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考试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4 11:4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师考试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省东南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并整理了国内有关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制定《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及干扰因素》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67%。
1.2.3访谈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了解高校体质监测情况,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对策的可行性。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体育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调查问卷所填写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一致性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及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师参加体质监测情况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形式主要由随堂测试和统一测试组成,其构成主要和体育课程设置相关。《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2]。调查结果表明,东南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对三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还能为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的统一组织和圆满完成的相关工作提供较好保障。统一测试主要由具有监测经验的教师组成,并按既定流程测试及补测。因监测项目较少(6项),各部分都能较好完成既定任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监测形式主要由统一测试和兼有测试构成,其构成主要和工作量(样本量)与时间限定相关。统一测试单位时间内教师工作量大,学生组织因主、客观因素实际测试样本量较大(为了满足测试样本量要求),但便于控制监测流程;兼有测试单位时间内工作量较少(部分监测项目任课教师都能较好完成,并可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结合及数据共享,以减少教师工作量),但对监测教师及安排(流程安排,场地和器材合理调配等)有较高要求。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监测中,体育教师参与形式主要有全部教师、大部分教师、小部分教师参与,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主要与监测教师培训及熟练程度相关。小部分并固定教师有利于缩短培训时间、协调场地和器材使用、提高熟练程度及便于监测工作的延续等,但不利于教师调换(重新培训、提高熟练程度),小部分教师工作量及压力增大(公平性不够);大部分及全部教师参与培训及监测(特别是参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有利于教师应对常规测试(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能力、提高监测人员贮备等,但增加培训时间(及监测费用),并对场地和器材数量及教师间协调有较高要求(见表1)。总之,无论哪种监测形式,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主要与监测执行者———体育教师及其相关能力有关。
2.2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相关能力分析
2.2.1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相关能力总体状况分析
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能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贮备(监测能力的体现),是监测工作是否科学、合理开展及其监测过程中能否规避法律责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而相关知识与技能实际运用状况能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师的运用能力、责任心、重视程度等,是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体质健康监测相关能力包括:规避法律责任能力(由准备活动能力、放松活动能力、风险提示能力、宣传与组织能力、简单诊断能力、关心与护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构成)、测试能力(由标准执行能力、场地与器材使用能力等构成)、健康干预能力等。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5.65%的高校体育教师能较好地掌握监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34.98%的高校体育教师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说明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总体水平较低、测试存在法律风险、数据存在信任风险、健康干预存在执行问题等(见表2)。
2.2.2高校体育教师责任义务认知能力分析
在完成监测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告知义务、照看义务等)及对突发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有一定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95.48%的教师对准备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但在实际运用中,仅有40.02%的教师能较好运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效性差;71.38%的教师对放松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仅有22.35%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放松活动内容少或无、对放松活力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放松活动等;57.29%的教师对风险提示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其中42.82%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疾病与运动关系认识不足(哪些疾病能运动,哪些疾病不能运动)、提示内容较少(缺少是否进餐、何时进餐、睡眠时间等),以既往病史为主、对运动本身(特别是监测中的素质测试)风险性的提示较少等;67.12%教师对宣传、组织能力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能力不足表现为:宣传监测重要性不足(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监测“质量”预防)、器材使用技巧及规范教育缺失、学生转场控制及流程安排不合理等。22.36%的教师对简单诊断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14.64%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表现为:医学常识缺乏;57.29%的教师对关心与护理知识等技能掌握较好或好,有26.65%的老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主动应对不足、照看义务不足等;46.14%的教师对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23.80%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不足主要表现为: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运动时或后反应或损伤等的防治)储备不足、应急指挥能力不足等。综上可知,学生体质监测部分测试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男、女生的1000m和800m测试),这意味测试人员(教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只有教师具备在监测过程中规避法律责任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测试工作,但教师在这方面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2.2.3高校体育教师常规测试能力分析
常规测试能力是指:能否按监测要求和标准进行测试及场地和器材正确运用的能力,其是影响测试数据正确及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之一。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65.88%的教师对标准执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52.64%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项目测试次数减少(如立定跳远应测3次,实测为2次或1次等)、项目流程安排不合理、纠正学生错误如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测试中未按要求未减“负”———脱衣服、脱鞋子等;46.83%的教师对场地器材使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52.64%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监测环境不符合要求、场地安排不当、未能按要求使用器材。学生体质监测对测试人员和场地、器材及环境有明确要求[3]。测试人员对常规测试能力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决定监测工作“成败”的根本,高校体育教师在监测能力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2.2.4健康干预能力分析
健康干预能力是指,通过体育及相关手段与方法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干预和维护的全过程[4],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健身指导能力。调查结果表明,27.72%的教师对健康干预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或好,但仅有23.09%的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较好或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营养干预教学及指导不足、运动干预内容较少,对有疾病、肥胖等特殊学生指导缺乏等。体育课程本身具备健康干预功能,但过于强化“动”———体育手段与方法学习与运用,而弱化“吃”———合理营养指导,并利用体育进行心理干预内容与执行缺乏,以致教师在此方面能力缺乏(见表2)。
2.3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干扰因素分析
干扰高校体育教师体质监测能力体现的因素主要包括:责任心、重视程度、场地器材的正常运行等。责任心因素主要体现为“安全”压力较大,国内近期学生因1000m/800m测试死亡的案例较多,“安全”已是体育教师进行素质练习与考核的“紧箍咒”。其原因重要是高校扩招导致体育专项班学生人数偏多,场馆较少导致学生练习占有面积减少(拥挤),器材维护失当所致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影响教师职称评定(及收入)等。“安全”职责加大,使教师“不敢”上课———运动强度较小与运动量较少,甚至有部分教师“惧怕”1000m/800m测试。重视程度因素主要体现为工作量加大(且“工”与“酬”不匹配)。在对扬州大学督查过程中教师反映本身工作(早操值班、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俱乐部值班、体育辅导社团工作等)较多,再加上学生体质监测教师不堪重负;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致教师对监测工作态度较为懈怠(对监测工作“随大流”),特别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奖惩条例得不到执行(各学校“无一”学生应其不通过而不与毕业),而致监测过程中出现不当运用学生测试等情况(见表3)。场地器材因素主要体现为其保养与维护不当,教师反映在测试过程中器材“罢工”和器材误差太大及器材统一性较差、场地存在安全隐患等,这使教师本身对测试数据表示“怀疑”———认真测试与否都一样。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单一或协同作用使高校体育教师不仅不能“正视”学校体育课程及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其监测能力受限影响到高校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及延续。
3结论与建议
3.1通过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上好课”和“值好班”的能力,还要具备处理好学生体质监测、健康干预与体育课程关系的能力,即具备“多专多能”—利用监测数据采用健康干预方法上好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学习加强体育相关知识的储备及通过培训提高监测相关能力(教科研水平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目标的实现;规避法律责任是前提—保护“自己”,通过其能力的提高以实现监测“安全”与“质量”的平衡;掌握常规监测能力是核心—保护“数据”,通过其能力的提高以实现监测“完成工作”与“质量”的平衡;灵活运用健康干预能力是基础—保护“学生”,通过其能力与提高以实现体育课程和监测目的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服务理念的养成是进阶目标—保护“监测”,通过其能力与提高以实现监测工作完满的目的及延续性与实现。学以致用使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得以提高。
3.2政策修订与扶持以消除高校体育教师监测能力发挥的干扰因素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自我锻炼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71-02
随着课改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能。因此,时代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一段时间来,“创新性教育”和“创新式教学”很是时兴,而且呼声越来越大,各种“创新式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而在这之前,还有许多类似创新性教学的多种实践。面临各种“创新式教学”的探索,许多人曾有过疑问,学生能创什么新?在体育课上能创造什么?开始,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在学习之后,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就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谈一些看法。
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一词。这里所说的创新与日常生活所说的创新、革新、创造都不一样,在体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里的“性”是指具有这种性质,而且是教学活动,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安排,是连接学生创造意识、能力与未来创新活动之间的链条,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创新想得多高深。事实上,创新的关键是一个“创”字,“创”就是突破,就是“闯出”。突破什么?闯出什么?突破是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突破社会上的思维定式,突破某些名家给予的思维定式,闯出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新的结论,如果没有这个“创”和“闯”,就不可能有“新”。
其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要具备创造的品质。“教学改革”提倡了多年,但实践中除了一些优秀、特级教师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大多不尽如人意,陈旧的教学观念,习惯的教学方法支配教师的一言一行。这种行为上缺乏创造,思想上怕标新立异成了教学改革的无形阻力,它扼杀了教师自身的活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有人曾将他人成功的案例进行录音,拿到自己班上试讲,结果失败了。究其因,这是一种缺乏创造,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的生搬硬套。而这些教师教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班的学生不是那块料。”殊不知,这些教师自身就缺乏创造性的品质。“富于创造,富于改革”作为当代教师品质的构成,是教师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人脑接受知识不像电脑那样简单、迅速,具有程序化。抽象地说“教有教法”,具体实践又得出“教无定法”的结论。对于“立新”、“求异”,幻想好奇的青少年,就是再好的教学方法,周而复始也会变得老套,失去魅力。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型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不断去分析你教的学生,灵活地变换教法。“因人施教”、“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实施也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思考。魏书生、钱梦龙都是特级教师,但教法迥然不同,之所以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是因为他们有一共同点,即“不断开拓”、“不断自我设计”。敢于创造、善于创造是他们最可贵最伟大的品质,也是他们取得辉煌成就、走在教改前列的法宝。教学是门艺术,艺术最忌讳的是墨守成规。教师只有不断去摸索、去开拓、去创新,才能破除模式化、公式化的教学,找到适合你的学生的教法,从而提高效果。担心教改失败而不敢创新的人是品尝不到成功的乐趣的。
第三,创新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创”。学生是不可能“创”出什么物质的东西,但他们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新认识,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创”和“闯”来自于“可选择性”,“可选择性”是体育教学中的生命线。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如果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示范的所谓正确的示范去模仿,学生不用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选择,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是死的,闯劲没了,胆量小了,思维僵化了,思路只有一个通道,于是创造性、创新性也就被扼杀了。在此举这样一个例子:原先教材中的投掷铅球,我们总是规定学生应如何持球,如何预摆,如何发力,甚至连出手的角度也规定好,学生根本不用去思考,也不能去创新。只能一味去模仿并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教学,从终身体育观来讲,成年后谁也不会买一个铅球来锻炼身体,从生活实践来讲,在生活中,假如真要我们去掷一重物,我们绝不会按体育老师教的方法去掷,因为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投掷的方法很多,而且效果也好于所谓的“正确技术动作”,假如我们在课中尝试让学生去创新,相信在安全的前提下,学生会创造出多种投掷的方法。再比如,游戏本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好机会,可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在讲解方法之余,总忘不了去示范一下,结果学生清一式地按照老师的示范去做,看起来组织严密、有序,但实际上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想,只要是不违反安全原则,只要能遵守基本的规则,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主观能动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技术动作去完成,这就是创新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选择练习的条件,练习的伙伴,练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在学习上敢于选择,善于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考试;主观性试题;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69―4156(2011)05―028―03
主观性试题在成人教育考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原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在《标准化考试题型》中对主观性试题明确作出如下界定:“目前我们把正确答案由被试自己来表述,评分由教师主观评判给分的试题叫做主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论述、作文、口试、操作等题型。”成人教育考试中的主观性试题通常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目前,国内对成人教育考试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仍然偏少,本文拟从主观性试题的特点、成人教育考试中应用主观性试题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观性试题的命题要领等三个方面略陈己见,以求为主观性试题命题的研究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主观性试题有其特殊性。在成人教育考试中,主观性试题往往仅有几题,虽然数量少,但是分值高,测查的知识面较为广泛,要求学生充分运用相关知识。下面主要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阐述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一)主观性试题的优点
主观性试题的优点很突出,这也是为何成人教育考试长期以来都会运用一些主观性试题的主要原因。主观性试题不仅可以测查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还能够揭示考生解答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正确程度,这样将会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搜集到改进教学活动的重要信息。此外,主观性试题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系统学习,且便于编制。
1. 测量高层次的学习水平
有学者认为,主观性试题能够较好地测查高层次的学习水平,特别适合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些较高层次的能力和水平涉及的面广,例如,分析概括能力、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客观性试题难以测查的。
2. 反映学生解答的思维过程
主观性试题可以为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由于学生面对主观性试题时,需要充分地表明自己的理由,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从答案中看出其思维过程,答案是否合理,以及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哪些部分是属于已经得到良好掌握的,而哪些部分尚未掌握好。这样能够为改进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较好的诊断,便于日后的教学对症下药。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回答情况给出不同的分数,从而使得评分更为公正合理。
3. 促进学生系统学习
一般说来,学生靠猜测而把主观性试题解答好的可能性很小。学生必须对问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分析所涉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解答好主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会促进学生注意知识内部联系,增进思考、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他们的态度和学习方式产生积极影响。考夫曼197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采用主观性试题,则学生会比较注意整体教材内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能力的学习,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主观性试题往往留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提出富于创新性的解答,这样便会促进他们平时在学习中注意扩展知识面。
4. 便于编制
主观性试题的编制要比客观性试题容易,它主要注意设计具有综合和全局性的题目,综合测查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主观性试题的编制还体现在,假设一份试卷全部是由主观性试题构成的,那么,可能只需要5―10题就可以构成一份考卷,而如果都采用客观性试题,则可能需要几十道甚至一百道左右。
(二)主观性试题的缺点
1. 试题覆盖面小,代表性较差
由于主观性试题要求学生花较长时间解答,每份考卷的主观性试题题量较少,这也就制约了它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如果主观性试题测查的知识点刚好是学生也已掌握的,那么学生将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反之,学生将可能一筹莫展,无法解答。因此,主观性试题较难对全部知识点进行测查,不能为教学提供全景式的信息。
2. 评分不够客观准确
主观性试题的解答往往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在批改同样一份试卷的主观性试题时,不同的评卷者可能会给出相去甚远的评分。另外,同一个评分者在批改不同的试卷中,其所采用的评分标准也可能出现波动,而无法前后同一,这样会有损评分的公平原则。研究表明,不同评卷者对同一试卷的评分信度仅在0.62-0.72,而同一评卷者对两份等值试卷的评分信度更低,只在0.42-0.43。
3. 阅卷费时费力
由于学生们在回答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尽可能地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并且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逻辑路线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他们对问题的解答通常难以千人一面,而是各具特色、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使得评卷者在评卷过程中时常惘然若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对不同的答案作出较为一致的评判,无疑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客观性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大部分都可以采用机器阅卷,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主观性试题一般还都是人工批改。
二、成人教育考试中应用主观性试题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成人教育考试中,主观性试题的应用存在一些弊端,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些主要的问题。王小怀等抽取了13份2002年上半年高教自考全国统一命题试卷,6份福建省2002年上半年高教自考试卷,包括文、理、工、医四类专业的试卷,就卷面反映的一般情况做了一些归纳。
(一)提问限制大
我们知道,成人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拥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而目前一些主观性试题不利于学生全面联系自己的经验,充分展开思维。
王小怀分析的《美学》试卷有这样两道论述题:
论述题1: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论述题2: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两道论述题看似不同,实则出自一辙,只不过论述题1先要求后附材料,题论述题2先提供材料后提问。两道题均为材料分析题,但在题干中均已提供了分析原理,这两个原理“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与“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在教材中
必有数点表述要点,学生只需回忆原理,将之套至题中材料进行阐述即可。虽然题目提供的材料,要分析的对象是学生未见的,但题目要求已将学生的答题范围限制于该原理中,学生无需经过分析材料,从所学知识中分辨与材料相关的、有用的知识答题,只需通过回忆原理再加以具体表述即可。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答题范围受到限制,失去自由,无发挥余地;另一方面,题目仍停留于应用原理分析问题阶段,无法考查学生综合、评价等高层次能力。
(二)覆盖面欠佳
当前,在成人教育考试中,不少主观性试题的覆盖面不够广,未能较为全面地测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笔者抽取了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函授本科班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试卷。这份试卷的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简答题共三题,每题10分,分别为:1.简述什么是脂评本,脂砚斋评语有何意义。2.简述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3.唐传奇的发展概况。论述题有两小题,每题20分,分别为:1.《红楼梦》悲剧的三重意义。2.谈谈《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侧重考察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这当然与红学方兴未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然而,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主观性试题命题是欠合理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仅四大名著就享誉全球。然而,这份试卷的几道主观性试题的覆盖面过于狭窄,《红楼梦》的试题出现了两次,而没有涉及《水浒传》或者其他的名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命题者能够把两道题中的一道让位给《水浒传》或者其他名著,将会提高试题本身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评分标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的成人教育考试评分标准较少有对学生创新的鼓励措施,更遑论正式的“规定”。王小怀指出,在各类专业自学辅导书中,仅发现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管理概论自学辅导》一书的附录《如何正确地回答试题》中有鼓励创新的表述。在说明论述题答题方法时,该书提到:“一般要求学员应把教材上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对策,经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观点和对策,加以论述。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加以发挥。只要言之成理,都将给予好的成绩。”这与高考鼓励创新的“加分规定”类似。
三、主观性试题的命题要领
主观性试题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瑕瑜兼而有之,在命题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近年来,成人教育考试往往同时使用这两种题型,以扬长避短,提升试卷的质量。在编制主观性试题中,应该把握好以下要领:
(一)关注综合性,力图测查高层次的学习水平
综合、评价等目标层次,都算是较高级的学习水平,如要求学生提出理由、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描述与评价资料、系统性地陈述结论等。在命题过程中,要根据测验的目的和要求,对较高层次学习能力水平的测定要靠主观性试题来施行。主观性试题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要设计多种知识点共同联系的问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采用有机联系的策略。学生在探究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必须对问题有较好的认识,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原理、把握内在联系才能够成功解答。
(二)顾及全局,突出重点
一份设计良好的试卷,既能够较为全面地测查出应该测试的知识点,又能够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做到全面性和侧重性的良好统一。主观性试题的顾及全面主要是指内容方面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广,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的设计就有失全面,应该引以为鉴。主观性试题的突出重点,主要是指在题目的分配上,应该尽量测查那些重要知识点、关键性的命题,使得教学重点和考点相吻合。
(三)适量编制“活题”
在编制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要避免墨守成规、解答老套的现象,因为这使得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根本不需要充分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解答呆板,缺乏灵活性。我们知道,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教育对象一般比普通教育对象具有更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较好地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主观性试题中的“活题”将会大大提高他们解题的积极性,并且较好地测查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观性试题的“活题”要求设计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避免原搬照抄,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四)充分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主观性试题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能否充分引导、鼓励他们创新就显得比较重要了。王小怀等人分析了《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营销》试卷中的案例分析题。题中所提供的案例为《乐凯胶片公司的渠道建设》,题尾设问:公司李经理正在思考在每个城市建立一个冲扩中心店,然后建立大量的收活点以弥补网点不足的建议。你若是李经理,对这一建议有何想法?此题已经考查到了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对建议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但此题若还能这样设问:你若是该公司经理,你会采取什么对策?则要求学生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或具体步骤,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以展显其真知灼见的更大的发挥余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水平。
(五)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包括参考答案和给分办法及说明,其中对参考答案的要求是:含义完整,层次清晰;要点分明,步骤明确等。给分办法应该明确规定各个要点的得分,对特殊情况应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便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处理。同时,在评分标准的设立上,应密切关注成人丰富的生活经验,明确鼓励创新,激发真知灼见的涌现。
综上所述,作为成人教育考试的研究者,应该深入把握主观性试题的优点和缺点,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其试题覆盖面小、代表性较差及评分标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等方面予以特别的重视,结合成人教育考试的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此外,一些命题要领也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考试的效力。
参考文献:
[1]郑笠,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
[3]郭述平,教育测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93.
[4]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12―214.
[5]王小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突出创新能力考查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篇4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新课改实施的关键在于活跃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新一轮课标理念要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去的“满堂灌”的僵化教学方式,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学生不要把我们体育老师当作严厉的“教父”,而要将其视作自己的儿时伙伴。例如,在游戏老鹰抓小鸡教学环节中,笔者先请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示范,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在充当老鹰时抓小鸡的时候角色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体育教师参与游戏中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让学生在阳光下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运动乐趣,伴随他们度过快乐的童年时代,有必要强调家长带孩子到公园、田野、山坡等作为体育锻炼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享受运动乐趣,感受生活中体育带来的无限乐趣。例如,家长经常带学生爬坡,体育老师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骑自行车等项目,这样教师无形中把角色变换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这些体育项目的引领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和认同教师的教学形式和规律,进而增强对体育课的热爱程度。2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开拓进取精神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引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和表现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例如,在实践课《立定跳远》一课时,笔者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己用身上贵重物品或者其他教具,如皮鞋盒、体操垫、书本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腾空和落地的感觉。笔者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笔者在情感教育上也下了功夫。因为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使学生对身体素质项目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心境下完成立定跳远和掌握该项目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避免走进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往都是每个同学每节课跳跃3次就基本结束,项目很枯燥。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实践中,加强学生素质和柔韧性的练习,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实际情况,重新给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教会小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1大胆对体育教学的项目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运动项目形式的选择上,不能死板硬性地依照既定的课程顺序进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带学生走出操场,去享受大自然的风光。所以,小学体育教师要敢于破除程式化的教学样式,创设教学适当的教学情趣,效果肯定非常好。例如,在1500m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学校附近有山坡等,体育老师可以适当把学生拉到野外练习。又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篮球裁判》时,请学生讨论自己是否看过正规的篮球比赛,自然地联系到县举行的篮球赛事,看到运动员、裁判的手势记忆犹新等,在手势上可从零开始到100的号码进行实践,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顾及周围的地理情况,不断层层引入和加以诱导,以辐射和拓展面为主,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规定时间,看哪个学生比划手势又快又好,这样大大增加了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地选择新的区域进行教学,不但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而且在教学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小学体育教师要大胆对体育教学的项目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为培养下一代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由同学们来主宰,小学体育教师将角色定位成点拨人和引领人,一般学校要举行校运会或县里要举行运动会,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摸索和实践来找规律,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事引入将要学习的项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在学习完实心球一课后,笔者联系实际请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你见过奥运会田赛项目吗?(2)实心球的重难点在什么位置上?(3)与《铅球》相比有哪些异同?这些问题来于实际生活,学生有亲切感,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安全,这符合新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对于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是有益的,这样的小学体育课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国家迫切关注的热点话题。
3结语
篇5
比较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47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的比较教育学家是
A.库森 B.朱利安
C.康德尔 D.阿诺德
2.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的主要创造者是
A.贝雷迪 B.汉斯
C.康德尔 D.萨德勒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A.舒尔茨 B.马克斯·韦伯
C.亚当斯 D.福斯特
4.在美国历,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的是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掀起的
A.生计教育运动 B.赫尔巴特运动
C.公立学校运动 D.恢复基础运动
5.确立英国教育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存的“双重教育制度”的教育法是
A.1944年教育法 B.1902年巴尔福法
C.1889年技术教育法 D.1870年初等教育法
6.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主义,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叫
A.联邦教育部 B.联邦国民教育部
C.联邦教育和科学部 D.联邦教育和就业部
7.法国以培养学生“就业”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是
A.普通高中 B.技术高中
C.职业高中 D.综合高中
8.日本大学有科研的传统,主要任务是从事
A.基础理论研究 B.应用研究
C.开发研究 D.综合研究
9.1958年苏联教育改革的目的是
A.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C.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D.实现教育的国际化
10.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重要文献是
A.《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B.《学会关心》
C.《学会生存》 D.《终身学习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霍尔斯的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分支体系主要包括
A.比较研究 B.国际教育
C.发展教育 D.区域教育
E.外国教育
12.康德尔比较教育方法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包括
A.力量与因素 B.民族主义和民族性
C.地方主义和国际主义 D.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
E.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
13.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调查法主要包括
A.实地考察 B.问卷法
C.实验法 D.讨论法
E.文献法
14.教育国际化给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A.民族文化的传播 B.优秀人才的流失
C.先进技术的引入 D.本土文化传统的扭曲和丧失
E.联合办学
15.美国联邦教育部的主要职能包括
A.管理和分配联邦给州的补助 B.进行教育调查研究
C.与州合作实施联邦职业教育计划 D.任命州教育厅长
E.就有关事宜提供指导和建议
16.1956年,英国教育部决定把技术学院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A.本地学院 B.小区学院
C.大区学院 D.高级技术学院
E.多科技术学院
17.为了在教育政策上使各州取得最低限度的统一,德国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构,目前主要有
A.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
B.大学校长会议
C.科学委员会
D.中央教育审议会
E.联邦和各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
18.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
A.观察阶段 B.定向阶段
C.方向指导阶段 D.初级班
E.预备班
19.社会上办的公共职业培训是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实施机构有
A.职业训练学校 B.技能开发中心
C.各种学校 D.专门学校
E.高等专门学校
20.俄罗斯正在建立多层次的师范教育机构,主要包括
A.中等师范学校 B.师范专科学校
C.师范学院 D.师范大学
E.综合性大学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课时三分制
22.多科技术学院
23.史密斯—休十法
24.发展教育
25.教育结构计划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6.(本题6分)日本教育行政具有什么特点?
27.(本题6分)比较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8.(本题8分)美国“国家教育目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 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以技术为主线,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普遍现象,虽然进行了多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1999年初,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故在中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1.强健的体魄。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少年期向青春期发展的一个过渡过期,身体机能的各个方面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塑造强健体魄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看,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与以往相比有着下降的趋势。据此,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
2.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学生觉察到体育的锻炼价值和重要性,对体育产生情感和爱好,认为体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而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但是近些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体育意识。有调查表明,现在多数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单纯为了“达标”。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一味追求“达标”及教材枯燥、教学方法陈旧与落后所致。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应该把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经过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体育意识,热爱体育,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3.体育能力。体育能力简单地讲就是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课余多参加体育锻炼,也为了使一部分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懂得用体育的一些手段与方法科学地锻炼身体,在中学阶段应该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
二、中学体育贯彻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构想
1.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基本的判断能力,对一切新知识、新事物有很强的了解欲,所以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传授科学的体育知识,为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单纯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注意到要利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加以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各种合适的身体练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学内容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项目为主导的,竞技性的内容由于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而使得体育教学严肃有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制教材时,应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调整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需要,又要考虑符合各地的实际,新设项目应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充分体现出实效性。要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知识和锻炼的价值,充分体验运动锻炼的乐趣,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4.建立新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常以运动项目“达标”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视角,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反馈、督促的功能,应该建立一种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在中学体育教学的成绩考核中注重对学生体质的检查,把学生上课和参加课外锻炼的态度也纳入考核内容中,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转变学校体育工作观念,完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注重终身体育能力,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评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为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后天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以后学生跟随教师模仿操练来获取体育知识技能。那些枯燥的体育知识技能练习和单一的教学办法是造成学生被动练习以及厌学心理的根源。如果想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参加体育学习并获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不妨在体育课上采用一些相关的体育游戏,以便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平台,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愉快地进行。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按照一定的宗旨、规则与章程组织的体育运动,它把游戏的优点与体育活动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体育游戏是走、跑、跳等各种技能的综合,既具备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也具备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够把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喜欢,是体育教学中切实有效的教学办法。
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学生们常常是抱着自觉自愿的心情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在进行体育技能操练的同时领悟体育活动的精髓,促使自己的全身心呈现轻松愉快状态。教师在体育课上导入体育游戏,不但不会令学生觉得体育活动枯燥无味,反而会激活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体育游戏既能够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训练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的场合,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运用体育游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和运用体育游戏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新颖、科学、实用的体育游戏选用和搭配。新颖的体育游戏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产生参与兴趣。体育游戏的种类繁多,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选择一些相关的游戏,做到科学和实用并重。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一些游戏适合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令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发挥其热身作用,比如“贴膏药游戏”。 一些游戏适合体育教材的辅助练习,比如“迎面接力跑游戏”。还有一些游戏适合完成教学操练使命,比如篮球 “投篮接力游戏”。以上游戏的功能是:能够促使学生们迅速激活大脑皮层细胞,集中精神,成功地调整学生的心态,迅速释放压力放松身心。
(2)教学阶段与体育游戏密切联系。符合教学阶段的体育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反之,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课之前,教师常常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热身活动,这些准热身活动是为了学生能够充分活动全身,尽快地转入良好学习局面。这时的体育游戏的选择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普通热身活动中采用,一种是在特殊热身活动或者专项性热身活动中采用。前者是经过全面地热身活动,激发身体所有的细胞,慢慢激发大脑皮层细胞。如:报数分组游戏、贴膏药游戏、奇偶数凑团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易学,效果令人满意。后者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游戏。当学生上球类课时,采用体育游戏教学办法,便于学生拉伸韧带,活动全身关节,改善学生的弹跳能力、运动速度以及气力等各项身体素质,使机体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此同时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教导学生团结互助有良好的效果。在体育课结束之前,如果安排一些轻松的游戏,甚至把舞蹈、音乐等融合进来,就会解除学生的疲惫。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体育游戏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和承受能力等。体育教学中安排一些动作难度低的体育游戏,不但增添了趣味性,而且还大幅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对一些适应自己水平的体育游戏渴望较大。例如:锻炼下肢的“青蛙接力赛”、锻炼上肢的“老汉推车赛”;锻炼敏锐度的 “打靶赛”等。采用这些办法进行训练,学生们往往都会接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锻炼了身体。值得强调的是当举行这些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掌控好活动量,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把体育游戏特点和学生身体素质结合起来,会使体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效果明显,能够鼓动学生自始至终心甘情愿的参与练习,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对要做的体育游戏进行充分的探究,安排好游戏的数量、时机和方法。
(4)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组织体育游戏。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集中学生的精神,顺利地进行体育教学。学生经常需要参加体育活动,以便释放日常学习上的压力。体育游戏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科学新颖的组织,在活跃、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三、巧妙运用体育游戏
在体育相关的技术技能教学中,高效地建构和采用体育游戏方法,不但能够改进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出乎意料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篮球游戏教学里选择“一人运两球游戏”“两人运一球游戏”“多人接力投篮游戏”“晋级投篮游戏”,可以把篮球教学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篮球运动学习中来,有助于学生在短期内高效地掌控篮球的运动技能。再如:用于锻炼学生意志的运动,中长跑就是一种有助于增强学生心肺能力的体育活动。教师假如在教学过程里简单地要求学生沿着跑道跑圈子,那么学生们必然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害。如果更换一种办法,选择接力跑比赛或者追逐游戏等方法,学习情况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J].中
国学校体育,2005(1).
[2]李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篇8
教师资格制度是当前我国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关键,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局上看,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启动了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将为我国教师的培养、考核、任用、评聘等提供制度保障,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原动力,从而带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它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与现行的教师教育制度的衔接还有许多不顺畅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过程中,应该摆脱狭义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概念,尽快建立师范教育机构的认证系统、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和教师培育课程认证系统,将教师资格制度扩展为一个师资培育的根本性制度,并予以有效的实施”。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与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相适应的教师资格制度,共同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一、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对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意义
教师教育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家对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结构模式的基本规定。主要包括对教师教育的内涵、性质、功能、结构,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师教育的模式、过程,教师教育的机构等的规定。教师教育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现在世界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教师教育制度,旨在通过教师教育制度,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以达到保证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都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主旨。因此,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教师资格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决定着教师教育的内容、过程、方式、模式、考核等,对教师教育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准的不断提高,教师资格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或变化。所以说,推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轨道的前提,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法律手段。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认定程序,严把教师进入的关口。通过对申请从教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评鉴,向那些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发放教师资格证书,挑选出合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2.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强,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职业。其性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专门培养、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教师职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将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确立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3.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教师资格制度构筑了教师入门的关隘,既是严格的,也是开放的。这对于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或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局面、丰富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类型、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组成必将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也为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了条件,使教师素质、教师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间衔接不顺畅的表现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准入制度,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仅有三年多的时间,在法规建设、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教师资格制度规定和实施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教师教育制度实施的因素,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等于教师资格证书。现行《实施办法》第16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这种规定显然与教师教育制度存在矛盾之处,不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不仅在实践上受到质疑,而且在理论上也缺少说服力。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离教师是“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相去甚远。学历合格不等于能力和水平的合格,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并不等于教师资格证书。
2.教师任职的资格等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的考试合格。《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只要符合所申请教师资格类别的学历要求且志愿加入教师职业的社会人员,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这几门课程的考试和认定考核,即可获得教师任职的资格。只要通过这几门考试考核就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员吗?教师资格制度对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这涉及到教师资格的融通性问题,我国的教师资格共有七级,《教师资格条例》第五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的等级的种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这是完全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这方面的界定过于模糊,会为实际操作带来许多不便之处,不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4.教师资格的终身有效性。我国教师资格没有期限的规定,具有终身证书的性质。教师一旦获得资格证书,就意味着终身具有执教的权利。而终身制意味着教师一旦获得教师资格后,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便没有任何约束力。而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改革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加强与教师教育制度的衔接,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1.提高教师资格准入标准,推动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资格标准主要是指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育实践的标准。其一提高教师资格学历要求。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对于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和课程标准特别是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规定偏低,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已经实现了大学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以学士学位为基础,并开始延伸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其二提高教师资格专业课及实践要求。教师培养的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老三样”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比较单一和薄弱,也不适应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开设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能等培养教师专业内涵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并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间。无论是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还是课程标准,它们的提高必然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开发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模式等,因为教师资格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教育变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是教师教育变迁的最根本的动因。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变革。”
2.清晰界定教师资格融通性,取消完全自上而下的覆盖式制度。我国的教师资格有七种,它们间在一些教育原理上有相通之处,但它们的学科性、专业性都有不同的特点.而申请各类型教师资格时,仅对一般的教育原理做了规定,对它们学科性、专业性规定却缺乏明确的规定。教师资格的分类细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如日本的教师资格分的比较细,且不能上下融通,在职教师中,有76%的初中教师拥有高中资格证书;有55.5%高中教师拥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书;有63%的小学教师拥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书;有28%的初中教师拥有小学资格证书。教师资格类别的细化及不融通性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学对师资的实际需求,能提供与各种类别的教师资格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教师,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
3.规定教师资格的有效期,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由于制度的限制,不可能从实质上解决教师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很强,教师资格终身有效,不利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考虑,应对教师资格有效期作出年限规定。在美国一些地方如田纳西州、加州等出现了一种期限五年的证书,期满必须更换新证,才有资格继续任教。教师资格有效期的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地进修培训,保证了教师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可能。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68-02
一、嘉峪关市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虽然目前各学校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但由于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1、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性教学被削弱
职业教育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投资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明显不足,使得职业学校的布局不太合理,所容纳的学生就学空间仍然有限,普遍出现校舍紧张、教学空间拥挤、人均占用实验室面积以及生均使用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时数减少等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不得不采取合并、裁减、模拟,甚至“以讲代练”等权宜之计。由于在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2、评价机制不合理,实践性教学被忽视
目前各职业学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已经把实践性教学提到了日程上,但“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管理思潮仍占主流。学校的教学奖励也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在这方面设有“课堂优秀教师”、“优秀教案”等诸多奖项,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成果奖励和专项奖励则寥寥无几。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同样是重视学术理论研究的奖励,轻视技术工艺革新和操作技能训练教学的奖励。在教师评定职称中,职评条件就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若干篇教科研论文,而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则很难作为成绩被专家认定,等等。在这种评价机制的之下,导致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普遍持有“重视科研学术、忽视实验实训”、“实验教学是非主流课程”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不利于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使职业教育质量停留在原地,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职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撑,需要教师实际能力的支持。虽然目前各职业学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人才引入机制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还是普遍存在还是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例如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编写等,有的教师在理论上讲得有理有据,但一遇到实际操作就手忙脚乱,纰漏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如何能得到有利于他们技能积累的实践锻炼呢?如此看来,职业教育中“教师型”和“师傅型”还不能统一起来,长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只能是把学生的个体素质与社会的需要疏离得越来越远。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严重,已经导致了教风学风浮泛、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势必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
4、教材滞后,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职业教育教材滞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教材滞后尤为严重。目前,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IT行业、电子行业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许多职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已经严重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实际需要。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普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首要的任务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最合适比例。德国的“双元制”和北美的CBE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它们的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中都超过了50%。笔者认为若两者比例在1:1则较为合适,使两者相互结合,可以促进能力训练的加强。我们应当纠正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的观念,在强化技能训练中适度降低理论的深度和精简其内容,突出“实用”特色,理论上“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水平,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目标。
职业学校只有扬长避短,保持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才能使其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在课程教学顺序上,可以改变“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做法,实施“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子,使学生先感知再强化,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在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儿童的活力和阻碍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那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所在。
同时,根据最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建立以“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岗位运作”、“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模块的新型课程结构,编写反映职业特色的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性手册,制定“技能训练计划”。通过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按照当地就业市场的需要和状况,每年进行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计划的修改,并结合职业教学实际,突出实用性原则,使理论内容阐述简明扼要,强化实践教学与应用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实训教材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增强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这样,在教学中不但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开拓渠道,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在技能要求上不仅仅是单一技能,而是强调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因此,一些与基础知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相关联的、必需的学生实验,启蒙性、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必须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完成培养。而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较强的技能训练我们应该转变理念,寻找适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着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实习渠道,要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要依靠行业共同确定专业学科教学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的要求,制订各项实践技能特别是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用制度创新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场所,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场所,它可能成为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对外服务的基地,同时也可能相应取得一些经济效益,给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提供前提条件,形成良性循环。
3、广开“才”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心志,又要有求新、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不仅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示范指导的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学校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要求,有计划的派出一些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直接参与生产现场的实践活动,参加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科研工作等,以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管理制度和薪酬政策上进行倾斜扶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聘请一批来自生产单位、管理部门的工程师、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参与实训指导,及时用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优化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上。所以在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上应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建立多重标准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成绩评定办法上可以把阶段考核、技能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评定,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加强平时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考核办法上,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可到专业实训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考试,变“笔试”为实际操作。综合实践教学还可将课程考核与计算机考试、厂商认证等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又可以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认证,简化就业培训的程序。
除了在学生的学习上要改变评价机制之外,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实训教师也应该建立相应的一套评价机制。提高实训教师的待遇,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实训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实训教师评聘机制势在必行。
篇10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沁( )人心脾 面面相觑( ) 化险为yí( ) 千jūn( )一发 倾诉( ) 张冠李dài( ) xuàn( )丽多姿 zhuó( )尔不群 盘根错jié( ) 奔腾喧xiāo( )
2、默写。
①不积硅步,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④_____________,万里人未还。
⑤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弓。
⑦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