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5:5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1

2、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3、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4、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5、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6、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篇2

关键词: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篇3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

1.教学目标的差异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大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以定性分析、形象思维为主;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发展,在知识层次方面,要求学生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能力培养方面,由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分析迈进,思维能力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生活问题,且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例1:2010年浙江高考理综卷: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含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就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性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本题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叠氮化钠的化学式,而是提示由Na、Fe、N、O四种元素组成,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并结合定量计算推测出叠氮化钠的化学式。生成的钠性质活泼,它与空气接触很危险,故题目要求学生写出钠与氧化铁的反应。本题综合性很强,强调发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材内容的差异

初中教材仅有2本,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没有选择性和差异性。高中化学教材共有7本,其中包括2本必修教材,即必修1与必修2;5本选修教材,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深入学习。

从知识层面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深广度有了明显提高。以必修1为例,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几种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全新概念及相关计算。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生首先将常见的物质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学习物质类别间的转换关系,其次是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的电离,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几乎全新的概念,并且这些内容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强,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它们成了部分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拦路虎”。前两章所学内容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工具性知识,如若没有学好,学生的成绩将从这里开始分化。

二、教给学生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将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今后继续提高化学知识水平作必要的铺垫。因而,在必修阶段必须掌握四大工具,即化学实验和分类思想、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种工具全都包含在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章中,因而学好必修1的内容对于高中化学学习至关重要,下面以必修1为例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1.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物质性质的研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鉴别与鉴定物质时,通常都要以实验为手段加以验证或探究,因此要学好化学一定要重视实验。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完成验证实验,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而,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探究实验,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简单地重复和验证,而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逐步掌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化学用语、化学计算贯穿全书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如果一次性向学生展示太多化学用语,则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将化学用语渗透于整个学习阶段,将枯燥的内容分散开,便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学习时则应该注重规范表达,做到熟练掌握。

篇4

[关键词]化学;衔接障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76-03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学习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课本内容与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不少困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降低。如何使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向高中化学的基础教育平稳过渡是高一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也已探讨多年,现结合本校具体教学实践,就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明确初高中化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差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而高中在“认知目标”的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为“了解”“认识”“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加具体化,如:“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等,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即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一)学习内容

衔接障碍:初高中课程内容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而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

应对策略:集中复习――集中复习初中化学内容,如常见元素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专题复习――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穿插复习――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

(二)教学方法

衔接障碍: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应对策略: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学习方法

衔接障碍:不少高一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导致其高中化学学习事倍功半,适应性差。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应对策略:加强学习动机培养,引导正确的学习观;实施情感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课堂教学,以情动人;重视课外生活,以情育人。

三、本校的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一)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高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初高中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初高中教材(新人教版)教学内容的知识结合点。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出现的重复点、衔接点和断层点,有针对性地统一操作。重复点――“以旧带新”引入教学或“课前自学”学案。衔接点――抓住衔接,让知识自然过渡。断层点――课前必备知识拓展资料(初中已出现但不作考试要求)或课前预习材料(新知识、新内容)。集体备课避免了每位教师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在学框架下有的放矢地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与九年级教材第十单元酸和碱有知识结合点。

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初中化学中以“常见的酸”为标题,学习了盐酸、硫酸的性质及用途。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的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了氧化剂、还原剂及常见的氧化剂浓硫酸、硝酸。本课时教材从初高中衔接来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从它在化学必修1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是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2.挖掘教材p.100,思考与交流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引入:

(1)展示硫酸、硝酸、盐酸三瓶酸的实物,学生完成学案上化学式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分析酸的组成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酸的通性:

能与指示剂作用,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3)通过提问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特性的教学。

为加强学生知识的衔接特加入:

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二)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1.教师向刚入高一的学生说明高中学习特点,使学生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军训期间让学生做好新学期准备,即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

2.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较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师生互为“攻守”方,教师设计各种“挑战”来培养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会用”新知识“开而弗达”――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成功”感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成功带来的喜悦可以克服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具体方法有:(1)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框架。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并鼓励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精选习题,提高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

新旧过渡: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实验探究:(1)补充演示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对该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如可用下列仪器药品组装成实验装置,既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避免污染环境:几支试管(内放蔗糖)、弹孔胶塞、分液漏斗(盛放浓硫酸)、导管、试管(内放NaOH溶液)。(2)铜丝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课本的实验装置能否加以改进?

可行性实验改进方案之一:

若把铜粉换成锌粉,情况是否相同?试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总之,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个课时教学就能完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 教学思考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难点。人教版的教材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如下: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必修1教材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要求很低,可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能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化合价的升降确定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能进行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就可以了。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对出现的某些反应进行分析,以巩固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反应有很多,必修1中有钠和水的反应,氯气和水的反应,次氯酸光照条件下的分解反应,氯气分别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的反应,浓硫酸和碳的反应,浓、稀硝酸分别和铜的反应。这些都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很好的素材。对学生来说可以分散重点、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的识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为学生做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还有一些反应不适合分析,比如过氧化钠分别和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还有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在应用方面还需要另外的加强学习。学生在应试时,经常会遇到如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和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这些都是学生不易得分的地方。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渗透讲解。

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必修2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必须以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基础,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之一。原电池原理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电池的两极上进行。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解原理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电解池的两极上进行。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镀是电解原理的应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的实例。

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一般涉及到反应热的计算的习题都有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方程式的配平,还有在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是对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拓展和深入学习)。本章包括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四部分内容全部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进行学习。

在选修5中有两大类反应,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称为氧化反(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和还原反应(有机物碳氧双键加氢的反应),实质上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块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在试题中也极少出现考查这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学生能识别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就行。

那么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如何帮学生解决这个重难点呢?本人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发现: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习题学生得分情况都不是很好。主要试题类型如下:离子共存中氧化性微粒和还原性微粒不共存的判断;给定某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可能未配平),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给定某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可能未配平),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无机推断题目中根据题目要求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者离子方程式(配不平不得分);和电化学有关的习题中写出电极反应式或者计算两极上产物的质量或者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根据酸碱中和滴定原理迁移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中的相关计算;某些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中遇到的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如下几点:不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可根据题目信息或质量守恒确定);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但是不能将方程式配平;不能准确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确定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

针对这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呢?

根据题给信息确定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如果还有缺项的话,根据原子守恒确定所缺的微粒;确定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降的元素及其化合价,并据此判断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升――失――氧(始端对应的物质是还原剂,末端对应的物质是氧化剂),降――得――还(始端对应物质的是氧化剂,末端对应的物质是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先将反应中氧化还原的部分配平;根据原子守恒将方程式配平并进行检查。

当然,学生要掌握并能正确解答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规律(即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跟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反应,生成还原性较弱的还原产物和氧化性较弱的氧化产物),歧化(比如氯气和水的反应,氯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变化为反应后的-1价和+1价)归中(比如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反应,硫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2价和+4价变化为反应后的0价)规律,价态规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表现其中一种性质),转化规律(相邻价态不反应,化合价变化时只靠近不交叉),难易规律(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失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优先与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遇到多种氧化剂时,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优先反应)。根据元素的金属、非金属活动性、化学反应的条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剂的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或者还原剂的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问题先进行分析,强化方法,强调规律。相信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将这个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化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

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小高考”实习策略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如何提高“小高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2008年,我承担了两个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2009年我又承担了一个班的“小高考”教学任务,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认识,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3.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2)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3)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15%。

二、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科试卷的特点

1.难度适宜,着重考查基础。

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多源于课本或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论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具体知识点上来看,本试卷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这几个知识点上提高了考试要求。总之,2009年化学卷过关容易,冲A则需学生有相当实力。

2.贴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体现在试题的导向中,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3.整体稳定,保持命题的连续性。

化学卷与前两年比在试卷结构上略作调整,但与之前各次模拟试卷结构完全相同,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与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考试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学式、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不配平,条件不写。例如一些考生对第25题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时化学专用名词错别字多,如一些考生将“油脂”写成“油酯”,对第14题中的质子中子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不熟,等等。这些都表明:一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还没有掌握熟练,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轻视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

从第25题第(3)小题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出,考生对课本上的重要反应还相当陌生。有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们写的下列反应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应是课本上的重要反应。

3.审题不清。

比如第25题反应①要求填写离子方程式,反应②要求填写化学方程式,而部分学生全部填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取得学业水平测试A级的关键。

四、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对策

1.弄清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高考的关系,充分认识考试过关的难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达到A级考生,在划线前加分计入统考成绩。因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要保证大多数考生能顺利达C级,又要控制达A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难度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统一安排计划。

学业水平复习计划安排一个月,由于选修是在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束后马上是学业水平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因此复习时间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内容有一些在选修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可以在复习时将选修的复习穿插在必修1和2中进行。

3.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标准,对标准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各层次的要求心中有数,对标准中的样题要细琢磨。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基础上,自己出模拟试卷,这样才能对江苏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复习,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知识、能力水平。

4.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根据《课标》和《教学要求》,绝大多数知识的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知道、认识和了解,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体验。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课标的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化学核心知识的复习、人教版和苏教版二种教材交叉部分的复习,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物质进行复习,整理知识主线和方程式。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自己很难将知识总结到一起,可以分章节总结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起来,印发给学生,三册书的方程式也总结归类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复习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课堂上要强调;化学平衡知识难度大、抽象,要搭设台阶,让学生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掌握准确才能达到优秀。

5.复习面向全体,落实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分层和课堂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复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但基点要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练习要全且精。由于时间关系,复习不可能像学习该知识初期时那样细,但主要知识和重点一定要交代给学生,习题和知识点要穿插在一起系统复习。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要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学困生在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的落实上还存在惰性,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难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实一些,这样他们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

(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复习。

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练思比”不合理,即练习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惯性思维,只会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对一些新颖的、非常规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完成,甚至做错的题一段时间后又错。教师应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学生看了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的问题觉得很简单,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会贯通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里面都是经典知识的结晶,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从书本中自学知识是现在化学教学中尤其应加强的。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们的丰收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摘 要】近年来HPS教学模式越来越受欢迎,正在高中教学中逐步推广。HPS教学模式将科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内容融入理科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教学是一种科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亟需将HPS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教学。本文分析了HPS教学模式的概念及作用,并对基于HPS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HPS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实施

一、HPS教学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一)HPS教学模式的概念

HPS教学模式(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是一种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科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内容融入理科课程。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该方法的运用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中。

(二)HPS教学模式的作用

(1)提升学生对科学的认识。HPS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科学理论的构建需要提出假设,然后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知识必须接受检验,要建立在论证的基础之上。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可能被推翻,可以随时修改。科学知识还与文化、社会有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HPS教学模式,学生能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建立起探究的欲望,逐步培养科学精神。

(2)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科学史、哲学与社会学都是HPS教学模式所使用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的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展现一个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进入到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更具有主动性,学习状态能得到优化。这种情境教学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的经验与其成长环境结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的个人判断,它能引导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思维的最基本技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调查显示,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化学史的内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明显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分析显得更有调理。由此可见,HPS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基于HPS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种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的初步阶段就是作出教学设计。实行HPS教学模式也不例外,首先就要对高中化学教学做出系统的教学安排。教学设计的目标要围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对科学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自然观,认清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在HPS教学模式下,科学史、哲学与社会学都是重要的内容。科学史和哲学对学生认识科学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社会学的内容可以将科学、社会和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HPS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内容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该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大都与科学史、社会学密切相关,而HPS教学模式使用的素材包括科学史、哲学和社会学,因此,该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化学各部分内容都能适用。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开始阶段可以选择高中必修一的内容,第二阶段可以选择必修二和选修四的内容,最后阶段可以选择初中化学的内容。开始阶段可以选取两部分内容,基本理论、概念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涉及的主题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金属及其化合物。

三、基于HPS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选择与这个概念发展相关的化学史素材。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统一性,可以用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作为素材,为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更广义的定义,可以选择戴维对燃烧概念的学说。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认识

历史讲述:1774年,受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启示,拉瓦锡从密闭的燃烧实验中得出燃烧氧化说:燃烧需要有氧。他同时指出,物质得氧即为氧化,失氧即是还原,而且提出氧化还原的统一性。教师讲述完化学史后指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分析,理解二者的关系。通过化学史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联系起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明确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辩证关系。

(二)氧化还原反应再次认识

展示:氯气与磷反应会生成两种化合物。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将燃烧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成: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深化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都有氧气的参与,它们的联系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刚才的实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从化合价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认识

通过认识氯化钠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得失与化合价改变的联系,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分析上述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演示:铜锌原电池实验。让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得出锌和硫酸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证实该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转移,进而理解该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

(五)总结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分别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以及电子得失三个方面进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通过总结,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分类标准。

总之,研究的目的就在于HPS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作出系统、全面的设计。通过实验,分析HPS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将HPS教学模式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春娟.试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4):71+67.

篇8

关键词:辩证观点;化学教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7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8

我们知道: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基地。然而现实生活中笔者看到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机水平在逐渐降低,能力发展进入高原阶段,教学方法的固化和教学内容的窄化使他们早早进入教育生命的“倦怠期”。

最近观摩了一次化学评优课,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评比中,有位老师表现非常突出,但最终没能拔得头筹,只因为授课过程中他指着铁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试管中的液体强调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但事实上,由于氯化亚铁容易被氧化,此时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已不是浅绿色了。科学性的错误导致了该参赛老师的失利,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初中老师关注高中化学,在必修1的专题3的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与应用》中就能找到正解。

此课令笔者感触颇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听课中,愈发觉得初中化学老师有必要学习一些高中化学知识,以下与化学同行做点交流。

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专业成长之必要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课本,掌握重难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身为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你必须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如果一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只讲些物质性质,写些化学方程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做练习题,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学化学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要是一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幽默有趣;课后对学生问的各种问题能快速、准确地回答,那么这个教师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2]

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常常自诩选对了专业,认为比起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年年都在初三教化学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然这样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他会和学生强调明矾的净水原理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杂质,使之沉降,至于这胶状物其实是明矾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的Al3+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也许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并不知晓,因为只要让学生背熟书上的原话,应对中考是没有问题的。诚然,中考是不会考查胶状物,但我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此如何践行?再如,化学教学要使用规范的化学术语,但是一些初中化学老师为了逼迫学生、诱导学生背诵化学式,教学生用读“元素符号”的方式读化合物,碳酸钙称之为“CaCO3”,氢氧化钙称之为“Ca(OH)2”,化学式是背下来了,用化学式来读物质名称也顺嘴了,坏习惯也就养成了。在高中听课的时候,学生也就会对规范的化学用语有一个较长的排斥过程。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课程模块。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化学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拥有一桶水已是远远不够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点墨心常怯”。初中化学老师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可以充实自我,而这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教师应当确立自己的成长规划,应该有自身独特的成长个性,自始至终把读书、育人、求索作为自己成长的三大基石。

二、不当蜡烛,学做太阳——教师角色调整之必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把教师比作“蜡烛”,蜡烛总是照亮别人的同时毁灭自己。然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教师理想的高低往往影响着学生的成材高度。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再作“蜡烛”而应该学做太阳,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自身生命的觉醒者。只有生命澄明,浑然自觉,具有了太阳的光辉,才能以己之美造他人之美。

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于是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45分钟后就是大“句号”,头脑中很少有“问号”,更谈不上思考。

上学期听了这样一堂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第1课时,内容是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执教老师在演示(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时,“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现象非常明显,但是没有成功地看到“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变蓝色”的现象,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告诉学生“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这个结论。事实上,类似的“意外”在其他化学老师的课堂上也在发生,他们以种种理由搪塞学生,或干脆就不做这个实验,只告诉学生结论,这种空口说白话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们的心病,但鲜有人去思考,去解决。且在教学中发现放置在试管架上的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后红色又褪去了,有些学生也注意到了,但执教老师没有留意这个教学生成。这样的一堂课,且不说其他问题,教学达成度已然是不高的了。而以上两个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初中化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前者我们不妨借鉴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的姜跟华老师在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吴星教授的启发下试验成功的五种石蕊溶液的配制方法(详见《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5期)。后者就需要我们的初中老师去学习一些高中知识,从而知道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是关键。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正认为,思考是“在宁静中找智慧,”他说,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就像蜡烛,燃尽了就没有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思考”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思考”来激发自己去永恒进取,去成为太阳,不仅给学生以知识,同时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研读教材,把握课标——教师教学研究之必要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全套一共十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八本。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必修1、必修2。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选修六《化学实验》。教师仔细研读教材,进行教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从行动中总结出经验,将经验升华为思想,可以促进教师思维的发展,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仔细研读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可以看到编者以实验为纲领,指导学生来学习化学,让教师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实验,让化学教学在实验中进行。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来加以验证。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是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这之后,必修2专题三的第一单元中再次涉及到蒸馏操作,而在这之前,初三化学的上册第四单元中水的净化方法就已讲到蒸馏,且教材安排了用简易装置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由于时间问题,往往以一句“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操作”带过,实验不做,原理也不讲,无形当中加大了初高中衔接的难度。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不只是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初中化学教师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初中化学老师熟悉高中化学,特别是必修1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初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处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可以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时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扩大。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西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成就与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而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初中化学教师学习高中化学的必要性还有很多,学习,应当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

篇9

关键字:高中化学 新课改 教学模式 方案

化学是普通高校中的一门理科必修课程,但是,其抽象化的特点,让许多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厌学的心理。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将其成为学生们的强课”,已经成为了许多高中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不少高中学校都进行了“化学新课改”的教学方案,比较彻底的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有着现代化特点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思想对高中学生进行有效性地指导,从而促进了“高中化学新课改”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陈旧的教育思想,例如,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新课改中逐渐被淡出,从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将老师作为辅助工具”,“小组合作学习”的先进教学方案,因为只有转变了教学方式,学生才会对知识进去探讨并且主动与老师沟通,老师也要学会采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方式,比如课堂上以孩子称呼学生,让学生感觉的温暖,能感受出自己的价值所在,让课堂不在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严肃,沉寂。这样一来,使得高中化学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无趣的课程。教学方式中角色的转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新课改使课堂不再死寂沉沉,而是充满了活力,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投入到化学学习当中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技能,最后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上的人才。

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带有一种抽象性,比较难懂,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都陷入了困境,然而,抽象的理论概念,枯燥的化学公式再加上高中时间紧张,所以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逐渐对化学望而生畏,不愿意在接触化学这门学科,从而使得化学成为了高中学的弱科。然而,高中化学新课改通过分析与研究,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老师教学方式这一矛盾点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何让化学不在成为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得到了解决,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做一些比较有趣的课件,例如制作一些比较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验案例,这样可以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一样,学生对于难懂的化学理论,令学生头疼的化学公式的学习就得了相应的解决,所以高中化学新课改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设施。当然,理论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光有理论不付诸实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化学新课改中,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课程表,在化学课上安排了“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因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学生所学的知识掌握程度,当然学校需要做好安全措施,老师只安排学生做一些小实验即可。通过实验,学生会从中感受出自己的价值,不自觉的就对自己做出肯定,从而完成了自我激励,以至于让自己喜欢上化学这门学科,并不自觉地投入当中。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老师自己个人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于每个学生的需求的,甚至有的老师的授课方式太过于传统化,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化学新课改方案提出,授课老师要学会不定期的去听其他老师的讲座,听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建议,总结其他老师的授课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学生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老师的教学思想要跟进时代步伐,结合时代特点,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结合时代的教学新方法,多采用“幽默化”的教学方式,因为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学生来说,“幽默感”的课堂是倍受欢迎的,所以老师要善于借鉴有关老师的幽默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幽默授课方式,要有自身的授课特色,不要被潮流所淹没。

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作为一个人生的转折点,被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所关注。“化学”作为一门容易被学生所忽略的学科,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大部分的高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常常紧抓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占用学生平时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题目,这严重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以及身体的劳累。所以,教师要尽早的准备好课,在堂课上多留几个有趣但又不脱离课本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以激发学生的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课下不要留太多的作业,不要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做的作业多了不一定学的就好,做的题目多了,学生的思维会混乱,不利于更好的吸收每一道题目的精华。甚至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抄袭同学的答案或者直接去买参考答案。使得学生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造成了对答案的依赖,从而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为一门新时期的所必修的课程,“化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所以各高中学校要重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继续发展高中化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 宋伟.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考试周刊. 2011(58)

[2] 李会文. 撰写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08)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STS教育;实践;研究

自进入到21世纪以来,社会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教育领域也要和国际接轨,为培养更多具有高科学素质的人才做努力。高中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和其他学科一样,具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所以将科学素质教育融入到化学学科中是很重要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理念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环境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

一、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理念

长时间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总结给学生,而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上课记笔记。完成教学大纲内容是教学中的唯一目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有所提升,只取决于知识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弊端是,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成长关注,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好奇、不解、希望等潜在力量受到忽视。在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下,其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即使有很高的认知能力,但是不能准确理解知识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缺少实践

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关化学和技术、化学和生活、化学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很少,并被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有关化学、社会、技术的问题只是化学知识的附属,因此STS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现阶段,在教学大纲中过分强调专科化。导致很多综合问题不能被纳入课堂教学中来,使化学知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由于高中化学中缺少对新知识的输入,忽略了学生实际相关的知识,没有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乏味,使学生逐渐缺少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有关STS教育的概述

STS指的是研究社会、技术、科学之间发展规律及应用的一种综合性学科,STS教学是最近几十年来从教学改革中演变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提高科学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积极意义,社会―技术―生产之间的转化周期逐渐缩短。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竞争的逐渐激烈,社会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就要离开单纯的科学研究,将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从而使科学技术符合社会需求。

STS教育是由化学教学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总结和实践相结合得来的。在化学教学中,不仅和技术、科学、社会的发展距离相差很远,而且学科结构划分过细,使化学课程缺少现实意义,降低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使学生错过了对科学技术最关心的时期,而失去这种好奇心、关心,导致学生丧失对化学课程的学习热情。所以STS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将社会、技术、科学三者相互联系,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三、STS教育现状

STS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获得了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STS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中,已经将STS教育理念融入到理科教学中,并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纳入了必修课程中。STS教学理念在理科教学大纲中得到很好体现。但是我国的STS教学理念起步较晚,未来还有很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在实施STS教学理念中存在一些困难,但是,运用STS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审视,有助于我们从更高层次上对目前的素质教育问题进行考虑。

四、STS教育的课程实践

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原理角度来看,STS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观念。由于STS教学理念认为社会、技术、科学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这种联系只在理科上有所反应,只能将STS教育理念实际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实验中,将STS教育思想转化成实践活动,并要让所有高中化学教师都接受。从实践应用来看,STS教育理念是转为学生提供环境、技术、科学等学术性知识的,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从自身体验和理解中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在新课标中将社会、技术、科学引入,让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使STS教育理念具备自我组织能力,进而展现出STS教育理念的发展性。在选取新课标的内容时要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高中化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肯定,强调以学生为探究主体,这就是STS教学理念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中融入STS教育理念,使学生知晓、社会、技术、科学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科学素质。并且使用STS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进行STS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会世界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意识,对生活中出现有关化学方面的问题进行合理解释与判断。

【参考文献】

[1]李洋,郑海燕.高中化学教育中引入STS教育初探――STS教育的一个有益拓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02(08):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