企业之间“零距离”对接。我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CAD/CAM大赛和“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总之,微课程作为一种省时、高效的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了解和认同。将微课引入“Solid Works三维建模设计”课程教学当中,将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能发掘教学资源,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三维建模设计技术。优化项目化教学结构,将课前、课中及课后连贯一体,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氛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性,以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机械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8-89.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46-51.

[3]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124-125.

[4]王彩霞,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2):41-44.

[5]孟桂颖.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1(3):72.

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 三维目标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87-02

[收稿时间]2013-05-07

[作者简介]王莹莹(198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信息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具体含义

三维目标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知识与能力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和能力来体现的。过程与方法,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体系改革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体系改革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与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深层次的开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力求达到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大胆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反思、批判和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实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三维目标不是一种目标,更不是三个目标,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依存和支持的关系,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

二、整合现状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缺乏,部分教师对高职教学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到位。一则,由于缺少对三维目标的现实性思考,设计的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际,缺少前后的逻辑层次统一,缺乏对实际教学的导向调节作用。二则,三维目标的整合只流于形式,仅仅将其停留在纸面的陈述上,并没有用于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目标的关注,教学目标与考试不相关等。三则,顾此失彼,在具体操作上,不能有效地把握好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出现了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或只重视活动,忽视知识与技能的两极化现象。

三、整合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前提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室内设计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从三个维度细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目标的细化是指对目标的逐维分解,这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如学习室内空间设计章节时,可以将教学目标按不同维度进行细分。1.知识与技能:(1)说出空间的类型。(2)说明不同类型空间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3)说出空间的处理手法有哪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空间类型和空间设计手法学习,培养学生的室内空间组合能力和空间规划能力、将不同室内空间设计的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2)通过对原始框架图进行空间划分与组织,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使学生认同空间的审美价值——空间使用者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相吻合。教学目标的细化不是将三维目标硬性分割开来,而是为了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层次和相互关系,对三维目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纵向展开的深度和横向拓展的清晰认识,能指导室内设计教学对三维目标追求的次第提升。此外,室内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

(二)恰当处理课程内容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关键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载体和中介,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处理。1.问题性处理。一般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将室内设计教材上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式研究问题,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式学习。2.情境性处理。要对室内设计课程内容做到情境性处理,可以从设计与生活的联系着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室内设计知识去分析项目案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参与方案的讨论。3.活动性处理。室内设计相关教材中有调查活动、制作活动等,这些活动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珍惜每一个学生活动,精心设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实践,进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优选教学方法是三维目标整合的推手

立体化“三维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相匹配和有机整合产生合力,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和启发促进,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1.联想体验主导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联想体验,辅助以暗示法,让情感产生共鸣与移情。如学习“室内设计的程序——与客户的洽谈沟通”章节,可让学生扮演客户与设计师,体会沟通在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联想设计知识匮乏带来的沟通障碍,促使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克服困难,取得进步;2.诱导启发主导式。师生密切配合,启发诱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激活思维,辅助以讲授法、联想法,进而实现智能与情感的迁移。如在方案设计阶段,当学生思维运转受阻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小组合作主导式。通过情感传递功能进行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合作使学生各尽所能,学习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成立项目小组,由企业设计师和教师组成设计总监,对整个项目进行指导、监督、评审。激励学生的设计热情的同时,还组织了有偿设计。

(四)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是三维目标整合达成的保证

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的全面评价。评价范围包括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受发展情况的评价历来备受关注,而其他方面的评价不受重视。而只重视知识的单一评价会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沉重打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合理评价才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从室内设计的学习评价的实际来看,存在以下不足:单一性强,综合性、概括性相对较弱;对显性的室内设计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易于评价,而对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通过文字描述进行有效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衔接不够;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及时恰当地衡量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应该重点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观念转变工作。1.教师积极参加高职课程改革的教研培训活动。教师可以建议所在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做高职课程评价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高职课程评价的专题录像。这可以使教师在观念、认识上有初步转化。而一些具体操作问题上的疑惑可在教研培训活动中,专门就评价实施的办法和问题进行同行之间的研究讨论,或请教专家,从而获得关于学生室内设计学习评价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办法。2.对学生要积极转化动员。室内设计课程新的评价观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尤其是学习评价直接涉及他们的亲身利益,教师应该在开学的第一课就要对学生做好课改宣传和观念转化工作,告诉学生室内设计课程新的考评内容和办法,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只看重期中期末考试,对平日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设计应用能力等也会加以重视。这样才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四、意义

通过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利用学生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着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中入境入情,有了初步感受,产生学习兴趣。在突出“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学会创新,并利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在“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形成的整个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学科素质形成与发展。

综上,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就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教学观,转变师生教学的角色,摒弃陈旧的教与学的方式,培养三维目标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策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现代教学论的指导下,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将得到有效的整合,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整体素养也将随之得到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汤国平.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6,(9).

[2]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7

关键词:中职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应用

微课具体来说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视频教学资源作为重要的载体,向学生展示视频上记录的教师在课内绕某一指示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微课逐渐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引起了广泛重视,大量的教师尝试将微课与各门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中职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微课教学思想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引,促使学生的综合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微课的价值

从当前我国中职数学教学的发展现状看,将微课融入中职数学教学实践具有很高的价值,能够促使中职数学教学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微课在中职数学中的教学设计加以探索,为中职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1.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促进学生预习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微课具有短小精湛的特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不足和学习重点等适当选择所需学习内容,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对课堂教学结构加以优化,促成分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所有教学活动一般都在课堂中完成,教师为了能够完成全部知识的讲解,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教学结构性不足。而借助微课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部分教学放置到课前或者课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课堂教学结构加以优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在微课中教师以知识点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班级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取教学视频,有助于形成分层次的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3.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学生的专业成长效果也会得到一定的强化。而教师在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微课内知识的讲解,还要保证微课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基于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二、微课应用于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设计和实践

微课在中职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体现在多个教学阶段,因此本文以“集合的概念”为例对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不同阶段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1.课前阶段,引导学生完成数学预习

在课前教育阶段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在前一天的课堂讲解过程中与学生分享相关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一般来说,这部分微课教学内容相对基础,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概念等形成初步的认识,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教师可以选择设计文化类微课和任务预习类微课等,让学生通过课前视频预习完成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以文化课微课的设计和应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适当地选取趣味数学知识做成教学视频,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同时也适当地向学生传输人文精神,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讲解“集合的概念”一课之前,可以借助微课向学生讲解数学家康托尔的故事,明确其对数学集合理论的贡献,并以此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对集合相关理论初步了解后,还能够受到康托尔研究精神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课中阶段,促进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

在课堂教学阶段开展微课教学,一般中职院校的教师会选择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播放相应的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相关教学内容的讲解,能够有效节省板书时间,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阶段完成知识的内化,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具体来说,教师根据中职院校数学教学特点,可以设置以下微课:一是情景引入类微课,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二是知识理解类微课,引导学生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是典型习题类微课,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相关知识等。这样,微课的价值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凸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以情境导入类型的微课设计和应用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引入微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知识特点设计出具有一定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微课教学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讲解“集合的概念”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场景,进而让学生在这一场景中对集合产生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引入集合的概念,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课后阶段,借助微课提升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

在课后阶段,教师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梳理,并适当完成拓展学习等,由此可见,课后阶段的微课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总结复习类型的微课、作业讲评类型的微课、课外知识拓展类型的微课或者是个人评价类型的微课等,逐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基于此,以“集合的概念”一课教学进行分析,教师在课后阶段,要想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对学生的知识面加以丰富,全面推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可以有选择性地向学生展示与“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相关的微课内容,引发学生对数学悖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中对相关知识点形成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课后阶段微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职院校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培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也应该保持对课后阶段微课教学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数学教学现状,新时期中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谋求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十分有必要探索更为先进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效果。而微课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当前中职院校数学教学现状,促使中职数学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对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唐秀云.中职数学微课的设计原则初探[J].职业技术,2015,14(9):62-64.

[2]张晓琪.微课优化中职数学作业讲评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86-88.

[3]杨传俊.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219.

[4]梁必慕.基于微课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2016(12):63-66.

篇8

关键词:“五知”;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5-0022-03

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就是要依据该课程的特征,以学生的“五知”――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知五方面为导向读懂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具体而言,“已知”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生活经验等;“未知”指本节课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各种学习能力;“能知”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可以自主获取的知识;“想知”指学生希望了解的知识及获取过程。“怎知”指学生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实现学习目标。

一、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形象直观思维较强,逻辑抽象思维较弱,通过“五知”学情分析可知:关于偶函数概念的学习,他们已知轴对称图形定义,未知偶函数定义及判断方法,能知生活中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想知什么样的函数是偶函数、偶函数有何特征、如何判断偶函数。如何引导学生从“已知”迈向“未知”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关键。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1]。由此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二、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环节确定

教学环节是指学习活动内容各部分之间的排列次序,是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为了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依据学生的“五知”学情与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特征,笔者确立了“演讲、温故、探索、判断、思考、运用、评价”七个环节(如图1)。

三、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媒体运用

所谓教学媒体,就是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存储知识信息的载体或工具。由于学生是依靠感官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媒体运用是否恰当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恰当运用教学媒体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媒体种类丰富,但可归纳为视觉媒体,如图书、图片、黑板报等;听觉媒体,如音乐、音频等;视听媒体,如视频、带解说的动画、活动影像等。

如在“演讲”环节,笔者依据学生的“已知”、“能知”的情况,首先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具有轴对称性的建筑图片、汽车标志图案,传统工艺品如剪纸作品等,然后编写主题为《体验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美》的演讲稿,在课堂的前三分钟开展演讲,采用视觉媒体“图片”与听觉媒体“学生代表演讲”相结合的视听媒体方式展示。如此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验证了教师预设的学生“能知”对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为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又如在“判断”环节,设计一组例题:请判断f(x)=2x2、h(x)=x、g(x)=x4+1三个函数中哪些是偶函数?笔者考虑到学生的“想知”,即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获取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在几何画板软件中画出三个函数的图像,采用视听媒体让学生观察函数生成的动画,感官获得三个函数的信息:函数f(x)=2x2与g(x)=x4+1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而函数h(x)=x图像不关于y轴对称,这样的认知过程更直观,更全面、生动。

四、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形式选用

教学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该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该怎样加以控制和利用所采用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能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效率。教学形式具有多样化,主要有班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

数学课堂学习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让学生在“做”中“学”,收获“做”的体验,如在运用环节,依据学生“已知”判断偶函数的方法,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设计分组分层练习内容: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偶函数?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A组:(1)f(x)=2x+1,(2)f(x)=x4+2x2;B组:(1)f(x)=x3+x2,(2)f(x)=■;C组:(1)f(x)=■,(2)f(x)=x2+x+1。学生在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竞争解题中互帮互助,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了判断偶函数的两种方法,形成了“心中有图就有解”的数学学习意识。

五、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组织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包括复习引导、讲解新课、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最大的不足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做数学”的过程。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法的颠倒”,即“你不应该把你的数学成果按照你发现它的那种过程去向别人讲解,而要采取另一种方式,即设想你当时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你将是怎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或者设想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指导时,他是应该怎样发现它的。”[2]据此,在偶函数教与学的过程中,笔者在每个环节都关注学生的思维实验,即帮助学生把他要学的知识“再创造”出来。

如在“探索”环节,由于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他们“想知”什么是偶函数,于是在预设好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开始主动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y=x2,并积极思考以下问题:(1)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哪条直线?(2)(1,1),(2,4),(3,9),(4,16)四个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分别是什么?(3)这是具体的特殊的点,那么对于任意的点A(x0,f(x0))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其关于y轴对称的点A(-x0,f(x0))也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吗?(4)用垂直于y轴的直线截抛物线,你有什么发现?(5)被截取的函数图像,被y轴分为对等的两段,那么构成这两段图像的点是否成对出现?⑹对称轴两侧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上述6个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引导下自主探究理解偶函数。抽象的函数概念让学生很有陌生感,而具体的函数实例让学生具有亲切感。掌握抽象数学概念的最佳办法就是从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出发,所以笔者从学生的“想知”和“能知”入手,以具体特殊函数为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观察、思考、探索、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偶函数的概念,指导学生寻找到掌握理解偶函数概念的最佳途径。再者,从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增长的角度着眼,引导学生在有关函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铭记“心中有图就有解”这一理念的战略意义。

六、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效果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以及教师本人经验等影响与制约,并不存在某种所有教师可以直接套用的教学方法,即“教无定法”。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发现法等。

如果说“演讲”环节是从感性的一面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时所学的轴对称图形,即从视觉与听觉效果上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解决了学生的“怎知”困惑,那么“温故”这个环节正是在了解学生“已知”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前提下,师生共同经历着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理性重温轴对称图形概念,为下一环节学习偶函数的概念做好预设。在这两个环节中,笔者均采用了谈话法,即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系列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据此问题与学生开展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方法。

七、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建构

对于偶函数的教与学,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笔者在“演讲”环节营造了《体验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美》的演讲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为学生探究偶函数的概念预设了生活实例;在“探索”环节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坡度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在“思考”环节设计了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同时,注意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时时刻刻处于探究中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写文章时需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如果把每个环节看成“珠子”的话,那么这些“珠子”需要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连起来。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需要一根清晰的线,即以学生的“五知”――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知为导向,安排教学环节,选用教学媒体,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2]【荷】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The Teaching Design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Math

Guided by the "Five Knows": A Case Study

LU Jing

(Jiangsu Y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Province)

篇9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职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其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过于关注知识理论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未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微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微课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旨在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

微课;会计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使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微课在各个专业的教学实践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为了保证此目标的实现,中职会计教学要坚持与时俱进,对微课进行积极的运用,以此促进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中职会计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

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复合性与创新性,要具备良好的报账、算账、记账能力,对各类账务工作,都应当能够熟练的处理,对于财政方针、结算制度、信贷流程、财政制度及其他规范和标准,应当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企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熟悉,对出纳、财务分析、审计、预算、收银等相关的工作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满足会计工作的需求[1]。在我国,各个院校均对微课进行着积极的应用,中职会计专业对微课应用具有广泛性。在实际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同时对会计教学重点、疑点与难点进行了拍摄与录制使其成为视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视频资料。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资源,如微视频、课件、动画、音频等,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保证了会计知识的传授,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探究与交流,以此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具有了系统性、及时性与高效性[2]。中职会计教学中涉及着众多的知识点,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难度较高,对于课堂中的知识点,学生难以实现全面的吸收与理解,为了保证后续课程的有序开展,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利用视频实现了对知识的预习与复习,其中的知识点较为集中,语言十分简练,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加高效,进而保证了教学的进度与学习的质量[3]。

三、银行结算微课教学设计

中职会计教学中银行结算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笔者采用了微课教学模式,以银行结算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包括教学目标分析、课前自学部分、课堂教学部分及教学评价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中职会计银行结算教学有着十分繁杂的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之前应明确会计教学的目标,了解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此后,教师借助微课将银行结算知识融入其中,进而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将更加显著,教学质量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银行结算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银行结算的方式、流程及实际选择;在能力层面,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实施银行结算的相关活动,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层面,通过课堂交流与探讨,使学生勇于发现、探索与创新,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将银行结算的不同方式、具体流程及实际案例等内容融入微课中,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点,还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二)课前自学部分

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主要包括任务书、学习内容说明、微课、自学页以及教科书等,上述内容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其学习的基本内容。基于微课教学的思想,任务书设计主要来自于银行结算的操作流程与工作要求,此时的任务应具备真实性与完整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内容说明主要是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应包括自主学习的材料、时间及可借助的网络资源等;自学页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学生利用自学页,不仅能够检验自身所学的情况,以此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还可以反馈自我学习的效果,以便了解自学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学的质量,通常情况下,自学页设计可以为填空题或者简单的提问,将其在课前发放给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后,课堂教学开展前,将其上交给教师。例如,【任务书】:在银行结算过程中涉及诸多的操作环节,具体的结算类型有两种,一种为票据结算;另一种为非票据结算,请明确两种结算类型的具体方式,使用会计科目、分类、使用地点及提示付款期限等。

(三)课堂教学部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师生与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利用CamtasiaStudio屏幕录制软件,利用软件屏幕的画笔工具使讲解具有及时性与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将更加充分,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银行结算课程中关于支票的讲解中,教师利用微课将支票的知识理论与填写方法等制作成视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资料,在课堂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小组探讨与角色扮演等,对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模拟,学生通过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财务部门经理、主管、出纳、制单与银行工作人员等,通过合作实现现金支票的签发、提现与记账等工作的完成。经理与主管要对出纳签发的支票进行盖章,制单会计对记账凭证进行编制,银行工作人员通过支票的验收实现现金的支付。在分组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其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中学习状态良好的可以扮演出纳与制单,其他学生可以扮演经理、主管与银行工作人员。在所有学生明确工作流程后,可以实行职务轮换,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实践结束后,学生展示支票与记账凭证等,通过学生间与师生间的评论,以此明确了各组的优缺点。

(四)教学评价分析

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评价开展的方式可以为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等。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对相同会计问题的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持续性、表现性和过程性,尽量避免等级化和分数化的问题。通过不同评价,利于小组任务的完成,利于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保证了教学质量。例如,【自评表】:微课教学后,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利用自评表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核与反思,具体的评价项目有:自学内容是否独立完成、根据任务要求掌握银行结算方法及相关内容、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在银行结算内容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探索与创新等,分为五个等级,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判断。同时,学生要进行自我学习的反思,具体反思问题有: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那些问题,如何解决的?在银行结算学习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在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注意事项

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微课,使师生与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教学视频进行积极的录制,并注重交流与互动的高效性,以此促进微课的有效运用。会计专业的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在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讨与交流,使学生的疑问得到高效的处理,进而利于学生对会计知识理论的全面掌握[6]。通过实践,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对会计工作程序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相关业务处理的流程实现了直接的认识,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促进了其团结与协作能力的提高。此时的教学工作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思维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课程组织能力与引导能力,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更加显著[7]。在会计教学中应用微课,使传统教学实现了改革与创新,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便是师生关系,二者的关系更加平等与团结。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合理与高效,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将有所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易于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实际会计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仍十分显著,为了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要积极构建信息化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明确自身的教学责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要使教师队伍具有双师型,在此基础上,会计专业的教学才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的结合[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微课运用的对策,相信,随着教师制作能力、引导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提高和微课的广泛应用,中职会计教学的质量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更加显著,进而中职会计专业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林璇 单位: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聂秀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税收筹划与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1):54-57.

[2]郭绍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1):156-158.

[3]阳亚平.微课在中职学校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5):60-62.

[5]徐爱菲.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5,(11):153-154.

[6]刘丽琼.翻转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岗前实训教学的实证研究[J].学园,2015,(08):163-165.

篇10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46

Flipped Classroom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Supported by Micro Lesson

――Take "Prescriptio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s as an example

AI Yubing, ZHANG Ying, FAN Lun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and concern in the global education industry, the emergence of many success stories flipped classroom test. I flipp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physician orders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characteristics, prior to selecting classes, curricular, training, after-school expansion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applied to teach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s to prescription treatment -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process, for example, to complete the flipped classroom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supported by micro lesson.

Key words micro lesson; flipped classroom; course design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要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当前随着可汗学院、TED-Ed视频、世界著名大学开放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大型网络学习平台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智能数字化学习设备(智能手机等)的普及,微课、翻转课堂、以及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世界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通过课前知识传授和课堂知识内化,实现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的高度融合,突破了以往混合学习的局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倡课堂创新,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在高职院校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几种代表性的翻转课堂实践模型

翻转课堂提出以来,引起了全球教育行业的重视,各地教师纷纷开始在校内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涌现出柯林顿戴尔高中、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加州河畔联合学区、重庆市聚奎中学等成功案例。翻转课堂实践中出现了几种代表性的模型。

杰姬・格斯丁构建的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和展示应用环形四阶段模式。该模型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教学中主导性,容易使学生偏离课堂学习轨道,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罗伯特・陶伯特提出了课前和课中两阶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课前阶段: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准备的微课,并且完整针对性的练习;课中阶段:学生完成少量的简单测验,并通过解决部分复杂问题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反馈。该模型较适用于理科性的、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但不太适用于发散性思维的课程。

张金磊等人在罗伯特・陶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系统设计和建构主义等理论,构建出了一个包括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活动组织两个过程的翻转课堂模型,为国内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只包括课前和课中两部分,缺失课后部分。

根据医嘱处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势,将选择课前、课内、实训、课后拓展的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本门课程教学。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中,尤其要重视翻转课堂中微课开发、课前深入学习、课堂学习活动组织等关键要素的设计。

2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医嘱处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重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课程。该课程中主要以智慧医疗、门急诊流程、住院流程、护士工作站、电子病历等模块介绍医院信息化系统。课程将利用仿真实训室创设患者就医情景,围绕患者出入院管理,床位分配与患者类型转换,医嘱复核与执行,费用执行与查询,护理记录,护理文书书写,交接班管理,药品申领与分发等内容,紧贴临床应用,仿真岗位工作情景项目,强化实训技术操作,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等要求。重点加强学生对仿真护士工作站的熟练程度,能够直接熟悉医院工作流程,能熟练利用医嘱处理信息系统开展日常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减少医疗差错,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医院门急诊流程是医院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工作流程。常见的门急诊流程包括:患者到门诊,排队挂号,候诊排队,就诊,划价,缴费,侯检,检查,中就诊,再划价,再缴费,取药,治疗,离院。在复杂的门急诊流程中,每个医务工作者都需要对其有深刻的了解,信息如何流转,患者在门诊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项目。

本文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对课程进行重新的设计,重在利用微课的优势,实现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的高度融合,突破以往混合学习的局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1 课前设计

翻转课堂把传统的教师课堂知识讲授的环节放到了课前,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前深入学习是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翻转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课前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成效及最终教学效果。

(1)制作导学案。多数高职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一般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缺乏医院工作经验,对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医院真实的工作情景还不熟悉。以往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医嘱处理信息系统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一些医院信息系统的图片,学生难以体会工作情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录制好的医院门诊常见的“三长一短”的场景以及医务工作人员忙碌工作的场景等视频,帮助学生体会实际岗位工作情况,了解本节学习内容背景。导学案中给学生布置好本节学习任务,并让学生提前2~3天下载导学案、课程微课资源,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本节内容,学习中遇到问题与困惑,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或同伴进行沟通交流。

(2)微课开发。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课前知识传授效果,影响课堂内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微课由其性质决定,其授课时间短,不再以课为单位,而是以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单位,属于碎片化的资源。教师在设计一门课程的微课时要注意系统化设计,突出课程的结构化,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门急诊流程结合医院信息系统软件操作要点,患者到医院正常就诊的信息简化流程为挂号、接诊、收费、取药。教师根据各岗位操作流程录制微课,尤其是挂号环节,首次登入挂号系统要事先完成关账,医生排班,领取发票等前期工作,方可正常工作。微课制作过程,结合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整体设计系统化原则,进行组织管理。各章节内容既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独立性,也要体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可以资源仓库或者知识结构树的形式对所有微课资源进行管理。

2.2 课堂学习设计

课堂活动组织是翻转课堂是否成功的核心环节。教师课前应该要对课堂活动组织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1)分组角色扮演。医院门急诊流程主要涉及到挂号收费窗口工作人员,导诊人员,医生,检验检查科室,药房等工作人员。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医院的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程将通过分组角色扮演,模拟医院工作流程,对门急诊信息流程流转加深认识,并且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

课程中每5个同学自由组合,模拟医院门急诊就医流程,分角色扮演,然后以同学模拟到医院门急诊就诊全过程,从进入医院挂号,直到取药离院为止。为了方便考核结果,医院信息系统中用的信息全部为真实的姓名和就诊号(学号代替),同时也能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完成。

(2)协作学习。课前通过教师的导学资源,学生已了解医院门急诊基本的流程和系统操作。课内教师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训操作的水平,让学生进行分组角色扮演。鼓励同学们根据实际就医过程中,解决可能会出现的特殊情况,比如挂号退号,收费退药,已收费退药,已发药退药等情况。

学生在分组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时,开展协作学习,布置的任务是医院非常规的流程,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医务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流程主要靠小组同学自己去思考门急诊流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学生在课堂内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问题,在这过程学生可以与学习伙伴讨论,整理思路,为课程分组展示做好准备。

(3)学生展示。为了更好地监督小组成员在组内发挥作用,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时要先说明小组成员分工情况,包括:你们确定组长了吗?你们确定如何决策了吗?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工作了吗?每个小组成员是否都按照分配好的工作完成任务,确定没有人中途退场或无所事事吗?

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除了要求所有组员都积极参与展示,还要重点考查小组对门急诊流程理解与掌握程度,实训中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门急诊流程特殊情况是否考虑完整。

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且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岗位的重要性,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沟通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小组在整个展示环节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4)反馈评价。教师对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上各个学生、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医嘱处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护理信息学理论,更强调学生利用医嘱信息系统处理日常工作业务的能力,突出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在课程考核中突出角色扮演中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实训设计

学校与金唐软件公司共建的仿真实训室,提供了与当前医院同步的医院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实训操作。医嘱处理信息系统课程,多个章节内容涉及学生的实训操作,通过梳理课程,根据护士岗位工作流程设计五大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实训,能熟练利用医嘱处理信息系统开展日常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减少医疗差错。

本节课程设计中,提供了本节的门急诊项目,要求所有小组通过系统完成实训。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结合教师提供的微课,开展个性化学习,直到熟练掌握所有实训项目为止。

2.4 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是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巩固与延伸,是翻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不仅强调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或者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职业教育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节拓展环节,留给学生的任务是分组探究医院存在“三长一短”的原因?思考就诊流程哪些环节容易产生医患关系矛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课后小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讯,解决问题,形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2.5 微课资源平台

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微课资源平台支持。一次课程的翻转课堂学习,内容量少,教师可以借助QQ群或者百度云空间等给学生提供微课和课前学习资源。但成功的翻转课堂案例实践表明,翻转课堂需要功能完善的微课资源平台。高效的微课资源平台需要方便教师教,方便师生互动,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同时平台需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容经常更新,支持多种设备,方便更多的用户时时、处处学习。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探索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整合多门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智能化的学习平台,实现能学,辅教的在线学习系统。

3 总结与展望

国内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应用,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翻转课堂比起传统课堂,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全面开展翻转课堂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其效果的好坏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自学学习能力、课程内容本身都有直接的关系。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倡课堂创新,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翻转课堂的推广应用,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GH130);2014年度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6241872)

参考文献

[1] 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0-75.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4]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