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00: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沙尘暴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沙尘暴阅读答案

篇1

近一个月以来,华北京津地区连遭严重的沙尘暴袭击。每次沙尘暴来临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能见度极低,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

沙尘暴的频繁出现,是大自然为人类再一次敲响的警钟。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人类自身无端地、肆意地破坏大自然,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就在现在,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毁坏地面植被的现象不是还时有发生么?人类这一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其苦果我们不是已经尝到了吗?气温突变、夏季酷热、冬季酷寒。夏季最高气温可达四十多度,地面温度则更高;冬季寒流接踵而至,持续不断。再就是降雨量逐渐减少,气候干旱。第三就是风沙剧烈,春季几乎无日不风。真应了古人诗句:“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小岗。”

人类啊,赶快觉醒吧,大自然的警钟还不够震耳欲聋吗?

【思考练习】

1. 每次沙尘暴来临,都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2. 出现沙尘暴天气的原因是什么?

3. 这段文字说明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的后果有哪些?

4. 短文引用古人写流沙的诗句有何作用?

5. 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 分析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程序顺序

【解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这是问题还原和解答的前提。一接触到阅读材料,首先要迅速进行默读,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初步理清结构层次,体会语言特色。如例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段说明沙尘暴来临时出现的景象,第二段说明沙尘暴频繁出现的原因及人类破坏自然的后果,第三段呼吁人们赶快觉醒,语言比较平实。

二、审清题目,这一步是问题还原和解答的基础。要弄清题目问了什么,怎样问,审出题目隐含的信息,明确题目要求及回答问题的角度、思路。第1、2、3、4、6题问得很明确,一目了然。但第5题需要仔细审一审:题目有两问,第二问是第一问的依据;第二问的实质是分析“几乎”一词在句中的作用;问题本身包含着解答的方法:将原句与去掉“几乎”后的句子作比较,便能看出二者表达的意思的不同,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三、问题还原,这是问题解答的根本保证。将具体的问题还原到原文中,看问题是从哪里提出来的,是针对哪句、哪段、哪部分,还是面向全文,确定解答问题的有效“信息区”,即解答的范围。如第5题出自“春季几乎无日不风”,第1题出自第一段,第6题则是针对全文的。

篇2

例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1月4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达到海拔高程172.3米,2008年试验性蓄水任务完成。

材料二 湖北省地质专家组根据现场勘测,确认湖北省秭归县滑坡属特大型深层顺层岩质滑坡。地质结构条件不利山体的稳定,岩体结构破碎,切层裂隙发育,岩层与斜坡组成顺向坡,且斜坡大于岩层倾角,形成不稳定因素,坡体前缘受青干河弧形切割,为滑坡提供了临空条件。加上强降水较集中,雨水渗入软化岩石,增加滑体的重力和渗透压力,降低摩阻力,促使滑坡启动。

材料三 长江三峡地区,河谷深且岩层软硬相间,断裂构造发育。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洪枯水位区间的岸坡,除了宽厚的堆积阶地以外,都是基岩或碎石堆积,这是百年出现一次的洪水(水位涨落约30米)侵蚀的结果;但三峡水库形成后,库水位每年涨落30米,这意味着库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比自然洪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增强100倍。

材料四 三峡库区示意图。

(1)三峡水库蓄水前为什么要进行库底清理?

(2)三峡工程蓄水172米,对枢纽工程上游地区来说,最有利的功能是 ,原因是 。

(3)材料四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4)根据上述资料,试分析造成湖北省秭归县滑坡的原因。

(5)分析长江三峡两岸的滑坡对三峡库区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三峡库区在蓄水前为城镇、农田、森林和一些岩石,城镇的建筑物、高大的树木如果不清理就会影响将来的船舶航行,城市周围的垃圾等污染物如果不清理就会污染水库的水体,所以在蓄水前要对库区进行清理。长江三峡在修建大坝前,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江面窄,不利于航行;蓄水后,水位上升,流速变缓,江面变宽,非常有利于航行。湖北省秭归县滑坡的原因可以从材料二、三中归纳出来,坡度陡、断层多、岩石软硬相间、降水渗入软化岩石等都是产生滑坡的自然原因。长江三峡两岸滑坡的岩石进入水库,就会淤积水库,减弱水库的各种功能,进入库区的堆积物可能会影响航行。

答案 (1)保证枢纽工程及水库运行安全,保证航运畅通,防止水质污染,保护库区周围及下游人群健康,为水库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2)航运;水位上升后,川江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3)B处。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4)自然原因:山体坡度大,岩层软硬相间,河谷深;地质上断裂构造发育,碎屑物质多,重力作用强烈;夏季多雨,水土不稳定。人为原因:没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地表水渗入软化岩体,促使滑坡活动加剧。(5)滑坡的堆积物会使水库淤积,如果长期发展会使水库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会影响重庆及其库区的港口和航道。

此类问题是材料分析型综合题,针对此类问题的解题对策如下: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特别是含盖式材料题的答案往往隐含在材料中,所以对材料要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知识、规律和原理的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主导性的,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问题提供基础。联系教材,拓展思维,将材料内容、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建立联系。有些材料提供的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内容,其对同学们而言是新情境、新问题。另外,有一些材料中隐含了试题答案的提示,对这些材料要按照试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归纳、提炼,做到有层次,有条理,使之符合试题的要求。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地三维坐标图

材料二 气象台研究大气水平运动状况,最常用的高空等压面图有850、700、500百帕3层:85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大约为1500米,相当于摩擦层的上界,代表高空大气低层的状况;7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大约为3000米,反映对流层中天气变化比较复杂的中下层的状况;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大约为5500米,相当于对流层中层,反映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的状况。研究表明,对流层分为摩擦层和自由大气两层,自下垫面以上平均1.5千米为摩擦层(大气质点运动受三力作用),上面为自由大气层(大气质点运动受二力作用)。

(1)图中阴影部分为世界上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即 地区。

(2)坐标点所在的区域为广阔的沙漠,摩擦层的扬沙会飘向何方?请绘制出大气质点的运动方向和受力状况。

(3)据美国气象卫星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特殊飞行器的追踪检测,来自于该沙漠、上扬至自由大气层以上的尘土(富含磷酸钙),借助风力,漂洋过海,来滋补雨林。其飘过 洋、滋补 热带雨林。

(4)我国是荒漠化比较严重和沙尘暴频发的国家。试分析沙尘天气的利和弊。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当海平面上升0.3米时,在不加防护的情况下,遇到特大天文潮位时,天津市 区和 区会被淹没。

(2)简要分析位对当地河流的影响。

(3)目前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 (1)撒哈拉 (2)西南方(图略) (3)大西、巴西 (4)有利方面:①净化空气;②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沙尘暴刮走了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的土壤增加了养分。不利方面:①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②污染空气;③降低能见度,影响行车和飞机起降,沙尘掩埋路基,影响交通;④危及人体健康。

2. (1)塘沽、大港

篇3

生态区需要准确“定位”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酸雨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加剧,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也面临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困境。事实说明:我们的发展和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人与自然还不能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必需的水资源和粮食、肉、奶、鱼等食品以及棉花、油料、木材等物质材料,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维系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生命环境。联合国在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把生态系统的这些服务功能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产品提供功能;二是生态调节功能;三是文化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在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文化多样性的形成,音乐、诗歌等创作灵感产生等方面的作用;四是生态支持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有机物质、释放氧气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场所的功能。

当前我国以及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与削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依赖性的认识,远落后于我们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导致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如农药等化学品的合成生产技术、大规模森林采伐和资源开发技术等不幸地成为破坏我们生存环境的工具。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有的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保障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如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的森林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评价其生态服务功能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开展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区,这对指导我国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科技日报》2006年11月9日)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类的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

B.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药等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

C.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远落后于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

D.水资源短缺,生物的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加剧等。

2.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区(生态系统)的“定位”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

B.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及生命支持服务功能。

C.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D.生态系统具有产品提供、生态调节、文化服务和生态支持四大功能。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准确定位并合理利用“生态支持功能”,神奇的九寨沟风光、神秘的羌寨文化等也许才会永不消失。

B.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就一定能保持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生物的多样性。

C.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之所以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是因为我们对生态区缺乏准确的定位。

D.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放缓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必由之路。

参考答案:

1.D(属于“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而非原因。)

篇4

第一、注重找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融合点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试题的形势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来展开的,这就要求同学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首先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其次要准确的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再次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为此,可进行一些时政热点专题的复习,如,“沙尘暴”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国际竞争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挖掘时应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和学科知识实际。

第二、注重对教材上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面对开卷考试,首先要澄清一个认识误区,不少同学认为开卷考试允许带课本和资料,平时就可以不用听课、看书了。 开卷考试的试题答案不可能在书上原封不动地找到,需要动一番脑筋,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就很难有完整的解答。况且,开卷考试有时间限制,要形成正确的答案,需要有思考时间,绝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因此,必须要确保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开卷考试作为一种全新的考试形式,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的,对单纯识记的内容要求少了,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分析和运用,所以开卷考试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所以,看书、听课很必要,而且还要手勤,眼勤,做到多看书、看好书。

此外,熟读课本,确保大部分知识心中有数,知道在哪,即使要翻书也可以加快翻阅速度,因为开卷考题量一般会比较多,这也就要求学生对书上的重点有所了解,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研究及指导工作

采用开卷考试,有些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开卷考试可以带书翻资料,使不少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平时不重视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考时一古脑地抄,显得无所适从。也有学生仍象以往一样,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书本知识,轻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和培养自己的举例分析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解答问题能力等。

第四、平时注重开放性试题的总结

篇5

一、同备同讲式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班级授课则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但操作中我们发现,即使精心准备,不周详之处也在所难免,笔者就想到了师生同备同讲:就个别内容,教师可安排学生参与准备并走上讲台,这样既可消除教与学的矛盾,又能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备、讲质量不高,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组织、表达、创造等诸项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教师工作的艰辛与快乐他们也会谙熟于心。教、学共融态势一经形成,效果为教师始料不及。记得讲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在“熟悉课文”一环节上费了脑筋,分角色朗读、创造性复述、讲故事等方法均落入俗套,且与内容不太适宜。最后寻求学生的帮助,他们的主意是排课本剧,于是师生开始了长达一周的课前准备一同导同演。挑出十多人分成两个剧组排练,以便互相比较、借鉴和竞争。期间学生的课内外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主张“骗子”上场时加点儿快节奏音乐,游行时撑一把黑伞并配上《运动员进行曲》,以增强讽刺效果……上演时曾引起很大轰动。与以往课本剧相比,还有两点创新值得一提:一是“卡片教学”巧妙融入,“陛下”“更衣”等词语卡片或悬挂、或佩带演员身上,适时解答。二是在场次转换时安排“观众”对话,以便介绍剧情和丰富内容。进行中,“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得到很好的验证,教学相长的氛围一创设,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当然,既是师生同备同讲,就意味着不能全盘放开,需有选择有安排。

二、模拟生活式

作家钱钟书说过,“生活就是一本大书,语文的外延应是与生活相等的”。的确,语文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现行教育体制虽不允许,但“模拟生活”是可行的。例如,学习“应用文写作”“听说训练”这类实用性强的内容,光纸上谈兵不够,索性在教室假设一个“公用电话亭”,一个“汇款柜台”,让学生去(或替人)打打电话,填填汇款单。也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如何当众批评一个在食堂买饭插队的同学,怎样祝贺一个取得成绩的朋友,或是引入一些电视广告、流行歌曲进行评点……教学生注重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以消除学生对语文的陌生感。慢慢学生就会意识到:语文,就是教我怎样生活呀!懂得这一点,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了,书本不再枯燥,课堂不再乏味。

三、社会实践式

篇6

关键词:生物复习;阅读思考;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31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综合能力测试中,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已成为新一轮高考的聚焦点。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已不能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和反复的能力训练,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具备面对复杂的问题在陌生的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读”

1. 学会“读”课本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强调素质和能力,但并不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而“读”课本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最直接途径,这个“读”不单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归纳、疏理,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找出被遗忘的、记忆模糊和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做好阅读笔记,逐一攻破。通过阅读,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得到加强,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会“读”资料

目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许多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这些成了每年综合能力测试的热门话题,如基因工程(2000年山西综合卷二、24),克隆技术(2001年广东河南综合卷一、13),酶工程(2001年广东河南综合卷一、14),胚胎干细胞的应用【2002年北京春季综合卷二、25(4)】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热心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会多观察、广搜集、勤记录,把从报刊、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和网络系统上阅读到的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如吸烟、酗酒、吸毒、减肥、疾病的预防、人口与计生、粮食、资源和环境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大阅读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思”

综合科测试把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成为复习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教会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解题时,不是单纯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每解一题务必完成四项任务:一是弄清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理清解题思路,得出答案;二是弄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属于考纲要求的哪一层次;三是进行变式练习,一方面在题干不变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核相关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当题干中某一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相关的问题又应如何作答;四是归纳总结,通过做一道题归纳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如:1999年上海高考试题第二大题第52题,解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弄清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以及与此相关的化学知识(其能力要求属于d)。再引导学生联想到:1. 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除SO2污染可以形成酸雨外,还有哪些气体?3. SO2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主要影响呼吸的哪一环节?4. SO2和烟尘除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外,还会危害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5. 大气污染物除SO2和烟尘外还有哪些物质?这样通过举一反三,既对大气污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又归纳出与环境污染有关类型题的解题技巧,使学生初步尝试到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综合题目的乐趣和技巧,同时又对有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能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

“用”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和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综合能力测试正是以现实立意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和“思”,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分析现实问题。

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与基础知识挂钩,尝试利用所学的原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如利用新陈代谢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为什么“亚洲饮食模式”备受人们的推崇,为什么饮食要讲求营养均衡,应如何避免肥胖症;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解释癌症的发病原因,应如何防癌等。

篇7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思品课程的改革,思品课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策略上得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从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挖掘教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学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启蒙课程,体现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该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政治素质,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利益同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而要达到这一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就得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效果,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塑造教学新形象

    常言道:行家一仲手,便知有没有。思品教学活动亦如此理。学校里教学而对的是整个求知群体,受众都有独特的个性。从表现来看,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从年级来看有新生、毕业生;从性别来看有男生和女生。每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各有差异,产生的需求也不相同,而施教者却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以一敌百,要想取胜,就得要有相当深厚的功力才能技压群芳,才能让人亲其师、信其道。可又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最基本的教育艺术,因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实验证明,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富有日头言语艺术、体态言语艺术、教育幽默艺术,那么他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学生便会产生喜欢这位老师的教学而喜欢这门课程。此外,由于时代在进步,经济、社会在发展,教材也在不断地完善,它内容不像语文、英语之类的课程,它不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而重于理论的阐述,这就更需要教师上课时言语的艺术美感来淡化人们对课文的枯燥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材,发挥教学优势

    利用教材的方式很多,在新的初中思品课本中每篇课文每框题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内容丰富、画面生动、趣味盎然,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并没有重视插图的作用,也一直没有使用多媒体的条件,唯一可以用的道具就一个录音机,并且许多人认为只有英语课、音乐课才可以使用录音机,而其它科目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有课文要求使用录音机来教学,或者往往把它们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对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视而不见,未能够充分利用它们作为道具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搞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一大失误。

    笔者在教学中就如何把插图和寻找到的录音材料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它们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作了一些探索:首先,教材中的插图很具体很直观很吸引学生的眼睛,可以把它在教学中作为激发学生深人学习的好素材。正所谓“任何人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就要发挥这种“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现象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以感官直接感触为特征的生动、具休、直观形象的认识。”的作用,充分使它成为我们教与学的帮手,使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产生丰富的联系和想象,开发他们的智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奠定理性认识的墓础。其次,精美的插图,除了叮以激发学生产生想象和深刻的思索之外,还可以在美妙的音乐中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在这流动的音乐环境里来鉴赏插图的新奇和精致,很有可能使人神思飞扬,茅塞顿开,灵感顿生。例如,在思品(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3年8月第1版)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框题: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一文中就有四幅图片,图1为“万类霜天竞白由”、海陆动植物一片生机勃勃;图2为“干涸的世界”,一片干旱的开很深裂的土地;图3为“呵护”,一只手里托起一棵嫩绿的树苗;图4为“漫天沙尘”,在一些地区,即使春天来了,可沙尘暴依然使得城市的居民和车辆运行困难。面以这样的课程,如果单凭老师讲解,实在枯燥乏味。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图片,提高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让学生主动说出对这些图片的想法,得出结论,我们要保护好家园,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作用于实际生活。新编教材每一节都安排有活动课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传授思想品德课知识和技能时,要注意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通过对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收集、整理,保存政治学习的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信息,厂一泛阅读各种报刊杂志等活动形式,不仅让学生拓宽白己的知识视野,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在对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提高一厂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训练要有度,评价要有激励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高效 智慧 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7-01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授课手段,它不仅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及时、迅速地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整节课就是由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问题堆砌而成,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理想。其实,提问不在于数量,关键在于是否有质量,充满智慧的提问往往能创设出高效的课堂。

一、课堂提问要有激趣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抓住最佳的时机,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用独特、新颖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对沙漠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沙漠里有一望无边的沙子,非常荒凉;有的学生说沙漠气候恶劣,白天沙子烫得能煮鸡蛋,晚上又冷到零下几十度,还经常有沙尘暴;还有学生说沙漠里没水,只有骆驼和仙人掌能在沙漠里生存。这些是学生对沙漠固有的印象,于是我趁热打铁出示迪拜的图片,让大家感受迪拜的美,揭题的同时我提问:“就像大家刚刚所说的,这里原先是非常恶劣的环境,如今却是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的美景,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建造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来的?”这个新颖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力争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该问题的线索。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交,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对学生要诱导而不是处处硬施,激励而不是时时压制,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答案硬灌给学生。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问题太容易就没有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三顾茅庐》中的“三顾”就是关键。“刘备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为什么又一直不肯出山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对该篇文章更感兴趣,通过阅读思考,对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让他们折服。在我的适时引导下,很多学生开始了《三国》之旅,一个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人物深深吸引了他们,孩子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成了一个个小小“三国迷”。

三、课堂提问要有统领性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的提问不能“满堂飞”,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有的课文只需提一两个问题就能统领全文,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军神》一课,我让学生找出沃克医生赞美的句子后,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为军神?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沃克医生说的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就说明他们理解了这篇课文。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反复读,细细品,抓住关键处谈感受。从处于只能冒名求医的险境还能如此镇定,到不愿意使用的目的和坚决;从他手术时的一声不吭和抓住床单的鲜明对比,到一边忍着疼痛一边数刀数的顽强毅力;从沃克医生态度的转变,由一开始的冷冷的、有些不悦到后来手术时的微微颤抖以及后来的惊讶到最后的失声、亲切地注视,学生侃侃而谈,对的钢铁般的意志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

四、课堂提问要有系统性

课堂上,教师提问切忌东一枪西一炮,想到什么问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要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系统,并做到循序渐进,最好能和板书紧密相扣,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认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个历史故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你想对司马迁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一步步把故事推向,此时揭示文章的中心就水到渠成了。

五、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问:“喜不喜欢?”学生大声回答:“喜欢!”老师问:“想不想再来一遍?”学生齐声回答:“想!”学生常常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水上飞机》一课,学生在了解了水上救援机、水上战斗机、水上运输机、水上灭火机这四种水上飞机的特点和本领后,我抓住句末省略号的空白,启发学生畅想水上飞机的其他用途,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你能把它介绍给小海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造水上捕捞机,能捕捞海面上的垃圾,还能把沉在海底的宝藏打捞上来;有的说要造水上勘探机,因为海洋浩瀚无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了勘探机就能轻而易举找到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要潜心钻研、精心设计,利用“智慧”的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天荣;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2]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9期

篇9

一到秋冬季节,各式各样的御寒物品随处可见,这当中不乏深受女性喜爱的高档品――皮草。说到皮草,幼儿并不陌生,妈妈、外婆、奶奶的貂皮大衣,狐狸围脖,獭兔毛帽子……然而幼儿是否了解这些究竟从何而来,又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和伤害?我们平时总是在说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但真正要做这些,又应该从何处着手?孩子们有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去做?于是,我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带入活动中,引导幼儿去思考和探索离幼儿既很近又很遥远的环保问题,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辨别与认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拒绝使用非环保物品,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地球。

活动目标:

1.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中,了解一些日常用品的由来,判断它们是否环保。

2.能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思考,拓展思维,在集体活动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乐意参与环保行动,抵制非环保物品和不良行为,萌发争当“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自制课件,环保广告视频,歌曲《地球是我们的妈妈》。

经验准备:认识篮球明星姚明;幼儿在家通过看书和上网查阅资料,对地球环境污染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图说话,进入大头儿子要去南极的故事情境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朋友,我们看看他是谁?

幼儿通过看图,猜猜大头儿子要去哪里。

教师:在上次的知识竞猜活动中,大头儿子获得了3张去南极旅行的船票,猜猜看,他会和谁一起去?他们又带了些什么呢?

(评析:幼儿对大头儿子这个卡通形象十分熟悉和喜欢,通过大头儿子一家人将幼儿引入故事情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探索他们行李箱物品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自由讨论物品是否环保并发表观点,了解部分物品不环保的原因

1.播放船长声音,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让幼儿知道 只能带环保物品上船。

教师:这些是他们想带去南极的物品,可是上船之前需要检查,哪些物品可以带过去?听听船长怎么说。

船长:乘客您好,这里是一个纯净、没有污染的地方,请不要将可能破坏环境和造成污染的物品У侥霞。

2.幼儿讨论并发表观点,选择图上的哪些物品可以带走,哪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教师:哪些物品符合去南极的条件?请你们帮大头一家看一看。

3.逐个揭晓答案,观看广告视频,帮助幼儿理解物品不能带去南极的理由。

教师:为什么这个不能带去南极,我们听听船长怎么说。

总结:刚才船长为大头一家做了详细的讲解,现在你知道这些物品不能带去南极的原因了吗?这些物品大多由动植物制成,因为他们,很多树木被砍伐,造成了干旱、洪水、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很多小动物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它们亲爱的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些,你还愿意购买、使用这些不环保的物品吗?就像篮球明星姚明刚才告诉大家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评析:这一环节是请幼儿先自由讨论,找出他们认为不能带的物品,再一一验证,对物品不环保的原因进行解答。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哪个物品环保,哪个不环保,而是让幼儿自己先看看,说说,自由表达观点,再由船长来验证,让幼儿通过看图和视频自己思考答案,进行解答。一动一静,孩子们在“动”中畅所欲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静”中拓展思维,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不少孩子在看到鲨鱼流血、大象倒下时,流露出同情的神情,发出遗憾的叹息。)

三、观看由于地球污染导致环境问题的图片,发表观点该如何保护环境

1.一起阅读大头写给小伙伴的信,听听他跟同伴说了些什么。

教师:谢谢你们帮助大头一家解决问题,为了表示感谢,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大头一家在去南极的路上,给他的朋友们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看一看。

2.幼儿自由表达可以如何保护地球和环境。

教师:大头一家已经开始行动啦,你有什么好的点子保护环境吗?

小结:你们说得很好,地球是我们的妈妈,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地球才能变得跟原来一样美丽,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地球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评析:这一环节的提问是开放性的,请幼儿自主思考,自由评说,为环境保护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以幼儿为主体的看听说想,使他们获得的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关于环保的认识与思考。)

四、请幼儿当环保小卫士,保护身边的环境

教师: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就让我们小卫士行动起来,一起到幼儿园里找找,看看有没有环保问题需要帮忙解决吧!

(评析:这一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一个延伸,也是对活动目标的一次升华。孩子们去践行由自己想出来的、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产生的保护环境方法,将环保由课堂上转移到了生活中,对幼儿的未来行为习惯具有长远的影响。这就真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以孩子为主体、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

活动反思:

一、一个情境,源于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指出:“社会学习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本次活动的选材贴近幼儿生活,设计理念来源于生活,通过设置帮助孩子们熟悉、喜爱的动画人物大头儿子一家选择适合的物品,这样一个情境引出环保这个话题,从而抵制不环保的物品并自觉加入到环保队伍中来,以小见大,激起幼儿关注生存的环境,树立环保的意识,并在看看、想想、说说的活动中,获得了无穷乐趣,也懂得环保从身边点滴做起这个道理。

二、两方碰撞,启发思考

活动中,幼儿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例如,在回答和验证“哪些物品不能携带去南极”的问题时,发生了一次激烈的讨论:小头爸爸带的一次性筷子,有的孩子认为这是不环保的物品,不能携带,另一部分孩子则认为可以带,原因是旅行的时候带上这种筷子比较方便,而且大家每天都要吃饭,筷子必不可少……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也增进了同伴间的沟通,促进了交往能力的发展。

篇10

那么,如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项信息交流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设疑激趣

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设置疑问,创设困惑情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恰当的提问,会给学生以困惑,引发学生交流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气候”一节课时,通过视频短片,首先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梅雨、台风、沙尘暴、98 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有关情况。通过短片,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同一片土地,为什么气候变化如此之大?这样,学生便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

当学生对设置的疑问产生求知的欲望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索、交流,循循善诱。因为没有思考探索就不能突破前人,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就没有理性的升华,更谈不上发明创造。思考探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反思的全方位信息交流。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全盘托出。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改变学生课堂上“毫无疑问”的听课习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组织学生课堂探索交流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边阅读边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大胆的提出问题与同学争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可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的讨论过于肤浅或不着边际。比如,在教学“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课时,可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中国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2)学校所在地区的土地资源构成以什么类型为主?如何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样,通过教师提问的控制,用简短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 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自然而然的使提问者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思考目的更加明确、更有深度。

三、质疑答疑

凡是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科学家,往往既善于思考探索又敢于大胆质疑。墨守成规、信奉教条、盲从书本是不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害怕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争论。师生之间的质疑切磋甚至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否定,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比起死气沉沉、呆板单调“一言堂”,平等交流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石油储存量丰富,是个“富油”国,怎么饮用水粮食和还需要进口呢?为什么中国的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秦岭———淮河一线有什么重要的地理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不是死板的接受知识而是经过了积极的思考,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归纳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活动与多项信息交流,初步掌握了基本知识,但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往往不够准确,甚至轻重颠倒、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的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教师要对学习内容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加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加以梳理使点、线、面充分融合,更加系统化,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还必须指出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不足,从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授之以渔。最后,反馈调控,即对学生认识结果的巩固、运用和体验。